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41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阿含聖典 這是釋迦如來的原音 釋迦的正覺之音是什麼 現在很多人常常這麼說 我們已經離開佛陀 二千五百多年了 當佛陀出生的時候我沉淪 我出世佛滅度 不見如來金色身 慚愧此身多業障 真是業障深重啊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之前 降生在印度的時候 我竟然沉淪沒有看到佛陀 當我來到世間的時候 佛陀已經滅度了 看不到釋迦如來的金色身 這是業障深重啊 沒有關係 不見如來金色身 所謂金色身其實就是色身 色身不管怎麼樣的莊嚴 畢竟是一個色身 更重要的是法身 雖然釋迦如來 滅度二千五百多年了 可是他的法身還在世間 法身在哪裡 就是現在所講的 三藏教典 尤其是阿含的聖教 這是佛陀從成道以後 一生之中講經說法的菁華所在 要點都在這部經 不見如來的色身 可是今天我們能夠聽到看到 佛陀的法身啊 所以對佛弟子 人間的佛弟子真是很大的福報 今天竟然還能夠聽到 釋迦如來的原音 講經說法就是這些 上一次的專題 甚深的佛法中道義 講到甚深的佛法中道義 講了二十堂的課 就是講了二十集 這次換一個主題 叫解脫道之根本觀行 解脫道之根本觀行 我們學佛修行 目的就是要得解脫 如何修行 如何達到解脫的目標 我們常常說佛法無邊 法門無量 八萬四千的法門 講得太朧統太複雜了 今天我們要簡單明瞭的 根本的佛法如何達到解脫的 那一種最重要的觀行 正觀 正確的觀念 正確的思想 沒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思想 也就是沒有佛法的正見 就不可能有正行 觀行是一致的 你有這樣的見 思想 信心 你肯定就會按照你所觀的 你的正見去實踐 所以什麼是解脫道 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簡單的就是這麼說法 這個解脫道 我們聽大乘佛法聽多了 佛法有大乘的佛法 小乘的佛法 現在說小乘好像不大好聽 我們叫作聲聞乘 我們說大乘佛法是菩薩道 而聲聞的 我們說小乘的佛法 是解脫道 相對的可以這樣分別 嚴格的講 佛法是不二法門 佛法都是趣向菩提趣向解脫的 大乘的佛法是菩提道 菩薩道 二乘的聲聞緣覺的佛法 我們說那是解脫道 難道聲聞佛法不是菩提道嗎 一切佛法都是菩提道 聲聞菩提 緣覺的菩提 佛的菩提對不對 既然說聲聞道也是菩提道 緣覺的佛法也是菩提道 佛菩提也是菩提道 那麼可以說證菩提 修菩提道是共通的 修菩提道也就是解脫道 從名相來講就是這樣子 在這裡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這是牽涉到佛教思想的 歷史問題 如果純粹在道理上是講不清楚 現在要講到整個佛法 既然叫作佛法 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呢 五乘的佛法 三乘的佛法 大乘的佛法 空宗 有宗 相宗 性宗 中國佛教大乘佛法有八宗 如果再加上小乘的就有十宗 甚至講十三宗 好多不同宗派 從佛法的根本 佛法的本質來講 佛法是一味的 解脫味 菩提味 涅槃味 千真萬確的 那麼既然佛法是一味的 可是從歷史去看 原始的根本的佛教 部派的佛教 初期大乘後期大乘的佛教 祕密大乘的佛教 這麼多佛教這麼多佛法 那要怎麼說呢 在這裡大家要弄清楚 不要在這邊妄生是非 甚至於形成了毀謗如來正法 意思就是說佛法是一味 法性是不會有差別的 我們常常說真理是一個 究竟真理不會有差別的 可是從世俗上來說 千差萬別 沒有差別 事實上是千差萬別 這句話要怎麼說呢 為什麼會有差別 隨機而有差別 什麼意思呢 佛法本身絕對是一味的 法性決定是沒有差別的 為什麼會有差別 因為根機的問題 眾生根機的問題 人的問題 換句話說 因為眾生的需要不一樣 眾生的根機程度不一樣 所以佛陀應機說法 不同的根機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病 佛陀所宣說各種不同的藥 種種不同的法門 那麼在這個地方 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子 最早的佛教 阿含的聖典 是原始的佛法原始的佛教 原始佛教主要的根機 所對的根機 說法的對像是什麼人 是聲聞人 本來聲聞兩個字 大家不要一開頭 一聽到 聲聞 啊 小乘 聲聞不是小乘 如果從聲聞兩個字的意思 聲 聽到如來的法音 聽到佛陀的說法 而來追隨佛陀修行的弟子 所以聲聞兩個字 是所有的佛弟子的通稱 在釋迦的時代確確實實 就是這樣子 現在我們從歷史的演變 來談這個問題 講到原始的佛教 阿含的聖典 它所對的根機 所說法的對象是聲聞 那麼現在要講到 聲聞人跟菩薩不同 就要這樣的去分別 聲聞人他的動機出發點 是發出離心 這對著大乘佛教說 常常講菩提心 我們說你不是受了菩薩戒 受了菩薩戒修菩薩行 那麼要成佛 首先就要發菩提心 那麼現在說出離心 出離生死 出離苦海 出離世間 這樣的動機 這樣的意志叫出離心 修什麼 所觀的所行的叫作觀行 觀無常無我 他的目標就趣向無餘涅槃 這是所有聲聞人的目標所在 這是相對的這麼講 其實無餘涅槃 菩薩度眾生 大家念金剛經念了很熟 菩薩發心要度眾生 無一眾生而不度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所有一切有想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大家念多了是不是 既然菩薩度眾生 也是使他們進入無餘涅槃 聲聞人要得到無餘涅槃 菩薩大乘的涅槃 大般涅槃 無住涅槃 這是後來的分別法 現在我們是 站在歷史的觀點來看 原始的佛教 阿含聖典是印度佛教 第一期最早的思想主流 我們看印順導師 早期寫了一本叫作印度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是文言文寫的 很多人都看過 好的不得了 他把印度全盤 從佛陀開始講經說法初轉法輪 直到進入涅槃 而後繼續講到 整個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大概是一千六百年七百年左右 整個一千多年的 一千五百年六百年的佛教 在這佛教裡面最早的 在佛法的分宗立派以前 一味的佛教叫作聲聞 也就是佛陀時代的 這一代的聖教 叫作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印順導師安立名字非常小心 要顧到整個全盤的佛法 因為佛教在中國 叫做大乘的佛教 講菩薩道的 如果還是跟一般南方的 也就是南傳佛教的說法 他說只有這個才是真正佛法 那麼菩薩道 初期大乘後期大乘各宗各派 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這些 沒有這樣的思想 這樣講的話就問題嚴重了 小乘佛法才是佛法 大乘佛法那就被貶為 偏離佛法的思想了 在這裡他說聲聞為本 不是說沒有菩薩道 印順導師本人始終堅持 他八十幾歲寫文章 九十幾歲了他還談這個問題 他說他自己個人的思想 佛法還是菩薩道 佛法還是大乘的 肯定大乘 可是我們要尊重歷史 佛陀在世的時候 原始的佛教畢竟是以聲聞為本 為本 不是說沒有菩薩道 沒有其它的 只有聲聞 沒有其它 不是這樣 也就是說聲聞佛法 佛陀時代是思想的主流 那麼其它 有大乘佛法有菩薩道 還沒有興起來 是這麼說法 聲聞為本 聲聞為本的解脫同歸 什麼意思呢 聲聞人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脫 你說出家弟子 修行要求解脫 在家這些弟子 難道他們不求解脫嗎 同樣也是要求解脫的 我們上次已經提到了 作為在家的居士 也不要妄自菲薄 認為自己沒有辦法 沒有辦法證果 沒有辦法得到解脫 在家居士好好的用功辦道 可以從初果二果乃至於三果 真正到了三果的時候 要證入四果阿羅漢 不出家也自然出家了 已經離欲了 對不對 證得不還果地位 那還有什麼在家出家的分別呢 所以聲聞的佛教 佛陀在世的時代 所有的佛弟子都叫聲聞弟子 所有的聲聞思想 主要都是要求解脫 大家立場是一致的 這是講到原始的佛教 佛陀滅度之後 大乘佛教興起來了 強調菩薩道 大乘佛教的精神 跟早期的聲聞佛教 不同點在哪裡 當然會有不同 佛法本質沒有不同 可是在修行表現上 精神上會有差別 大乘的佛教 尤其初期 龍樹菩薩的精神 強調忘己為人 忘己為人也就是利他為第一 菩薩度眾生 自未得度先度人 把眾生的解脫 眾生的離苦得樂放在第一位 忘我的忘己為人的精神 這是真正菩薩精神 這時候的菩薩道 發心要作菩薩 處處為眾生 而不是一生一世 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已經無量了 三大阿僧祇劫 三個無數無量 龍樹菩薩講的 比這個更多的阿僧祇劫 來普度無邊的眾生 使所有的眾生都能解脫苦海 同登彼岸 這是菩薩的偉大 這也是適應當時整個社會 思想的潮流 大家的需要 太過於強調人的解脫 只是個人的解脫 對於其他人 對整個社會 對於所有眾生就沒有那麼重要 因此菩薩道因應著社會的潮流 發展起來了 要使無量無邊的眾生 大家皆共成佛道 那麼現在講到 這個叫作菩薩道 大乘的菩薩道 而早期的佛法 叫作聲聞的解脫道 在這個時候 同樣講大乘的佛法 思想的演變 前後會有所不同的 現在要講到就是初期大乘 同樣講菩薩道 龍樹菩薩那個時代 叫作初期大乘 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 什麼意思呢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 講的第三期佛法 叫作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 意思就是說 要發揚菩薩忘己為人的精神 所以不得不強調菩薩的地位 那麼上面是以聲聞為本 這裡是菩薩為本 可是對於早期的佛法 中國佛教是說小乘佛法 聲聞佛法 二乘佛法 難道我們去排斥他嗎 貶低他的地位嗎 不是 對於早期的佛法 阿含聖典是特別尊重 所以印順導師說 我的思想立本於 根本佛教之純樸 佛法的本源就在這裡 那麼大乘菩薩道 特別要去發揚 大乘忘己為人的精神 至於原來的聲聞道 也要同樣的要尊重 要去發揚它 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 意思就是說三乘人同坐解脫床 聲聞人也好 緣覺乘人 菩薩乘人 換句話說 大乘也好 小乘也好 大家都是同坐解脫床 都是為達到涅盤解脫而努力 初期大乘佛法是般若法門 大智度論般若經 般若這樣的智慧 這樣的法門 是三乘共修的法門 不是說大乘人要修般若 聲聞人就不要般若 沒有般若智慧 你就解決不了問題 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也就不可能達到涅槃解脫目標 要度眾生固然需要般若的智慧 需要修般若的法門 而要求個人解脫 同樣的也是要修般若的法門 講到破我執法執 通達我空法空 到了後期佛教 就有不同的講法了 初期的大乘認為 不但大乘佛法 大乘菩薩要破我執破法執 通達我空 通達法空 二乘人聲聞緣覺 也是一樣的破我執破法執 通達我空通達法空 這是大小一致的 可是後來大家聽大乘佛法聽多 聲聞人他們只是破我執 還有法執在 通達我空了 還有法執不空 是大家聽了很多 可是龍樹菩薩早期的大乘佛法 大小乘都是一樣 破除執著 通達真理是沒有兩樣的 如果沒有兩樣 為什麼這個叫聲聞 為什麼這個叫作菩薩呢 那菩薩跟阿羅漢 聲聞跟菩薩什麼地方不同 這個不同是從深廣的行願 以及大悲心來講 從積極利他的慈悲精神 說聲聞人有沒有慈悲心 有慈悲心 聲聞人利不利他 難道他只是自利不利他嗎 不是自利不利他 他也一樣的利他 可是講到他們的悲心 講到利他的精神 就沒有菩薩那麼樣積極 沒有這樣的大慈悲 這樣分別在行願上 悲心的大小來分大小乘 那麼現在這裡 站在般若的法門 站在初期大乘佛法的菩薩道 菩薩道不是離開聲聞的解脫道 聲聞道菩薩道 本源是一個 佛法是一味 後期的菩薩道是從早期的 聲聞道開展出來的 不是說離開了小乘 另外有它的根源 這是早期的大乘佛法的說法 可是呢 到了後期的大乘就不一樣了 把聲聞貶得非常低 他是焦芽敗種 他是沒有悲心 特別強調菩薩的崇高地位 意思就是說 我們在講智證斷障破執 智慧 聲聞人的智慧 菩薩佛果上的智慧不一樣 深淺不一樣 因為智慧深淺不同 所以所證的真理 也就有偏圓的差別了 這是講智慧的高低深淺 證入真理本身的圓滿不圓滿 來分別聲聞跟菩薩 講斷煩惱 聲聞人斷了煩惱障 可是還有所知障不斷 斷不了 破執著破除我執 還有法執存在 所以從這裡也就看出 早期的佛法 初期大乘跟後期大乘 是怎麼樣的不同 所以有人問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是不是空宗 換句話說佛法 初期的大乘講空 畢竟空 真空 後來真空衍生一個妙有出來 我說這樣的真空妙有 不是空宗 不是龍樹菩薩中觀所講的空 是後期大乘尤其跟真常 思想有密切關係的 這一點也附帶在這邊提到 總而言之 早期的大乘佛法是非常尊重 肯定聲聞人的修行 聲聞的佛法 後來大乘就不一樣了 認為大乘菩薩 他的崇高地位不是一般聲聞人 所能夠跟他相比的 在這裡從思想的演變來講 後來的大乘菩薩道 並沒有離開聲聞的解脫道 這又怎麼說呢 我們不是說菩薩要發願 菩薩要發菩提心對不對 普度一切眾生 告訴各位 菩薩的菩提願菩提心 還是根源於聲聞的出離心 沒有出離 對於世間一點點都沒有出離心 那麼菩提心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整個佛法 佛法以出世 超脫世間為目的 如果說菩薩度眾生 不是要使他超脫世間 斷煩惱了生死 那麼要度眾生度到哪裡去 所以菩薩的菩提心 還是植根於聲聞的出離心 佛教講菩薩是入世的 聲聞二乘人是出世的 而一般凡夫是戀世的 在這裡也不得不告訴各位 菩薩的入世 要深入社會 要在這個人群眾生界去度眾生 這是沒有錯的 可是這樣的入世 必須透過聲聞的出世 沒有出世的精神 沒有出世的本事 沒有出世的修養 這樣的入世不叫入世 叫什麼 一般世間的戀世 貪戀世間 所以我們常常講到佛教成語 菩薩是以出世精神 作入世的事業 什麼意思呢 你說你是佛弟子 你是發菩提心的 你是行菩薩道的 你最後的理想目標是要成佛的 對 那麼你今天不管在社會 哪一個階層哪一個角落 你從事教育的工作 你作研究的工作 學術研究 你作一個企業 搞企業的 你不管哪一行哪一業 都可以作菩薩 都可以行菩薩道 你現在是佛弟子 也就是一個菩薩 跟一般人 人家搞企業 人家賺錢 人家作種種的行業有什麼不同 你說我是菩薩道 他們是一般社會的世間的 不能相提並論 那我們現在就要了解 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標準 因為中國的佛教 強調大乘的思想 強調菩薩道 我們不只是追求個人解脫的 強調它的崇高地位 那麼現在這裡怎麼樣說 我們比聲聞比二乘 比較殊勝高超 我們來到這世間 社會上紅塵滾滾裡面 好像是跟人家爭名奪利 你如果跟一般人 這樣的爭名奪利 為了你的財富 為了你的地位 縱然你說在利他 你也在做好事 不是做好事的人都是菩薩 一般的佛教就是太慈悲 看到什麼人做一些好事 就了不起啊 功德無量無邊啊 是大菩薩再來的 什麼叫菩薩乘願再來 在這裡告訴各位 你做什麼都不是問題 只要是不違背佛法戒律 不違背國家的國法 什麼行業都可以做 都是合法的 也都是菩薩道 行菩薩道應該做的 可是在這裡就說你跟一般 一般所謂慈善家做慈善 跟一般社會搞學術的 不一樣 你是佛法 你是佛教菩薩 在這裡 看看你有沒有出世的精神 也就是說你是為做生意 而做生意 為研究而研究 不是為了超脫世間 使一切眾生能夠解除憂悲苦惱 沒有這樣超脫世間的精神 那你這樣的事業 就一般世俗的事業 世間的好事 世間的慈善 不是菩薩道真正的佛法事業 菩薩所做的入世的事業 而不是世俗的事業 入世跟世俗就差別很大 入世必須透過出世 有出世的根本精神 那麼才能夠真正的去超脫世間 我們應該要很清楚的 因為牽涉到真正的佛弟子 修行的問題 我們是凡夫 生死的凡夫 生生世世天上人間 地獄餓鬼畜生在這邊輪迴 有煩惱造業受生死苦 這是凡夫 二乘人已經透過佛法的修學 發出離心而證得解脫的聖人 大乘菩薩呢不是一般凡夫 也不是一般二乘者 是大乘菩薩 他的差別在什麼地方 我們應該知道了解 這一堂講到這裡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