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十八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唯識的道理雖然說在講八識 但是主要的就是談到 三性三無性 也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由這個中道就是非完全虛有 也非完全的都是實性 有情的妄執認為一切萬法 皆有實性 不正確 就是說一切皆空 那也不完全正確 所以這個非有非空 才能夠符合佛陀成道的 這個中道的義理 談這個中道法最主要的 從三性三無性裡邊來說 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 和圓成實性 遍計執就周遍計度一切萬法 為實有 不對的 所以它是屬於妄有的 這個妄有裡邊 就是沒有真實的 這種法存在 所以它是情有理無 依他起法是因緣所生的果法 這個果法在一段時間當中 是有它的功能作用 所以它是屬於假有 或者叫作幻有 或者叫作似有 如果從我們唯識學 一切萬法皆是種子 所生來說的話 依他起法也是有它的實法 圓成實性當然是圓滿成就 真實的這個理體 這個理體我們稱之為真如 這一個它是真有的 是一切法中皆具足的 它就是一切法的理體性了 所以你如果能夠這樣的 去解的話 一切法都具有這三性 我們錯誤的認識 要把它給去除掉 好好的來了解它的因緣生 確確實實掌握它的因跟緣 而達到果 你就能夠悟得這個真如理體 這個第五篇的第二章 也就是課文的第一百頁 它談的是三無性 三無性是對三性所立的 三種無自性 前邊是談到三性 從這個三性裡邊 徹底的來了解它 徹底的來體悟它 知道這三性是屬於三種無自性 沒有它的實體性的是什麼 就是相無性生無性 還有勝義無性三種 在這個三性的闡明空有對待的 中道觀 三無性是由歸空的一邊 來破除法有執的 這個也是佛陀的密意說 因為世間的一切 我們說都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生沒有它的實體性 它的本性是空的 相是無的 這樣子對這個三性來闡明它的 空有對待 就是像遍計所執是非真實有 就是空了 圓成實是有它的實體性 依他起也是一樣的 站在世俗諦的立場來說 也是有它的實體性 所以這個是屬於有 相對待而說 三無性就是從這個空的這一邊 來破除法有執的 主要破除這個法執來說的 這個是佛陀的密意 代表佛陀在解說的時候 沒有講得很清楚 因為沒有講得很清楚 有一類眾生的智慧 就是沒有辦法直接的去理解 所以沒有辦法了解佛陀的意思 我們現在就進一步的來跟它 體會一下 什麼是相無性 它是對遍計所執的體相皆無 而立的教法 因為我們看一切萬法 我們都起錯誤的認識 一切萬法錯誤的認識 當然體性也沒有 就是形相也沒有 把繩子當作蛇 真的有蛇嗎 完完全全是沒有的 所以這個就叫作體相皆無 相是體相義 無性就是無自性義 就沒有它的自體性 遍計所執恰如誤繩為蛇的 體相空無的錯覺 所以自性畢竟是空故 我們來看這個遍計所執的自性 遍計所執它的本體的體性 其實是完完全全沒有的 蛇完完全全是沒有 所以這一個我們就叫做相無性 從遍計所執的立場來了解 體相空無的這麼一個境界 我們就叫作相無性 生無性是對依他起性的 假有實無而立的教法 依他起自性是因緣聚合的當下 有這個實體 但是一段時間它就會消失 或者是它就會滅 滅無的情況下當然我們在看 這個法的當下 我們都知道說這個法 只是一段時間而已 有一天就一定會消失的 所以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我們說它是屬於假有的 實體上是沒有 叫作實無 實體上是沒有的 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消失 它就會滅無了 什麼是生無性的生 生就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什麼 依他起性就如同什麼 繩由麻等眾緣所成 為幻事的假有實無故叫生無性 像這一個我們就叫作繩子 繩子這個名詞名稱 是不是就是麻的體性 不是 是麻透過種種的助緣 而成為一種不同的形相 顯現出來的 麻是一種植物 但是經過搓揉之後才成為繩子 所以這一個不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這樣子來看 繩子是由麻的眾緣所生 所以它是幻視的一種假有實無 它是假有的 經過一段時間透過我們的運用 透過一段時間之後 這條繩子就會失去它的作用 說不定就容易斷 說不定就會磨損了 像這樣子的狀態 已經不是它繩子的 那種功能作用了 所以假使來看 在這一段時間裡邊它是假有的 實體上是沒有 所以因緣所生的一切 我們就叫作生無性 沒有它的實體性 勝義無性它這個 是對圓成實性的真有相無 而立的教法 勝義無性它是殊勝的 它是沒有一個它的體性 這樣子的一個勝義無性 我們從圓成實性來說的話 它是真正的有 但是從形相上來說它是沒有 像我們看到繩子 一般的人都不曉得 繩子是什麼做出來的 所以只知道它是繩子 像這一個它的形相 已經是跟它的功能作用 已經是混在一起了 但是我們如果追根究底的話 繩子的皮它是麻 但是這個就沒有它的形相了 沒有麻的那種形相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勝義無性 勝就是殊勝的意思 義就是境界也就是道理 就是殊勝的道理 殊勝的道理 這邊就說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它的義理 是非常的殊勝 本來圓成實性就是屬於殊勝的 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 圓成實是什麼樣的情況 才能夠去悟得 一定要根本無分別智 就是不是與煩惱相應的智慧 不是與煩惱相應的這個智慧 我們這個無漏智有二種 一個叫作根本智 一個叫作後得智 根本智就是契悟真理當下 不可思議言亡慮絕的當下 由心由智慧來體悟的 這個當下的智慧 叫作根本無分別智 沒有辦法分別的 也就是說沒有辦法表示的 是真正的一種體證 後得智 後得智它就是佛菩薩體悟了 真理之後 由他所體悟到的這個法 以他的辯才無礙來教化 一切眾生說給眾生聽 這個時候就可以借著 我們世間的語言音聲 或者給大家有一個思考空間 來了解我所悟道的這個境界 這一個就是屬於後得智 所以一定要自己本身 有這麼一層的理解 對佛法有這麼一層的了悟 你才有辦法解釋出來 解釋出來讓眾生讓對象 能夠透過你的語言描述 或者透過你音聲的描述 你讓他來了解 我所悟到的境界是什麼 但是就是那個境界嗎 當然不是 還是有一大段的距離 因為真正的境界不是語言文字 能夠表達的 這個我們舉的例子就說 用手指頭來指月亮 是朝著這個方向來讓我們了解 而不是指頭的尖端就是月亮 同樣的意思 所以後得智是教化眾生的 這個音聲語言來表示說明 他所悟到的境界的 這些真理道理 也就是我們的佛學的內容 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 悟道之後所解說出來的 這些道理 都是以佛陀的後得智所表現 每一次在入於禪定當中 來契證真理的 我們就稱之為 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 所以圓成實性悟得的真如 一定是根本無分別智 這個叫做勝義 這個勝義它就是圓成 是圓滿成就 是遠離遍計所執時的顯現故 它就是無性 無什麼性 無這個遍計所執的那種性 離去了遍計所執 遠離了遍計所執 這一個所顯現出來的 殊勝圓滿成就的境界 可見三無性與這個三自性 就恰似一紙的兩面 一張紙的兩面 一面是三性 而透過去的理體就是另外一面 所以有著表裡的關係並非異體 三性與三無性是密切的關係 它們的關係 就看一百零一頁的圖表 上面所寫的是三無性 是相無性生無性跟勝義無性 下段就是三性了 就是遍計所執依他起自性 和圓成實性 相無性就是體相無性 生無性就是緣生無性 勝義無性就是空理無性 這個就是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 一紙的兩面 表裡的關係 由這個三性跟三無性了解到 它的中道法 什麼中道 當然就是不偏不倚 順著這個方向來努力 順著這個方向來學習 順著這個方向來修行來體悟 你就能夠直趨於佛果位了 直趨於解脫位了 所以看第三章的中道 如上所述一切諸法的每一法 都是具足三性 當然也都具足三無性 故既不能肯定為有 也不能夠肯定為空 這個就是所謂的 非有非空的中道義 一切萬法就三性都具足 一切萬法三無性也都具足 所以你說它是空 不對 因為它有它的內在的理體 你說它是空也不對 因為它為因緣所生法有它的有 為我們一切眾生所執著的 也是有這個有 所以非空非有 若就三性的中道來說 遍計所執 是由我人的虛妄分別力 顯現於妄情上的體相都無 所以其體固為烏有 烏有就是完全沒有 所以遍計所執 是我們每一個有情錯誤的認識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執著 當然就完完全全 都沒有這個體相的 但是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 就不一樣了 就不然了 其體並非全無 依他起不是完全沒有 圓成實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 換一句話說依他起性 是因緣所生法 雖然非常住的有法 非常住表示它還是無常的 它不是永遠不變的 但是它既然是無常 卻是有 這個有我們前面說它是假有 是事有 所以它仍然是 有這麼假有的現象 這一段時間裡邊 像我們人活到八十歲 活到一百歲 在這麼一百年當中 我們的生命還是很活潑的 在世間裡邊活動 或者一張桌子能夠用個五十年 這五十年當中我們都可以在 這個桌子上運用 要寫字要放東西都是可以用的 有它的功能作用存在 所以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假有 但是為什麼是假 因為它給我們用的 時間是有限的 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 是遠離一切所執的真有法 遠離一切所執就是遍計執 完完全全離去了遍計執的 那一種體性皆無的 那種妄想執著 完全都沒有了 去除掉了 因為你已經透過了解 透過認識 確確實實了解到這個法了 這樣子你所得到的這個圓成實 就叫作真有法 是真真實實有它的理體 這個我們所謂的無為法 所以在三性中遍計雖空 依圓卻是真有 故空有對望 空跟有兩個互相比對來看 它是非有非空真空妙有的 中道法 這個就可以成立了 這種三性相望的中道義 就叫做三性對望的中道 這個圖表就是 遍計執它是體相都無的非有 依他起跟圓成實 它是一個如幻假有 一個是真空妙有的非空 既然是假有或妙有 代表都是有 有就不是空 所以一個非有實體性 一個非空就說有它的實體 這個我們就稱之中道法了 一百零二頁 再來加一層的 再來說明 蓋唯識的中道說 有三性對望的中道說 這一個另外一個名字也叫做 一法中道 有三性各別的中道說 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一性中道 在一法中道說裡邊 我們再把這個三性各別的 來跟它分開來解說 三性各別也都有它的中道說 二個中道說 三性事理不即不離說等等 種類極多 所以講到這個中道 有一法中道有一性中道 甚至於有三性各別中道 有二個中道有三性事理中道 這個在我們的論典當中 比較詳細的來作解釋 今天我們從這個唯識要義裡邊 我們就單獨的 從一法中道來了解 一法中道裡邊又包括了 三性各別的中道說 怎麼說 三性既非別體的話 三性不是各別的 一條繩子你錯誤的認識 就變成蛇了 了解這個是繩子 繩子怎麼來的由麻來的 這個就是圓成實 所以每一種法具有三性 我們現在來說 三性同樣在一法上呈現 所以不管從那一性來說 都可以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義 你從遍計所執也可以成立中道 從依他起也可以成立中道 從圓成實也可以成立中道 怎麼說 就是遍計所執性 雖然是體相都無 但仍為妄情的分別 所執的妄境界 在於我們有情的立場裡邊來說 既然叫作情有 所以既然我們每天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 在這個生活面裡邊來看 都是情有的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 都認為真真實實的自體性 真真實實我的立場 所以有我有你有他的差別 我最殊勝的 我是最好的 我有主宰義 這樣子每一個人活在世間 才會你爭我奪了 才會有這些爭戰 如果每一個都像佛陀一樣的 悟得圓成實的話 都是平等性了 就沒有你我之差別了 所以我們有你我差別 原則上就是從這個遍計所執 所引生 所以我們是站在有情的立場 來說我們都是情有的 這個情有的妄境界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就是當情現 就是情有 因為這個體相都無故 其實是完完全全 沒有這個主宰性的 完完全全沒有這個常一不變性 我們每一個人 認為我們自己從小到大 好像都是一成不變 其實都在變 沒有一法的真實性 像這個因為體都無 所以它是理無 可見在遍計一法當中 仍然是有無二義的中道義 就是當情現的情有它是非空的 理無它是非有的 所以二者當中非空非有 就成為中道法了 依他起性它是緣生法 因緣所生的 所以它不是自然生 這個非自然生 我們也叫做無自性 它沒有實體性的 沒有實體性 我們也可以叫它 叫做實無 它是幻有實無 或者叫做假有實無的一種法 這一種法依他起雖然是實無 但是緣生的現象 我們每一個有情 所面對的一切現象 怎樣 歷歷假存故 確確實實都是存在的 看到房子依他起 看到桌子也是依他起 我們有情的生命也是依他起 一棵樹也是依他起 一樣的 所以樣樣都是假有的存在 叫作假存 所以它是假有實無了 可見在依他法中 也可成立中道義 假有的當然是非空 實無的就是非有了 也是一樣的非空非有的中道 圓成實性它是真實如常 具有真實性 它是真如的它是常一不變的 遠離一切妄法故 所以叫做勝義無性 或者也叫做無相 這個就是真實無相故 真實的一切萬法 都是從理體上來說的 理體上來講的話 它的形相有沒有 沒有形相的 所以這個也可以成立中道 什麼呢 真實性的就是非空 無相的就是非有 所以也成立中道 如此三性的一一法上 皆具足了中道的妙理 這種中道義 就是所謂的一法中道 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 三性各具中道 所以這個表裡邊就有寫出來 上面就是一法中道 第二層就是三種自性 就是三性的道理 每一種皆具有非空非有 所以都是中道法 所以就一法中道 或者三性各具中道 上述的二種中道是 依言語來詮顯的 第一種跟第二種 它都是要借著語言來作說明 也就是說一定要講出來 你才懂得的 所以前面的二種中道 既然是語言所表顯 所以它是屬於言詮中道 遍計執當然就是我們一般 生活的了解 我們的執著了 就是依他起的一切萬法的果法 我們要了解也要借著語言 來作說明 佛陀在世說法講經四十幾年 不停的一直講 就是要讓我們來了解 一切都是因緣所生 但是這個如果是依無漏智 所體得的真實如常的理體來說 由無漏智來體證 由無漏智來悟得 由無漏智這邊講的體得的 體證而得到的 這個真實如常的理體 理體不能夠用語言說明的 理體不能夠靠思考的 所以它是怎樣 它是屬於言亡慮絕的 言亡慮絕就說 不能夠附以有或者是無之名了 你說它是有也不對 但是你說它是無那也不對 是有就必須要顯現 是無確確實實有 這個理體的存在 所以言亡慮絕不能夠說它是有 也不能夠說它是無 這個我們就叫做離言中道 遍計所執的中道 依他起自性的中道 叫做言詮中道 而圓成實性的中道 叫做離言中道 總之唯識的中道觀非常複雜 我們的作者楊教授他就說 唯識的道理 尤其是中道觀的這個道理 是非常多的說明 所以這邊說非常複雜 且諸師的主張亦不同故 從部派佛教以來 透過我們大乘初期 乃至於唯識宗的所有祖師們 他們的研究 這邊講諸師的主張亦不同 還是有不同的思考思想 或者他所體悟出來的解說 有的還是不一樣 所以為什麼 我們就說一個唯識三十頌 就有十大論師所解說的 就是不一樣 心識的四分說 就有四家不一樣的說法 種子是新熏或者是它的本有說 也是有三家不同的說法 這個不一樣 所以唯識的中道觀也一樣 祖師們的研究體悟 還是有他的不同 這個就要看我們自己本身 了解了這些道理之後 你再自己去體會 所以前面所談到 像一性中道說也好 或者就是二個中道說 三性事理的中道說也好 這個這邊講無法一一詳談 沒有辦法講得那麼多 所以有興趣的人 還是可以去找資料 找瑜伽師地論也好 找俱舍論也好 找成唯識論也可以 那裡邊都會作一些不同立場的 不同論述的解釋 所以我們這裡單單 就從一法中道具有三性中道 來做解釋 第五篇的第四章就是我法二空 圓成實性是我們所要悟得的 這個理體 而這個理體我們稱之為真如 真如一定要斷除我執斷除法執 而悟得我空跟法空之後 才能夠體悟的 所以我們第四章就要說明 我法二空的道理 一百零三頁的第四章所談的 我法二空是入中道的緊要關鍵 你要進入這個中道法 你要真正的去悟得圓成實 一定要透過這個我法二空 才可以有辦法去體悟 若能透過這一關 涅槃的極果亦能獲得了 你有辦法斷除我執 有辦法斷除法執 你才有辦法得到涅槃的極果 從小乘跟大乘的差別來說 小乘的阿羅漢只要斷除我執 就可以悟到阿羅漢果 當然法執還是存在著 但如果說我執法執全部都斷除 像我們這個唯識宗是大乘法 當然我執要斷除法執也要斷除 你才能夠真正達到佛陀的境界 悟得佛果位了 所以這邊所講的涅槃 小乘阿羅漢的涅槃 大乘佛果位的涅槃 我們講的我法二空 當然就講到大乘的極果了 就是成佛了 我空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生空 就是所謂的補特伽羅無我 我空我當然是指著 我們有情的生命體來說的 有情的生命體 當然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也叫做生空 它印度的梵文翻譯過來叫做 補特伽羅無我 補特伽羅是梵語 補特伽羅的音譯 翻到我們中國話的意思 叫做數取趣 數取趣就是數數取諸趣的生 數數取諸趣之後 你當然就是要去投胎了 就要出生了 所以有的時候在人間 有的時候上升天堂 有的時候下墮三惡途 就在這個五趣六道之中輪迴 這一個我們是一而再再而三的 生死死生的在輪迴中 所以叫做數數 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 在那邊生了死了生了死了 原則上你朝向於那一趣去投胎 就是生 生就是空故 一定要悟得這個生的空 叫做生空 生是無我 你出生為一個生命體 這個生命體它是沒有我的 沒有主宰性的 沒有常一性的 沒有不變性的 所以生命體的本身就是空性 所以生是空性生是無我性 這個叫做生無我 生就是我們人 就是我們一般的人 像我們是屬於人趣的一個眾生 生命體 人悟得它的空 我們這個叫做五蘊皆空 所以我們這個五蘊皆空 是從人的立場來說的 所以也叫做人空 這個是從舊譯上來說 但是這個舊譯裡邊所講的人 是無我故 所以也叫做人無我 但是這個舊譯的人是不妥的 因為生是不局限於人道 它是遍通於地獄餓鬼等有情 所以從舊譯的補特伽羅無我 認為就是人無我 以為就是從人來說的 楊教授他就認為說 這個是不妥的 不適當的 因為一講到生命體 不只是人的生命 三惡道眾生都有生命 就是天上的天人 也是一個生命有情 所以局限於人道好像就不妥當 所以我們一般就不從這個 人我空裡邊來說 也不從人無我來說 都是從生空 或者是生無我來做解釋 這個生就代表五趣眾生 都包括在裡面了 我空是觀什麼 叫做我空 一定要觀察研究思考 去體會之後 你才能夠顯現出來的境界 所以你在修這個我空觀 你就要觀什麼 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體的 一種正見 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考 正確的的智慧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果體 每一個生命體 都沒有一個常一的我存在 就是沒有常住不變的 所以這樣子的理解 我們就稱之為我空的 一種理解性 這樣子的來了解是什麼 也就是有情的生命體 有情的生命體 不過是五蘊的假和合 若是對每一蘊詳細地觀察 就不難知道 無非是生滅變化的法了 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我們這個生體就是五蘊結合的 由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跟識蘊來的 如果再跟它分析色蘊 色蘊本身還是屬於一種色法 受蘊還有三受五受 想蘊還是有它的取向 思蘊包括的法就很多了 有相應行法有不相應行法 都包括在裡邊 識蘊又有八個心識 所以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 找不出來的 所以詳細的對每一蘊 來跟它分析來跟它了解的話 沒有那一種法 它都是常住不滅的 不可能 所以無非是生滅變化的法了 每一種法都是生滅變化的 色法也是生滅變化 我們的心法也是生滅變化 所以沒有常住性沒有常一性 但是在此要特別注意的 就是所謂的這個空 空蓋我體之空是遮實我執的 我們講說我們這個生命體 它是空性的 這個空它有要對治的一個對象 就是說要去除 要給它斷除掉的一個對象 那一個對象 就是實我執 所以叫作遮 遮也就是遮止也就斷除的意思 所以我們了解說我是空性 這個空性主要的來針對著 我們一般的有情來了解說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實我 這麼一種執著 這個是不對的 要把這個我執斷除掉的境界 我們就以這個空來作說明 並不是空無的意思 並不是說它是沒有 沒有跟空不一樣 沒有是形相都不見了 空是有它的形相 而體性是沒有實體的 所以我們說我們有情生命體 五蘊皆空 我們還是活得好好的 我們還是一個人 我們還是會吃喝拉屎 但是我們說五蘊是空性 是什麼 沒有實體性 每天都在變化中 每天都在生長中 每天我們的思考 我們身體的變化可以說 今天和昨天是完全不同的 就是我們一般的說法 七天就會有一個小變化 七年是完完全全 七年前的身體跟七年後的身體 完全不一樣的 這樣子的一個形相還是存在的 但是沒有它的體性 所以這個叫作空 一切萬事萬物也都是空性 就說它雖然山河大地還是存在 桌子也是存在的 房子也是存在著 我們還是在運用它 但是它卻沒有實體性 房子桌子每天朝向於 損壞的方向 所以十年前的房子 跟十年後的房子就是不一樣了 就是舊了 甚至於壞了 就是不相同了 所以相是有 但是體性是沒有 因這個假我是有情相續的名稱 什麼是假我 就是我們有情它是相續存在的 且是現前的事實 我們這個生命 就是剎那剎那相續 不管是色法的部份也好 心法的部份也好 都是一直的在相續生滅當中 而存活著 這樣子的一種存活 這個是現前的事實 你不要說五蘊皆空 我們的身體是五蘊 五蘊皆空那是不是我也不存在 不是 所以我們是現前的事實 我們是真的還活在人間的 東西還是可以用的 但到底是不能否定的 所以依他起的這一切萬法 我們不能夠否決它 不能夠否定它 如是說它是無的話 若撥無這個假我的存在 則等於是墮入於畢竟空了 如果認為一切法都是無 那就叫作畢竟空 這個畢竟空也不是般若經 所講的畢竟空 這邊所談到的 認為一切把它否決掉的 認為一切 都是沒有這個假法存在的 這樣子的一種認識 我們這邊叫做畢竟空 就是完全沒有了 另外一個名字也叫做惡取空 這個惡取空就是認為世間一切 都是沒有都沒有實在性的 連功德也沒有連因果也沒有 連業力也沒有的 這個就不對了 這個叫做惡取空 也叫做不正確的畢竟空法 所以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這一個是唯識三十頌 裡邊的一句話 說世間的一切 都是從這個假裡邊來說 有一個我有一個法 認為世間有這個我法 有這個二法的存在 所以才會有種種相轉 就是有這麼多這麼多的 叫做森羅萬象的存在 所以法空就是法無我 這是觀五蘊的每一個法體 都無堅實的自性的正見 上面我們說有種種色心的實法 但現在為什麼說 諸法皆是虛妄 根本無假實之分 關於這個要知道上述的 假實是約種子說 也就是站在唯識學的立場 來說的話 是為了要說明種子所生的法 是有體性的 分位假立的法是無體性罷了 我們站在法相唯識學的立場 來說的話 只要是種子所生的 就是有它的實體 非種子所生的 就是沒有它的實體 談到這個法空法無我裡邊 就是要了解 五蘊的每一種法體 色受想行識它都是無堅實的 自性的一種正見 所以我們要了解它的時候 如果它是虛妄性 我們都認為它就是空性 這樣子的一個意思義理 下面這個圖表裡邊談到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裡邊 有一個假的這個圖表 這個圖表是約名言來說 約義用來說的話 無體隨情假 有體施設假 有體的施設假 從義用裡邊來說的話 有以無依有假 以義依體假 這個有它的種種不同的說明 這一個內容當中所謂的 無體隨情假 當然就是世間所說的 它是沒有實體的 但是我們卻隨著有情的 就是迷妄迷惑而說它是有 所以這個有就是假有了 沒有實體的假有 有體施設假就是站在 聖者的立場 他所體悟到的境界 是真的有它的體性的真如 有它的體性 但是它為了要解說的方便 要讓有情來了解 他就會施設 就說他就會跟他設立名言 跟著我們有情的說法來說 這個是人這個是東西 這個是山河大地 所以這一個它就是有體施設假 是聖者的境界 所以是聖教所說 如果從義用的方面來看 以無依有假 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其實都是沒有的 沒有它的實體的 但是我們有情世間所說 認為是有的 認為有所以就執著有一個我 執著有一個法 聖者的境界他是以義依體假 聖者他們所說的這個我跟法 是依於法體之義而來假說的 所體悟到的 確確實實是有這個體性 所以他所指的我法 就是唯識上有活動作用的 一個自體 這個法的自體就說它是實我 就說它是實法 從我們有情的 就是它的相續性裡邊 這個義理上來說 有它的實我有它的實法存在 但是到這個五蘊和合的時候 它這個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作用的顯現就是是我是法了 所以這個是聖者所說的 從這個義理裡邊來作說明 這一個就是我們前邊所談到的 就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就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這個詳細的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再來做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