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十六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佛教一定都有講三世因果 講因果的問題 主要的讓我們知道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佛教沒有說有什麼神 來創造世間 或者有什麼的鬼神來控制 或者是引導我們這個世間 所有的三界五趣的眾生 都是自作自受 而這個主要的 就是和業力有關係 所以我們這一節課要看的 就是課文的九十一頁 第四章總別二報 所要談的就是我們業報的問題 講到業報有總報有別報 從它的業力來說 就是有引業有滿業 它的內容是什麼 我們就看這個課文 由惑業所招感的果報 分有總報和別報二種 報當然就是酬報了 就是造什麼因 你會得什麼樣子的果 這個果我們就叫作酬報 由這個惑就是煩惱 業就是我們行為的造作 所留下來的 就會有一個果報顯現出來 這個果報分有二種 一種叫作總報一種叫作別報 總報是由前業所引起的 第八阿賴耶識的果體 總報主要的 就是由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 而感得現在第八阿賴耶識的 一個果體 生命體一期的生命 我們都稱之為異熟果報 也就是前造業後得果的 一個成果出來 而這個成果最主要的 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所以就是指第八識 所變的三界五趣的果報了 為什麼是第八識所變 主要的就是我們說 第八識所含藏的業種子 能夠感得未來的異熟果 所以這個就是阿賴耶識 所變現所呈現出來的一個果體 這個果的因種子 因為因有多故 所以它的果也就有很多類了 有善因就有善果 有惡因就有惡果 有因是什麼 我們得到的果 就是會有非常的多 像三界五趣六道眾生 各各都不同 但是我們這一個生命體 這個果報的這個性質 它是無記性的 也說三界五趣所呈現出來的 這個果報的性質 它是屬於無記性 不能附於任何的善惡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因是善惡果是無記 也就是說由前輩子或者前世 或者以前 他所造作的是善業 善業所得到的果報 當然就是善果了 但是善果的一個總報體 就是人的生命體 或者是天上天人的這個生命體 所呈現出來的 這個生命體本身的性質 它是屬於無記的 也就是說人一出生的時候 這個身體不能夠說它是善 也不能夠說它是惡 它是屬於無記的 就是三惡道眾生來說的話 他也是過去生造作的是惡業 所得到的就是惡的果報 所以惡的果報出生為畜生 出生為餓鬼或出生為地獄眾生 這個是屬於惡的果報 但是他所得到的所呈現出來的 這個總報體這個生命體 身體的本身 像一隻雞或者像一頭牛 這個生命體的本身 它是屬於無記 所以因有善惡果是無記法 別報就是指真異熟所生的 前六識的果報 別報也就是前六識的果報 而前六識是怎麼引生的 由真異熟所生的 真異熟就是第八識 也就是由第八識引業的 這個總報體所引生出來 這樣子的前六識的果報 稱之為別報 也就是說六識所緣的 三界五趣的果報 六識所緣當然就是 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相 都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的 果報體所顯現 這樣子的總報別報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 如果把總報譬喻像畫紙裡邊的 一個素描 就是粗略的畫出一個人的形狀 或粗略的畫出 一隻動物的形狀出來 我們一看就知道 這個是人這個是動物 或這個是一個花草等等 看得出來 別報就如同它的彩色了 也就是說再詳細把它加上色彩 眼睛耳朵鼻子乃至身體的顏色 衣服的顏色把它給加上去 就是各別各別的不同 也就是填滿它的整個一個空間 同樣的意思我們一個身體 顯現出來的時候 是一個人的形狀 等到慢慢的別報就是填滿 你所有的眼耳鼻舌身 都能夠在我們的身體的 那一個角落那一個地方 能夠給填滿上去 所以像這樣子就是屬於 一個是素描的一個是顏色的 所以我們講到總報 就是引業所生 別報我們稱之為滿業所生 充滿了我們這麼一個生命體 若以總報對總報業的引業來說 就名為引果 我們的總報體怎麼來的 由總報的業力來的 而總報業力的名稱 就稱之為引業 所以引業所得的果報就是引果 別報就是由別報業力而來 別報業力它就稱之為滿業 所以滿業所得的果報 稱之為滿果 所以我們一個人出生 這個都是屬於我們的引業所生 但是各人各人的長相不一樣 這個就是我們各人的滿業不同 我人所居住的這個世界 就是這種總別二報的世界 全部都是總報與別報所形成的 而且由過去世的業因 招來的這個惡報 若在此二報上再起種種的惑業 則以來世另招二報 引業就是引果的果報 滿業就是滿果的果報 所以在這個滿業跟別業上面 或者就是總報跟別報 上面來講的話 我們由過去所感得 同樣的在於我們今生當中 我們是在承受果報的當下 我們其實每天都還是在造惡業 造善業 所以我們現在每天每天的 就是在起種種的惑業 我們每天在處理事情的時候 人跟人之間相處的時候 難免會有煩惱難免會有善念 起善念也好起煩惱的惡念也好 同時也就在造作來世的總報業 跟別報業了 所以以這樣子的情況 我們就是永遠沉淪在於 生死流之中無法解脫了 所以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法 沒有好好的來修行的話 我們就順著這個生死流 就是承受過去的業報 這一世也不懂得來修行 就是還是一樣的在起煩惱 在造業 有的煩惱有的在造作的 這樣子的活動狀態 來生還是一樣的是總報和別報 就在承受果報的當下 又再造作來世的業因 如此就會輪迴不息 所以二報的關係就如下圖 它所畫的這個圖表 二報就是總報和別報 總報別報是怎麼來的 都是由業力來的 所以總報業感得總報 別報業就感得別報 總報的一個名稱也叫作引果 業力就是引業 別報的它的名稱就是滿果 所以它的業力就叫作滿業 從這段文裡邊 我們就能夠來了解 我們的舉止動作等等 都會留下業力 而這個業力都會讓我們感得 來生的一個生命體 是善的是惡的 我們在三界五趣當中 就一直的在那邊輪迴 接下來我們看這個第五章 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我們一般 都是可以來了解 從無明緣行行緣色一直到 生緣老死的十二支 稱之為十二因緣 而構成我們世間的這個因果 乃至於就談到 這個生死輪迴的程序 在前面我們有談到過 惑業苦三道 由無明造業而感得苦果 所以一直到這個總報跟別報 都不外於起惑造業感果 起惑造業感這個苦果 所以惑業苦惑業苦循環不息 就以這三種方式來解說 生死輪迴之外 更詳細的來說 那就是十二因緣的解說方法了 所以我們看九十二頁 課文的內容 十二因緣就是展開我們上面 所講的惑業苦三道來說明 惑業苦三道來說明 這個生死輪迴的程序 所以十二因緣的解說 當然就比前面業惑苦的解釋 要更詳細要更深廣的一種說明 十二因緣另外一個名稱 也叫作十二緣起 世間就是有因有緣 這個世間就能夠引生了 就是世間順生死流了 但是如果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的話 我們就說這個叫作還滅門了 所以十二因緣十二緣起 最主要的就是談到 此有故彼有的這個因緣關係 十二因緣除了說明了 十二緣起之外 又有十二有支的說法 又有叫作十二緣生 這個都被我們這個經論可以說 都有解釋到 在經論裡邊有解釋 像我們所知道的依聲聞乘 來說的話 就是像阿含經四部阿含 可以說都有談到 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問題 以大乘的經典來說的話 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涅槃經 都是一樣的會有說到 也就是論典來講的話 和這個經典的解說有關係的 像大智度論像瑜伽師地論等等 一樣的都有談到這個十二緣起 或者十二因緣的這些內容 所以只要打開我們的經典論典 處處都可以看到的 十二緣起就是無明行識名色 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總共是十二支 這個內容也就一個一個 來作解釋 第一個就是無明 無明這個地方所談的 就是指第六識相應的痴煩惱 因為我們有談到根本無明 有貪欲瞋恚愚痴還有慢跟疑 這個無明其實就是愚痴 這個愚痴的煩惱 每一個心識所緣取的 還是會有不一樣 因為在我們前面也有談到 這個無明詳細的分類法 在前面所談到的就是說 第六識它所相應的痴煩惱 就是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所以在十二緣起支裡邊 我們的無明我們的惑 主要的就是跟第六識相應的 這個無明它分有相應的無明 跟不共的無明二種 同時在這個不共無明當中 又再分獨行不共無明 跟恆行的不共無明 恆行的不共無明我們知道 它是屬於第七識相應的 所以獨行的不共無明 就是與第六識相應的 這個愚痴煩惱性 雖然說又在分 像一種叫作主獨行 一種叫作非主獨行 我們這邊所要談的 是談主獨行 也就是說不與小隨煩惱相應的 這種獨行的這種不共無明 主要的我們一談到這個無明 就是與第六識相應的 什麼是無明 最主要的就是沒有智慧 所以他就對於事理暗昧的 一種愚痴 所以他最重要最重要的 因為對於事理的暗昧 就不懂得它的事相 或者是真理的內在的實義 所以它最大的勝用 就是造作善惡業 因為沒有智慧你就會去造作 這些善惡業 以凡夫的立場來看 善還是屬於有漏善的 這個就有異熟愚 和真實義愚的二種 什麼是異熟愚 異熟當然就是我們這個五蘊 生命體 指著我們這個身體生命來講的 對這個身體在這個生命的不懂 不了解 我們就稱之為異熟愚 所以是迷於眼前的異熟粗果 我們對於這個五蘊身的 這個異熟身就是不懂不了解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 對於自我的生命 自我的這個身體 我們都很少去理解它 甚至於尤其是對於 薩迦耶見的部份更是不懂 所以才會有我執等等的引生 所以不了知這個苦的愚痴 由這個異熟果報所引生的 這個五蘊身 而感得的這個苦果 我們都沒有辦法 確實的去了解它 像這一個不能夠了解 我們這個眼前的 這個異熟的粗果的話 也不懂得世間 這種無常苦的義理的話 我們這個都稱為異熟愚 第二種叫作真實義愚 真實義 這個真實義愚就是指的 為這個色界跟無色界等果報 認為它是真樂 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分為欲界 色界無色界 色界跟無色界原則上 就是入於禪定的這種禪悅之中 所以我們一般的凡夫 或者是外道都認為說 能夠生到色界的禪天 能夠生到無色界的定天 就是一種真正的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有它的真實性嗎 沒有 因為他還是在三界輪迴之中 所以不知有漏皆苦的 實義的愚痴 只要是有漏 只要是與煩惱相應的一切萬法 乃至於我們所居住的環境 甚至於沒有真正得到究竟解脫 之前的五蘊身 都是有漏性的 有漏皆苦的義理它沒有辦法 真正的去了解 所以就叫作真實義愚 真的義理沒有辦法 透徹的理解它 當然這個不能透徹理解 還是上二界的 所引生出來的這個五蘊身 所得到的這種感受 還認為說能夠入於禪定之中 就是真的快樂 但是時間還是一段而已 出了定 照樣的還是一種輪迴的過程 所以他的不懂這個有漏的一切 都是苦的義理 這一個就是特別 從這個無明來作解說 也就是對於三界內有漏的 一切萬法 沒有辦法徹底的去了知 而以色聲香味觸法的一種執著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六識 所引生的一種愚痴 第二個就是行 行也就是行業 這個行業 我們不能讀作行業 如果行業的話 就是我們世間一般事業的分類 這個行業是代表著 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身口意三種的一種行為 所表現出來的活動狀態 所以有身行語行和意行 也就是身口意三業的活動狀態 所以這個叫作行業 這個行業是第六識相應的善惡 和思心所的現行跟種子 這個就是因為由這個無明 引發的總報業 有福業有非福業 還有不動業有這三種 這三種引生出來的 由我們過去因為有這個惑 這個無明 所以我們就會去造業 造什麼業 第一個造福業 所謂的福業 由這個善所感得果報 像人跟天 非福業也就是不是福 當然就是惡了 所以由惡業感得的業報 是什麼 就是三惡道了 不動業 不動業也就是定 修學禪定的這種善業 所得的果報 就是我們所說的 能夠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 禪定當中的這種業力 這個就是我們由無明 所引生出來的一個總報體 這個總報體就是有所去造作了 所以行就是造作 行是行業 就是第六識的造作 第六識的什麼造作 它會造作善會造作惡 有善你就能夠得到福業不動業 由惡你就感得非福業 而得到這種果報體 要第六識去造作善跟造作惡 它就是由這個思心所 為它的主體來帶動我們的一切 活動狀態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行業 主要就是善惡和思心所的現行 還有它們的一種種子 都包括在於這個行業當中 所以主要的行就是造作了 非造作善惡業 造了善業惡業以後 一定會留下種子 也叫作熏成了種子 這個種子由善業由惡業的種子 當然就叫作業種子 所以這個業種子 它就是第六識的思心所 與這個善惡的心心所相應之後 造作出來的 身口意三業的業種子 這個行和無明同樣遍通於種子 和現行 也就是說行跟無明 可從種子位來說 它也一樣的可以起現行 因為它能夠引發識 引發後面的識名色或者是六處 這幾支的關係 所以又被稱之為能引支 能夠引發接著而來的就是識支 還有名色支還有就是六處支 還有觸支等等 總共有五支 像這一個就是代表著 我們的業力能夠感得來生 感得我們以後的這些生命體 這一個都是從種子來說明 也要從現行來說明 種子跟現行都是包括在裡邊的 再來就是識 這個識是指由這個無明的業力 招感當來果體 由前面的無明由前面的行業 就是業力 會感得當來就是來生的 這個生命果報 也稱之為總報 所以這個識主要就是指的 我們的總報來說明 也就是說第八識的 無記名言種子所感得的這個識 這個識它最主要的 就是能夠含藏我們過去生以來 所造作的這些名言的種子 所以它是含藏種子的地方 這個識 第八識或者我們的總報體 都是含藏著我們過去以來的 名言種子 這個名言種子我們在前面 已經談過了 就是由於過去生經過語言 音聲的說明 就有留下來的一種熏習 一種的種子 或者我們的前七識 來緣取外面境界之後 所留下來的一種各別各類的 這種親因緣的種子 這個就稱之為名言種子 再來就是名色 名色除了指第八識 六處以及觸受等種子以外的 其餘的異熟無記的五蘊種子 名色最主要的就是說明 異熟無記的五蘊種子 五蘊種子 五蘊色受想行識 所以名跟色 名就是指非色的四蘊 非色當然就是指精神的 心法的部份 就是受想行識 五蘊當中的一個色 就是色蘊 名色的色代表就是色蘊 在五蘊中的這個識 在此又跟它細分有識有六處 有觸受等四支 這一個因為講到心識的問題 就講到了心法 講到心法 我們在這個十二支裡邊 它就把這個六處觸受 這幾個心法的部份 要把它給扣除了 來做解說 所以這個名色 最主要的說明了我們整個 一個色法的種子和心法的種子 六處也一個名字叫作六入 就是眼等六根的種子 因為我們講到這個處 應該照說處 在於我們講蘊處界 三科的時候的處 它就是生長門 生長什麼 因為根有境 就能夠引生識 所以識的活動作用 就是依根緣境 有根跟境才能夠引發識的認識 所以根境我們就稱之為處 就是生長的意思 這個地方根是指我們的內六根 境就是指著外境的六境 所以我們從這個有情的 異熟總體來說的話 當然就是指著內六根了 所以一名六入 就是指著內六根 眼根一直到意根 這個就是眼等六根的種子 處本為六根和六境 十二處的總稱 但是今天卻特別的指 內六處的六根 所以我們都記得六處 就是六根處 或者叫作內六根來說的 再來觸就是指著未來的 異熟無記的觸心所的種子 這個觸未來的異熟 未來的異熟就代表著 往後的生命 透過前面的惑業 就是我們所謂的就是無明跟行 才會構造而有後來的生命體 所以這個觸一定是指的 未來這個總異熟果報體的 它的觸心所 觸心所是五遍行之一 它是屬於無記法 所以它是屬於異熟無記的 觸心所的種子 受就是指的未來異熟無記的 受心所 這個地方所談的 還是要從它的種子來說 就是受心所的種子 而這個受心所也是得 未來異熟果報體來講 上述的識一直到受的五支 都為種子 同樣的都從種子位來說 為未來異熟果報的親因緣 就是說因為有這五個的種子 才會讓我們有未來的 投胎的這個生 才有未來的生命體 乃至於有生就有老死 有生有老死就代表著 這是一期生命的開頭跟結束 你怎麼會有投胎怎麼會有生 就是因為有識名色六處觸受 有這五支種子的關係 所以有了它們的這樣子的 一種種子的存在 往後就會有來世的一個生命 這一個種子都是一種親因緣 都是直接的 接著就是愛 愛就是指第六識相應的 俱生起的下品粗的貪愛 這個愛就是指的 我們三個不善根裡邊的第一個 就是貪欲 貪愛的這個煩惱性 這個貪愛的煩惱性 這邊所指的俱生起的下品 俱生起當然就是與生俱來 無始生死以來 下品代表著 我們三界裡邊的欲界 欲界所感得的就是比較粗顯的 所以它是屬於下品粗顯的貪愛 有關於這一個三界的貪愛 都是由這一個愛的這個因緣支 這個愛支所引生的 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的 貪愛都是有 所以這邊所引生的 就是屬於下品的 也就是說引生的 可以說是欲界的 取也就是指的第六意識相應的 俱生起上品的貪愛 跟其於的一切煩惱 這個就是比較殊勝的 比較難掉的 這邊所談到這個取 我們說一般有四取 這個四取有欲取有見取 有戒禁取和我語取的這四種 這個四種原則上 就是說像欲取 當然就是我們的貪愛心的 一種染著 見取就是思想方面的一種執著 戒禁取就是在於宗教上 修行的過程當中 我們所應該要遵守的 這些規矩戒律 但是因為宗教的不一樣 所應該要去遵守的這種規矩 跟戒律當然也是不同 但是有的確確實實是有偏差的 所以像這樣子 認為這樣子的持戒 就能夠得到清淨 就能夠得到解脫 這個是不正確的 不正確的這個持戒 我們就稱之為戒禁取 另外一個就是我語取 我語取的意思就是說 在於我們五蘊的生命體 原則上是因緣所生 是無我的 但是一般的 我們稱之為外道的一種宗教法 他們都從這個我見裡邊來了解 來執著 所以這個中間就會各說各話 各人認為我所說的就是正確的 我的這個宗旨就是正確的 各各不同的宗教 各各不同的一種說法當中 就會起爭論起爭執 像這樣子的在於我們這個五蘊 生命體上 或者說異熟生的這個生命體上 起執著而起辯論起爭端的 我們就稱之為我語取 這個都稱之為分別取之 這個就會引生我們後有苦的 一種異熟 所以這一個取 就是我們第六識相應俱生起的 這個上品的貪愛 愛跟取這二個法 就這二種的煩惱 都是潤生之惑 也就是說它都是會滋潤 我們的一種煩惱的一股力量 遍通於種子和現行 就是說愛跟取也要從種子來說 也是從這個現行法來說 因為他如果不能夠好好的 去了解的話 就容易引發我們這個業力 引業的果報等等 俱生起的煩惱雖然有潤生之用 但是愛力強烈故 就特別的標明為愛 說俱生起的這個煩惱 雖然說它是所有的煩惱性 它都具有潤生的一種功能作用 只要潤生 但是這個潤生的情況之下 這種貪愛 愛力就說也就是 尤其是到了要臨終的時候 那一種執著生命的不斷 這一種強烈的愛力 是非常強烈的 所以人到了臨命終時的時候 都是很害怕 或者就是很不甘願 就這樣子就離開世間了 所以人就是有一個 未來的一種生命的需求 像這一個我們就從 這個臨命終時 貪愛的那一股力量裡邊來說 就又有來生的生命 所以這個我們在十二有支當中 就稱之為愛支 再來就是有 有就是指的行等六支 也就是從行一直到 識等五支的種子 有從這個行支開始 從行識名色六處觸受 這個總共有六支的 這種種子來講的話 這個都是屬於受到愛跟取 二支滋潤的緣故 因為有支就受到愛跟取 二支的滋潤 前面的有愛跟有這個取 所以決定 它就會有當來的果報 一定會有當來的果報 就是執著貪愛 所以比較接近於果 所以就叫作有 比較接近於果的原因 果當然就是來生的生命 到了這個有的時候 就接近於往後的來生 所以近生當來的一種生命體 所以稱之為這個有 就是未生之有 生就是指中有的出生 到本有的未衰位 什麼叫作生 生就是從前面的已經往生之後 就進入於中有 到了中有你就開始在尋找 未來父母親的助緣 開始有中有而進入於 本有的未衰位 本有就是 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開始 一直到未衰 就是臨命終之前 所以就包括了中有 跟本有的二部份 這個就稱之為生 這個也是托生於母胎時 開始的最初的那一剎那 開始算起 一直到本有的未衰 就是臨命終之前一剎那 老死就是指本有的衰老 一直到死滅位 我們人從一出生 從一投胎開始 其實就是進入於衰老 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往前進 就每一剎那的一直衰老位 所以它就是指的本有的衰老 一直到死滅位 這個就是苦果的五蘊衰變 到死有的期間 在這個十二支之中 無明和行就相當是惑和業 我們也可以配合九十五頁的 這個圖表 無明和行就相當於惑跟業 所以無明的一條線就是在惑 行的一條線就是在業 而由此二支的力量 就會引發次生的異熟種子 就是因為有無明跟行 就會讓我們引發 就會讓我們引生這個異熟種子 這個就是說無明和行 可使識等五支現行故 叫作能引支 會引發我們的識等五支的現行 對此識等五支就叫作所引支 這個是相對的 不過要特別明白的是 行支的業種子 和識支的名言種子 行支主要的是講善惡的業種子 和識支的名言種子 就是能夠讓我們感得未來的 生命異熟果的 因為這二支 故可決定生果的勢力 但它不受到潤生惑的 這個愛跟取的助緣 究竟是無法生果的 這個就如同我們的榖種 雖然在地中 如果不遇到雨露的話 是沒有辦法發芽的 這個就從我們的名言種 就是識等五支 雖然是有無明有行 但是如果沒有愛取有的滋潤 它也沒有辦法感得生跟老死 可見行等六支 必然要受到愛取二支的 滋潤之後才能夠感得 來生的果報 所以這個六支的正潤位 就是有支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 愛取有的三支 善能招感當來的生 會感得當來未來 甚至於達到我們一期生命的 結束老死 這個叫作能生支 相對的生跟老死 就叫作所生支了 所以如果匹配於 惑業苦三道的話 無明愛取的三支就是惑 行和有就是屬於業 識等五支和有的一支 就是生 以及生老死就是苦道了 所以就叫作惑業苦 若就因果來說的話 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 假使進一步 將這個因視為過去的話 果就是現在了 因是過去現在的果 所以反過來說 因如果是現在的話 果就是未來了 所以這種關係就是我們所講的 站在唯識的立場來說 就是二世一重的因果 這個是對唯識宗的這種解釋 俱舍宗是不一樣的 它是三世二重的因果來解釋 三世二重就是 無明和行是過去因 識一直到受的五支是現在果 愛取有的三支就是屬於現在因 生老死的二支就是未來果 所以後面就有二個圖表 一個是唯識宗的解釋 翻過來九十六頁 這個就是俱舍宗的解釋 它們二者之間的差別 問題在那裡 總之俱舍是根據法體恆有說 來立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的 唯識宗它是根據種子熏習說 來立十二因緣的 所以二者之間的距離 就很遠了 一個是站在法體恆有說 一個是站在於種子的熏習說 所以唯識宗的二世一重 全部都從種子裡邊來作解釋 尤其是俱舍的解釋 都是依胎生學排列來說明 十二緣起由過去的無明跟行 由現在投胎 名色跟六入 就是在胎中 觸就是出生以後 接觸到外面的境界 愛取有就是我們從小 一直到長大 都是有自己的喜好 有自己的執著 在這個喜好跟執著當中 當然還是造業力 所以還是一樣會感得來生的 生跟老死 像這一個都是以胎生學的立場 來作說明 這個就是俱舍宗的說法 所以它就稱為三世的二重因果 接下來是第五篇 就是中道篇了 中道 我們講唯識學 它是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中道的一種學理 這樣子它是從什麼來說 從三性三無性來作解釋的 什麼是三性 就是從我們這世間 有為法裡邊來說 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既然是因緣所生法 根本就沒有一法能夠常住 而實有 但是我們每一個眾生 都是迷執 所以認為這個因緣所生法 都執著心外有實法 引起實我實法的執著妄見 所以就會永沉淪於 生死苦海之中 慈悲的佛陀 還是需要來救度眾生 離此這個妄執 所以特別就教導三性 三無性的中道教 來讓眾生真正能夠去體悟 去體會 三性是什麼 我們就稱之為三種自性 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這三性的內容就等下一節課 再來作詳細的解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