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0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這節課繼續介紹圓覺經
上節課介紹了威德自在章
今天要從辨音菩薩章來-介紹圓覺經
在還沒有進入辨音菩薩章之前
把圓覺經整體架構-再整理一下
圓覺經總共有十一章
分成前一後十-前一為解 後十為行
第一章文殊菩薩章告訴我們-在因地修行基本的契入
每一個人都有如來藏性-一切境界都是幻化的
在了知這一個思想以後
解了以後的修行-都相應於圓覺
後面十章是行-行裡面分成前一後九
前一是普賢章
普賢章在說明-以幻修幻幻盡覺現的思想
以幻修幻幻盡覺現是-圓覺經整個禪觀思想的核心
下面九章分成三段
前面一段是四章-中間四章 後面一章 四四一
前面四章是上根修證-中間四章是中根修證
後面一章是下根修證
上根跟中根各有四章
這四章裡面各有-兩章談修證 兩章談煩惱
上根的兩章一章講-普眼觀行開展出法界三觀
另外一章講修證的位次
中根有兩章談修證
就是威德自在章-所開展出來的三觀思想


宗密大師給它取一個名字-叫起幻銷塵觀
就是在禪觀的時候-發起幻智
了知這現前的一切境界-都是如幻而現
以幻智來開導幻現的眾生
最後幻智與幻現的有情境界-一起銷融
這是從緣起邊開始-所以是起幻銷塵觀
起幻以後還要-把塵境以及幻智泯除掉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我們的心性及根塵都是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最後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這個幻相也要離
這是第二個


靈心絕待觀就用寂-寂滅涅槃的寂
了解以後-來看辨音菩薩章
辨音菩薩章-沒有什麼獨特的思想
只不過是把威德自在章的-三觀開展而已
所以重點有兩個
第一個是先了解這三觀-怎麼樣開展成二十五個
它們排列的次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要了解-二十五輪裡面三觀的操作
每一輪裡面的先後次第-它的用意何在
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趣
請看經文-(第45前頁經文第5行)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諸方便-此諸就是指前面的三觀
一切菩薩於圓覺門
就是前面三觀都是-本於圓覺之性
對圓覺門-有幾種修行的契入
幾修習-幾種修習的方便契入
就是怎麼樣開展-怎麼樣從三觀裡面去開展
所以問題很明白
指從三觀中間-怎麼樣開展不同的角度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長行裡面分為四段
第一個是舉意標數-先把總數標一下
第二個正式講二十五輪
第三個結成正因-第四總示修習
主要是第二段-二十五輪的開展

善男子 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一開始還是提出一切的修行-都是依本於圓覺之性
修習的時候
便有二十五種清淨的定輪
所謂【二十五種清淨的定輪】
清淨是屬於覺性
為什麼講定?
大乘的禪法是與法性相應-所以叫定
輪是輪輾義 摧滅義
能夠摧滅煩惱惑障-令正智運轉 所以叫輪
我們說法印法印
輪跟印都是一個比喻
印就像印章一樣
什麼東西這個印章一蓋
它就像印章一樣-一模一樣不會改變的
輪就是輪子-可以運轉輾碾
輪子走過去-就把東西給壓碎了
輪子可以行走-所以有輾碎義 行走義
輪用來比喻智慧-有二十五種清淨的定輪
因為我們修行都是修禪定
其實定還是沒有離開-三昧的智慧
下面我們看觀網交羅-(第44後頁註解倒數第10行)
二十五輪裡面-宗密大師把它分成三段
第一叫單修三觀 有三輪
第二有二十一輪 叫交絡三觀
就這三觀互相的排列
第三只有一輪 三觀同時-就是同時圓修三觀
先看第一個單-就是前面的三觀

宗密大師為了要把它統一
所以二十五輪每一觀-都取了一個名字
當然不一定要用這個名字
知道宗密大師定了-這麼一個名字好記 好思考
第一個是奢摩他觀-澄渾息用觀
澄是澄淨 渾是分別
息用把一切的功用相用-都把它提起
這是取靜為行 泯一切相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安靜的靜在這邊是無相之義
也就是始終心要講的-泯一切相的泯一切相
只取銷融一切相的境界功夫
【由靜力故】-由銷融分別想故
所以【永斷煩惱究竟成就】-能夠把所有的煩惱斬除
看註解
由靜心之力 覺身心空-瞥念頭尚無 煩惱何據
煩惱不起即是覺心-故云究竟成就
有一個問題很有趣
這些禪觀的文字所敘述的-都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相
看這一觀文字不出三十個字
卻把我們修行要一個阿僧-祇劫以上的修行過程講完了
不要看這麼簡單的幾行字
我們真正能夠修到-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最少就要一個阿僧祇劫
可是這麼幾句話就把它講完-不要三十個字就講完
這裡面一個微妙處就是
我們能不能夠-從這樣的語言裡面看到
它指出我們的-心性的一個點上去
很多人讀經典覺得索然無味-覺得只是一個枯燥的理論
這就是因為他-對於文字與心性的切換
轉換的過程心裡面-體會的深刻度不夠
比如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
這個由靜力故永斷-這麼一句話就永斷煩惱了?
我們在看的時候-能不能體會到
為什麼由靜力故永斷煩惱?
如果能夠從由靜力故體會到-靜力的作用跟煩惱的關係
因為了解這層關係
所以永斷煩惱-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因為靜力能夠把煩惱給解決掉
當然能夠永斷煩惱-就能夠入涅槃
關鍵點是
文字跟我們的心性的體會-落實到什麼樣的程度
提幾個意見供做參考
之前提過瑜伽師地論的五法
語言 法相 心相 觀行 真如-觀行就是正智
五個東西是一體的
把語言 法相 心相-正智觀行跟真如一起結合
這些是一個東西
文字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法相
法相就是觀行-觀行就是正智
所以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所有的法相-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現的
從唯心下去-這時候
就能夠契入一切的禪觀思想
這是一個
再從另外一個-唯識的思想來講
唯識思想講到-一切的法相皆是名言所成
這是什麼意思?
所有的法相到最後-都看成是一個名言相假名相
這個假名相-就是一般所說的分別
就是唯識裡邊所講的-分別性依他性
不講依他性 不講分別義
所有的萬法都是由名言-就是語言音聲轉成的
這個轉的過程-除了語言音聲以外
還有一個是-一種無明妄執的力量
當無明妄執的力量脫落-我們的智慧開展以後
就能夠看到一切的萬法-都是名言所現所成的
都是由心相所現的
這個時候一下把它銷融掉-或是把它做一個幻觀
自然理所當然
不管是取靜為行也好-不管是起幻銷塵也好
不管是靈心絕待也好-覺性遍滿十方也好
都沒有離開這樣的思想
必須要認知到
身心根塵與山河大地-它們的本質為何
了解了身心根塵以及山河大地關係
而且了解到它們的本質-就是虛妄的執著
虛妄的執著就是無明煩惱
或者是唯心所現的-或是由意言分別
由名言依身所現的
這個時候心一轉
把所有的山河大地-都統攝成是名言的時候
這個名言就好像心裡面的一個妄想一樣
妄想我把它靜下來
山河大地就像我的妄想一樣-把它靜下來

有的初學人打坐-妄想是靜不下來的
有的人功夫久一點-把眼睛一閉 不用盤腿
就眼睛一閉-或是把心定一定
不用閉眼睛-他的妄想就靜下來了
有人坐那邊三個鐘頭-五個鐘頭妄想紛飛停不住
有人一分鐘兩分鐘-妄想就靜下來了
這就是功夫
如果我們把妄想當成-山河大地的話
有人功夫夠 只要心一定-山河大地就沒有了
或他心裡面這樣一起念頭
這山河大地就像是-虛幻的境界現前一樣
如果山河大地被銷融掉-就是取靜為行
如果山河大地就是如幻現起-這就是起幻銷塵觀
所以了解以後
學習禪觀關鍵點還是在看
心能不能夠跟-法相 理相契應
如果這一念心能夠跟空性-緣起的理相契應的時候
這個語言音聲就契應了身
就理解了身
如果心性 心念 識性
跟空性的理 唯心所現的理-不能夠契應的話
那麼文字就讀不懂-為什麼?
因為你只讀文字
文字只是一個概念的-邏輯的串聯而已
沒有辦法深入到-萬物深層的理論
所以就沒有辦法-體會到那個道理
講出來的東西-心裡面所感應的東西
就不是空性的理-不是唯心所現的理
如果心契入進去以後
講的道理就是-你心 善根 智慧所到的境界
講出來的道理就-符合佛法空性的真理
這是講到奢摩他這一段話-又多講幾句話提醒大家
我們在研究禪觀的思想
光看經典光看一些書-那只是尋文解字而已
關鍵點還是在於
心性的善根開發與否-覺性開展與否
覺性沒有開展
就是把人家的文字背下來-那個東西還是文字啊
心契應不進去-心念始終是漂浮在法相之上
而不是契應在-空理裡面的東西
這個非常重要

此菩薩名單修奢摩他
第二個原來是起幻銷塵觀
宗密大師改名稱叫-庖丁恣刃觀
這個是莊子的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個晉國的屠子-十九年以宰牛為業
十九年那個刀沒有缺口-人家就很奇怪
牛不是有骨頭?-要把牛骨頭解開
要砍這個骨頭-多多少少
今天不碰損 明天會碰損
明天不碰損-總有一天會碰損
十九年怎麼刀口-一點都沒有缺損?
為什麼?-因為他宰牛不是砍骨頭
都是從骨節眼裡面把它切掉
他的刀刃從不碰這個難處-都是碰軟肉
就把它切割開來-他不砍只有切
庖丁恣刃觀是說明-庖丁的刀刃就像幻觀
能夠切割世間的幻相-而不受幻相所罣礙
是這個比喻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間種種作用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這是說以幻觀變化世界-而作用的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它能夠以幻化-而圓滿菩薩的六度萬行
所以叫備行菩薩行
就是因為他以幻智所以-能夠開展菩薩的六度萬行
雖然開展妙行-可是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這就是之前提到的-如幻觀仍然有空的智慧
是依託於寂靜的空慧-而開展如幻觀
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呈音出礙觀-跟絕待靈心觀是一個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
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唯滅諸幻不取作用
知道這一切法是幻-離開幻法不取作用
獨斷煩惱-把煩惱斬除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在這一個地方
以斷煩惱證實相-為禪那的特質
這一段跟威德自在章的表述-有一點差距
威德自在章的禪那-重點在於覺性的開彰
覺性遍滿十方國土
辨音菩薩的禪那-特點在於獨斷煩惱
我們把這兩個稍微會通
就是因為有煩惱-煩惱就是無明
所以障了覺性的彰顯
今天斷了煩惱-就是把無明消除掉以後
這個時候心性得到解脫-心性得到彰顯
這時候就沒有了無明的混淆-無明的覆蓋
這個時候覺性遍滿
這樣解釋或許比較可以跟-威德自在章的禪那相結合
這是第一段-三觀獨自觀行
下面這一段有二十一觀
二十一觀裡面-三觀各有七支


禪那有七觀
就是各有七觀
七觀裡面分成三組
第一組是雙 第二組是三-第三個是複
複是有兩個同時-就叫複
雙跟三都是一個一個來
只不過雙是兩個交換-三是三個交換
現在來看
以奢摩他為首而開展的-就有七個



就是這個意思
兼於餘二交絡成七-互相排列組合成七
三七故有二十一輪
兼前三單-再加上前面三個單獨的
及後一個三個同時圓滿的觀-總共是二十五個 足二十五
然每一觀為頭-七段之中皆有四節
初兩段二二共合-次兩段三行次第
次有一段先一後齊
就是剛剛講的意思
後有兩段先齊後一
一就是先一個-然後後面兩個同時的
先齊後一是先兩個-然後一個
意思一樣
今每觀為首之中-但長科七段
又緣每輪辨其先後-一一須牒觀名
今恐文繁-每觀但各舉一字
以論其次-謂初靜次幻後寂
為了要讓每一觀裡面都有-這三個互相的排列組合
就把三觀的原名把它定位
奢摩他第一觀就叫靜

禪那這一觀就叫寂
寂與靜異者 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
又靜是禪定 寂是涅槃
這一點有意見
靜應該也是屬於菩薩的境界-是真如的法性初證
還是一種空性-介於法性的
它不是定-它還是智慧
只不過按照三觀來說
奢摩他是空觀-是泯一切相


禪那是屬於中觀-雙照有無
這樣比較能夠符合
如果按照宗密大師這樣講-又把小乘又把禪定混淆進來
這樣就有點紛亂
所以還是以天台三觀思想-來含攝圓覺經三觀
這樣比較圓滿
不需要夾雜禪定-跟小乘的問題進來
這以下就是根據這三觀-次第開展成七輪
第一個 運舟兼濟觀-第二個湛海澄空觀
第三個 首羅三目觀-第四個三點齊修觀
第五個 品字單雙觀-第六個獨足雙頭觀
第七個 果落華敷觀
這就是以奢摩他為首-所開展出來的七個禪觀
分別是二二 一二三-三三三
前面兩個是二 各兩個-後面五個都是三觀
這節課時間到了
下節課再把單複二十五輪-再介紹
今天講到這邊
下課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