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8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了這個-五重玄義中的「明宗」
明宗就是指這個……-明白這一部經或論的宗旨
這個很重要啊
你常常讀了一部經讀完了
那不曉得這部經-在叫你幹什麼的?
譬如《地藏經》-明眾生輪迴的因果
這就是「宗」
《阿彌陀經》
什麼宗啊?
什麼宗啊?
念佛一心不亂為宗
或者一心不亂得生極樂為宗
是這樣
它目的是這樣
那麼呢
我們這一部〈始終心要〉-就是以修一心三觀為宗
整部〈始終心要〉提了五個三
三諦、三觀、-三惑、三智、三德
這個諦、惑、觀
諦被惑所蒙蔽
然後以觀來修行
從而證得三智
然後呢成就三德
就這五個三為核心
但是呢
最根本的是以修一心三觀
所以這就是宗旨啊
你不要搞了半天-你不曉得宗旨在哪兒啊?
研究了〈始終心要〉
上了二十堂課
一學分耶
對不對?
那回到臺灣去搞不清楚
人家問你上〈始終心要〉-上什麼啊?
不知道(廣東語)
不知道
笑死人了
還是你回去了
回到家裡了
回到紐約
然後人家-哦!你去上了什麼什麼呢?
然後上了有什麼效果啊?
那不知道
漏氣
一心三觀
那麼講到一心三觀
其實啊-就是圓教的止觀
不過呢要修這一心三觀-可以有三種的修法
就是我們講的
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
所以你看一心三觀
我講的是一心三觀
我沒有叫你一定要修圓頓止觀
教理是圓頓-修法可不一定要用圓頓的方法
教理一定是圓頓的
等一下我們判教就可以知道-它是圓頓的法
可是要修到這個法
要修入這樣子的一個-教理的內容
要體證這個內容
那你要修一心三觀
這個一心三觀-於一心中修
這個呢也可以次第修-也可以不定修
所謂次第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
這三種止觀都可以
但成的都是一心三觀
修的都是一心三觀
哇?那一心沒有三個心啊
那不就是圓頓止觀嗎?
這依文解字了啦
不是這個意思
一心三觀是指的說
我能觀的這一念心-我觀察三諦
觀察這個空、假、中三觀-起這空、假、中三觀
我可以一心同時
我一起的時候三觀同起-那就是圓頓止觀
我也可以呢-次第而起
先修空、後修假、再修中
但緣的都是什麼呢?-中道實相
緣的都是什麼呢?
都是這個-不思議境界的三諦圓融
所以我修空觀的同時-我觀照了假觀、觀照了中觀
反之我修中觀的時候-我也觀照了假觀、觀照了空觀
我修假觀的同時-我觀照了空觀、我觀照了中觀
同時觀照但是各有偏重
那麼這就是次第三觀
那不定
就漸次止觀-不是次第三觀
不是次第三觀
這叫漸次止觀
它都是三觀同修的-但是有漸次
那也可以不定止觀
這個是我空觀觀得多
那麼假觀跟中觀呢-略帶一下
或者這個時候正要加強空觀-我加強空觀
可是我在修空觀的同時-我知道有假有中
所以修一觀-同時知道有二觀
修一諦同時知道有餘二諦
這就是屬於圓教的止觀
那別教的止觀呢?
別教止觀隔礙了
修空不知中、不知假
修假的時候呢-他不知中
那也觀照不了假-呃!觀照不了空
修中觀的時候呢-也觀照不了假、也起不了空
起不了空觀
這三觀隔礙
是這樣
那麼呢
所以我們講一心三觀
是於一念心中-我們知道有三觀同時可以並進
我們也知道這三觀是什麼呢?
是真理
觀察真理的方法
那同時見三諦
重點在同時能見三諦
跟別教的一諦一諦的見-互相的隔礙這不同
是這樣
那麼為了讓大家更加的了解
我們就翻開那個天臺禪觀總圖
我們來看看
以天臺宗來看待這個……-禪法、禪觀
那麼主要有什麼樣子的分類?
這個是依《摩訶止觀》的角度
以止觀代替禪
那你說那……《六妙門》咧?
那那個……-這個《釋禪波羅密》咧?
《釋禪波羅密》就是漸次止觀
《六妙門》就是不定止觀
《小止觀》呢?
《小止觀》是哪一種?
圓頓
厲害
這聽過課的人還是知道
《小止觀》是圓頓
圓頓止觀
你說那小啊
小啊!小是小啊
這個小實非小
雖然說小啊-是麻雀俱全
麻雀雖小是五臟俱全
它可以說是《摩訶止觀》
《小止觀》可以說是-《摩訶止觀》的雛型
你要知道
有人說《小止觀》是從那個…-《釋禪波羅密》中的第四章
第三章還第四章捻出的
所以它是如何……
哪是這樣?
那只是二十五方便有而已
到後面那個體真止、三止三觀-那都嘛不是
都已經不是那個-《釋禪波羅密》所談的了
這樣了解嗎?
所以《小止觀》一點都不小啊
它可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啊
它大得很
它一點都不小
這個小其實不能講小
它叫《童蒙止觀》
啟發你進入什麼呢?
《摩訶止觀》的初階
你應該這樣認知的
要這樣認知的
所以說天臺四部止觀-其實坦白講
最基礎的呢-恰恰好是什麼?
恰恰好是《釋禪波羅密》
《釋禪波羅密》-看起來名相很多
這是他老人家-初進入止觀的整理階段
他整理從印度以來大小各乘-大小乘的各種禪法
有漏、無漏
亦有漏、亦無漏
或者無漏的禪法
他作總整理並且把它排比起來
是這樣
我告訴諸位
自從在這釋迦佛-在這個地球上講了禪法之後
各祖師對各種禪法-各有發揮之後
沒有一部禪法-像《釋禪波羅密》能夠把
這個地球上所有你想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的禪法
整理得這麼完整的
密宗更別提它沒有
禪宗不注重禪定-也沒有
那其他宗派-根本沒有專說禪定的書
根本沒有
哪怕是天臺宗-呃!不!哪怕是禪宗
你以為它禪
那禪是參禪的禪-是祖師禪
它也沒有著述過任何一本-特別屬於禪法的書
沒有
那麼尤其是《小止觀》
那麼我跳開來說《小止觀》
《小止觀》連道家都要拿-《小止觀》來修它的…什麼?
性命雙修
道家
道藏裡頭好多都提到-《小止觀》
還解《小止觀》咧
解得這樣哩哩啦啦的這樣子
我都去看過
零零落落(臺語)
二二六六
零零落落(臺語)
是這樣
那麼在各宗各派都用它的啦
外道也用《小止觀》
用它的啦
但是《摩訶止觀》-整理得最完整
不過這是通途的如來禪法
是這樣
四部止觀呢-有空再跟大家講一講
現在不要講那麼多了
好啦!那就看看這-天臺禪觀總圖
這一個不是依-《釋禪波羅密》分的圖
這個是依著《摩訶止觀》
那《摩訶止觀》是-老人家他五十六歲所說
在……這個湖北當陽玉泉山-那個地方說的
哎呀!那個地方應該去看一看
我一直沒有因緣去看
那個山早先沒人敢去
瘴氣很重-去了都會死掉
那麼本來叫做覆船山
像一條船倒過來
淹!這被水覆過了
這被水這樣打翻了
這樣子倒過來變這樣
覆船山
後來呢
智者大師到那邊去結庵
哦!不!更早之前有大德
我回去再查一下
是有一位大德、長老、法師-修禪法
到那地方修禪
那麼呢開鑿
你知道人到那邊去
你說空氣、陽光-最重要是水
空氣、陽光自然有
最重要是水
去到那邊的時候呢
天人就供養了一口井
那因此呢就出了井、出了泉
後來就名為玉泉
後來山以泉名-就改覆船山為玉泉山
是這樣的
那麼呢
那麼後來智者大師-回到他出生的地方
不能叫出生啦
應該說是他的祖籍-應該說
欸!對!是他出生的地方
他出生在長沙嘛
他祖籍是河南
他祖籍是河南
那個什麼?
許昌的人
許昌啊
看三國演義你都知道-許昌很重要
我們老曹、曹老、曹先生
他遷都到許昌去-是吧?
曹操啊
曹操可是不出世的大軍事家啊
你不要看那個
又扯到三國演義了
算了!不要扯太遠
不過我先跟你說一下
曹操他可是大軍事家-用兵靈活
那麼呢又經典
他可以說是真正-咱們西點軍校出生的
可以是這樣
恰恰好呢
我們那個孔明啊-又帶兵很死板
你怎麼會這樣講?
這真的啊!史實就是這樣啊
沒有!那三國演義-人家孔明才是如何……
這是以漢人文化為主-故意把曹操醜化
然後把孔明當作是-漢人主體的這個皇室
做為一個復興的代表
所以要把孔明講得-哎呀!這不得了的厲害啊
草船借箭、借東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沒有錯!搞軍事的人-是要知道這一些啊
不過恰恰好這些是曹操的能耐-不是孔明的能耐
孔明帶兵蠻死板的-你要知道
你看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知道了嘛
你一個朝代要
他自己知道
要不要說下去啊?
這說下去我對三國
這三大國的那個軍事情況-我特有研究
你要知道啊
你孔明自己都知道
在茅屋、在隴中的時候-你自己都知道
這個……劉備
劉備你是最沒有軍事勢力的
你都懂得帶劉備到了四川-去據天下
可是恰恰好你據在那兒-剛好綁住自己
這第一
那你也知道-你三國當中你勢力最弱
你就要有一種長遠抗爭的準備
你怎麼可以讓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你培養不出第二代、第三代嘛
是不是這樣子?
你看我們現在-就趕快在培養小沙彌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個是要長期奮鬥的啊
對不對啊?
你從這幾個角度細微來看-你就知道了
是不是?
所以羅貫中在這件事情上-你就沒把它搞定
你就沒把它搞定
不過也沒辦法
史實就是這樣
懂了吧?
懂了吧?
所以說復興佛教-要有長遠之計啊
我這是會歸佛法
是這樣子的
會歸佛法啊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在各種宗教-這麼競爭的情況之下
你佛教
尤其是漢傳佛教岌岌可危
現在我們是退守什麼?關中
退守四川
就退守在臺灣那個地方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一定要怎麼?
要反攻整個世界
一定要怎麼樣?
一定要做長遠之計嘛
所以當然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世界形勢
以及預測未來人類的走向-這當然要
你才能打這場仗
然而這是往外
往內你要什麼?-厚植德本
做長期的奮鬥之準備
所以有孫子帶孫子來-有兒子的帶兒子來
我說這話是要跟你們化緣的
是這樣子的啊
說到哪裡了?
從五重玄義-可以講到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要會歸什麼?-佛法、佛法的中興
你看看實在是厲害
拉來拉去
所以說呢
這個剛剛講啊-這雖然說宗是一心三觀為宗
那麼在修的時候呢
這個我們要知道-天臺四部止觀
那這裡頭的什麼?
《釋禪波羅密》是在作總整理
那到了總整理之後呢
從這個《釋禪波羅密》當中
慢慢的老人家他的思想-更加深刻
開始呢
從《釋禪波羅密》當中-再提出了什麼呢?
這個《六妙門》
那麼《六妙門》-還是在總說當中
還沒有開始進入到-大乘最核心的觀法
接著他哥哥的因緣
他開始就口述了《小止觀》
這是已經他四十多歲的事情了
在這個時候呢
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個他已經具足了什麼呢?
具足了
已經開始具足了-那個《摩訶止觀》的雛型
《摩訶止觀》的雛型
那麼到了他五十六歲
你看看這最成熟的生命了
在天臺已經修完-這個他的……主要的禪觀了
他老人家是這樣
剛開始前
三十歲以前
從十八歲出家、學戒
最後來到慧思大師這一邊
這個……河南的大蘇山
在河南東南方的大蘇山-參慧思大師之後
他呢這教理解析的非常深刻
可是專修禪法這一部分
並不是慧思大師-的弟子當中第一的
可是在教理方面他是第一
所以慧思大師有希望他-將來在禪法當中繼續加強用功
可是修禪法要找到適合他的地方
那麼這是早在夢境當中
十八歲未出家的時候-早就定好了
在哪裡?
在浙江天臺山
在那個地方
我常常講說中國大陸-我要住的話兩個地方
第一就是天臺山
第二就是五臺山
這兩個地方這是我最想住的
那沒有!現在只能住在臺灣
雖然也有個「臺」字-但差很遠
是這樣
那麼他五十六歲到了玉泉山
是可以說是回到他的出生地
出生地所在
他事實上是在長沙出生的啦
那麼呢在長沙的北郊-西北郊
那個地方有個覆船山-就是玉泉山後來
那麼他在那裡建立玉泉寺
那麼就本來山又以泉為名-現在寺又以山為名
是這樣
那麼就在那個荊州的-玉泉山上面建了玉泉寺
不過也就在那個泉上面建的
那個寺裡頭有泉-就是那個玉泉
所以它就是開山的那個地方
就是這個山開山-很古以前開山的地方
然後他去那裡再建-再建那個寺
所以玉泉
那個玉泉就在那個玉泉寺裡頭
是這樣子的
這樣了解吧?
好!那麼他呢
早上上、晚上也上
這樣上了一個夏天-一個結夏
這樣上很多哦
好幾個學分了
那樣呢就把《摩訶止觀》講完
是這樣
那麼這是《摩訶止觀》
那麼《小止觀》-雖然它的內容是從
《釋禪波羅密》的第二、第三-第四卷的精要當中提出
可是它後面的證相的部分、-觀的部分已經都沒有了
已經是自己獨立了
所以你不能夠說它是
《小止觀》是……-《釋禪波羅密》的精要本
不能這樣講
不適合這樣講
不全然是
而恰恰好它最核心的部分-根本《釋禪波羅密》沒有
這樣聽懂了吧?
是這樣子的
所以說研究《摩訶止觀》-呃!研究天臺的四部止觀
四部止觀
其實最核心的
你最開始下手
你是要從《小止觀》-一點沒錯
然後再來就進入《摩訶止觀》
那《釋禪波羅密》-跟《六妙門》
你看看天臺後代的學者-講解的不多
為什麼?
因為核心都在後面兩部止觀上
《六妙門》當然也是
《六妙門》呢
基本上呢是這個……
《釋禪波羅密》當中的-修證第七
部分有提到
不過也是智者大師-四十歲時候的著作
天臺《小止觀》四十一歲
所以它又比《六妙門》-在修觀的部分、在禪觀的部分
更接近了《摩訶止觀》
最後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到了天臺山去修行
苦修去了
他不寫了、他不說了
等到修完了之後他才開始說
這時候說的《摩訶止觀》
完全跟前面的第一部的-《釋禪波羅密》跟《六妙門》
有極大的不一樣
所以整個思想-做了一個最完整的整理
重新的生起了一種內自證的-這種信心跟語句的說法
語言的說法能完全出來
所以確實是他最成熟的思想
當然啦
東方小釋迦終究不是佛嘛

調御丈夫、佛、天人師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才中邊皆甜-才能這麼講
那麼智者大師是東方小釋迦
後代人的說他根本就是-藥王菩薩的再來
但究竟還是菩薩
他得示現因地的修持法
那因地的修持法你就不能夠說-他的教法中邊皆甜
你就不能這樣講
都有他的脈絡可循
可是常常人的思想-是後後勝於前前
所以他的最成熟的思想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是在《摩訶止觀》
諸位這樣了解嗎?
我們不得不承認是這樣子
可是這不及於佛的說法
你不能說-欸!這個……
佛陀臨入滅的所說的法-是最成熟的
沒有!佛陀只要一成佛了
他說的每一句法中邊皆甜-處處指歸圓頓大乘
了解嗎?
這個時候你就不能濫起分別
那個……禪宗三祖僧燦禪師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你不能在佛法當中揀擇
佛所說的法當中揀擇-是不可以的
可是身為祖師
他還是得示現因地的修持
那當然就有所謂的-後後勝於前前
身心漸次調熟這件事
這件事不同
這件事不同
那不過佛也只有一尊
你今生今世能遇到-也只有這麼一尊
那也就他老人家是中邊皆甜-處處指歸圓頓大乘
是這樣
這一點你們要了解
好!那麼
然後來再來
既然這樣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來看看
這個一心三觀裡頭的這個-所謂的一代時教
一代時教啊
我們看這個表格
這個表是學人自己造的
那造當然是參考-我就是參考《摩訶止觀》咩
是這樣
我把它整理一下
讓它更清晰一點
讓它更清晰一點
那我們來看
一代時教有拙度、有巧度
光這兩句話就很有深義
欸!拙度、巧度
那到底度不度?
度不度?
度啊
那度……度到哪兒去?
拙度跟巧度-度不度到同一個地方去?
我問你
我問你
聽不懂啊?
就是說這臺車比較好-這臺車比較爛
或者不要講爛
就是說比較拙、笨拙一點
這臺車比較巧妙一點
那麼送你回臺灣
或送你到這個上州去
送你到哪個地方去
我問你
送是不是都能送得到?
是不是都能?
是的!都能
所以一代時教雖分拙度與巧度-通通度你到哪裡?
唯一佛乘那裡去
首先要了解、要了解喔
可不要因為它是拙跟巧的分別
你就認為它的目標是不一樣的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所以如果你從這個立場上說
你就知道了唯佛一乘-無有二乘三乘
所以從這個立場上說
如果阿含人跟你講說-《法華經》是假的
如果說有哪個人跟你講-《法華經》是不真實的
那他就弄錯了
他以三百由旬為目的
那就錯了
這樣懂嗎?
所以無論拙度
《阿含經》是拙度
那麼《法華經》是巧度
但通通度到唯一佛乘去
從這個角度說學天臺人-會不會輕視《阿含經》啊?
也不會
所以圓教人看法、學法-無一法不圓
修法無一法不圓-懂嗎?
那麼為什麼說拙度呢?
拙度
哪些是拙度呢?-就藏教跟通教
那麼什麼是巧度呢?-那別教跟圓教
啊!糟了!現在又出現四教了-對不對?
那是不是要講一講四教儀啊?
那完了!一拉出去就不可收拾
那麼就既然這樣
那就來看看-五時八教權實總圖吧
那這樣一看下去那還得了
要不要看啊?
啊?要哦-要會課上不完呢
為了要說明說這個……明宗
結果惹出這麼多事來
好啦!我們暫且……-把這個四教簡單的說一下
藏、通、別、圓-四教
藏是三藏教
就它就是以這個析空為觀
我們再簡單的講
析空觀
它是空觀-不過用解析的方式來建立空觀
那所以它只有空觀-而且是析空觀
那它對於四諦的看法-是生滅的四諦
是生滅四諦
那麼四諦是有生有滅-相互生、相互滅
苦、集
苦的因為集
那麼修道來斷集
然後就滅苦
你看看是不是這樣?
然後證什麼?
證什麼?
證集、證道
對不對?
所以集本來沒有-現在生出
苦本來有-現在滅去
所以這是苦、集、滅、道-有互有生滅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生滅的四諦
簡單的說就是有生死可出-有涅槃可證
是這樣
這是藏教人
那通教人呢
通教人它叫做無生四諦
什麼叫無生?
當體是空所以無生嘛
對不對?
「苦」當體是空
「集」當體是空
是這樣
那因為證得這當體是空-所以它能夠入寂滅涅槃
它還是有涅槃可入
不過對於苦、對於集-是無生的
當體是空所以無生-那也無滅
是這樣
這是通教人
所以通教人他有機會接-接入別或接入圓
或者叫別接通-或者圓接通
它不是定性的
所以我常常講有一些人-也常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
這樣他說他還是大乘
這種大乘有兩類
一類藏教人的什麼?-菩薩
一種通教的菩薩
就這樣這兩類
他們也講利益眾生
可是只知道什麼?
只知道緣起、析空緣起-這樣而已
或者是體空的緣起-體空的觀法
這樣那麼就通教
那麼別教呢?
別教講的是無量四諦
為什麼叫「別」呢?
立這個「別」字是什麼意思?
就教、理、行、證-或者叫做因果等等啊
都與圓教、通教、別教有別
有別所以叫做別教
這樣懂嗎?
那你說它通教
因為通教它通於圓教的部分-有的
它有通的部分
那麼也有跟別教有通的部分
它通前通後
它也通於前面的藏教
所以它叫「通」
它跟人家不別
那既然藏教跟通教有通
那所以說這個藏教的思想-也不是它獨立有的
是不是?
只有那個別教它獨立有
別菩薩法
是這樣子
那麼這個比較深啦
我是告訴你這個名詞而已
名詞我現在告訴你
要講到這個的話
哎呦!這個得再準備一下
然後你們時間也不可能夠
簡單的講這樣
那「圓」是什麼呢?
當下圓足、圓妙、圓滿
圓妙、圓足、圓滿、圓頓
那不立次
不立三乘的
不共三乘的位次
它從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乃至於非發心
不發心也有理即-理即佛
所以講的是六即-六即佛
無涅槃可證-無生死可出
所以當下生死即是涅槃-這樣子的圓足
一切凡夫與諸佛無二無別-可以立地成佛、可以即生成佛
所以它這麼圓頓、圓足
所以叫名為圓教
教理也最為圓滿、無有缺-所以叫做圓教
這名相先知道一下-好不好?
這簡單講知道一下這樣就好了
那麼沒辦法講太多了
好!那麼現在拙度呢?
就比較樸拙一點-比較簡易一點
你不能說佛有分別心
是因為這些眾生-就只能用這種辦法
你叫他很巧妙的-要這樣、要想那樣……沒辦法
你比如這個昨天啊
我們這個當家師父說這個……
拜〈法華三昧懺〉第一次-第一天嘛
應該散花啦-這樣
然後要小沙彌也跟著散花
可是你要教他怎麼唱啊-怎麼記腳步啊
有時記不好
你就跟他要記哪一個字-哪一個字就動作
哪一個字就動作
你叫他巧妙的去記-記不懂
你就讓他簡單的去記-他記得起來
意思是一樣
就「拙」的意思就簡單樸拙
那麼因此因為它只能很簡單-所以做不了很多事
是這樣
那麼呢周利槃陀伽
他老哥很有智慧-他卻是怎麼樣?
連個四句偈也背不起來
最後佛陀只叫他掃地就好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記得「掃地」這個概念-這就簡單就好了
簡單也管用、也能度
懂嗎?
是這樣叫做拙度
不過你剛剛不是講了嗎?
法師你不是講藏教人、通教人
通教人還可以通於後面的圓教
那藏教人不能通於-後面的別教跟圓教
他就不能成佛了啊
是!可是佛對於這樣子的人-仍然能夠給他種下
在法華會上給他種下成佛的因
那麼呢將來於他方世界
佛以他種身、他種名-來對他講大乘法
是這樣的
種下遠因
終究還是要度
度他到哪裡去?
唯一佛乘那裡去
所以還是拙度
他還是度
不會最後讓他做為一個-不成佛的阿羅漢
不會
那你說不是有那個-定性羅漢嗎?
定性就像你現在看的這-很固執
你可以這樣想
但很固執
我告訴你啦-形勢比人強啦
哪一天他還是得低頭啊
他還是得怎麼樣?-轉變
不過得慢慢調熟
懂了意思嗎?
我們說定業不可轉
那偏偏有地藏滅定業真言啊
是不是?
那不是定業不能轉嗎?
怎麼會有滅定業真言?
對不對?
意思一樣的
講不能轉是指他難轉
講定性是指他難轉的意思
執取……他的那個小乘的果位-覺得太棒太棒了
因為他以前苦得太厲害
現在抓著那個就不放
懂嗎?
讓他抓一陣吧
讓他抓一陣
這一陣搞不好好幾大劫
然後那時候他累了
那麼在這個、入在這五不還天-定在那兒的時候
佛陀就會示現天人、天王-去度化他
這樣了解嗎?
好!所以說藏教雖然當分-他可能沒辦法轉成大乘
但是他仍然被授記
仍然怎麼樣?
有機會
而且藏教人也分定性的藏教-跟不定性的藏教
法華會上五千離席就是定性的
他就不聽啊(臺語)
他不聽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不聽啊
受菩薩戒的人
百里內、千里內
百里內有人講經說法-你不聽!你有犯罪
何況在同一個寺廟裡
講經說法你還不來聽
除非你生病
你還不來聽有罪
但他就是不聽啊
佛陀說他都不聽啊
對不對?
他說佛陀怎麼可能-有什麼特別妙法?
老人家他老了啦
可能有點糊塗了-我們離開
當場離開耶
你說他就不來就算了
大家顏面還好受一點
他當場離開耶
給老佛爺
給老佛爺顏面不好看-當場離開
是這樣
老佛爺也無所謂
啊!退亦佳矣
我此眾中無復枝葉-純有真實
走好啦﹙臺語﹚
一些人在那邊搞怪﹙臺語﹚
到處給我亂問難的
我看他離開好了
佛陀還自己解嘲
自己說他離開也好
因為其他弟子一定傻在那裡嘛
從來沒發生過這種事啊
對不對?
怎麼會離席咧?
但他就離席
所以他就真的是定性羅漢
懂嗎?
定性的羅漢
沒辦法
那麼這個佛陀還是不會罵他的-將來還是想辦法度
所以我就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就說啦
從來就是有錯誤的老師-不會有錯誤的學生
他就叫學生-所以他才會錯誤嘛
他如果不會錯誤了-他就不叫學生了嘛
是不是啊?
所以說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沒有那個錯誤的學生
就是我從這裡-就悟出這個道理來
所以說《法華經》裡頭-有很多道理可以去悟的
好!那麼呢
那麼拙度
禪法當中、修禪當中
修禪法它觀法當中拙度分兩類-藏教跟通教
那麼藏教人
針對禪觀來說-藏教人修的是析空觀
我們不講什麼四諦啦-什麼教理行證
我們就不談那個了
我們就針對觀法來講
藏教人他什麼生滅四諦-都不提它啦
無量四諦、無生四諦
這個……還有種種的四諦
比如說無作
無作四諦是圓教的無作
這我們都暫且不提
因為這裡講的是天臺禪觀嘛
是以禪法、修禪的方-禪觀的方式不同來分別的
那麼好!那麼藏教
藏教人修什麼禪法?-修析空觀
析空觀
你看他
你看南傳人-最喜歡教人家觀呼吸
觀完呼吸之後有人用手動
來看這個手動的什麼?-無常相
有人這個什麼?觀察呼吸
從呼吸的深細當中了知它
來……非我-去……無影
慢慢的了知這個能呼吸的-這個呼吸的相是不真實的
這都是析空觀的一種
它藉由這個生滅法-一生一滅……
去現見生滅當中的無常性
這都是析空觀
那現在有人就這麼-咚!就跑到那裡了
哦!覺得這好得很啊
這個什麼這個……不得了-怎麼樣好啊
什麼十日禪哪
幾日禪哪
在家人教他也
出家人也學得歡喜要命這樣
那你初出家人你這樣去學可以
你漸漸的成為一個-重要的執事人你就不當這樣做
這個就是析空觀
還有那個行動禪
這個……走
一步步的走
去觀察身體的相互的動作-的連結
這些連結當中是無有自性
其實這個是透過禪定、專注
把你那個妄想分別放低了之後
去從這個清淨的專注的心-去看到了什麼呢?
一切動作、身體的動作當中-原來只是一切的緣在完成而已
沒有一個能起這個動作的我-去起這個動作
那這個時候就破了那個我
就見得了什麼?
見得緣起性空
這還是析空觀
觀察呼吸、觀察動作
手的動作、腳的動作、-身體的動作
觀察這一念心的起起伏伏等等
通通是身受心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怎麼樣觀-通通會入的都是析空觀
那還有人再深入禪定
初禪、二禪當中去觀察呢
哦!身上三十六物種種不淨
然後再觀察每個細胞的活動-血液的活動、思想念念的活動
你找不到一個我
然後證得無我空性
這還是析空觀
懂了嗎?
所以你去看到-很多南傳大德、法師
他所說的開示
通通不離析空觀
這就是拙度
那你現在要跟他講-叫他念《法華經》他不念
沒辦法了
老佛爺在他方世界-用他種身去度化他們
輪不到咱們去度他了
至少現前輪不到我們-他不會相信我們
對不對?
好!這是析空觀
好!第一種觀了
有了啊
那麼旁邊括弧說
約四教而分這析空觀
那麼再來通教人他是體空觀
體空
當體是空
這個他不經由這個分析、解析-他用直觀的方式正念
應該說那種第六意識的直覺-不經由分析觀察
直接去體會它當體的不可得
沒有自性可得
也是緣起性空
這個呢你一般就少見
大體上就是我們講的緣覺佛
他看花起花落-他就體會世間無常
從這個體會當中也體會自己-欸!我的身心老化這就是無常
所以說覓心不可得-找不到一個我
是當體這樣子觀察的
哦!這就體空觀
不過呢這兩類人-但有空觀無有餘二觀
沒有餘二
沒有假觀也沒有中觀
這體空觀
好!這叫拙度的
天臺禪法告訴你這兩類人-修這兩種觀法
但這兩種觀法其實我們也可以
圓教人也照樣可以用
只是他正在用析空觀-了知餘二觀
欸!差別就在這裡了
懂嗎?
那你怎麼了知?
你當然要先開圓解嘛
就要先聽經聞法嘛
所以天臺是開圓解而後起修
就是這樣
這樣了解吧?
好!很好啊
你們都很難得
我告訴你啊
講這個〈始終心要〉-句句都是深奧的
你知道吧?
都沒有一點…讓你喘息的機會
你只要稍微這樣愣那麼一下-下面你就接不上來
你信不信?
是這樣
所以說這個……不容易
所以要用心一點
時間到了
真是的
講不到幾個字就到了
所以這裡頭說-但有空觀而無餘二
是這樣
這就拙度的部分
接下來巧度
什麼叫巧度?
他度你很巧是吧?
不是的
是他給你一個方法很巧-讓你直接入寶所
這叫巧度
不是他巧妙的度你
是給你一個巧妙的方法讓你度
讓你度過生死河-直入什麼呢?
直入佛的寶所
這樣叫巧度
懂嗎?
巧度當中又分利根跟鈍根
就像拙度當中也分利根跟鈍根
拙度的利根是通教-這個……鈍根是藏教
那麼呢巧度中的鈍根是別教-利根是圓教
這樣懂吧?
好!那麼就暫且講到這兒啦
下面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了
再聽下去快要受不了了-對不對啊?
太深奧了
好!我們下次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