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十七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修學唯識一定要悟得唯識性相 才有辦法了解所緣的一切法空 乃至於心識緣依他起法 也是空性 如此以能取所取二方面 都達到空的境界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見道位 也稱之為通達位 所以在課文中的 一百三十四頁的第一行 這裡就有說 世第一法的次剎那 也就是過了世第一法位之後 然後進入於十地的這個初地 也就是極喜地 這個位次就稱之為見道位 所要悟得的就是唯識性 這個唯識性當然就是體悟到 唯識的這個內在的義理 一切法皆是唯識所變 就是能變的心識也是空 最後就是無漏智慧與真如 達到冥合的這個過程 像這樣子的狀態 我們就稱之為悟得根本智 這個時候的根本智 就已經是無漏智慧了 所以無分別智以真如 能夠達到冥合 離去了能取所取的種種執著 這個時候斷除了 分別的種子習氣 而且俱生起的現行也斷除了 這個時候的智慧就是根本智 或者也叫做無分別智 有了這個根本智之後 為了要再來緣取 世間的一切萬法 為了還要教化眾生 所以它就會再引發後得智 就是見道位以後的聖者們 根本智後得智都是具足的 能夠來體悟真如 也能夠來緣取世間的一切 世俗的事情 所以在這個第一大段的最後 就說見道的菩薩 就是以此二智來緣真俗二境的 那二智 根本智後得智 二境 就是真諦乃至於俗諦 這二方面的境界 再看第二大段的解說 就說二種見道 通達位既然叫做見道位 就是體悟到真理了 但是體悟真理 原則上還是分為二部份 一個就稱之為真見道 一個就稱之為相見道 都是屬於見道位 怎麼解釋 看一百三十四頁的第二大段 第二就是二種見道 見道位是證得根本後得二智 悟入唯識性相的 這種智慧 這個時候階段就是引發了 二種無漏智 悟得唯識性相的道理 所以它所引發出來的 就是無漏的這種境界了 因為它是以根本智斷惑故 叫做真見道 它是要引發根本無漏智斷除了 我們在前邊所說的 分別起的種子跟習氣 俱生起的二障現行 所以它是斷惑故 斷除了分別起的俱生起的 煩惱障還有所知障 所以這個時候所得到的境界 就稱之為真見道 確確實實悟得了 確確實實離去了煩惱 反過來說以後得智來修習的 這個就叫做相見道 後得智就是來了知 依他如幻的俗事 了知依他如幻的俗事 就是緣取世間的一切法 這個時候的緣取一切法 已經是無漏的緣取 也就是教化眾生的緣取了 這個時候的修習修學 就稱之為相見道 這二個智又怎麼來做解釋 真見道跟相見道 真見道就是根本無分別智 證見了二空 伏斷分別起的二障的種子 這個就稱之為真見道 所以得到了聖者的境界 他一定要有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 就是有根本無分別智 第二個就是一定要悟得二空 就是我空法空 或者叫做生空法空 或者有的地方 也叫做人空法空等等 再來第三個條件 就是要伏斷分別起的種子 跟習氣 乃至於所知障煩惱障的種子 全部都要斷除掉 這個時候的階段 才能夠叫做真見道 真正的進入聖者的這個位次了 但是這個真見道又再分二種 就是有前後關係 前後關係怎麼分 一個就叫做無間道 一個就叫做解脫道 也就是說從世一法的後一剎那 要進入於見道位的時候 就是還有二個階位 一個就是要經過無間道 一個才能夠達到解脫道 所以在這個真見道的過程裡面 再分二個位次 什麼是無間道 當然前面已經說過了 就是世第一法無間的 進入於見道位 無間的這個當下做什麼 怎麼修 就是說於加行位的無間 它就發就是引發出來 生法二空的無分別智 所以就在於這個無間道的時候 就會引發出生空的無漏智 跟法空的無漏智出來 這個無漏的分別智 主要的就是斷煩惱 要先斷除煩惱才能夠悟得真理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斷除 分別起的二障種子的階位 我們再分開來跟它作解釋 生空無分別智 就是要斷分別起的煩惱種子 法空的無分別智 就是要斷分別起的所知障 所知障的種子也要斷除掉 所以在無間道最主要的 就是引發無分別智斷煩惱 解脫道呢 既然叫做解脫了 就是煩惱都斷除了 沒有煩惱就能夠把真正的真理 給顯發出來 我們的智慧就能夠真正的 體悟到真理的狀態 所以解脫道也就是說 在這個無間道已經斷除了二障 種子所顯發出來的真理 也就是說太陽被烏雲遮住了 我們這個烏雲散開了 太陽的光明就顯發出來 所以一定要透過 無見道的斷煩惱 才能夠顯發這個真理 悟得這個真理證得這個真理 就叫做解脫道 那也就是說捨二障習氣的階位 捨二道雖然分為二個剎那 我們說有一個無間道 再有一個解脫道 好像是有二個剎那 其實從世第一法進入見道位 即是一剎那之間而已 在這個一剎那之間的時間 非常的短促當中 它雖然說是有二個的過程 一個斷煩惱一個顯發真理 但是這邊說雖然是分為 二個剎那來說明分別來作解說 其實它是斷證均等無異故 斷煩惱跟證得真理 它其實是同時的 其實是同時的 所以這一個無間道解脫道 二個雖然同樣都是屬於 這個真見道的內容當中 我們跟它合在一起 叫做一心真見道 一心真見道雖然在解說上 有無間道有解脫道 但其實都是在一剎那一心裡邊 同時的過程 所以課文就說 它的斷惑跟證理 其實都是同時的沒有差別的 所以我們有一個名稱 叫做一心真見道 所以只要真見道的話 完全原則上就是斷除這個煩惱 證得真理來說 但是如果再跟它細分 從一心真見道來講的話 那就要在解釋上 要分為無間道跟解脫道了 一個從斷煩惱來說 一個從證真理來說 談到根本智它是真見道 那後得智就是相見道 後得智的相見道也就是說 使觀心熟練 我們所起的如實智觀 還要繼續給它熟練 再發這個後得智 所以透過根本智還要再起觀 才能夠有後得智 一方面自己本身 再繼續的來修學 一方面就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等 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習 真見道的斷惑 跟這個證理的學習位 就是對於前邊的無間道 也要一再的再來複習 對於這個解脫道真理的體悟 也要一再的再複習 這個相 相見道的相 就是有相狀的意思 也有義類的意思 也有相似的意思 怎麼解釋 所謂的相狀義 就是相義 就是說這個時候 因為前邊已經悟得唯識義理了 所以這個時候也是照著前邊 所悟得的那個唯識義理 再重新再起觀 再觀想再來了解再抉擇 再去思考 所以這個時候它所了解的 唯識義理就跟前面解脫道 根本智所悟得的義理要一樣 剛才是悟得的時候 不能夠有所分別 但是現在這後得智 它是可以起分別的 了解差別不同 了解內容 甚至於還可以解說給眾生聽 我剛才是悟到了什麼狀況 可以去作描述 所以這個地方所講的 就是那個形狀 可以去描述所悟得 可以去理解 所悟得這個唯識性相 第二叫做類義 類就是之類的 就是相似的 也就是說它同樣的 根本智所緣取的 是一類的 這一個範圍 這一個就是同一個族群的 這樣子的一個內容的 一種再重新去觀察 第三就是似 似當然就是相似了 相似於前邊的 這邊講似實斷證 因為前邊已經透過無間道 斷煩惱 透過解脫道來悟得真理 現在一樣的照這個方式 同樣的再去觀想 再去了解 甚至於也經過這樣子的過程 因為這個時候煩惱還是具足的 什麼煩惱 還是有俱生起的煩惱障 還有俱生起的所知障的種子 跟習氣 所以它還是必須仿照於 前邊的煩惱跟了生死的 這種方式再繼續的 再更進一步的 對這個俱生起的二障 還是一樣的要斷除 還是一樣的要證得 所以叫做似 就是相似義 前面的方式如何斷煩惱 如何悟得真理 所以有斷證二部份都要 所以這個地方就稱之為相見道 就是相似的 同樣的這個內容 但是相見道如果再詳細分的話 還有二大類 一個叫做三心相見道 一種叫做十六心的相見道 這樣子的分類法 主要的是讓我們來了解 不管是在修四諦法門也好 或者在修學過程當中 悟得真如的狀況也好 它讓我們能夠更清楚的 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 他應該要悟的應該要斷除的 所以有三心相見道 還有就是十六心的相見道 這二大類 三心相見道 第一個就是以這個依他的相分 來觀非安立諦的真如 依他的相分 相分當然就是所緣的對象 所緣的境界 那世間的一切所緣境界 都是依他起法 所以就叫做依他的相分 我們所看的所聽的所了解的 全部都是依他起法 依他起法當然是屬於相分境 就在這個依他起法的相分當中 來觀非安立諦的真如 什麼叫做非安立諦 這邊就講所謂安立就是施設 就說每一種法門 你所看到你所聽到你所感覺到 或所觸摸到的 你一定都會有一個名相 一觸摸摸到桌子 這個是硬硬的 摸到這塊布 這塊布是很細膩的 或者聽到聲音 這個是很好聽的音樂 或者你所看到的這個是黃色的 是白色的 你一定有這麼一個以自己 所了解的這個名稱 這個我們就跟它加上 一個名字下去 這個叫做白色這個叫做紅色 這個叫做細這個叫做硬 有這樣子的名稱 我們就叫做施設 從小的時候是父母親教我們 我們長大了看到什麼東西 我們都要有一個名稱 所以就叫做安立 就叫做施設 對於真如的道理一樣的 我們要施設差別名言之義 悟得了真如 悟得真如的當下 根本無分別智的當下 我們就是說它是 不能夠以語言來解釋的 也不能夠以分別心的思考 來跟它加以思辨的 都是不能 完完全全是智慧跟真如的合一 但是現在是已經出了 根本智之後 還要再重新再來複習 重新再來了解 剛才悟得的當下的那種狀態 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有一個名言 一定要有它差別的不同 有漏跟無漏的不同 有斷煩惱跟沒有斷煩惱的不同 一定要給它有一個名言的解說 或者我們自己稱為意言境 什麼叫做意言境 意就是心意了 代表著我雖然是沒有講出來 但是我的內心裡邊也在想 這是什麼那個是什麼 講出來的當然是語言 沒有講出來的 思考還是一種語言 但是這個是意言 我們的內心裡邊的一種語言 內心所想的這個也是桌子 內心所想的這個也是原子筆 所以雖然沒有用語言 把它表示出來 還是有這個名稱 所以叫做施設差別 施設名言之義 因為真如它是不能差別故 其實真正真如的境界 它是不能差別 所以不能差別叫做非 非安立諦 就是說不是用語言 可以去做差別的這個真理 諦就是真理 所以四聖諦 苦集滅道的四聖諦 就是世間的出世間的四種真理 站在世間來說 苦跟集有它的因果相 以達到出世間的境界來說 滅跟道也是有世間 達到出世間的這個真理 所以這個諦就真理的意思 非就是說它這樣子真理的狀態 真如的狀態 它不是可以用語言音聲思考 來跟它作了解的 像這個的境界就是說 離去了語言思慮的這種狀態 現在的三心 怎麼來跟它作分別 三心就是內遣有情假緣智 第二就內遣諸法假緣智 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這個就從智慧來說的 因為入於見道以後 完全都是無漏智來觀一切 無漏智來做解說一切 所以這邊所談到都是一種智慧 第一種的就是內遣有情假緣智 內當然是針對著 我們的五蘊身來說了 五蘊身所表達的 就是我們的有情生命體 所以叫做內遣有情 向內來說就是除遣於我們 這個有情的生命體 假緣智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眾生的 生命體都是因緣所生 依他起法 既然都是依他起法 它當然就是假有的實無的 既然是假有實無 所以它是內生為假而無實體的 你有辦法去跟它做了知做契證 所以所引生的這一種智慧 就叫做內遣有情假緣智 向內來除遣來知道世間的 一切萬法都是無實體的 都是因緣假和而成的 你以這樣子的一種觀法 觀法就是有一個所取的對象 就是相分境 你有辦法引生以這樣的智慧 來觀察我們這個五蘊身的 假有實無 也就是說所謂的生空智觀 所以這一句話所談的 其實就是生空智觀的意思 菩薩可依此來斷分別的 尤其是粗分別的這個煩惱障 第二就是內遣諸法假緣智 這個假緣智這個諸法假緣智 就是我們的五蘊身 五蘊就是一切萬法 所以有色法有受想行識 眾生的生命就是由這五法所成 五法的內容 還是有無量無數的法 像這樣子的一切萬法 一樣的緣一切諸法都是假的 而無有實體的那種智慧 所以這種智慧叫做法空智觀 就是觀一切萬法皆空的智慧 菩薩就依此能夠 斷粗分別的所障 所以第一種的觀有情身的 是生空智觀就是斷煩惱障的 第二種的就是諸法的 觀一切萬法的 這個叫做法空觀 也就是斷所知障的 第三就是遍遣一切有情 諸法假緣智 有情主要的是我們一般的眾生 執著我們這個有情的生命體 為實我 有實在的主體性 有實在的常一性 但是這個當然是不對的 就是一切萬法也都有它的實體 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切萬法 也是因緣所生 所以對這個諸法的部份也好 我體的部份也好 到了第三個就是遍遣一切有情 遍遣一切諸法的假緣智 這種智慧就是要總緣 我跟法 就是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還有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假法 都是緣生法 所以是無有真實的我法的智慧 這個就是第三種 所以也就是所謂的俱空智觀 俱空就是我空法空 或者叫做生空法空 二種全部都是空性的 所引生出來的智慧 菩薩就依此來斷 微細的分別二障 第一種第二種都是斷粗分別 到了這個第三次觀的時候 就是斷細分別的 這個就是倣學之觀 這個叫做倣學之觀 就是倣效 就是照前面的斷跟證 再次的學習再次的來觀法 所以它非真實斷證 這個時候只是模擬前面的 倣效前面的來觀來了解 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斷煩惱 也不是真正的來證得真理 所以這個三心的相見道 只是模仿前面真見道的 這個過程 就是說於第一心 既然叫做三心 第一心就是內遣有情的 所以它就要法 這個法就是效法 就是模仿 所以在第一心的時候 就要模仿前面的無間道 它的生空智的見分 見分就是能緣心了 因為我們是緣一切萬法的相分 能緣的就是見分 所以現在就要模仿 就要法效法模仿前面的無間道 它是如何如何的來觀 再來如何的引生這種智慧 一方面是觀境 一方面是引生智慧 所以這個時候 它就生起了生空觀 來學習斷我執相 第二個心念 就要法 法一樣的就是模仿效法 前面的無間道 它的法空智的見分 一樣的 因為這個法空智 它也能夠斷這個法執 就是所知障了 所以它也要學習模倣來效法 前面的無間道 它是如何引生這個法空的智慧 來斷除所知障的這些種子 跟習氣 所以它就起法空觀 學習來斷這個法執相 到了第三個心念的時候 它就法解脫道的二空智的見分 來起二空觀學習二空的理相 到了第三心的時候 它就是同時我空法空的智慧 同時引生 所以對於有情對於這一切諸法 它的假有實無 都能夠有辦法去契證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狀態 就是解脫道的 到了解脫道的時候 他才能夠斷除了 所以他就是模倣 學習解脫道的方式 如何來證得真如 所以這邊就解釋了法 法就是倣效 法就是模倣的一個意思 為什麼只是倣效模倣見分 而不倣效模倣自證分 關於這一個窺基大師 在他的述記當中 就是成唯識論述記裡面的 第九卷他就有這麼說 他說因為見分的行相 跟真如的境界是完全不同故 所以我們就是要學習要模倣 而自證分與這個真如 它的這個真境體義 它是不異故 因為自證分它是心法的主體 就是相分跟見分的主體 這個主體 跟這個真如的這個主體 就是一切法的真如理性 這邊講體義是不異故 同樣都是一個主體的這個形態 所以它是沒有什麼差別 但是見分跟相分是有能所關係 所以能緣的心跟所緣的境 它是有差別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只有學習模倣見分 而不學習模倣自證分的 所以說因見分的行相 與真如境不同故要倣學 而自證分與真如境的體義 是不異故 不異就是相同 所以就不必要學習它 既然是相同的話 都是主體法 三心中第一和第二叫做法智 第三就叫做類智 這個我們可以看 後面的這個圖表 圖表裡邊 三心相見道 這個是與後得智來說的 後得智它就是可以有語言 它可以有差別它可以去思維 可以去觀察的 所以它的後得智的三心 第一心就是內遣有情假緣智 第二心內遣諸法假緣智 第三心就是遍遣一切有情 諸法假緣智 那麼它們的智慧 針對著有情來說 斷除我執的就是生空智 斷除法執的就是法空智 而二空智同時具足的 就是我空法空都斷除的 都能夠證悟到這個空理的 這種智慧叫做二空智 從學習的過程裡邊來說 前面的二個叫做法智 第三種叫做類智 三心相見道跟一心的見道 以及二障的關係 我們下面的圖表 總共是有三個圖表 現在這個第一個裡邊 譬如說第一心跟第二心 它都是屬於法智 為什麼這個叫做法智 最主要的就是說在這個 斷除煩惱的部份 斷除煩惱的部份裡邊來說 你是緣有情的 你是緣諸法的 它是各別 因為都是各別來緣取 各別來引生這個智慧 所以二個同樣的 都是屬於一種法智 原則上來說就是 效法這個無間道的見分 來斷我執來斷法執的 所以它是各別為緣而來 引生分為二次來作解說的 第一種就是倣生空智的見分 第二種就是倣法空智的見分 這一個都是在無間道的時候 要修學的 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這種二空就叫做類智 為什麼叫做類 類叫做相似 相似於前面的無間道 它的修學的方法 所以叫做類智 所以引生的智慧 這種智慧也就是二空智見分 到了這個時候 就進入了解脫道了 所以無間道跟解脫道 雖然解說上是有二個前後不同 其實都是屬於一心真見道當中 所要修的法門 看一百三十六頁 又一個圖表 這個圖表它的三心相見道 它是屬於後得智的 內遣有情假緣智 跟內遣諸法假緣智 它一個是生空觀 一個是法空觀 第三心遍遣一切有情諸法的 假緣智就是二空智 這個圖表 跟上面這個圖表的差別 上面這個圖表是在說明 法智跟類智的不同 現在的這個一百三十六頁 第一個這個圖表 它是在說明他們在斷煩惱障 斷所知障的時候的不同 一個是斷粗分別的 一種是斷這個細分別的 所以同樣的都是無漏智 但是有的是斷粗分別的煩惱障 粗分別的所知障 第三心就是斷細的 就是細分別的煩惱障 跟細分別的所知障 所以它的重點是不一樣的 這裡就是屬於 三心相見道的解說 接著就是十六心相見道 十六心相見道 原則上就是配合四諦來說的 我們在講四諦 每一諦的修學都要有四心 就是要有四個階段 苦法智苦類智 再來就是苦法忍 就是苦法忍苦法智 苦類忍苦類智 就是有四心 集也一樣 集法忍 集法智 集類忍 集類智 滅跟道都相同 所以每一地 都有四心的修學的過程 四心的修學過程 它的重點一樣的 分為法智的部份 就是真正的斷煩惱悟得真理 類智的部份 就是倣效前面的方式 再重新的再來複習 忍跟智也是有它的差別 法忍法智 忍跟智的差別 以智來說的話 它就是證得真理了 就是解脫道 忍就是忍可以 它應該要斷除的部份 所以忍從斷惑來說 就是無間道來講的 所以每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 有它的先後次序 有的是從斷煩惱的重點來說 有的是從證得真理的重點來說 所以每一地有四心 四諦就有十六心 所以我們後得智的這個相見道 就分為修學四諦十六心觀 所以才有十六心相見道 課文的解釋 觀安立諦的四諦的階段 前面我們所看的 它叫做非安立諦 就是完全是離言說 離觀想的 但是現在這邊的十六心相見道 這邊是說觀安立諦的四諦 因為在觀想這個四諦的時候 它是可以起分別作用的 它是可以來做解說的 所以叫做安立諦的四諦 這個安立的意思 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它就是施設的意思 安立諦的意思 就是要觀四諦的差別 完全不一樣的 有它的因有它的果 有世間法的有出世間法的 所以這個再給它分為二種 第一種叫做觀所取能取 第二叫做觀上下八諦 第一類就是能取所取十六心觀 是什麼 也就是說於苦集滅道的四諦 各有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等 四心的不同 所以四諦總共就有十六心了 其中法智忍跟法智 智就是能夠緣三界四諦 真如的所取觀 法忍跟法智 它是緣這個真如的所取觀 類忍和類智那就必須要 再重複的相類似的再來緣取 所以說是緣前的 能緣正智的能取觀 第一個法智跟法智忍 它就是直接的來觀取這個所取 但是到類忍跟類智的時候 它就是來觀這個能取 再反觀它的心識 所以我們如果詳細來看的話 苦法智忍就是 觀三界的苦諦真如 斷除迷執苦諦分別起的煩惱 苦法智就是 重觀前法忍所證的真如 還要再重新的複習 重新的來跟它作分別 復證其所斷的煩惱的解脫 再來苦類智忍就是各別緣前證 這個法忍和法智 苦類智就是印可前面的 苦類智忍 再更加一步的更肯定的 我對於這個苦諦的部份 苦諦的一切內容 我都能夠清清楚楚 知道它的差別相 這個一層又一層的來理解了 如此於集滅道三諦也同樣的 來緣觀四種忍智 所以就叫做十六心了 還有第二種的解釋方法 叫做上下八諦 就是上八諦下八諦 所以就稱之為十六心觀了 怎麼說 於這個三界中來觀下界 那麼三界原則上 我們就分為下界跟上界 下界當然是指的 與五欲沾染的眾生來講 上二界 上二界完全都在禪觀之中 禪定之中 所以既然都是與禪定為主的 我們就跟它合為一個觀想的 一個對象 所以它們屬於上界 所以這個上界就是色界 跟無色界合在一起 現在的這種上下八諦的 十六心觀它就是要觀 欲界的下界 它的四諦一樣的有法忍有法智 以上界的色界無色界來說的話 它的四諦又有類忍跟類智 所以上下總共就有十六心了 因為色界跟無色界為定地故 就不再跟它分別了 這個中間法忍類忍類是法 這個法就是效法 就是倣效的意思 就是模倣的意思 所以法忍跟類忍 就是模倣無間道的 見分的一種智慧 類智則是來效法模倣 解脫道的見分的一種智慧 可見這個十六心觀 它是偏緣四諦法 它就不再模倣自證分了 完全都是模倣見分的 它的能取的這個能力 乃至於它的觀察的對象 所以二種十六心觀同樣的 都從四諦法門來做了解 來做觀察的 那麼這個圖表 上面的是一心真見道的 是從根本智來說的 無間道和解脫道 就是一個是從斷惑來說 就是無間道 從證得真理來說 就是解脫道 這邊的無間道就是 四加行的世第一法的後一剎那 這個就是屬於無間道了 無間道裡邊有生空觀生空智 也有法空智 生空智就是來觀生空理 法空智就觀法空理 這個時候它們是完全斷除了 完全斷除了分別起的 煩惱障的種子 跟完全斷除了分別起 所知障的種子 這在無間道的時候就斷惑了 到了解脫道 它就是能夠引發生空智 跟法空智 這個時候的智慧 它是證得生空理 它是證得法空理 無間道的時候還是一種觀法 但是到了解脫道是證悟了 證悟了生空的道理了 所以這個時候它就可以 捨去掉分別起的煩惱障種子 和捨去掉分別起的 所知障的種子了 像這樣子它們所引生的智慧 可以說對於分別起的種子 是完全斷盡了 就是對於習氣在解脫道的時候 也完全捨掉了 所以後面的解脫道 就是悟得真理 但是在觀法上 它當然還是要類似於前面的 這種境界 所以它這邊就說無間道 跟解脫道它是行相相似 什麼行相 就是在能取 與所取的當下的時候 在這個當下的時候 雖然是離言說相離分別相 但是只要是以後得智的 這個智慧再來倣效前面的 所以正在緣取的當下 正在入於定觀的當下 正在緣取一切法的當下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行相 正在緣取正在了知正在契證 這個都是屬於一種行相 一種活動狀態 解脫道跟無間道 都是相似的 在位次它是屬於通達位的 通達位的後面 看一百三十八頁這裡 它還有一個圖表 就是把十六心非常詳細的 把它給畫出來 所以所取能取十六心觀 有所取的道理 有能取的智慧 所取的道理當然就是真如了 能夠取的智慧就是無漏聖智了 這個無漏聖智它的名稱 苦法智忍當中的一條線 就是能夠通到這個所取理的 所以苦法智忍苦法智 它是道理的 集法智忍集法智 它也是所取的道理 滅類智忍滅類智 也是所取的道理 還有就是道法智忍道法智 也是這個所取的道理 從能取智來講從智慧來說的話 苦類智忍苦類智 集類智忍集類智 滅類智忍滅類智 還有就是道類智忍道類智 這一個是屬於我們所講的 四諦十六心觀 從上下二諦來講的話 下界的四諦就是從欲界來說的 上界的四諦 就是從色無色界來說 所以我們稱之為上下八諦 他所畫出來的 如果以欲界來說的話 就相當於所取的理 從上界來說也就是能取的智慧 所以這個圖表就是畫的很清楚 二種都可以從四諦裡邊 來作解釋 一百三十九頁這裡 是屬於我們在修道的 第四個階位了 修道的第四個階位 我們就稱之為修習位了 修習位也就是從見道 悟得真如理體的第二剎那開始 一直到成佛之前 這一段過程我們都叫做修習位 所以修習位所包括的 當然就是十地的修學法門 這一個就是非常豐富的內容 每一地有每一地要斷的煩惱 每一地有每一地要證得的真如 所以一證得一分真如 斷得一分的煩惱 能夠顯發一分的法身 這一個都是修習位裡邊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登地以上的菩薩的修學法門 我們這個就等下一節課的時候 再來了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