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37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繼續介紹圓覺經-威德自在章
前面講過威德自在章所要-探討的主題是修行的方便
所謂修行的方便-就是修行的進入
經上舉了一個比喻
有個大城有四個門
從各地來到大城的路途-就不一樣
所謂修行的方便就是-路跟這個門

大城比喻佛的果地功德
不同的路就代表著-方法的契入
在圓覺經威德自在章-提出三種方便

上節課簡單介紹-這三種法門的大意
也看了奢摩他的經文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這段經文宗密大師把它定名-叫【起幻銷塵觀】
起幻是起一個了達一切萬法-皆是幻境的一個幻智
起幻是起一個了達萬法虛妄-的幻智
銷塵就是透過幻智-把幻境了達
善男子-【若諸菩薩淨圓覺】
悟淨圓覺就是前面說的
修行的依據根本是因為-了知有一個圓覺的淨心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淨覺心就是文殊章裡面-所知道的
一切皆是由幻所現
知覺心性-心性是指識心
根塵就是六根六塵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就是-根塵識三和合的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宇宙的萬法
根塵識的本身是由-賴耶的相分所現
成唯識論講
根身器界種子皆是-賴耶的相分所現
根身就是色身正報-器界就是依報山河大地
種子就是埋藏在識心的習氣
這三種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所現
站在賴耶的立場-眾生的正報就是身心
依報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賴耶的識性
由賴耶的相分現出來的
皆因幻化
從六識立場來看賴耶-沒有辦法看到它是識體
有這樣一種智慧通達以後-知道它是虛幻而現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是指幻智
這一科宗密大師叫起幻銷塵
起諸幻就是標題裡面的-起幻銷塵的起幻
所起的幻是指起幻智
就是通達這一切根身器界-都是幻化的智慧
以除幻者
幻者就是由無明所現的-身心境界
怎麼除?
了知身心世界不實-由識心所現就叫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變化諸幻跟即起諸幻-是同一個意思
就是起幻智 而開幻眾-開是教化
教化有情的眾生
這時的教化是能教的眾生
能教化具有幻智的菩薩以及-所教化的眾生都是不實在的
如金剛經所講的
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何以故
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就叫幻眾-沒有一個實在的眾生
一切的五蘊身心都是-虛幻的境界
沒有一個眾生-也沒有五蘊身心
都是清淨覺性所現出來的-虛幻的眾生假相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由起幻故的起幻-是由起幻智故
起幻是起一個幻智
因為有幻的智慧-就能夠通達一切五蘊有情
沒有有情 也沒有五蘊相-了知一切眾生都是虛妄執著
虛妄造業 虛妄受苦報
一切的五蘊眾生相都是-我清淨的覺性流露出來的
所以這時對於虛妄的眾生-不知道不自覺而虛妄執著
虛妄受苦 虛妄輪迴生死-起了一種悲心
因為這一切眾生-與我同體無二
因為他們這些虛妄的境界-都是無明妄執而有的
所以叫大悲
輕安-為什麼輕安?
因為了達一切身心世界-根身世界都不實在
這時心體寂靜-沒有識無明煩惱的造擾
沒有識性的煩動
因為了知一切的五蘊
一切的根身器界山河大地-都是妄現的
了達妄現以後它就不動-不動就沒有識性的煩惱
沒有無明煩惱的熱-就得到一種輕安
這個輕安是-覺性與法性之水相接
得到清涼法性水的浸澄-而得到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所有的菩薩從了達-一切境界是虛幻不實
開出幻化的眾生-教化幻化的眾生
雖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以前讀大智度論-講六波羅蜜的時侯
每次一提到布施什麼-持戒怎麼
就是沒有眾生-一切都沒有
覺得很奇怪-明明不是講六度?
為什麼講來講去-一切都沒有?一切都不可得
一切都是無相的?
現在讀到這個地方就很清楚
因為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
眾生無知-所以眾生生死宛然
生死的煩惱業報焚燒造擾
菩薩有如幻的智慧以後
在菩薩智慧觀照之下-眾生沒有眾生相
五蘊沒有五蘊相-煩惱業果沒有煩惱業果相
生死輪迴-沒有生死輪迴的痛苦
這時候一切就寂靜-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在生死中間不脫離生死-可是卻不被生死所侷限
為什麼?-因為他有如幻的智慧
可以隨順眾生的虛妄執著-遊戲世間的虛妄境界
在遊戲虛妄的境界當下-知道這虛妄境界都是虛假的
這就是菩薩的大悲方便
了知一切是虛妄的-可是隨順眾生的執著
在隨順眾生執著當下-他有如幻的智慧又不執著
不被世俗的業果煩惱-執著所侷限
他能夠超越-因為有如幻的智慧
所以不受生死的苦惱
這就是般若的智慧-所開出來的方便

佛法裡面兩個智慧-無分別智 後得智
證入無分別智以後-就能夠出後得智
可以說起幻銷塵觀-著重的重點是
從緣起的智慧來相應-含攝六度波羅蜜
以般若波羅蜜為主-為根源基礎
展現前五度的波羅蜜
以性空為根源展開-緣起的幻化智慧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它是以性空為本-開展緣起的智慧
以般若為根源基礎-開展前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六度智慧
菩薩由此行菩薩道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這一段是說明幻智幻境-不斷地銷融以後
最後【幻相永離】
觀幻的人把幻法銷融掉
非同幻觀皆同幻故-把幻智也銷融掉
最後幻相幻境與幻智-一起銷融 於是幻相永離
最後還是必須要離開-幻境跟幻智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起幻銷塵也用一個比喻-如土長苗
怎麼比喻?
在土裡下一個種子-土就生出苗 苗結稻穗
種子譬喻圓覺的覺性-土比喻虛幻的境界
苗比喻幻的智慧-果實比喻清淨的覺性
所以說如土長苗
從虛幻的土裡-長出虛幻的智慧
而虛幻的智慧再往上長-就長出圓覺的果實
前面奢摩他是用-鏡中相來比喻
鏡是奢摩他的定-奢摩他就是法性
相是十方諸佛之心
我們銷融根塵以後-一切寂靜一切無相
就像鏡子清淨無痕無垢
清淨無相無垢的鏡子-卻能夠現出一切的鏡相
十方諸佛入我身
起幻銷塵觀是-如土長苗
虛幻的大地升起苗的智慧-最後結成稻榖 圓覺的果實
這兩個不同的比喻


下面一個-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可以看得很清楚威德自在章-就是探討禪觀的方便
起幻銷塵觀講到這個地方
繼續看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
如器中鍠聲出于外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這一觀比較獨特
前面奢摩他泯相澄神觀-就是泯除一切的妄想
乃至根塵身心世界
起幻銷塵觀起一個幻智了達-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如幻的
最後幻智幻境兩兩銷融
絕待靈心觀可以說是-融攝前二者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圓覺為修行的張本
做為文殊章了知圓覺-是一切的根源的基礎
以淨覺心-用覺性不取幻化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
悟淨圓覺跟以淨覺心-跟前面兩觀一樣
以圓覺做為修行的根源-修行的發動
下面怎麼樣開展絕待靈心觀?
第一【不取幻化】
幻化就是前面第二觀-起幻銷塵觀
就是不觀山河大地以及有情-是幻化
不取幻化這個觀察
第二【及諸靜相】
靜相是第一觀-也不銷融一切的境界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
它不取幻觀 也不取明相觀-那怎麼觀?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了知身也好心也好-這都是一種障礙
無知覺明
知跟覺都是一種覺性-一種識心
連知跟覺也要把它捨掉
知覺離開以後-就顯發出靈明的覺性
就是明這個字
【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不依諸礙是不去面對-前面所說的身心
前面的奢摩他-把身心的礙銷融掉
第二個起幻銷塵觀是-觀身心是幻化的
不依諸礙是不像-第一觀奢摩他
第二觀奢摩菩提-去對應身心的境界
跳過身心境界-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就直接跟我們的覺性-圓覺之性相應
永得是-直接的超越過礙
礙是前面的幻觀-幻境就是一種障礙
無礙是前面的奢摩他-銷融一切的境
超越過這前兩觀以後-得到是清淨的覺性
就是靈心-圓覺的性直接的彰顯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受用是自己身心的知覺-世界是外在的器世間
及與身心是-他的身跟心
這兩句話說明原來的身心-世界 感受【相在塵域】
它跟原來一樣-還是原來五蘊的狀態
塵域-宗密大師解釋叫不離舊處
此由執認沒體同他-今不生情豈拘靈照
這時候覺性顯發了
身心跟原來的身心完全一樣-覺性卻完全地開展出去
舉一個譬喻
【如器中鍠聲出于外】
宗密大師作了解釋-器中鍠聲出于外的意思
這個鍠應該是金石等-中聲相也
今且現聞擊鐘磬之類-其聲鍠鍠然
即知鍠是此類聲之相狀-鍠是形容聲音的樣子
這文章可以這樣調整
像金器的聲音鍠鍠向外傳遞
第二個鍠的意思就是大鐘-一種音樂的器具
不管是解釋成聲音大鐘-或是吹奏的聲簧
它都是一種器皿
應該解釋成-鐘聲鍠鍠然比較恰當
器中鍠-器是指大鐘
大鐘的聲音鍠鍠向外-向外遠震
下面繼續說明
器比喻我們的身心世界-聲喻靈明的觀智
謂聲從器出 器不能拘-故聲聞四達
器局本處-以喻觀智約身心修得
身心所不能拘
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
這講得很清楚
器比喻我們的身心世界-指大鐘
大鐘的聲音可以遠震他方
聲音比喻觀智
器不是只有身體而已-連山河大地都叫器
觀智能夠通達十方國土
這時的智慧就不是-一般的智慧
這是從空間上講
從時間上講就是古往今來-於一霎那中間了知
就是所謂的絕待靈心觀
從這一點來看
修行的目標不是對身心-要有什麼得到
或是要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知道什麼 不是
純粹是對覺性的顯發-對清淨覺性的一種開展
有一次有個居士來打禪七
可能坐得不錯-在小參時跟我說
他心很靜 他用永嘉禪法-心整個靜下來以後
周圍很多人在那邊跑香打坐-心在動他都知道
他問我是不是快開悟?-這是怎麼樣的一種智慧?
我給他一個很菜的答案-這就叫大無明
他聽了以後-他心裡面是很不高興
眉頭皺了皺
我說你不服氣是不是?
你這個智慧不坐時有沒有?-他說不坐沒有
縱使你有-你知道這房間裡幾隻螞蟻?
幾隻公的?幾隻母的?-他說不知道
那就對了-這不是無明是什麼?
這房間幾隻螞蟻-幾隻公的幾隻母都不知道
有什麼智慧?
他聽了大概服氣了-不吭氣
要知道修行不是看到什麼-見到什麼
什麼佛菩薩來了-什麼鬼神來了
都是無常妄境-虛妄的境界
看了這三觀以後-就可以了解到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禪修所要追求的對象
就是我們的覺性智慧
來檢查奢摩他是不是智慧?
把根塵都銷融掉-純然地現出一種清淨的禪定
這就是覺性之水
奢摩他翻譯叫定-這個定是法性之水的定水
第二個起幻銷塵觀
虛幻的智慧-幻智也是一種智慧
了達一切如幻-最後還是無所得的智慧
無所得還是法性的光輝
第三個絕待靈心觀
山河大地身心不動本處-與舊時一樣
只是此心此覺性超越十方-超越三世
十方三世在一念中間-完全了達
這是我們的靈心觀-是覺性真正徹底的展現
沒有一切的障礙
修行神通-什麼叫神通?
這叫真正的神通
如果修行能夠到這個神通-那是真神通
其它的都不用講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煩惱涅槃-怎麼講煩惱涅槃?
煩惱指生死這邊的境界
煩惱包括了業報-包括六道輪迴的業報
包括種種眾生的生死輪迴相
這邊的煩惱不是只有講-貪瞋癡而已
這是指生死輪迴的境界
涅槃是-進入了寂靜空無的境界
一切不可得的境界
生死涅槃這兩邊-不為留礙 不能夠障礙
我的覺性超越-所以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每一段都是寂滅輕安
剛剛講過
輕安是相會相觸於法水之流-與法水流相應叫輕安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宗密大師註解說-(第44前頁註解第7行)
在觀之時用心同佛-故隨順妙覺寂滅
覺性等同於佛-所以境界寂靜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所有人都不能夠觸及到-這樣一種心靈
別人能不能夠了知-你的心意到哪裡?
不知道
在講高峰禪要的時候講過
慧忠國師跟大耳三藏比較功夫
問大耳三藏-他(慧忠國師)在哪裡?
大耳三藏第一次第二次-說出來
第三次就說不出來了

四祖道信禪師去度化法融
以前沒有去的時候-山神派遣老虎幫他看門
派遣鳥銜果子-猴子送果子給他吃
道信禪師去了以後-山神不送果子
為什麼不送果子了?-山神找不到他了
不知道他在哪裡
為什麼不知道他在哪裡
就是這邊講的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因為他的心性已經-超越過一切境界了
生死流轉這個境界-他已經超越過出去了
他不在六道的境界裡面-到哪裡去找他?
南泉普願有一天發心-第二天去農莊看田租
第二天早上到的時候
莊頭莊主佃農都在那邊-列隊歡迎
準備好茶果歡迎他
他說你怎麼知道?-莊主就說
前一天晚上山神土地-告訴我們說大和尚要來
他搖頭嘆息-王老師修行不力被鬼神竊得
這心念被鬼神看到-你就是不用功
禪師修行就是把心境超越過-一切的生死境界
就是這邊講的-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看宗密大師說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故他不及-自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
就是自己以前的識心-不可能到達這個地步
這是覺性-是圓覺的覺性顯發
才能超越一切的山河大地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在靈心絕待當中-這樣的覺性當中
所有一切境界-這樣一個覺性來看皆是浮想
浮想換個角度-就是一種幻化
它不用幻化表示浮想跟-前面的幻化還是有些差別
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在境界方面有些差別
所以它用浮想-不用幻化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這就是所謂的空有雙照
看後面 引例彰圓-(第44後頁第2行)
善男子
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菩提

這三種法門都可以-契入圓覺妙心
本經的中心點就是圓覺
就是說明這三種方法都是-通向圓覺的路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這是成佛之道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所有的方便都總歸-攝在這三種裡面
把這三種作為成佛的-三個主軸支柱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下節課介紹其它經典的三觀
華嚴的法界三觀-天台空假中三觀
永嘉大師的禪法的三觀-大乘止觀的唯識三觀
以及止觀義例等幾種三觀
上次講過先瞭解-圓覺經的三觀
再來比對其他各經典
請留意這三種觀-有共通處也有差別處
了解各經典的三觀
對理解佛法的禪觀思想-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所以要留意這樣思想的開展
今天先下課-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