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十八集 主講:淨珠法師 唯識要義第18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講到心識-認識外面的境界 叫做能緣心 緣所緣境 有三個境界不同 根據我們課文第三篇 第四節 也就是境的分類裡面-告訴我們 這個地方就是課文第56頁 境 分有三種 就是 性境 獨影境 帶質境 也就是說我們前七識在-認識外境的時候 給它分類 什麼是實有境界 什麼是虛幻的境界 第一個就是 性境 性境 它就是實體性的一個境體 這個境體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 它就是要實種子所生 代表我們眼識眼睛看到的境界 耳朵聽到的聲音 這些色聲香味觸-一定要實種子所生 所以色法有色法的種子 我們眼睛就是眼識 眼識要有眼識的心法種子 現在我們對境界的了解 看到的 聽到的 聞到的 乃至身體觸摸到的一切 都一定要是色法種子所生 這樣子的認識境界 我們稱之為性境 第二個 要有它的實體用 像我們看得到的書本 看得到的房子 聽得到的聲音 都有它的實體用 乃至於聞到的味道 讓我們的身心裡都有一種感受 第三個 要有得到境的自相 能夠得到境的自相 所以要看要聽 有辦法去理解的 具有這三個條件的 我們就稱之為性境 根據課本裡面告訴我們的 總共有五點 第一 第八心王所變現的相分 也就是說第八識所緣的相分境 一定是屬於性境 根身 器界 種子 第二 就是我們前五識所緣取的 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境界 也都是實種子所生 第三 五俱意識緣現量的時候 五俱意識就是第六識了 第六識 配合前五識認識境界 所以在認識境界的時候的當下-屬於現量 這個時候也是性境 第四 就是有漏定和無漏定 定心所緣的相分 定心所緣 就是你入有漏的禪定 在定中所見的 或者你入於無漏定 在無漏定當中所見到的 有漏定是什麼 就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的 就是了解說 我是觀水觀 我是觀火觀 甚至於我是觀不淨觀 等等 像這樣子的境界相 它正在起禪定功夫的當下 這個時候 我們稱之為性境 那無漏定所緣的 當然是真如的境界 就是一切諸法的理體性 這個一定是屬於現在當下 我們所謂的智與真如的合一 叫做智如合一的境界 這時候 也是屬於性境 第五 也就是後二分所緣的對境 後二分 我們前面有說過了 有見分 相分 自證分 證自證分 前面的這二個當然是緣外境的 後二分就是 自證分和證自證分 這二分所緣的對象 是緣心的 像自證分是緣見分 也是緣心 證自證分來緣自證分 也是緣心 所以後二分所緣的境界相 是我們心識裡能緣的功能作用 所以它也是屬於性境 再說 第六 無分別智所緣的真如等 無分別智 當然就是無漏智 也就是契證真如的當下 這都是屬於性境 所以性境如果以普通生活上-來說的話 就是我的第一念的直觀 直覺 剛剛看到的時候的那一個直覺 或者我第一念聽到那個腳步聲 或者第一念聽到的那個聲音 這是什麼人走過來了 或者現在是不是有什麼樣動靜 你聽到那個聲音的-第一念的直覺作用 就是性境 那外面的一切境界 你走到哪一個地方去 都會有自己的直覺 或者看到兩個人在那邊講話 你的第一念的直覺是什麼 這都是屬於性境的範圍之內 第二 我們要談到的境界相 就是獨影境 獨影 代表它是單獨起的 單獨起的 這邊講它跟性境是相反的 它非因緣變所顯現出來的境界 但是這個獨影境又分為兩種 一個就是有質獨影 一個是無質獨影 一個就是無本質的 一個就是有本質的 什麼是無本質 無本質最主要就是說 它不依本質的對象 它根本就沒有境界的 沒有看到什麼 也沒有聽到什麼 完完全全是自己內心想出來的 只是我們內心的境界相而已 這像什麼 像獨頭意識的緣起的-龜毛 兔角 空花 烏龜的殼很硬 不能長毛的 但是你可以靠想像 烏龜的殼上面 還是可以生出毛 兔子也是可以有角的 或者空中落下的花朵 像這樣的狀況 不管是想像過去的也好 策畫未來的也好 都是靠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 這個當然就是非真實有的 靠自己本身想像出來的 我們可以想得很多 現在很多的科幻電影 科幻小說 乃至於那些偵探小說-都是靠自己想給像出來的 不一定有這樣的狀態 另外 第二類也是屬於無本質的 獨影境 就是第八識相應心所的相分 第八識的相應心所 心所所緣取的 不是心王 心所所緣取的 都是屬於無本質的獨影境 那有本質的獨影境 也是屬於內心自己顯發出來的 但是它卻是有所緣的一個對象 而且這個對象是實種子所生 或這個對象是世間的理體 你緣到這個世間的理體 內心裡面有這麼一個印象 有這麼一個影子 有這麼一個印象存在 這個我們稱之為-有本質的獨影境 像什麼 像凡知緣如的相分 凡是你懂得的 叫做緣如 你以真如為所緣的對象 代表什麼 緣無為法 我們說無為法是世間的理體 或者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 或者真如是世間的內在 這個有它的實體 有它的實體 我們現在凡夫眾生怎樣 例如說 我們去思惟經論 所說的無為真如 我現在看書 看什麼呢 看解深密經 或者看大般若經 或者看金剛經 我在看的時候 你在看這些經 或者看大智度論 或者看瑜伽師地論 你在看這些經或論的時候 裡邊有談到無為 談到真如 你在看的時候 你的內心裡面就會去思考 什麼是真如 什麼是無為 或者什麼是虛空無為 或什者麼是擇滅無為 你會去思考 你正在思考的當下 你的內心所浮現出來的印象 這個印象 這邊講 內於分別心上浮起相分的情形 就是屬於有本質的獨影 完全是靠我們自己-本身的教育程度 我們自己本身的智慧 你看到這樣的經典 這樣的論典之後 你的內心會想出是-什麼樣的情況 這個境界應該是什麼 什麼叫做擇滅無為 什麼叫做非擇滅無為 你就會去思考 思考的那個境界 我們就叫有本質的獨影境 但是這個獨影境是怎樣 其本質雖不是依實境界產生的 但卻能為相分的本質 雖然想像出來的 如果不是用你的無漏定 或者我們前面所說的-無分別智去認知的話 你只是靠分別心去分別的 那這樣的一種狀態 還只是個獨影境 不是真正的以你的-無分別智去契證真如的 還是不一樣的 因為我們這是世間的分別心 世間的分別心 當然說起來有我們自己本身-執著的那種相分境 另外一句例子就是說 例如 無為原來是凝然不生的 所謂的無為境 本來就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這樣一種完全澄淨凝然不動-的境界相 但我們眾生都能依此緣出相分 我們也可以緣出一個相分境來 為我們自己本身理解的境界 這個叫做有本質的獨影境 境界的第三種 就是帶質境 能夠帶起本質的一種境界相 帶質境 這邊講是介於-性境和獨影境之間 而無實體用的相分 也是一種錯覺的對象 這樣說來 這個帶質境就不一定是真的 雖然它所緣取的對象-有它的實種子所生 但是在我們的內心裡面 引發出來的認識-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這邊說是一種錯覺的對象 這邊就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當能緣的心識-緣取實境的時候 非但無法緣取真正的相分 卻另生異質的相分 能緣的心是什麼 是我們的心 眼識也好 耳識也好 鼻識也好 乃至於末那識 阿賴耶識都好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當這個能緣的心來-緣取實境的時候 它所緣的對象是實境 那麼什麼情況之下會是實境 第七識緣第八識的時候 第八識就是實境 第八識是心王的種子所生的 第八現行識 所以第八現行識當然 以第七識面對它來看的話 它當然就是屬於實境 第七識緣第八識 非但無法緣取真正的相分 但是第七識看第八識的時候 面對它的時候 能夠真正的了解第八識嗎 這邊講 不但沒有辦法緣取 甚至於怎樣 另生異質的相分 又想出第三種 也就是說本質以外的-另外一個相分境 像這個 似人之挾帶東西故叫做帶質境 為一種似是而非的相分 這就是不對了 看起來好像對 但卻是不對 似是而非 這個是什麼狀況呢 我們前面不是說過嗎 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 第八識本身本來也是因緣起的 有它的生 有它的滅 甚至於剎那剎那生滅的 但我們的第七識緣取它的時候 就起了執著 有一個我的存在 一個主宰性 一個常一性 一個不變性 這個對嗎 不對 所以雖然第七識緣第八識 第八識是實境 但是卻從這個第八識本身-又錯誤的了解說 它是主宰的 它是常一不變的 所以又引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了 所以我們這個例子裡邊就是說 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的情形 就是這樣子的 但是這樣的一句話裡邊又分了 帶質境又分真帶質 和似帶質 像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 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 因為第七識本身也是心王 它也是能緣心 第八識的見分也是能緣心 所以第七識的心-來緣第八識的心 這個叫做以心緣心 這樣的境界 稱之為真帶質境 只不過從中間錯誤的認識 第六識 來見繩為蛇的情形 這也是屬於帶質境 看到一條繩子 以為一條蛇在那裡 起了害怕的心 是繩子 認為是蛇 繩子確確實實是有的 因為它也是因緣生法 它就是麻 人工 經過時間 把它做出來的 確確實實有這個東西 有它的實境 但是你在看繩子沒有注意看 或者因為天色太暗 看不清楚 或者因為你走動的速度太快 沒有仔細看的時候 把繩子當做蛇 這個蛇的印象是正確的嗎 不正確 你跟他說我看到一條蛇在那裡 人家說不是 那是一條繩子而已 所以你就起了錯覺的認知功能 像這個 我們叫作以心緣色似帶質 心就是第六識 色 就是繩子 所以用我們能緣的心來看繩子 你卻又生起了一個-另生異質的相分 一種不正確的相分出來 或者是晚上 或者是天色很暗的時候 你如果到山裡去玩 走到山裡面去的時候 當然樹木很多 樹木如果很茂盛 不錯 很好看 但是如果看到枯枝 就是那棵樹快要死掉了 或者樹葉都沒有了 都落光了 剩下枯枝的時候 你如果是一個人 或者是晚上 或者是黃昏 或者是你膽子比較小 走到那邊 看到一棵樹怎麼有手有腳 把枯樹當作鬼 那就會很害怕 像這個也是以心緣色 這個也叫做似帶質 所以帶質境有兩種 一個是第七識 一個是第八識 一個是第六識緣外在的境界 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帶質境 這個都是我們八個心識-所面對的境界相 所以性境 獨影境 和帶質境 就是我們心識所緣取的 這個三類境-本來並非印度的產物 在早期的印度沒有這麼講 也就是說沒有講得這麼詳細 是到了中國之後 由玄奘大師所倡導的 玄奘大師他是因為翻譯-唯識三十頌的釋論 所以他這個中間就有說到-這麼一個問題 那麼奘師對這個三類境 就曾下了一個定義說 性境不隨心 獨影唯從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 這句話在窺基大師-他所寫的一本書 叫做成唯識論掌中疏要 這裡就有談到 窺基大師對玄奘大師-的著作或翻譯 他都會寫一些註解 掌中疏要是在解說成唯識論的 所以裡面就講到這句話 這句話是玄奘大師-他所下的一個定義 什麼意思 下面有解說 性境不隨心 性境就是我們前面看到的-三類境裡面的第一個 性境它是不隨著你的心-來起變化的 所謂的性境 不管說是前五識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 或者我們第八識本身的境界 或者定中所看到的 或者這邊談到的無分別智-所認識到的真如 都好 它不會隨著你的心來變化 因為什麼 它有它保持本身的功能作用 就是能夠認識它的體性 那什麼意思呢 這邊講 性境是假托本質而生的 它一定有一個本質 假托 當然是說一定要藉著 藉著一個本質 藉著一個它的內在 所以不跟能緣之心起活動狀態 所謂色聲香味觸為例子來說 這總共有三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 叫做性不隨 第二是 種不隨 第三是 繫不隨 有三個方面的解說 性有善 惡 無記三性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 會起善 起惡 或起無記心 你認識到的外在境界 你是不是也會起善 惡 無記 這邊講它不會的 我們看到這間房子 這間房子裝飾得很美 很莊嚴 我認為這間房子很漂亮很好看 我起了善念的一種讚歎 但是這個房子就會真的-會變得很漂亮嗎 它不會變 它還是保持它的樣子 另外有一個來 他看到這個房子這樣布置 他說太華麗了 太複雜了 顏色太多了 不好看 他起了就是一個惡念 或者就是一個惡的心性 他認為不好看 說不定就有很多的批評 但是這個環境它會變嗎 它不會跟著你變的 它還是保有它的那個樣子 這個說明 我們一個起善念 一個起惡念 境界還是不變 所以性境本身是性不隨 它不隨著三性起變化的 第二個是 種不隨 第三是 繫不隨 我們課文也有解說 性不隨就是於善 惡 無記三性-當中決不與能緣之心同性之意 所以我的內心起了善 它也不會跟著我變 我的內心起了惡 起了不高興 這個境界也不會跟著我變 它保有它本身的那個特性 這個叫做性不變 所以舉例子說 五識緣五境的時候 五識的見分 雖然說遍通三性 記得 前五識是善 惡 無記都有 就是第六識 也是通三性的 所以五識的見分 雖然是遍通三性 但是五境 看得到的環境 看得到的一切 山河大地 它是各守無記的自性 山 就是一座山 我們說這座山很雄偉 很漂亮 起了善念 山還是這個樣子 我說這座山很險峻 很危險 很不容易爬 所以我對它不高興 我對它不喜歡 這個山會變化嗎 它也不會變化的 所以外在的性境不會跟著-我們內心的善 惡 無記去變動 保有它自己的本性 所以我的山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地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房子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它不會變的 決不隨順五識的見分而變 那五識的見分 當然就是能緣的心 我能夠看 我能夠聽 乃至我能夠去觸摸 像這個 都是屬於性不隨 第二叫做 種不隨 種 就是種子 也不會隨著能緣的見分來變化 怎麼說呢 種不隨就是說 生此境的種子是由-見分以外的東西生起的 生這個境界 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的種子 是什麼種子呢 當然是色法的種子 它是色法的 物質的 會變壞的 甚至於物質的東西是會障礙的 它怎麼顯現出來 一定有它的種子 那麼種子當然是-見分以外的東西生起的 見分是能緣心 見分是精神界的 所以色法由色法的種子所生 心法由心法的種子所生 當然色法種子-不是心法種子 色法種子不會由心法種子變現 所以決不隨能緣的見分 或者是由同種而生 那代表著 外在境界的種子 這個種子是生起它的親因緣 這些境界相 這邊講 決不隨能緣的見分 它不會隨心變化的 因為我們的心有善有惡 但是你要起山河大地 或者要起外在的一切境界 它都是屬於無記的 或者也不會同種 就是心法 色法不會同種生 例如 五識所緣的五境-是必有本質的 就是有它的種子 可是它卻離開能緣的見分 有另由異種所生 也就是說 它是色法種子所生的 第三就是 繫不隨 繫代表三界所繫屬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外在的境界不會隨著 你是在三界中的最低的欲界 中間的是色界 最高的是無色界 超越三界就叫做得解脫 那你是在色界 或者是在無色界 如果說你已經上昇於這邊講的 以三界來看 這些境界它本身-因為都能夠保有自己的立場 能夠堅守自己的崗位 不會變 既然是如此 所以境界決不與-能緣的見分同繫 那什麼意思呢 舉一個例子 以色界的眼 耳識來緣欲界-的境界時 欲界境 就是欲界的境界 是已經上昇到色界天了 在天上以天上的天眼 來看我們這個欲界的種種狀態 或者以天上的耳朵 耳識來聽我們欲界的聲音 這個時候 它的狀態如何呢 能緣的見分-雖然它是屬於色界的 因為它仍在色界 或者以色界的眼識 以色界的耳識 來看我們下界的境界時 它所緣的相分 所緣的相分-當然是我們欲界的狀態了 欲界的聲音 欲界的種種型態 決不隨繫所屬 那也就是說 他雖然是上升到天上去了 以天上的天眼 以天上的天耳 來聽我們凡界欲界的時候 我們的境界不會跑到上面 變成色界的境界 不會 欲界的還是欲界 色界的還是色界 所以呢以這樣來看 我們就知道說 尤其是我們大部份的人 在看電視的時候 有收到天界 土地公 土地婆 他們都可以依他們的天眼來看-凡界的人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們要來幫助他們怎麼樣 雖然是他在天上的天的眼識 天的天眼通來看我們欲界 欲界的境界還是欲界 欲界的境界不會跑到那裡-成為色界 不會的 同樣的 天上的耳朵-來聽我們凡界的聲音 凡界的聲音吵吵嚷嚷的 但是 我們色界的天耳通所緣取到的 叫做所緣的相分 不會成為色界的境界 不會 所以它不屬於天上的 也不屬於色界的境界相 這個叫做 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課文所說的性境不隨心 不隨著心有所變化 所以境界相如何 就是如何 非常堅定的保有自己的特質 所以堅守自己的崗位 看58頁的第二行 這邊講 獨影唯從見 獨影境它是從見分 獨影境和性境的三義是相反的 是有三種隨心的 代表種子也是隨著心變化 境界也是隨著心變化 乃至於它的三界的界屬-也是隨著它的心而起波動 因為既然叫做獨影境 是只有心在想 我現在心在想什麼 那個境界完全是跟著你的心 是一樣的 所以你的種子引生 是你的見分 你的種子引生 而從種子當中 從你的見分裡面來緣取境界的 所以這個境界-是配合著你的心在波動 性當然就是三性 你是善的話 你就想善的 你是惡的話 你就想惡的 我在讚歎你 我在褒獎你 我說你很好的時候 或者我在想 我想到某某人很好 我的心就是善的 境界當然還是善的 所想的人也是善的 所想的環境也是美好的環境 如果我的內心裡是在恨這個人 在氣這個人 我的心就是起惡念了 同樣的 我想的這個人一定就是很壞 我想的這個環境-一定我不喜歡的 像這個就叫做性也是-隨著心起變化 再來它的界屬 繫屬 也是一樣 你是欲界 就想欲界的 你是色界 就想色界的 都是如此 所以均能與能緣的見分相同 完全配合我們的能緣心 從見就是隨心之意 所以獨影唯從見 那就是獨影境完全都是隨著-心起變化的 三隨心就是性隨心-種隨心 和繫隨心 完全都是隨著心 性隨心 就是指的境界的善 惡- 無記三性 都隨著能緣的見分來轉變 同樣的 種隨心 那也就是見分 獨影境當中的見分 能緣心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境界的種子跟能緣心見分-是相同的 再來繫隨心 指此境的界繫 它是色界的 無色界的 是哪一層的都是隨能緣的見分 界繫而轉 轉就是生起 你在欲界緣到的一切境界相 你的心就會起這樣的認識 或者你是已經升到天上去了 天上的初禪天 二禪天-三禪天 四禪天 你是起什麼樣的境界 同樣的 它就是配合著你的心在緣取的 那麼第三句就是帶質通情本 帶質 是帶質境 帶質境有真帶質 有似帶質 帶質境必然是杖著見分的功能 和本質的力用變現的 如能緣心來緣取對象的時候 緣取實境的時候 它的引發出來的功能作用 這個功能作用 它本質的力用變現故 它的性種繫必須-通於見分和通於本質二種 和它的見分 和它的本質-一定有關係的 情就是見分 帶質通情本 情就是指見分 能緣心 本 是本質 能緣的心 一定要有本質-才能引發它的認識 像這樣 說明我們的三個境界 有的是隨著我們內心的變化-而變化 有的你內心裡怎麼樣的起念頭 外面的境界還是相同不變 所以像上面所講的 三境 的三性種子界繫-都是各不相同的 三境 像性境本身它所配合的 或是獨影境 帶質境所配合的 它的三性 它的種子跟它的三界繫屬 所以祇好隨各的見解-概括地分別 抉擇了 所以性境 獨影境 帶質境-一定要分開來說 叫做概括地分別 概括地抉擇 分別就是一般的了別 認識 抉擇就是更深一層的-去研究 去探討 你就是要更用心的去了知 這就是最後偈的 性種等隨應 它的三性也好 它的種子等 等 就是繫屬的問題 它都是隨應 隨應 也就是不一定 不一定的 不一定它又要怎麼解說呢 解說裡面就說 對三類境的不定 或者說 對性 種 繫的不定 有二種說法 不定 第一個是就境的隨應來說 前五識認識外在的境界的時候 它一定怎樣呢 它就是對境的一-種不定 後者就是就義的隨應義 就是內容 就它的內容來說的 不定 境的隨應有單一 二合 三合-等三種分別 單一就像什麼 單一就像第二行所講的 獨影唯從見 獨影境完全是從見分所生的 所以見分怎麼想 它就是什麼狀態 我要想好的 我要想不好的 我要想高興的 我要想生氣的 它完全是配合著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的-靠自己的心境所起的種種思想 那二合 像帶質通情本 帶質通情本 就是它必須通於見分和本質 像這個它就是有多種多種-不同的解說 義的隨應有 性同繫種不同 義的隨應 隨應當然就是不一定 不一定裡面來講的話 有可能它的三性來講 可能是同性 同三性 同二性 性是同的 但是它的繫 就是繫屬 它的種 即種子 都不同 那麼也有 繫同性種不同 就是繫屬 欲界色界的繫屬是相同的 但是它的三性會不同 種子也會不同 種同繫不同 種子是相同的 但是繫屬的三界也是不同 因意義過於專門而複雜故從略 這個是掌中疏要裡所做的一種-解釋 這個解釋再繼續看下去 非常非常的詳細 跟複雜 所以這個因為是唯識要義 我們目前是第一步的-來了解唯識的義理 所以這個地方沒有談得那麼多 下面有一個三類境的圖表 59頁的圖表 上段就是八識 前五識 第六識 第七識 第八識 第八識分為二個 因為在前七識是心王 心所-同時起作用 但是第八識它是心王-本身的緣取境界 跟相應心所所緣取的境界 有兩個不一樣 配合三境來看的話 前五識跟第八識的相分 就是它本身心王來認識的境界 也就是它所執持的-身根 器界種子 都是屬於性境的 但是第六識-跟它相應心所的相分 三條線 性境 獨影境 帶質境都有 第七識可以說完全都是帶質境 而且是真帶質 第八識它的緣取的 就是根身器界 種子是屬於性境 但是相應心所的相分境-它就是屬於獨影境了 三境當中有因緣變 分別變 因緣變就是第八識的 分別變就是第六識 乃至第七識 所以性境 帶質境是屬於因緣變 也就是前五識跟第八識 獨影境跟帶質境-就是第七識跟第六識 所以它是屬於分別變 後面一個括號 就是說 後二分境及無分別智-所緣均攝於性境 這是我們在前面-談到性境的部分的時候 舉出了六個例子 來作說明 這個畫圖表當中-就沒有講得那麼多了 所以 後二分境就是自證分 證自證分 乃至無分別智就是無漏智-在緣取真如的時候 另外還有一個 就是有漏無漏定-心所緣的境界 都是屬於性境 有關於八識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有三類境的了解 第五節 就是諸法生起的緣由 一切萬法為什麼能夠生起 一定有它的原因 它的緣由 大凡色心等一切諸法 無不假眾緣自然產生的 記得 這句話是我們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一個特色 一個特質 世間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都是因緣所成 而且也是因緣所滅 所以這邊就說一切諸法-無不是假藉因緣 眾緣和合而自然生起來的 萬法生起的情形又是如何 關於這個 唯識宗就立了四個條件 一定要有這四個條件 才能夠衍生一切萬法 當然我們到後面還會談到 心法跟色法的不同 這四個條件 我們就叫做四緣 這四緣的緣 不是助緣的緣 而是條件的意思 四緣就是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這四緣的意思 第一個是因緣 一定要有主因 要有助緣 才能引發它的果報 有因 沒有緣 就是條件不具足 我們前面有談到一個-非擇滅無為 緣缺不生 緣一定要具足 它才能夠引發出來 才能夠引生出來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因緣是-能為有為法的真正親因的原因 就是一切萬法的生起-都一定要靠因緣 所以它是有為法的真正親因 很直接的一種主因 這就有了種子和現行的二類 因緣的部份 一個是現行 一個是種子 種子是生起色心-三性等自果的功能 功能就是種子引發作用的能力 所以色法有色法種子 心法有心法種子 乃至於善 惡 無記 三性 都各有它的種子 所以我們就說善能夠起善果 惡也會發生惡果 所以不特能為後念-自類種子的親因 對各自的現行法 又能同時為其真實因 真實因就是種子生現行 像這個就說明 我們的心識 像心識它可以起功能作用 起了現行之後 來認識外境 但是如果這個種子 保有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它是縱經百千劫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 因緣都不成熟的時候 存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會壞掉嗎 不會 會失去嗎 也不會 那不會 怎麼樣 它是前念滅 後念生 前念滅 後念生 照樣念念生滅當中 保有它的功能 不會壞掉 所以經過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一百劫 二百劫 五百劫以後 還是一樣有這樣的能力 會引生自果的功能 會有其他的果報 善的種子起善的果報 惡的種子就起惡的果報 像這個就叫做種子 另外就是各自的現行法 各自的現行法-就是八個心識 它正在認識境界 正在執取的當下叫做現行識 現行識也必須-要有它的種子起作用 故八個心識都有它的種子存在 這個叫做心法種子 第二 現行 是指能熏的七轉識的現行而言 這個就等下一節課再作介紹 這一節課 就到這邊結束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