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十集 主講:淨珠法師 唯識要義第20集 各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唯識學非常重視一切萬法-是種子所生的 才有它的實體性 輪迴生死也是要談到種子 也就是業種子 乃至於我們的語言文字 也談到名言種子 所以我們第三篇的緣起論當中 對種子就解說得非常清楚 所以在課文的第64頁 這裡就有兩個圖表 說明我們來分析-來了解種子它有從生起說 從有漏 無漏來說 從三性來說 都是一定要有種子的 所以有了這個種子 我們才能夠說明一切萬法 甚至於達到解脫的境界 種子又分為本有種 新熏種 乃至有漏種 無漏種的差別 這個種子當中 我們看等流習氣 等流習氣就是等流種子 也就是名言種子 由於七轉識的善 惡-無記等作用 所熏習的種子 前七識 七轉識-它會造作善 會造作惡 甚至像第七識是有覆無記 像這樣所引生的作用 我們就說明 所熏習出來的種子-就叫做等流習氣 也叫做等流種子 也就是能生八識三性-諸法的親因緣的種子 能夠讓我們引生八識-的功能作用 甚至往後的善 惡 無記 等流的等 是相似的意思 是名於因的 也是從因來說的 從因來說 這個就是種子 流就是流類 是名於果的 一個從因來說 一個從果來說 這是依主得名 依主得名 依主釋 這是印度他們對文字的解說 有一個六離合釋的方式 六離合釋 像依主釋是其中之一 或者像持業釋也是其中之一 依主釋的意思是 就是這個名字-這個名稱是怎麼引生的 它有一個所依 它有一個背景 一個所依的本質 所以它才能夠-引生這樣的功能作用 這個等流習氣 當然就是說因為它有從因來講 因為它有種子 所以才會引生果 也就是說從似果之因 發生之果 因為它有一個因 這個因和這個果是等-就是相似 相似就引生這麼一個果出來了 例如 由善因引善果 由惡因引惡果 由無記因引無記果 所以似果之因 我們稱之為依主得名 這個就是屬於等流習氣 這個等流習氣 我們配合64頁的表來看 就是說 它又有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兩種 表義名言也就是說 依音聲上的名 句 文等言語 這在我們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的時候就說過了 名 句 文是構成-我們的語言音聲的基礎 它能夠代表所有一切法的-意義內容 這我們就稱之為名 句 文 它就是詮表色心等諸法的體義 色法的體 心法的體 在心上浮出的-相分熏習的種子 在我們內心就會浮出-相分熏習的種子 有這個種子的存在 例如相應尋 或是相應伺心所的第六識 能緣其名言 熏習三性的種子 因此也叫做名言種子 尋跟伺 它屬於不定的相應心所 不定的相應心所 最主要的它是分別的功能作用 它是歸屬於善 歸屬於惡 就看當下的狀況來區分 有了這個相應尋 伺心所-的第六識 就是能夠去分別的第六識 能夠緣取名言-熏習三性的種子 有名言的種子 還有熏習三性的 因此 稱之為名言種子 因為有名 句 文 顯境名言與表義名言剛剛相反 是不依名 句 文等言語-來了知一切心識 不用名 句 文能夠自然了知 而是由見聞覺知的作用-所熏的種子 它一定要見聞覺知 它雖然不依名言 但其功能有如名言的詮表 它雖然有如名言 它不依名言 卻能夠跟名言一樣的認識 這就叫做顯境名言 顯境名言的熏習-遍及於七轉識的心 心所 所以顯境名言-是七轉識的心 心所 表義名言的熏習 卻只限於第六識的尋伺二心所 所以表義名言就是分別心 這個分別心的重點在第六識 因為 緣名言屬於第六識-相應的尋 伺心所的職責的原因 所以我們看這個等流習氣 往上看 有表義名言 有顯境名言 其實說起來 等流習氣就是一切八識-三性的親因緣 也就是親因緣的種子 異熟習氣是有漏善惡的-前六識所熏習的種子 異熟習氣就是造業的種子 造業的種子就是我們的前六識 因為緣取外境之後-才會有起善念 起惡念 你的動作行為才會-有善 有惡 你的講話內容也才會-有善 有惡 所以這是跟前六識有關的種子 指從善能夠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種子 從善能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的種子 異熟就是由善惡之氣分 習氣就是熏習的氣分 熏習的氣分也是善惡的因-所引生的總別二報的無記果 有一個總報體 有它的別報 總報體就是我們的-一個五蘊的生命體 還有它的別報 這普通叫做因是善惡-果是無記 因為生命體出生到這個世間來 生命體本身是無記的 一定要有他內在的心識起作用 才會有善 有惡 異熟果之習氣 也就是異熟習氣 種子是依主得名 同樣的 有它的所緣的對象 所依的 就是幫助第八識和前六識-一分的三界異熟種子 因為它有這個種子 才有這個果報 所以種子而成的這個果報 從這個果報來說的話 它的種子稱為依主而有 使它們發生果報的善惡業種子 這就是異熟果之因 也叫做異熟習氣 它又為業種子的原因 異熟習氣也叫做業種子 也就是善惡業所熏習的種子 叫做業種子 異熟習氣的體是-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的種子 體是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種子 那也就是說異熟習氣 它是由第六識的-思心所的種子所顯現 怎麼說 因為思種子會讓我們心王 心所-去造作善惡業 所以它能夠變為善惡法 使它發出善惡業 熏習自種子於第八識當中 這個思心所在於第六識-所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當中是 我們稱之為 它具有造作的功能作用 造作 當然是造作善 造作惡 起善 起惡而留下一股業力 這股業力 我們稱之為業種子 能夠熏習到第八識當中 思種子復有二種功能 一個 生自果的功用 一個 助其他羸弱的無記種子 思種子一方面 它自己本身的種子-能夠起自己本身的果法 一方面幫助力量比較弱的種子-也讓它們能夠起現行 所以我們如果有去思考 有去造作的話 本來羸弱的種子也能夠-發生強有力的一股力量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要-多種善根 或者是說多行善事 如此我們的業種子才沒有機會 沒有這個助緣來引生果法 但是本來是善的種子 這個善的種子如果比較羸弱的 也會讓它們早熟 尤其是無記種子 無記種子的力量本來就比較弱 因為真正的有善 有惡 它會讓我們去投胎的 無記本身不能讓我們去投胎 所以這個地方是幫助-無記種子發生現行的功能 這個思種子力量就非常強烈了 前者屬於名言種子 後者屬於業種子 等流 名言 等流習氣就是名言種子 異熟習氣就是業種子 無記種子的性質是極為薄弱 而毫無能力現行的 所以必須要假業種子的助緣 假 就是假藉 就是靠著 一定要依靠業種子的助緣 它才能夠引發功能作用 反過來說 善惡二種子的性質-是非常強烈的 善 它能夠累積到一股力量 惡 也一樣的 能夠累積到一股力量 是非常強烈的 所以能引生自類果 引生自類果 善因善果 惡因惡果 是滿業也好 是引業也好 同樣都是這樣子 這種能生自類果叫做名言種子 能幫助其他無記的-發生果的叫做業種子 因為我們所投胎的異熟果 也就是我們的生命體-本身就是無記的 此二者雖不是異體 但為了易以說明 在作用上立了二種名稱 其實名言種子也好-業種子也好 都是在我們這個生命體當中的 但是為了解說方便把它分開來 名言的解說 或是業種子的解說 另外還有一部份 就是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是 於見道位 修道位 乃至於-達到解脫位的時候的一種智慧 智慧也是需要我們-無漏的種子所引生 所以它是無漏智的種子 這雖然有很多種 但今從略 這一方面談到修行位上的時候 才能夠詳細作解說 對本有的 新熏的二種子的見解 古德的見解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例如說 護月主張本有種 本有的 不立新熏的 難陀 勝軍他是採取新熏的-他是不立本有 但是護法論師 也就是大乘唯識宗所依的 就是護法論師的說法 他卻是取二者的合生說 一定要有本有種 也一定要有新熏種 一般都是以護法為正義 就是以護法所說的為主 所以我們現在所談到的 是說你要得到聖道 也就是說要入於見道位 一定要有本有種 要不然我們一直都在輪迴當中 一直所熏習的都是有漏 怎麼有可能達到一個階段之後 進入無漏的境界 你如果沒有無漏種的話 靠著我們的看佛書 靠著我們來觀想佛理 來熏習真如的義理當中 來帶動我們的無漏種能起現行 所以這個就是護法論師的-新熏 本有的二種種子 第三節談種子和第八識的關係 因為種子都是含藏於-第八識之中 所以第八識跟種子的關係如何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 種子是藏於第八識-自體中的生果功能 並非離了第八識另外還有-一個異體 不一樣的體性存在 種子就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體性就是種子 不是離開它 而另外有的 那麼種子和第八識的關係 究竟如何 關於這個唯識說 應由二種義門來作解釋 二種義門 一個是不異-一個是不一 第一個不異 它們沒有不相同的 不一 它們還是一樣不同 這個叫做不一不異-二門當中來作解說 一為 體用門的關係 一為 因果門的關係 從不異來說的話 不異 就是沒有不同 就是完全相同 這完全相同是從它的本體性-跟它的作用來講的 但是不一 不是完全一樣 還是有差別 為什麼 因跟果是有差別的 因和果還是一樣有差別 所以體用門的關係就是 以第八為體 種子為用的關係 即是 第八是有情的主體 種子是其作用 所以攝用歸體 其性都為無記而不異 攝用歸體 把它的作用歸屬於-這個體裡面的 所以我們講第八識 其實就是包括了種子 因為第八識是主體 種子是它的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講第八識 阿賴耶識 都是攝用歸體 以體為名的 這樣來說的話 體性跟作用其實是一樣的 但是若就體用各別來說的話 就不一樣了 因為 第八的體是無記性 而種子的用它是三性的 因為它是三性諸法的熏習進來 由善的動作行為熏習 由惡的動作行為熏習 所以種子它是三性都有 善 惡 無記都有 但是第八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 所以體是無覆無記 作用是三性具足 這樣來說的話 你能夠說現行三性諸法的 所以不能夠說二者是一 你說它們是一樣的也不對 因為一個是無記性-一個是三性具足 因果門的關係就是 以種子為因-第八識為果的關係 有因有果 因是種子 果就是第八的體 第八的現行識 也就是第八是現行-種子是生因 故兩者間有它的因果關係 本來 因果是相順 不得相違的 所以將因屬果 其性質應是不異 把因歸屬於果法 這樣的立場來說的話 那它們是沒有不相同的 但種子是隱伏於-第八識中的能生的作用 種子在哪裡 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現行是它的所生果 而且已經是顯現出來了-現行識 它們就一隱 一顯 也就不一樣 種子是隱藏住的 而第八識是已經顯現出來的-功能作用 所以一個是隱的 一個是顯的 那也不能說它們是完全相同 可見體用 因果二門-均有不異不一的關係 下面有一個圖表 67頁的圖 看第八識 它有體有用 它的體就是現行 也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 也是種子所生的現行法 所以第八識也是屬於現行識 而它的功能作用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種子 種子 它的體跟它的作用 體 是無記性 作用 是三性 自果-的一種功能作用 就是能夠引自果 善因善果 惡因惡果-這個叫做引自果 所以如果把攝用歸體來說的話 或者是從體的立場來講的 但是如果從用的方面來說 是體用別論 它們是不相同 所謂體用 攝用歸體是一 體用別論是異 就是不一 那麼種子與現行的關係 從體用門來作解說 跟從因果門來作解說 體用門的體是第八 用是種子 所以體是無記 從攝用歸體來說 也是無記 從體用別體來說也是無記 但是如果從種子來講的話 因為它是三性皆有的 所以它是攝用歸體是無記 體用別論它也是屬於三性俱足 從因果門來講 因是種子 果是現行識 所以種子它都是將因屬果來說-它是不異 從因果別論來說 它是不一 兩個都是一樣這樣的關係存在 所以我們就說種子與-第八阿賴耶識其關係如何 就是不一不異 可以從體用門來作解釋 也可以從因果門來作解釋 一句話就說 其實第八阿賴耶識就是種子識 就是所有種子的聚合體 如此 第八識對種子 一方面要保持體用與因果關係 一方面又要為七轉識-熏習新生種子的場所 也就是熏處 接受熏習的地方 一方面第八阿賴耶識-又要跟著種子 保持維繫著它們相互間的關係 一方面又要接受-前七轉識熏習回來的種子 但是種子的熏習 必須要有能熏法和所熏處-的結合 有能熏的法 也要有所熏的場所 有這麼一個法 有一個場所 才能夠叫做種子熏習 並且也應該具足四義方能成立 什麼四義 就是四個條件 就是種子要具有四義 什麼呢 堅住性 無記性 可熏性-與能熏和合性 那什麼意思呢 看它的解說 什麼叫做堅住性 大凡為所熏處保持種子者 則必須自無始以來 很久很久以前 從生死輪迴以來 它要一類相續無轉易 而且也要無間斷 並且要有堅住的性質才行 含藏這個種子 因為我們是無始生死以來-就有在造作業力 業力就儲存在這個種子當中 種子就儲存在第八識裡面 這個第八識也是從無始生死-以來就保有這個種子一直到現在 所以第八識必須要有堅住的-不壞失的 不變的這麼一個特性 例如 七轉識和其相應的心所 以及色法都有轉易 都有間斷 故縱使受熏亦無法保持種子 也就是說前七識是會間斷的 或者說前七識它是會有轉易的 會有所變化的 所以七轉識不能夠成為受熏處 唯有第八 所以為所熏處的 就必須具足堅住性 那就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才可以 無記性 就是種子不但要-具足上述的堅住性 對於善 惡 無記的三性 也必須無覆無記才行 因為要保存種子 我們的種子有善的 也有惡的 那麼既然有善 有惡 如果保存它的場所是善的 那當然善的沒問題 善的不能夠與惡的相應 那惡的種子要存在哪裡呢 沒有地方可以儲存了 反過來說 若第八識本身它是屬於惡的話 它就只可以儲存惡的種子 善的也沒有地方可以儲存了 所以第八識一定要無記性-才可以 無記 就是它不分善 不分惡 它是都可以接受的 善的來也可以接受 惡的來也可以接受 所以它一定要無覆無記 沒有煩惱相應的 如果還有煩惱相應的話 當然是屬於惡的 善的 無漏的就不能儲存了 這因為善染性的勢力比較強烈 而互相排拒 不容異性受熏的緣故 如果說它是有善惡的話 它的相互之間就會排拒 善的會排拒惡的 惡的也會排拒善的 所以它就沒有辦法-去接受不同性質的 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接受熏習 那麼反過來說 無記性較為中和-不排拒善惡故 比較容易受熏 所以 佛果的第八識大圓鏡智 那麼大圓鏡 這鏡是鏡子的鏡 猶如一個非常大的鏡子 很圓滿 沒有污垢 污垢全部都已經擦得很乾淨了 斷除得很清淨了 這個大圓鏡智 它的性質當然說起來是很堅住 性質是很堅住 但是唯有善性故 所以第八識的大圓鏡智-是純善的 是無漏的 既然是如此的話 它能夠含攝惡的種子嗎 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很堅密 也沒辦法儲存惡念的種子 同時唯有善性故-不容種子的熏習 因此 佛果是無熏習的 我們的佛果位沒辦法接受熏習 那麼第三個條件 叫做可熏性 可以接受熏習的 其體性不但要很自在 而且不隨著境界轉而轉 不隨他 不會隨著我們所遇到的-境界是如何就隨著它轉 同時還要不堅 不密 不常才行 因為我們所有接受熏習的種子 它的體性 能夠容攝它的體性 必須要不是很堅定的 不是很堅定 不是像無漏智慧這樣子 也不是很密 也要不常才可以 就是說它一定要剎那剎那-生滅才可以 有剎那剎那生滅 我們的種子才能夠保有它的-潛在的這股功能的能力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 體不自在 作用雖然殊勝 無法保持種子之故 所以它的性一定要堅密 則常住不變 同樣也不容易熏習了 例如 第八識相應的五?行心所 雖然是具足前面的兩個意思 就是又堅住 又是無記 但是它的體 是不自在的 且五?行的心所法的體不自在 為什麼呢 它一定要跟著心王起作用 心王不起作用的時候 它當然也沒辦法去接受熏習 又像無為假法 因為堅密常住故 也不容易熏習 無為的 它所表達出來的還是假法 第四個的條件 是要跟能熏的 所熏的地方一定要跟-能熏的達到和合才可以 雖然有所熏處 雖然有能熏的 但是不和合的話-還是不能夠達到熏習 所以這個和合性 也叫做能所和合性 能熏的 跟所熏的-一定要達到和合 非但要具足上面三個意思 同時還要與能熏達到-同時 同處 和合不相離 同時 同處都是指現在 如果是過去的 如果是未來的 那也不可能 以及他身的 我自己本身的第八識 不可能說我所造作的業力 會儲存在你我以外的-他身的第八識裡面 我自己造作的業力種子 就是儲存在我自己本身的-第八識當中 往後所得的成果 也是從我這邊的種子所引生 不可能我所造作的 儲存在你的地方 雖然也具足了三義 但不與現身的能熏識相和合 就是說他身的第八識 不可能與現身的能熏所熏和合 在諸法中具足上面四義的-唯有現身的第八識 只有我們現在生命體的第八識 才能夠又是堅住性 又是無覆無記性 又是可熏性 可以接受熏習的 又是與能熏達到和合 所以現身的第八識 它才具足有上面的四種意思 故新熏種子以七轉識為能熏 以第八識為所熏 這個是種子與第八識的關係 再來說 種子和七轉識的關係又如何 七轉識就是屬於能熏 它們會去造作善惡業 所以它們是屬於能熏 能熏的跟第八識關係如何 七轉識與他法同樣 仍為第八識中的種子-現行開發的 末那識也好 前六識也好 它們要來認識外境的時候 也一定要從第八識當中的種子 起了心識的現行 起了心識的現行 我們第六識才能夠緣取 我們的眼識才能夠緣取 我們的耳識才能夠緣取 所以正在活動的七轉識-都是現行識 也都是種子所生的 所以為種子所生的果法 這是不用說的 若由此觀點來說的話 種子是因 七轉識就是果了 由心法的種子引生心法的果法 不過 七轉識和他法不同 它是先起見聞覺知的-認識作用之後 再熏習諸法以及自識的種子-於第八識內的 七轉識因為是緣外境 所以它一定要先看 先聽 先思惟 先了解之後-才能夠回熏種子 聽了 有聞慧的種子 看了 有這個看的種子 所以一定要先見聞覺知 眼識要先起活動 耳識要先起活動 所以再熏習諸法以及-自識的種子於第八識內 所以被熏習的種子 七轉識是因 種子就是果了 所以種子存在第八識裡面 怎麼存的呢 因為前七識認識境界來存的 但七轉識並非全有能熏的作用 不是全部都可以 因能熏的功能必須具足四義的 剛才有講 第八識成為所熏處 要有四個條件 現在能夠熏習種子的這個能熏 也是要具足四個條件 哪些條件呢 這邊所說的 就是有生滅 有勝用 有增減-而且與所熏和合才可以 第一個有生滅是指能熏的條件 能熏的這個法-一定要有生滅的作用 如果是非為生滅變化的-有為法不可 它如果非為 如果不是生滅變化的有為法-是不可以的 那就是說一定要有生有滅的 這是有為法 因為無為法是無生滅的 沒有生滅 所以不能使種子引生 再來還要有勝用 一定要有勝用 能熏的條件 除了具足上述的生滅條件之外 還要能緣 強盛 二勢用-要達到殊勝才可以 這個就是說要有-很殊勝的功能作用 它的能力要非常強烈性的 就像我們一般講的 你做事情一定要積極 積極才有辦法達到我們要求的 看是時間 或者才能夠成就 不積極的話 時間就浪費掉了 不積極的話 做不成功 也有可能 所以強勢的那一股殊勝功能 我們稱之為有勝用 那麼能緣的勢用是指-主觀的心 心所的作用 一定要有一個主觀的心-就叫作能緣的心 要有心王 要有心所 這個是簡別色法的 代表要成為能熏的-來熏習種子 能夠成為能熏 一定要心法 色法是不可能的 因為色法雖然有強勝之用 但是無能緣之用 色法不可能再去緣境界 因為色法本身 它就是一種障礙性的 它就是一種變化性的 所以色法沒有能緣的功能作用 所以它即使說有強盛-也不能成為能熏 那麼強盛的勢用就是說 指在三性中必須要具足-善 惡 無記 一定要有善 惡 要簡別無記法 無記法沒有這個功能 無記法是非善非惡-力量很薄弱 所以一定要有三性當中的-善跟惡 因為異熟無記心 雖然也有能緣的作用-但無強勝之用 第八識不夠強盛 因為它是無記法 無記法的力量就是比較薄弱 再來要有增減 這是第三個條件 有增減就是具足上述二義之外 在作用上要有增有減的性質 如果像 佛果的無漏善法 佛果的無漏善法是四智心 那就是我們稱為轉八識成四智 它四個圓滿的智慧 因為是達到最圓滿的境界 它不會再增 不會再減了 完全是圓滿的 所以是妙觀察智 是平等性智 是大圓鏡智 或者能夠遍緣一切外界的 像這樣子的 都是非常圓滿圓滿的境界 無有增減 既然無有增減的話 當然不能成為能熏了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佛果無熏習 佛陀的果位不會再熏習 因為已經到達最圓滿的境界了 與所熏和合性這是第四個條件 除具足上述的三義之外 還要呢能熏 所熏 同時 同處 所以呢要能達到和合不相離-才能成為熏習 同時現在 現在正在緣取境界 現在同時留下種子 這就是上述所熏的意義相同 在諸法之中具足上述四義的 惟有七轉識的非業果 只有七轉識 那就是說 一定是從它們的心王 心所來說 諸識和能熏 非能熏的情形如下 非能熏 當然就是所熏 能熏非能熏 有它的因位 有它的果位 因位從前六識來說 有善 惡 無記 無記的它有業果 也有非業果 在因位裡第七識 第八識-都是屬於因位 就是說在凡夫眾生當中 我們都還是有增減 有生滅 還是會輪迴的 唯有到了成佛的佛果位的時候 佛果位就是無增無減了 所以它叫做轉八識成四智 所以它是非能熏的 它是不能夠熏的 這是屬於種子與七轉識的關係 第五節 講到種子的開發-跟種子的熏習它的狀況如何 上面所講的 種子是第八識的生果功能 種子是儲存在第八識裡面 它會引生自果 所以自無始以來-就寄存就存在於第八識裡面的 前念生後念 念念相續 有了前念 前念滅了之後 第二念的後念又引生了 第二念的念頭又成為過去之後 第三念又引生了 這種叫做念念生滅 有生有滅 有生有滅 毫無間斷 無始生死以來就是如此 這就如同河水的川流不息 所以這種情形叫做-種子生種子的因果 前念滅 後念生 前念滅 後念生 沒有起現行之前 它都是念念生滅的 這叫做種子生種子 種子一旦與眾緣和合頓起現行 生起各自的果法 善種子引生了善果 惡種子引生了惡果 這個我們叫做種子生現行 那麼其現行的諸法 因為受緣於七轉識之後 復熏第八識自體的種子 那麼它受熏的種子 也一樣的還是生滅相續的 一俟眾緣和合時再起現行 這種熏習的過程它的情形 就叫做現行熏種子的一種因果 那麼熏習的情形如下 由種子現行的諸法 種子現行就是已經起了現行了 就是一切的萬法了 原則上就是以-依七轉識現行的能緣作用 為所緣境 就是說 七轉識緣各自的境界時 它的主體的自證分 先起能熏的作用 它的自證分 它的本體 就引生了能熏的作用 來助成見分 就是它的一股力量 然後就能以能熏習的-就有三分的種子 這種情形也叫做見分熏 它的熏習叫做見分熏 第二 若見分幫助相分 給與力量來熏習所緣的種子 這個叫做相分熏 也就是說所緣境的諸法 沒有能緣的作用故 不能單獨依自力熏習種子 一定要靠七轉識 它的能緣 才能夠熏習種子 這種種子 現行互相為因果 舉一個例子 就像束蘆的三根腳 我們綁蘆葦 或綁棍子 把三根腳綁在一起 它就有一股力量 這三根柱子綁住之後 可以攤開可以三腳鼎立 它就有一股站立的作用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只能夠熏習自種子 這種種子 現行互為熏習 就叫做相依相靠 叫這雙重的因果 像這個 炷子生焰 焰上繞炷的情形一樣的 所以能生的舊種子 和它所生的能熏的現行 以及它所熏的新種子 一定要因果同時 唯識是講因果同時的 所以叫做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這是唯識的一個特色 要特別去跟它了解的 這一節 我們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