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23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善知識 佛說緣起經 講十二緣起 這個緣起本身 把它分兩部分 一個是緣起的生滅 也就是生死流轉的問題 從無明而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乃至於生緣老死 憂悲苦惱 純大苦聚集 這個叫做生死的流轉 最詳細的就十二支 也可以有十支五支 那麼現在 印順導師在這佛法概論 第十一章 緣起法 關於緣起的流轉 約三方面三節來說明 生死的流轉 第一叫做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由於愛 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叫做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由於我們的染愛 進一方面去追求 強烈追求 造了業 造了業就不得不招感 三界的生死苦果 有了生就一定要老要死 憂悲苦惱純大苦聚 連串下去的問題 就跑不掉了 這叫做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那麼第二節 叫做觸境繫心的緣起觀 這就是從第三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這五支叫做觸境繫心的緣起觀 那接著 進一步的來探究 查出它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生死 一切問題 就是因為我們無明 因為我們造業 從現實身心活動的過程 進一步去探究它的根源 終於找到了一切問題 生死問題 憂悲苦惱 就是因為無明與行 逐物流轉的愛 取 有 也就是這裡無明緣行 由於行 我們身口意的三業 跟無明相應 所以產生愛取的煩惱 對於整個生死的問題 簡單的說 就是因為無明的蒙蔽 糊裡糊塗蒙昧無知 再加上染愛執著 舉個比喻 一個人被一塊黑布 蒙上了眼睛 什麼也看不到 又走在崎嶇遍地荊刺的道路上 隨時隨地都有掉落的可能 那就是說 因為我們的無明 已經蒙上一塊黑布 使我們也看不到遍地荊刺 到處都是使我們誤入歧途 因為我們無明 因為我們的染愛 因此我們的生死的死 生死死生 不斷的相續下去了 一生又一生 不斷的在生死苦海之中 我們的眾生 苦因苦果 如是之因而招感如是之果 一切都在 無可奈何的苦迫之中 成為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 那麼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 無明染愛 而去造業 身口意三業 構成未來的生死 最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是講到了生死的流轉 逐物流轉的緣起 以及觸境繫心的緣起觀 我們正式來看經文 佛陀是怎麼說呢 一般在經文前面 都是如是我聞 一時什麼時侯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也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平常翻成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這個時侯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緣起法 法說義說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佛陀開始 開門見山的 在阿含聖典裡面 不像一般的經典 如同各位讀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有多少的 聽眾 那麼舉例子 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 這些聲聞聖者 大弟子 還有文殊師利菩薩 好多的大菩薩 乃至於釋提桓因 天人等等 講了好多 在阿含聖典裡面 都很簡單開門見山 如是我聞一時 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的時侯 佛說的法 佛是怎麼說的 佛在什麼地方 拘留搜調牛聚落 也就是一般所講的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就在這時侯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 說什麼 說緣起法 緣起法法說義說 我們念的覺得好像 說法就說法了 現在還要緣起的法說 緣起的義說 這什麼法說 什麼義說 下面進一步的來解說 好好聽吧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我們平常在經典裡面 都是這麼說的 現在就開始了 洗耳恭聽吧 佛陀就說 什麼緣起法的法說 緣起法的義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 緣起的道理 要解說分兩部分 一個是法說 一個是義說 從這個經文來看 什麼叫做緣起的法說 什麼叫做緣起法的義說呢 剛才念了這幾句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我們平常是說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這裡講的起 跟我們平常所講的生 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此起故彼起 等於是此生故彼生 這個生起了那個就會生起 這是緣起法的定義 那麼緣起法的內容是什麼 謂緣無明行 我們平常說無明緣行 因為無明所以才驅使我們 去造業 身業口業意業 無明緣行 生緣老死 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 這個叫緣起法的法說 那麼接著呢 緣起法的義說 我們看經文是怎麼講的 云何義說 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下面什麼叫緣起法的義說 把緣起的內容 從無明行 乃至生老死 一一各別各別的加以解說 這個叫做緣起法的義說 那麼在這裡 法說義說 稍微解說一下 文字有時侯 好像不是很清楚 現在簡單的告訴各位 所謂法說者 就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法相 緣起法的法相是什麼 按照經文裡面所解說的 就是指緣起法的定義 以及緣起法的內容 所以什麼是緣起 此起故彼起 此有故彼有 這是基本的佛門的常識 從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 這是緣起裡面的 眾生生命 生死流轉的 一系列的一連串的 一個圈一個圈 一個鐵鍊接著一個下去 指的緣起法裡面的內容 就是緣起法的法說 佛陀對於緣起法的法相 來宣說 來開示 進一步的 緣起法的義說 就是對於什麼叫無明 什麼叫行  分門別類的 分別法的一種義理 法本身就包括了義理 以及它的義利 究竟有什麼好處 義趣 究竟宗旨在那裡 就是解說無明緣行 把無明生老死十二支 它詳細的內容 一一的來加以解說 這裡我們再回顧一下子 上一次講到轉法輪經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 第一次講經說法 就是四聖諦的法門 那麼現在講的緣起 緣起的十二支 緣起與四諦 是佛法解脫道的主要內容 十二因緣 緣起十二支 跟上面所講的四聖諦 有什麼不同呢 在解說上 名相是不一樣 四聖諦 從雜染的世間 世間的種種三苦八苦 無量諸苦 現實的世間苦果 追究它的原因 招感生死苦果的根源就是集 那麼怎麼樣 才能滅除世間的苦因苦果 而達到涅槃解脫的目標呢 道諦以及滅諦 簡單的說四聖諦是說明 世間的苦因苦果 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聖因聖果 緣起的十二支 從無明行 乃至生緣老死 生死的流轉門 生死的流轉 苦諦集諦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 無明緣行 愛取有 無明愛取有這五支 是屬於四聖諦裡面的集諦 那苦諦呢 苦諦是現在十二因緣 十二緣起所講的 識名色六入 觸受生老死 這裡面有七支 十二因緣裡面有七支 從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是屬於集諦 所以跳過去生老死 那總共有七支 這個叫做苦諦 各位要記上十二因緣 哪些是屬於苦 哪些是業 哪些是屬於煩惱 意思就是說 很明顯的的十二因緣 煩惱我們叫惑 迷惑的惑 由於人迷惑無明煩惱的衝動 所以才造業 造了業以後 由不得你了 業力的驅使牽纏 天上人間 地獄餓鬼畜生 那就由不得你了 所以這個時侯 就是要去受果報了 我們常常講 願消三障諸煩惱 我常說這太好了 三障諸煩惱 把從無明滅行滅 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 通通滅了 三障諸煩惱 回向偈發願是非常好的 學佛做什麼 說來說去 還不是要斷煩惱了生死嗎 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 現在我們可以說 十二因緣 整個把它排下來 有十二個階段 那生死的鉤鎖 一個鍊又鍊上一個鍊 十二 把緣起的十二支 十二個階段 說起來就三個字 一個是惑煩惱 一個是業 造業 一個是苦 怎麼配合呢 讀阿毗達摩俱舍論 把十二因緣 那些是屬於煩惱 那些是屬於業 那些是屬於苦 無明愛取三支 無明愛取三煩惱 這三個是屬於煩惱 也是惑 那些屬於業呢 業有兩支 行有二支屬業道 無明緣行那個行 愛取有的那個有 行跟有是屬於業 接著從識至受 名色六入觸跳略過 把愛取有除外 就是生老死 這七支同名一苦道 它的文字是這樣的 從識至受並生死 總共有七支 這七支叫苦道 識名色六入 觸受並老死 總共七支 這七支就是一苦道 這就是十二因緣 從名相裡面告訴我們 就是四聖諦的苦諦跟集諦 我們知道這緣起 是分兩部分來講 緣起的流轉 緣起的生死流轉 另外還有緣起的還滅 也就是說從無明到生老死 憂悲苦惱 純大苦聚集 眾生在生死流轉之中的 一個過程 一個描述 永遠就在這裡 老病死 由煩惱造業受苦 受苦又生煩惱 煩惱又造業 永遠就是在這邊循環 沒完沒了的 那麼另外緣起的還滅 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 常常就說 多聞聖弟子 聽到如來的正覺之音 聽聞了如來的正法之後 真正做到 向光明向解脫 發出來這個願 就往解脫之道前進 當我們達到理想的目標 那是什麼 在四聖諦裡面 就是叫滅諦 滅苦因苦果 此滅故彼滅 此無故彼無 緣起內容 無明滅 把無明消滅了 一切問題 從根拔起 真正的生死 造成生死苦果的根本 徹底把它解決 無明滅了 行就滅了 行滅就識滅 乃至於生滅了老死滅了 沒有生老病死 當然憂悲苦惱純大苦聚 就通通滅了 這是什麼 這是滅諦 怎麼樣才能說無明 經典裡面講的 佛說緣起法門 各式各樣的法門 處處經中所講到的 都是談到這個問題 譬如說修學八正道法門 修學緣起正觀 這是對治眾生的苦因苦果 這個聖道這條道路這個方法 就是四聖諦裡面的道諦 各位都聽大乘經 大乘的三藏 大乘佛法聽多了 不只是我們自己 從我們的祖師 中國的歷代祖師 就說這個法門 藏通別圓 天台家講藏通別圓四教 藏教三藏教 所說的法門 所說的經是阿含經 所講的論 就是小乘論 律也是小乘律 都是小乘的 那麼這個聲聞的佛法 小乘的佛法 四聖諦的法門 十二因緣的法門 都是在原始佛教 根本聖典一說再說 重覆的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說這是小乘法 四聖諦的法門是小乘法 十二緣起的法門 也是小乘法 是嗎 龍樹菩薩 在大智度論裡面 他雖然強調提倡 大乘菩薩道 可是從來也沒有說 四念處的法門 三十七道品 四諦十二因緣 是小乘的 大乘菩薩就不要修學它 不是這樣的 大家要知道 四諦與緣起 當然可以說 聲聞的解脫道 解脫道的根本法門 就是四諦與緣起 可是我們可以說 大乘的菩薩道 也沒有離開四聖諦 以及十二因緣 上一次我們是從菩薩 所發的四弘誓願 來講到菩薩道 菩薩發願的內容 也因為是苦集滅道而來 因為觀眾生苦 知道眾生的苦 所以要發願度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因為知道觀察 眾生的苦因 要度眾生 要解決問題 就要解決根本的問題 而不是只在枝末方面 要斬草除根 要砍樹 砍它的樹葉 樹枝樹幹 沒有用的 一定要連根 把這個根挖起來 同樣的道理你要度眾生 造成眾生苦的那個東西 要解決 眾生的苦因 也就是四聖諦的集諦 煩惱 菩薩要度眾生 你就是要發願 煩惱無盡誓願斷 如何斷 不是說斷就斷了 斷斷看啊 要度眾生 如果個人的問題 度自己還可以 度眾生 度無邊的眾生 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 沒有各式各樣的本事 沒有法門無量誓願學 如何去適應眾生的根基 因為觀四聖諦的道諦 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們度眾生 度到那裡去 菩薩你要到那裡去 菩薩說我永遠生生世世 三大僧祇劫 乃至無盡的阿僧祇劫 在這個苦海裡面度眾生 要度到那裡去 度到彼岸去 涅槃彼岸 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大家進入無餘涅槃 這是什麼 滅諦 我們上次從四弘誓願 來說明菩薩道 跟聲聞解脫道 是相通的 那現在再講 根據勝鬘經 勝鬘夫人經 勝鬘夫人經裡面講四諦 小乘人有小乘人的四諦 大乘人也沒有離開四諦 真理本質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四聖諦 小乘的四聖諦 大乘的四聖諦 可以說沒有兩樣 所不同的是一個量上面的問題 在勝鬘夫人經裡面說 一般小乘人的四諦 有量的 有限有量的諦 是有作的 造作的 有為的 四聖諦 大乘不要有四聖諦嗎 大乘也是要有四聖諦 只是它的內容更廣大了 大乘的四聖諦 是無量的四諦 是無作的四諦 舉一個例 平常我們講空 修空 證空 空性是沒有兩樣的 既然空性沒有兩樣 我們怎麼分別 這是聲聞人所證的 這是佛大菩薩所證的 怎麼去分呢 那就是說 空性本身沒有差別 聲聞人證到空 佛菩薩也是證到空 可是佛菩薩是廣大甚深 聲聞所證的空性 就比較淺近 比較狹窄 再舉一個比喻 我們講堂裡面這個空 這個空間 只是這麼大 看得到的 可以量出來的 那佛菩薩所見的空 就如同外面太虛空 無邊無際 在金剛經裡面 也提到這麼一句話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家認為很奇怪 無為法是無生無滅的 怎麼會有差別呢 我們常常說真理法性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怎麼會有差別 一切賢聖 諸佛諸大菩薩 以及三乘的聖人 他叫做辟支佛 他叫做佛 無上佛陀 他叫做阿羅漢 他叫做初果的須陀洹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有學的聖人 無學的聖人 八賢聖 大乘的登地以上的大菩薩 法身大士 乃至於法雲地 第十法雲地 等覺妙覺 無上菩提 這麼多的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因為他對這個無為法 對真理的體證 智慧的深淺 所見的份量不一樣 所以建立了賢聖的差別 不是法本質有什麼不同 火燃燒起來了 我們用木頭燒的火 用稻草燒的火 用瓦斯燒的火 火的本質是熱的是煖的 沒有兩樣 可是這裡面 電的火 瓦斯的火木頭的火稻草的火 燒紙張的火 溫度就有高低不同 是這麼講法 那麼這裡講說 小乘人的四諦 大乘人的四諦 有量 無量 有作 無作 這麼講法 至於十二因緣呢 你說這個佛 佛陀是不是觀十二因緣 下面會講這部經 選這部經出來講 佛是怎麼成佛的 菩薩怎麼證得菩薩聖果的 聲聞聖人 緣覺辟支佛聖人 通通是因為觀緣起而證得的 那既然同樣的觀緣起 為什麼這是聲聞的聖果 那是辟支佛的聖果 那是佛果 證菩提 三菩提 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不要這麼亂說 三菩提 聲聞緣覺 他們所證的菩提 所體悟的真理 三藐三菩提 大菩薩 所悟入的 阿耨多羅 無上的 無上佛果 根據涅槃經 涅槃經裡面怎麼說呢 聲聞也好辟支佛也好 乃至於最高無上的佛果也好 通通是觀緣起而證得的 既然同樣的觀緣起 而會有聲聞菩提 辟支佛菩提 佛菩提的差別 是因為 智慧的差別 就如同剛才金剛經裡面講的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聲聞人 得到了三菩提 所證得菩提 因為他的智慧 比起辟支佛 比起無上佛果 當然是比較低 所以把它分成上的下的 上上的 如果以你的智慧 你的智慧是下品的 你是用下品的智慧來觀緣起 那你得到的 就是叫做聲聞的菩提 如果以上等的 高深的 以這樣高上的 上級的智慧來觀緣起 就得到辟支佛 那佛的無上佛果 也是觀緣起 可是他的智慧是上上智 以上上智慧 最高的智慧 最深的智慧 最微妙的智慧來觀緣起 所以得到佛菩提 從斷煩惱了生死 體悟真理來講 我們常常這麼說 聲聞阿羅漢 跟辟支佛 緣覺即獨覺辟支佛 是同樣叫做二乘 大乘佛教說它是小乘 那麼它們之間 聲聞阿羅漢跟辟支佛 有沒有差別 從大乘菩薩道來衡量它 它的悲心願力 都不如佛菩薩 那心量是小 他智慧也比較差 所以聲聞以及辟支佛 說他是小乘 那辟支佛跟阿羅漢 有沒有差別 差別在那裡 比較來說 阿羅漢斷了煩惱 我們常常這麼講 可是還有習氣 斷煩惱不斷習氣 所以叫做阿羅漢 那麼辟支佛呢 辟支佛把一部分的習氣 也解決了 可是不徹底 真正把煩惱障 也就是煩惱的習氣 斷的乾乾淨淨 清潔溜溜的那就是佛 至於佛為什麼 要比一般辟支佛 一般聲聞阿羅漢 比較高超 比較偉大 就說明他們智慧的高超 他們能夠斷煩惱 不但斷煩惱 而還斷煩惱的習氣 後來大乘佛教說 一般聲聞人 只斷了煩惱 把煩惱障斷了 還有所知障 他們已經了脫分段生死 而沒有解決變易生死 這是後來大乘經論講的 關於講到四諦與緣起道理 等一下根據經典來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