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2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
法 第三十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好!我們現在上最後一觀-一百三十九頁
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所謂的誡觀內行-就是涵泳於內心
韜韞於內
那麼呢-密修是什麼呢?
不自矜衒名-不自矜誇
不顯露於外
不顯露於外
然後呢-自修而不張揚
而不對外張揚
所以說誡觀內行密修
那麼囑付殷勤受持法
囑付殷勤受持
囑付

囑就是告知-付就是付託
告知付託
殷勤
殷勤
殷勤是勤勉的意思
那麼也可以說是-努力不墜的意思
受持-受而持之
信受而奉持謂之受持
努力不懈信受奉持
這內行密修
要我們呢
要我們依著這個誡觀內容-內行密修
那麼囑付我們呢-要努力不懈的信受奉持
前面二十九篇呢-從因至果、由小至大
那麼修己利而後利他
那麼淨心呢
乃至於從
乃至於真淨心、廣大淨心、-決定淨心
那淨心可以究竟成就
那麼最後呢-則再囑付這個慈忍比丘
雖然得了這個法門
但是仍然要什麼呢?-內行密修
而不是得了法門賣乖-那麼呢向外顯露
你要密修內修
同時呢要將自己所學所知-流
通於有志者當中
所謂呢
這樣子呢密付密傳
那麼呢流傳於這個有志者之中
從而讓佛法廣傳
所以這一觀有流通分的意思
那麼這個丁一戊一
丁一是通敘教誡-誡誨所由
戊一分二科
戊一就是先敘恩深
佛告慈忍
父母七生-師僧累劫
義深恩重-愚者莫知
首先是告知、告誡他要念恩
念恩才能受教
要記得唯有念恩才能受教
所以既然你要長遠的流通-這個法門
那你就要先感念-以上二十九
篇所得的這個
二十九觀所得的這個恩德法乳
你才能夠在第三十觀當中-殷勤受囑
那麼密修內行-流通於未來世
所以他說
告慈忍
父母七生
生我們色身的父母之恩情-七
生求報才能夠報盡
「七」常常是指多的意思
也不盡然的指一定七生
不過這代表的是恩深很重
但雖然如是
推濕就乾
那麼呢
日夜殷勤守護
乃至呢-早先的時候懷胎十月
這個生身父母之恩德
生起身體這個父母的恩德-是
七世來還報
然而師僧恩德是累劫求報
這師僧-上一觀我們講了
師者-親近依止之師父、師長
僧者-同參共學之道友、僧團
僧者是和合眾-僧團
同參共修之道友
我們提到了-無論順逆善惡都
是我們的道友
提婆達多你看看
提婆達多這個……-總是給釋
迦佛難堪
但是釋迦佛還讚歎他-是吧?
這就是呢惡知識-也他的恩德
仍然是累劫的
所以義深恩重
義深巨海是恩重如山
這是義深恩重
「義」義者宜也
相宜不相宜的宜
相宜不相宜的宜
適宜的宜
相宜的行為、適宜的行為-謂之義
這裡的義有一點講的是義氣-那麼呢道義
就是一種將心比心
或者是一種-依於道德而顯發的行動
這義深是指的他不忍佛法衰
要佛法往下廣傳-的這一種意志很深
所以傳遞佛法於我們身上
而恩就讓我們離苦得樂-所以恩
那義呢
就是於佛法中適宜的行為-也就是菩薩行
菩薩行很深
那麼於我的恩很重
可是一般的愚者莫知
愚癡之人不念恩義、少恩寡義
人家於我有恩-剎那即忘
那麼呢於我有害-累劫不忘
真是的!眾生就是這樣
這個阿拉伯有一個那個很短
的-一個……寓言、很短的寓言
它說啊-有一對旅人
在那阿拉伯的-那個……沙漠
當中一起
商人一起去經商
那其中有一個傢伙-脾氣特別暴躁
那麼就常常的罵那個-另外那一個
有理沒理的罵
甚至有時候痛毆他一頓
那打他了之後
然後那個被打的人就很生氣
啊-哭哭啼啼
然後就拿了一把劍-在那個沙
子上面用腳抹一抹
然後在上面寫著
這個佛曆二五四六年
這個什麼-釋調意罵我還打我
就寫在上面寫著
那有一天呢-他們繼續又前行
有一天有一次啊
他們遇到那個災難就口很渴
好不容易到了一個綠洲那裡

那麼呢-他已經快撐不住了
他那個打他的朋友呢
可能身體比較壯
就撈了一口水-巴巴的來給他喝
那他喝了之後他精神就來了
他也很感動
他又拔起劍來
在那個綠洲旁邊-一塊石頭上
面又刻了
某年某月釋調意呢-給了我一
杯水喝助我存活
然後這個他這個朋友呢-就問
他說
欸?上次我揍你、海K你一頓
你怎麼只寫在沙上呢?
現在你怎麼寫在石頭上?
他說啊-朋友對我不好啊
我當然還是難過-所以我把它
寫在沙上
讓風把我那個苦難的記憶帶
走-就可以了
但是呢-我的朋友於我有恩
那我就必須要刻在石頭上
不能夠讓風吹走我的記憶
所以說世間的人類-其實他都
有那個善性
在阿拉伯的這個民族啊
他們因為在那種-苦難的環境
裡頭啊
這朋友顯得特別的珍貴啊
所以他們祖先就發展出這樣
子-的寓言來勸勉他的子孫
他人之過如風-吹過就忘了
那他人之恩、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刻骨銘心不可忘懷
要世間的人-都能夠稍微學一
下這個道理
我想不要說修行人
我想世間就會顯得很安寧平和
你看那些政治人物
以前他們還稱兄道弟-是不是啊?
現在撕破臉謾罵無情
那你想我們這些……-無辜的
老百姓
你說還能夠拿什麼東西-教我
們的下一代
這些人說得像人模人樣-好像
天下非他不能拯救似的
要競選的時候說得他-就簡直
像救世主一樣
做出來這種行為
哎呀!這就是國家衰亡之相
所以大家呢
我們做為一個道人-更要實踐
這一種
重恩重義、念恩重義之人
那麼呢這樣才能夠荷擔道法
所以說你看看現在要囑付流通
我們宣祖啊
欸!特別的要提醒慈忍比丘-
怎麼樣?知恩重義
不要做愚者莫知
那麼戊二呢-次彰誨意
先敘恩深
今天你要感恩來受這個教法
接著呢要描述他這個什麼-教
誨的意思
汝始入道-方復別師
旦暮念汝-汝思吾否?
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
如無善匠-心何所寄?
你看看這八句啊
你看你就會看到
這個深夜讀之啊-你這會熱淚
盈眶
這老人呢-這麼樣子的
這麼樣子的這個……-對弟子
的這個恩情
師恩真的是難報
你看身為師父的人對徒弟-這
樣子的一個愐念、掛懷
真的就像自己-比自己的親生
父母還要呢
令人難以-令人呢感動
他說啊
你啊!才剛入佛道啊
而且呢才離開師父沒多久
允堪律師說-「方」也可以作
「乃」
乃復別師
入道不久就別了離開-就離開
了師父
或者方復別師-才又離開了師父
就是你入道不久-照說要多親
近師父的
可是你有你的因緣
我也沒辦法強求於你
你又向我告別
這師就是他自己老人家
那麼我擔心你入道不久
下面擔心的就在下面的話
入道不久遇不遇到好人呢
所以旦暮思汝-你看看
汝思吾否
所以這你看看這多感人
早晚我思念你
不是思念情感-也不是思念是
我兒
是思念你的道業
思念你今天呢-遇的人淑不淑
、有沒有被教壞
你初入道門-到底有沒有學好
但我不知道啊
在你還沒離開之前-我所教導
你的
你呢-還會不會憶念我所教導的
你還會不會想念我
你看看這個律師耶-他講這種話
所以說這就是精髓-這是南山
的精髓在這裡
你不要只看南山律師-在三十多歲
四十歲前後所寫的文章
那當然是很苛的樣子
你不要只是看這樣
你還要看到老人家呢-他那種
悲憫無止的這種人性面
這樣子我們學起戒律來呢
欸!就能夠呢-軟硬適中、強
弱有宜
那麼自利利他
而能夠呢-這個……不以戒律
自足
能夠以三學圓滿為目的
彼若-彼就是指你啊
就是他想著想著在想他啊-這樣子
那個意思
就是你、汝的意思
但他要用彼的意思是說-他跳
開來做為第三者想
這個用詞才有力量
他寫文章很有力量
老人家很有文字三昧
這彼-他不說汝
他說「彼」-好像第三者在描述
這樣他的感情才能發揮
這我針對你講話-我感情不能
發揮
彼若依止得好人
你看那個師父憶念徒弟
你啊-到處去東闖西闖這樣子
那裡在結夏你就闖那裡-那裡
在結夏你又闖那裡
不知道闖對還是闖錯-這樣子
彼若依止得好人
這可見那個時候也是-那年輕
人也是到處亂竄
可能也是這樣
你等一下可以看到-他講了很多話
當時他已經看到-很多出家人
很荒唐
是這樣
彼若依止得好人
不知道跟對人還是跟錯人了-這樣子
日夜有宜
日夜呢都很適宜
都行為得宜-叫做有宜
你看一個師父這樣懷念-憶念
自己的徒弟
你看這多幸福
那位我們這位慈忍老兄
他看了這封信不知道什麼感覺
老頭子麻煩!把它擺一邊
那還是感激涕零-趕快回去親
近他老人家
實在很難說
如無善匠
如果呢沒有那善於調御的法
匠-心何所寄啊?
那你那個入道不深的那個俗
心-那要寄託在哪裡呢?
這顯然就是一個將心比心
他知道一個人初入道-創入道門
那意志未堅呢
那需要同參道友-乃至於善知
識的提攜增上
那只是不知道你-到底遇到好
人沒有
你看這個……恩情真重
這個拿回去給你師父看
你看師父人家都這樣想
人家這麼寫-你有沒有這樣想法
你有沒有這樣憶念我
這個各有因緣莫羨人
你還是自立自強好一點
那麼好
汝既出家受如來戒
這就是他的擔心了
他下面還有擔心
你既然出家受了-如來的具足
戒了
失意之間是長劫受苦
就是剎那之間失意的意思
剎那之間的失意
那你將會因為犯重罪、重戒
啊-而長劫於惡道中受苦
唉!想到這裡啊-我多勸也沒
有用
為什麼呢?
下面這一段話
今時末法-眾生心薄
背恩絕義
易厭師僧
這大概當時……離開
那個慈忍我們這位慈忍老兄-
離開他師父的時候
大概不知道講了一些什麼話-
還是怎麼樣子
所以你可見他老人家-也有一
點無奈
是不是這樣子?
寫到這裡也有點無奈
但是呢又顯示出他的那種-不
忍徒弟的那種心啊
所以你想想看
你看了這幾句話-這從頭看到
這樣子
你感覺這個老人-多麼的可愛
、可敬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種和風溫煦的感覺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前面講他還不忍心責備-是
不是這樣子啊?
但講這個話顯然就有點說
你當時不知道什麼心-離開老夫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這個他就是-我就是擔心你
擔心你出家不久啊-失意之間
長劫受苦
怎奈今時末法啊
現在這個末法時代
唉!眾生心性苛薄
性薄-心性苛薄
背恩絕義
所以你想想看-他前面會說告慈忍
父母七生-這師僧累劫
義深恩重-愚者莫知
這都前後有呼應的
這老人家前後有呼應-一開宗
明義就跟他講
你不要做愚者啊-背恩忘義
是這樣
那麼呢末法-今時末法眾生就
心性就苛薄
可能就是老人家有一點-要求
多了一點還是怎麼樣
那他就怎麼樣?
背恩絕義啊-易厭師僧
討厭!師父你這麼煩
不要講那麼多啦
你持你的戒啦-你做你的律師啦
我沒有辦法啦-我要到別的地方去
結果一走就走到東北去
走到山東啊-山東省靈巖寺
他跑到山東靈巖寺去
那夠遠了你看
從什麼-從陜西終南山一路跑
到那裡去
那幾個省啊-橫跨山西、河北啊
你看看跑到山東去
跑得遠遠地這樣
那麼易厭師僧
那麼呢樂獨遊居
樂獨遊居
顯然這個事情-也不是今天才
發生的
是不是這個樣子啊?
樂獨遊居
喜歡自己一個人呢
孤遊自在-自己居住
這樣比較自由
那麼呢適情自在
適情就任情
任你的心情-那麼自在過日子
任情自在
恐啊、恐怕啊-不如法哦
會墮於惡道
這都是他對弟子的憶念、護念
也是有一點警告的意思
是不是啊?
你看那個古人在教導弟子啊
你看看那輕重緩急-放得恰到好處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是善於調御啊
善於調御是不是?
怕你不如法啊-墮於惡道
那麼這個是己一
這個教誨之意裡頭的第一科-事真誡
真心的教誡
那麼己二是什麼呢
千懷曲陳
千懷曲陳
千懷曲陳當中呢
庚一是正明所撰
分兩科-辛一是什麼?
申撰勸依
這個標題說-這個科判說千懷曲陳
是說你知道什麼意思
就是說宣祖有千懷-就對待徒
弟有一千個懷念
有一千個掛-不是懷念
掛懷
那麼呢曲陳
我不直陳-我曲陳
我呢這樣子善體人意地
那麼呢也不著痕跡地
那麼呢若隱若顯地-來給予怎麼樣
旁徵側擊的顯現出來
呈顯出來
叫做千懷曲陳
千懷曲陳
那麼下面說
首先就是講到第一段就是說-
申撰這個勸依
申告他之所以-寫這一部文章
的用意
勸他還是要依準
不要嫌他老人多說話-是這樣
那無-恐不如法墮於惡道
接著無那纏懷-撰製斯誡
略述近標-表宣人事
諸餘部帙-大家共知
當道經論-汝應自有
大乘要義-率土咸同
更欲顯示-恐卷軸繁滋
無那纏懷
無奈-也可以說無有其他的用意
沒有其他的用意
只是我啊-有一千個掛懷
千纏於懷-對你的道業千纏於懷
所以啊我才撰寫了-這樣子的
一部《淨心誡觀》
簡略的敘述淺近的修行目標
來表宣道人呢
表達宣示道人當行之事-表宣人事
你說這怎麼會是淺近的目標呢
他還有成佛嘛-是不是?
但是你要知道這裡頭所有的
其實都重點在自利
哪怕講的利他也是怎麼樣
也是講在凡夫階位上而已
所以說這叫近標
這也呼應了他的什麼呢
汝始入道方復別師這個意思
這樣知道吧?
所以略述近標
不過呢雖言在近-其義深遠
所以我們常常講說言簡而意深
言賅而意深就這個意思
所以表宣人事
表達宣告道人當行之事
所以說只是告訴你一些-你該
做的事而已
我沒有講太多哦
諸餘部帙大家共知
其他經典所說的道理-大家都
知道
那麼呢當世-當道就當世
當世呢-所流通的經與論呢
你應該都會有的
這可見當時他要離開-可能宣
祖也給他一些書吧
經書吧或怎麼樣子
所以他認為他應當有
還有再來就他當時所在的-那
個靈巖寺啊
是當時天下三大山之一
三大主要的道場之一
是這樣
可見他徒弟可能嫌-跟他老人
家住太孤寂了
還要去大道場當中磨練的樣子
所以他認為-可能你那個地方
應該有
那麼至於大乘的要義-精要之義
率土咸同

全部之土就是什麼呢?
就是世間各處
率土之濱無非我土
率土之民無非我民
這就是這個詩經上的意思
率土就是指全地區
這個整個世間、全世間的意思
這個率是全部的意思
或者是?的意思
率同就全同的意思
所以更欲顯示-所以既然大家
都一樣
大乘的要義大家各處都相同
那麼呢你也可以在你那一處學
所以我雖然想要再多說-但是
恐怕這個卷軸繁滋啊
這個……篇幅太大了
所以呢-這個所以直接以洗汝
的心
洗汝的妄心-洗滌你的妄心為本
來撰述這篇文字、這個誡觀
但是如果說直洗汝心-猶過千句
若要說要關於洗你的心-淨化
你的心所當教化的內容
其實過這《淨心誡觀》-這一
部書呢
還要再超過千句以上
表示說他所說的還是很少的
所以說千懷曲陳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有很多的想法
其實他還是-他沒有把它全部
說出來
你、汝可如渴得水-隨飲這個
莫齰
或者莫齒乍-莫齰
靜處披讀-何勞他見
到這裡才結束
何勞他見旁邊有個辛二壬一-
有沒有?
那個呢
《藏經》上是把它擺在-何勞
他見那裡
我們看起來應該是擺在-我之
微意那裡
所以應該往下挪一句
把那個往下挪一句
我所寫的這部《淨心誡觀》-
直洗你的心
來淨化你的心
然而就淨化你的心-這件事情
來說
我要說的話-還要再超過千句
以上
所以你不應當嫌這部帙-這部
《淨心誡觀》太多哦
你應該要像如飢如渴一樣的
得到水一樣的什麼-隨分隨力
而飲下
就是接受
不要拒絕-莫齰
齰就是牙齒咬合的意思
你把牙齒咬起來-你不能喝水
了嘛
這隨飲莫齰就是說
莫齰就是說-你應該要飲而不
要拒絕
那麼你怎麼樣-怎麼樣飲呢?
怎麼樣閱讀呢?
靜處披讀
靜處就是不要彰顯
私下冷靜的閱讀
何勞他見-不要隨便給人家看到
那為什麼這樣?
因為愚者見知不信-恐生誹謗
反墮落三途
這樣諸位了解嗎?
就像大乘經上說的-對不信的
人都不說大乘經法
恐他誹謗
所以說大乘法
大乘人不會去跟聲聞人-辯論
大乘的
你一辯就讓他下地獄了
你怎麼辯都讓他下地獄
當然以前辯過就算了啦
我戒兄在看我-我知道意思
以前辯過就算了
那你也不是你故意的-是不是
這樣?
你到南洋去跟人家辯過-那就
算了……
不過就是今後當知啊
他-你提一下
他一不信
那我們就-那你修你的buddha佛
我念我的阿彌陀-是不是?
那就不要不要再跟他辯
不然他一惱怒起來啊-他就開
始謗大乘
那只讓他下地獄-不好
那麼呢靜處披讀何勞他見-不
必讓人家來看
不過何勞他見
但對於有智之人-你還是要弘
揚的
他後面結束的時候有這麼說
這裡是講的是說不要去張揚
不要說-欸!我師父寫這部書
給我看
欸!你要不要來看一看
那對於那一些顛倒人不信-會
嗤之以鼻形成誹謗
諸位我們亦復如是
我們所學的我們覺得好-我們
也可以跟人家分享討論
但萬一對方不信-那就算了
默然、聖默然
你也不要去刺激他
也不要刺激他
這樣不好
那接下來辛二壬一-推釋前意
就再來解釋前面那個意思
壬一是正敘今非
我之微意-汝未能知
縱使世人亦不諳悉
所以才要何勞他見
我的微意、微言大義-懂意思嗎?
微言大義知不知道意思?
就是話很少-但是意義很深
這樣了解嗎?
這微言大義
其實很多大德教人都是這樣
他的話都很少
也不跟你多說
但是你就要自己去體會
我之微意-汝未能知啊
你恐怕是不知道
縱使世間的人共同來議論
縱使世人的意思是-世人共同
議論
亦不諳悉、也不熟知
也沒辦法知道
唯有天眼證知我心
這意思就是說-喔!這個師父
真的是
意思是說我愛護你的心-我調
教你的心
我看連你也不會知道了的
我用心多深-只有有天眼的人
才能知道
其實天眼只能看行動-他不能看心
看心是他心通
但是因為呢
用天眼來表達說
看了我的行為-能夠感受我的
心的意思
真正天眼能看透人的心的-只有佛
佛看行動就知道心
但一般的凡夫有天眼-乃至天
人有天眼
他看你的行動只能猜你的心
這樣知道吧?
不過這裡講天眼-這是一個就
一個比較容易
容易得的一個感覺來說的
就容易理解的感覺來說的
證知我心
你看一個師父這樣愛護他啊-
真的很幸福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也感受到南山律師-那個內
在的熱情是很深的
他還形而為文字-已經都減了
很多了
他真正的內心-已經超過這個
文字很多
是不是這樣?
超過千句
汝可依行-終不諂誤
諂曲失誤
你應該要、你可以這樣依著-
我這些誡觀的道理而行
終究不要呢-諂曲失誤
失誤就是沒有照做-做錯了
諂曲是什麼?曲解
曲解
曲解我的意思
接著他還解釋說-為什麼不要
讓人家看
何故靜尋不令人看?
唯聖與聖-物以群分
愚智別類-方以類聚
今時學者-意見差殊
迭相是非-是破他自譽
是讚己毀人-邪情怪笑
無急之語-競共書持
要切之言-是賤而輕薄
欲得廣知-不欲廣行
願多達解-是眾中獨出
規貪虛響-聰明聲息
背捨身心-是野偷名利
三塗即至-終無免期
太長了
首先他在解釋-為什麼我要你
靜處尋思
那麼呢這個……莫令人見呢?
靜處披讀-莫令他見呢
因為啊唯有聖人跟聖人-才能
夠聚在一起
那麼呢愚與智的人也各別分類
所以說應該唯聖與聖-愚智別類
物以群分-方以類聚
可以這樣念
物以群分
物啊、萬物啊-以黨類而分彼此
那麼呢
所以聖人與聖人、凡夫與凡
夫-也各有各路
意思是這樣
那麼呢愚智別類
聰明的人
有智慧跟愚癡的人呢-也各別不同
分門別類
那麼各自以類而相聚
所以說啊
今天有很多的學者根本就-不
想要解脫、聞法不喜啊
你給他知道有什麼用-你跟他
不同類啊
你何必拿給他看-意思就是這樣
懂意思嗎?
他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他下面就說了一堆-說了
很長一段話
有關於當時的那些年輕人-都
在幹什麼的
他就說了
這可見道宣律師交遊很廣-他
看人很多
他那個描述都很紮實-而且很精確
到今天都還很準-是不是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這就可見-他不是關在
象牙塔裡修行的人
今時學者意見差殊
可見你看他一定見人很多-他
才會知道說意見差殊
是不是這樣子啊?
差殊就差別-那麼呢殊途
那互相迭相就互相-互相說對
方的是非
那麼呢破壞他人的名譽、身
價-然後來自己讚譽自己
自己歎譽自己
那麼讚歎自己-毀訾他人、誹
謗他人
這樣子逗點
那以下兩句-也要三句是一氣

邪情怪笑
這邪、不正
這個不合法的情的情念-以及
怪異的訕笑
乃至於凡夫俗人的-世俗不急
之語言
互相競賽的共同來書寫受持
你看現在很多人
出家人盡買那些什麼張老師-
什麼……迪迪達達囉
什麼在家人寫的-什麼勸導的
書來這邊看
哎呀!天下好話佛說盡
你看那些書然後就-喔!這看
了好棒好棒
那然後你說出來的道理都-很
通俗、很世俗、低階的
甚至於有一些-甚至還更根本
就是什麼呢
根本就是一些世間不急之語
你也來拿來流傳
不急之語-競共書持
競相地書寫受持
但是呢對於這個修道之要
修心之-修行切身之語言
修道的要行、修行切身的教
言-卻輕賤它、輕視它賤
賤就是什麼?-賤就是輕賤嘛
輕賤而輕薄
輕薄就是什麼?-忽略
輕賤而忽略
而忽略它
只是想要廣泛的知道一些知
識-卻不願意隨所知而廣行教法
總是願意呢-多去聽聞理解一些道理
看在大眾當中-能不能凸顯出來
從而呢「規」就求的意思
貪求這個虛妄之名聲 還有呢
得到人家說我聰明有智慧的-
這個的身分、名聲
讓人說我是聰明有智慧
從而獲得什麼?
獲得這個眾生的利養
聰明聲息
這規貪虛響
規貪虛響就貪求虛名的意思-
貪求假名
那麼聰明聲息就什麼呢
就對世間的一些世俗的道理
啊-那麼呢消息靈通
消息靈通的意思
從而呢獲得了
因為消息靈通-跟人家很能搭軋啊
很能夠很能夠溝通啊
那麼就訊息相互交通得很好-
很投入啊
所以呢這個獲得了
就因此能夠-獲得眾生的恭敬
跟利養
結果背捨身心
背捨身心就背捨了、背棄了-
背棄了身心安頓的修行
那麼呢野偷名利-違理而盜取世名
違理-野偷就是違理
違理盜取就是野偷
「違理」違背那個理而盜取
盜取世間的名利
結果呢三塗即至終無免期
如此下去啊-三塗果報就會來
終究沒有赦免之期
這以上是講呢-這一些當時的年輕人
幹什麼呢?
對於佛法要不就是不想學-只
要學世俗法
要不就學來呢-就是要貪圖名利
根本不是要拿來修心修行用的
這樣了解意思嗎?
這確實的很多佛學院的學生
我們看說他後來畢了業了-出
來了我們看
哎呀!他以前學的-完全跟道
心無關
要不就是充殼子過日子
要不就拿來規求名利
是這樣
這很可怕
越高階的那個
所謂越高級的佛學院-越有這
種情況
是這樣子
沒有道心
經云-現在引經為譬、為證
譬如一日挑千人眼
如是日日挑多眼睛
此人實行罪重於前
就譬如有一個人-他犯什麼過失呢
挑破人家的眼睛
一天要挑破一千個人的眼睛-
這樣罪過
如是日日挑多眼睛
把人家眼睛給挑瞎了-這麼惡劣
這樣子的惡劣的這種罪行
那麼前面這種迭相是非-乃至
野偷名利這種人
對於這個經法切要之言-賤而
輕薄的這種人
他呢
此人實行-罪重於前
這樣子這種人呢-這種人他所
做的罪
他所做的這種罪
卻重過天天挑人家眼睛的-那
種人的罪
因為挑人家眼睛-讓人家失去
是什麼?
失去世間眼
那你呢
你要切之言輕而賤之-乃至於
迭相是非、法說非法
人家在說佛法的時候-你也在
誹謗人家
挑壞人家的法眼
所以罪重於前
這樣懂嗎?
所以說我們現在聽經聞法-老
是聽不懂
一定要趕快去求懺悔
搞不好過去世人家講經說法-
我們在旁邊揶揄了兩句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我們就招感這種果報
很難說喔-是不是?
那你壞人家法眼
該人家該聽聞佛法開法眼-能
夠有法的見解
結果你阻擋人家、誹謗人家
為此避護-唯汝自知
非是誡中多有過失
為了這個道理
避免他人
避免他人並護念
避免他人造罪
並護念令不因謗而墮落三塗
所以你應該要知道-我是這個
目的
並不是說這份《淨心誡觀》-
當中有很多過失不要讓人家看
這樣諸位了解嗎?
這是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
他只是配合現實而說
愚者不信-將會誹謗大乘
所以我們應該要什麼呢?-不令他知
這個壬二、因顯二語
癸一、世語多導
世有難語、並語、壞彼語、-
華綺語、越理語
這個袞語、番語、牒語、-迷
人語、惱亂語、差悶語
今時後生-專學此語
在前解者-欺未解者
直習戲論-何關修道
他就說這些都是用語言在造罪
他講了一些世間這些年輕人-
專幹一些什麼事
出家不修道-專耍嘴皮
耍那些嘴皮呢?-有種種語
世語多導
世有難語-講一些難以了解的話
當時還玄談之末年
玄談已經沒有了-不過還有一
點玄談的味道
就講一些奇玄怪妙的話
讓人家感覺你很高超
這我初學佛的時候
那麼在成大
那麼因為成大的因緣-也認識
很多
什麼台大、逢甲、中山
一大堆其他學校學佛的人
我們不談什麼學校
師大啦都有
那麼那些男男女女呢-成大也有
那麼其他學校也更不少
那男男女女的學生
他們彼此之間-還談那些玄玄
妙妙的話
尤其是密宗
尤其那些學密的特別愛這樣
密宗不壞哦
可是那些學密的人心不安-心
不在道
什麼我們是跟他是金剛兄弟
說起來好像他們是一伙人
是這樣子好像
他們去哪裡受灌頂-他們就有
特權如何這般
你覺得這群人真是無知
是不是這樣子?
密教給你們這些人修了真倒
楣-是那種感覺
那他就是
他就是要講一些話就是-好讓
你感覺很甚深微妙似的
那你要仔細聽他那些話-都胡
謅濫蓋的多
可是他就要講這些難語
這就不叫難
「難」是問難-這是難語
難就是說難以理解之語
顯示他身分很高-講的話別人
聽不懂
就是祖師常常講的談玄說妙
懂嗎?
是不是這樣?
佛法衣不下帶-呃!道不下帶
佛法不在衣帶以下
你盡講那些談玄說妙的玩意
兒-有什麼用咧?
難語
並語
這個並語就影射、影射語
你講話你不直講-你講影射的
你有什麼意思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並語
那麼呢壞彼語
壞彼語就壞彼身分地位
壞彼語就是誹謗語
華綺語這就是綺語的意思
文華綺錯-綺麗之語
文采綺麗
文采綺麗-就是文華綺錯之語
綺錯-「錯」對錯的錯
就講得呢-天花亂墜
講得呢
天花亂墜-其實是佛門裡的一
句佳話
講的那個講經說法天人散華-
這是好話
後來拿來罵人的-是不是?
意思是講得很好聽、美言動
心-這就是華綺語
華綺語
越理語
就不順正理之語-也就是妄語
、妄談之語
不順正理之語叫越理語
袞語可以說是滔滔不絕之語-
也可以說是美飾之語
「美飾」就是說你用一句話-
再來修飾另外一句話
這樣講得不清不白-然後種種巧飾
這跟那個華綺語有點像
不過華綺語就是-他說得整體
很美妙
那那個袞語是-一句接一句的
這樣講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這樣-一句
接一句的來
就好像講謊話有沒有?
下一句謊話
講了前一句謊話就要用-下一
句的謊話再來滿足它
意思一樣
就是所謂的美飾之語-或滔滔
不絕之語
「番語」三番兩次的番-就反
覆之語
講話反反覆覆
一下說是、一下說不是
一下說來、一下說去-這樣子
這個就是番語
「牒語」重疊堆砌之語
你們同學
不要講誰
他去講開示-常常就repeat
他講那段話-那個故事已經講
完了 欸?三分鐘再講一次-五分鐘
再講一次
同樣道理呢一直滾……
講完了……人家說-這個人是
不是得了什麼
什麼怪異的症啊?
還是健忘症還怎麼樣?
怎麼會……一個道理-重複講
好幾遍
最後你只好沒辦法給他打斷
說那個我知道了-你講點別的吧
就重複語叫牒語
「迷人語」灌人迷湯-令人狐
疑之語
也不是灌人迷湯-令人狐疑
令人狐疑不信之語
講得神神秘秘、不確不定的-
那個樣子
狐疑語
令人狐疑之語
「惱亂語」令彼生惱不樂之語
這很容易懂
再來「差悶語」-出語乖差使
人情悶
講話啊-不順人情
不但不順人情啊-還乖異合常理
乖異那個常理
人與人溝通-有應有的語言的
禮貌跟態度
結果你乖異這個常理
「使人情悶」使人聽了-也說
不上你錯但是心情不愉快
我們有煩惱去跟人家說
你是跟他說說-說出氣啊
對方聽的人很無辜啊
沾了你全身的那一些煩惱性
那他要是不會修行啊-七沾八
沾他也被你感染到情悶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差悶語
不順情理-出語乖差
出語乖違令人情悶
這些語言都是不順教法
也不順菩薩行、不順解脫義
今時後生
後生就是後輩、年輕僧伽
他才不講世俗人-他講的是出家人
後生是指後生可畏那個後生-
是同輩的才叫後生
你跟我就不同軌道-不叫後生
我說你是我老前輩
那就是說他做的事情比你先
做-他叫老前輩
那人家說你是後生
這意思是指-在同一件事情上來談
所以這裡講的後生是指-後代
年輕的、年輕輩的出家人
年輕輩出家人
專學此語-專學這專門學這個
那麼在前解者
在前解-解在前面
之前就有解的人-就欺負那個
未解的人
故意說一些難語、並語-壞彼
語等等讓他迷惑
直習戲論
專習這些戲論
這些都是戲論
這些種種語都叫戲論
戲論就不實無義之論
不實無義之論
辯論那個宇宙有邊無邊-生死
有始無始
這些都是戲論
不實無義-於修道無義之論
專習戲論
這些戲論-五四三的啦
在一起要談法談-儘管談
但七談八談談到是非
談那些……無聊的煩惱性-別
人的是非等等
別人的笑話等等-這些都是戲
論何關修道
哪裡跟修道有關啊
結果下面就會口勞神疲等等
那我們呢-下一堂課再上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現在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