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2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這節課繼續談-圓覺經的辨音菩薩章
圓覺經三根修証裡面-中根修證有四章
第一章是威德自在章-講到三觀


記得讀大智度論的時候-講六波蜜都是講到
行布施的時候-沒有布施的人 物 事
忍辱持戒精進禪定都是
最後在大智度論後面-有一個比喻很有意思
它說菩薩修行有如-在夢裡划船度人
他知道他在夢裡面-在一個大河中間划一艘船
從河的這一岸-就是苦惱的這一岸
度眾生到那岸-清涼安樂的彼岸去
他知道自己在夢中-都不是真實的
所度的眾生也是不真實
這一個度眾生如幻的思想-不只是圓覺經有
金剛經也說
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菩薩能度者
金剛經也說-度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沒有眾生可度者
這就說明佛陀的教法裡-一切的境界都是如幻的
沒有眾生相
如果說度眾生是-做為一個如幻的觀察
單從這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比較簡單
這一個禪觀就是如幻
可是如果來看
因為如幻的觀是-與禪那及奢摩他結合的
也可能是禪那或奢摩他為先-如幻為後
也可能是如幻為先-奢摩他跟禪那為後


比較相應於緣起的後得智-教化眾生
它以方便力教化眾生
如果單獨的兩方面各自-問題就比較單純
可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它到底是教化眾生-還是屬於智慧的顯發
這就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了
如果從一切眾生本來沒有-這個立場來看這個問題
就可以得到一個啟示-把眾生看成也是覺性的一體
就是眾生本來沒有
我在度眾生的時候-是度我心內的無明眾生
心內的無明眾生
其實這個眾生-是我內心的無明而已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
起幻銷塵觀所相應的-仍然是自性覺性的開展
因為所謂的眾生-沒有眾生的實體
眾生是我心中之無明相而已
把無明消除掉以後-也是我覺性的開展
這個問題到此算是理順以後-往下看就是
整個圓覺經不管是-從無相的奢摩他契入
或者以緣起如幻的契入
或者以止觀雙運-有無雙照的禪那契入
其實本身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圓覺自性覺性的顯發
眾生度不度-都是從凡夫的立場來看問題
如果從覺性的顯發而言
眾生以及非眾生-都是我心中無明的幻現
這個問題我們多講幾句話-可以看一下
在普眼章有類似這樣的問題
第24頁後半頁自他正報-(經文第3行)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
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這裡面一個問題是-如果以修禪觀
一身清淨可以了知-一切眾生清淨
這裡面有的問題是
一人修道-無量眾生成佛的難題
宗密大師對這個問題的解釋

菩提涅槃無漏智性-本來具足也
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眾生本來清淨
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
其實道理義趣與這邊-是相應的
因為眾生沒有眾生相
所以我才能夠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這是從果上面來看
這邊從因上看是-以幻智度如幻的眾生
不管從果上因上看-其實意思一樣
這是一個問題
上節課談到
禪觀25輪裡面-有沒有深淺的問題
上節課用圓修三觀-與單修三觀來比較
當然單修三觀-比圓修三觀要簡單
在這裡再提出另外一個問題
簡單就有所謂-淺深差別的問題
既然有簡單與難的問題-就有淺深的差別
有淺深的差別-就會有先後次第的問題
在這裡提出幾個思考問題-就是
在修行這一條路上-有所謂的階次
譬如一般的菩薩-有所謂五十二位菩薩
像天台有六即佛-大智度論有五菩提
唯識有唯識五位
這些都是講到-修行有一個次第的轉進
次第的轉進-是從果地的階位來看
或從智慧的深淺來看
現在談禪觀觀門的差異
如果把觀門的差異-放在果地的階位來講
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
果地既然有所謂-階位淺深先後的問題
禪觀的法門的差別當然-也有淺深次第先後的問題
那麼淺深次第先後的問題-再加上法門的差異性
這裡面就非常的複雜
這邊從25輪裡面-根據修行的階次思想
我們提出幾個思考角度-來思惟禪觀的思想
第一個是轉觀的思想
比如這裡面說-先修奢摩他

有先中後的差別-先修這個再改成別的
這就是一個轉換
這樣一個轉換的方式
這裡面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所謂淺深的差別
由淺的法門入到深的法門-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思惟
並不是所有的禪法-在轉換觀門差別中的淺深
有的時候-它是一個善巧方便的轉換
或是智慧種類的轉換
比如它是從空的智慧-轉到有的智慧
或是有的智慧轉到空的智慧
不一定-這裡面不是絕對的淺深
有時候是方便的差別
在這裡舉出一些轉觀的思惟-提供參考
比如最有名的六妙門
六妙門在佛陀的教法裡-就有講到
智者大師特別把它發揮-作為天台禪法的一個組合
就是數 隨 止 觀 還 淨
數隨-所緣的境是呼吸
到了止觀所緣的境-就是五臟六腑的色質
就觀五臟六腑-那就是一種色相
它是從呼吸-轉到五臟六腑的境
還跟淨以後-就不是緣五臟六腑的色
它是緣識心以及清淨的法性
對於所緣取的境
在六妙門裡面-就有一個轉換的過程
另外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不淨觀
不淨觀分成幾個大的階層-第一個是九想
九想是先觀死屍-青瘀相 膿爛相
然後血塗 獸咬到血肉分離-然後蟲噉想
最後骨肉分離-最後白骨等等
有九個觀屍體的流程-叫九想
九想觀這是第一個大的階層-以後還有白骨觀
白骨觀還分成三個層次-就是初習業 熟修 超作意
初習業是從一個白骨-觀到所有的眾生都是白骨
所有的天下都變成白骨-再收回來變一個白骨
這是初習業
熟修是觀到-只有變半個頭骨蓋
超作意-最後只剩下眉間的一個白光
這是白骨觀的三個層次-是不淨觀的第二個層次
不淨觀再往下-就是佛生觀
還有四大觀
佛生觀是從白骨中間-再出四大 地水火風
從地水火風再出蓮花-蓮花上面再出種種的化佛
佛中佛光再出無量的佛像
從白骨的不淨九想-再到白骨的三種觀
再到四大觀再到佛生觀
光是不淨觀就可以從屍體-觀到化生的佛無量無邊
這一個中間的轉換過程-境界差異很大
在小乘的論典裡面還有-八遍處八背捨十一切處
這些禪法其實也是-跟轉觀有關
也是一層層轉過去的
像天台的空假中三觀
它的漸次三觀-也是次第性的轉換
由假入空 由空入假-雙照二諦
都是修觀的一個轉換
唯識裡面五重唯識也是
遣虛存實等等五重-也是一樣層層地轉觀
可以了解到-在佛陀的教法裡面
轉觀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概念
禪觀是隨著心境-調合我們的心境
所以需要用一個-禪觀的所緣境
可是這個所緣境-有它的智慧或是對治的範圍
到達這個範圍以後
心性要繼續展開-就必須要換另一個方法
這就有轉觀的出現
我們直接用這個方法-不可以? 不行
因為智慧根性不到-用那樣的方法用不起來
所以先要用這個法門-使智慧心性先穩定
先熟練到某個程度-有個基礎以後
慢慢像爬台階一樣-先進第一個台階以後
再跨步第二台階-再跨上第三台階
再跨進第四台階
不可能從平地一蹦-就到第四 五個台階
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腳程
所以轉觀就有-淺深次第的意義
這個轉觀它不全然是-淺深次第的思想問題
第一個從二十五輪裡看到的-有轉觀的思想概念在裡面
這是第一個看到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止觀雙運-以及止觀先後的問題
這話怎麼說?-先來談這個問題
任何的一個禪觀 禪法 法門-它在運轉的時候
先不論它是止還是觀-法門運轉的時候
本身自然地含蘊了止的力量-也含蘊了觀的力量
唯有止觀的相應-配合得好以後
我們的心性才能達成-一定的確寂靜與覺照
也就是任何的禪法法門
它自己內部就含攝-止觀的平衡的作用
這是首先要有的概念
不管是觀的方法-止的方法也好
止觀雙運的方法也好
這個法門在運轉的本身-它能夠運轉得起來
表示它自己已經含攝了-止觀相應止觀平衡的功能
這個法門才能運轉得起來
所以法門本身所含攝的-止觀平衡的功能
我們做為一個常識-我們不是談這個問題
這樣的概念先陳述出來以後-作為探討止觀先後
跟止觀雙運的基礎-這問題不是探討的範圍
這是一個基本的前題
要探討是這一個方法
它會有偏向於止的成份-
或是偏向觀的成份
或者是偏向於止觀雙遮-或是止觀雙照的成份
我們講是講這個
比如在威德自在章
介紹過六祖的六個經論-或是六個宗派的三觀思想
譬如瓔珞經 天台 華嚴-永嘉大師 圓覺經
還有大乘止觀-當然還有其它
就以在威德自在章介紹的


再看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或是天台的摩訶止觀裡面
都是先止後觀
在這裡要說明的問題是-一般的法門裡面
我們的思想多半是先止後觀
可是大乘止觀的思想裡面-明確的標舉它是先觀後止
所以可以了解到-禪觀先止後觀可以
先觀後止也可以-止觀同時也可以
禪那就是止觀同時
永嘉大師的優畢又本身-也是止觀同時
在大乘止觀的真實性裡面-也有止觀同時
不過止觀同時-它的層次比較深一點就是
所以可以看到一個問題是-如果去思惟很多的禪法
有機會把更多的-禪觀的思想拿來看
就可以看出很多禪法-偏重於觀
有的禪法偏向於止
比如起信論裡的一行三昧
或是文殊菩薩問般若經裡面-也是一行三昧
就是從無相契入-從止契入的
而它是一直的止下去
比如不淨觀落日觀-是有相觀 是一個禪觀
是作有形有相的觀察
像數息觀-剛開始的時候是觀息
觀到後面息沒有了-心入定了 就是由觀入止
從這麼多的禪法來分析-可以看到
由觀入止或由止入觀
佛陀的教法裡面確實-存在著這樣思考的模式
存在這樣的一個禪觀的理路-契入的思惟進去
那麼來看這二十五輪-就充分發揮了這個思想



今天為什麼會有這三個禪法-因為要相應於不同的根性
禪法有淺深 有有相 有無相-有真實 有方便
為什麼會有差別?
因為眾生根性的差異-顯現出來的
所以從根性的差異-而開出了修證轉觀
開出了止觀先後-止觀雙運問題
開出了所有經典-所有修行的層次
所以從根性的差異-可以看到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法的開展 法門的開展
從根性這個角度-可以無限量的開展
為什麼?
這就是佛法的深無涯測-相應於無窮無盡眾生的根性
可以看出無窮無盡的法門
這一章從這二十五輪裡面
看到了它對於止觀先後以及-止觀雙運做最圓滿的解析
乃至於從這邊可以看到-禪法無限的開展
這個部份講完-最後還有一小節
後面就談到一個問題-就是根性問題
這樣二十五個方法-應該修什麼方法?
圓覺經講-抽籤
一般說有幾個方法
第一個譬如自己-可以試驗體會一下
覺得可以得力-就用哪個方法
比如參話頭 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趙州為什麼說無-拖死屍是誰
很多方法 很多話頭-自己去選一個
這個法門可以相應
這個話頭覺得提起來很攝心-就用那個方法
或是用永嘉禪法 用默照禪-或是用數息法 不淨觀
覺得攝心就可以相應
另外也有老師看你的根性-聽你講話
聽你對佛法的體會-覺得你與那個比較適合
或是開悟的聖者-知道你的根性是什麼
你前世修什麼 他都知道-他就告訴你
這種選擇很多不同
圓覺經說-對二十五輪的方法的選擇
沒有辦法就抽籤
看它的說法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
梵行就是戒 寂靜就是定-思惟就是觀慧
求哀懺悔-還要懺悔
經三七日-懺悔以後三七日
於二十五輪各安標-各安標就是作二十五個籤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求哀是請佛菩薩的加持-那麼隨手拈一個
依結開示-看看這籤裡寫的是哪一個
便知頓漸-要修哪一個就知道了
一念疑悔不即成就
修這個對嗎?換一個好了-可以嗎?不行
抽到那個就是那個
不可以說我還要換一換-再抽一次這不行
所以很簡單就是憑抽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所以它很強調說所有的人-都要根據這三法而修
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今天辨音菩薩章-講到這個地方 
辨音菩薩二十五輪的開展
它的中心點就在於
它對於止觀以及止觀雙運-次第先後做了全面的開展
它就是這麼一個重點
我們今天講到這邊-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