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38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繼續談圓覺經的-威德自在章
這一章說中根修證
中根修證在威德自在章裡-主題是講修證的方便漸次
佛對方便漸次-提出三觀的說法


前兩節課介紹了三觀的內容
再把三觀的經文重點-提示
奢摩他是以-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由銷融身心客塵而進去的-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寂靜輕安後面有一句話-寂靜輕安是一切無相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相】
如鏡中相的比喻是說-寂靜如鏡相無痕
如鏡子清淨無相-光明皎潔一樣
如鏡中相是在清淨裡面-可以現出種種的相
如來之心於中顯現
鏡面的無痕無相是從-空的立場說
鏡中相又有了有的特質是從-空帶有的角度詮釋奢摩他
不過奢摩他的主體是空-是以淨為體
第二奢摩他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這一段很明確說出-以幻化做佛事的特質
以幻化做佛事-起幻 變幻 除幻 開幻眾
以幻做佛事是從-緣起邊說
雖然是從緣起邊講-最後是
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 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後來還要把幻境幻智銷融掉
這是緣起邊含攝了性空邊
奢摩他是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取靜為行這邊下去
是從空邊下去


從緣起邊下去
空邊攝有邊 有邊含空邊-這二個各有主別各有兼帶
第三觀絕待靈心觀-講到如器中鍠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
文字本身不易理解-從比喻來說明
【如器中鍠聲出于外】
上次說明過
鍠鍠之鐘聲比喻靈明的覺性-器比喻是大鐘
鐘的色質比喻這個世界
身心世界相在塵域-表示緣起這一面
聲出于外的聲比喻靈明覺性-
這就是性空邊
所以禪那是空有雙照
到這邊可以總結
圓覺經的三觀-奢摩他是以空為主兼帶於有


禪那是空有雙照
三觀的思想這樣解釋-應該符合經意
舉幾個也是三觀的思想
上節課提到幾個
在圓覺經的普眼章提過-華嚴宗杜順和尚的法界三觀
宗密大師用來解釋-普眼章的
思想
天台宗摩訶止觀的三觀思想
天台宗所依據的摩訶止觀-思
想是依據瓔珞經的
華嚴 瓔珞經 天台-加上圓覺經就四個
另外再加上大乘止觀-依據唯識的理論
分別性 依他性 圓成實性-的思想來分析這個三觀
叫入分別性 入依他性-入圓成實性三觀
在大乘止觀裡說明-雖然觀是用這些名相
思想的結構是在如來藏的-思想上面
永嘉集的永嘉禪師所開出來-三觀的思想
在黑板上有這個表

請看黑板
上面是真空-華嚴法界觀
對應的是瓔珞經的二諦觀-
及中道第一諦觀跟平等觀
下面是三諦-俗諦 真諦跟第一義諦

摩訶止觀的中觀-假觀 空觀



另外華嚴宗的理事無礙觀-是兼帶空觀
如果說理事無礙觀就是中觀
因為同時有理事-同時雙照理事
站在這個立場來講-它就是中觀也可以


把理事無礙觀放在平等觀-兼
帶二諦觀的立場來講
其實理事無礙觀就是-所謂真
俗雙照
跟中道思想一樣-在理上就是中道
可是事事無礙在中觀上面-發揮得更透徹
把中的思想發揮得更深化
這是補充說明這個問題
瓔珞經跟摩訶止觀本身-就是三觀思想的闡述
跟三諦的思想比較吻合
下面是永嘉集跟大乘止觀-雖然有三觀的思想
如果要判
基本上都是敘述-在因地境界裡面
都是從修行的開始-是從因地上敘述
雖然有三觀-可是它的觀基本上
還是屬於在真空絕相-在性空邊敘述
也有包括像永嘉集談到-二諦的問題
基本上還是偏向於空邊

為了對這樣的關係做比較-完整的核對
先講三諦
當然在介紹時作一個取材-沒有辦法專門講解
只是用簡要的敘述
比如先講三諦-用始終心要的說法
這是湛然大師作的
對於三諦三觀理論的闡述-比
較精緻一點
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
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
舉一即三 非前後也
依據三諦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這是湛然大師對三諦-簡單的解釋
取一句話-中諦者統一切法
真諦者是性空邊泯一切法-是一切法無相
一切法性空從這邊講
俗諦者立一切法
用立一切法和泯一切法-說明真諦和俗諦就很清楚
二諦的角度從立一切法和-泯一切法的思想
來觀察其他禪觀的思想-看它們是怎麼安立的
看瓔珞經這一段-瓔珞本業經卷上
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是二觀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
這邊講得很清楚
從假入空-假是虛妄的事相
破除一切的法相入到空-就是泯一切法
所以叫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立一切法-入假就是立一切法叫平等觀
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
雙照二諦 雙照有無-統攝空有一切
這是瓔珞經
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三觀思想
是從瓔珞經剛剛那段經文-演繹開展的
在摩訶止觀卷三上-大正藏46冊第24頁中欄
次明觀相 觀有三
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諦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諦觀
此名出瓔珞經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講得很清楚
摩訶止觀裡的三觀思想是-根據瓔珞經的三觀思想展開
另外有一段是智者大師也-引用中論四諦品裡面一頌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是從假
因緣所生法的法就是-一切假名安立的法
我說即是空-從因緣所生的假名入空
這就是空觀
亦名為假名-從空出緣起立一切法
亦名為假名-從空出一切法假安一切法
就是所謂的假觀
亦名中道義-空有同時 雙照空有
就是中道第一義觀
中論四諦品的這一頌也是-天台摩訶止觀所依據的思想
三觀的思想在佛教的思想-理論裡
可以說是以天台智者大師-倡演得最清晰

天台智者大師根據瓔珞經-所開展出來的空假中三觀
再配合中論四諦品這一頌-因
緣頌開展得非常透徹詳盡
歷史上一提到三觀-都清楚知道是空假中三觀
配合二諦或三諦的思想
因為二諦的思想是-佛陀教法的根本
中論也講得很清楚
佛以二諦演說
一切諸佛解說教法都是-依止於二諦而開展
就是空的真諦 有的俗諦
空有雙照 多一個中諦-就是三諦的思想
可以說一切的思想一切的禪觀都契合於三諦的思想
現在談到三觀的思想架構-又和三諦結合起來
剛才已經分析過


禪那是空有同時雙照
或許會懷疑為什麼-圓覺經的思想會有這種特質
要知道
相對於永嘉集或是大乘止觀-比較偏向空觀 思想淺一點
如果有這個疑問是正確的
圓覺經的思想層次比較高
同樣是在講空觀-它的空觀其實是很深的
空中就自然會現有的思想-假觀也兼帶著空
為什麼?
它是從佛的層次-從地上菩薩的層次來論根性
所以它的禪觀境界-就比較高遠
在普眼章的時候-一拉 它雖然是上根
可是馬上開展出來的就是-法界三觀 頓同佛境的思想
從普眼章就可以看到
圓覺經的理論是建立-一起步就是很高的層次
在圓覺經開頭時就提示過
圓覺經的開場白-六成就裡面有提過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是在清淨的淨土裡面-以法身開示大菩薩的思想
圓覺經的思想層次一開始-就拉到很高的層次
所以雖然是中根
但是敘述禪觀的思想-就有很深的層次
同樣都是三觀
圓覺經的奢摩他就-比天台的空觀要深
相對於大乘止觀以及永嘉-大師的永嘉集又更深
宗密大師才會把普眼章用華-嚴的法界三觀思想闡述解析
圓覺經跟三觀思想
三觀思想是以天台及瓔珞經-三觀思想作一個基準點
來比較它們的思想
再看華嚴的法界三觀跟三諦-以及天台的三觀思想來講
華嚴宗是真空絕相觀-理事無
礙觀


這三觀
真空絕相觀基本上等於空觀
理事無礙觀就不是-全然的假觀
當然可以說它是假-因為它有事相
理事無礙觀的主體是事
可是在杜順和尚的-理事無礙觀裡
它的空性也非常的清楚
所以理事無礙觀已經有-空有雙照的思想
當然把它放在緣起邊-兼攝空的思想也可以


這樣就有一個很有趣的思惟
按照道理講
中觀應該是雙照空有-比單獨的緣起要深
可是看事事無礙觀所展現的-全然是事相 以事顯事
理事無礙觀卻事理雙照
可是理事無礙觀卻比事事無礙觀要淺
這裡面說明什麼問題?

如果單從三觀的結構來講
純然的事的緣起-就是平等觀
應該要比理事無礙觀-同時雙照的要淺
可是如果從華嚴三觀來講-事事無礙全然是事相的顯現
卻比理事雙照的-理事無礙觀要深
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義趣?
要知道文字的本身有侷限
從天台的三觀思想看到
它只能從空有雙照 空有-這三個角度詮釋禪觀的境界

可是從華嚴思想來看
它的事中間可以開展出事相-就突破了單一理事的關係
也就是說


以及理事無礙觀-這樣的關係來看
三觀還可以再開展
佛的境界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
絕對不是只有三個-簡單的層次可以包容
不過文字所限
只能用文字解析解讀出來-三觀的層次
如果再有智慧
相信還能夠解析出更深的-三觀思想的層次
這樣的說明
可能不是很嚴密地比對了-天台三觀及華嚴三觀的思想
至少把我們的觀點介紹了
接下來看
大乘止觀的三觀思想
大乘止觀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大師所作
裡面的三觀思想很獨特
智者大師的三觀基本上是-從中觀的思想契入
大乘止觀思想卻是從唯識-以及如來藏思想角度契入
前面提過佛性與法界性
就是如來藏性與法界性的-差異
可以說智者大師是從法界性-契入三觀的思想
而大乘止觀慧思大師的契入-是從如來藏性的思想
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思想-裡面所採用的
就不是中觀智者大師用的-空假中
或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四生的破法
中論的破斥方法
用的是唯識的分別性依他性-跟圓成實性的論述
這個部份簡單的介紹-相關的三觀的文字
根據文字解說有一個依據
首先了解到
大乘止觀慧思大師的-三觀思想是根據
分別性依他性和圓成實性-三性思想來展開進入的
所要掌握的是他對於三觀-思想的契入點在什麼地方?
重點是這個地方
慧思大師在大乘止觀裡-
這三觀都以觀止
一般都是先止後觀-它不是
它是先觀後止-其實一樣的
透過先觀後止來進入-分別性
先觀後止進入依他性-先觀後止進入真實性
分別性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觀五陰及六塵
對五陰六塵的每一個法-這樣的思惟
今所見此法
謂為實有形質堅礙-本來如是者
但是意識有果時無明故-不知此法是虛
以不知法是虛故-即起妄想執以為實
是故今時意裡確然將作實事
作此解者 即名觀
下面怎麼止?
今既知由無明妄想-非實謂實
云何仍欲信此癡妄之心
是故違之彊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
猶如小兒愛鏡中像謂是實人-然此鏡像體性無實
謂實之時即無實也
如是次第以後念破前念
作此解故執心止息-即名從觀入止也
這段話說明一下
比如來看這是眼鏡-這是毛巾
我們認為真實有眼鏡有毛巾
乃至山河大地每一件事情-都認為是真實的
就去觀這個法-說這是真實的
為什麼把它當成真實的?
因為我是無明所成-所以我認為是真實的
知道這是因為無明所現出來-的東西 不是真實的
把它當成是真實的-這就是觀
於是就彊觀這些法-它沒有
把這些法的影像破除掉
說眼鏡沒有真實的
前面的桌子椅子-都沒有真實的 把它彊觀
這裡有一句話
彊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
猶如小兒愛鏡中像謂是實人-然此鏡像體性無實
特別舉這個比喻
就像小孩子看鏡中的東西-以為是真實的一樣
告訴你現前這東西都是假的-這種執著心慢慢的銷融
這就是止
不認為這些都是真實的-這個心起了以後 就是止
這是從分別性進入的觀照
請記住剛剛講的過程-是從分別性止觀的契入
因為大家對大乘止觀-比較陌生
所以稍微講的比較多一點
不過也藉機會多學一點-多比對一點
這節課時間到了-先講到這邊
下節課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