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十四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唯識要義最主要的 是來告訴我們 世間的一切萬法 皆是心識所變現 心識的部份總共有八個 稱為八個心王 分為三個能變識 初能變就是阿賴耶識 二能變就是末那識 今天我們就來看 第三能變識 也就是了別境能變 這個就課文的第八十一頁 第三節 前六識 前六識 雖然它也是認識境界的 但是一切也都是心識所變現 這個前六識的了別境能變 它是怎麼的解說 課文 前六識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就是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此識較之第七 第八識 了別的作用殊勝故 就是說這個前六識 因為對於所緣境的了別功能 是比較殊勝的 也就是說清楚明白的 去認識它 所以因為了別的作用殊勝 所以叫做了別境能變 或者叫做了別能變 此中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識 各以五根為所依 就是說識是依根而立名的 所以眼識就是依眼根 耳識就是依耳根 依根立名 所緣取的境界 就是五境 就是色聲香味觸 等五塵為它的所緣境 所以共成五事故 所以就是有這樣子的五件 概括的就叫做前五識 共成五事 這個就是說明 前五識的認識境界 它一定要有五個相同的 所以前五識都是 合在一起解說 第一個就是依同一色根 眼識它要依眼根 眼根當然是色根 耳識也要依耳根 耳根也是色根 乃至於身識要依身根 身根也是一樣的是色根 所以就依同一色根 第二要緣同一色境 就是說明了前五識 像眼根 眼識 它都必須要緣同一個境界 耳根跟耳識 也要緣同一個境界 這個就稱之為同緣一境 第三叫做共緣現在境 眼根跟眼識 在緣取色境的時候 一定是緣現在境 過去的那一剎那 過去的境界不可能再緣取 未來的也不可能緣取 唯有緣現在境 所以正在看的當下 正在了解的當下 這個境界可以 那你會說 昨天的也有一樣啊 前天的也一樣 這個只是相似 而並不就是與現在 是完全相同的 因為經過無常的變化 已經是不一樣了 就是我們眼識 的心識的剎那變化 前一剎那的心識 跟後一剎那的心識 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它只有能夠緣現在境 意思皆只有現量 那也就是說 都是只有以現在的境界 為它所緣取的 所以它所思量的 當然必須是現在的 必須是顯現的 必須是能夠去直接 緣取得到的 所以只有是屬於現量境 第五皆有間斷 前五識認識境界 就是五根來認識境界 它都是有間斷性的 為什麼 因為它都是緣現在 所以都是剎那 剎那 剎那的緣現在 所以都是有間斷 五識是和五遍行 五別境 十一善 以及 八大隨惑 二中隨惑 貪瞋癡等 三十四個心所相應 在所有的心所法當中 它總共與幾個相應呢 五十一個心所 與三十四個相應 三十四個 第一個就是五遍行心所 觸 作意 受 想 思 再來還有五別境 欲 勝解 念 定 慧 還有十一個善 從信開始 一直到不懈怠 乃至於行捨 以及八大隨惑 八個大隨煩惱也相應 兩個中隨煩惱 就是無慚 無愧 還有貪 瞋 癡等 六個根本煩惱 它都是相應的 所以總共加起來 就是有三十四個心所相應 有時起善念 有時起惡念 且遍通善 惡 無記三性的 它就是三性全部相應 像十一個善心所 它也是相應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它也是相應的 甚至於善性 惡性 無記性當中 它也全部相應 所以有時就行善 有時就行惡 有時就是無記性了 但不像第六識 之由作意分別所起 前五識不像第六識 第六識它要起作用的時候 這個作意心所就非常的強 就是說一定要特別的 提起精神 提起這個注意力 前五識的認識境界 它是任運所起故 眼睛一睜開就可以看到了 只要外面有聲音 耳朵很自然就會聽到了 不必要特別的說 我要看 我要聽 除非是特殊狀況 所以我們一走出去 就能夠看到很多的景色 在房間也好 在書房也好 在房子裡邊也好 只要眼睛一睜開 什麼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五識的認識境界 是任運而起的 不加思索 不加意念的 但是第六識就不同了 它必須由作意分別所起 一定就是有特別的 我要注意看 我要注意聽 那麼善惡無記性 均由第六意識引導 前五識 因為它都是緣現在境 它為什麼還可以 三性都能夠相應呢 主要的 就是有第六意識來引導 因為第六意識 它會配合前五識來認識境界 所以第六意識 它也是善惡無記三性 都是相應 也就是說 第六意識善則此識亦善 就是前五識也會是善的 第六意識如果是惡的話 前五識也一樣的會起惡念 至於此識的現起 就必須內外等緣了 我們所謂的前五識 一定要內外等緣 什麼叫做內緣呢 就是要具足於第八識中的 五識的自種子 每一個心識要起作用 都有它的種子 站在唯識學的立場裡邊來說 種子所生的一切法 也是有它的實體性的 這一個完全是站在 唯識的立場來說 所以它具足於第八識中的 五識的自種子 所以眼識有眼識的種子引生 耳識就有耳識的種子 引生它的現行作用 就稱為現行識 那麼就是說 以第六意識的種子為親緣 而生起現行的五識 外緣就是要有其他的 這些助緣 什麼呢 要有 空 明 根 境 作意 根本依 染淨依 分別依 等八緣 明就是光明 空就是空間 根就是所依的色根 境就是所緣的色境 作意就是作意心所 根本依就是現行的第八識 第八識它一定要成為現行識 才能夠為一切心識之所依 染淨依就是第七識 代表了第七識的我執 有我執的話 就是屬於染的 就是染污性的 能夠斷除了我執 達到了平等性智的話 就是清淨的 所以我們凡夫要得到清淨 或者你的染污我執 就是一直的存在 會構成我們到底是凡夫 還是達到聖者 這是它的主要的一個區別 分別依就是第六識 在五識之中 眼識需要九緣 耳識需要八緣 八緣就是扣掉一個明 鼻 舌 身三識 就是需要七緣 不需要光明 也不需要空間的 方能發生作用 因為不需要空間 不需要空間 就是一定要直接 要直接的話 我們就稱之為合中知 一定要合 眼識跟耳識 它就是一定要有空間的 要有空間 你要聽到聲音 你要看到對象 一定要空間 有空間就是要有距離 有距離 所以叫做離中知 就是要保持距離 你才有辦法去了解 鼻舌身它是不需要空間的 要直接的 所以叫做合中知 也就是我們的根跟境 要合在一起 你的識才能夠引生作用 第六意識是遍緣識 所以能緣有為 無為 等一切諸法 它有為法也能夠緣取 無為法也能夠緣取 這個又與前五識同時俱起 另外一個名稱叫做五俱意識 或者就叫做不俱意識 所謂的不俱意識 就代表著 第六意識它自己單獨 緣取它自己的境界 這個叫做不俱意識 但是它如果第六意識 配合眼識來看 這個就是屬於 五俱意識的功能 或者它就配合耳識來聽 配合耳識來聽(請刪除.消音) 配合鼻來聞 像這個就是屬於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可以 分明的了知境界 所以我們所看的 所聽的 所聞的 所吃的 乃至於去觸摸到的一切境界 我們都能夠 清清楚楚的來了解 所以五俱意識 也叫做明了意識 這個就是有關於心識的 不同的名稱 在不同的作用下 有它不同的稱名 此中若與五識同現行 則名為五後意識 如果同時起作用 它是五俱意識 但是現在 正在緣取境界的當下 它是同行的 同時的 這個就稱之為五後意識 反之 如果是不與五識俱起 它是獨自緣境 第六意識有它自己的所緣境 就是法境 這個法境裡邊 有一部份 我們稱之為 就是法觸所攝色 它有五種 這個都是配合前面 來作解說的 但是第六意識 也有它自己本身的法境 就是受 想 思 完全是一種心理的活動狀態 這一個叫做獨自緣境 另外 如果它不是與五識同現行 也稱之為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又有一個名字 給它分出來 有定中獨頭 有獨散的獨頭意識 還有夢中的獨頭意識 三種類別 什麼是定中呢 也就是說 與這個色界 無色界等 一切定心俱起的意思 也就是入於禪定之中 入於禪定之中 你是達到四禪天的境界 還是達到無色界的 四定天的境界 你現在進入於初禪 進入於二禪 或進入於識無邊處 或進入於非想非非想處 你在定中裡邊 所觀想的境界 完全是獨頭意識 因為他什麼 眼識不看外境了 耳朵也不會聽到外面的聲音 乃至他的身體 也是安住不動的 不會去感受外境的 第二 獨散意識 單獨現起而回憶過去 預卜未來 或者加以比較 計度分別的意識 這個時候就代表著 他不是在看現在境 完全在那邊思考過去的 回想過去的 或者預卜未來的 也就未來的計劃 所以他是坐在那邊 或者是坐在那個地方 就是在思考過去 或是思考未來 這個完全跟眼所見 耳所聞 一點關係都沒有 雖然他的眼睛是看著外面 其實外面什麼事情 他不知道 因為他是在想他的事情 或者說比較 計度分別的意識 就是他有自己他本身 在看書 想書中的意思的時候 這個時候 他也不是在想過去 也不是在想未來 他是在想書中裡邊 在說明什麼 就照著書中的意思 裡邊去思考 或者自己的胡思亂想等等 再來就夢中意識 夢中的獨頭意識 就是作夢 於睡眠中現起分別的意識 我們在睡覺的時候作夢 也有高興的 也有驚嚇的 也有悲傷的 也有同伴的 也有獨自一人的 像這個都是只有自己才知道 但是他有看 有聽嗎 沒有 這個時候完全是 在睡眠的狀態之中 所以 雖然是在睡覺 但是內心裡邊 卻是有它的活動狀態 此識是由於境 還有作意 不共依的第七識 以及共依的阿賴耶識 親因緣的種子等 五緣發生的 第六意識 它要引生活動狀態的時候 它就必須要有五緣 跟五緣相應 一個要有所緣境 第二 一定要作意 我們前面有說到了 第六意識是由作意分別所起 所以這個叫做作意 第三是不共依的第七識 因為第六識要引生功能 一定要有所依根 它的所依根就是第七末那識 所以前面在講第七識的時候 就有說 它又為了第六意識之所依 以及共依的阿賴耶識 因為阿賴耶識是八識共依 前七轉識所共依的根本識 再來 最重要的 就是親因緣的種子 一定第六意識要引生功能 也要有它自己本身的功能 什麼功能 就是親因緣的種子 由種子所生的心識 來認識境界 非但遍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又悉以六位 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 在所有的心所法當中 唯有第六意識 它是全部相應的 既然是全部相應 代表著它的觸角 就是很廣泛 只要是什麼心識顯現的話 都會與它相應而起 或者它只要心一起作用 心所必然配合著它 所以它就是很敏感 甚至緣取境界的時候 就是很清楚明了 但此是在睡眠 悶絕 無想定 滅盡定 以及無想天等五位 就間斷不起 第六意識 它在有五個位次 它是不會起作用的 第一個就是睡眠 這個睡眠 是沒有作夢的睡眠 是很熟睡的睡眠 第二就是悶絕 悶絕就是暈倒 完全就是沒有 那個心識的活動狀態了 還有就是外道所修的無想定 或者我們佛教的聖者 所修的滅盡定 乃至於外道 因為在修無想定之後 達到無想天 在天上的無想天 的這種果報的當下 它都是不起活動狀態的 不去思惟 思考的 就是他無想 所以這個無想天的 五百大劫的生命 除了剛剛投胎 乃至於臨終之前 有這麼小段的 一種思考之外 可以說五百大劫 都處於無想的境界之中 所以這五個位次 是間斷不起作用的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五位無心的理由 叫做第六意識有五無心位 有五個 它的心識不起活動狀態的 這個位次 就是睡眠 悶絕 無想定 滅盡定和無想天 下面這個圖表 第六意識它分有 五俱意識跟不俱意識 五俱意識是 配合前五識認識外境的 所以很明了的一種意識 又有五同緣意識 還有五不同緣意識 不俱意識 又一個叫做五後意識 五後意識 再來還有三個獨頭意識 所以這個就是 我們對第六意識 也叫做第三能變識的了解 接下來 我們看第四篇 叫做轉生論 它說我們為什麼 會在世間裡邊生死輪迴呢 我們怎麼來投胎的呢 總是有它的原因 這個原因我們從 唯識的立場裡邊來了解 裡邊所談到的 就是由惑業苦的 稱之為 輪迴的過程 為什麼會輪迴 就是因為有我們的 煩惱障 所知障等等 有這樣子的煩惱障 所知障 讓我們對於事理不了解之後 就造作了很多的惡業 由這個業力 來帶引著我們來投胎 所以我們要投胎 一定是有業力的 一定是有業種子的 就是說 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動作 我們每一個人的語言 都會留下一股力量 由大乘的菩薩法 裡邊來說的話 你的起心動念 都會留下一股力量 平常我們都會說 你有這樣子的心態的話 無形之中 你就會講出來 無形之中講出來的時候 從你講話的語態當中 就知道你有這樣子的思考 這樣子的思考 如果是向上的 那代表著你還有向上心 進取心 沒有關係 就像我們一般所講的 小學生要寫志願 我要當科學家 我要當醫生 我要當什麼 有他這個意願存在 那很好 但是有的卻是不同 所想的都是不好的 雖然是想不好的 有一天他一定會表現出來 有一天他一定會有這種動作 所以我們就常常在講說 一些的人 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 如果我們是他周圍的親人 或是好朋友的話 應該會有這麼 一點點的訊息出來 訊息從哪裡來的 從我們的心 從我們的意識裡邊 引發出來的 所以你如果有去注意的話 不要太過於粗心 應該能夠知道他 有這樣子的一種 潛意識當中 有這樣子的思考 有這樣子的思想 不好的 我們就要跟他糾正 所以這個轉生論 就談到我們由業力的關係 由業種子的成熟 讓我們在六道裡邊輪迴生死 第四篇就轉生論 第一章就是惑業苦 這個說明 我輩的生死輪迴 就是我們 我輩是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輪迴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有時候會上升 有時候會下墮呢 那麼這個無他 沒有什麼其他的理由 主要的是什麼 就是惑 業 苦等三道 就是這三個 這個三道 就是指著我人 生死輪迴的程序 就是因為你有惑 就是有煩惱 有了煩惱之後 你就會去造作 造作就是會留下業力 有這個業力 有一天成熟了 就會感得苦果 就在這個苦果的當下 你又會起煩惱 你又會再造業 就是這樣子生生不息 也就是說 自無始以來 不知萬法唯識的道理 妄執心外之法 起惑造業 招感苦果的因果順序 最主要的就是說 一切的萬法 其實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 所造作的 但是我們不懂 都認為一切萬法 就是我們的生命體也好 就是山河大地也好 都認為都是實實在在的 因為是實實在在的 我們就想要據為己有 或者以自己的利益為主 在這個自私自利的心態之下 就是做出了不利於他人的 種種行為出來 像這個就是因為不懂得 萬法唯識的道理 所以就會起惑造業 招感苦果了 凡夫自無始以來 由此三道的反覆無常 就是它就是一直的輪迴 一直的輪迴 而且它都不停息的 不是永遠不變的 一直的在那邊轉 所以不斷地繼續著 生死的輪迴 什麼是惑 惑就是以無明為根本的 諸種煩惱 以無明為根本 所以所有的煩惱 都是由無明而來 所以它是一切 根本煩惱的根本了 由此起了上述的十種本惑 和二十種隨惑 十個根本煩惱 二十種的隨煩惱 那麼業就是依惑造作的 身口意三業 因為你起煩惱 所以你的身 身體就會去做 就會引生身業 你的嘴巴就會講 就會反應你的不高興 反應我的不舒服 那你嘴巴就會講話 講出來的話 當然也是不好聽的 變成就是惡的口業 你的身業 口業從哪裡來 從我們的意業來的 所以身 口 意就有三種業力 苦是由惑和業力的合力 招感的三界 五趣 四生等果報 因為有煩惱 起了這些業力的關係 所以就會去招感三界 就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的 這些生命體 或者是五趣 五個方向的投胎 是上生到天界 還是我們人 人趣 或者地獄 餓鬼 畜生 五個不同的道路 你去投胎了 或者叫做四生 我們投胎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像我們人的 叫做胎生 牛也是胎生 鯨魚也是胎生 再來就卵生 像雞 鴨 要先有卵 有卵再來孵化成雞跟鴨 再來就是濕生 濕就是有水氣的地方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水中就會生出小蟲 孑孓 慢慢的就長大 就是一般的水生的一些動物 這個就是濕生 所以像現在經常的 就是有很多的 環境衛生來說的話 就說門外的 戶外的一些容器 只要能夠裝到水的 像下雨天會裝到水的 一定都要快點把它倒掉 因為經過太陽一曝曬 水中馬上就生出了小蟲 但是如果它是有毒的 說不定就會引生種種 種種的傳染病了 所以這個叫做濕生 第四種就是化生 化生 如果根據我們的 佛經裡邊來說 真正的化生 是只有人間 一個世界的開頭 像一個星球的開頭 本來剛剛才形成的時候 根本都沒有動物 沒有生物的 沒有動物的 但是剛開始的時候 總是要有一個開頭 這個開頭 來這邊投胎的這個生命體 我們就稱之為化生 但是這個化生 我們現在就是 又從兩個來作解說 譬如說 我們人到西方極樂世界 是蓮花化生 以蓮花為父母 花開就見佛 像這個就稱之為化生 或者是地獄眾生 地獄眾生也是沒有父母的 他也是一種化生 但是鬼類眾生就有 鬼類眾生他是有鬼子母的 他是有父母親的 再來 以我們看得到的 說蟲變成蝴蝶 這個也是一種化生 這種化生 在以我們所謂的四生當中 並不包括 但是要解說上 是比較容易懂 所以佛教所講的真正的化生 是世界的第一個生命的來源 來作說明的 現在我們就把它 更廣泛的來說 到淨土世界去 到地獄去 或者蝴蝶的成型 就是因為蟲變化成為蝴蝶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胎生 卵生 濕生 化生 而有世界的這個生命體 有情就是自無始以來 被無明引導 發生了貪瞋癡等諸惑 就是種種的根本煩惱 互以或俱起的思心所的作用 有煩惱 你還要有思心所 就是五遍行之一 還有這個思 有思才會驅使你去造作 所以因為有這個思心所 是遍行心所一定會相應的 你就有這樣子的作用 在身口意上 就做出了殺生等不善業了 殺生等不善業 就是我們所說的 身業有殺生 偷盜 邪淫 口業的有妄言 綺語 兩舌 惡口 意業的有貪 瞋 癡 所以加起來 我們就稱之為十種的不善業 有身體做出來的 有你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還有你的起心動念所引生的 所以因為煩惱的關係 就會做出了十種不善業 或者造作善業 求生人天果報的 如果說你雖然還是有煩惱 但是你是引生有漏善 你是起善念 但是因為這個善 還是跟煩惱相應的善 這個善還是在人間輪迴 是什麼 是天趣跟人趣 所以我們人怎麼來的 就是前輩子以前 我們還是有行善 善 當然還是以十善業來說 身體來講的話 就是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語業來說 不妄言 不綺語 不兩舌 不惡口 我們的心念裡邊 也不貪 不瞋 不癡 但是 雖然是如此 但是我們還是有 根本煩惱存在著 所以我們還是不能得解脫 我們還是在人天二果當中 二業當中 還是在這邊出生 還是在這邊接受 世間的種種無常苦 像這個就是善業 求生人天的果報 這個善是屬於有漏善 無漏善的話 就得到解脫了 就超越三界以上了 換句話說 無不停這些善惡的業力助長 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 招感來世應得的 三界五趣果報 就是我們都是靠著 第八阿賴耶識當中 所含藏的善業種子 跟惡業種子 這些種子 就會憑著我們的因緣的成熟 就招感得了三界五趣果報 到三界裡邊來投胎 你就是有這樣子的果報 呈現出來 如此由過去的惑因 招感現世的苦果 復由現在的惑業 招感未來的苦果 輾轉生滅 流轉無窮 由於過去的煩惱 你就去造業了 在造業的過程當中 當然因緣成熟就感得果報 有了這個生命體 但是我們正在受苦的當下 我們還是會起煩惱 正在受苦的當下 我們還是會再去造業 嘴巴還是要講話 身體還是要動作 所以正在受苦 果報的當下 就像我們現在是人的果報 但是人的果報 人生還是有三苦 有四苦 有八苦 就在這個苦的當中 我們還是有很多的不如意 我們還是有很多的不耐煩 所以你的煩惱還是會再引生 你的身業 你的口業 還是會繼續的去造作 這些業力又會再引生 我們來生再去感果 所以這個叫做輾轉生滅流轉 這種情形就是 所謂的輪迴轉生 所以有前世到今世 有今世還會到來世 三道的關聯如下 我們在八十六頁的這個圖表 它都是一個三角型 帶動引生下一生的苦 由惑而發業 由惑而潤生我們內心的種子 就是業力的種子 所以就會引生苦果 在這苦果的當下 你又會起惑 又會造業 在這個起惑 造業 一方面業力的種子 又引生 又感果 我們的惑又會再潤生 就滋潤我們的種子 再來引生苦果 就會一層一層的往下 就會一世一世的 往下來輪迴了 這一個就是代表著 我們的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 從煩惱來的 從我們的業力來的 煩惱有那些 所以第二章就是要說明 二執和二障 煩惱有這兩種的解釋 為了輪迴第一因的惑 雖然是有十種根本煩惱 和二十種隨煩惱結合的 這個協力體 但並非離開心識 而獨存的存在 輪迴的主因就是惑 就是煩惱 煩惱 我們前邊說的 十種根本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 但是只要有煩惱 就會感得果報嗎 不是的 一定要有心識的執取 要有心識的驅使造作 那你才會感得果報 所以並非離開心識之外 能夠獨立存在的 因為煩惱的這些種子 還是儲存在於心識之中 尤其是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不能夠離開心識 獨立存在的 也就是說 這些都不過是 妄執投影於心內的相分 為實我的 眾生的十種迷執 可大分為我執和法執兩種 所以這些煩惱 都是儲存在第八識當中 為第八識所緣取 為第八識所執持的相分境 這些煩惱有哪些 分為兩大部份 就是二執 就是我執和法執 什麼是我執 執有實我的妄見 妄見就是虛妄不真實的見解 就是說執著我們這個生命體 是真的有一個我的存在 這個叫做我執 法執就是構合而成 我們這個生命體的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這些五蘊 執有實法的妄見 認為這個五蘊的每一種法 都有它的真實法體存在 認為它有真實法體存在 所以這些法 色蘊真實的 受蘊也是真實的 乃至於識蘊也是真實的 這樣子的一種執著 稱之為法執 又由我執所起的惑 叫做煩惱障 由這個我執 因為執著這個我的存在 所以就會起貪瞋癡等等的 這些的根本煩惱 所以稱之為煩惱障 由法執所起的惑 就叫做所知障 法執就是認為一切萬法 都有它的實體性的 這個是思想方面的見解 所以由法執所引起的惑 稱之為所知障 你的認知錯誤 認知是不對的 我執引生的煩惱障 法執引生的所知障 所以叫二執二障 例如由實我執著己身 或者是愛戀他人 以及由於我執 發生瞋恚等行為 這個都叫做煩惱障 因為只顧自己 自私自利也好 或者因為由自己所愛的 自己的親人 自己的朋友等等 就在於愛戀他人的過程當中 當然還是會起瞋恚 等等的這些執著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煩惱障 起貪 起瞋恚 起愚癡 起憍慢心 起了懷疑心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最怕最怕就是起懷疑心 像這個都是屬於 煩惱障的範圍 設若 由十法執起貪愛或瞋恚 則屬所知障 設若 設若就是假使 假使說 由於這個法執的關係 而起貪愛 而起瞋恚 就是說你的知見上 起了錯誤的話 所引生的貪愛也好 所引生的瞋恚也好 這個都是屬於所知障 煩惱障正是生死流轉的根本 因為貪瞋癡慢疑的關係 就讓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了 而為發業潤生的惑 所以會讓我們 滋潤我們的煩惱 就在六道裡邊 我人就是有了這個障礙 就是煩惱障 才永於三界中輪迴 而無法悟證涅槃的寂果 涅槃的寂果就是成佛 因為有煩惱障 讓我們沒有辦法達到佛果位 煩惱障是迷妄的根源 迷妄就是你所認知的錯誤 了解錯誤 所以我人就有了此障 才迷著於諸法的真理 你對於真理的部份 你就沒有辦法去理解了 世間的道理沒有辦法去理解 不能夠證得菩提的妙果 沒有辦法去覺悟 菩提就是覺 因為你對於一切的真理 一切的諸法 你都不認識 你有沒有辦法去理解 有沒有辦法去體會 當然你這個覺 就沒有辦法開悟了 所以你就不能夠證得 菩提的妙果 一個是涅槃的寂果 一個是菩提的妙果 原則上 這個煩惱障 就是障礙涅槃 所知障就是障礙菩提 換句話說 障礙涅槃的是煩惱障 障礙菩提的是所知障 這二障都是以 薩迦耶見為上首 煩惱障也好 所知障也好 都是以薩迦耶見 就是身見為主要的 以十種根本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為體性 所以它的體性都是煩惱性的 可見二障較之 二執的意義廣闊了 二障的範圍 比二執的範圍要廣 因為二障包含了身見 也包含了十個根本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在裡面 此二執二障 又各有分別起 和俱生起的兩類 不管是煩惱障也好 所知障也好 我執也好 法執也好 它們都有俱生起的 跟分別起的 俱生起的就是與生俱來 生生世世不間斷的 一直的 只要你投胎 只要你出生 你就有這樣子的執著性 分別起的就是因為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的關係 有人跟你引導 有人跟你指導 讓你對這一方面 有這一方面的執著性 這一個就是分別起 或者是俱生起 分別起是由邪師 邪教 邪思惟的三緣 計度思量的 這個惑障 俱生起就是不依此三緣 生來就是自然 具足於本能的惑障 本能的 與生俱來就有的 像這一個 此中分別起的煩惱障 是發動有漏的善惡業 而招感生死的主力 也就是發業之惑 分別起的 會讓我們的業力 引生的這種煩惱性 俱生起的煩惱障 是滋潤惑種子 它是滋潤性的 本來我們就有業種子 再加上與生俱來的 一出生就有的 那就會滋潤它 所以就招感了當來之果 當來之果就是來生 所以俱生起的 叫做潤生之惑 分別起的就是發業之惑 俱生起的就是潤生之惑 這個惑力 它的種種的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的時候 我們大家再來作研究 這節課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