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十二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修學佛法一方面要懂得義理 一方面就是要經過修道的過程 才能夠斷煩惱也才能夠證真理 所以我們今天就看 第六篇修道論的第四章 就是修道的階位 從上面這樣子一直看下來 對於唯識的義理唯識的識變 乃至於我們所有的心法 色法內容的了解 這一個就是隨時都要去觀察 隨時都要去思惟 觀察思惟這個過程 也就是同時對於我們迷惑的 所有的煩惱障與所知障 就要漸漸的來跟它斷除 所以在這個修道的階位 我們就從聲聞乘還有獨覺乘 乃至於菩薩乘 他們修行時間的長短 來跟他了解一下 所以課文第一百一十九頁 第四章修道的階位 二乘和菩薩修道的情形是不同 如係二乘的聲聞 就是必須要經過三生六十劫的 修行之後 方能夠證入於無餘涅槃 也就是說明聲聞乘緣覺乘 這個就稱之為二乘 他們的修學過程時間就比較短 如果是菩薩的修行 因為還要發很長的一段時間 來廣度眾生來深入於群眾之中 為眾生能夠讓他們離苦得樂 所以在這個修學福德部份 也要花了很長的 一段時間來配合 所以菩薩的修行時間 就比較的長遠 我們就看聲聞乘的 聲聞乘的就是要經過 三生六十劫這樣子的一段時間 就能夠得到阿羅漢果 所以最長久最長久的 就是六十劫 就證入於無餘涅槃 也就是說不但能夠悟得真理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 也捨棄掉了 這個稱之為無餘涅槃 三生就是極速的勝機 六十劫是極遲的劣機 三生跟六十劫 就說明它時間的長短 所以以最快速的 從你修學佛法達到 阿羅漢的這個無餘涅槃 最快最快一定要經過三生 如果說你的根機就比較遲鈍 修學佛法的這個速度 進步就比較慢 也有六十劫這樣子的一段時間 所以三生就是極速的勝機 就是最快速的殊勝的那種根機 那個程度 如果你是劣機的話 也代表著你的根機 就是比較遲鈍比較粗劣 我們就稱之為鈍根的 也要經過六十劫 這樣子的一段時間 三生中第一生是屬於外凡位 也代表著凡夫眾生 第一次起念頭要來修學佛法 所以當時的位次還是外凡 就是說還沒有佛學的根機 完完全全就是我們一般的 凡夫眾生 此位的行人必須要修順解脫分 順解脫分 解脫我們就知道就是證得果位 從初果的須陀洹 我們就稱之為入於聖流之中 進入聖流了 代表他就是已經有聖者的 這個程度了 現在叫做順解脫分 當然就是朝向於這個解脫 朝向入於聖流的方向來努力 代表著就是初發心 所謂初發心要來修學佛法 初發心要來修行 但是這個時候還都是第一步 所以叫做順著解脫的方向 來努力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初發心以聲聞乘來說的話 就是修五停心觀等等 如果說是以大乘來講的話 就是要修六度萬行 剛剛才第一步 所以這個外凡位 也就是第一生的時候 他就是要修順解脫分的法門 第二生就是內凡位 內凡 內當然代表著已經進入於佛法 進入於三寶之流 也代表已經有發心 而且有在修學了 在第一生當中已經有修學 進入佛門了 這一生裡邊當然代表著 已經不同於一般的凡夫了 已經有修學佛法的這種聖流 聖蹟了 所以這個時候 入於三寶門中的凡夫 我們就稱之為內凡 在於內凡這邊的行人 他就是要修順決擇分 順決擇分 決擇 我們就說他能夠去了解真理 能夠去思惟真理 所以這個決擇 也代表著智慧的意思 什麼智慧 當然就是無漏智慧 才能夠叫做決擇 順決擇也代表著 已經入於佛門當中 來好好的修學佛法 來體悟無漏智慧 所以這個就是順 代表著已經進入這樣子的 一個範圍之中 好好的來修學 能夠引發無漏智慧 當然是還沒有 但是已經在努力的修學 所以叫做一定要修 這個順決擇分 要引發無漏智慧 原則上這一個地方的位次 就是要在加行位 加行位代表要用功的 那種加功用行的修行的位次 第三生就真正進入聖位了 也就是已經有進入初果 或者是二果或者是三果 乃至於能夠得到無餘依 或者說證得阿羅漢的境界 所以第三生就入於聖位了 從初果一直到第四的阿羅漢果 叫做得入聖證位 所以三生六十劫 它的勝機跟劣機的 這個配合的一個圖表 以聲聞的三生來說最快 第一生第二生第三生 第一生是外凡位 第二生是內凡位 第三生就入於聖位了 第一生的外凡位 所要修的就是順解脫分 就是要修一些法門 第二生就是順決擇分 就是一定要特別特別的 加功用行要特別的努力精進 這一個位次 已經就是要進入於聖流之前的 那種用功用心 第三生就是已經入於 初果位以上了 乃至於證得阿羅漢果了 但是如果是劣機的 也就是比較鈍根的 修這個順解脫分 就要經過二十劫這麼長的時間 慢慢的來修慢慢的來體會 這一個順決擇分 也要經過二十劫的時間來修學 就是證入於初果一直到四果 他劣機的也要二十劫的時間 這個是最慢的最久的 所以劣機就有二十劫的 時間來修學 這個是屬於聲聞乘的 獨覺的修行 一定要經過四生百劫 所謂的獨覺代表著 他即使沒有佛陀出現於人間 依他自己本身的修學 他還是可以悟得真理 還是可以得到解脫的 這個叫做獨覺 自己本身單獨的 他就可以得到覺悟的境界 獨覺有另外一個名稱 也叫做緣覺 緣覺的意思 緣就是十二緣起十二因緣 也就說修緣起法門 代表著他的本性就是智慧 就是比較殊勝 但是因為他有遇到佛陀 有佛陀在世 所以他也會親近佛陀 更快的能夠悟得解脫的境界 像這一個因為有聽到佛陀 緣起法的內容而得到覺悟的 我們就稱之為緣覺 所以一個是有遇到佛陀 一個是沒有遇到佛陀 他的智慧就是比聲聞乘的 要殊勝 獨覺的修行最快就是四生 最慢也經過一百劫的修行 所以四生是極速的勝機 百劫就是極遲的劣機 一樣的 一個是智慧比較殊勝 一個是智慧比較差一點 他修學時間的分配 四生中第一生 就是修聲聞的資糧 資糧位原則上就是前面的 五停心觀的修法 第二生就是修聲聞的加行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加行位 就是要特別的加功用行 才能夠入於聖流之中 第三生就是要修獨覺的資糧 和獨覺的加行 代表著聲聞乘的法門 都已經修學完了 再加強修這個獨覺乘的 但是獨覺乘所要修的 就是多了這個緣起的一些法門 他自己本身即使沒有佛陀在世 他自己本身也可以去體會的 第四生就是入於聖果位了 他所入的聖果 他當然也是要經過聲聞乘的 這個初果二果三果 到了第四果位的時候 就進入於辟支佛位 所以這個是屬於勝機 根機比較利的 智慧比較殊勝的 如果是百劫的話 代表著他的根機就比較差 比較遲鈍 這個時候他的第一個資糧位 他就要經過二十劫時間的修學 第二的二十劫再修這個聲聞的 這個加行位的法門 第三個二十劫才修這個獨覺的 資糧位 第四的二十劫才修獨覺的 加行位 這一個再進一步就是到了 第五的二十劫才能夠真正的 入於聖流之中 所以獨覺的資糧位跟加行位 他還要分開來修學 因為時間就是比較長比較慢 所以下面的圖表四生 就是獨覺的最快速就是四生 第一生要修學聲聞的資糧 第二生修學聲聞的加行 第三生就是要學獨覺的 資糧與加行 這是最快的 第四生才進入於聖果位了 但是如果是根機比較遲鈍的 就他就要分 這個五次的二十劫 也就是要一百劫的時間 他才能夠真正得到聖流之中 辟支佛果 接著就是我們大乘的 這個菩薩乘的修學法門 修學的階位修學的時間 我們就說修學菩薩道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 我們一般都以三大阿僧祗劫 來做說明 但是如果根據我們部派佛教 各各不同的部派所解說的 三大阿僧祗劫是最短的時間 有的部派他就認為說 一定要九大阿僧祗劫 或者是十大阿僧祗劫 甚至於還說要無量的阿僧祗劫 才能夠真正達到成佛 這個也一樣的 就說菩薩發心的時候 所發的願力不一樣 像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真的講要達到成佛 還是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 所以也是屬於無量阿僧祗劫 這麼長的時間 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像這一個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三大阿僧祗劫是最短的時間 能夠來成佛 像釋迦牟尼佛他在修學的時候 他就是更努力更精進 所以他能夠超九劫 縮短九劫的時間提早成佛 各各發願的不同 修行的進度也不同 當然願力悲心的不同 在這個修學的過程當中 就是會不一樣的時間 所以我們的課文一百二十頁 這裡談到菩薩的修學法 他時間的長短我們來看一下 菩薩是經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 證入於人法二空 再來就是斷煩惱障斷所知障 來證入正果的 代表著菩薩發心 修學的過程 三大阿僧祗劫的過程當中 他一方面就是對於真理的契證 一方面就對煩惱障的斷除 對所知障的斷除 所以才能夠證入於人空 證入於法空的境界而悟得真理 如此他才能夠證入正果 這個正果 從初地入於聖流一直到成佛 最重要的三大阿僧祗劫的圓滿 就是成佛果位了 所以這邊所講的 證入正果就是成佛了 關於菩薩的階位 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有的說五十二位說 有的是四十二位說 有這二種不同的 一種修學階位的分位 但是如果在我們的 所謂修學的過程當中 如果十信位不算的話 就是四十二位 所以我們這邊就談到了 五十二位說就是有 從凡夫修行一直要達到成佛 這個要經過五十二個階段 五十二階段怎麼算 就是要有十信位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到了妙覺 才能夠叫做真正的成佛 這個就是五十二位說 四十二位說的話 就是將五十二位的 最初的十信位 十信位還只是加強我們的信心 所以這個信心的部份 還把它就是歸在於 我們的內凡位裡邊來做解釋 所以這個十信位就不算 就把這個十信位的功用 歸在於初住位的當中 就是十住裡邊的初住 代表著十信的圓滿就是初住位 在這個初住位當中再加強一點 進入於二住三住 所以這個就扣掉了十信位 就是有四十二個位次 我們的唯識宗 就是以這個四十二位說 但是還不是這麼講 怎麼說 就是本宗是以慈恩為正義故 就是主四十二位說 就是在這二種說法當中 是屬於四十二位的一種說法 這個就是慈恩宗的說法 但是我們這個等覺跟妙覺 還是把他合而為一 也就是把這個等覺位功德 就歸攝在於第十地的 這個範圍之中 也就是說第十地的功德裡邊 就包含了等覺位 所以十地滿心 就能夠證入於妙覺 十地的滿心 就能夠達到成佛 所以這個等覺位又把他給去除 就沒有這個位次 所以真正的唯識宗的說法 是四十一個位次 真正的說法就是四十一個位次 也就是說從凡夫修行 再來經過四十個位次之後 最後就是達到成佛 所以就是主張四十一位說 這個四十一位當然還是分為 五大類的就是五大位 就稱之為五位 這個五位它的名稱 第一個就稱之為資糧位 第二就是加行位第三通達位 第四修習位第五就是究竟位 這個五位當中最初的資糧位 跟加行位 因為同樣的都還沒有證入於 聖位當中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 入於聖流之前方便 就說要證入於聖流的方便法門 你修學很多很多的法門 所以這個叫做方便道 所以資糧位跟加行位 我們稱之為方便道 再來第三跟第四就是入於初地 甚至於初地的住心以後 到第十地的滿心 我們就稱之為修習位 所以通達位跟修習位 也就是說證入於聖流之中 一直到成佛之前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無漏聖道 完完全全都是以無漏智慧 來契證真理的 也就是說從入於初地 他只要入於禪定當中 入於這個禪觀裡邊的話 就能夠引發無漏智慧 來契證真如 所以這一段從初地 一直到十地的滿心 我們就稱之為無漏聖道 第三就是我們稱之為佛果位了 佛果位最主要的 就是得到究竟的階位 所以過了十地滿心之後 我們就稱之為成佛 佛他就是一切圓滿 智慧已經圓滿 再來煩惱完全斷盡 所有的一切功德也都能夠成就 所以稱之為究竟位為佛果位了 所以我們可以分為五大位次 但是在解說上也可以從方便道 無漏聖道跟佛果位來做說明 若是把這個四十一位 配於三大阿僧祗劫來說 因為既然修學佛法 要有三大阿僧祗劫 這一個四十一個位次 要怎麼來分 看一下 就是地前的十住十行跟十迴向 這三個位次總共有三十個階位 三十個階位我們就稱之為 屬於初僧祗 就是第一阿僧祗劫要修的 第一阿僧祗劫就要修十住十行 和十迴向位 初地到第七地是第二阿僧祗 再來第八一直到十地的滿心 也就是第三阿僧祗劫了 所以第十地的滿心還要再加修 再加修什麼 積修百劫證入佛果的妙覺 在第十地的時候一方面 就是三大阿僧祗劫 但是就在這個滿心位的時候 還要再加修一百劫 來修什麼 修福德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個要再加修的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就說 叫做三祗修六度百劫修相好 代表著三大阿僧祗劫 就是要修六度萬行 再經過一百劫的時間 來修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所以要修學的法門是非常的多 什麼叫做僧祗 就是一大阿僧祗劫 二大阿僧祗劫 乃至於三大阿僧祗劫 這個僧祗主要是我們跟它略稱 原則上還是用梵語的 就是阿僧祗耶跟它翻譯過來的 梵語就是讀阿僧祗耶 所以我們的具稱就是要 這麼長的一種文字 但是平常我們都是給它略稱 叫做僧祗 阿僧祗耶或者叫做阿僧祗 什麼意思 就是無數 或者是無央數 就是印度的最大數目 我們從一二三四這個數目來算 到百到千到億到兆 這麼長的一段時間 這一個是無央數 沒有辦法算出它的時間出來的 這個時間不好算的 這個不好算 我們就用一個阿僧祗耶 來做說明 代表著數目字的再更超越 以他們印度的一種算法 數目字最多能夠算到八萬四千 再上去就不能再算了 不好算 所以就以這個阿僧祗耶來說明 所以是印度最大的數目字 劫的意思 也是一個略稱 如果以梵語的具稱來說 應該叫做劫波 或者劫簸 這個是梵文原來的音 一種的說法 劫波 如果翻譯到我們中國來的意思 也就是時分或者長時 或者是大時 代表著時間的算法 我們的時間從秒從分到時到日 這樣子一種時間的算法當中 有幾天有幾天 或者幾個時分 但是這個是最大數目的 一種時間的算法 也沒有辦法算 也就是用這個劫來做說明 分別時節等等 這個也是印度當時他們最大的 最長久的這個時間的單位 就叫做劫 這個劫又分有大劫中劫 或者是小劫這樣子的一種分法 但是不管他怎麼分 都是代表時間長短的 一種數目字 如果根據瓔珞經來說的話 瓔珞經裡邊所要說的 就是舉例子 因為這個時間真的是太長久了 也不好算 所以在我們的經典當中 經論裡邊大部份 都是以這個舉例子來做說明 所舉的例子裡邊最好了解的 就是我們這個瓔珞經裡邊 所舉出來的 怎麼說 它說有八百里立方的大石 以重三銖的淨居天衣 每三年跟它拂拭一下 拂到這塊石頭完全磨滅了 這麼長的時間 我們就稱為一大阿僧祗劫 這個怎麼講 有一塊大石頭長寬高立方 都是八百里這麼長 這麼大的一塊石頭 長寬高都是八百里 這麼大的一塊石頭 就是用這個天衣 這個天衣非常的輕 只有三銖重而已 這個三銖 這個銖本來就是我們一般秤的 最小單位 它就是以只有三銖重的 這樣的一件衣服 是天上的天人所穿的 天上的天人是那一天 它叫做淨居天 淨居天這個是代表著殊勝的 清淨的天人所居住的那一層天 其實這一層天裡邊 我們的劃分於它是屬於五重天 那五重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講的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 色究竟天 這五層天稱之為五種清淨的 天人所安居的地方 這五重天的天人的衣服 就是很輕薄只有三銖重 三銖重它每三年才用這件衣服 去跟它擦一遍 這樣子到這一塊石頭 被磨到沒有 我們的一塊抹布都不只是三銖 我們每天我們每天在擦桌子 擦椅子抹布這樣子擦過來 擦過去不曉得要幾年 我們的桌子才會受到傷害了 何況這個是這麼輕的 三銖重的天衣 三年才擦一次而已 這個三年的時間 又不是我們人間的三年 它是以這個天寶光明樹的壞滅 為一年 也就是說淨居天的天上 有一種樹叫做千寶光明樹 這一棵樹它就是由生長到壞滅 才叫做一年 從它生長開花到壞到消失 就是壞滅掉這段時間 才叫做一年 天上的樹一定是比我們人間的 樹壽命還要長了 我們人間的樹有沒有這樣子 當然也是有了 像一般看得到的蘭花 開過之後 明年重新要再跟它分株 或者還要重新整理 或者像過新年的時候 有那個我們所謂的水仙花 水仙花一開過之後 一定要等到明年才會再開 像這一個就是要一段時間 像這樣子的一段時間 以淨居天的天樹叫做光明樹 它就是這樣一期才叫做一年 要經過這棵樹從生到壞死 生到壞死生到壞死要三年 才能去擦一次這一塊石頭 代表著時間之長久 所以要等到這塊石頭被磨滅掉 才能夠叫做一大阿僧祗劫 一大阿僧祗劫另外一個名稱 也叫做拂石劫了 拂當然就是拂拭了 就是擦過 要擦這個石頭擦過 這樣子的一段時間的計算方法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 就說阿僧祗劫 有的時候就叫做拂石劫 都是可以說明的 代表時間之長久了 所以修學菩薩道時間是很久的 可見這個是極為悠久 而無法推算的時間 修學菩薩要達到成佛 這個是不曉得等到那一天了 但是我們如果是真的 有心要修學的話 我們講時間空間都不是問題 所以從讀幼稚園讀小學 一直讀到大學畢業 也要十多年的時間 每天就是就去上學放學回來 上學放學回來 不要去想它也是大學畢業了 甚至於讀到碩士博士了 甚至還拿幾個博士位的 也都是不去跟它計較時間 我有一個目標我有一個理想 不管怎麼樣我就是要達到 這樣子的話 時間都不是我們所擔心的 所以真正的菩薩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他不會去計較時間 我就是一方面在自利的部份 好好的來體悟真理 在利他的部份看到眾生的辛苦 看到眾生的苦難 他就是以慈悲心 好好的來救度眾生 所以自利利他 在這雙方面 都是能夠加功用行的來修學 不管經過多長的時間 都是不會退心的 所以菩薩修學佛法 是要經過這麼長久 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在這個五個位次 他們的修學內容是什麼 看一下 五位的第一位 我們就稱之為資糧位 資糧就是為了要達到目標 你一定要有充足的這些糧食 要有充足的這些功德智慧 所以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你就是一定要有很多很多的 方法來修學 積集糧食積集智慧 積集我們的福德 這個是一種舉例子 尤其是古時候的人 要出門的話身上 一定要帶有很多的乾糧 要三天要五天要幾個月 身上都要帶乾糧 就是現在的人要爬高山也一樣 你所要吃的乾糧 都是要自己在背包裡邊 都要背上去 同樣的意思 在修佛法的過程當中 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具足 很多很多的資糧 這個就是四十一位當中 最初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等 三十心位 三十心位代表著完完全全 都是內心的一種體悟 跟斷煩惱 這三十個心位又一個名稱 叫做三賢位 所以看到三賢位 不要認為只有三個位次 他是表著三十個位次 三十個心位 所以一個名稱叫做三賢位 另外也稱之為順解脫分 也就是為了想要得到解脫 有一個目標 這個中間要經過 三十個位次的修學 所以解脫就是指著涅槃而言 菩薩在此位深深地 信解唯識的道理 廣集福智資糧以求佛果菩提 所以以這樣的意思 來叫做順解脫分 一方面就是要去理解 唯識的道理 一方面就是要積集智慧跟福德 二部份的資糧 最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得到 佛果菩提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的努力 這個時候的精進 我們就稱之為資糧位 或者稱之為順解脫分 在這個三賢位的這些菩薩們 他是定慧力較為脆弱 止觀力不強故 乃無法伏斷見相二分的種子 代表著三賢位還只是初位 所以這個時候他的定慧力 也比較脆弱 禪定功夫不夠深 所以體悟的這個智慧 還是有漏智 當然煩惱還是很多 所以禪定不夠深 止觀的能力就是不夠強烈 所以對於見分相分所引生的 這些種子都是沒有辦法 去跟它伏斷的 力量還是不夠 所以我們就說了 修行的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 一樣的 還是有很多很多的煩惱 所以在家信眾有很多的煩惱 就是已經現出家相的 還是三賢位的菩薩 照樣的煩惱還是重重 但是就是大家就是非常努力的 在用心在用功 第二我們就稱之為加行位 加行位就是十迴向的滿心 即於第十法界無量迴向位 欲證唯識實性而修習 也就是煖頂忍 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 四加行也稱之為四善根 這個位次就是從這個十迴向的 第十迴向的滿心位之後 進入於煖位的 第一剎那開始算起 為什麼叫做十迴向的滿心 因為我們每一個階位 每一個階位都有進入這個階位 第一剎那的入心位 入心之後你就要好好的 用功的來修行 這一個位次裡邊的法門 在修學的當下 我們就稱之為住心 就安住於這樣子的心態當中 來修學這一地的法門 或者這一住的法門 或者這一個迴向位的法門 你就是要好好的來修學 修學到將近圓滿的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出心 出就是這個位次已經要圓滿了 我就是要離開這個位次 還要再往上更深一層 所以十位十行十迴向每一地 每一個位次它都有入心住心 跟出心 但是因為是十住位 它是一個位次的說法 所以到了十住的最後 我們稱之為滿心 圓滿了這個十住的住位圓滿了 要進入於十行初行的時候 它就由滿心再來就進入於 初行的入心 每一個階位都一樣的 所以現在第十迴向位 也叫做法界無量迴向位 法界無量迴向位到了入心 進入了好好的修學 這個第十迴向應該要修的法門 住心之後 就是圓滿了 圓滿了 如果從前面來說的話叫做出心 現在是整一個迴向位的 圓滿結束 所以稱之為滿心 滿心之後當然就是要出了 就是進入於初地 所以這個位次過了滿心 過了滿心之後 這個時候為了想要修學唯識性 而加功用行的一種修學法門 所以我們一個名稱 就叫做加行位 再特別的用功特別的精進 在這樣子的一種加行位裡邊 還分有四個階段 也稱之為四加行 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的 四善根位 這個四善根另外一個名稱 叫做四加行 煖是下品的尋思觀 頂是上品的尋思觀 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 再接第四個就是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 它就是上品的如實智觀了 這個名稱的解說 就說像煖 煖就是溫暖 太陽剛剛才出來的時候 它就是有一個進入於 太陽一出來就是熱了 太陽剛剛才要出來的那個時候 也是會比晚上的時候還要溫暖 或者我們要舉一個例子 木材要燒的時候 它一定要夠暖 夠那個熱度 火焰才會出來 所以這第一個的溫暖性 第一個的溫度 我們就稱之為煖 頂代表著它本身的智慧 已經慢慢的增盛了 猶如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裡邊 最高頂的 也代表著它因為所修的 是屬於上品尋思觀 尋思是分別 尋思就是去體悟真理 就是去分別思考唯識性的 一些道理 因為它是屬於上品的 所以猶如世間的最高頂 這種智慧一樣的 忍 忍原則上 它就是屬於智慧的解說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忍就是像無生法忍 就是得到了這種無生的 這種智慧 世第一法當然就是比這個頂 還要更殊勝了 完完全全已經接近於初地位 已經接近於出世間的 這種無漏聖智 所以它就是世間法裡邊 是最高第一無上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是能夠讓我們 達到離去世間得到無漏 得到聖位 所以它是一種善根位 尋思觀跟這個如實智觀 所修的法門其實是一樣的 但是四尋思 當然還是屬於有漏位 四如實智它是比四尋思 還要更殊勝 接近於無漏聖智的這種階位了 所以是更殊勝的 像這一個就是在四加行位裡邊 所要修的法門 有尋思有如實智 所要修的法門 就是要修一切法的名 就是尋思這個名 尋思這個義 還有尋思自性尋思差別 我們叫做四尋思 以這個再更殊勝的引發的智慧 叫做四如實智 就是名義自性差別 但是名裡邊也有自性也有差別 義裡面也有自性也有差別 所以如果再詳細來分的話 我們也稱之為六法 所以尋思有六法 如實智觀當然也是有六法 代表著就是一直在思惟 我們世間的這個真理 世間的透過語言文字的解說 來了解唯識性相的道理 像這一個就是加行位裡邊要修 這個位次有一個名字 叫做順決擇分 什麼叫做決擇 決擇就是見道的無漏智 因為要悟得初地 所以你一定要修學成就 這個無漏智慧 所以決擇也就是智慧的別稱 因為此位的菩薩是欣求智慧 他是要趣順無漏智的緣故 他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得到 無漏智慧 一方面能夠悟得真理 就是唯識的義理 一方面能夠斷除煩惱 所以這個位次叫做順決擇分 這樣子才能夠真正的入於聖道 所以資糧位跟加行位 我們就稱之為 得聖道前的方便道 所以方便道的法門 修學成就了 就能夠證入初地了 成為一個無漏的聖者了 這個內容我們就等下一節課 再來做解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