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28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甚深的緣起中道義 佛說緣起經 生死的流轉 這是世間 怎麼樣由世間達到出世間 從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達到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的目的地 對於世間如果沒有 透徹的領悟 要超世間了脫生死 得到生命的解脫是不可能的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的很清楚 不得法住智 就不可能得到涅槃智 由十二因緣法 緣起法的法住 生滅 怎麼樣的無常苦無我 從這邊來修來觀照 而後才能達到涅槃的目標 上一堂講到 觀照五陰五陰法的集起 五陰法的喜樂喜悅 五陰法的出離 降伏了欲貪 滅除了欲貪 而超越欲貪 那就得到真實的解脫 心的解脫 慧的解脫 所有的阿羅漢聖者 當他修行到家的時候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果真正把無明解決了 有了真正的智慧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乃至於生滅 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些通通解決了 就達到無學 就不要再學了 真的修行到家了 以上就是關於無明的問題 作廣泛的 透徹的 完整的 作這樣的解說 無明緣行 現在怎麼樣叫作無明緣行 經典叫緣無明行 平常念慣了無明緣行 什麼是行 行是指著身行口行意行 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造作 活動 有的地方叫福行 罪行 不動行 也就是說我們身口意三業 所造作出來的 是善的 有福樂的 能招感福樂之因的善行 罪行 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 是一墮落地獄惡鬼畜生 三途的果報 三途果報之因 招感三途苦的行為 這個罪行 福行罪行不動行 不動行是指色界無色界 也就上二界的禪定 修禪定叫作不動之行 能夠招感色界無色界的果報 總而言之不管身口意的三行 或是身口意三業所造出來的 罪行福行不動行 招感三界六道生死的那個因 也就我們平常說業 那簡單的講 上面的無明就是指煩惱 由迷惑矇昧無知 這樣子你所作所為 不要說做壞事情 墮落三惡道 做一些惡業 在人間招感不如意的果報 就是造的十善業 能夠招感人天福樂的 能夠招感上二界色界 無色界果報的 這些通通是屬於生死之業 通通是沒有離開生死流轉 憂悲苦惱的 所以這個行 無明緣行由無明而帶來的 而引起的種種行為 身行口行意行這是第二 第三呢 緣行識 也就行緣識 那麼就是說 有了這個業 你造了業 身行口行意行三業 你做了這個罪行 福行罪業不動業一切業 由業就要招感生命果報 所以行緣識 由於你的造業 由於你的身口意的三行 必然的那就是要去投胎 以胎生來講就投胎 其實生命除了胎生有情以外 還有卵生還有濕生還有化生 所以這個識 不管最低級的 濕生卵生 我們人類胎生 乃至天人欲界天 色界無色界天 他們的生命就是化身 在諸佛淨土裡面 蓮花化生那也是屬於化生 從蓮花裡面出生一個人來 那這通通叫作化生 不管哪一類的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都是少不了這個識 這個識是什麼 行緣識者云何為識 這裡講的六識身 眼識身 耳識身 鼻識身 舌識身 身識身 意識身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身 這是根據佛教 原始的佛教 這只有眼耳鼻舌身意 後來大乘唯識學發展成 主張有八識 那八識叫作根本識 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阿賴耶識是我們 眼耳鼻舌身意之所依 意思就是說我們眼耳鼻舌身意 是有間斷性的 須要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 依靠第八阿賴耶識 生命才能不斷的延續下去 從最初進入母胎 以胎生學來講 最初生命入胎 這識就執持根身 使我們這生命不會崩潰 我們說啊哪個人懷孕了 懷孕不久流產了 為什麼會懷孕 為什麼後來又流產了 以佛法的胎生學來講 一定要有這個識 以原始佛教來講 就叫作意識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以大乘佛教來講 這就有第八阿賴耶識 沒有第八阿賴耶識入胎 那這個不成形的 不會懷孕 所以在佛經裡面講 要三個條件 三和合 父母 父母本身健全健康 還要加上有入胎識 而後生命才能存在 就是說流產了 那就是生命本身失去了識 阿賴耶識 意識的執持 所以生命就崩潰了 在大乘唯識學上形容 阿賴耶識 去後來先作主翁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 阿賴耶我們生命的開始 他第一個來的 我們生命的死亡最後 阿賴耶識走了 所以現在判斷某某人死了 醫學上有它一套的判斷方法 以佛法來講這個識離開了 阿賴耶識離開了縱然目前看來 還好好的 可是如同一棵樹木 連根拔起了 慢慢這棵樹葉就枯掉了 就死定了 所以去後來先 人生命結束最後走的是阿賴識 最先進來的也是阿賴耶識 有了無明緣行行緣識 這識如果站在大乘佛教來講 就是入胎識 就是阿賴耶 那麼我們會說 為什麼這個識跑到這個胎 不跑到那個胎 跑到張家不到李家去 也不是由得你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 你要給誰當兒子 要在哪個家庭來投胎 為什麼到這裡不到那裡 決定你投哪個胎 當誰的兒子 你的家庭 種種的情形 就是根據你前生的行為 過去的行為 由過去的行為而形成了 一種生命的潛力 潛在的生命 自然你就要來這個世界 找你投胎的地方 入胎識來到人間 來到天上 來到三惡道 到哪裡去都一樣的 不管高級的動物低級的動物 總要有這個東西 而得到我們三事和合 這裡所講的三事就是父親母親 還有入胎識 三樣方面和合 有父母而這個識 入胎識沒有進來 那不成生命 入胎識來結果父母 有哪一方面出問題了 不適合 那也就不成形了 入胎識過去的行為 造成了一股潛在的能力 這能力就趨逐你到哪裡去投胎 去哪裡受生 這樣一個新的生命就出現了 就這樣就出現了 叫行緣識 接著呢 識緣名色 緣識名色 什麼叫作名 什麼叫作色 又回歸到色受想行識五陰 所謂名不是從名字 不是這個名 名是經典裡面 是有定義的 不隨隨便便亂解說的 名是指的四無色陰 四種無色 哪四種無色 我們把生命果報 五陰的生命果報分成色無色 也就心跟色 精神跟物質 換句話說名者是指的精神的 心的方面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受想行識叫作名 那麼色呢 色就是物質方面的 地水火風四大 以及四大所造的色 那就是說我們色受想行識 以五陰來講什麼是名 受想行識是名 色就是色 名色合在一起叫作名色 那麼在這裡從這個識 因為有這個識才會有名色 所以叫識緣名色 但是我們這個識 也不能獨立存在啊 有所依托的名色 如果沒名色那麼這一個識 也沒有辦法繼續延續下去的 所以經典裡面又轉回來 名色緣識 名色跟識 識跟名色是相關的 互相依存 所以在經典裡譬喻三樹 好像竹竿一樣 互相頂著才能站立起來 如果少了一支 少了一根就要倒下來了 少兩根當然不行 名色當我們投胎到這個 母胎的時候 一定要有名跟色 也就要有色受想行識的五陰 這樣的東西 我們識才有所依托 如果沒有名色 這個識也是不能獨立存在的 所以佛教的因緣法不是單一的 你說投胎 他來了 也要看因緣具不具足 因緣不具足最簡單的說 父母雙方在生理上有問題 健康有問題 沒有辦法延續下去了 馬上你就要走了 跑到別的地方去看 哪裡跟你有緣的 找到你有緣的地方投胎了 所以沒有名跟色 因緣條件不具足 你是不是為所欲為 你要到哪裡就到哪裡 要因緣來決定的 接著名色緣六入 名色 由色受想行識的五陰 接著有六入 六入處 什麼叫六入處 上面也講過了就是眼耳舌身意 這個叫六根 也叫作六處 所以講六處有分內外 不知內不知外 內就是指著六根 外的六處就是指的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現在講名色緣名色 因為有名色才會有六入 從胎生這生命的發展的過程 由名色而產生六入 六入就指的眼耳鼻舌身意 的六根完成了 從認識論來觀察 由前面的識跟名色 識是主觀的 名色是客觀的 經過我們的感覺的機關 也就是六入 有六入才能合起來 識 名色 識是一個主觀的認識作用 名色是被識所認識的對象 經過眼耳鼻舌身意 的機關感覺 認識的機關聯合起來 產生觸了 這裡講觸是什麼呢 云何為六觸身 也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觸 意思就是說這個根 六根六塵六識 我們常常說三和 三樣東西和合那就產生六種觸 眼耳鼻舌身意的觸 在唯識論裡面的解說 什麼叫作觸 觸是三種和合的 單一的怎麼觸呢 不來電 一定要有根塵識三種和合 有了這個觸接著 我們情緒上方面的 感情方面的受 思想上的認識作用 意識方面的也就完全根據 由這個觸而來 這也就是認識作用的開始 有觸感觸接觸開始 我們就有認識作用了 我們一個人的善惡 善不善雜染與清淨 就在這裡關鍵所在 我們講修行 我們要破無明 轉迷而成悟 要轉染而成淨 功夫在哪裡 就看這個觸 這個觸在一般解說 感覺到我很舒服 可意的觸 啊我受不了 我不喜歡 我厭惡 不適合的 不可意的觸 以及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 無所謂的這三種觸 就在觸方面看你怎麼用功夫了 觸是無明之觸 或是明的觸 在可意與不可意之間 如果能夠有如理的思惟 有佛法的正見 運用我們的智慧來引導 觸不要去這跟無明搭上線 因為你跟無明搭上線 必然的擋不住了 會生起貪瞋的 因為有這個可意不可意的觸 就會產生下面所講的 快樂的痛苦的 喜樂或是悲傷的種種感受 在這裡面就必然產生煩惱了 所以這個觸 六入緣觸這就是 修行的關鍵所在 你要上天堂下地獄 要作凡夫或作聖人 凡聖就在一念之間 你能夠以智慧來引導 就能夠轉無明觸而成為明觸 有了與明相應的 與智慧相應的觸 那就念念趣向正覺 能解決生命上的憂悲苦惱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 回到現實的世界 我們有六根 每個人生出來有眼睛 除非是天生的一個殘障 盲者 耳聾的 一個正常的五官端正 六根具足 這樣的六根 長了眼睛你就會看 有了耳朵你就會聽 六根而產生見聞覺知的作用 在這裡面判斷 你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 你要走向正覺之路 或是走向黑暗的苦海 在這裡聽聞正法 以佛法來引導你的行為 化導雜染的染情 這樣就邁向修行成功之路 否則六根門頭失敗了 而產生跟無明相應的觸 那就墮落法 這是緣六根而產生六種觸 接著 觸緣受 由於感觸而領納而有受 這裡講的受 沒講六受只是講三受 本來也可以講六種受 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受 現在直接從它的敏感方面 清楚的一個感覺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由於以上面的六根 面對外在的六塵 產生六種觸 可意的觸不可意的觸 和俱非觸 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 就在這裡面產生三種受 就是說由於不可意 不適合你 不合乎你的要求需要 那就產生苦受了 如果可意的我喜歡的 覺得充滿了喜樂 那這樣叫作樂受 至於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 而帶來的感受 就是不苦不樂受 接著佛教說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這是感情方面的心理活動 貪瞋癡的煩惱從這裡來 因為樂受而引起的貪欲 因為苦受 而衍生了瞋恚 因為不苦不樂而產生了愚癡 貪瞋癡的煩惱 感情方面的苦樂不苦不樂 產生了貪瞋癡煩惱 我們修定 三摩地 三摩地這個定境呢 三摩地叫正受 我們應用禪定的功能定力 對於順境逆境能夠保持不動心 不因為痛苦快樂喜歡不喜歡 種種情緒而帶來煩惱的衝動 所以本來講六種觸 也可以講六種受 眼觸而生的受乃至於意 眼耳鼻舌身意意觸所生的受 在佛法裡面六六法門 六六的法經 指的內的六處外的六處 六識六觸六受六愛 那麼六受六愛 是從六種觸而來的 所以我們眼觸生的受 由這裡產生愛 由六觸而產生六愛 作為一個佛弟子 就是多聞聖弟子 聽聞如來正法的人 作為一個佛陀弟子 就在六根六塵六觸六受 六愛之中去觀 這些都是無常的 生滅的 無我 無我所 畢竟空 就在方面生厭 離欲而正向涅槃 意思是說涅槃是我們的目標 不要背道而馳 不要弄錯了方向 永遠記得我們要到達的涅槃 怎麼樣能夠達到涅槃的目標 方向一定要正確 方法也不能差錯 方法在哪裡 就在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觸六受 六愛之中 換句話說 從六根方面下功夫 經典裡面說密護根門 我們六根門頭 要好好照顧 當六根照顧好了 對於外在的六境六塵 在塵不染塵 你就不會受染污了 產生了六種觸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觸 這六觸能夠跟光明智慧相應 產生了六種受都不成問題 對六受六愛一切 都能夠正觀 如實觀 觀無常 觀無我 沒有間斷的 不是偶爾 三不五時 就如同禪宗在參禪 念佛是誰 念佛是誰 什麼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 本來面目 一時一刻吃飯走路睡覺大小便 做工挑水 念念都不能離的 在任何的情況之下 都能保持這樣的正念正觀 因為能夠正觀 一切是無常無我的 還會在這裡貪染 還這裡捨不得 黏住 不可能的 觀無常無我就生厭 能夠厭就會離欲 欲代表了種種煩惱 根本煩惱 無明 貪愛 把這遠離了 出離煩惱的牢籠 就能夠正向涅槃 接著由受緣愛 云何叫作緣受愛 受緣愛 什麼是愛 這裡是指的經典裡面 指的欲愛色愛無色愛 就三種愛 愛跟五欲的欲 愛就是很廣泛的 色界無色界的眾生 不再有五欲色聲香味觸 五欲五蓋 但是這個愛的煩惱還存在 為什麼不能超脫三界 從欲界達到初禪 離生喜樂 定生喜樂 離喜妙樂 捨念淨清 從四禪一直的一步一步往上爬 由第四禪進一步的達到無色界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夠高了吧 登峰造極了 可是在這裡沒有地方 可以再上去 又再回來了 永遠就在三界之中跳不出去 為什麼 愛沒有盡 不是常常說 愛盡涅槃 你要向涅槃你要得到涅槃 你要證得涅槃 必須愛盡 所以這個愛本身可以說 是通於三界的 我們這一個世界叫作欲界 欲界的有情 所染著的是什麼 色聲香味觸 那麼色界無色界的有情 他們禪悅為食 不像我們人間的這些飲食 要貪吃貪求 這是沒有了 不再有欲界方面的欲境貪求 我們常常說厭下粗苦障 欣上淨妙離 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往上爬 爬到有頂天 三有之頂了 可是因為我執不斷 因為他這個生命的愛染 仍然存在 所以沒有辦法出離生死輪迴 佛教一直強調的 要無我無我所 只要徹底達到無我無我所 才能徹底斷愛 得涅槃 有情 所有的三界眾生 不管低級的高級的 有我有我所 有我有我所 那就有愛 愛分成自體愛與境界愛 對我自己身體的染著 愛惜 這是我愛 境界跟我有關的 牽涉在我的眷屬 我的財產 我的名譽 我的地位 這個叫境界愛 有情啊 有情的愛是無窮無盡的啊 從現在今生的自體愛境界愛 到來世還是自體愛境界愛 所以從現在這一生來講 我我所 自體愛境界愛 未來死了還是沒有了 未來還有自體愛境界愛 所以在經典裡面是這麼說 愛有四種 其實就是自體愛境界愛兩種 這指的今生的 還有後有愛 將來的未來自體愛境界愛 叫貪喜俱行愛 彼彼喜樂愛 也就是眾生的自體愛境界愛 不只是今生 來生還是繼續下去的 所以還有一個後有愛 後有愛就包括自體愛境界愛 那麼這一個叫作受緣愛 因為受而產生愛 由愛更進一步 不得了了 愛得不得了 擋不住了 非去追尋 非去執著想辦法 滿足你欲望 逃不了的 在這生死流轉之中 只有永永遠遠的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