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十九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發菩薩心修學菩薩行 從前面的三賢位 進入於聖道的十地 所要修的法門我們原則上 就是以十波羅蜜為主 超越十波羅蜜 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現在我們就看課文 一百四十二頁 第三小節裡邊談到 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所要修的殊勝的行門 有那一些 十地所修的勝行 雖然是廣大無邊 我們一般都說就是無量的萬行 或者是無邊的行門 這一些包括了就是布施愛語 利行同事的四攝法 以及慈悲喜捨的四無量行 有這個法門 也才有辦法深入於群眾之中 來廣度群生了 但是四攝法也好四無量心也好 其實都是包括在於 十波羅蜜當中 而這個十地以上的菩薩 可以說都修以一地一波羅蜜 為主的 如此再來旁攝其它的一切行門 波羅蜜多就是梵語 波羅蜜多的音譯 翻到我們中國話叫做度 或者叫做到彼岸 能夠離去生死的此岸 到達極清淨的彼岸這個意思 所以他就是由生死的此岸 到達涅槃的彼岸 十波羅蜜就是布施戒忍精進 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 第一的布施波羅蜜 我們跟它了解一下 它可以分為三種 一個就是財施一個就是法施 一個就是無畏施 這一個是第一地他所偏修的 主要就是修這個布施波羅蜜 財施當然就是 施捨金銀財寶之類的 法施就是講經說法度眾生 就是以所了解的真理 來布施給大眾 無畏施就是如有人遇到了 種種的這種恐怖 或者困難的時候 它這邊所舉的例子 像遇到老虎狼等 那種害怕恐怖 你就能夠讓他不要怖畏 甚至於還不惜自己的身命 去救度他 第二就是戒波羅蜜多了 戒也分有三種 就是律儀戒攝善法戒 還有饒益眾生戒就攝眾生戒 這個是屬於第二地 他所修的主要的法門 律儀戒就是護持 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的 其實這一個也就是 制止不善的別解脫戒 什麼叫做別解脫戒 就是個別個別的 得到解脫的戒法 也就是說在家居士受持五戒 八關齋戒或者是在家的菩薩戒 出家眾就要受持沙彌戒 乃至於具足戒出家的菩薩戒 這個就是個別個別的修持 他適合的 配合他的身份是在家 是出家的戒法 你就能夠個別個別的 由此而得到解脫 這一個原則上 都是偏於制止不善的 攝善法戒就是持一切佛法 修證善法的戒 原則上就是偏於行善的部份 世俗的善法 當然我們要努力的去做 就出世的善法那更是要精進 所以修學的法門 我們就稱之為出世間的善法 再來第三個就是攝眾生戒了 也就是以發大慈悲心 來利益有情的種種的 種種的修行法門 第三就是忍波羅蜜 這個也是給它分為三種 就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跟諦察法忍 耐怨害忍就是遭遇到 敵人的陷害也能夠憐愍他 同情他甚至於不加以報復 不起瞋念 所以這個耐怨害忍最主要的 就是有人加害在於 我們身上的時候 對方這個敵人 我們也不要對他起瞋恨心 即使他受到了 他人的陷害的時候 你也要對他同情 這個真的還是不容易做得到的 但是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 卻是要如此的來修學 所以像金剛經裡邊有提到的 一個修學五百世的忍辱仙人 雖然受到種種的加害 他都不起瞋恨心 像這一個就是耐怨害忍了 第二個就是安受苦忍 這個安受苦忍 就是你要能夠接受 我們這個環境的變化 比如說寒熱等苦 你能夠勝心的來接受 也不會怨天也不會尤人 也不會報怨 甚至於也不會退轉 像我們這麼一個地球 南北極就是這麼的冷 赤道就是這麼的熱 但是你如果為了要度化眾生 必須要到這麼極冷極熱的地方 你都要能夠忍受 諦察法忍 我們有一個名稱叫做無生法忍 主要的就是了達甚深法 能夠證悟無生真如理 對於無生就是不再輪迴生死 不再製造種種煩惱在生死中的 有辦法體悟到這樣子的真理 你就是有這樣子的智慧了 第四就是精進波羅蜜 精進也分為三種 叫做被甲精進攝善精進 利樂精進 這是第四地所要修的 被甲精進就代表著說 猶如古時候的兵士 他們要去出征打敵人的時候 都要披著甲冑 一方面就是防衛自己 不要受到傷害 這個被甲精進當然就是說 你要好好的努力能夠斷惡 能夠修善 你才有辦法 不被這些煩惱所淹沒了 所以要誓願的上求下化 能夠在於一切的眾生群中 能夠不被打倒 再來攝善精進 當然就是要攝受善法 要精進努力的意思 利樂精進就是饒益有情 也就是說讓眾生得到快樂 讓眾生得到利益的一種精進 代表著眾生有痛苦眾生有需要 你都是不退心的來幫助他 其實這個也是很困難的 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了 還有時間還有體力還有精神 還有財力來幫助別人 沒有很大很大的一股力量的話 還是不一定做得到 尤其是花體力的花時間的 比花金錢還更難 再來就是靜慮波羅蜜 這個也是有三種 就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 和辦事靜慮 這是第五地所修的 什麼是安住靜慮 靜慮當然就是禪定 心能夠沈靜下來 這個修學禪定 一定要離去一切的妄想 所以我們為什麼在打坐的時候 都要先修一個念佛觀 或是先修不淨觀 或是先修一個數息觀 最主要的就是讓心 能夠沈靜下來 不要起妄想 所以能夠得到身心的寂靜 安住不動的現法樂住 所以入於禪定當中 能夠得到輕安 你現在就可以得到這個輕安 就能夠一種安住 甚至於就能夠體悟真理了 再來引發靜慮 就是引發六神通的靜慮 我們就說修學禪定 你如果時間夠的話 可以引發神通的 但是如果有的是專修智慧的 或者一聽到佛理馬上開悟的 他根本就沒有時間 去修學禪定的話 當然這個他就不一定有神通 所以阿羅漢有二種 一種是具解脫阿羅漢的話 他就是智慧跟禪定都是具足 這個有神通 但是如果只是智解脫部份的話 他就沒有神通了 所以這個引發靜慮 就說他有時間來修學禪定 必然的能夠引發神通 所以阿羅漢大部份是有神通的 但是反過來說 為了要學神通而來修行 這個是不正確的 這個是不對的 我們修學的主要目的 是要證真理斷煩惱 但是在這個修學的過程當中 會引發神通 所以我們就舉例子說 就如一棵樹 我們是要它的果實 像我們要木瓜 我們目的是要得到木瓜 這要它的果實 但是這個中間 它一定要先開花才有果實 這個花很美麗 花很好看 但是我們是為了要得到這個花 才來種棵木瓜的嗎 不是 是為了要得到這個木瓜的果實 中間會有開花 所以我們這個因跟果 或者我們的利益 要給它掌握得好 所以為神通而修學是不對 而是你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會引發神通 這個是一個過程 另外辦事靜慮 就是說化作諸事業 來利樂有情的定力 度化眾生也是要有定力 沒有定力的話 辦起事情來那就是迷迷糊糊的 甚至於越幫越忙了 所以要處理事情 除了自己要有一些 專業的學識之外 你的心才能夠穩得住 才可以 所以在這個靜慮當中還有一種 就是為了要度化眾生 所顯現出來的辦事靜慮 第六的般若波羅蜜也是有三種 就是生空法空跟俱空的智慧了 生空當然就是斷除我執 所引生的這個人空的境界 法空就是斷除法執 所得到法空的境界跟智慧 甚至於人法二空 生法二空這樣子的一種智慧 所以這一個完全就是-無分別智的 一種智慧了 這個在上面已經敘述 就不再贅言了 我們前面談到這個智慧的部份 斷煩惱的這個部份講得很多 第七地就是方便善巧波羅蜜的 這種修學法 這一個有二種 就是迴向方便善巧 和拔濟方便善巧 這一個是屬於第七地所修的 什麼叫做迴向方便善巧 就是以諸善根迴向有情 所修學的一切善根 所修學的一切功德 都迴向於一切有情 而且同求菩提 希望每一個眾生 在於我的度化之下 在於我的結緣之下 在於我的幫助之下 都能夠有所感動 能夠深入於佛門當中 同樣的一起在成佛道上 來修學佛法 一起來成就這個佛果位 能夠來悟得真理 所以這個叫做菩提 就是覺悟 覺悟了世間一切的真理 拔濟方便善巧也就是 以大悲心來濟度有情 要發起大悲心 不能夠有一點點的障礙 那就退心了 不可以的 尤其到了這個時候 已經是要進入於第八不動地了 所以這個心的那種穩定性 那一種對於佛理佛法的 那種信心信念的堅定 就是不退的 第八就是願波羅蜜也有二種 就是求菩提願與利樂他願 求菩提願 因為已經接近於成佛的境界了 到第八地了 就是我們所謂的上求菩提 下化眾生的一種願力 一定在自己的自利方面 一定要一直的來修學佛法 一直的來契證真如 一方面又要來利濟眾生 第九的力波羅蜜也有二種 就是思擇力跟修習力 這個思擇力就是思維 抉擇善惡好歹 也就是你一定要好好的 來加以思維一切法 它是好是壞 它是善是惡 你都要起一種抉擇力 甚至於還要無功用行的修習 第十就是智波羅蜜也是有二種 就是受用法樂智跟成就有情智 受用法樂智當然在自利方面 已經能夠以根本無分智 悟得真如了 當然能夠安住於這種法樂當中 利他的部份 就是能夠成就有情的智慧 所以能夠達到四無礙解 能夠不管在法方面在辭方面 在於辯才方面都無障礙了 由此能夠來教化眾生 成就眾生的善根了 受用法樂智就是受用自己的 六度所引起的智德的一種法樂 成就有情智就是 由妙智利樂有情的法樂 六波羅蜜是將上述的十波羅蜜 最後四波羅蜜就攝入於 第六的智慧度裡邊了 所以講六波羅蜜也好 講十波羅蜜也好 最主要的就是後面的 就是方便願力智 這四個波羅蜜行 同樣都要以智慧的引發 所以這個四度經常的 就是包括在於第六度當中 也就是智慧度裡面 這個如果是在見道 以前修習的話 我們就叫做波羅蜜多 若是在見道以後 第七地以前修習 就叫做近波羅蜜多 到了第八地以上 我們就叫做大波羅蜜多 所以這一個是有關於在修學的 程度上不同 對於這個波羅蜜多的修學程度 當然有淺深的不一樣 名稱上也是一樣 有它的差別性 所以是波羅蜜多是近波羅蜜多 是大波羅蜜多 都配合十地的來說 六波羅蜜多跟十波羅蜜多 我們就畫一個圖表來跟它比對 上面的就是十波羅蜜 下面的就是六波羅蜜 從第六開始 就般若 第七的方便 第八的願第九的力第十的智 都包括在於六波羅蜜 裡邊的智慧度 都包括在智慧度裡面了 所修的法門 布施有三種 持戒也有三種 乃至於第七的方便 有二種不同的修學法門 乃至於第十的智波羅蜜多 也有二種 它一定要修的這些法門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這個 第三小節當中所說的一種 十地應該要修的勝行 第四就是所斷惑障 這個在一百四十五頁 這個長行裡邊 了解說 十地的菩薩要斷那一些的煩惱 這時候的煩惱 已經非常非常的微細了 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 這種非常粗顯的這種貪瞋痴 已經不是了 很微細 但是這麼微細的境界 應該說不是我們凡夫眾生 所能夠理解得到的 我們根本就理解不到 這樣子的境界 這麼的微細 但是佛陀在教化眾生的時候 總是要讓眾生知道 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要斷除那些煩惱 最後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這麼微細的煩惱 佛陀還是一樣的在於經典當中 也一個一個的把它給說出來 它有那一些微細微細微細的 這些煩惱障 這些惑障 這一個我們就來看看它的解說 第四就是所斷的惑障 分別起的二障 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 有分別起的 就是以後經過受教育 經過他人的教導才引生的 他的種子跟他的習氣 都在見道位的時候 就已經伏斷了 所知障好斷嗎 所知障就是屬於一種利使 好斷的煩惱 所以在見道位的時候 所知障的部份就斷除掉了 修道位所要斷的惑障 就是俱生起的二障 俱生起的就是很微細很微細 與生俱來就有的 煩惱障跟所知障 這個中間就這麼解釋了 有關於第六識相應的 煩惱障的現行 以第六識來說 第六識煩惱障的現行 它是地前漸伏 在初地以前 他就已經把它給伏下來了 就是不會再起現行的煩惱障了 到了見道位的時候它就頓伏了 一進入於見道位 入於初地的時候就完全把這個 現行的煩惱障就斷除了 就是頓伏 完全把它給伏住 這是第六識 有跟第七識相應的 煩惱障的現行就在七地前漸伏 七地前漸伏就是一地一地的 把它給伏住了 讓它不起現行 只有種子 而於七地時永伏 七地前是漸伏 到了入於第七地之後 它就變成永伏了 永遠就伏住了 永遠不再起現行 這個是煩惱障的部份 所知障的呢 第七識相應的現行 是只緣第八識的見分 不障地地法故 也就是說所知障裡邊 第七識它因為是緣 第八識的見分 所以它就不會每一地每一地的 起障礙 不會的 既然是不會 所以它在地地時 生的時候它就只有伏住 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斷 所知障的 要到金剛無間道的時候 才能夠永伏 這個是所知障的部份 第六識相應的所知障的現行 是從地前的加行位 就開始漸伏了 從加行位四加行就開始慢慢的 把它給漸伏 到了第八位的時候 他才能夠永伏 為什麼 因為種子分有十障故 我們就把種子 再把它分成十個階段 來了解它 就是非常的微細 所以分擔於十地來漸伏 一直要到金剛無間道的時候 才能夠與俱生起的這個二障 來斷除了 這一個也是有關於第六識 相應的所知障的現行 有關於這個所知障的 這個習氣的部份 通通都要到佛果的時候 才能夠得到永捨 達到佛果位也就解脫道的時候 他才能夠永遠永遠的斷除掉了 既然種子分有十障 我們這個十障 它當然有它的名稱 十障也稱之為十重障 因為每一障各具有二愚 每一種煩惱它都有二種愚 所謂的愚當然就代表不知 代表還有這樣子的一種障礙性 所以每一種障裡邊還有二愚 所以合計障佛果的二愚 總共就有十障了 總共就有十障 十障當中卻有二十二愚 為什麼 因為在要成佛之前 要達到成佛之前還有二愚 也就說從第十地的滿心 要證入佛果位的時候 還要斷除二愚 所以加起來就有二十二愚 也就是說 還有二十二種的煩惱 必須要把它斷除的 十障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在前面 就已經有看過圖表了 就是說有異生性障 有邪行障 闇頓障微細煩惱現行障 下乘般涅槃障 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 無相中作加行障 利他中不欲行障 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總共是有十個 這個中間只有第一個異生性障 是從煩惱障跟所知障 分別而生的 從煩惱障裡邊從所知障裡邊 生出了我們的異生性障 就是我們凡夫眾生 都具有的煩惱障跟所知障 其餘的九障都是從所知障中 俱生起的一分所生 所以從第二地開始要斷的 都是所知障裡邊的 俱生起的一種煩惱障 十真如我們前面有談到過了 因為斷十重障證得十真如 所以斷一種障悟得一分的真如 就有一種名稱 斷除到第二地的時候 斷除了二種重障的話 你就能夠得到二分的真如 更明顯的 這個真如也是一樣的 加上一個名稱 所以這個十真如的名稱 不外就是由十障命名而來的 本來真如它就是平等無二的 真如本來就是無為的 真如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 雖然它是平等無差別的 它不能夠附加任何名稱的 但是因為在一個修學的 過程當中 在每一地每一地 我們都把它加上一個名稱 那就好了解 所以我們有關於十重障 跟十真如我們在前面 在一百三十八頁的地方 一百三十九頁都有看到過了 現在在一百四十六頁的 這個圖表也就是十重二十二愚 有十重二十二愚這樣子的名稱 從初地的異生性障 一直到第十地的 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這邊有十地 有二十愚 再加上第十地的菩薩 還要斷除障礙佛果位的就二愚 這一個是屬於金剛喻定裡邊 他應該要去斷除的煩惱性 所以配合這個所應該要斷的 所知障總共就是二十二愚了 所以這個是一百四十六頁 到一百四十七頁這個圖表裡邊 畫得非常的清楚 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五小節就是所證的真如 十種真如當然有它的名稱 我們也把它給看一下 真如本來就是平等無差別的 一個理體 不能夠附與任何的名言 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既然是不可思不可議 當然就是沒有名言了 你連思考思慮都不對 但是為了要好說明 讓大家容易來了解 我們也是一樣的 配合十地的差別 隨著他所證悟到的這個境界 我們就給它一種不同的名稱 這個就是所謂的十真如了 就是遍行真如最勝真如 勝流真如無攝受真如 還有類無別真如 無染淨真如法無別真如 不增減真如 還有智自在所依真如 業自在所依真如 總共是有十個名稱 名稱怎麼解說 遍行真如就是於初地觀一切法 悉不離我法二空 所證的二空真如 遍行普遍行於一切法中 這個就是悟得人法二空 所得到的真如 也就是離去了異生性障 所得到的 所以它就是已經觀一切法 而所悟 這個真如遍滿諸行毫無差別 人空也好法空也好 在那一個修行的法門中 它都是可以普遍的 它都是可以去解說的 所以叫做遍行真如 第二就是最勝真如 是第二地 他就是因為持戒的功德 所引生的 所以在一切法中是最殊勝的 一種真如法 第三就是勝流真如 也就是說第三地觀這個此地 所得的三慧與大法 因為他從聞思修來悟得智慧 而且以真如理體達到相應 跟世間的這個真理大法 能夠達到相應的境界 所以我們稱之為勝流真如 這一個是遠勝前地所修 而證得的真如 所以叫做勝流 超越過前地所修就是殊勝的 無攝受真如就是第四地所觀 也就是第四地所要斷的法執 於法已無繫屬而證得的真如 蓋真如性不屬於我法二執所攝 所以叫做無攝受 不為我法二執所攝 已經離去了二執證得二空了 再來就是無類別真如 第五個無類別真如 這個第五地觀生死涅槃 平等無差別 所以達到迷悟一如 他只要能夠進入於 禪觀之中的話 而能達到平等平等 無差別的境界了 所以他就是無類別 就是無差別性了 蓋真如無種類差別故 叫做無類別 第六個叫做無染淨真如 就是於第六地能夠觀雜染緣起 遠離染淨差別的真如 因為生滅不二 染淨也不二達到一切法 皆平等不二的境界 法無差別真如就是第七地 就是真如教法 雖然由各種立場得立論 但是真如是一味無差別的 雖然在名稱上 有各種各種的不同 修學的法門因為不同 所得到的真如 所證得的理體 有它的精細粗略的這種不同 但是真如本身 它就是一味無差別的 所以以這樣子所證得的真如 叫做法無差別真如 不增減真如就是第八地了 第八地就是不動地 它就是觀斷亦無減 修亦無增而離一切增減的迷執 所證的真如 因為真如的理體 在於聖者在於凡夫 它是聖凡不二的 每一個凡夫眾生 同樣都具有真如理體性 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我們都具有佛性 代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邊 都有他清淨的真如理體存在 所以我們佛教是屬於性善的 偏向於每一個眾生皆具佛性 每一個眾生 都能夠具有這個真如理體 所以只要好好的受教 好好聽善知識的引導 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 成佛的境界 那麼既然是如此 所以你悟得的真如理體性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你斷去了這些雜染法 也不會增加 你就是悟得了這個聖法善法 也不會減少 這一個就代表著 在聖位裡邊不會增加 在我們的凡夫位裡邊 也沒有減少 所以叫做不增減真如 代表你所悟得的就是我們本來 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有情 都具有的真如理體性了 第九就是智自在所依真如 這個是第九地所觀的四無礙智 四無礙智 得自在的真如 也就是說因為你的辭無礙 能夠法無礙 甚至於辯才無礙 當然你要解說什麼法門 要來破除什麼樣子的障礙 都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因為無障礙智 能夠說法自在 而且對於自利利他 都能夠為其所依 第十個就是業自在所依真如 因為第十地已經是滿位了 接近於成佛了 所以所證得的真如 因此真如於一切神通一切總持 一切禪定等 皆能夠三業所作自在故 能夠三業自在 就是身口意三業都能夠-得到自在 身業也能夠很圓滿的 他的舉手投足之間 也能夠度化眾生 他的口業只要一出聲音 能夠讓眾生得到利益 也能夠利益眾生 就是他的心業 我們所謂的意業 當然更是為利益眾生 而來修菩薩行而達到成佛的 所以三業都能夠自在表現 都是無功用的來為利益眾生 而有所表現 這個叫做業自在 就是三業自在等所依的 一個真如理體 菩薩就是於十地間行十波羅蜜 斷十重障證上述所說的 十種真如 它的關係也是如下 代表著這個十真如的名稱 配合他的境界而有不同 到這邊為止那也就是 從初地的住心位 一直到第十地的出心 也就是金剛無間道 或者也叫做第十地的滿心位 我們就是要修學這樣子的法門 那些法門呢 十波羅蜜 要斷除那些煩惱 十重障二十二愚 還有能夠證得真如 我們稱之為十種真如 真如本來就是無差別的 真如本來就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為了要讓我們正在修學的 眾生當中 能夠來了解菩薩的境界 他們所要斷的煩惱性 所以他就把這個真如的名稱 也一個一個的 給它加上一個名相 加上一個名言 讓我們每一個眾生都知道 在修學十地的時候 所證到的真如是不一樣的 一層一層的往上 就如我們在讀書一樣的 有幼稚園有國小有國中有高中 有大學有研究所 有一個名稱讓我們了解 他是高中畢業他就是大學畢業 他就是碩士他就是博士 你這樣子一聽就知道 他的程度是到那裡 同樣的斷除什麼煩惱 證得什麼真如 你一聽到 他就是得到了無類別真如 你就知道 他就證得第五地的菩薩了 如果說已經證得不增減真如 原來他是到第八地的菩薩了 這樣子的話我們有所了解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不但義理清楚明瞭 我們也更有信心 能夠一步一步的往上加功用行 來修學 過了十地那就是成佛了 成佛的境界 我們就叫做究竟位 圓滿究竟了 最高的一種極果 所以他是天上天下無如佛 沒有人能夠超越過佛的境界 就是最高究竟的 所以這個第五節裡邊要談的 就是究竟位的內容 第一小節就是二轉依的妙果 二轉依就代表著 菩薩修行經過十地之後 因為斷煩惱障跟斷所知障 之後所得到極果的名稱 這有所轉了 由煩惱轉成涅槃 由所知障轉成菩提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轉依 就是由煩惱斷除之後 所得到的功德讓我們來成就了 某一種的極果位 菩薩是於第十地的滿心 第十地的滿心也是出心 我們就稱之為金剛無間道 他就斷盡二障的種子 對於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 就把它給斷除掉了 並於解脫道永捨劣無漏 從初地二地三地 因為斷的煩惱不同 所證得的真如不一樣 也如此可以說它的無漏法 當然也分有粗跟細了 因為證得真如程度有差別 當然無漏的智慧 也是有一點差別 所以這邊就叫做劣無漏 初地的二地的當然低層次的 當然就比較劣了 上層次的當然就比較精細了 所以第十地的菩薩他斷除了 這個劣無漏及有漏諸法 以證菩提妙果的 就是覺悟了一切的真理 完完全全無所障礙 這個就是佛果的究竟圓滿位 當然佛果是具足一切無邊功德 並遠離了生滅 遠離了變異二相 一切的生滅法相對的 一切的變異也都是變化 這樣子的一種的變異變化當中 他可以說永脫二種生死 妙用無方 就說對於一切的分段生死也好 已經斷除了 就是變易生死也沒有了 所以能夠妙用無方 無方就是沒有限制 他就能夠以微妙殊勝 而且很自在的來教化眾生 來解說真如 來讓眾生離苦得樂等等 甚至於享受無上寂滅大安樂 成就甚深微妙法的 也就是說享受無上 因為這個時候完完全全 都沒有煩惱障了 沒有所知障了 當然就不受到障礙 所享受的就是無上妙樂了 再來也叫做寂滅的大安樂 完全不受煩惱的干擾了 能夠成就甚深微妙法 一切世間的萬法 瞭如指掌 猶如手中的菴摩羅果一樣 清清楚楚的明白明瞭 所以叫做妙覺 或者也叫做究竟位 這一個菩提跟這個涅槃 二果是轉捨煩惱 所知二障得來的 如何得到涅槃 就是要斷煩惱障 如何才能夠得到菩提 一定要斷所知障 也就說轉煩惱障得涅槃 再來轉所知障得菩提 這個就叫做二轉依的妙果 這樣子的一個微妙殊勝的果位 當然我們在前面 透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 才能夠證得的 我們想像得到嗎 我們想像不到 我們有辦法去理解嗎 當然我們也理解不到 我們是煩惱重重的眾生 所以這麼樣的粗顯的 一種煩惱障所知障 障礙住我們的本性 障礙住我們的智慧 當然我們要了解 佛菩薩的境界是不容易的 但是佛陀證悟到之後 有解說給弟子們聽 所以在於四聖諦的 苦集滅道的滅諦裡面 佛陀就解說了寂滅樂的內容 這個寂滅樂的內容 當然就是佛陀證悟到 佛陀證悟到之後解說出來 弟子們舍利弗目犍連 也依此而修 當然他們也得到了阿羅漢果 所以得到阿羅漢果的 這些聖者們當然也能夠了解到 什麼就是涅槃 什麼是菩提 只不過聲聞乘緣覺乘的 還是不究竟 還是不夠圓滿 為什麼 因為他們所斷的煩惱性 還是有保留 也就是說他們不夠清淨 還有一些的煩惱沒有斷除掉 尤其是種子跟習氣的部份 所以我們就說 唯有達到成佛的境界 你才能夠真正的 一切煩惱障所知障 完完全全的斷除掉 達到最極清淨的佛果位 這一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 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 所要追求的一個最高的極果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順著佛陀 他所走過的道路 順著佛陀他所修學的 這個法門的話 我們都要有信心 不要自己打退堂鼓 自己自貶了自己的這種善念 只要好好的來修 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 成佛的境界 所以佛陀就是談到十方三世佛 過去的佛已經成佛了 現在的佛還在講經說法 像藥師佛像阿彌陀佛 我們從大乘經典裡邊來了解 他們都是屬於現在佛 現在還在說法當中 未來佛是誰呢 就是我們每一位了 只要我們每一位每一個人 提起自己的精進力 提起自己的信心 我們每一個人好好的來修 每一個人都是可以達到 成佛的境界 所以涅槃是最極清淨 菩提是覺悟一切的真理 這一個二轉依果就是斷煩惱障 所成就的 斷所知障所成就的 涅槃的境界 只有這樣子了解而已嗎 當然也不是 根據我們的課文裡邊所說 涅槃詳細的來分 含有四種的差別 叫做四種涅槃 四種涅槃主要的 就是能夠於本性清淨的 一種涅槃 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 還有無住涅槃 菩薩本來就是發自利利他的心 來度化眾生 佛當然更是如此 所以不住於涅槃 這個內容我們就等下一節課 現在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