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11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 我們作為佛弟子 做個修行人 念念不忘的 要怎麼修行 很多人把修行當成非常難 非常的艱深 叫人不知道從哪裡來下手 事實上修行 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見聞覺知怎麼樣在六根門頭 來用功夫 在經典講到六入六處 內六入外六入 也就屬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也叫六內入 對著外在色聲香味觸法 外六入 而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佛教有所謂六六的法門 六根六塵六識 而產生六觸 由六觸而六受 由六受而產生六愛 如果這開始的時候 我們根塵識都沒有弄好 準備不夠 我們道基 道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 那麼修行就越來越艱難了 譬如說由根塵識 在見聞覺知的時候 有可意不可意 喜歡不喜歡 而產生了苦受樂受 快樂的 不快樂的 如意的 不如意的 再進一步的產生六愛 到了愛的階段 你說愛生則苦生 到這時候你要去斷愛 拿一支刀來 把愛斷掉好了 談何容易 到這時候要想斷愛 那就是非常難了 一開始要如實知 也就是當眼睛看到外在的色塵 產生認識作用 這個時候你要知道了 佛法說他是無常的 是因緣之法 是不可保信的 不要在這裡面產生虛妄分別 不要在這裡產生麻煩 如果開始功夫沒有用好 那麼到了已經產生愛了 叫他放下吧 看破吧 一切都是假的 假就是真 你說修不淨觀 什麼不淨 越看越好看 到了這個時候 要來怎麼對治那就很難了 所以六根六塵六識六觸 根塵識叫作三合 三樣和合而產生感觸 接觸 感覺而進一步的有受 就是情緒上 到了情緒階段 就要很好的引導 如果情緒強烈了 而變成愛了恨了 佛教講愛 貪愛 貪愛的同時 本質它本身就有恨 瞋恨 到了愛的階段的話 是越來越難對付 等到由愛而取 那強烈的 非得到不可了 千方百計想盡辦法 一定要得到 我想得到的沒有得不到的 那麼在這時候就麻煩了 所以修行還是原來一句話 密護於根門 在六根門頭這邊好好的照顧 好好去修 使我們的內心得到真正的寧靜 這很重要的 所以由我們的六處入叫作根 佛教根律儀 六根的律儀 也就修行在這邊如法如律 合乎這個修行的所要求 叫作根的律儀 在六根門頭下功夫 功夫修得好 能夠使身口意的三業 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 三妙行的相反就是三種惡行 身的惡行 口的惡行 意的惡行 把我們身口意三種惡行除掉了 就變成身妙行 口妙行 意妙行 接著三業清淨了 能夠修三種妙行 而後修四念處那就容易了 所以成就了三妙行之後 而後修四念處 四念處修好了 就得到七覺分的滿足 這裡經文就有講到 四念處跟七覺分 佛陀又喊一聲目揵連比丘 如是順身身觀住 彼順身身觀住時 攝念安住不忘 爾時 方便修習念覺分 方便修習念覺分已 得念覺分滿足 於彼心念選擇於法 覺想思量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修四念處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是以這一種不淨 無常 苦 無我 來對治眾生的顛倒 眾生什麼樣的顛倒呢 本來身體不淨的 一般人就在身體上 天天把整個時間 把你所有的資源 都放在整理照顧你的身 這身這麼好看 吃的漂漂亮亮 吃的要營養 就是要怎麼樣去美容 要怎麼樣去整形 普遍的人尤其現代的人 這一方面更不用說了 在身方面產生顛倒 認為是清淨的 人人在追求快樂 有快樂嗎 沒有真正的樂 都是在苦中作樂 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 沒有一法能夠永遠不變的 可是眾生的顛倒 哪裡有會無常的呢 哪裡會死的呢 觀法無我 一切法是無我的 可是一般人顛倒錯誤 執著有實在的我 那麼講觀身 其實看著身體 如果觀身觀受觀心觀法 我按照經典裡面講觀身 內身外身內外身 那麼最具體的 看到你內在的呼吸 你的呼吸 整個身體從部分乃至全體 凡是身體就說生理方面的 人的身體 觀察要透徹的 正確的去如實觀 觀身 內身外身內外身都要觀 觀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歡喜的喜受 憂傷的憂受 苦樂憂喜捨 不要去逃避 是怎麼一回事 清清楚楚 我現在是在苦之中 我是在樂中 看我們的情緒 這樣就能夠疏導能夠照顧 能夠把我們的情緒修得好 觀心 什麼樣的心 現在是什麼樣的心 貪欲心 或是不貪的心 貪瞋癡或是不貪不瞋不癡 是我慢心 或是平等心 就在起心動念的時候 念念分明 看著我們的念頭 觀法這個法字就比較廣泛 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法 六根六塵十二處是法 十八界是法 無我是一個法 緣起是一個法 四諦也是法 就在這邊觀照 能夠知法見法於法不疑 就能得到法眼淨了 我們順著身來觀 清清楚楚的 攝念 把我們念頭清清楚楚的 念念分明 念不是口頭在念佛念經 念佛是把佛 佛號裡面所具備的佛陀的功德 清清楚楚的 影像在你的內心之中 像攝影機 就攝在你的心 歷歷分明 這是念佛 那麼念經呢 把佛說的道理 佛陀的教誨 每一句它道理 在你的腦海之中 八識田中清清楚楚的 所以念者於曾串習事 明記不忘 已經聽說過的 已經學習過的 要明記不忘 一點都不模 清清楚楚 這個叫作念 那麼念呼吸 叫作觀呼吸 觀呼吸在經典裡面叫作持息念 持保持的持 息就是出入息我們的呼吸 念就是清清楚楚的 呼吸長 呼吸短 呼吸深 呼吸淺 呼出去吸進來 你要非常非常清楚 叫作持息念 那麼我們把個念頭收攝 把它控制 調攝的不散掉 就像我們說拿一個這個放大鏡 看一個小小的放大鏡 在陽光底下照的一張紙 慢慢慢慢照一段時間以後 這紙就會燒起來 所以經典說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們能夠修定能夠專注 能夠一心 所有功德都能夠成就 當我們在觀身 把整個念頭專注在身上 不管內身外身各方面 部分的全體的 個人的以及別人的 所有的身都在這裡面 這個時候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 因為四念處的念 跟七覺分的念是一樣的 只是在程度上 由四念處的念 而進一步成就念的覺分 這時的念不只是定而已 定慧一體 定慧均等而能夠趣向正覺 達到解脫的目的 當方便修學念覺分已 得念覺分滿足 意思就是說 我們就是說 我們已經修了四念處 我們已經得到念覺分的滿足 意思就是已經成就 七覺分的念覺分了 在這時候於彼心念選擇於法 進一步心放在法上 思念選擇分析來透視種種法 善的 不善的 邪正 有為無為 這個法就清清楚楚 這是智慧的功能了 覺想思量 覺想 想本來就是認識作用 就是我們能分別一切法的 那一種心叫作想 思量再思量 思惟又思惟 把這個法思考的非常正確 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 那時候就是已經在修習 七覺分裡面的第二 擇法覺分了 由念而成就定 定中觀照 在定中起觀照這力量就強大了 平常我們也是在分析 在分別在思惟 像什麼是無常啊 什麼是無我啊 緣起啊 空性啊 可是因為我們念力不夠 也就是定力太弱了 定力不夠念力不夠強 你的智慧力 一般講就是屬於散慧 散亂的不夠集中 火力不集中 就不夠猛烈 力量就不足 所以在這時候呢因為 有了念覺分 經過四念處的修學 那這個時候呢 成就念覺分 成就念覺分以後 進一步要來修學擇法覺分 那就很容易了 當方便修習擇法覺分 修了這個擇法覺分 也就是七覺分的第二以後 逮得擇法覺分滿足 現在就是擇法的覺分 也就是智慧方面已經滿足了 已經成就了 那就是選擇彼法覺想思量 就在這法上運用你的定慧力 來思惟 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 能夠見法 進一步由念覺分擇法覺分 還有呢 精進覺分 能夠修習精進覺分 就得到精進覺分滿足 我們不斷的修學 不休息的 精進不懈的這樣修習 生歡喜心 得到喜了 法喜 充滿了法樂 那麼當你產生歡喜的時候 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 修習歡喜覺分已 逮得歡喜覺分滿足 那你就由精進覺分 努力不懈的用功辦道 你就得到佛法的喜悅 歡喜了 有了喜 心歡喜已 身心止息 身心的動亂 影響障礙身心不得寧靜的 那些東西都已經解決了 身心得到徹底的寧靜了 爾時修習猗息覺分 又叫作輕安 猗息就是輕安的意思 那也就是說 由歡喜內心的喜悅 身心的寂靜 種種動亂不安的煩惱亂心 完全不存在了 得到輕安 身的輕安 心的輕安 那麼能夠修學輕安的覺分 就得到輕安的覺分滿足 那時候身心的動亂 已經不存在了 一切的煩惱障礙已經降伏了 身心得到三摩地了 三摩地就是定 那時候呢修習定覺分 修習再修習 不斷的用功 你的定成就了 定的覺分滿足了 在這一個時候得到一心 一心以後貪憂滅息 內身行捨 我們的貪欲心 我們種種的 障礙內心寧靜的 引起煩惱的 這些完全捨掉了 到了七覺分的行捨的覺分 那麼在這方面 一點不能這個鬆懈 修習這個捨覺分 修習再修習 而得到捨覺分的清淨滿足 這邊就是講都是一貫 由於我們的身念處 身念處功夫修好了 自然相對的就七覺支 也是七覺分的念覺分 有念覺分為基礎 下面就是 這個覺分滿足 精進的覺分 喜的覺分 定的覺分 輕安的覺分 捨的覺分就一系列的下來了 為什麼說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連續不斷的在四念處去用功 開始由身的念處 身念處修好了 連續的七覺支都得到滿足 下面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亦如是說 因為很多道理 修行的方法基本上是很簡單的 那麼在這上面去用心 去體驗 講最簡單如何修根 我們怎麼修根呢 眼耳鼻舌身意怎麼修呢 總是要看人啊 看東西啊 難道不准看嗎 要閉著嗎 在當時也有人說修行 一位外道不看 修六根 眼睛不看 耳朵不聽 睹塞聰明 我們說耳聰眼明 那麼現在眼睛也不去看 耳朵也不去聽 我們說看不到了 聽不到了 耳目也就清淨了 這不是修行 這是逃避 所以佛陀就問這一位這個外道 閉著眼睛不看就算在修根 把耳朵塞起來 鼻子不去聞 舌頭不嚐 身不觸 不去接觸 內心裡面讓它麻木 那這樣的話我問你 盲者盲目的人眼睛失明了 看不到了 那麼他就是修行人囉 還有耳朵已經聾了 耳朵聾的人就是修行了 他們就修行人了 那碰到六根敗壞的 人到麻木了 變植物人了 豈不是變成大修行人嗎 不是這麼說的 所謂根律儀 六根方面的修行 是要去面對的 就在平常生活之中 我們看到 我們聽到 我們感覺到 能夠在這方面不起煩惱 貪欲心瞋恨心愚癡心 可意的不可意的 喜歡的不喜歡的 我愛的我討厭的 要從這裡面得到解放 不在這邊產生分別 產生煩惱 所以叫作如理的思惟 如理的分別 所以修行的功夫 是必須要實際的去磨練 就像講靜坐一樣 修禪靜坐 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乃至四空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都是要自己去體驗 我們修四念處 由身念處這是最基礎的了 因為面對的 清清楚楚就看到的 最簡單的呼吸 看著呼吸 由呼吸的訓練之中 感覺到一種喜悅 全身毛孔都在呼吸 整個全身的毛細孔 都感覺到有一種充滿的喜悅 由身而受 進一步的心 對心不再有種種動亂 貪欲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疑蓋 這些障礙我們不得定的煩惱 這種不良的心理已經克服了 由心念處法念處 真的通達所謂 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 那就是四念處完成了 四念處完成以後 那當然跟七覺支就相應了 所以說修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這是一貫的 由六根的修行 使我們的內心裡面 具足了修道的基礎 而後要在身口意三業方面 修三種妙行 你叫他做壞事情做不了了 不可能去做的 因為內心裡面 這個煩惱的衝動 貪瞋癡已經慢慢的淡薄了 好的不好的 已經沒有強烈的一種執著心 心裡就慢慢跟道相應了 表現在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就能夠離三種惡行 身惡行 口惡行 心的惡行 而成就三妙行 那麼身口意三業清淨了 我們的修定 修四念處那就順理成章 很容易上路 所以說三妙行修習再修習 你要來修這四念處 四念處就得到滿足 圓滿修四念處的功德 有四念處的功夫 要修習七覺分 那也就一步一步的完成了 進一步的最後的目標 明解脫的滿足 明是光明是智慧是般若 如果從解脫道來講 阿羅漢無學的阿羅漢 登峰造極最高的聖人 在解脫道上聲聞道 就是阿羅漢果 阿羅漢的明就是三明 知道過去的 過去的明叫宿命明 未來的明叫天眼明 那麼現在當前的叫作漏盡明 三明六通 這個明我們說 明是一個智慧 明也就是三明 解脫呢 我們說慧解脫 俱解脫 心解脫 離開了貪欲煩惱 離欲而就得到心的解脫 所以我們說貪淨三昧水 貪瞋癡的三毒 要把這貪的問題 徹底的把它釐清 把它淨化 斷的乾乾淨淨 須要三昧之水 不是三昧水懺而是這個定 定力正定 成就佛法的正定 就能夠真的解除貪欲 那麼這無明 無明離無明 把無明解決了 你就得到慧的解脫 所以說心解脫 心是強調的三昧 定的解脫 得到初禪 得到四禪的功夫 四禪八定乃至於滅盡定 通達無礙了 就是大阿羅漢 有些阿羅漢 不一定要具備有四禪八定 他只有了未到地定 接近於初禪的功夫 那就能夠完成解脫 這樣解脫阿羅漢 叫作慧解脫阿羅漢 那麼慧解脫阿羅漢所對治的 主要是無明 離開了無明 這個智慧完成了 所以稱為慧解脫 如來講經說法 宣揚正法目的就是要使我們 能夠得到明得到解脫 要達到這個目的 經典裡面是說修習七覺分 而得到明解脫的滿足 也就是說七覺分 覺悟真理 證阿羅漢果的那一種條件 那一種需要的因素 那怎麼樣叫修習七覺分 而得到明解脫的滿足呢 佛陀對目揵連外道 現在應該是算出了家 聞法而出家以後 就叫目揵連比丘了 若比丘修念覺分 依遠離 依離欲 依滅向於捨 於進趣修念覺分 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 什麼意思呢 意思說修行人 上面不是說修了念覺分嗎 修了念覺分你就依著遠離 依著離欲 依著滅而趣向於捨 而成就了念覺分 而達到明解脫清淨的目標 這一段依於遠離 依於離欲 依於滅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瑜伽師地論 當我們在修覺分的時候 不管是念覺分 擇法覺分 精進覺分 乃至到了最後捨的覺分 都有講到依遠離依離欲依滅 而趣向於捨 依遠離 意思就是說我們在 修七覺分的時候 那時候還沒有得到斷界 斷煩惱的那一個境界 我們要去得到 希望達到這個境界 希望能夠斷除煩惱 這時候叫依遠離 遠離種種煩惱 要直接的斷盡一切煩惱 依遠離 依離欲 當我們修行 還沒有得到無欲的這個境界 只有我們的心裡面有善法欲 我們要求 我們希望 能夠把這種種欲 能夠超脫欲而達到無欲的境界 叫作依離欲 還有依於捨 依離遠離 依離欲 依滅 什麼叫依滅呢 當我們修行 修行者還沒有得到滅界 涅槃就是滅 還沒有達到滅的境界 我們希望能夠證得滅的境界 那麼就叫依滅 最後呢 依於捨 捨掉什麼 捨掉下劣的七覺分 而達到勝妙的七覺分 修行是一步一直超越 就如同修四禪八定一樣 當你得到初禪的時候 還沒有得到 就一直覺得欲界怎麼醜惡 怎麼不好而要得到初禪 當你得到初禪的時候又覺得 初禪不是我們的目的 還要步步往前走 步步上昇 那時候要步步往前走 這叫捨棄了下劣的覺分 而趨向達到勝妙的覺分 那時候呢 你就得到三明 得到智慧 得到解脫了 這堂暫時告一段落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