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十六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 一定要經過資糧位 經過加行位 通達位還有修習位 才能夠達到究竟的佛果位 在資糧位 我們前面所看過的 有十住十行十回向 的三十心位 都是在修學唯識的性相 體悟唯識的意義 但是因為這個還是初步 所以在止觀的方面 還是不夠深入 所以第二步 就是進入加行位 加行位在我們的課本裡面 就是一百三十一頁 第二節加行位 加行位 我們也是分為幾個段落 來跟大家做說明 我們才知道說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到了這麼一個位次 我們是要修什麼 要去體悟什麼 乃至於要斷除那一些的煩惱 第一就是修行的狀況 加行位它是在十回向的滿心 這個十回向的滿心 每一個心位 都有入心住心跟出心 但是在一個階段 一個階段的時候 在第十個位次 我們就以滿心來做說明 到了滿心位 當然透過修行之後 就要出心了 才能夠進入下一個階段 這個地方在三賢位的 三十個心位裡面的 最後一個心位 我們在前面的 一百三十頁的圖表 就知道說 十回向位的第十回向 就是法界無量回向 那麼就在這個位次 也就是滿心位的時候 就要勤修四加行的階位 因為到了滿心位 過了出心 就進入了加行位的入心了 所以它一定要經過勤修四加行 如此這個就幾近於見道位 所以因為它要勤修 要再特別的用功 特別的精進 所以這個位次 就是在見道位之前 我們稱之為幾近於見道位了 這個位次除了叫做加行位之外 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 順抉擇分 抉擇當然就是要引發智慧 引發了無漏智 才能夠進入於見道位 所以它這個意思就是在說明 隨順真如境界 因為我們所要悟得的 就是要悟得真如 所以一定要順著這個真如 的這個方向來努力 起覺者的智慧 這個中間 我們一定要引發無漏智 才能夠證得真如理 加行位的菩薩 對於資糧位的偏於修福 這個加行位就要偏於修慧了 這個資糧 資糧當然就是要去 提升自己的福德智慧 智慧的部分因為止觀的能力 比較脆弱 還是不夠堅定 或者是不夠深入 所以智慧是不夠的 還是有漏慧 到了這個加行位 因為要進入無漏的智慧的引發 當然它就是偏離 修慧的部分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加行位的菩薩 他是對於說資糧位是修福的 所以加行的位次 是修慧的 一定要有福慧 都達到圓滿具足 才能夠達到於見道位 甚至於達到於成佛的位次 所以佛陀是兩足尊 他就是福德智慧的圓滿 所以每一個佛弟子 原則上平常的修學 都是要朝這兩個方向來努力 可以的話 當然盡量的 福慧都要同時來修 福慧雙修 所以在於自己的能力 或者自己的偏好上 當然有的在於某一個時段裡面 就偏重於修福的 像當義工當慈善事業的 都是偏向於修福 但是如果深入經教 來研究經典的 就偏於修慧了 現在為了要達到見道位 達到無漏的境界 當然這個時候 一定要加強在智慧方面的 深入 所以在此就要修 四尋思觀 也要修四如實智觀 就是完全在一個止觀的方面 要來加強他的能力 所以有了四尋思觀 有了四如實智觀 才有辦法除斷分別起的二障 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 分別起的完全斷除 俱生起的只能斷現行的部分 種子的跟習氣的 這個時候能力還是不夠 所以這邊所談的 就是要伏跟斷 斷完全就是斷除了 分別起的煩惱障 分別起的所知障 完完全全就斷除掉了 所知障的俱生起的 或者是煩惱障的俱生起的 只能夠斷現行的部分 種子的習氣的 還只是暫時的伏住而已 什麼叫做加行呢 加行也就是說 要入見道位之前 它倍加修行的意思 加行 也就是說入見道之前 要倍加修行的意思 所以就在十法界 無量回向位之後 見道位之前 這一段時間 要特別的用功 特別的精進 所以什麼叫做加行 就是要加功用行 要特別的努力 特別的精進 特別的加功夫 這個時候 完全都在止觀智慧的部分 來跟他偏於修慧 這個位置的菩薩 雖然叫做資糧位的 觀智殊勝 在這個智慧的方面 當然超過於資糧位之上 智慧就比較殊勝一點 但是未起無漏智故 這個時候還都是有漏智 表示這個智慧 還是有煩惱相應 因為我們所看到的 俱生起的種子還存在 俱生起的習氣還存在 當然還是與有漏相應的 所以智慧還是有漏智 所以還沒有起無漏智 一定要到見道位通達位的時候 才能夠起無漏智慧 在唯識三性觀 難免就會錯觀所變的相分 以為他就是圓成實相了 因為智慧還是不足 所以如果所顯現出來的 這一個相分境 難免還是會有錯觀 錯誤的顯現的狀態 因此仍然是無法 住於無相真如的唯識實相 不能真正的 以無漏智慧入於無相真如 代表著這個時候的境界 還是有相觀 還是有真如的形相真如的形態 因為還是有漏智慧 所以我們這一段修行的狀況 就是說還是有漏智來修 但是所修的就是四如實智 跟四尋思觀 第二大類 就是所修的觀法了 就是這兩部分的 在這個加行位所要修的四觀 就是四尋思和四如實智觀兩種 這兩種的解釋 在我們這裡 有簡單的做一個介紹 什麼叫做四尋思 尋思就是當然就是 去思考去分別 去思考去分別也就是去分析 分析我們所要了解的對象 所以這個時候 起尋起思 就是一種心識的分別觀了 那要觀什麼呢 對於所取的一切法上 能夠加以推求觀察尋思抉擇 這邊所談到的所取的一切法上 什麼是所取的一切法 當然就是世間的一切 依他起法 所以對於世間的一切依他起法 你要去跟他 如實的去推求去尋思 引發智慧的抉擇 這個地方所取的一切法 是那一些法呢 我們分為四大類 就是名義自性差別 總共有四類 這四類這邊談到的 名就是能詮的名言 什麼是名 就是我們的音聲 我們講出來的話的內容 這些語言 這些語言所說的名稱 我們都要有所了解 聽得懂 我在講什麼 所以這個名就是說 讀的書要讀得多 書要看得多了解的多 人家在講你才聽得懂 在講什麼 義就是這個音聲裡面 所含的內容 這個內容在講什麼 再來就是自性 每一法都有每一法的自體性 所以色法有色法的自相 心法也有心法的自相 就說每一法皆有它的-自體性相 這個也要去了解 再來差別 就是名義的差別 不管它是一切法 它是屬於無常性的 在這個無常性的當中 你有辦法 那一種法是無常 你要去了解 或者無為的那一種法 它是屬於常的 你也要了解 所以是無常的依他起法 是常的無為法 你都要有能夠確確實實的 去了解他 或者世間 是由無常引生的種種苦 這個苦諦的內容 也要有所了解等等 如果我們再把這個名跟義 名跟義如果再詳細的來分 名有名的自性 也有名的差別 就是我們這個音聲 以現在的時代裡邊 除了音聲之外 當然還有文字 就是我們一般的書籍 一般的佛書記錄下來的 你要看得懂這個字 還要懂得它的內容 它的義理等等 所談到的每一種法 它的自性是如何要了解 它的差別性是如何 也要有所了解 義理的部分也一樣 義理的也有自性 也有差別 所以名 名下面有自性有差別 義的下面也有自性 也有差別 所以這樣子看起來的話 那就不只是四法了 詳細來分的話 就變成是六法了 所以這個四尋思觀 是簡要的來說 每一種的法門 都要去清清楚楚的 去抉擇去思惟 乃至於去推求 引生種種的觀察 詳細來分就是六種了 一個是名一個是義 名的自性名的差別 義的自性義的差別 就是六法了 換一句話來說 對於一切法的名義自性 差別等 都要加以推求 推求它是假有的 它是實無的 因為所推求的一切萬法 都是依他起法 依他起當然他是屬於假有 站在世間的立場 他是真的有顯現出來 有一段時間的功能作用 但是實際的體性是實無 沒有它的實體性 而體悟這些 不過是心識所變的虛妄 依他起法的一切萬法 都是心識所變現的 都是虛假的 都是一段時間的假有相 所以進一步 慢慢的來漸悟 就是要一層層的來了解 諸法的名諸法的事 諸法的自性 都是不可得的 識當然就是事相的 依他起所顯現的 一切活動狀態的 那都是不可得 沒有它的實體 因此觀只限於有漏 與所取的對境 這個地方的觀 就是觀有漏的智慧 來觀所緣取的一切對象 所取的一切對象 就是世間的一切萬法 所以這個觀還是有漏觀 所觀的一切萬法 都是依他起法 所以這個時候 所引生的四尋思觀 只為一種加行智罷了 還沒有得到無漏 所以只是加行的智慧 就是有漏智 再更進一步就是四如實智觀 四如實智觀 其實說起來 也是針對前面的名義自性差別 四法再更深入的去理解 再更深入的去觀察 甚至於能夠對它有所印可 真正的從內心裡面有所領會 所以就叫做四如實智的觀 如實就是說這個法是如何 像名 名是怎麼 確確實實如實的去了解 這個名的體性 義又是如何 也能夠以如實的智慧 來了解這個義的內容 它的含意 乃至它的體性 乃至它的差別相 所以這個就是以前之四尋思 所推求的假有實無為因 再加以印可決定的觀法 前面所觀的是 依他起的一切萬法 它都是假有的 迷幻的 虛有的 但是它是實無 對於這樣子的一種境界 不管它的名也好 它的義也好 都是假有實無的 就是這樣的一種觀法裡面 再更進一步來印可 就是說以這個智慧 來了解體悟 確確實實就是假有實無的 一種觀法了 所以不但了知所取之空 即連能取之空亦能了知 在四尋思裡面 只有說以有漏的智慧 來觀所取的一切法 乃至於是迷妄的 懂得所緣起的法是迷妄的 但是到了四如實智觀的時侯 更進一步 除了所緣取的 我們所看得到的 色聲香味觸的一切萬法 都是因緣所生是假有的以外 就是能緣取的心識 心識本身是能緣取一切萬法的 所緣的是假有 能緣的心又如何呢 怎麼講 能取的心 它也懂得 它也是緣生法 八個心識也是緣生法 八個心識也是依他起法 所以心識本身也是空的 也有辦法去了知的 所以這個境界就更深一層了 所以能取就是指識而言的 就是能夠認知一切萬法的心識 這個識它也是空的 也是緣生無實體 這個名等四法不侷限於所取境 於能取之識也是有故 要如實印可能取 和所取的如幻假有 所以到了這四如實智觀的時候 境界更深入了 不但能夠了知所取境 是無實體的 就是能取的心識 它也是如幻假有的 所以止觀對於四尋思 它只偏於有漏 這個四如實智 它卻是遍通有漏無漏的 在前面的四尋思觀它是有漏智 來觀一切萬法 現在的四如實智觀 它是通於有漏跟無漏 也就是說 一般它是有漏觀 但是如果它能夠達到了 能緣取的心識 也是空的話 代表這個境界 已經進入無漏境界了 所以它是有漏無漏 它都是相互的來引生 入於四如實智觀 就是進入於無漏觀 一般的就是有漏觀 所以能取所取為對象 通於加行智 通於根本智 也通於後得智的三智 四尋思就是有漏智 所以我們這個表 它所畫出來的 這個觀法裡面 四尋思就是有漏 代表它是有漏智觀 有漏的一種觀法 四如實智觀 它是有漏跟無漏 都同時具有的 四尋思是觀所取空 而四如實智觀 它是所取能取都是空的 所以四尋思觀只是加行智 而四如實智觀 它是可以通於加行智之外 還有根本智跟後得智的 根本智跟後得智 當然就進入於見道位以後了 代表著見道位以後的聖者們 隨時都可以進入於四如實智觀 來觀察世間的一切萬法 它的緣生緣滅無常的狀況情形 所以這個四加行位 就是要修這兩種觀法的 四尋思觀 和四如實智觀二種 第三就是行位次第 四加行 我們既然冠上一個數目字 有四 就代表這個加行位 還是分有四個階段的 雖然速度很快 但是它還是一樣 要經過四個階位 才能夠由這個加行 而進入於見道位 所以行位次第 是在說明 四尋思四如實智觀 分為上下二品故 也就是說四尋思觀 它以有漏智 來觀一切萬法的時候 它有二品 就是有上品智跟下品智 四如實智觀也一樣的 它也分上品跟分下品兩部分 所以說分為上下二品故 說四尋思有上下二品 四如實智觀也是有上下二品 那它的次第 分為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級 所以上下二品 再加上上下二品就是四品了 所以四品 就配合我們修行的階段 有四個階位 有四級 這個就稱之為四加行 也叫做四善根 能夠讓我們 悟得真理的一個根本 四級怎麼說呢 第一個是 煖就是已經開始在加溫了 加溫才能夠來引發雨水 來做例子的話 水才會開 以太陽光來做說明的話 太陽要出來的時侯 日光也是先有一個溫暖度 太陽把它分出來 所以這個煖就代表 日出的最開頭 水要開的話 也一定要跟它加溫 要有煖度 這個煖就是下品的尋思觀 當然就是第一步 所以在尋跟思當中 它就是屬於下品的 頂就是上品的尋思觀 因為它都是 偏於有漏智慧的地方 人是下品的如實智觀 世第一法就是上品的如實智觀 這個就是更進一步的 能夠進入於無漏智慧 來體悟真理的階段 它是一樣的 都通於有漏無漏 再分為下品跟上品 到了上品的如實智觀 再進一步 就是無漏的見道位了 然而此四觀是由於 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 四定發出故 自以此四定為體了 這個我們可以看 一百三十三頁的圖表 一百三十三頁的圖表 四階位 四階位 當然就是 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 這個是屬於四善根 往下再看 它們所依的定 就是說每一個階位 它們所修的定 因為有漏無漏的不同 再來境界的深淺的不同 所以他們所修的定 當然也不一樣 所以他的所依定 煖位的所依定 就是明得定 頂位就是明增定 忍位就是印順定 世第一法就是無間定 他所修的觀法 能觀智 煖位就是下品的尋思觀 頂位就是上品的尋思觀 忍位是下品的如實智 世第一法就是上品的如實智 這個在我們課文裡面 有這麼樣的解說 那麼現在看到所依的定 就是說有四種都不同 什麼叫做明得定 這加以解釋 以智慧來比喻像光明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 求光明其實就是求智慧 你有了智慧 就如同我們的世間 有陽光的光明普照 我們就能夠看得很清楚 什麼東西放那裡 走路什麼地方是安全的 什麼地方是危險的 我們就看的清清楚楚 同樣的我們的智慧 對於世間的一切萬法 有智慧 才能夠去清楚明了 萬法的它的種種的 體性相狀作用等等 乃至於他的迷妄假有 或者他是真有實無 乃至於世間 它是無常 出世間它是真如的不生不滅 我們才懂 才有辦法去體會 所以智慧就是以光明來做比喻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 以智慧來比喻這個光明 來說明菩薩依此能夠發 發就是引發出 下品的尋思觀 這個尋思觀就是要觀什麼 觀它的所緣境所取的境界 就是名義自性差別這四法 所以皆為自識的所變 站在唯識的立場 就是觀一切萬法 皆是唯識所變現的 要如此的觀察它了解它抉擇它 再更進一步的來推求 一切萬法皆是假有的 既然是假有 所以本體性都是無 都是沒有的 就是沒有它的實體性的 對於煩惱的部分 它就是要伏壓住 再來進一步的 斷除所取境的 所取的境界是依他起 由於這個依他起 我們的種種煩惱就執著他 現在我們要把煩惱斷除掉 所以就是要伏斷所取境 一切都是無有實體的 那麼光明為煖性故 所以這個位置就叫做煖位 又獲得無漏慧的明相 猶如日出的漸漸光明故 所以叫做明得定 代表光明已經漸漸出來了 光明已經漸漸現出了 所以叫做明得定 已經得到了這個光明的明相了 第二個叫做明增定 就是頂位所修的 禪定的功夫 叫做明增 代表光明智慧 又再更加深了一步 所以叫做智慧增長 可以引發上品的尋思觀 因為智慧已經又向上一層了 所以能夠重觀所取空 對上面一步所觀的 再重複來觀 重複的來觀 其實我們現在的讀書也是一樣 研究什麼學問也是相同 就是說一定要一次又一次的 來看來了解 不是說只有看一遍就夠了 所以就是要每天 每天的來複習 每天每天的再對這個問題 再更加深的去了解 就能夠愈來愈來熟練 愈來愈來熟練了 熟才能夠生巧了 所以很多的學問 都是要一再的複習 所以現在修這個觀法 修這個禪定也一樣的 以前所修的當然就是第一步 但都是能力不夠 智慧不夠 止觀的定力也不夠 所以慢慢的每天每次 每一個階位都要重複的來觀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重觀所取空 對於上一個位次所觀的所取空 現在還是要重複的來觀 更進步 所以就能達到最高的絕頂故 就在這個尋思觀的部份 就是最高位了 所以另外一個名字 就叫做頂位 第三所要修的 就叫做印順定 什麼意思 印前順後 對於前面所修的觀法 要重新來跟它印可 來跟它確認 確確實實就是這個樣子 真的是對的 我們這個是屬於正定 再來順後 就是要順著我們以後 能夠再接下來由此依照前面的 這個方式再接著不間斷的 再來修 也就說發下品的如實智 印持前面的四尋思觀 所觀的外境皆為空無 所以要印可前面的 所觀的是不是正確 就是說前面所觀的一定是正確 你才有辦法達到這第三個位次 所以達到第三個位次 所引生的智慧就是如實智觀了 就能夠了解一切外境皆是空無 皆是無實體 所以就能夠對這個能取的心識 也空的這個程度 你才有辦法顯發出來 所以其能取的心是亦空 是不可得的智慧 就說心識也是空也是不可得 像這樣子的智慧 就叫做如實智觀 但是這個忍位 再跟它詳細的來分 又分為三種 就是下忍中忍和上忍 忍就是忍可 忍也叫做印可 所以這個忍字 在於我們佛學的立場裡邊來說 除了一般受到種種外面的壓力 外面的痛苦 加在於我們的身心上 要能夠跟它忍受之外 就是能夠去了解 世間的一切真理 世間的一切真理 你一個一個有耐心的去了解 必然就會引發智慧 所以這個忍 對於契悟真理的部份來說 就變成是智慧的別名了 所以忍位其實就是智慧了 智慧再分下忍中忍跟上忍 就是有三重的智慧 現在的加行位上所講的這個忍 還只是下忍而已 所以我們的課文就說 在這裡只取下忍 我們加行位裡邊 只能夠以這個下忍來說 中忍跟上忍它就是更深刻 當然配合根本智 配合後得智來說 觀能取空為中忍 印可能取亦空為上忍 這個就是要更進一步的 這種智慧程度 第四個就是無間定 無間定是世第一法 所要修的禪觀的過程 至見道位中間不間斷故 叫做無間定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由這個世第一法 就是四加行的最後一個位次 世第一法沒有間斷的 就進入於見道位 見道位就是悟得真理 就是通達了 所以中間都沒有間斷 沒有休息沒有停頓的 進入於這個見道位 菩薩在此就發了上品如實智 上品如實智那就是引發了 在上下二品裡邊 它是屬於上品的 所以它就可以印可二取俱空 能夠來印取所取是空 能取的心識也是空 這個為異生有漏法中最勝故 站在於我們凡夫的立場 裡邊來說 它是有漏的最後的一個位次 有漏的最殊勝的位次 也就是最後的一個位次 再進入的話就是無漏智了 所以它叫做世第一法 站在於世間凡夫眾生的立場 裡邊來說 它是最殊勝最高的位次 所以叫做世第一法 過此則為出世 過了這個世第一法 下面的那一個剎那心進入 就稱之為見道位 見道位它就是屬於出世法了 已經不再世間輪迴了 所以它修行的情形 就是這個圖表所看到的 在最下面就是觀相狀 煖位頂位就是觀所取空 忍位跟世第一法位 從它的下忍中忍 跟上忍裡邊來分 下忍是印所取空 中忍它這邊是寫樂能取空 這個樂應該要改成觀了 像我們這一頁的 第一行第一個字 觀能取空為中忍 所以它是非常精進的 在這一個能取的心識上面 就起了一個非常深入的 智慧來觀 所以叫做觀能取空 上忍它就是印能取空 印就是印可 也就是達到這樣子的程度了 世第一法它也是印二取空 一樣的對於能取對於所取 它都能夠達到空的境界 這一個就是屬於四加行位 也叫做四善根位 也叫做順抉擇分 還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主要的就針對它所修的法門 所起的觀法所斷的煩惱 乃至於所能夠引生以後的 種種無漏的立場來解說 就有不同的名稱 所以以後如果再一個論典當中 有看到四善根位 你就要馬上了解四善根 就是四加行 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 或者會跟你寫 順抉擇分中如何如何 順抉擇分也就是四加行位 也是煖頂忍世第一法 位上的時候你是怎麼來修來證 來體悟的 接著就是第三節了通達位 這個通達位 一樣的分為幾個階段來作說明 既然通達了 無所障礙了 對於真理的了解無所障礙 對於世間一切法的空 也都是無所障礙 所以這個位次是通達位 也叫做見道位 見就是啟見 就是證悟 證悟到世間的道理 就是真理 所以見道位就是體悟到 世間的真理 那什麼呢 也就是以根本智來證得真如法 所以在這個通達位 在這個見道位 已經能夠引發 詮釋無漏的智慧出來 所以我們來看它的解釋 第一個就是修行的狀況 我人自無始以來 被無明煩惱所覆障 以致於就使我們都無法 如實了知諸法的實相 如果我們每一個眾生 無始生死以來都被貪瞋痴慢疑 惡見等等的煩惱 把我們蓋覆住了 所以我們的智慧光明 顯發不出來 那麼既然光明顯發不出來 沒有這個智慧來分辨善惡法 沒有辦法來分辨世間一切 皆是無常苦的 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如實了知 這個世間的諸法實相是如何 我們都是迷迷糊糊的在做 都是一種錯誤的方式 在處理在做 因此顛倒妄想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顛顛倒倒 甚至於起惑造業沉淪苦海當中 受種種的這種苦惱 就如同在黑暗中走路一樣的 雖然我們的家也住了幾十年了 甚至於說住了五年住了十年 住了二十年了 甚至出生以來 就住在這個家裡邊 但是如果那一天停電 要你自己來走 有辦法都不會跌倒嗎 就像平常的走法可以嗎 不行的 或者說試著晚上家裡邊的人 正好都不在的時候自己一個人 把電燈全部關掉了來走走看 從這一邊走到對面 你看會不會碰到東西 會不會去摔壞了東西 甚至會不會跌倒了撞倒了等等 那代表著都是顛倒妄想 甚至於都是錯誤的 一種行為活動 我們就是這樣子 即使自己的住家住了多少人 都還是沒有光明沒有亮光的話 就是做錯 何況我們的智慧沒有顯發出來 當然還是錯 自從發心學佛歷經多劫的修行 一直到達上面所講的 這個加行位 很可惜仍然還是沒有辦法 通達真理性 對於真正的這個真理 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去了解 經過了三十心位 經過了四加行 都還是有漏 都還是有煩惱 所以雖然說也已經經過了 好長的一段時間 這邊所講的歷經多劫修行 因為一大阿僧祗劫 中間還是包含了中阿僧祗劫 還是包含了小劫 所以這個小劫來講 當然還是多劫的修行了 以中劫來說是多劫的修行了 所以這個時候 我們都還是不能夠得到真理的 不過自世第一法之後 就已經能夠通達唯識性故 我們只要過了世第一法 再下面一個念頭 再下面的一剎那 你就可以真正的通達唯識性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通達位 此位就是所謂的見道位 所以通達位就是見道位 這個位次是世第一法的次剎那 它的下面一個念頭 一個很快的很快速的 為十地中的初地 初地原則上就是入心位了 這個初地另外一個名稱 也叫做極喜地 它的名稱叫做極喜地 所以世第一法下面一個剎那 就是入於極喜地的入心位 這個時候就是見道位了 菩薩在此就體悟到唯識的實性 是什麼 就是真如 使以前所修的觀力就奏效了 以前從初發心就開始修禪觀 經過三十心位 經過四加行的四尋思觀 四如實智觀 已經發生了作用 就是應該要證得的真理 證悟到了 應該要得到的無漏智慧 也得到了 應該要斷除的煩惱也斷除了 所以就發生無漏真智了 菩薩在這個地方 也就是說 在這個四加行位的時候 就能夠斷除了 斷除什麼 加行位裡面當然還是一個階段 一個階段的斷除煩惱 但是有的還是洩漏的 所謂的洩漏就說 有的就太微細了 還沒有斷除的分別起的二障 種子習氣 所謂分別起的種子跟習氣 就在入於見道的當下 就完全斷盡 以及前六識相應的 俱生起的煩惱障的現行 因為俱生起的那更深入了 更不好斷 所以俱生起的就只有斷現行 正智的發得 當然是本有的無漏種子 智慧怎麼引生的 要有無漏智慧的種子 才能夠引發無漏智 所以這個種子 一定是本有的無漏種子 就是我們所謂本性住種 再經過長時間的受熏 也就是說無漏種子的起現行 就是經過修習熏習 就有了本性住種再經過熏習 本性住種的種子 它就會引生現行果法 那麼真如是甚深微妙之法 它是沒有辦法用語言 沒有辦法用思慮 沒有辦法用分別來做說明的 就說這個時候的智慧 跟真如達到合一 合的階段 已經不能夠用語言說明 不用夠用思考思想 來跟它做分別 這個時候的智慧 因為跟真如它的平等 毫無增滅的關係 所以這個時候的智慧 就叫做無分別智 這個智因為是一切智慧的根本 所以也叫做根本智 如果以分別的深智來親證法性 再以後得智來分別淺智 了知依他如幻的俗事 所以根本智之後 了解世俗的一切智慧 分別一切的智慧 我們就稱之為後得智 菩薩他就是以這個根本智 後得智來緣取真俗二諦的 這些道理 見道位就已經得到根本智了 也能夠引發後得智 所以見道位 也就是完全是無漏智慧 這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