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9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繼續談圓覺經-普覺菩薩章
上一節課進行了一點
普覺章在圓覺經11章屬於-上中下根 中根的第四章
別說修證有九章
前面四章上根-中間四章中根
最後一章圓覺菩薩章-道場修證是下根
圓覺菩薩章的前面-就是普覺菩薩章
談的是跟其它章呼應的-禪修的四病
前面一章是講四相-我人眾生壽者
這一章是從作止任滅講
上一節課介紹
普覺菩薩總共問了五個問題-佛分五段來回答
可以分成三個問題
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第二個是修行的禪病
第三個是菩薩的發心
第一個問的是求何等人-親近善知識的問題
上節課談到一段-善知識的問題
第一個善知識是作為出離-生死苦海及成就菩提的根源
第二個不可以慢心觀師過
第三個要如理的於師求法
接著講到-對於師長慢心求法的過失
也講到具體在親近師長-聽聞教導開示的時候
不可以起分別心嫌心
嫌這個師長
比如師長家裡是三級貧戶-父親是給人家作苦工的
媽媽以前在什麼地方-作不名譽的事情等等
他的種族不好
師父長得很矮或是很胖-長得五官不莊嚴
或是講話吞吞吐吐地不流利
我們都不能以外表出生來論
應該要問師長是不是-能夠提供正確的修行知見
應該要去思惟能夠-從師長得到正確的法義
就好像是得到了-稀有難得價值連城的寶藏
能夠讓我們產生-清淨光明的慧眼
這樣的功德
我們應該要真誠的依止師長
把師長善知識-當成佛一樣地恭敬
因為我們從師長-得到出離生死的路
這是抱一個正確的態度
接下來講是
具體的接近師長的時候-會有一些生活上的接觸
當然可能-我們的心性不是很柔和
師長叫我們做什麼事情-我們可能達不到要求
心裡面會有一些雜質煩惱-所以沒有那麼地柔軟恭敬
或是作錯事情-自己不知道檢討
沒有慚愧心
這時候師長給了一些呵斥-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應該要接受呵斥處罰-甚至把我們趕出去
給我們作了種種的折伏
如果心裡驕慢或者不受教-那麼就會離開這個師長
這就失掉一個大利
就好像我們是一個瓦器-是泥巴作成的胚
放到窯裡去燒
好的瓦器-燒出來不會裂掉
如果瓦器的瓦質不好-一燒
同樣一窯的瓦器
有的瓦燒出來-是很好的陶器瓷器
有的就燒壞變形
火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有的瓦燒出來-型態很標準很端嚴
為什麼有的器-就變形破裂了?
這是自己本質上有問題
所以應該要自己知道慚愧-要接受師長的教誨
再者
中國人講究-教不嚴師之惰
嚴格的教導弟子-是師長的責任
如果師長不嚴格-弟子沒有教好
弟子將來在佛教界不守規矩
或是用邪思邪見-在佛教界走動破壞佛法
這個責任-就要歸咎到師長的身上
師長為了避免自己-對於社會眾生有過失
應該要嚴格的教育弟子-這是師長的責任
應該要了解自己有過失-是無知的是卑下的
如果犯了過失被師長呵斥
應該要誠心地 柔軟地-卑下地 慚愧地
向師長頂禮懺悔-求取師長的原諒
如果不這樣
反而覺得師長-不應該這樣折伏我們
那麼就有大過失
如果是用一些不好的言語-向師長
就像經上說-好像拿箭去射佛一樣的
這是很大很大的過失
就好像自己-投身在大火中一樣
就好像拿刀-把自己一片一片的割掉
所以絕對不可以惡意向師長
這是很大很大的過失
這是跟師長學習教法的時候
在生活上面-也要具體的跟隨師長
就是要隨侍
像佛陀有所謂-一千兩百五十的常隨眾
就是一直跟在佛的身邊-不離開叫常隨眾
所以要順從師長的意圖-要了解師長是怎麼想
順著師長的意思去做
他沒有講得很明白-可是他是這個意思
我們應該要去做
師長喜歡的 我們也喜歡
師長不喜歡的-就不要去做
師長會有一些小小的過失-應該要隱覆
師長有一些好處-應該宣揚
應該要感受到-在師長這邊求得到佛法
他的恩德比父母生我們-比太陽照我們
比大地承載我們-比五榖養育我們都要豐厚
見到師長的時候-應該要感到歡喜
覺得今天能夠-跟善知識在一起
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
只看到師長或跟隨在身邊-都會覺得是很快樂愉快的事
因為有大恩德-成就我的法身慧命
所以應該要常常發願-永久的追隨師長永不捨離
就好像珍惜一種-難得稀有的心情一樣
不願意捨掉
對師長生活上-所需的衣食住行
當然必須要沒有欠缺的供給
把最好最舒適最珍貴的-衣食住行提供師長受用
經上反覆地告訴我們
必須要用恭敬佛世尊的想法-來恭敬善知識師長
因為這是法身慧命的依止處
應該要以虔誠的心-六時恭敬頂戴
常常在身邊聽候差遣-常常請問有沒有什麼指示
師長出去了-回來的時候要頂禮
師長要出去的時候-跟師長送行
把師長生活中吃的用的-種種的器具醫藥
蓆褥都整理得-乾乾淨淨妥妥當當
而且盡量可以自己做-不要找別人
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做好
如果師長要到遠方-可以跟隨就隨從伺候
如果不能夠
也應該要了解中間是不是-有一些困難危險阻礙
然後盡可能地-甚至犧牲生命
都必須要隨從幫忙-解決一切的困難
這樣才可以說是-真正親近善知識
這是從生活上來講
在內心裡-也應該要起絕對的恭敬
比如不能夠走在師長的前面
也不能跟在師長的身邊太近
或不小心踩到師長的影子-都要起慚愧心
在學習的時候
自己學習有一點點的經驗
要去教別人的時候-都要跟師長請示
我可不可以教他?-我可不可以學這個?等等
這樣子恭敬師長-其實只有一個根源一個目的
就是-讓自己法身慧命有所依止
而且這樣尊師重道-使得佛法師資道合
佛法傳燈無盡
所以最後還是要叮嚀-經上處處講
對於師長要-生起慈父想 生起如來想
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會使佛法的般若法燈晦暗
佛法的輾轉增上傳燈無盡-廣大的眾生能夠得到利益
功德能夠開展都在於-是否能夠師尊 道才重
在還沒有講這一段之前
就根據經上簡單談一下-親近善知識尊師重道的問題
現在看經本普覺菩薩章
看佛的長行
長行之前宗密大師的註解-(第56前頁註解倒數第8行)
正說長行中五
一指示明師令事-二分別四病令除
三辨事師之心-四明除病之行
五顯發心深廣
如次答前五問-然復少有相濫
這五段經文就是-一條一條的回答前面
普覺菩薩所問的五個問題
我們把它分成了三段
第一示師 第二示病-第三發心
第四除病之行跟發心結合
所以分成三段-三個要點

善男子
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
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末法時代聖賢隱沒-邪法滋生
應該要求何等人-求善知識
什麼樣是善知識?-一切正知見人
有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正知見人?

智者大師講到-善知識有兩類
一類是明眼得道法者-已經是開悟的
能夠分辨弟子的根性-應病予藥 知道時節因緣
這是一類善知識-可遇而不可求鳳毛麟角
這就是聖賢
第二類是未開道眼者-是一個凡夫
可是他了解佛陀的正法-正確的教導教典
他知道真理
也知道如何的修行-修行趣入的趨向
這兩種人都是-值得親近的善知識
前面講過親近善知識的時候
最忌諱以輕慢心-觀察善知識的缺點
為什麼?
因為一觀察到他的缺點以後-你就失掉信心
沒有信心就好像人去拿東西-沒有手怎麼拿東西?
信為道源功德母
對師長起了疑心-師長怎麼這麼兇?
講兩句就把我罵一頓-這個人不要跟他學
要記住親近善知識-最忌諱看善知識的毛病
圓覺經也講善知識-有順行也有逆行
每一部經典都提到這個問題
不要在善知識的生活-行為上找毛病
因為有很多善知識就是凡夫
是凡夫就會有毛病
上次講過-舍利佛不受供養的故事
舍利佛已經是阿羅漢了
瞋恨的習性還在
小沙彌講-舍利佛受不淨食
老是去應供-好吃的都讓他吃掉
講這麼一句話-舍利佛就再也不應供
阿羅漢還有這個習性
我們生死輪迴無量劫的凡夫-哪能沒有習氣?
問題他是懂得教法的-是可以指導我們修行趣向的
我們應該要接近
不能因為拿蠟燭的人
長的醜 是一個壞人-就不受他的照
不能因為裝黃金的皮袋很臭-就不要裡面的黃金
經上處處告訴我們要-把善知識當作是佛世尊看待
要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不要從生活上細節來看問題
必須要從他-是不是有正確的知見來判斷
是不是能夠指引我走向-一條出離生死求得菩提的路
來判定他是不是善知識
不能因為生活上的一些瑕疵-來分辨是不是善知識
這一點在之前已經反覆-引用經論上面的話提示過
在圓覺經也是這樣講
求正知見人-這是善知識
標準就是-是不是有正確的知見
請看下面
心不住相-離開凡夫的境界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圓覺經講得比較簡單
善知識從正面講是
離開凡夫的塵境煩惱-叫心不住相
不但離開了凡夫的塵境煩惱-也離開二乘的境界
這當然是善知識正面的敘述
下面也有反面的敘述
宗密大師說前面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
這一段叫順行-就是正面的
下面有逆行是負面的說法
【雖現塵勞心恆清淨】
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善知識也有一些過失-也有一些世俗的牽掛
雖現塵勞-塵勞就是貪嗔痴的煩惱
可是心恆清淨-他的心是清淨的
外面看他現貪嗔痴-種種的煩惱相
可是心是清淨的
宗密大師引維摩詰經-雖有妻子常修梵行
又引了華嚴經
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
菩薩的心性是菩提的覺性-菩提的知見為心性的本質
而在這個心性中間-有塵埃的顯現
比如菩薩的心如大海
難免會有一些-污穢骯髒的東西浮在裡面
可是不礙大海-森羅萬象的顯現
以及大海的本質
不妨礙
把菩薩的心量喻如大海
大海中間有一些雜質-來看菩薩就可以了
不能說大海中間-有一些髒東西
有一些木頭死屍-就覺得大海不好
大海還是大海
【示有諸過讚歎梵行】
菩薩有時候為了-要度化一些過失深重的眾生
會以同事相攝-就是他跟你一樣
接近你來度化你
所以示有諸過讚歎梵行
可是他不會讓眾生走入過失
他自己可以-表現一些不合宜的過失
可是他不會-讓眾生走入這裡面來
他讚歎梵行
自己可以做-可是不會讓眾生做
還是站在清淨心
所以說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為了要利益眾生的因緣之下-他所做的不合律儀-不合乎規矩
可是他不會讓眾生這樣去做
這一點要分清楚
邪師跟正師的不同
邪師會讓眾生走入過失的路
眾生會因為邪師的引導
走入生死輪迴的過失
走入邪知邪見的陷阱
而善知識雖然可能行為上-有一些不律儀
可是不會讓眾生-跟著落入生死的陷阱
這是邪師與正知見的差別點-這是有明確的分別
宗密大師引用論上面講
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
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
這裡有一個根本的分別-戒與行的差別
古德叫寧破戒不破見
戒就是行為做不好-沒有關係
可是知見是正確的-見指知見
自己做不好-可是知道什麼才是做的好
而且也知道這樣做不應該-不對
因為我的知見正確
眾生不會-因為我的知見而入邪道
正知見與邪師的差別點-在這個地方
翻過來講
有的人雖然自己行為端正-符合人天的善的標準
可是知見是錯的
眾生跟著他的知見去走-就會墮落生死的陷阱
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我們反覆強調
善知識的標準
必須要以知見-正確與否來衡量
行為固然是一個標準-可是在其次
看下面
【求如是人 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親近真正的善知識-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法就是覺-圓覺經就是覺
所以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覺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遇到善知識應該要-不惜身命的盡心供養
世間人都講要殺身報國-捨命盡忠
中國古人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對於父母更是如此
就現在而言古代的君王
不過是一個獨夫而已
古代的人都可以-愚忠捨命盡孝
對於成就我們出離生死-成就法身慧命
正覺覺性的善知識
為什麼不可以捨命供養?
如果佛弟子都能夠這樣-恭敬供養善知識
相信佛法的弘揚就很容易
因為知道尊重正法
願意把自己生命的能量-供養正法
因為善知識代表正法
有佛無佛法性常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法本來就在世間-有佛不增無佛不減
可是為什麼無量劫過去了-我們不知道?
就是因為沒有善知識的教導
今天能夠聽聞佛法
就是因為有善知識的教導-所以才能夠學習佛法
才能夠修行佛法解脫生死-跨出這一步路
那麼是不是-應該要感念善知識?
所有出離的根源都是-依託在善知識這一條線上?
這個因緣之上?

是不是應該要如經上講的-不惜生命盡心供養?
下面繼續提示我們
不管善知識是逆行順行-都應該要恭敬虔誠
【彼善知識 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反覆地告訴我們-不要看善知識的過失
他示現清淨-當然我們要恭敬
示現種種過患-仍然要心無憍慢
要不起疑心清淨正信
所以宗密大師講
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睹逆行便生憍慢
不可以看到師長-很清淨很端莊就恭敬
師長有一些不威儀不律儀-不如理如律的
就覺得師長不值得恭敬-師長比我還要差
宗密大師又引大智度論說
於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
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
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宗密大師引這段-破囊盛金喻 弊人執炬喻
這兩個比喻反覆舉過好幾次
大智度論裡也講得很清楚-剛剛也提示過
行者對於師長應該要-常起如佛想
不要去觀師過
只要問他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
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
只要問是不是能夠解釋-宇宙真理的疑問
是不是能夠申述-深奧難了的佛理
能不能夠辦到這件事情-不問他行為有沒有缺失

話要說回來
萬一是有這樣的老師-你也必須要恭敬
大概這種老師也不多
現在這要求都是很高的
老師的行為一定比-自己每個地方都好
有一點不好-就覺得老師比我不行

可以看到佛陀時代
不只是圓覺經-大智度論 華嚴經
個個經典處處都-強調尊師的重要性
師尊而後道嚴
尊師重道-師不尊道怎麼重
想要使佛法興旺-要有尊師的理念行為
甚至要有尊師的-體制規矩制度
看下面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況復是接續前面-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不管善知識是順行-合乎律儀的
或者是逆行-不合乎律儀的
前面說應該要不惜身命-犧牲身命都應該要盡心供養
侍奉善知識
何況摶財妻子眷屬-何況是身外之物
生命是最尊貴的都可以犧牲-何況是身外之物的摶
摶就是食物 財就是金錢
妻子兒女或者是眷屬僕從-這些身外之物
生命都可以犧牲-何況這些身外之物
當然都應該要盡心的供養
說明對於善知識是不計-一切代價的供養恭敬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最後做一個總結
說明對於善知識-不可以起惡念
這是成就佛道的根源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不是恭敬善知識就是這個因-而是因的起點
這也就是前面講的
善知識者是全梵行-非半梵行的意義
能夠對善知識不起惡念-是一種純粹絕對的恭敬供養
就能夠成就在善知識這一邊-佛道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