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12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善知識 繼續把這個問題談完 我們平常講修行 大概就是說修戒修定修慧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簡單是這麼說 有了戒定慧 你就能夠滅除貪瞋癡 貪瞋癡滅了你就得到解脫 就證得涅槃 那這裡講的更具體 要成就這個戒 也就是三妙行 身口意三業清淨 那麼要身口意三業清淨 需要哪一些基礎 我們要戒行能夠清淨 要培養修禪修觀 的一種道基 首先還是這麼一句話 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有眼睛就會看 有耳朵就會聽 不可能不見不聞 以睹塞聰明當修行 睹塞聰明不是辦法 充其量最多也不過是如 石頭一樣壓制草 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鴕鳥政策 要面對的 既然有眼睛讓你看 問題就在這裡 密護根門 照顧你的六根門頭 怎麼照顧法 那就是面對 要面對這個境界 色聲香味觸五欲 色聲香味觸本來不是欲 本來不是問題 並不是罪惡 也不會帶來煩惱 可是由於你的不如實知 由於你的顛倒錯亂 在這邊產生煩惱 我喜歡我不喜歡 可意不可意 一連串下來就問題了 那麼就說愛 有愛你就不得不取 在十二因緣裡面是這麼說 由於我們有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有情生命自體 世間是指的我們整個身體 以及我們的精神 簡單來說眼耳鼻舌身意 這也就是一個世間 你如果在這裡照顧得好 修得好 那麼下面也就容易了 開始的功夫 你準備的功夫不夠 那就是說下面就非常的艱難 有了六根當然 面對了六塵產生了認識作用 這會產生觸 這個觸要裡面就是第一關 就是說根塵識 產生了這個觸 六種觸 而由眼而生觸 由耳而生觸 乃至意而生觸 觸可意的 適合我需要的 能夠滿足眾生欲望的 我們能享受嘛很快樂嘛 對不對 什麼好看啦 養顏啦 什麼好聽啦 什麼好吃啦 什麼好玩啦 就是在這裡 追逐不捨念念不忘 由觸而感受產生了情緒 落於情緒 在情緒裡面不能自拔 苦啊苦的不得了 有苦就是會產生個瞋 瞋恨心 怨天尤人嘛對不對 由樂產生我們的貪心 貪欲心 不苦不樂呢 產生愚癡心 那麼我們如果放下 不再去追逐 不再去執著 那麼在這時候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三受沒有強烈的情緒 那就到此為止 你就心裡得到寧靜 能夠向於道了 如果由樂受產生貪愛 由苦受而產生瞋 要排拒要打倒什麼人 打打殺殺的 報仇嘛 由於你的愛 貪心 你一直追求 非得到不可 沒有得不到的 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那下去就不得了了 這是由愛而取 那麼取這裡面就是 構成未來新的生命 未來生死苦的原因 那是不得了了 這個愛取有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 就是這樣子了 相反的修行 因為我們內心正念正知 有如理的思惟不再跟無明相應 沒有無明相應觸 如果沒有無明相應觸 就不會產生下面六受六愛 不會再起惑造業 問題一連串問題 沒完沒了了 我們講戒定慧 在這裡講的更微細 中為維持你不犯戒 為了使你的戒行能夠清淨 那你就要在六根門頭用功夫 為了修定也是一樣 我們不是說要修定 必須遠離五欲五蓋嗎 你如果沉迷在外境 你要追求五欲的享受 念念不忘外在的塵欲 修定是不可能的 那麼要有定力 如何開發智慧呢 講四念處的法門 很多人說南傳的佛教修定 特別重視四念處 這個四念處為什麼這麼樣重要 四念處當然是修定 其實四念處不只是定 還是觀 有禪有觀有定有慧的 所以為什麼說四念處滿足 就能夠成就七覺支 七覺分也是有定有慧的 它強調覺正覺 轉迷情而成正覺 能夠趣向正覺趣向解脫 達到涅槃的 那一種成分 那一種條件 所以叫作七覺分 現在由於七覺分滿足了 你就能夠達到明跟解脫 剛才說過了 由於能夠修念覺分 遠離一切塵欲 遠離一切煩惱 而達到離欲的境界 達到滅 寂滅的境界 那這個時候七覺分修圓滿了 水到渠成 你就明解脫清淨滿足了 最後佛陀 對目揵連又喊一聲 目揵連啊 就像上面所講的 如是 如上面所說的一路走來 我們就可以了解 法法相律 從此岸而到彼岸 法法相依 記得 永遠記得 佛法是因緣法 你開始六根 修這個六根 根的律儀的修學 跟修四念處 修三妙行 跟修七覺分都有關係的 互相影響 所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個家庭的成員 有一個人不好 那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彼此互相影響 哪一個人鬧情緒了 就響了第二個人第三個人 大家都慌張了 大家都煩惱起來了 所以造成一個氣氛 好的氣氛 修行的氣氛 充滿了法的喜悅 別人就互相影響 法法相依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 沒有六根的律儀 在這邊開始前提弄錯了 怎麼推呢 推來推去結論一定錯誤的 一個火車頭嘛 一個基礎 開始弄不好以後就很難修了 下面講三妙行 四念處 七覺分 都是譬如說 相依相成 我們說修哪一個法門 就是最好的法門 只要有這個什麼都有了 不是這麼說的 以最簡單的福報跟智慧 就是大家講修行 在大乘佛教裡面 菩薩道六度四攝自利利他 自覺覺他 都強調這個福德跟智慧 我們以簡單一句話 有福報的人 他要來修學智慧很容易 順理成章的很容易達到 同樣的要成就你的福德 有了智慧使你的福德加分 有幫助容易成就 使它圓滿 所以在菩薩道上 我們要證無上菩提 就說福德的資糧 智慧的資糧 在佛教的法門之中 是一般人天道 人天的法門是偏在福德 而聲聞緣覺解脫道 側重在智慧 大乘的菩薩道要福慧雙修 這是大家所聽到的 我們現在如果站在 原始佛教的立場來說 解脫道是第一 如果不能得到解脫 擁有再多的福報 也沒有意義 因為生死無邊啊 漫長的歲月一生又一生 百千萬劫 如果不能跳出輪迴 你擁有再多福報都不夠用 只有我們把這個福報 把擁有的這一點資本 應用在解脫道上 來趣向涅槃修解脫的法門 那就是一勞永逸了 那麼上面 把修行的次第 完整的次第說過了 從此岸而到彼岸 如果能夠修六根 能夠修三妙行 具足了四念處七覺分 你就能夠達到 明解脫正覺的一個目標 所以從此岸 從生死的此岸 而達到涅槃的彼岸 從煩惱而證菩提 這也就是修行的完整的次第 接著這一段話 說是法時 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當釋迦牟尼佛 把以上他所提出的問題 究竟如何修行 道的完整性次第性 它的內容一一說完了 就在這個時候 本來是個外道 目揵連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開慧眼了 開了慧眼 遠離塵垢 什麼樣的塵垢呢 破除我見 薩迦耶見 身見 我執 破除了 戒禁取 不合乎聖道的 不能趣向解脫的 那些種種禁忌 那種教條 執著已經不會再有了 那麼還有更重要的 一般說得到四證信 成就佛不壞信 法的不壞信 僧的不壞信 成就淨戒就是四不壞信 遠離了種種三種結 使我們沒有辦法解脫的 徵結所在 心結打開了 而得到法眼的清淨了 那麼這時候 縈髮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 度諸疑惑 不由於他 於諸法律得無所畏 從座起整衣服 為佛作禮 合掌白佛言 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 得具足比丘分不 要求出家了 那時遠離塵垢證得初果了 那麼證得初果 在佛經裡面就是這麼形容 見法 見到真理 得到這法 擁有這個法 知法入法 已經入流了 加入聖人的行列裡面了 跟諸佛聖人融成一體了 也所謂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心心相印 到這個境界 度諸疑惑 種種疑惑不存在了 種種疑惑是什麼疑呢 三寶四諦 如果從一般講 因果善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前生有後世 有凡夫有聖人 世間的正見 對於善惡因果的種種懷疑 不存在了 站在解脫道 聖出世間的佛法來講 三寶四諦 佛陀講了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 講了以後他說 如果大家對四聖諦 有所懷疑 那麼接著你對佛法僧三寶 也必然會有懷疑 你說我信佛 我相信佛能保佑我 佛菩薩為我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可是你不相信 你對苦集滅道的四聖諦的真理 有懷疑 那麼可以說你對於佛 對於法 對於僧 還是有懷疑 還是沒有進入真正的深信 三寶四諦也可以說是一體的 對四聖諦有所懷疑 對於三寶就有懷疑 同樣的對三寶如果信心不夠 對三寶有所懷疑 有所保留 那麼對於四聖諦 也一樣會有懷疑會有保留 我們說這一位目揵連啊 既然見法了 都看到了 面對面的不是眼睛看到 是以他的慧眼法眼看到 他已經得到法了 禪宗得到他的祖師 師父的衣缽 衣缽只是個象徵性 得到心法 得到真正的法 知法不是對四諦三寶 哦知道這個道理 我懂得了 對這個名相我了解了 知是悟入了徹底的見到了 那麼度諸疑惑 對於三寶 對於四諦 對於因果 對於緣起 對於佛所說的如來正法 完全沒有疑惑了 深信不疑 就如同我們在遺教經所看到的 這一位尊者 阿那律尊者 很肯定的 以他的天眼 以他的神通 觀照當時法會上的所有弟子們 觀察的結果就對佛陀這麼說 真理就是真理 四諦三寶決定是無可懷疑的 所以他用這個譬喻 苦就是苦 世間是苦 徹底的苦 你如果不超越 你如果繼續在世間裡面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就是絕對不可能得到解脫的 集是因 集是招感構成世間苦 生死苦的因 這是一點不含糊的 除了這個因 除了煩惱無明染愛 等等煩惱 沒有更其它什麼力量 什麼外在的神力 能夠造成招感我們生命本身 的種種苦了 苦滅諦 苦滅道諦都是這麼說 所以這位尊者就說世尊 跟佛陀報告 佛陀要入涅槃了 還怕弟子們對這方面有問題 有問題還可以 在佛陀眼睛還沒有閉 還沒有入涅槃之前 還可以提出來談 提出來 繼續跟大家開示 弟子們說 世尊是諸弟子於四諦決定無疑 縈髮目揵連也一樣 度諸疑惑 不由於他 不再隨人家人云亦云 啊人家說沒有一回事啦 你是拜什麼佛念什麼經 修什麼法 堅定不移 不由於他 而且事實上 要能夠知法入法 善知識也好 佛陀也好 都是只是個外緣 真正要見法知法 還是要自己的善根就是智慧 才能於諸法律無所畏 對這個法不再產生恐懼 不再有種種懷疑 不再有種種問題 因此現在進一步的 請求佛陀慈悲攝受 允許他出家受具足戒 成為僧團裡面的一位比丘 所以他從座起來 整理衣服為佛作禮 就是這麼簡單 你說要去受戒 要剃度 還要去登壇三壇大戒 三十天 三十三天還不夠 要六十天三個月 受戒沒有這麼難 只要你因緣具足了 三師七證有了 不要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在佛經裡面常常說好 你要出家 佛陀看了可以因緣成熟了 條件夠了 善來比丘鬚髮自落 就是馬上幾分鐘就鬚髮自落 那就穿上袈裟 成為僧團裡面一份子了 所以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 那麼他還請示 我現在可不可以 在正法律之中 在佛的如來僧團 佛法主要是一個法跟律 在正法跟律之中出家 而能夠具足比丘 完成完完整整的一個比丘 佛門的慈悲方便 對於一些在家居士三歸五戒 滿分的優婆塞優婆夷 三歸五戒都具足叫作滿分的 那麼如果說一條戒兩條戒 一分少分的 三四條戒是多分的 要到滿分五條戒 能夠完完整整來受持 叫作滿分的優婆塞優婆夷 比丘戒是具足的 已經所有戒 應該有的都有了 也不能說我要守這條戒 我不要那條戒 那麼比丘戒 是在所有戒律裡面最完整的了 最圓滿的了 所以叫具足戒 具足戒的比丘戒 現在呢這位目揵連 不是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的 是另外一位 我們這一位原來是個外道 他叫作縈髮目揵連 加上一個形容一個揀別 請示可以不可以 意思就是說 我還有沒有這樣的福報 夠不夠這個條件 能夠在佛陀的座下出家 加入了僧團來繼續來修行呢 那麼佛告目揵連啊 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 具足得比丘分 就是這麼簡單啊 佛陀就答應了目揵連 他說可以沒問題 當然啦 為什麼 已經在這個僧團裡面 已經見了法 於法無疑了 得到初果聖人的地位了 當然你就可以出家 現在佛陀開口答應了 慈悲攝受 你就具足得了比丘分 你的比丘的資格已經具備了 那麼這時候就算出家了 得出家已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乃至成阿羅漢 由初果馬上跳跳到四果了 出了家以後一點也不懈怠的 不放逸 時時刻刻在四聖諦之上 在四念處七覺分用功 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 那麼我在這裡 特別選了這一部經 佛陀對一個外道 原來他是個外道 還不是一個佛門弟子 因為第一次的聞法 馬上震撼 馬上開悟 證了初果 證了初果以後 我們說證了初果以後 生死已經有限了 充其量天上人間 往返七次 就要斷盡所有的煩惱 要出離三界得到究竟解脫了 那麼這一位目揵連 就在這一生之中 在很短暫之內由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很快完成了 這也告訴我們 佛法的修行證果 只要條件夠 因緣成熟 不是說還要等待 等待多久 在佛教裡面常常說不待時節 你說要修行要多久時間 在大乘佛教裡面常常說 菩薩道修六度萬行 自利利他 自覺覺他 要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福慧圓滿 要三大阿僧祇劫 這是漫長的歲月啊 阿僧祇本來就是無量了 不得了的很長的歲月 後來龍樹菩薩起來 他說菩薩發心 發大心為眾生 為了眾生救苦救難 要修福報 作福 修福修慧 是在無窮無盡的阿僧祇 何止是三大阿僧祇而已 這也是在形容菩薩道 的難能可貴 一般人在這裡就產生問題 他說如果這麼難那也就算了吧 一生兩生都成不了佛 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夜長夢多啊 真是夜長夢多啊 太難了 所以到了後來 後期的大乘佛教 說要度眾生 要斷煩惱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這樣說要度眾生 度無邊的眾生 要斷煩惱 無盡的煩惱 要修法門 種種法門 無量的法門 都是無量無盡無邊無上 太遙遠了 太難了 所以他說眾生 什麼是眾生 什麼是無邊眾生 什麼叫作無盡的煩惱 什麼是無量法門 無上的佛道 眾生也好 不管再多的眾生 煩惱也好 法門也好 佛道也好 一切不離自心 當下就是 只要你悟得了 禪宗裡面說 明心見性了 當你修行悟得了 見到如來真相 看到父母未生我之前本來面目 當時一切功德圓滿 眾生度盡了 煩惱也斷完了 法門也修了 佛也完成了 所以說自性眾生 自性煩惱 自性法門 自性佛道 一切不離自心 這個就是說明在理論上 後期大乘佛教在理 一就是一切 一切就是一 度了一個眾生就度了所有眾生 斷了一個煩惱 就是斷了所有的煩惱 所以在天台宗也好 在賢首宗也好 他們講圓教 一位一切位 說修行要從凡夫的十信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等覺妙覺 太遙遠了 太艱難了 他說一位一切位 你只要證入了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只要你發心了 充其量達到初住 發心住 那就成正覺了 一斷一切斷 你斷了一個煩惱 我們說這是見惑 這是思惑 情意方面的問題 無明惑 塵沙惑 根本煩惱 枝未煩惱 這種種問題只要斷一樣 通通斷了 理論上既然是圓融的 那麼在這個效果上 你就非常迅速 頓悟了 頓證 頓悟成佛 即生成佛 以現在一般念佛修淨土來講 當生成就 在這一生之中 只要你具足這信心 信者得救 你憑著佛的願力 以及你的信心 一心念佛 就能達到當生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及其聖眾現在其前 就來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了 這個是後期的佛法的說法 根據我們從以上這一部經 這一位這個外道到處參方 到處聽 到處參學 這一縈髮目揵連 他就是一個因緣 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地方 在那個未曾講堂 堂聽他們高談闊論 聽了以後來拜訪我們佛陀 看看佛是怎麼說 對他們有什麼看法 佛法本身又是什麼 怎麼樣就達到我們目的的 佛法目的何在 主要的我們都談什麼 修行法門是什麼 佛陀慈悲的耐心的 諄諄善誘 從一般基礎過程 乃至於最後目的 就這樣簡單明暸的跟他開示 當他聽到這一句話 聽到佛陀教導以後 馬上得到法眼淨 遠離塵垢 換句話說他就證果就開悟了 得到初果了 已經不是一般人了 轉身一下子這麼快 我們也會想到菩薩道 菩薩有利根的 能夠頓悟的 那怎麼樣是利根 怎麼樣去頓悟呢 根據大乘經論的說法是這麼講 一個人從來就沒有聞法 沒有親近過三寶 可是在他無窮無盡的生命之中 一生又一生 他學的都是跟佛法相應的 不違背菩薩道 意思就是說 雖然看來他並不是 還沒有發菩提心 也沒有真的在修菩薩道 沒有在真正以菩薩的名分 去度眾生 可是當這因緣具足了 遇到佛法 很快的他就完成一切功德 就以目犍連舍利弗 這些大弟子來講也是一樣 那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原來兩個是朋友也是外道 也沒有看過佛 也沒有聞過法 可是就這麼因緣 舍利弗聽到 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 聽到他緣起偈 馬上就悟了 回來就跟他的朋友目犍連 他們一起歸向佛陀 很快 在佛陀座下就開悟證果 證阿羅漢了 可以說句話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我們只要肯好好在佛法用心 這個是很難得 聽聞到難得的佛法 有一天因緣具足了 水道渠成 就不怕不開悟不證果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