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十八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就看唯識要義第六篇 修道論的第四節 也就是修習位 這在課本是屬於一百三十九頁 裡邊所要談的內容 一百三十九頁這邊開始 就要談到修行的過程 入了見道位 在大乘的修學法裡邊 也就是進入初地 初地是極喜地 因為超越過世間 非常的高興非常的歡喜 已經斷了一分的煩惱 證得一分的真如 但是這樣子夠了嗎 還是不夠的 因為還有很多很多的微細煩惱 還必須要再繼續精進努力的 去斷除 如此也才能夠在於 修學十波羅蜜的法門當中 能夠更深入能夠更微細 所得到的真如的境界 也才能夠越來越純熟 所以我們從初地 入了見道位以後 還要再繼續修 進入於二地三地乃至於十地 這個過程我們就稱之為修習位 也就是修道位 課文的分為幾個小節來做說明 第一就是修行狀況 菩薩於見道時 雖然證得無分別智 斷除一切思想上的顛倒知見 但是生活上的煩惱尚未斷除故 還需要重修 這個就是所謂的分斷煩惱 分證真如的由來 斷除思想上的比較容易 也就是說在於所知障的部份 在於認知上的要斷除比較簡單 所以我們在十種根本煩惱當中 思想的部份我們就稱之為利使 容易斷的煩惱性 但是生活上的那就不容易斷了 所以貪瞋痴慢疑 我們就稱之為純使 不容易斷的煩惱 這個就是我們生活上 一般的習氣習慣 乃至於內心裡邊的 那種種種的事相上的煩惱 所以我們就是還要重修 慢慢的一層一層的 再把我們內心的煩惱 能夠給去除掉 這個叫做分段煩惱 一層一層的把煩惱給消除掉 一下子要完全斷除那是不可能 就像我們一般所講的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個本性難移當中 我們還是要把 壞的習性給斷除掉 所以一定要改 在改的過程當中是慢慢的 一層一層的 這個時間就拖的很久拖的很長 所以我們一般就講說 叫做分段煩惱 斷了一分煩惱 就能夠證得一分的真如 也就是說無分別智越來 就是越精純 所能夠悟得真如的境界 當然也更接近 所以這個真如的名稱 當然也不一樣 越高深越深入 煩惱斷的越多 我們所證到的真如 契證的當然也就更清楚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每一地 每一地都有它應斷的煩惱 都有它應證的真如 這個修習位就是指的 從初地的住心到十地的初心 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說過了 十地的修行它原則上每一地 都有三心 剛剛證入這一地的境界的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入心 還再繼續修學的過程 朝向更上一層來用功 來斷煩惱來契證真如的 這樣子的修行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住心 等到這一地應該要修的 應該要斷的 已經圓滿了 我們就稱之為出心 能夠更跨越到上一地 這樣子入心住心跟出心 雖然有這三個過程 我們就說入心只是一剎那 出心從這邊出 而要進入到上面的 這一個地上的境界 我們也是一剎那 但是中間的住心的修學過程 時間就比較久一點 所以每一地每一地都有三心 剛才講過了 在這個見道位 從四加行跨入進入於初地 我們就稱之為見道位 當然見道位就是第一剎那 這個是入心 入心之後 就是進入於住心的修學過程了 所以從第二剎那的住心開始 我們就稱之為修習位了 所以這邊就講 初地的住心 經過二地三地四地到九地十地 到了第十地的這裡講出心了 進入到第十地 就在住心裡邊好好的來修學 已經到了出心的階段了 過了出心也就等於接近於成佛 所以這個出心又有一個名稱 叫做金剛無間道 所以第十地的出心位 也稱之為金剛無間道 從初地的住心 一直到第十地的出心 這個都叫做修習位 什麼叫做修習 修習就是修道的意思 好好的在佛理方面的 真理上的契證 乃至於無分別智的提昇 乃至於煩惱的斷除 真如的契悟 所以這個修習也就是修道 也就是說菩薩在此要歷經 十地的修行 要斷十重障 以證得十種真如 因為這裡的菩薩 這裡的菩薩 當然就是十地的菩薩 幾涉及三阿僧祗劫的全部 三阿僧祗劫可以說十地的菩薩 就已經二大阿僧祗劫了 所以可以說占的比例非常的高 也就是說修行的時間非常的久 在十地中的一一地上 各以一個波羅蜜行為本 十地配合十波羅蜜 也代表著每一地以一個波羅蜜 以一個修學的法門為主 其它的當然還是需要修行了 不單只是修這麼一個波羅蜜行 其它的都放棄掉 不是 而是以它為主 其它的還是需要的去配合 所以各以一個波羅蜜行為本 還要勤修自餘的一切行故 你其它還是要學還是要修 並不是把它放棄或暫時擱置 不是的 既然以一個波羅蜜行為主的話 當然他所能夠斷的煩惱 當然也是一層一層的 第一層第二層 所以必須斷除一個重障 而且證得一個真如的這個境界 每一地又有所修所斷 所證的三段 這個就是所謂的要修學 十波羅蜜行 要斷十重障要證得十種真如 所以它的關係就如下表 在這個表裡邊 它就有寫到了 所經的就是十地位次了 從第一的極喜地 到最後的第十的法雲地 每一地的名稱 每一地當中它所應該要斷的 所應該要斷的這個障礙煩惱 名稱上當然也個個不同 像極喜地要斷異生性障 它所修的法門 我們就從十波羅蜜行來說明 所以初地就是要修學 布施波羅蜜 所以以施為主 所得到的真如 所證得的就名之為遍行真如 十地每一地 有它應該要修的法門 有應該它要斷的煩惱 有它應該要證得的真如 既然是配合十地來修 所以煩惱也分為十種 所要修的法門就是十波羅蜜行 也是十種 所要證得的真如 名稱上配合每一地每一地 所要修的它的程度 名稱上也不一樣 這一個就是我們課文裡邊 這個圖表所顯示 再來看一百四十頁的 這個本文的內容 就說此中自初地到第七地 是有漏無漏的雜起地 從初地開始一直到第七地 我們就稱之為有漏無漏雜修 說明他們有時 還會起有漏的心識 但是有時入於禪定當中 又可以進入於根本無分別智 契證真如的境界 所以無漏定當中 就起無漏智 但是如果是在出定 或者一般的生活上 還是屬於有漏的 所以所起的行相 所起的這種生活的習性等等 還是一樣的有種種的煩惱 所以是有漏無漏雜起地 在觀智還需要加行 必須以一行修攝一切行 以一行修攝一切行 代表著修一個布施波羅蜜 就可以含攝其它九種的 法門在裡邊 這一個在經典裡是每一條 每一條都有所解說 我們現在就是要來了解 一行攝一切行 因此菩薩在此必須要花費 一大阿僧祗劫的時間 說明什麼 從初地到第七地 就要修學一個阿僧祗劫 我們前面有說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 要三大阿僧祗劫 最開頭要修的 當然就是比較好修 因為所要斷的 都是比較粗淺的煩惱性 所以從初發心經過十信位十住 十行十迴向位一直到四加行 那個是一大阿僧祗劫 現在由見道位的初地 一直到第七地 又是一大阿僧祗劫 這個時間所花費的還是蠻久的 所以就是第二阿僧祗劫 就是從初地到第七地的 如係頓悟悲增的菩薩 他是屬於頓悟 什麼是頓悟 代表著屬於定性菩薩乘的 也就是說一發心 就是朝向於大乘佛果 一發心就是學菩薩乘的 這是屬於頓悟 而這個頓悟的菩薩行當中 又有智增菩薩又有悲增菩薩 一個是著重在於智慧方面 契證真如的 也有一部份的菩薩 他是著重在於利益眾生 能夠為眾生拔苦與樂的 這個叫悲增的菩薩 這個地方就說 如果是屬於就是直趨-大乘菩薩行 而且又是屬於悲心特別殊勝的 這一類的菩薩 在此地仍以分段身來濟度眾生 代表著在第二阿僧祗劫的時候 悲增的菩薩還是分段身 還是要透過業力來投胎 因為他為了要度化眾生 要多與眾生結緣 所以他要留惑潤生還有煩惱 什麼煩惱 能夠帶他去投胎的這種煩惱性 所以他還是要經過投胎而有的 但是他的悲心悲念那是不斷的 什麼是分段身 在我們的佛學裡邊談到生死 有二種 一種叫做分段生死 一種叫做變易生死 所謂的分段生死 分段身就是 由有漏煩惱業招感的 三界五趣的總別二報 也就是異熟依身 異熟身我們就說過了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這個生命體出生為人 有人的形狀這個就是總報 每一個人的五根六根個個不同 這一個是我們個人的別報 或者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們的人事關係 這個都是屬於別報 所以由一個生命體 就稱之為總報體 還有我們個人的高矮胖瘦 這個就是個人的別報了 所以總別二報也就是異熟依身 也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生命體那裡來的 怎麼來的 就是由於過去所造作有漏煩惱 業力而感得我們在這個三界 裡邊的一個生命體 或者五趣的一個生命體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 過去的煩惱業來的 這個煩惱業 我們稱之為有漏煩惱業 這裡的有情 因為隨他的壽命的長短不同 就怎樣 一段一段的受生死故 出生為人 像我們現在來說 我們出生為人 大約就是七八十歲左右 再長壽一點的話活到一百歲 一百多歲了 像這一個原則上 就是與一般的來說 到畜生道去的話 畜生道原則上也有一個標準的 大約的 長壽一點短命一點都有的 個人的業力不同 所以我們就是一段一段的生死 生了那麼一段的生命之後 就死了 死了再投胎死了再投胎 所以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這樣一段一段的 我們就稱之為分段身生死 這樣子的一個生命體 這樣子的一個身體 我們就稱之為分段身 反過來說叫做變易身 什麼是變易身 當然變易身就是有所改變 怎麼改 不是由業力來改 是由願力來改變自己的身相 也就是說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 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說法 他要來度人道的 他就變化人道的生命體 他要來度畜生 他就變現畜生的生命體 或者他要來度人道的眾生 他就化成了動物來感受 而由人來了解之後 而能夠有所轉變 來去惡行善等等 像這一個有很多的寵物 都能夠改變主人的個性 改變主人的待人處事的 一種方式還是有的 他就成為一個寵物之後 能夠以一種不同的方式 來讓主人有所感動而改變 這個就是應以何身得度 他就現何身來度化他了 很多的大人也因為小孩的純真 也有所感動而有所轉變的 這種現象存在 所以在我們的經典當中 佛菩薩的千百億化身 都是如此 現在我們就以菩薩的度化眾生 來說的話 也是一樣的 所以他就藉著所知障的助緣 所知障原則上就是思想方面的 理解部份的 由無漏的大願大悲所感得的 異熟依身 最主要的還是願力 以這個大願力大慈悲心 為了要讓眾生離苦得樂 他就變現出不同的形狀形態 即使是在痛苦之中 他也是不畏辛勞的 就像地藏菩薩一樣 他為了要度化地獄的眾生 化身為地獄裡邊不同的身相 這樣子我們就稱之為變易身 也就是說菩薩為了要濟度眾生 發出尖猛的悲願 轉這個分段身所得的那種妙用 不可思議身 所以願力所顯現的 一定是屬於不可思議的 那種大悲大願力 這樣子的一種生命體 當然不同於我們一般的凡夫 是隨著業力 來帶領著我們去投胎的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來生要到那裡去我們不曉得 我們是隨著業力 業力善的多 到人天二報 如果惡業的多 我們就到三惡道去 我們自己做不了主的 但是菩薩不同 他就是以大悲大願力 以願力而千百億化身 所以這樣子的生命體 當然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所以就叫做變易身 自下地到上地的菩薩均為此身 原則上都是從初地 如果是智增的菩薩 從初地開始他就有變易身了 但是如果是悲增的菩薩 要到八地以上才有變易身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悲增的菩薩他就沒有那麼快 就轉成變易身了 他就要偏偏要到第八地的時候 他才轉分段身為變易身 這一個就是說明 我們十地的菩薩 對於分段身與變易身 二方面的不同點 第二部份就是行位次第 就是十地菩薩每一地每一地 他都在修學什麼樣子的法門 十地是譬喻菩薩所修行的行 總攝有為無為的功德 有如大地的能生長一切草木 可以成為一切行的依持 所謂的大地 為什麼要以這個地來做例子 因為地它具有能生長 一切萬物的這一股功德存在 菩薩也一樣的 菩薩修學到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的功德都是非常殊勝的 而且這麼殊勝的功德 不但說是可以讓自己本身 在自利的部份方面 能夠達到佛果位 而且在利他救度眾生的部份 功德更是殊勝 所以他就說 能夠成為一切行之所依持 就是說一方面能夠有所依住 一方面又能夠增長功德 所以每一地每一地 它所修的法門都是不可思議的 既然叫做地 有十個階位稱之為十地 但是十地還是有它的名稱 就是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焰慧地極難勝地還有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總共就是十個名稱 第一個叫做極喜地 為什麼這個初地叫做極喜地 因為菩薩到這個時候 他已經捨棄掉異生性了 異生性就是凡夫性 凡夫的煩惱性 已經大部份都斷除了 所剩下的煩惱可以說都是微細 極微細的 所以已經不會再落於凡夫當中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很高興了 脫離凡夫入於聖位了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超凡入聖 超越凡夫的境界 達到聖者的境界 當然高興 就像我們一般的學生 進入了高中考上了高中 就很高興 考上了大學就很高興 或者研究所你被錄取了 那就是很高興了 所以這個初地見道位 這個聖流之中 他已經達到這樣子的境界 所以當然是高興的 所以得聖種性 證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 生大歡喜的意思 人空也悟得了法空也悟得了 代表著我執法執都斷除了 所以對於自利的部份 當然已經證入於聖位 利他的部份 又能夠顯現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的功德 這個歡喜地它的舊譯 叫做歡喜 新譯就叫做極喜 這個都是通用的 第二地就是離垢地 離垢地就是菩薩善能嚴持淨戒 不起微細毀犯 遠離煩惱垢的意思 離垢 垢就是煩惱了 就是污穢了 現在因為持戒的關係 所有一切的煩惱 所有一切的污穢 不善的一切行為 完全都把給它斷除掉了 所以離去一切垢染 這一個要離去垢染 必然就是要持戒 所以我們就說很多的規矩 好像看起來是很不合理的 但是你如果好好的 遵守規距的話 我們的身心行為的舉止動作 必然是合法的 合乎於這種道德規範的 所以只要不犯規 只要不犯法 我們都是一個很標準的 一個國民一個公民 或者是一個團體裡邊的 一個成員 一個修道者也一樣 在這個修道的僧團當中 如果能夠好好的 來守持戒律的話 不但說外在的這個行為 能夠中規中矩 就是我們內心的 所謂一切的思想動念等等 也都會受到我們一切的 這種規矩本身的影響 而來約束自己 慢慢的能夠斷惡修善 第三就是發光地 發光地菩薩成就勝定 也就是要修學三摩地 三摩地翻到我們中國話 叫做等持 或者叫做三摩缽底 翻到我們中國話叫做等至 這個三摩地也好 三摩缽底也好 都是一種禪定的功夫了 也就是殊勝的禪定 成就了殊勝的禪定與大法 就會發無邊妙慧光的意思 什麼是大法 當然就是真如 當然就是無漏智慧 你就能夠在於修學禪定當中 能夠引發無漏智慧 發出那種光明相 所以我們一般就說 智慧就是光明 光明就是智慧 這個地方所講的光明是什麼 就是聞思修的三種智慧 所以我們在念三皈依的時候 深入經藏就會智慧如海 也就是說你有跟這個大法 有跟世間的真理相呼應的話 智慧必然就會引生 而且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是透過聞思修慧來求進步 所以你的光明 就會一直的顯發出來了 這個第三就是發光地 第四就是焰慧地 焰就是火焰 就是一直的火很大 這個火很大 我們就代表智慧猶如日光 智慧猶如火光一樣的 有了智慧能夠斷除煩惱 有了火光 能夠燒盡一切的污穢等等 能夠照明 代表智慧能夠體悟真理 所以我們這個智慧 經常就用火焰來做說明 用太陽來做說明 用光明來做說明 所以這個焰慧地 就代表著智慧猶如火焰一樣的 怎樣子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菩提就是覺 對於佛陀所覺悟的真理 我們也一樣的可以安住於 這個最殊勝最殊勝的 覺悟法之中 所以能夠發出智慧如大火的 這種燒薪 把智慧跟大火就是做個例子 能夠燒一切的煩惱 就是燒出一切的污穢了 第五就是極難勝地 極難勝代表的這個真智 這個真智就是真實的智慧 要悟得真如 一定要根本無分別智 沒有根本無分別智 你體悟不到契悟不到 所以根本無分別智 也叫做真實的智慧 叫做真智 再來一個就是俗智 俗當然就是世俗的智慧 這個世俗的智慧有什麼 緣依他的後得智 也就是說教化眾生於世間法上 能夠事事無礙的來辯才 或者依他起的一切萬法的了知 你有辦法能夠認知以後 以這個後得智來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 眾生當然是在世俗界之中 所以教化眾生的智慧 了解世間依他起的智慧 我們就叫做後得智 也叫做俗智 所以證悟真理的根本無分別智 叫做真智 教化眾生了解世間 一切萬法的智慧 叫做俗智 這個極難勝地就是說 它的真智跟它的俗智 均能現前不二 能夠顯發真智也能夠引發俗智 代表著說它如果一入定 就能夠契證真如 一出定就能夠辯才無礙的 教化眾生 所以就無有差別了 隨時隨地都可以入於無漏 隨時隨地都可以與眾生 做教化的工作 所以二種智慧就互相融攝 而此事是很難的 要達到事理無礙也是不容易 真的是極難勝 很不容易修得到的境界 菩薩能夠做到的意思 到了這一地的菩薩 也就是第五地的菩薩 他就有辦法真俗二諦達到不二 而融洽的這種程度了 第六就是現前地 現前就是觀十二因緣 善離雜染差別 無分別的最勝般若 已現前的意思 現前地就是十二因緣的境界 能夠現在前 什麼呢 能夠善離染淨的差別 對於一切的差別法 他都有辦法跟它給斷除離去了 所以他這個時候 完全是無分別智的顯現 就是一種智慧的顯現 這個智慧的顯現 我們從這個表裡邊 可以看得出來 在一百四十頁的第一行裡邊 第六的現行地所修的 就是六波羅蜜 六度裡邊的般若波羅蜜度 就是十波羅蜜裡邊的第六 這一個已經是屬於智慧度 所以這個時候他已經達到 無分別最殊勝的 般若智慧的境界 隨時隨時都可以現在前 第七就是遠行地 也就是住於無相觀遠離世間 與二乘的有相行的意思 這個遠行就是已經遠離了 二乘遠離了有相修 達到了無相而修的境界 所以遠離二乘的修行 遠離有相的修行 此地有所謂七地沉空難的危險 到了這個第七地的時候 也有一種危險訊號 怎麼樣說 能夠沉靜於那種完全 滯空的境界當中 這樣子的話 如果他不願意離去了 這一個空觀的話 很可能就如同二乘一樣的 達到於沈滯於空寂裡邊了 所以七地沈空難 也就是說容易落空墮入於度生 菩提均無功用的偏見 容易落空就是落入於空觀之中 就墮入於度生跟菩提均無功用 他都不要再有所執著 因為已經離去了有相行 離去了有相修就變成是空修了 空修的話是不是就能夠真正的 圓滿的達到佛果的境界 還是不行的 因為這個是菩薩行 菩薩行必須還要與眾生多結緣 能夠在與眾生群中來度化眾生 所以這個第七地 因為既然是離去了有相修 而進入於無相修的時候 就容易墜入於空相當中 這是一種危險的一種修行法 第八就是不動地 這個不動地代表著無漏的 無分別智 它能夠任運相續不用加行 也能夠現前 不為一切有相功用 與這個煩惱所動的意思 既然叫做不動 當然就不為煩惱所動 而且他這個時候 也是一種無功用行 不需要再特別的提醒自己 我要用功我要用功 很自然的他就會去用功 很自然的他的每一個動作行為 每一個思考智慧都 是在修行當中 我們一般說人都有惰性 沒有人催 沒有人在那邊督促的話 就很容易墮落 很容易懈怠 為了要求進步 就是要自己鼓勵自己 我要多用功我要多努力 我要多認真 就這樣來勉勵自己的 這種用功情況之下 我們就叫做有功用行 就說一直的鼓勵自己 一直的勉勵自己 雖然很想要出去玩 雖然很想要懶散一下 也就是不行 所以很多的學生 到了要考試的時候 他就比平常能夠 多約束一下自己 這個都是屬於有功用行 但是修行修到第八地 就是無功用行了 不用特別再提醒自己 隨時隨地都在用功當中 都在精進的努力當中 諸地之中前五地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前五地從初地開始 一直到第五地 大部份都是修有相觀 就像我們現在要觀想 一個什麼東西一定有一個形狀 有一個形像 說到一個無漏 就要有一個無漏的形像 說到真如 要有一個真如的形像 沒有行相沒有描述的話 就不曉得是什麼東西了 所以我們原則上在說出了 什麼問題的時候 都會說它的遠近它的大小 它的形狀它的顏色等等 這個都叫做有相 前五地是有相修得比較多 無相修得就比較少 因為境界還不夠 還沒有辦法這麼樣的去觀 第六地它是無相觀多 有相觀就少了 到第六地那就倒反了 第七地雖然是純修無相觀 但是還要加行 他已經是修無相觀了 有相形的已經是斷除掉了 已經是厭離了 但是他還是要加功用行 還是要勉勵自己 不能夠現出化他的相土等等 就說在這個修無相觀的時候 就是要勉勵自己說 我不可以有這個種種化他的相 就是外在的一切的形狀 像金銀等相 也不可以有其它的土 這樣子的一種形狀出來 它是屬於雜居土 或者是污穢土 或者是清淨的國土 也不可這麼去觀 至於第八地就必須斷除加行障 到了第八地的時候 他又是無相觀 又是不需要再加功用行 但是他還必須要怎樣 斷除加行障 到了第九地就是善慧地 智慧就很殊勝了 就是善慧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四無礙解也就是四無礙智 就說對於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 甚至於辯才無礙 這個時候是很殊勝的智慧 遍遊十方說法無礙的意思 第十地就是法雲地 遍緣一切法的大法智 能夠隱覆無邊的惑障 就猶如雲會蔭作大法雨的意思 法雲猶如雲一樣的 天上有雲就能夠下大雨 就是清涼的意思 我們就說到了第十地的菩薩 他就可以達到清涼的境界 所以他就能夠引發 一種大法的智慧 十地原則上它的名稱的解說 它所達到的境界 十地的每一地 它都有入住出等三位的差別 就是說每一地每一地 都有入心位都有住心位 還有出心位這三位差別 這個名稱裡邊 斷正惑位就叫做無間道 證理位就叫做解脫道 可見十地中的每一地 均具有二道了 要記得初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 每一地如果正在修行的時候 正在斷煩惱的當下 我們就稱之為無間道 每一地都有它的入心位 悟得真理 要悟得真理的當下 我們就稱之為解脫道 所以初地見道位 這個是解脫道 現在在修行的時候 要斷二地的煩惱性 這個叫做無間道 到了初地 已經把二地的煩惱斷了 進入於二地的境界 這個二地的入心位就是解脫道 所以每一地都有解脫道 每一地都有無間道 一個是從斷煩惱來說 一個是從證得真理來說 就每一地都有這個二道的名稱 第十地的滿心位也就是出心了 圓滿了結束了 所以是滿心但是也是初心 為什麼 他因為要離去第十地 而證入於佛果位了 所以第十地的滿心 就是正斷佛果障 所以叫做金剛心 所以我們前邊就有說 它就金剛無間道 就說到第十地的時候 他要斷除佛果位 遮蔽佛果的這些障礙 要把它給斷除掉那才能夠 進入於佛果的解脫道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金剛位 也就金剛心 這個就金剛無間道 此為等覺位 其解脫道就是佛果的妙覺位 我們就說第十地的滿心位 也可以叫做等覺位 也就是金剛無間道 再過來下一個剎那 就是證入佛果位 佛果位我們就叫做妙覺位 最殊勝的一種覺悟的境界 妙覺位就是佛果了 至於佛果 當然就是稱之為解脫道了 十地的行位如下表所顯示的 十地的行位 從極喜地一直到法雲地 它應該要修學什麼樣子的法門 得什麼樣子的功德 所以極喜地就得聖性 就證了二空的這個空理 利益自他生大喜 對於自己的利益 對於度化眾生的利益 自利利他二方面 他都能夠引生大歡喜心了 離垢地就是成就淨戒 遠離諸犯戒垢 這一個可以說 就是我們前面的長行裡邊 所說的他所應該得到的 那一種功德 像第六地就是現前地 就是觀十二緣起 染淨無分別了 能夠達到染淨無差別的境界 第七地就是遠行地 他已經就是遠離了二乘 遠離了有相修 所以就住於無相觀 能夠超越過世間的二乘道 能夠超越二乘 乃至於第九的善慧地 就是成就 因為智慧殊勝 什麼智慧是最殊勝的 就是四無礙辯四無礙解 所以他能夠成就四無礙解 能夠遍於十方世界來說法度眾 第十地的法雲地 就是大法智能夠蔽惑障 能夠把這一切的惑障 全部都遮蔽斷除了 就如同空出生眾德水 能夠遇到大法雨滋潤一切眾生 這一個就是我們 有關於十地菩薩他們的位次 下面所要談的就是所修的勝行 有說那些法門呢 我們就等下一節再來做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