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53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繼續介紹圓覺經的-圓覺菩薩章
這一章是下根修證的-正宗分的第十一章
上一節課說到-這一章有兩個重點
一個是道場修證
第二是所謂三觀加行-三觀的前行
因為在威德自在章中根篇
中根菩薩所修的這三觀-下根的菩薩一下子不能契入
所以在前行裡面
就把修三觀的淺易-方便的方法提出來
上次講到奢摩他的部分

就是去觀察一切有情身心的-山河大地境界都是如幻的
菩薩在如幻的境界裡-發起如幻的三昧度眾生
所以講到在修如幻觀時
要思惟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
第一個是種種門-第二個是漸次修行
修行勤苦三昧

勤苦三昧就是種種的苦行-度眾生的辛苦
布施-像以前舍利佛.
發大心布施眾生-結果魔就試驗他
說要拿修行人眼睛當藥-他就把左眼挖出來
呀 魔說-你怎麼這麼急
還沒告訴你要右眼啊
他說-沒辦法不能怪你
我也沒問清楚-到底是要左眼還是右眼
就把左眼挖出來了
既然都挖出來了-就挖右眼吧
既然要佈施-就把右眼挖出來再給他當藥
他拿在手裡面以後說
哎呀 修行人的眼睛-怎麼這麼腥?
這麼臭能當藥?
我看是不行-丟在地上腳踩一踩走了
舍利佛講眾生真難度-算了還是當聲聞乘
不要當菩薩-太難度 這麼刁蠻
所以修行不容易-當菩薩不容易
光修佈施就很辛苦-還有忍辱持戒很辛苦
所以叫勤苦三昧
金剛經講
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
就金剛經講-有一個叫所謂的常心
如果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眾生-那一定會退卻
為什麼?
剛剛講眾生剛強難調難伏
要是認為有這個眾生-就會被他打敗
所以度眾生 知道沒有眾生-都是虛幻不實的
所以面對虛幻不實的境界-心才不會動
才不會被他打敗
才能夠提起一個-恆常度眾生的心
要知道修行菩薩道-很重要的觀念
修行菩薩道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肉身菩薩
就是在六道生死中間-以肉身來度化眾生
這是很辛苦的-真是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就是這邊所說的-勤苦三昧
要把眾生當成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當成自己的父母-當成是自己
比自己還要親一樣-來度化他真是勤苦備至
是要發起無比的悲心願心
可是有一點
如果當做真實有眾生
那仍然是一件-非常艱苦痛苦的事情
雖然有極大的悲心-極大的願心
其中所受的辛苦-也絕對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所以金剛經說
雖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有眾生能度者
這時真正要行菩薩道-一定要有般若的智慧
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一定會被打敗
所以真正行菩薩道-是在證入法性以後
以神通-了知一切眾生是虛幻的
是我心內妄想的眾生
以我心內的神通功德-來普施眾生
這時沒有我 沒有眾生
所有的功德-所有利濟眾生的功德性
都是法性自然的流露
這時候才能夠無方濟化
不限任何的方所-不限任何的眾生而度化
千萬要記住
肉身菩薩的修行
其實是作為-成就自利的一個福德因緣
真正利濟眾生的時候-一定是在證入法性以後
這邊所講的-是要我們思惟
憶念諸佛菩薩種種難行能行難忍之忍的菩薩行
在憶念當下-了知這一切都是不實的
這樣才是-我云熏成種
我們發起這種願心以後-再慢慢熏成種子
在奢摩他裡面有講到
修行奢摩他以後-禪定的境界
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的心念
在這邊就沒有講到

漸次增進 乃至得知
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一段跟前面一樣
第一個講方便
先叫我們修數息-【先取數門】
數門就是數息觀
透過數息以後
慢慢就能夠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因為在數的時候-就看到心念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就能夠慢慢地觀察到-心念的生住異滅
在數數數…
提一個問題
所有的禪觀都是從-親切的感受到心念的生滅
捕捉到心念的起滅-而開始入手的
任何一個禪法都是如此
起手一定是要覺觀力-能夠跟心念統合起來
能夠接近-掌控心識的起伏
才能夠開展法門的操作
這邊講先取數門
透過數息來掌握心念-了知心念
【心中了知 生住滅念 分齊頭數】
念頭的起滅都很清楚
分齊頭數-起落的境界到什麼地方
叫分齊頭數
頭數就是一個一個一個
起落的尺寸-在什麼地方很清楚
在這樣的敘述過程中-是有一個修行的過程
先修數息-數以後
慢慢慢慢就了知-知道念頭的細微處
慢慢就能夠知道-心念的起滅生滅動作
心念起滅的相貌
知道細微的起跟滅的成處-叫分齊頭數
這樣慢慢就對心念-每一個念頭都非常地細微
打一個比方
在山頭上面看到山底下-城市影像的時候
是不是只看到火柴盒-一棟一棟樓房?
沒有人看到一個大的景象
有沒有看到-裡面一個人一個人?
看不到
也看不到裡面的傢俱-就看到一棟樓一棟樓
可是慢慢的走近以後-就看到一個一個人
可是有沒有看到-一根頭髮一根眉毛?
看不到
再往前走-就看到一個人一個人
可以看到一個人-他的笑容表情
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情緒
請問在山頂上看下去的時候-看得到?看不到
看得到那個城市裡面-有小螞蟻在爬?看不到
當你走進城市裡面的時候-仔細去看 看到小螞蟻在爬
還看到螞蟻的腳在動-很清楚
所以在修行禪觀也是一樣
從遠處看到心念時
就好像在山頂上-看到一個大城市一樣
只看到一棟棟的大樓-其他什麼都看不到
然後慢慢地用望遠鏡-或是慢慢走近城市的時候
就看得越來越細微越細微-裡面的每一個細微都看到
就這邊講的
就能夠了知它的細微處
走到心的深處以後-就了解細微的地方

威德自在章講到奢摩他時-說諸佛入我心中
講到禪那時-如鐘聲鍠出界
鐘聲就是覺性-能夠含攝十方世界
所以這邊講的比喻-就可以看到
十方世界一滴雨-都好像目前的境界一樣
所以可以知道
圓覺經的禪觀思想是-以覺性含攝一切而開展

覺性如果從三觀的思想來看
就是由我們-現前的這一念下手入觀
從現前的一念下手入觀
不管是奢摩他的-取靜不起思念
取靜以靜為主
或者是禪那先取數門
了知心念-生住異滅的分齊也好
最後都是要達到覺性-含攝整個的山河大地
正報依報都在覺性顯現之內
就是呼應前面-就是神通大光明藏
文殊菩薩章說
名為圓覺流出一切真如-清淨菩提涅槃波羅密
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就是由清淨的圓覺流出來
再重複一下
從威德菩薩章的三觀-以及圓覺章的三觀前行
都可以看到圓覺經的觀行-是以現前識心為契入
然後了知-這一切的身心世界都是虛幻
不了知是虛幻-就直接的讓心念寂靜下去
靜到心源處
一切山河大地-都含攝在覺性當中
這是圓覺經的禪觀特質
雖然它從現前這一念
不管是取靜為行也好-或是以數息為下手功夫也好
很快的跳躍到-十方世界都在覺性含攝之內
它跳躍的過程很快
可是至少最後把-禪定的境界表示出來
給我們在修行-圓覺經思想的時候
禪觀有了指引的方向
就是要朝內心的覺性開發-一直到山河大地都是覺性
從這個角度去契入的
這樣的一種禪觀的思惟-是非常清晰可見
可以說圓覺章以及-威德自在章講到三觀的時候
把禪定的境界描述出來
告訴我們-禪定境界的一個指標方向
一個未來的目的
根據這樣的目標目的及境界-來畫到我們的起點
把這麼一條線畫出來
告訴我們-在路上的一個層次依據
在起點往終點路上-必須要符合終點的需求
它最後的目的
這樣中間就可以很清楚知道
在修三觀當中-所相應禪觀的尺寸
三觀的方便講到這個地方
看下面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以上是講威德自在章-三觀的初首方便
就是修三觀的一個前行-一個方便

這一句話很有意思
如果有人能夠-三觀都精進修行
就是如來出現於世
為什麼?
明明就不是如來-他還是眾生
為什麼說如來出現於世?
宗密大師對這個問題說明
如來本所示生-祇緣勸物修習
今三觀既備則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已名佛出
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意思就是佛出生-是為了要讓大家修行
現在既然你能夠修行-就表示佛的意義已經達成
就表示-佛出世的目的已經成就
表示佛出世
或說修行就要離開妄想心
修行就能夠離開妄想心
表示佛就要我們離開妄想
能夠達成離妄想心-就是佛出世
這當然是叫由因說果
其實只是一個因-可是講到果的立場
意思就是說這樣一種修行-其實可以說是佛出世
也就是-圓滿一大事因緣的意思
看下面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由昔業障
當勤懺悔 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
心不放捨 漸次求證
後面談到一個問題
假設後世末世時候
有鈍根想要修行不能夠成就-連方便都不能成就
為什麼?-因為往昔業障所障
所以應該要勤求懺悔-常起願心
希望就是願-斷愛憎忌妒這些煩惱
求勝上心-就發起大的誓願
三種觀行裡面試試看-哪一個觀可以跟自己相應
始終不放棄-慢慢地就可以前進
最後面這幾句話
是為了根器實在很鈍的-修了半天也修不成的人
叫你不要放棄失掉信心-要多懺悔
所以懺悔法門-其實是對鈍根眾生設立的
中國佛教對大眾而言
拜懺反而是-廣大信眾最喜歡的
為什麼?-因為可以相應
而且也能夠解決-他們的痛苦需求
因為一般的大眾-對於成就無上菩提
可能契求的心量-還沒到達這一步
可是對於能夠減輕業障煩惱-減輕當生的災難病苦
他覺得很相應-覺得需求

所以懺悔法門對於-廣大的信眾反而有這個需求
因為對於無上的菩提-可能太遙遠太抽象不相應
反而是懺悔能夠解決-現生現前的煩惱病苦業障
反而能夠比較現實一點
鈍根確實這方面比較相應
所以也可以看得出來-整個佛陀的教法
從圓覺經裡看出來
上根普眼觀門-中根下根
普眼觀的時候是
不可說無量阿僧祇諸佛國土-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
到了奢摩他的時候-是諸佛入我心
或者是一切眾生-我能夠了知到他的心念起處
這時候沒有看到無量的世界-像空華一樣亂起亂滅
只能夠了知到世界-跟我是一體的
不能夠脫離世界之外-看到無量的世界起滅消散
這就看出來上根中根的差異
不過仔細思惟
確實在上根中根下根中-看出根性的差異
這也是從圓覺經的-上根中根下根裡面
感受到修行確實有些差異-這也是我們要警惕的
正宗分的十一章-基本上講到這邊
下面還有一小段的頌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靜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正宗分十一章講到這地方
下面是流通分
流通分就是-把這部經能夠廣益他方
廣益來世輾轉無窮
使得這個教法-傳燈無盡利益後天
也因為有流通分-今天才能夠聽聞到圓覺經
這裡面分成五段
第一個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第二讚許佇聽交感流通
第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
第四稟命加衛外護流通
第五時眾受持總結流通

看下面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
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賢善首菩薩應該是-本經的第十二位菩薩
之前講十一章-十一個菩薩
主要是在正宗分所談到的
賢善首菩薩加上去-就是第十二位菩薩
他問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這個經的名字是什麼?
之前講過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
總共有五個名稱
看下面
第二個講怎麼奉持?-修習什麼功德?
怎麼樣護持誦經的人?
然後流布這個經法-修持到什麼地步?
看下面佛怎麼回答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
佛同意就回答
善男子
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第一個講到這本經是-【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
為什麼說這是-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
因為佛佛同體-一佛說代表無量佛說
華嚴經講-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
這是從佛的法身說
第二個這個了義經就是
所有佛所宣說的理-都不出於這個法
所以叫諸佛所說
既然諸佛所說-也是諸如來所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因為菩薩要成佛
因地之中也必須要-依於此經而成佛而修行
所以叫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這部經貫穿佛理
宗密大師說
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冠群經義無不盡
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若不了知何知正道
他說這一部經的思想-貫穿整個佛法的思想
了解這部經的道理-所有經典道理都通達
所以叫十二部經的清淨眼目
通達圓覺經-所有經典的思想都可以掌握
眼睛一樣地看得很清楚
下面講到經的幾個名稱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
這個上面講過
第三個名稱叫-【亦名秘密王三昧】
宗密大師說
非器不聞叫秘-隨器異聞叫密
圓覺經是所有三昧的根源-所以叫秘密王
第四個-【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決定境界就是-所證的最究竟處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如來藏就是圓覺
在凡夫纏繞之中-叫如來藏
妄不能變叫自性-隨緣起妄叫差別
所以叫如來藏自性差別
汝當奉持
以這五個經的涵義思想
大眾末世眾生
以這幾部經來攝持-圓覺經的思想
善男子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漸次增進 至於佛地
這樣子的一部深奧-宣倡諸佛秘密的經典
只有佛才能夠-如理如實的完整的宣說
所以唯佛如來盡能宣說彰顯-如來秘密境界的這部圓覺經
末世後世的菩薩以及眾生
依這部經修行-才能夠漸漸趣於佛果
善男子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三乘聖者都含攝在裡面
飲其水者皆能充滿
大海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飲用
下面校量功德
善男子
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
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
若復有人 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講了三段的比喻
第一個講到-布施功德的校量
用七寶-滿大千世界的財物來布施
不如聽聞經文一句話
這功德不可思議
講了幾十個鐘頭-賺的鈔票太多了
多少世界的財寶被賺來-太好了
大家可以高興高興
第二個-法布施的功德
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無量無數百恆河沙的眾生-都得阿羅漢果
還不如宣說這一部經
教這麼多的阿羅漢-成阿羅漢果還比不上
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又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講到福慧的善根
不是一佛二佛種善根-乃至恆河沙一切佛所種善根
聽這三段文字-會不會有疑惑?
真的有這麼大的功德?-怎麼沒有感覺?
真的這麼了不起?-會不會太過分?
這個是怎麼說明的問題
布施了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的功德還是有盡
教化了阿羅漢-阿羅漢終究不會成佛的
可是今天聽聞這個經典-終究成佛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要有信心
看下去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修行者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叫在座的菩薩-阿羅漢還有天神鬼神
應該要護持持經者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 尼藍婆金剛等
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世尊
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
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 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 護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
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 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
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一段先是從金剛-過來是大梵天王
過來是鬼王
金剛天王鬼王都起來發願-擁護持經者
這部經講完了
也虔誠的希望在場-聽聞佛講圓覺經的這些
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
還有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
還有須彌山天王-護國天王等
還有大力鬼王-吉槃荼與十萬鬼王等
能夠不違誓願-擁護在座諸位行者
擁護所有聽聞圓覺經的眾生
這很重要
他們發願-要請他們能夠守護願言
他們可能會忘掉-所以要提醒他
他們也是眾生
佛在世的時候-他們跟佛親自發的願
所以提醒他要護持
沒有人講-你不護持沒有關係
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誦持經典 你要護持
看最後四首頌
自惟無始迷心海-曠劫漂沉生死波
塵沙諸佛出人中-浮木盲龜難值遇
這一首偈是說明-一個末世的眾生
我們認為無始以來-在迷惑我們的覺性
心海就是我們的圓覺性-就在生死中間漂流
有塵沙的諸佛出世-可是都沒有遇到
像盲龜浮木一樣的-沒有遇到
何幸此身逢了教-千重疑滯類冰消
尋思累世積聞熏-慚愧多生善知識
可是今生我碰到了
何幸-太幸運了 碰到圓覺經
千重疑滯-所有的疑惑
都在聽聞圓覺經的時候-消弭了
累世的熏習感受到慚愧-很感謝多生多劫的善知識
上士慈悲哀末世-始終次第為諮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本末無遮頓演說
這一首頌講到-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十一位正宗分的菩薩
這些大菩薩慈悲-哀憫末世眾生
大家一個一個的按照-這個法的次第
為眾生來諮詢佛陀-能仁就是佛
應-感應這幾位大菩薩
稱心源之法-把心性的本然特質
從本到末從始到終-沒有遮掩的次第的宣說
已採群筌叩真寂-隨應聖旨解斯文
普回功德向眾生-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家已經讀完-這一部圓覺經
群筌就是這些文字
叩真寂
能夠達到體會-圓覺的真諦真意心源
隨應聖旨解斯文
隨著佛的教化
能夠了解經文-而通達圓覺的妙理
我們普回功德
把聽聞經典的功德-回向給眾生
希望大家一起-進入神通大光明藏
進入圓覺的妙性
這四首頌文
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對眾生的一種回向
這十二位菩薩-對於自我眾生的一種陳述
這一部圓覺經講完了
圓覺經的思想從一開始-
佛現光入神通大光明藏
在清淨的國土中間講佛法
從這邊開始到現在-中間經過十一位菩薩
總說別說解 行
文殊菩薩章 解-其他的十個行
十行裡面為普賢的總說-後面九位菩薩的別說
上中下三根的九章-一直到最後的流通分
可以說圓覺經確實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經典
把佛的秘密宣說
希望所有-能夠聽聞到這部經典的人
都能夠長久的誦持深解真義
能夠從圓覺經裡面-得到大的利益
這部經能夠圓滿-非常的歡喜
也感謝慈悲電視台的-諸位同仁辛苦的錄製
也希望慈悲電視台-利益眾生的誓言
無窮無盡功德無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