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十三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世間萬法唯識所變 第一能變就是阿賴耶識 也叫做初能變識 第七末那識 我們稱之為第二能變識 也叫做思量能變 第三就是我們的前六識 稱之為了別境能變 有關於阿賴耶識的 變現世間萬法 在前一節裡邊 已經有一個概念了 尤其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 有業種子 所以呈現出來的 就有共業 就有不共業 大家的 緣取的 境界相的不同 或者是相同 今天要看的是課文的 第七十八頁 也就是第二節的末那識 末那識也就是 我們一般說的第七識 從前五識 第六識 第七識 第八識 這樣子的排列次序當中 它是排在第七識 也就是三個能變識裡邊的 第二能變 也叫做思量能變 這一個末那識 它主要的是迷情的根本識 主要 就是說對於阿賴耶識 也是緣生法的不了解 所以來緣取第八識的 見分的時候 就迷妄 就不真實的 而且又有所愛染的 認為第八識是我 是有實體性的 所以它就是屬於 迷情的根本識 也就是說自無始以來 恆與第八阿賴耶識 俱起相續 它跟阿賴耶識是同時 所以第八識只要一投胎 第七識它就會引生作用 而且又以第八識 的見分為本質 另緣相分 妄執實我法的 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本質 也就是說第七識緣取第八識 但是它又是另緣相分 因為今世在認識對象的時候 不是直接緣取 它是屬於疏所緣 真正的認識 一定要親所緣的相分 也就是說是我們的所緣境 反射它的影像 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成為相分境 我們認識的不是外面的境界 而是內心相分境的 這個本質的影像 所緣境的影像 對這個所緣境的影像本身 你能不能直接的 去了解到外境的實體呢 不能夠的 所以就在於內心相分境當中 來了解 而這個了解就引生了錯誤 引生了迷執 所以就會妄執實我實法的 我人就是因為有了這個 第七末那識的關係 才會從無始以來 就無法離迷歸真 只要這個第七識 它沒有轉變 也就是說它第七識的執著 如果沒有斷除的話 我們無始生死以來 一直到現在 乃至於未來都是一樣的 沒有辦法把這個迷執 給斷除掉的話 你就不能歸於我們的 真如理體性了 那也就無法脫離 生死苦海的輪迴 因為有我執就是凡夫 有我執就是錯悟的認識 有我執你就是錯悟的行為 當然所造作的惡業 就會很多 一定是在六道當中 輪迴不息的 所以只要有這個 第七識的執著 必然的就是生死輪迴的 一個主因 末那識的梵語 就是末那的音譯 翻到我們中國話就是意 或者叫做思量 這個末那 這個梵語 翻到我們中國話就叫做意 所以末那識就是意識 因為末那識也叫做思量識 這個字翻到我們中國話來 有兩個 這個第七識 因為較之他識 思量的作用殊勝 八個心識當中 第七識的思量識 是特別的殊勝 特別的強烈 所以較之他識思量的作用 他識 當然就是其他的七個 也就是前六識 和第八阿賴耶識 以他們來說的話 作用殊勝 而且還俱有恆跟審的 兩種意義存在 恆 就是時間恆久 只要有第八識的存在 第七識一定是 與第八識相應而起 在前面所說的 叫做俱起相續 所以只要是第八識存在 第七識一樣的就是緣取它 時間就是一直的追隨著它 很長久的時間 因為它是不間斷的 另外審 審就是了別 就是審察 也就是認知 所以第七識 對於第八識見分的 那個我執的認知 是非常強烈的 有這樣強烈的我執存在 所以我們才會輪迴生死 也因為思量的意義 特別殊勝 再加上時間的不間斷 加上它這個審察的 這個力量的強烈 所以這個第七識 就稱之為思量識 第八識雖然仍然不斷相續 具有恆義 在這個時間上來說 從一投胎開始 一直到臨終的最後一剎那 我們的第八識 執持根身不壞 可以說一剎那之間的 間斷都不可能的 所以時間是非常的久 不只是說我們這一輩子 來生也是如此 再來生還是如此 所以它是不斷相續的 所以這個時間上來說 當然是很長久囉 就是很久 恆長 但是任運分別它是不生名故 就是缺少審意 有關於了別的功能作用 審察的功能作用來說 因為第八識 它的緣取境界 它是屬於深層的 而且是任運分別 所謂的任運分別 就是不加思索 很直接的就是 執持根身不壞 很直接的 就是執持種子不失壞 也很直接的 就是變現世間 執持這個世間 所以它是任運而不加以分別 很自然而然的 所以它就不用再去思考 我們就是因為不懂 我們就是因為要勉勵自己 要用功 要精進 要修行等等 這個叫加功用行 加功用行的狀態之下 你就是要勉勵自己 多用一點心思 但是第八識 執持根身 器界 種子 它是不用再去勉勵自己 它是任運自然的來緣取它 所以這個審的功能作用 就比較弱了 所以就缺少審意 所以它只有一個恆 第六識 第六就是我們所謂的意識 第六意識 雖然能夠計度分別 俱有審意 因為第六識 它跟五十一個心所 全部都相應 而且它的了別功能作用 又能夠通於過去 現在 未來 所以它的思考能力 就是非常的強烈 非常的殊勝 那它的念 因為它又配合前五識 來認識作用 所以它可以說 計度分別非常的殊勝的 所以說是具有審意 它的審察分別的功能作用 就是非常的強烈 但有時 有時間斷過 它有時候會間斷 什麼時候會間斷呢 像睡得很熟的時候 連夢都不會作夢 連夢都沒有 一覺就睡到天亮 這種狀態就是說你第六意識 沒有起功能作用 就是很疲勞的狀態 或者你睡的品質非常的好 只要一躺上床上 一睡著了 就是一覺到天亮的 都不會作夢 睡得很沈 睡得很熟睡的狀態 再來 像人暈倒了 暈倒的狀態的當下 也是不會有第六意識的分別 就是我們一般說的 你暈倒了 你知道剛才怎麼樣嗎 我不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 因為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作用 所以即使暈了五分鐘十分鐘 或者暈倒了 一個小時 兩個小時 這個都是沒有知覺的 第六意識不起分別的 甚至於就是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天 這個都是會有間斷的 所以就缺少恆意 所以這個時間的 長久性來說的話 第六意識它就是不夠 因為它中間會間斷 像我們有的人 睡的品質很好的話 每天都不作夢 每天晚上就是不起功能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會說 啊你睡的呢 就是怎麼叫都叫不醒 這種狀態 就是沒有第六意識的 分別功能作用了 這個是屬於第六意識的 它的審意很強烈 但是恆意來說的話 還是不夠 前五識既不相續 亦無計度 前五識它完全是自性分別 而且它是剎那剎那的分別 唯有緣取現在 唯是現量境 所以只有現在這一剎那 成為過去 它緣不到 未來的也是緣不到 所以前五識 所能夠看的 所能夠聽的 就是現在這個狀態 現在正在看 現在正在聽 像這樣子 它就是不相續的 都是一剎那的間斷性 再來就是沒有計度 沒有計度 它就是不會去思惟 不會去思考 只有現在的了別 現量的了別 所以恆跟審的兩個條件 它完全都不具足的 所以就缺少兩意 就是恆跟審這兩個意義 它都沒有 所以下面這個圖表裡邊 這個意就是思量 也就是末那識 末那識它具有恆跟審的 這兩個條件 恆裡邊 它所畫的一條線 俱一 就是第八識 第八識它只有一個恆的 這麼一個意義存在 第七識是俱二 它又恆又審 我們稱為亦恆亦審 第六識它只有審而沒有恆 前五識它是俱缺 就是恆跟審的兩個條件 它都沒有 因為這個情況之下 所以我們就說 第七識叫做思量識 這個思量 本來是八個心識都有的 只不過從恆跟審的 這麼一個條件裡邊來看的話 第七識是更強烈 第七識是具足的 所以第七末那識 就稱之為思量能變識 此識是以第八識為所依附 為第六識的所依 這個就是說明了 它 第七識 它有了緣取第八識以為我 當然第七識要依第八識 反過來說的話 就是說第八識 它也是要以所有的 七個心識來說的話 它是屬於根本識 唯七識之所依 所以在談到眼識 引生功能作用 要具有九個條件 耳識 耳朵要聽聲音 要具有八個條件 鼻 舌 身 要來感覺到外面的境界 緣取境界的時候 要俱有七個條件 這個第八識的根本識 是一定要有的 也就是說要有我們 這個身命體的 一個最內在的 執持我們根身不壞 而且為前七識 之所依的一個心識 所以這個識 是以第八識為所依 第八識是它所依的 才能夠引生第七識的功能 又復為第六意識的所依 也就是說 第六意識要引生功能作用 就是要靠第七識 為什麼 在我們前面就說過了 前六識它的心識的名稱 像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這六個心識它的名稱 就是依根立名 眼識要依眼根 耳識要依耳根 當然第六意識也要依意根 前邊看到說 末那識翻成我們中國話 就叫做意 所以因為第六識 依這個末那識而引生作用 來了別所有的三世的境界 所以第六意識是依 這個第七末那識 所以它也就叫做意識 所以這個第七末那識 復為第六意識之所依 有了這個末那識 第六識才能夠引生功能 所以 恆與我癡 我見 還有我慢 我愛等 四種根本煩惱 以及觸等五遍行法 還有慧心所 還有就是 昏沉 掉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等 八個隨煩惱相應 這一句話是在告訴我們 前面我們有說 世間的一切萬法 我們歸納為一百法 一百法當中 又有五十一個心所 這五十一個心所 從三個能變識裡邊來了解 第一個就是阿賴耶識的 這個能變 有初能變 初能變它只有跟五個 遍行心所相應 這五個遍行心所 作意 觸 受 想 思 而這個受心所 又有五種受 就是苦 樂 憂 喜 捨 但是第八識 初能變跟這個 五遍行心所相應的時候 它的受心所 只有一個捨受 苦 樂 憂 喜 它是不相應的 現在第七末那識 在這五十一個心所當中 它又與幾個相應呢 就是我們這邊所說的 與第一大類 就是四個根本煩惱相應 與四種根本煩惱相應 哪幾個呢 就是恆與 恆 因為它俱有時間之長久的 來相應 第一個就是我癡 我癡 癡就是愚癡 愚癡也就是無明 最重要的就是因為 與這個無明相應而起我執 所以第七識的我執 就是非常的深重了 所以四個根本煩惱 我們都把它加上一個我 就是因為與這個無明 相應的關係 因為它有這個 自己獨立的不共無明存在 所以才會起我執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我癡 就是它恆與不共無明相應 再來就是跟這個身見 也就是我見相應 這個見 本來我們要談到 六個根本煩惱 或十個根本煩惱的時候 就有說到這個五利使 容易斷的五利使 就是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跟戒禁取見 有五種 真正的跟我們這個 生命體有關係的 就是第一個 身見 也稱之為薩迦耶見 執著這個身命體的實有性 這樣子的一種不正確的理解 我們就稱之為見 對這個身體的執著 當然就是身見囉 由這個身見引生的我執 所以叫做我見 第三個根本煩惱 就是慢 慢心所 慢心所總共是有七種 七種當中最主要的 就是這個我慢 我慢 當然也是執著這個五蘊身 所引生的憍慢心態 所以叫做我慢 再來就是我愛 愛 其實就是貪愛 也是根本煩惱裡邊的第一個 就是貪 那麼貪欲的這個煩惱性 當然也是貫通到 最後一定要斷除 才能夠達到解脫的境界 所以這個愛 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 貪欲的這個根本煩惱 由於染著我們這個根本煩惱 執著我們這個根本煩惱 再來就是 愛染於我們這個五蘊生命體 所以就稱之為我愛 所以這四個根本都是有的 一個是無明的愚癡 再來就是身見 再來就是憍慢 就是我慢 還有一個就是貪欲 所以這四個根本煩惱 構成了一個我執 另外的就是觸等五遍行法 就是五遍行心所 我們每一個心識都是相應的 所以作意 觸 受 想 思 它都有 另外一個慧心所 慧心所就是五別境裡邊的 慧 因為五別境 就是欲 勝解 念 定 慧 欲 勝解 念 定 慧 最主要的第七識 就是跟這個慧心所相應 另外就是八個大隨煩惱 從昏沈一直到不正知的 大隨煩惱全部都相應了 從這個善 惡 無記 三性裡邊來說的話 它是屬於有覆無記性 它也是無記 但是它卻是有覆的 就是會覆蔽 會障礙 甚至於會把我們的無漏 聖道給遮蔽住了 讓我們沒有辦法 好好的來修行 來體悟真理 所以它是屬於無記 卻是有覆的無記 第八識就是無覆無記 這是它們的不同點 下邊就針對著 它所相應的 尤其是根本煩惱的部份 再作更廣泛的 更深入的 再來作一個解說 所以七十九頁這裡 就談到 我癡就是無明的別名 無明的另外一個名稱 就是愚癡 這裡是指說 與第七識相應的恆行不共無明 我們把無明 再給它分為幾種不同的 因為它的心識的相應不一樣 甚至於它所引生的 功能作用的大小 殊勝與粗劣也不一樣 所以因為心識的相應不同 這個名稱上也是不同 這邊所談到的無明 特別就是指 跟第七識相應的無明 那麼第七識的 它就是因為時間上的恆常性 所以就說這個恆行的 再來就不共無明 因為八個心識裡邊 唯有第七識的我執特別的重 所以它這個無明 當然特別的強烈 跟其他的心識的相應 是不一樣的 所以它自己獨立的 叫做不共 不共他識的 不共其他的心識 而有的無明性 我執特別的強烈性 所以叫做恆行不共 的這個無明 無明是什麼意思 它是迷暗於事理 而分別諸相的 對於一切事的理體 有關於道理的部份 事相的部份 它都是迷暗 就是不清楚 因為不清楚 因為迷惑 因為不了解它的因緣 乃至於它的種種的條件 所組合而成的 不了解這種狀況之下 一切的事理都是很迷糊 甚至於不了解 這樣的狀態之下來分別諸相 以這樣子的 不清楚的狀態之中 來了解一切外在 那也就是說 因為不懂 你所做的事情樣樣都是錯誤 因為你的知見 你的認識 你的思想不正確 你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乃至於你所表現出來的 種種的事理 當然也就是不正確 是這樣子 它不但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作用特別的廣 所以分為許多的種類 現在暫由相應無明 跟不共無明來作解說 因為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可以說因為智慧不足 無始生死以來的這種迷闇性 當然沒有辦法了解到 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的 因緣果報等等 所以這個無明 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性 作用就是非常的廣泛 這麼廣泛的無明 如果要去作研究的話 當然資料是非常的豐富的 但是我們現在就單單的 就從相應無明跟不共無明 這方面來作解說 在六識上與貪等本惑 俱起的這個叫相應無明 因為六個心識都會相應 六個心識都會相應 這個本惑 當然就是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的這個 貪 瞋 癡 慢 癡惡見等等 與六個心識都是相應的 所以這樣子的一種無明 這樣子的一種愚癡 我們就稱之為相應無明 那麼相反的 不是與六個心識 都可以完全相應的 唯有第七識單獨相應的 這個就稱之為不共無明了 換一句話來說的話 無明雖然跟一切的惑相應 一切的惑就是一切的煩惱 根本的煩惱 還有隨煩惱 還有小隨 中隨 大隨的 這麼多的煩惱性 所以無明 雖然跟一切的煩惱相應 但是對於貪等本惑 貪等本惑就是根本煩惱 就分為兩類了 一類就是俱起的 一類就是不俱起的 俱起的就稱之為相應無明 不俱起的就稱之為不共無明 這個不共無明 又把它分了 分為兩大類 第一個叫做恆行不共 另外一個叫做獨行不共 恆行不共 我們前面看到了 第七識它因為我執的關係 所以它是屬於恆行不共 恆行不共是相應第七識 是無始以來就恆存的 所以叫做恆行 它雖然和其他的 我見 我慢 我愛等 這個根本煩惱都是相應 但是它卻是無始以來 真正恆行且障礙真智 最主要的就是障礙我們 去了解世間的真理 所以我們的智慧 就引發不出來 無漏聖智 無漏的這個真智 就引發不出來 所以它是特別的強烈性 僅係它 故叫做不共 也就是說執有這個第七識 執有這個第七識 無始以來真正的恆行 也是無始以來 真正障礙我們的真智現起 這個叫做恆行不共 獨行不共是只與第六識相應 獨行不共 只有跟第六識相應的 雖然它是跟第六識相應 它又再分了 如果不與貪等本惑相應 它卻是獨自行動的 也是第六識 它是自己引生的 獨自行動的 這個也一樣的分為兩類 一個叫做主獨行 一個叫做非主獨行 什麼叫做主獨行 就是說它以獨行為主 就是說它沒有 跟根本煩惱相應 只有什麼 只有跟隨煩惱相應的 而且跟小隨煩惱相應的 因為小隨煩惱 可以說非常的粗暴性 而且都是獨立的 個別 個別的 忿 恨 覆 或者嫉 就嫉妒 慳 就是慳吝等等 都是單獨引生那種煩惱性 而且引生的時候 都是很暴戾性 馬上就不高興 馬上就生氣 馬上就顯現出來的那種狀態 所以一起忿恨心的時候 就馬上表現 一起嫉妒心 就馬上表現 所以這個小隨煩惱 它可以說是很暴戾性的 所以主獨行就是說 不與忿等隨煩惱俱起的獨行 反之則名非主獨行 因為忿等隨惑的作用 較為粗強 那麼俱起時 無明呢 就無法為主了 不俱起時 無明就可以自己作主 那麼以這樣子來看 主獨行就是 與忿等隨惑不相應 非主獨行的這個無明 它就是與忿等隨惑是相應的 可見無明的 能不能作主 只不過是從它的作用上 來命名的 原則上當然 它還是無明的分位假立 所以下面這個表 它就畫出來 無明裡邊 有相應無明 有不共無明 所謂的相應無明 就是前六識 它就是跟我們的 根本煩惱相應的 這個愚癡的無明性 不共無明 再分為兩部份 獨行不共跟恆行不共 恆行不共的這條線畫下來 當然就是在第七識 而獨行不共 它有主獨行 非主獨行 主要的都是第六識的關係 這個就是說明第七識 它跟四個根本煩惱相應當中 這一個無明性 愚癡性 它就是屬於恆行不共無明 第二個根本煩惱就是我見 我見 另外一個名稱 也叫做身見 也就是我們一般 所謂的薩迦耶見 這個迦它是G字旁的 人字旁的話 我們讀出來叫做ㄑㄧㄝˊ 僧伽的伽就是人字旁 薩迦耶見 釋迦牟尼佛的迦 它就是ㄔㄨㄛˋ字旁的 這裡就是指與第七相應的 俱生起和恆相續的我見 這一個特別就是與第七識 同時相應而起 這是緣五蘊和合的假體 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這個生命體 叫做五蘊和合的假體 叫做因緣俱合的時候 有這麼一個生命體 到哪一天 因緣離散的時候 我們這個生命體也就消失了 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 就稱之為假體 但是第七識 在緣取這個假體的時候 它是妄執為常 唯一的實我身的這個惡見 就是不正確的見解 惡見 不正確的 就妄執說我們這個五蘊身 它是常的 認為我們這個五蘊身 它是一而不變的 但是有可能嗎 不可能的 因為一期的生命結束了 它就非常了 它就消失了 是一而不變嗎 那也不可能 我們整個生命體 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 就說是剎那剎那生滅 物質的東西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 物質的東西 它是剎那生滅 就是我們的心念 也是剎那生滅 兩千多年後的現在的醫學 就說我們的細胞 也是一直的在生滅當中 所以細胞的生滅 就構成了我們的 指甲會長出來 頭髮會長出來 甚至於我們的皮膚 就是有這個皮屑 這個就是死去的細胞 構合而成的一個皮膚層 那麼像這個是一嗎 當然就是不可能 都是一直的在生滅之中 有分別起 和俱生起的二種類 就是說有關於這個身見 它有俱生起的身見 也有分別起的身見 怎麼說呢 俱生起的又分有 有間斷性的和恆相續的兩種 其中分別起和俱生起的 有間斷的就跟第六識相應 俱生起的 恆相續的 就是與第七識相應 對於我們這個生命體的了解 一個就是與生俱來就認識的 與生俱來就執著的 這個就稱之為俱生起 就是我們一出生 就知道說 這個是我的生命體 這個是我的身體 我們都執著 愛執於這個五蘊的生命體 另外一個分別起 分別 當然就是 因為有人教 教了之後 來了解自己 來了解我們這個身體 這一個經過人家的教導 從小的時候父母教 或者學校的老師教 或者我們佛教裡邊的 教育當中 佛陀的指導 我們的生命體是怎麼來的 像這樣子的認識 我們這個身體 認識我們身從何來 這個都是屬於以後 師長 或者我們的善知識所引導的 這個就叫做分別起 所以我們就會去思考 透過思考 透過引導 我們之後 你的思索 你的研究 而了解 這個就是分別起 所以對於我們這個生命體 是與生俱來的 我執 或者是以後 透過教導 學習之後 而引起的我執 是第六意識相應的 就是分別起的 還有就是俱生起的 有間斷性的 但是如果是俱生起 恆相續的話 那就是跟第七識相應 第三種的根本煩惱就是慢 慢 在我們前面曾經看過的 就是有七慢 這個七慢 有慢 過慢 慢過慢 我慢 增上慢 卑慢 邪慢等 跟這個第七識相應的 就是我慢 所以這個慢 就是踞傲的意思 就是因為自己有恃無恐 也就是說因為自己 有哪一方面 比別人殊勝 比別人好 你就依藉這個起憍慢心 這個也就是 恃從所執之我的貢高心 有所依恃 依恃什麼 所執之我 有這個五蘊身 所執這個我 就起了憍慢的心態了 另外第四個就是我愛 我愛 其實就指這貪愛 是深著自我之意 每一個人都很愛自己 甚至於每一個人 對這個生命體 從小到大 到老 乃至於這一期的生命 將要結束 我們都還是說 來生能夠再繼續 所以像這樣子 生生世世的執著這個生命體 甚至於希望說 生生世世 我們的生命都不間斷的 這個就是屬於我愛的 這種觀念 我人常於苦海沈淪無法脫離 就是起於這些的根本煩惱 就是說為什麼 我們會在六道裡邊輪迴呢 一直的沒有辦法 跳脫三界之外 就是因為有這四種 根本煩惱相應的關係 恆與第七的心王相應 那麼在內 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它就擾著第七識 就是打擾著它 擾亂著它 讓它沒有辦法很真確的 來認識我們這個生命體 在外又困擾著第六識 因為第六識 是依第七識而起作用 它所依的就是不正確 當然第六識要引發的 功能作用也不正確 也會錯誤 所以對內對外都是污濁性的 使其成為有漏的原故 所以我們就是在這個有漏 與煩惱相應之中 生生世世 一直的不間斷 生死 死生 生生不已的生命 這個就是第七識 的我執所引生 那麼末那識在三性中 究竟屬於何性 在善 惡 無記當中 屬於哪一種 在這個論中就說了 成唯識論裡邊有講了 有覆無記攝 它是有覆無記性的 本來心王的性質 是沒有染污性的 就是無記性 第七識它因為 不是向外緣取的 所以它沒有染污性 然相應的四煩惱是染污法 本身是無染污性 但是它相應的 引生的這個我執 四種根本煩惱卻是染污性 所以就會有覆障故 此識亦受它的影響 被蓋覆 被染污 所以第七識就稱之為 有覆無記性了 這個第七識跟第八識 它們的關係如何 此識和第八識 它這邊講 是相同的 什麼相同 亦有三位的分別 我們前面看到 在凡夫位 甚至在有學位 或者在八地以前 八地以後 第八識的名稱是不一樣的 第七識因為跟第八識 緣取第八識以為我 當然它也一樣的 是有三個位次 也就是說生我見相應位 法我見相應位 平等性智相應位 前面兩種 就是在有漏位上說的 平等性智 就是達到無漏平等的狀態 沒有我他之分 我你之分了 就是沒有相對性的 完全是平等平等的 視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 所謂的生我見相應位 就是緣第八阿賴耶識 取我執的位次 當然這個就是一切的凡夫 還有二乘的有學位 乃至於菩薩 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位 都是有我執的 到了法我見相應位 也就是說我執已經是斷除了 我執沒有了 但是法我見的法執還是存在 這個就是緣第八異熟識 起法執 認為第八識的這個法體 它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一切凡夫 二乘 以及菩薩的 生空智位 生空智就是說 已經悟得我的不真實 所以所謂的生空 其實就是我空 我空的智慧已經引生了 斷除了我執了 但是法執還是存在的 但是法執卻不障礙你 得到這個解脫位 到第三 平等性智相應位 就是緣真實諸法 起平等性智之位 這個就是已經達到無漏聖智 謂菩薩是法空智 和在佛果位上 所起的末那識 也就是說 已經是得到了法空的智慧 法空當然不止是我執斷除 就是法執也斷除了 達到二空的境界 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彼此之分 所以這個狀態就是佛果位了 若與第八識的三位對照 這個也叫做思量位 攝盡一切眾生無餘 所以下面那個圖表 也一樣的把它給畫出來 所以凡夫他是生我見相應位 跟法我見相應位的 聖者 我們分為 二乘跟菩薩跟佛果 二乘的有學位 他就是有漏心位的話 就是生我見相應位 跟法我見相應位 如果他入於無漏定智中的話 入於定中的話 就是無漏心位了 這個時候他就是進入於 平等性智相應位 到了二乘的無學位的時候 阿羅漢他是斷了我執 但是法執還是存在 所以無學的阿羅漢還有法執 當然有學位的無漏心位 一樣的還是有法執 所以這個就有兩條線 通達法我見相應位 跟平等性智相應位了 那菩薩就再分了 分七地以前 跟八地以上 乃至於佛果位 如果是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位 他是通於 生我見相應位 跟法我見相應位 所以這邊還是要畫出 兩條線的 八地以上 如果是入於無漏心位的話 那他就是生空智現前位 他是法我見跟平等性智 如果是法空智 現前相應位的話 他是只有平等性智相應位 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的 第七識 它從有漏達到無漏 配合我們的修行 從凡夫到有學位 到無學位 或者由凡夫 到我們大乘的 七地以前 八地以上 達到佛果的盡未來際 它這個名稱上是有不同的 我們這一節課就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