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阿含聖典選講--02 主講者: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善知識 佛說轉法輪經 這是從雜阿含這裡面 選出來的一部經 在沒有講這一部經之前 來告訴各位 佛法的大綱佛法的根本 就是四聖諦的法門 為什麼這一次開始就講 轉法輪經 這裡主要 解除在座各位的誤會 認為我們是大乘 跟原始的聲聞佛教不一樣 像這種離開了 聲聞根本的佛法 離開阿含經另外還有佛法 佛法就是佛法 佛法是一味的 強調一再的強調佛法一味 之所以會有這個差別 適應不同時代 不同的環境 不同的眾生根機 所以才有這麼多差別 最明顯的 現在講到菩薩道 菩薩發願發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就是從 四聖諦法門而來 假如離開了四聖諦 另外還有佛法 我們說無有是處 是不可能的 上一節提到了 菩薩為什麼發願要 眾生無邊誓願度 這是觀佛說的苦諦 苦聖諦而發起的 眾生苦啊 真的很苦啊 那怎麼辦啊 不忍眾生苦 所以我們要去度眾生 根源於佛說的四諦之中苦諦 第二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要斷煩惱這是很明白的 我們要解除問題 我們要醫病 就要把病源病根找到 眾生會不苦 苦啊窮啊 身體又病啊 很多很多的問題 沒有錯世間就充滿了憂悲苦惱 要度眾生要解決眾生的問題 眾生的問題在哪裡 煩惱 因為煩惱而造了業啊對不對 因造業就必然的 免不了這個苦啊 所以 為了度眾生 要使眾生得到快樂 你必須把這個苦本 苦的根源要把它找到 要把它解決 這樣煩惱無盡誓願斷啊 這是觀第二聖諦 苦集諦而來的 那麼法門無量誓願學 怎麼去度眾生 解除眾生的苦 怎麼樣去斷煩惱 解除這個苦的苦本 你一定要有方法 找出一條道路 法門無量誓願學 就是觀照四聖諦中的道諦 把三學八正道 就是因為菩薩 觀道諦 苦滅道諦 而發這個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 最後呢 佛道無上誓願成 要成佛 達到學佛的終極目標 甚至一切眾生大家皆共成佛道 這裡面就是談到 四聖諦之中的滅諦 滅諦 所以講這個呢 主要告訴各位 還是這麼一句老話 不是離開了根本的 原始的阿含聖典 離開了佛法的四聖諦法門 另外有所謂的大乘佛法 不要認為大乘另起爐? 另外有它的本源 飲水思源 成語裡面有飲水思源 佛法的根源在哪裡 全盤佛法把它分成 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部派的佛教 初期的大乘佛教 後期的大乘佛教 乃至於最晚期的祕密大乘佛教 一切佛法都離開不了 根本的阿含聖典 從這開展出來 演進而成為後期的佛教 各宗各派不同大乘 在沒有正式講本經之前 首先這些問題 跟大家澄清一下子 在這一節要跟大家講的 一般講經哪一部經 講經講的題目 經的大意 而後呢 這一部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 如果不經過翻譯的 除非我們懂得梵文 懂的巴利文 懂印度的文字 那就是不要經過 譯經大師來翻譯 現在我們看的是中國的漢文 當然是要經過三藏法師們 來翻譯 上面也提到 關於佛陀講經說法 第一次初轉法輪 這一部轉法輪經 佛說轉法輪經 在佛教的歷史上 最早翻譯的 是後漢的沙門安世高 過去跟大家講八大人覺經 這個八大人覺經 就是安世高所翻譯的 而後還有誰翻的轉法輪經呢 唐朝唐三藏玄奘大師之後 有義淨大師 義淨大師他翻的經名叫作 佛說三轉法輪經 這是我們現在所講的 轉法輪經更晚的另外一部 現在我們用的版本 是雜阿含經裡面的一部 雜阿含經有五十卷 這是劉宋求那跋陀羅所翻譯 現在講阿含聖典 有所謂雜阿含經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轉法輪經是屬於雜阿含經裡面 當然中阿含也講到 四聖諦法門 已經說過四聖諦法門 是佛法的根本法門 佛法的總綱所在 現在用的這個版本 是屬於雜阿含 雜阿含裡面有好幾品 好幾個相應 現在選的轉法輪經是 雜陰誦裡面的第三相應 叫作四諦相應 佛陀講四諦的法門 講了多少經 長長短短包括在裡面 大約一百五十經 這個還只是一部分 如果全部雜阿含經呢 根據統計有五十一個相應 一萬三千四百一十二經 這是根據印順導師 雜阿含經論會編裡 他計算的是有這麼多 意思就是說 阿含經裡 內容還是非常的廣大 非常的甚深 現在所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講佛說轉法輪經 除了經文這一本以外 還有附帶講到跟 四聖諦法門有關的幾個重要的 譬如說在經典裡面 用巧妙的方法來解說 四聖諦 苦諦 苦集諦 苦滅諦 苦滅道諦 我們用譬喻來這個解說 就很容易了解 大家知道佛是什麼 佛陀是大醫王 最高明的一位醫生 醫術非常的高明 而醫德也非常高超 這樣的大醫王 那麼這大醫王 一個好醫生 要知道這是什麼病 第一什麼病 這是感冒 這是胃病 這是心臟病 診斷正確 如果診斷錯了 那就怎麼醫呢 越醫越大枝了 越醫越慘了 所以第一要知道什麼病 究竟什麼病 我們現在有病麻煩了 折磨啊折騰啊 這檢查整個全身檢查遍了 小病變大病 沒病也變有病 麻煩沒有辦法 那麼這個高明的醫生 經過有這麼一個大醫王 一看馬上就知道你是什麼病 苦 世間的事實 眾生的現實就是這樣子 千真萬確的 找到為什麼這個病啊 引起這個病的原因在哪裡 要找出那個病因 苦集諦 苦的因 病是怎麼來的 那麼有什麼方法對症下藥啊 如果藥開錯了 那不是越吃越麻煩了嗎 道諦 對症下藥 最後我們的病消除了 得到徹底的健康 滅諦 滅除了我們的病因 苦因苦果都消除了 達到究竟安樂的那一種境界 這是譬喻 同時也還要跟大家提到的 另外一部經 也是關於轉法輪經 四諦法門有關的 我們常常說啊某某人開悟了 證道了 那麼開了悟證道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要知道 不是憑空說 空口說白話 太陽要出來了 太陽出來 一定有光明的明相出現 如果黑天暗地 那怎麼有太陽呢 同樣道理 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 真正修行有點境界了 有點火花出來了 那這個就修對了 那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四聖諦法門 修學四聖諦法門 修了有一點功力了 如同太陽要出來了 就光明的明相出來 這是有關於我們現在 轉法輪經的一部經典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 在佛教界裡面可以說是 蠻重大的問題 就是說我們要證道 體證苦集滅道四聖諦 是一步一步的 先知道苦諦 苦集諦 苦滅諦 苦滅道諦 都一步一步來的 或是一下子就頓悟了呢 中國的佛教徒最喜歡說頓悟 我們這法門是頓悟法門 一下子就頓悟成佛了 現在要講到這個問題 不是頓悟 是一步一步來 我們要進入一個宮殿 進入宮殿有一層一層臺階 如果不一步一步來 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目的地 這也是我們要講到這個 佛說轉法輪經 這個要附代講到的 所以這個裡面還是 蠻多的內容的 這裡我們說要介紹這部經 應該是雜阿含經 現在選的佛說轉法輪經 這一部是屬於雜阿含 我們要知道雜阿含經是 劉宋的時候誰翻譯的 求那跋陀羅 把它翻成中文叫功德賢 這一位譯經三藏 是印度中天竺 天竺是印度的意思 中天竺的人 一般說這一位譯經大師 譯經大師就是因為要傳法 所以才來翻譯經典的 我們要了解的 這一位求那跋陀羅 原來他是一位禪師 修禪的禪師 那你說修禪的禪師 怎麼懂得佛法呢 怎麼能翻譯經典呢 我們可以說他是 禪教兼通的一位大師 在中國佛教裡面有一句話 一位完整的 了不起的 一位法師 要通教通宗 什麼叫通教通宗呢 通教就是經教 三藏十二部經 完全通達了 像這位玄奘大師啦 義淨大師啦 就是經律論三藏都通達的 通宗 是指的什麼呢 禪 就是說呢 有修有證的 不光是義理的了解 而且真正有修有證 現在所講的這一位 求那跋陀羅譯經大師 他可以說通教又通宗 也就是禪教兼通的一位大師 根據高僧傳裡面所記載的 這位大師所翻譯的經 有十三部七十三卷 簡單的告訴各位 他最主要的是翻譯什麼經呢 勝鬘夫人經一卷 還有楞伽經四卷 第三鴦掘摩羅經四卷 還有大法鼓經兩卷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一卷 第一義五相略集有一卷 雜阿含有五十卷之多 最後還有眾事分阿毘曇論 這裡面就有十卷 在這裡為什麼要唸出來 這幾個不同的經呢 這有代表性的 開始的像伽楞經啦 勝鬘夫人經啦 鴦掘摩羅經啦 大法鼓經 這是什麼 這是如來藏法門 大家知道佛法 大乘佛法印順導師說三系 真常唯心的 真常唯心就是如來藏講佛性論 虛妄唯識講法相唯識的 性空唯名講中觀思想的 所以這一位求那跋陀羅 他翻譯了剛才所唸的這幾部經 可以說就是真常唯心的 如來藏法門 那麼接著呢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以及第一義五相略集 這可以說都是唯識方面的 也就是法相唯識主要的是什麼 最根本的經典解深密經 也是玄奘大師 還沒有翻譯出來之前 在劉宋的時代 已經翻了解深密經了 這是玄奘大師之前所翻譯的 還有剛才講的 雜阿含經啦 我們知道這是佛法的根本聖典 以及眾事分阿毗曇論十二卷 這是講到阿毗達磨 也是我們要了解根本佛法 很重要的一部聖典 這一位譯經大師 求那跋陀羅三藏 來到中國大約有三十多年 從宋朝劉宋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一直到宋明帝 泰始四年圓寂 所以這一位大師呢 可以跟中國的禪宗 有相當的因緣 什麼樣的因緣呢 大家知道中國禪宗 第一代的祖師菩提達摩 達摩祖師剛剛來到中國 注重的一部經 什麼經 楞伽經 四卷的楞伽經 以楞伽經來印心 意思就是說 你修行修對了沒有 悟了什麼 我們不能無憑無據的 各說各話 根據什麼 根據佛講的經啊 佛講楞伽經 楞伽經就是能印心 證明確定你是對的 有一本佛教的歷史 叫楞伽師資記 楞伽經的師資一代代相傳的 講這一本歷史 魏朝三藏經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他的法從哪裡來 從求那跋陀羅三藏 也就是說呢 求那跋陀羅翻譯了楞伽經 菩提達摩祖師 就以這一部經 來作為禪宗的很重要的一部經 以這個來印心 那麼在這一本叫作吉禪訓 這裡就講到這 求那跋陀羅在印度 叫作南天竺 叫南天竺國 也就是印度這個地方 這個宗叫作什麼 南宗 楞伽經就是所要 弘揚的法門叫南宗 就是楞伽經 楞伽經傳燈代代相傳燈燈相照 一直由求那跋陀羅 而後就傳到菩提達摩禪師 在宋朝有法眼宗 禪不是有五宗嗎 曹洞宗啦 臨濟宗啊 溈仰宗啦 法眼宗 永明延壽大師 大家蠻熟悉的 因為修淨土的人說這一位 也是淨土宗的一位祖師 他寫了一部等於是佛教的 百科全書一樣 非常好的一部論典 叫作宗鏡錄 在宗鏡錄裡面就引用到 求那跋陀羅禪師 這一位翻譯經大師 他講到很重要的 在禪宗裡面二入四行 一個理入 一個是行入 意思說我們要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從那裡進來 一個從理方面 理一定要通達 理路不通 不管怎麼修行 都不能達到目的地 另外一個事 從事相上 從行方面要怎麼修行 有所謂二入四行 二入 一個是理入 一個是行入 那麼什麼叫理入呢 讀菩提達摩的 二入四行的開示 其實這二入四行 尤其關於理入方面 求那跋陀羅這位法師 這位禪師老早就講出來了 我們從宗鏡錄 所引用的這句話 我們就可以證明 那這一位求那跋陀羅禪師 他怎麼講呢 藉教明宗 我們說藉教悟宗 求那跋陀羅他叫藉教明宗 什麼意思呢 我們今天要修禪 我們要達到開悟證果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目標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那麼你這思想 你這法從哪裡來 不可能沒文字的 藉教明宗 假使沒有這經教 不根據佛陀的經教 如何證明你所悟的 你所說的 是正確的呢 是佛法呢 所以說藉教明宗啊 在這如來藏法門 禪宗裡面重要的一句話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凡聖一如堅定不移 不隨他教 與道冥符 什麼意思呢 我們肯定深信 一切眾生都是有佛性的 我們的真性 我們如來藏心 是不會有差別的 凡夫也好 聖人也好 我們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我們減少了什麼 沒有減少 聖人證果了 成佛了 那麼成佛又增加什麼呢 不增不減 所以凡聖這一如 堅志不移啊 不隨他教 這是法的根本 不是隨著人家的口頭 你要怎麼說 隨便聽人家東講西講 堅志不移不隨他教 那這樣肯定自己每一個人自心 我們都是有如來藏心 我們都是一尊一尊的佛 人人心中有如來 那這樣我們 就跟道冥冥的暗暗的相符了 寂然無為啊 到了這個境界 不再有生滅 不再有動亂 達到涅槃寂靜的那個境界 在理路上佛法上 要從這樣去悟入 這是我們知道 菩提達摩講的這個理入 其實就是從雜阿含經 佛說轉法輪經的這一位譯者 求那跋陀羅傳給他的 這一位求那跋陀羅禪師 他是有系統的 把他所宗的所主張的 瑜伽也是禪的學問 有系統的從最根本的 早期的上座部 般若禪法 那麼上座部的禪法 最根本的禪法從哪裡來呢 根據什麼呢 根據雜阿含經 經過我們修行 悟入一切唯心 唯心所變唯識所現 而組成了禪觀的法門 由他的播種下去 我們可以說中國的禪宗 我們一般說菩提達摩其實 應該是由於求那跋陀羅 先播下這個種子 由種子慢慢的發芽成長 而後開花結果 同樣的道理 求那跋陀羅來到中國傳法 得到達摩禪師 慧可禪師他們的弘揚 而後形成了中國佛教 所謂楞伽師 專門來研究來宣揚 來修學楞伽經的法師 最後呢 銳化而演變成中國的禪師 所以我們大家說中國禪 中國的禪宗 大家都說從菩提達摩 那邊傳過來的 菩提達摩是中國第一代的祖師 從以上介紹這一位求那跋陀羅 本經的翻譯者 也就確認他跟中國佛教 跟中國佛教的禪宗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這是把這一部經 初轉法輪經 作這樣簡單的來跟大家介紹 在這裡我們來正式 來講到轉法輪 初轉法輪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剛才提到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要說法度眾生 就想到跟隨他 在苦行林裡面受盡折磨 修種種苦行的同伴 要去度他們 不要修冤枉行啊 所以一路走 向著鹿野苑這邊來 這五位後來叫五比丘 五位青年 當時跟隨佛陀一起修行的 知道他要來了 好像心裡有一點看不起 本來說佛陀要來啦 佛光普照啊 來這裡放光了 我們歡迎的不得了 可是你沒有想到 為什麼這五個人 對我們的佛陀 不是很尊重 為什麼不尊重 道理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大家一起修苦行 認為修苦行是一條路 一條解脫道 一條光明大道 可是事實證明是沒有用的 這五位哪裡知道沒有用 還是堅持繼續的 在鹿野苑那個地方來修苦行 他聽到釋迦菩薩 現在已經成佛了不是菩薩了 他要來了 大家就議論紛紛 他要來 來做什麼 沒有志氣的 要修行受不了苦 竟然到河裡去洗澡 洗了澡以後還接受供養 喝牛奶稀飯 那裡有這樣修行人呢 聽說他要來心裡有點看不起 可是佛陀來到了 大家不約而同的 準備洗臉水 大家拿凳子 拿茶拿水 恭敬的不得了 佛光普照啊 佛的威德力真的不得了啊 這時候佛陀就直接了當的 對這些五比丘這麼講了 一般經典都怎麼講 如是我聞一時佛至婆羅奈 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如是我聞 大家聽很多了 阿難尊者 我聽到是這樣的 某個時候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 來到鹿野苑那個地方 佛對五比丘這麼講 那麼要講這個之前 還有一段話呢 雜阿含裡沒有提到 可是在另外的中阿含 以及其它的阿含經 有提到這樣一句話 佛對五比丘 世尊我們的佛陀 如來十號之一啦就是世尊 告訴這五位比丘 怎麼說呢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 為凡夫行是說一邊 亦莫求自身苦行 至苦非聖行 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 因此故說離此二邊則有中道 成眼成智自在成定 趣智趣覺趣涅槃者 此何因說有聖道八支 正見正思惟乃至於正定 這是八正道法 什麼意思呢 這些人一直在懷疑 我們這麼辛苦 修苦行修這麼苦 都沒有辦法開悟證果 你釋迦如來竟然接受牛奶 麥片牛奶吃稀飯吃這好東西 還能夠證果的 這時候佛陀知道 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心裡起念頭就知道了 所以直接了當的 不用轉彎枺角了 開門見山的 他說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 為凡夫行是說一邊 佛法是個中道 佛法離二邊 佛法不走極端的 有兩個極端 跟法不相應的 不是一個出家修行 我們求解脫人應該做的 哪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求欲樂 認為五欲的享受 能夠使我們真正得到快樂 得到幸福 不可能的 所以真正一位出家修行 真正要趣向解脫的人 不要在色聲香味觸 不要在感官的享受去用心 所以莫求欲樂 這一種欲樂的享受 是非常卑賤的 非常粗俗的 非常沒有意義的 可是一般人啊 落在紅塵裡面凡夫 哪一個人不是一天到晚在講究 五欲感官的享受呢 可以說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是文明不斷的進步 科學是昌明了 一天我們所求的所研究的 所追求的是什麼 不外乎是五欲 我們出了門所看到的 尤其到了大百貨公司裡面 五光十色琳瑯滿目 都是為了吸引 引誘眾生沉淪的 滿足感官五欲享受的 所以凡夫之行這是個極端 那麼你說享受快樂不行 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 我們一概不要了 通通把它捨棄了 相反的 我們來折磨自己 我們來受苦 有好的東西我們不吃 不喝蒸餾水 不喝自來水 我們喝臭水溝裡面的髒水 好衣服不穿 有車我們不能坐 我們只能走路 吃的沒有油水 沒有營養的 已經是酸掉的 來折磨自己 不吃不穿 這樣折磨自己 這樣的修苦行 這是沒有用的 沒有意義的 與道不相應的 所以世間都是一個極端啊 佛陀是過來人 假如佛陀沒有經過 六年的苦行 怎麼知道苦行沒有用呢 佛陀在沒有出家之前 是個皇太子 世間的享受沒有比他更享受了 很舒服的宮殿 一天到晚美女圍繞身邊侍候他 應該滿足了吧 知道這不是一條路啊 五欲的享受 沉迷在五欲享受之中 是沒得救的 所以佛陀過來人 不要沉迷在感官的 五欲享受之中 也不要認為苦行 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 這是要清清楚楚 好 先到這裡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