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18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就提到了-這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這個怎麼講這無自他之形相?
那麼這我們又
我們就是因為執取-那個客觀的存在
他是他、我是我
所以說就有分那個-我跟他的關係
就不平等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就執取
那我吃了一個麵包-他就不能吃
是不是?
他吃了我就沒有
所以這世間就要爭奪-有限的資源
有沒有看到?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就分美醜、好壞
我要好的、我要美的-壞的給別人
那你就不得不自私
這都是因為你平等慧不現前-所以妄
於一切平等法中妄起分別
那妄起分別你就自私、染著、-造業、造惡
對不對?
那造業、造惡就如幻的-在事造的這世間
三千世間當中怎麼樣?
就進入了什麼?輪迴當中
就會這樣子
好!那麼好
如果說諸位這樣了解的話
那麼我們舉了一個《楞嚴經》-的一個例子了
那個老和尚在作水大的觀-的時候呢


那麼呢小和尚一時好奇-拿了一個瓦片咚!丟進去
哇!那和尚一出定之後呢
身外的瓦竟然會進入-身內的心進去
你看看
所以這就可見
所謂的身外那個瓦-根本是你唯心所現
是你的心中所具
這個事實就證明了這
只是因為智者大師-當時那個時代
《楞嚴經》未翻譯進來
他沒有舉這個例子
不然所謂的
慧思大師說-曾經告訴智者大師說
這一心具萬法是我九旬所親證-汝勿疑
也可以拿這個做例子-對不對?
這一心具萬法
是心具然後才心造
是這樣
那所以說萬法是心-心是萬法
《摩訶止觀》一再的-提這個觀念
現在我們這個例子就看出來
這明明是小沙彌拿的那片瓦欸
丟進那個屋子裡頭-他正在作水觀
這水觀即是他的心
就是他的法界
所以我把這個-他心的法界所現的瓦
屋外的瓦進入到他心所觀的-這個法界的水大當中進去
那他一出定的時候-哇!瓦就在身中了
那怎麼辦?
這怎麼辦呢?
哇……
吃飯的時候他就嗯!覺得-心臟怪怪的有個石頭
真的是有個石頭
有個石頭掛心上
他吃飯的時候就問那個小沙彌
小沙彌支支吾吾的不敢講-怕被罵
最後才說
我是因為要看看師父在不在?-可是看到那個水啊
那我又覺得怎麼會有水呢?
更奇怪的是
厚厚的一層水竟然沒有流出來-更奇怪
那所以我就想要試試看那水-是真的還假的
然後你做了什麼?
我……拿了一個瓦
然後呢?然後丟進去了
師父一聽啊!要命-我要得癌症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一個瓦在心裡頭-快要得癌症
那怎麼辦呢?
不能夠驚擾
不能夠驚嚇到這個小孩子
要當做什麼事都沒有一樣
還要跟他講
啊!等一下吃完飯哦
那麼幾點鐘的時候-等到禪堂又打板的時候呢
你再進來師父的寮房好不好?
他說好啊!
然後把你丟進來那個瓦-拿出去哦
他說好……
那會不會濕?
沒關係!你穿雨鞋進來就可以
他就趕快再進去-再作水觀、水大
又恢復成那灘水
欸!那片瓦呢?-還在那兒
那個小孩子一進來欸
把雨鞋穿好-師父沒有罵我
那我趕快把那個瓦拿出去
就進來呢把那個瓦拿出去-又把門關好
什麼事也沒發生
那個師父一出定-啊!心上的石頭落地
諸位啊!所以說很多人講說
癌症、癌症根本是-我們業障所現
這你就可以理解
不要說什麼癌症-可能什麼病
是過去的因緣-怎麼樣子都可能
OK
所以這就是-你看看自、他
乃至於心外的一個石頭-都會進入你的心裡頭去
你不要說這是幻覺-一切法如幻
如果要講幻
那就一切法都是從空出假嘛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自他之形相-平等慧中是無法分別的
不是無法分別-就不會去分別它的
不會去分別
所以
只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平等慧
所以我們才妄起分別
從頭開始就執取我們自己
我們是怎麼執取的你知道嗎?
固然無始劫來那個我們的習性
從出生那一剎那就在執取了-對不對?
我們是怎麼投胎的?……
經上有說
父母在行婬的時候
我們呢因為跟這對父母有緣
那我們也生而為人
所以我們就中陰身剎那之間-無論多遠
我們都因為跟他有緣
緣起而追啊-這宿緣所追
你就會到他的眼前
到他眼前的時候-你會看到男女的什麼呢?
這個……婬事
這個時候如果你貪男-你就自身你是女
如果你貪女-你會自身是男
你會自身是男
然後會妄想是在行婬
那這一行婬的那想法一有了-就入胎了
就入胎了
然後就渾然不知所知
一切不知所措、一切無知
然後就有入胎之迷
就迷在那兒
要等到你一出胎
那一出胎那就哇……呱呱落地
所以這是你一念意識-一種貪染之心
你就這樣進去了
你是這樣子而
所以你在入胎-本身就具足貪心、貪愛
所以說男女貪愛-為什麼是人生之大欲
為什麼世尊說-如果人間有兩種
有第二種欲像男女欲的話
那世間沒有修行人了
太強了!就這樣
因為你的出生本身-就依著這個欲望而出生的
有欲才出生的
是這樣
當時
當時的明上座有沒有?
因為那個六祖大師得了衣缽了
明上座不高興那就離開
離開的時候
離開的時候呢在溪邊-看到一個婦人在洗衣服
洗衣服的時候呢
因為古人穿的那個-都是那種下裙下擺嘛
那在溪邊洗衣服-怕把裙子弄濕了
她就把裙子撩開來-就露出了
古人比較保守啦-露出了一截的腿子
然後他正要過河
眼一飄飄到了那個……-女人的那個肉身
就在這一剎那
他師父-就是五祖
黃梅五祖的聲音就出現了
就憑你這一念-牛胎馬腹去
聽到了沒有?
就憑你這一念牛胎馬腹去
是啊!我們中陰身就這樣-這一念不覺
所以說要念佛的呀
你這一念不覺-你就貪染男女
那這一念一看
一看-假設這是行婬境
你中陰身就跟著去了-你就投胎進去
所以就憑這一念牛胎馬腹去
他就一警覺-啊!自己沒有資格
沒有資格做接衣缽的人
他就這樣子才求懺悔-回去求懺悔
所以諸位了解嗎?
所以說這個……
這件公案也讓人開始-問一個問題就是說
這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為病不續為藥
那這個
如果是這樣子念起一剎那-牛胎馬腹即去
根本沒有機會呢不續為藥了-對不對?
那麼這個這兩件事講的是不同
一個是在最究竟的臨近狀態-要投胎的那一剎那
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正念現前求往生
那平常時候
當然我們沒辦法像聖人一樣
幾劫不起妄念、幾年不起妄念-我們沒辦法
除非我們在禪堂裡對吧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說不覺-這個……
這個念起為病啊不續為藥
就要不相續、不相續
這平常修行要用這種-這個
那但是呢正在-這個生死交關的時候
那正念是很重要
所以助念為什麼會那麼重要
因為你臨終的時候
就是要往投胎-善處或惡處的地方去
這個時候有了助念-你的身心強固
是幫助你起正念
是這樣子的
那麼…你說幫助起正念用聲音
他不一定聽得到-他耳根已經不起作用
可是心可以起作用
心可以起作用
是用心在聽你的聲音
不是用那個浮塵的耳根-浮塵根在聽你的聲音
所以助念不能夠說你悶覺了-已經死了助念沒有效
還是有效用的
那麼要用心在念-這一念心
所以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這就是-我們平常為什麼會執取自他?
就是從我們投胎那一剎-我們就執取
再來
然後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的肉體
細胞一直分裂……
我們一直覺得-它好像沒有離開我們
所以肉體一直長大-我們不知道它長大了
所以我們會覺得-這個肉體從頭到尾都是我的
哪怕你從小到大-你會認為這就是我的肉體
它天天微細的變化
你會不知道它有微細變化
所以你會執取那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同一個
那前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也是同一個
乃至於今年的你跟明年的你-也是同一個肉體
你會執取成這樣
所以對肉體就執取它為「常」
第一個常見就出現了
執攬這個什麼呢?色蘊為我
那麼呢心為我是這樣子的
你的心是一剎那、一剎那的-遇境對緣……而生
從來沒有一念是停止的
那就好像-你看我這個念珠
你會覺得-說它是一條念珠
你不會說一粒念珠對吧
其實它是一粒一粒的-它沒有一條啊
你看看它是-一粒一粒結合起來的對不對?
但是你卻會說它一條
你會用整體來看它
同樣道理-念頭也是這樣
念頭是一念追一念
下一念在追前一念
下一念是由前一念的-相續而生的
是念念等無間的生
但它基本上是一念一念的-一粒一粒的……
可是它太綿密了、太綿密
而你的心太粗了
你隨順這些念頭呢-隨順得太粗
你沒有觀察它微細念
所以你會覺得
這整個起來是一條-是一個念頭
所以有個我-我能思惟的是我
所以西方十七世紀笛卡兒-他不是說嗎?
我思故我在
這最明顯的例子
因為我能思考-所以我認為那是我存在
所以思考使得你認為-你是一個真實的我
這樣了解了嗎?
聲聞人他就是因為放慢思考
從數息、觀身的動作來放慢-這一念一念的執取的思考
慢慢放……
讓一個思考跟一個思考之間的-時間越來越拉長……
這個時候你會看到-這一念頭前際不生、後際未起
這一念-當下這一念無我、無相
現見無常、現見無我
他是這樣修的
不過這也是斷自己的無明而已
是這樣
所以說我們會執取-就執取為我
這只有兩個事情而已
執取肉身、執取意念
就執取這兩樣事情
諸位這樣了解嗎?
這樣了解嗎?
那其實它都是念念相續-被你誤認為是真實
所以在西藏的佛教裡頭-它不講有情
它講相續
它對肉身、它對一個人-它講相續
他講相續-就這個意思
這樣懂嗎?
事實上是一個相續的連結而已
好!所以你就知道了平等慧-能夠觀察出
每一個人的念頭都不真實
哪個念頭才是你所愛的啊?
哪一秒鐘的肉體-才是你所喜歡的啊?
沒有
哪一個肉體才是真正的那個我
沒有
所以於這樣-他沒有、我也沒有
那你就現起平等之見
平等慧這是空慧
然後就絕了自他的形相了
好!那麼這樣子-我們就體會得到了
所以明三諦是離名相的
所以三諦都不在這些……-生滅的人我
跟假名的生佛之中
它離開這些的
絕名離相
好!不過第三科-丁三、結示生妄莫返
最後結論告訴我們說
眾生呢-哎呀!他迷妄而不能返哪
這是佛所說的-金口親說
他說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你當下這一念心即是如如佛
他絕生佛之假名
不可言名他是佛還是眾生
也無能分自、他
這都是客觀的存在的
你認知的自跟他-都不能分
那麼不過因為你妄想
你那個三惑妄想
見思浩浩啊-無有停時
妄念如瀑流啊-無有短暫的停止
所以呢不得自返、不能自返
不能停止返回諸心-反求自心
所以我們說皈依-有歸邪反正的意思
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皈依是這樣
「皈」有回歸自性的意思
那麼「依」有什麼呢?-依循佛法正見的意思
這就是在這裡
所以為什麼我們每次-回向的時候
我們結束了要發菩提心-接著要三皈依
就是要這個
回到這自性-真如的自性來
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眾生妄想是不自證得-不能證得
它本來現成-可是你又不自證得
結果就莫知能返也
沒辦法返
沒辦法回返回來
唉!有點可惜是吧?
有點可惜
所以說乾脆就是怎麼樣?
就要去參究它
為什麼這我明明是-為什麼我這樣莫知能返?
是這樣
那麼這個就生起-大疑心、大疑情
勇猛精進就可以起來了
所以這些都會讓我們起道心
強大的修道之心的
研究教理就要這樣子
聽聞這個法門-生起了這種修道勇猛之心
而不是啊……這樣-啊!很好、很好
那只是知識
我說聽經聞法非關知識
講經說法是在傳遞-也是在修禪
在告訴諸位一個禪觀的內容
那現在你要這樣聽-你要這樣去感受
所以你要知道
哎呀!我是不是妄想-而不能證得?
我要少一點妄想
將來你
不是將來
下一個剎那你想東或想西
你自己要知道這就是妄想
就是這玩意兒讓我莫知能返-就不能返
那你起大瞋惱的時候-你更要知道
哎呀!這個粗重妄想-要趕快放下
大貪心的時候也要起
哎呀!這粗重的貪心-要趕快放下
要憶念這個意思
懂嗎?
為什麼?
因為寶山就在眼前哪
就只差你那個妄想的眼睛-讓你看不到它
這不是太可惜嗎?
你如果說在天邊
那你還說那反正很遠-去也去不到
對不對?
它就在眼前嘛
是不是?
所以不自證得嘛
這道不下帶
孔老夫子講-道不下帶
道不在那個衣帶以下
就這麼近、就這麼近
為什麼你不去……拿它呢?
所以要這樣子
那麼這個呢也跟什麼?
也跟古德講發菩提心一樣
這叫做什麼?這叫莫輕己靈
不要輕了自己的性靈-內在的這覺性
是這樣子
才能發菩提心也是這個意思
因為你當下有這-三諦圓融的真如佛性
所以不要輕易了你自己
好!那麼這個就歎-結示眾生妄想莫知能返
這是丁三、結示生妄莫返
那麼這樣子甲二科-甲二這一科全部結束囉
那麼現在呢甲三科
甲三、立三觀以修顯
前面跟你講不顯-就是因為妄想不顯
好!現在立三觀來修顯它
立三觀以修顯
這整篇文二百八十幾個字
所有的都是字字是核心哪
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以
所以希望你們多去體會
乃至於去證、去……背誦它
將來背起來在心中轉
好!那麼我們接著說了-甲三是立三觀以修顯
分四科……
乙一、舉三觀名
舉出三觀之名
哪一句?就一句而已
由是立乎三觀
首先出現了三觀了
這一篇論文首先-第一次出現三觀了
所以舉出三觀之名
由是立乎三觀
那麼呢三觀有什麼作用?-等一下我們會提到
首先我要告訴諸位就
三觀這個名到底有沒有?
是智者大師自己造的呢?-還是經上就有呢?
喔!這個耗費我很多時間-去找到它
三觀是有
但是它不會用「三觀」兩個字-黏在那兒
你要這樣去找它-你也找不到
它分別開來
那三觀之名是
文是出在這個-《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頭
《瓔珞本業經》裡頭的上卷
那麼呢這個宋朝的從義大師
從義大師呢他有個註解
這個
那個《始終心要注》啊
它可能是字打錯了-還是怎麼樣?
還是它筆誤
那麼在《大藏經》裡頭寫是說-出《瓔珞經》下卷
哇!找了下卷-找了半天找不到
後來是在上卷
上卷的什麼呢?
上卷的〈聖賢學觀品〉
聖賢
呃不!賢聖-說錯了
〈賢聖學觀品〉當中
那事實上是第三品
那麼是卷上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第三
《大正藏》二十四冊-第一○一四頁的中欄那裡
那麼呢有這麼一段文
那麼智者大師依這段文-那麼告訴我們
那麼他再經由他的一個創見
所以提出了三觀的說法
三觀
三智的說法非常多
《大般若經》裡頭
鳩摩羅什翻譯的-《大般若經》裡頭的
這個裡頭〈三慧品〉當中
不是〈三智品〉-是〈三慧品〉當中
就有所謂的三智、三智
但是三觀呢-出在那個《瓔珞經》
《瓔珞經》有這麼一段文
我唸一下……讓你以後啊
任何人隨便的不可以-輕視天臺宗說
這是天臺人自己發明的
不是的!它是有經證的
它說
其菩薩其正觀者
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
初地以上起這三觀之心-可以入一切地
這是別教的義涵的啦
所以它是
三觀是次第的-那麼入一切地
入二地、三地乃至於什麼?-等覺、妙覺
這樣子
那它說了
三觀者
菩薩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
那麼三觀者
三觀者是哪三觀呢?
從假名入空二諦觀
二諦觀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是二觀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
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這一段文呢-在《摩訶止觀》裡頭也引用
在《摩訶止觀》裡也引用
所以可見《摩訶止觀》-也告訴我們這一段文呢
確實是在-《菩薩瓔珞經》裡頭的內容
不過老人家他寫的時候-他憑他記憶
智者大師憑他記憶寫的
稍有多一字、少一字-這個無妨啊
就是-文就是這個文
這個是我從原文裡引出的
它說啊初地以上
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有三種觀
三種觀心的方法-能夠入菩薩一切地
那麼呢有哪三觀呢?
三觀者是哪三觀呢?
第一從凡夫的假名入空二諦觀
這就是空觀
為什麼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呢?
或者叫從假入空二諦觀
簡單稱叫二諦觀
二諦觀就是空觀
為什麼是從假名入空啊?
不是從空出假嗎?-怎麼現在又從假入空了呢?
這個「假」是凡夫妄想之假
是這樣
凡夫妄想之假
凡夫的妄想假-當然有啊
莊嚴寺是假的
法藏是假的
這些什麼燈、燭、桌椅啊
通通是假名嘛、是組合的嘛
是不是這樣子?
這是人類用個概念-來描述一個東西
而這個東西又被其他東西-所組合出來嘛
是不是?
這凡夫是執假
這凡夫妄想之假
那麼以這凡夫妄想之假-為所緣境
來觀察它當下緣起性空
所以說從假
凡夫妄想假名入於空觀
那麼這個空觀叫做二諦觀
我上兩堂課-上堂課也講了
為什麼叫二諦觀?
因為凡夫認知它是妄-認知它真實實有
這是妄有
那麼我用空觀-如實的觀察它什麼?
緣起無自性而恢復它是真
對妄說真
那麼有真、有妄-這二諦對望
互相的說-互相的存在
所以名為
空觀又名為二諦觀-懂嗎?
是依著凡夫的妄
我起空觀見-來給予照破這個妄而入了真
叫做真空觀
真空觀
或者叫做空觀
也叫做
那證得了叫做真諦-是這樣
是針對妄而說-所以叫二諦觀
二諦
真、妄二諦

那麼呢-可是這樣子滯礙於空見
一法就不立-不立一法嘛
對不對?
空見就不立一法是不是?
啊!那都是空的啦(臺語)
做那個有什麼用?(臺語)
做那個有什麼用啊?
做了還不是歸一場空
建廟幹什麼?
建廟將來還不是一把火燒了
或者是緣起緣滅
你看那個智者大師當時那個廟-現在也不在了
那你看看哪個什麼寺……-現在變怎麼樣了
對啊!對啊!是沒錯-會變啊
那我們建廟-根本不是要它長久的嘛
能多久就多久嘛
寺院建立了自有它的因緣嘛
那麼呢緣起就緣滅嘛
就像你肉體有了、肉體壞了
不然又能怎麼樣?
對不對?
那緣起當中自有利生如幻之用
對不對?
所以廟建好了-它就能利益眾生
那眾生因緣滅了-廟就自然要壞了
不用感嘆什麼?-就這樣
是不是啊?
所以你不能不做
但是就是有人會不想做
那麼入於空性見中-不動、不想動
那就不好哦
所以要怎麼樣?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從空入假
這個假
這個假不是凡夫執取的假
是依於空見如幻現前的-種種利生的妙用
懂嗎?
那麼在這種情況它是平等的-沒什麼好壞
對不對?
所以我不是說嗎?
雖然我曾經跟
我在佛學院裡頭-曾經跟學生講說
唉呀!不要搞名利啊什麼樣
老是搞些什麼-開光啊什麼…的
這一些的搞活計
結果人家要請我去-我還是去
那就是
那去是因為你要把它看成平等
這不是去貪名利
這是什麼?隨緣的利益眾生
隨緣呢以僧讚僧
你把這樣看
所以它跟去與不去是平等的
有、沒有-都可以隨緣
那麼它是什麼?平等觀
它雖然現起有種種相
本質上是不執取它為真實的
所以本質是空
既然本質是空
它彼此做什麼樣子的差別相-它都是平等的
它是平等
所以眾生度得多跟度得少
隨緣就對了、努力就對了-平等、平等
是這樣
所以叫做
這叫做什麼?-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那麼以二觀方便道
以空觀、以這個假觀-為什麼?空假二觀為方便
那麼呢來雙遮雙照
「遮」從空邊來看-空而不空
從有邊對望看有邊這邊來說-妙有非有
所以說空、說有-皆不可得
是不是啊?
既然不可得
那麼語言道斷、心行處滅
正這個時候-即是讓真實之相現前
所以說空不可得、說有不可得
即不可說當中有種種的妙用
而妙用非用-當下即是空
不可得又能雙照它
所以這當下只有一念-不可思議的什麼?
實相在作用而已
這樣子是以二空-以什麼呢?二空觀為方便
那麼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才得入中道第一義諦
什麼是「中」?
不偏兩邊、不二謂之為「中」
那麼什麼叫做「道」?
通行無礙謂之「道」
所以不落兩邊-這個木頭才能夠什麼?
不著左岸、也不著右岸-著於中間
才能通行無礙
所以謂之為中道
為什麼叫第一義……?
高而無上
無有再更高上、更高更上的了-謂之為第一義
那麼審實不虛謂之為「諦」
所以說中道第一義諦
這都是《摩訶止觀》上面-這麼解釋中道第一義諦
這樣諸位體會到了嗎?
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諦的最
最樸素的、最原始的意思-是這個
那麼這也是中道實相
所以這樣子我們就了解了-這就是所謂的三觀
它出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
所以這裡乙一、舉三觀之名
由是乎
由是立乎三觀
我們知道了這就是這三觀
就是
簡單講就是空觀、假觀-還有中道第一義諦觀
就中道觀或者中觀
就是空、假、中三觀
好!那麼接著-這三觀有什麼作用呢?
下面乙二、略示其用
略示其用
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這就是它的用
就是三觀之用
能破、能證、能成
那……這個這裡頭講了-破乎三惑
我們怎麼樣子要講破乎三惑?
我們知道見思惑-就是執取現前的有
所以要用空觀來破
那麼呢這個……塵沙
就是不起什麼?-不起這個菩提心
所以不廣學利益眾生之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滯礙於空
所以要用妙假的假觀來給予破-是吧?
告訴他哎!利益眾生啦
這個衛教致身-讓它無明翳本性吧
不要耽心
無明翳本性-無明不真無明
翳也不真實的翳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你了解了
那如幻如化做水月的佛事-是這樣
建水月道場做空華佛事
嘿……這樣才對嘛
不要說只要讓我活著就好了-讓我能呼吸就可以
這個千萬不要這樣小心小量
好!那麼這就是-能夠破什麼呢?破見思
對不對?
那麼離空、假二觀
如實的觀照這當下-這正念現前這一念清淨
這不增不減的這一念清淨心
了知什麼呢?-即空、即假、即中
舉一即三
那麼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來體會這空、假、中三諦圓融
那麼就證入了什麼?
證入了這個中道實相
這中觀
以中觀來這個……破什麼呢?-破了根本無明惑
所以破乎三惑-有沒有?
這是第一個功能-能破乎三惑
三惑一破-欸!就證得了三智
三智於一心中得
於一心中得了
這就圓教說的
別教三智是別三智-是歷別的三智
我們講圓教的話是
三智於一心中得-證乎三智
好啦!那麼三智-又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也要跟大家講一講-讓大家無有疑惑
喔!天臺原來都有經典-教相之本
三智首先出在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也就是《大品般若經》
這是玄奘三藏-呃!不是玄奘
那個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
「摩訶」就是大嘛
《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二十一有一個〈三慧品〉
三慧
那個從義大師的那個註解上面-註成三智
〈三智品〉
那麼荊溪大師在《止觀義例》-還哪裡?
也提到了〈三智品〉中出
那所以說可能是
呃不!還是《四教儀》當中
不是
《四教儀》當中也提到了
《四教儀集註》裡頭-也提到了什麼呢?
這個《傳弘決》裡頭的樣子
也提到了說-這個三智出在〈三智品〉
其實是三慧
它的真正的品名是〈三慧品〉
〈三慧品〉
你查〈三智品〉查不到
《大正藏》查不到啦-是不是別的藏?
《卍續》也查不到-這〈三慧品〉
不過在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大品般若經》裡頭
確實是有個〈三慧品〉
〈三慧品〉當中這樣講的
是《大正藏》第八冊當中-的〈三慧品〉它說
須菩提!佛已說一切智-說道種智、說一切種智
是三種智有何差別?
佛告須菩提
薩婆若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智
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智
一切種智是諸佛智
一切智了知一切法種相
道種智了知一切法別相
菩薩為教化眾生
說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諸道之智
就提到了這樣的意思
你看這就是
這個《大品般若經》裡頭的-〈三智品〉
裡頭就提到了
明白的就標舉了什麼呢?
明白標舉了這個-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
那麼呢就是空性智
那麼呢就空智
就叫一切智就空智
以空觀修成的
那麼這個道種智是什麼?-成佛道之種
能夠講說世間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的種種分別法的這種智
那麼帶領眾生一起修道的-這種智慧
這個叫道種智
那成就道種之智啊
那麼這個智慧是所謂的什麼?
是菩薩摩訶薩智
那麼一切種智是諸佛智
講得好明白
講得很明白
講得很明白
不過啊
這個一切智跟一切種智-常常會互用
當它沒有三智一起用的時候呢
只有二智在互用的時候
常常一切智又被指稱成為-一切種智
譬如說在這個……-《梵網經》裡頭
薩婆若智就被說為是佛智
所以入薩婆若海
是這樣
在這裡明明薩婆若智-就叫做一切智而已
所以當薩婆若智單獨出現
或者經上面-單獨出現一切智的時候
往往它指的是一切種智
或者略稱
或者是因為翻譯的關係
是這樣
所以尤其在單獨出現-薩婆若智的時候
常常指的是所謂的「佛智」
那又為什麼呢?
因為在經上面有提到了
一切智即是一切種智
那麼菩薩
呃!羅漢雖得一切智-有其名無其實
提到了這個意思
既然羅漢得一切智是-有其名無其實
是什麼意思?
是說他只能觀空
一切法的總相能了而已
對於一切法的別相
所謂的一切種智
一切種種相-種種差別相
以及種種修道解脫的法門
只有佛能知
那麼羅漢不知、菩薩不能盡知
所以說雖然阿羅漢有一切智
但是有名而無實
這經有這樣講到
論也有提到這樣
是提到這樣
所以有時候啊
會拿一切智來舉-作為佛的一切種智的名稱
所以就你以後讀經-你就不要讀亂了
那你說那天臺?
天臺很乾脆
天臺智者大師就很乾脆了
天臺智者大師-就明白的依著這個什麼呢?
這個……〈三智品〉所說
就軌範了所謂一切智-那就是羅漢的智了
就是空智
所謂了知一切相的通相、總相-就是空性
一切相、一切境界相的總相-就是空性
對不對?
那麼菩薩呢?
菩薩能解說有漏、無漏
那麼這個……世間、出世間-種種差別之相
引種種眾生修於、歸於佛道
所以他懂得一切法的差別相的
那叫做道種智
這是菩薩智
那麼佛呢?
佛總一切相
也能了知差別相
而能夠通說無礙
能夠舉種種的妙法門於眾生
菩薩就不能舉種種妙法門
菩薩只能分別種種相-還不能舉種種妙法門
那佛能舉種種妙法門
所以這種空智跟這個什麼呢?
這個空智跟
空觀智跟什麼?假觀智
所謂的能夠種-那個道種智跟所謂一切智
所以它名為一切種智
這就是天臺的說法
所以總合了前面兩智
所以前一個智叫做一切智-是羅漢、辟支佛的智
道種智是菩薩的智
那麼呢一切種智是佛的智
天臺就這樣子定義了
沒有那麼複雜-懂嗎?
就這樣定義清楚
那我剛剛之所以要說成說
有時候在經上也會-一切智也拿來代替一切種智
是為了怕你讀其他經典的時候
會只用天臺的角度來看
那你會有點迷惑說-奇怪怎麼會這樣?
因為這一切智出現太多太多了
在大藏經裡隨便找了幾千個
會這樣多
千個以上-都幾千個
所以說你會、有時候會
它會互用的
那順便跟大家講
天臺很乾脆
是這樣這叫三智
所以它出在《大品般若經》
而且它
那你又會問啦
欸!那一切智真的就是-阿羅漢的智嗎?
這是天臺這樣定義的
在《般若經》
就《大品般若經》的-〈序品〉當中呢
它把它倒過來了
道種智是阿羅漢證得
一切智才是菩薩證得
哇!它又倒過來
所以曾經也有人問我說-欸!不是倒過來嗎?
那我記得的是記得天臺的
可是有人問我這個話-我一直放在心裡
這怎麼回事?
後來我查到
我看經典我發現到
原來這個…在〈序品〉當中呢
它把倒用過來了
所以有人就在-〈序品〉當中定義
結果菩薩的智變成一切智了
那麼阿羅漢的智變成道種智
你如果查佛學辭典-也有這種解釋法的
也會這樣
這樣諸位了解嗎?
那……這些都暫時放下
記得!先把天臺的記得再說
天臺就這樣定義的
好!那麼好
了知一切法的總相跟差別相
那麼一切種智是-通達一切總相與別相之智
這叫做中道智
又叫做中道智
那麼了知一切法的通相-就是空相
這是一切智
了知一切法的差別相-這叫做這個道種智
那了知一切法的通相跟差別相
並能帶領眾生-建立眾生修道的種種法門
這叫做一切種智
這叫做中道智、又叫中道智

那麼這三智呢?
依著三觀的修法不同
有別教的三智歷別
還有圓教的一心三智的差別
這樣聽懂嗎?
什麼叫別教三智?
就證得這個……一切智的時候
不知、也沒有所謂的-道種智跟一切種智
那麼證得道種智的時候呢
還不能得一切種智
唯有證得一切種智-才接入圓教
三智才在一心中轉
這就三智歷別-懂嗎?
這是別教的
因為別教修什麼?次第三觀
它不是修圓頓止觀
它修的是次第的止觀
它修次第的止觀的
不是漸次啊
次第的止觀的
所以三諦歷別
三觀歷別
因此三智也歷別
三諦跟著也歷別
這叫做別三智
那麼呢圓教是圓頓止觀-一心中修三觀
雖然有漸次修、有不定修、-有圓頓修
但是起一觀即有三觀
是這樣
所以這個時候證得的智
是一心證三智-一心中得
這樣了解意思嗎?
也一心中得
好!那麼這有這種差別
那麼這一心中圓證的
所以證得境-一境就三諦
那麼呢三諦圓融-所以一心也證三智
三智也圓融
是這樣
所以三智即是一智啊
你說這個一切智
一切智即是道種智-即是一切種智
那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即是道種智
道種智即是一切智-也是一切種智
是這樣
還有在經上面順便再提一下
一切種智有時候又被稱為-一切智智
哇!名真多(臺語)
名字很多
叫一切智智-兩個智……
一切智智
有時候又稱為這樣
不過天臺還是那句老話
它永遠用詞是固定的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固定的
好!這個是三觀了哦
那麼呢為了要加強諸位-再更加的理解
我告訴諸位
《大智度論》上面-也是這樣說的
也是說這個三智
跟天臺的說法是一模一樣
它怎麼說呢?
它說啊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
《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的-二百五十八頁下欄
它說
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
是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
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
這是就一切智跟一切種智-對望而說的
這有點跟天臺不同
但下面就相同了
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
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
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
所以一切種智才能破無明
能夠起種種法門破諸無明
所以這就是一切種智的意義
那麼一切智只能夠什麼?
看一切法的總相而已
那就是空性智
在這裡就明顯的看到了-有沒有?
所以說智者大師立三智
他是有經典為本的-不是他自己想的
是這樣
好!再來
下面又有一段話
佛自說一切智
「佛自說」佛自己說-自己說什麼?
下面就講了
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
「道智」道種智啦-是諸菩薩事
一切種智是佛事
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你看這就是跟天臺一模一樣了
對不對?
他就說啦
說、佛自己說的
說啊-一切智是辟支佛、阿羅漢的事
那麼道種智是菩薩的事
一切種智是佛的事
他為了怕你在-一切智跟一切種智又混淆了
他接著又說
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但有總相的一切智
聲聞辟支佛但有總相一切智
那麼呢無有佛的一切種智
所以這就更加的精確的分別-一切種智是佛
一切智是辟支佛
道種智是什麼?是什麼?-菩薩
哇!那就清楚了
《大智度論》這樣講就清楚了
堅固不疑了
OK!好
那麼現就說啦
證乎三智
三惑破了
三惑能破
那三惑破你就不再有見思
沒有見思就表示你證得了空性
對不對?
那就有空觀智
那麼所謂的……一切智
了知世間的一切差別相-皆是緣起性空
對不對?
這就是證得一切智
那麼呢你起這個假觀-破了塵沙惑之後
起了種種的菩提心
那麼能學種種的法
塵沙無體嘛-能學種種的法
那麼因此眾生的種種差別相啊
你去度化他-你就知道怎麼度
跟美國人講解佛法-你就不能跟他講
欸!我告訴你-你要這樣聽啊
這不行
你要跟他討論-用討論的
你覺得呢?
你以為呢?
你的看法怎麼樣啊?
用這種方式
那要是人家來問你
外國人要問你說-洋人要問你說
欸!你們佛教到底有沒有神?
你要跟他講-有!有神
那哪一種神?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神
然後幹什麼用?
念他就可以到他國度去
欸!他馬上就信了
因為跟念哈利路亞
念了什麼上帝-去上帝的國一致的
你就要這樣方法
你不要在那邊猶豫
嗯…我們佛教說神是很低階欸
那還在六道輪迴欸
他轉身就走了
他會認為-你怎麼可能這麼傲慢呢?
人類沒有神那這還得了啊
這就變壞人了
人類
他們在他們想法裡頭
你的生命裡沒有神
那你就是一個極為傲慢-不會守道德的壞人
你知道嗎?
在西洋人的觀念是這樣子的
怎麼可以沒有神?
那你就跟他講-有啊!阿彌陀佛就是一個神
那OK
這就要善巧方便了知它的-差別相
是這樣子的
好!那麼呢
那所以說證得什麼樣?
證得這個……
起空觀-那破這些塵沙之惑
你就能證得這道種智
於眾生的差別相-你都能種種善巧說
世間、出世間-那麼有漏、無漏的法
你都能跟他說
就沒有了什麼?沒有那些漏法
好!那你呢-離了塵沙惑之後
你能感受眾生的心
你知道他現在想聽什麼法
你會隨順他的意思講入-然後讓他體會進去
像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叫做破塵沙惑-證道種智
所以說這個證乎三智-證乎第二智了
那麼
再來呢
這個破無明惑
那根本無明一破-你見得中道實相
當然就能夠了知-一切相的總相跟差別相
當然就自然證得一切種智了
對不對?
是不是?
所以說能證乎三智
證乎三智
那成乎三德
喔!出現了三德了
哇!那三德從哪兒來?
那麼呢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再跟大家講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