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十五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唯識講五位百法 說明世間的一切萬有 五位就是心王心所善色法 還有不相應行法以及無為法 今天我們就是看不相應行法 就是課文的第四十三頁第四節 不相應行法 不相應行法就是既非物質 也不是心的這種法性 它是屬於色法心王心所 它們作用上一個假立的名稱 所以只要一離開了這三法的話 就沒有辦法起作用了 不相應行法是第六意識 所緣取的境界 所以是三法分位的假法 或者叫作假似法 是相似但並不是就是 這個總共有二十四種 第一就是得 這個得也就是成就的意思 成就 也表示說這是假名於有情身中 它是一種假名 但是卻是在我們這個有情的 生命體裡面來說明 成就了身心等法時的那種圓滿 完成的那個階段 這個叫作得 所以由我們的業力來投胎 有心法又有色法 而構成一個生命體達到圓滿 我們就稱之為得 得什麼 得了這麼一個五蘊身的形相 這一個是第八識的種子作用 第八識的種子作用也就是 第八識中所含攝的業種子 所引生出來的果報 而這個果報的呈現 就稱之為得 所以它是一種成就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 也可以叫作不失 不失說明色心生起時 還沒有壞滅的那種狀態 從我們投胎慢慢的 構成一個生命體出生了 生命體完全已經達到圓滿 成就的狀態 這個圓滿成就的狀態 到什麼時候 到臨終之前 這一個就是沒有壞死掉 所以也叫作不失 沒有失去 第二就是命根 一個人從投胎有生命 一直臨終之前的最後這一剎那 我們就叫作命根 當然也是從我們的生命體來說 這個就是生第八識 親因緣的種子 也是從種子來說 也就是由於先世業在若干年中 維持我人一期壽命的功能 讓我們在投胎之後 一直到生命結束之前 能夠保有這麼一個生命 這個生命 它是維持著我們的身體 所以就叫作命根 有這麼一股力量 這個就是第八識 住於一境時的作用 所以第八識就住在那裡 住在於我們身心 所聚合而成的 這個有情的生命體上 第三個叫作眾同分 就是使我們這個五趣中的有情 能夠身形相似的作用 那怎麼說 例如人跟人相似 狗跟狗相似 所以它有眾同分 這一類它有相同相似的地方 同樣是人 雖然他是日本人是美國人 是歐洲人是非洲人 是我們中國人 看起來雖然膚色不同 高低不一樣 但是知道這個就是人 動物有動物的形相 狗有狗的形相貓有貓的形相 是不同的 在這樣子的一個族群當中 有它共同的一個形狀 我們容易去分別的 這叫作同類相似的 分位上假立的 這個也是第八識變現的 果報作用 我們第八識的業種子 呈現的一種果報 就是我們的引業種子 所呈現五趣的每一個生命體 這個就叫作眾同分 第四就是異生性 異生也就是凡夫的 另外的一名稱 所以看到異生 就知道是凡夫眾生 這個也就是說異與聖者的生類 異生是不同於聖者的 凡夫不同於得解脫的聖者 所以我們凡夫眾生 我們是五趣有情 具有的煩惱種子性 我們的凡夫眾生身心當中 都是充滿著煩惱 充滿著種種的煩惱 他具有留下來的業力種子 這個就是屬於煩惱障 所知障的種子功能 所以他當然也是假法 所以我們每一個眾生 都有煩惱障種子 也有所知障的種子 所以我們就叫作凡夫 不叫作聖者 第五就是無想定 有一類的異生和一類的外道 一般有一種我們的凡夫眾生 或者他是屬於宗教的 範圍之內的修行者 以為想念是生死的根本 所以就厭粗動的心心所 而欲生於無想定 他們認為我們有這思考 有這種思想這個是很不好的 就是很痛苦的 所以只要有這個生命體 就會有這種思想 那我不要有思想 不要有思想他就想要修這種定 入於這個無想定當中 就不會起想了 完全是靜止的狀態 想心所不起作用的 所以你就不會去思考 他所修的這種定 就是叫作有漏定 也叫作無想定 這個就是屬於滅前六識現行的 厭心種子的作用 他的內心裡邊 有一種厭心的種子 就是討厭不喜歡 這種想心所的一種種子存在 再來這個種子 原則上這邊講是屬於 前六識的現行識 所能夠引生的一種種子作用 前六識因為我們有看有聽 有去感覺 所以你就會去想 有想的話當然就會引生 往後的貪瞋癡等等的情緒反應 這樣子就會認為說我不要想 完全不想的話就不會有痛苦了 這一個當然也是一種假法 非真實性的 第六就是滅盡定 此定為聖者所修的禪定 剛才第五種的無想定 是凡夫所修的 或者是外道的宗教師們所修的 現在的這個第六種滅盡定 是我們佛教內的聖者所修 也就是證入於初果以上的 須陀洹果或者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或者已經得到究竟的 阿羅漢果的聖者們 他們有的時候就會修 這個滅盡定 那滅盡定與無想定是同樣的 是在厭心種子上假立的 它也是不要去想 除了不要想之外 還不要去感受 所以這個就是滅前六識的心 心所和第七識的染污無漏定 第七識 第七識它原則上 它是執著第八識為我 如果說還沒有真正得道 這個阿羅漢的解脫果的話 只是初果二果三果的時候 雖然還是可以入於滅盡定 但是這個滅盡定 還不是完全清淨 所以就叫作染污無漏定 它還有這個染污性 所以它原則上 還是有這種厭心種子 不想要去思考 不想要去感受 二乘僅滅第六識 和第七識的我執 菩薩進一步的 在這個滅盡定當中 還會滅去法執 就說不只是滅我執還會滅法執 這一個就是前六識和第七識 還沒有發生作用時的分位名稱 就是說第六識和第七識 還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 也就是完全不起這些作用 因為在加行位的時候 特別的厭嫌受想 加行位 尤其就是四加行 由凡夫要進入聖者之前 一定要透過四加行的 特別用功修行 才能夠進入初果的這種階位 所以在這個四加行是特別的 會來修這個滅盡定 這個滅盡定因為是要厭嫌 這個受心所和想心所 所以另外一個名稱也叫作 滅受想定 感受的部份也不要 就是受心所也不起 想心所也不起 俱舍宗它以為這個滅盡定 是屬於有漏定 它是屬於有漏定 因為沒有真正的達到究竟 或者登上初果的位次 所以是屬於有漏的 這個有漏定 當然它從加行位來說 還是有漏定 如果它已經是證入初果以上 還是可以入於滅盡定當中 這一個當然就是屬於無漏定 第七就是無想報 這個事就改成果報的報 無想報就是說又一個名稱叫作 無想果 @就是無想定(請刪除,消音) 修無想定之後所得的果報 叫作無想果 這個是由這個無想定 獲得的果報 初生和墮落時 雖然還是有第六識的作用 但是在中間的五百大劫 前六識是總滅而不起故 在於我們這個世間 是凡夫修無想定 或者是外道是我們佛教以外的 宗教師們來修這個無想定 到了我們這一期的 生命結束之後 他就生到無想天 去成為天上的天人 而這個無想天的天上的天人 他是屬於色界的其中一層天 這一層天都是在我們凡夫 就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修無想定 而去投胎 去那邊出生的 在這個要去出生的時候 剛剛才投胎到 那個地方去的時候 還有第六意識的這個思想 或者說到臨命終時的時候 也就說他要墮落到我們 看是欲界還是色界 還是三惡道的時候 他還是會起一種想心所 剛剛出生的時候有想心所 要臨終的時候也有想心所 中間他的壽命有多長 無想報的壽命是五百大劫 有這麼長的時間 都是在無想定當中 非常非常沈靜的一種境界 所以前六識都是不起作用的 那也不看也不聽也不想了 完全的入於禪定之中 這一個因為是前六識不起作用 所以他是六識無心的分位 六識沒有心 沒有什麼心 沒有思考思想思索 觀想的那個心念 沒有這個心念了 所以稱之為無想報 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無想報 第八就是名 名是能詮自性的言語 因為在早期還沒有發明 文字之前 尤其是佛陀在世 講經說法的時候 還沒有文字記載 完全都是佛陀講弟子們聽 就把它給記起來 由前面修學的人 又再講給初學的聽 也是把它給記起來 代代的傳承完全都是靠語言 所以講多少就是要記多少 再來又怕講得太多的長行解說 不好記 所以佛陀在講完之後 都會再一個重頌 用一個詩句把它給綜合的來說 每一個人可以記這個重頌之後 來了解前面的解說 所以過去都是靠聽就記起來 只要聽過的就是要記起來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名 名呢這個叫作松或者叫作松樹 這個叫作竹或者叫作竹子 講了之後這個音聲 就代表這一個東西 或者這個就是桌子 這個叫作書本 這個叫作花 有這麼一個名稱 講了之後你就能夠了解 就能夠懂 這樣子的一個音聲 這樣子的一個語言就叫作名 而且是單一個字 就能夠把整個意思給說出來 單一個字 就能夠把這個意思說出來 所以松竹梅單一個字 就可以解釋 第九叫作句 這個句是詮義想差別的語言 詮就是含攝 它的內容能夠含攝什麼 義想 就是說對於這個道理 對於這個意思 他有辦法把它的內容表現來 把我們所想的這個意義 內容表現來的這種語言 而且是有所差別性的 一段段的一句句的 上一句下一句合起來 或上一個字下一個字合起來 那你就能夠去了解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叫作連結名 連結名或者連結這個文 構合而成的一種思想 代表著就是由名而成為句 或者由文而成為句的 我們就稱之為句 就像花開或者是鳥啼 也就是說二個名以上構合而成 這一個花跟開 它本身單獨一個字 也能夠代表一個整體的意思 一個開也能夠代表 一個整體的意思 一個鳥也能夠代表一個整體的 你聽過這麼一個名詞 它有它的內容 現在把花跟開合在一起 我們就能夠更清楚明白 什麼在開是花在開 這樣子我們對於 這個整體的意思 能夠更有辦法去掌握 或者是鳥鳴 或者是鳥在啼等等 這一個單一個字 能夠代表它一個內容 二個字合起來意思更清楚 這個就稱之為句 也就是第十個句子 意思就是文 文這個是在音聲上顯出的音韻 屈曲的音調 這個文其實說起來 以印度的文字來說 就是單一個字母 單一個字母所有的名也好 句也好 都是由文來成立的 由這個文來成立 代表這個文它就是字母 而又這個字母本身單一個音節 單一個音調 就就能夠代表某一個意思 這個就稱之為文 所以它是屬於名句所依的單音 單音 這個也可以說就像我們的英文 裡邊的一個I就代表一個我 聽到一個我你就懂得這個意思 在講什麼了 所以這是一個字母 由有一個字母的存在 它能夠構成其它的名 或者其它的句 名句文我們有的時候 都會說名句文身 文身又要怎麼來說明 名句文是從聲音上來假立的 二個句子連起來就叫作名身 或者是句身或者是文身 身什麼意思 身體的身 其實就是一個聚集的意思 像我們的身體就是五蘊的聚集 就是十二處的聚集 現在名單一個字一個松 當然就是單一個字 但是松樹的話 就變成叫作名身了 就是二個名合起來的一個內容 那麼松樹或者是竹子 或者是流水 就變成是句身 就說有二個和在一起的 一個聚合體 句子也是相同的 像諸行無常就是四個字合起來 諸法無我也是合起來的句子 這樣子就諸行也可以解說 無常也能夠有它的意義 諸行無常合在一起那就是屬於 句身了 文身也是一樣的 就是它的字是二個字以上 二個單音合在一起而有的 一個意思 但是如果說是三句以上 合在一起我們就叫作多名身 多句身多文身 一個多字就代表 是三個音節以上的 三個句子以上的 這樣子像我們的名 就是有三個字以上合在一起 來作解說的 這個所謂的以上 那就不只是三或固定是三而已 也可能是四可能是五 一個句就等於是我們所謂的 一篇文章叫作多句身 文就是多文身 就是很多很多的單字合起來的 所以這樣子的名句文身 在我們的一般說法 就叫作能夠詮釋教法的 一種體性 能夠詮釋教法 所以我們所有的佛學文字 或者這個音聲 都是靠這個名句文身 所組合而成的 所以只一講到 和這個文字有關係的 都會講名句文身 第十一就是生 就是於色心等法 先無今有的法位 什麼叫作生 本來沒有現在有了 所以小孩子出生 本來沒有現在有 這個東西像房子落成了 落成也是這個房子的完成 本來這邊沒有房子的 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房子落成了 這個生 所以先無今有 再來第十二叫作老 老就是生慢慢的衰變的過程 所以一年一年的長大 甚至於一年一年的衰老 身相也變了 所有的體力也變了 這個就是一種衰變的位次 所以我們就是說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從我們出生以來雖然說我長大 每天就在那邊 祈望自己快點長大 但是卻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 就一天一天的減少 而且一天一天的朝向於 老的這方向 所以老就是生初生之後的 衰變過程 第十三就是住 住就是生了之後 呈現出來之後的一種暫住 暫時住一段時間 我們的壽命原則上就七十歲 八十歲九十歲 甚至一百歲的人瑞 像這個就是暫時住於 這個世間的一段時間 這個就是住 第十四叫作無常 因為人生命體不是固定不變的 所以它是無常 不是固定不變的一種生命體 既然會變 從無到有現在是生之還無 有生那麼有住 在住的過程當中又有老 衰變最還於無 還於無的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無常 所以我們就說死 中國人很怕說到這個字 但是這是我們每一個人 一定會遇到的 也一定會有這樣子的一種過程 但是每一個人都很害怕 所以我們現在都不講死 就講往生 往生那就表示說 這個生命結束之後 又換一個新的生命體了 照說的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體 已經衰老了 就說要去往生 再換一個新的生命 所以照說的話往生應該是 很高興的一件事情才對 但是因為我們總是相處了 幾十年的感情 要離開總感覺到捨不得 所以這個感情的這種糾纏 讓我們感覺到說 要離開是很不高興的-也不喜歡的 甚至感覺到說也不想去想念它 但是這個無常是我們每一個 生命體必然會遇到的一個階段 所以生之還無又回到無的 在我們這個世間又消失掉了 這麼一個過程 那一個名稱也叫作滅 叫作生命已經斷滅了 生命已經不在了 這個生老住無常這四法 就是我們有情生滅變化的四相 就是我們每一個有情 一個人或者動物有生命的 你只要出生了 就會有這四種現象 在每天當中都在變化 尤其是這個老 每天每天都在變化之中 時時刻刻都是在變化之中 所以它是在色心上 假立的有為法 什麼是色心上 就是我們有情的生命體上 在我們有情的生命體上變化 在那邊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一種有為法 第十五就是流轉 就是指色心諸法 在剎那間的生滅 每一種東西有情的也好 無情的也好 他都是剎那剎那在生滅的 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也是剎那剎那在生滅的 所以就會長大所以就會衰老 東西也一樣由新的變成舊的 所以一樣的都在剎那生滅 物質的東西稱之為氧化作用 稱之為它的本身也是有變化的 所以相續不斷的意思 往前推往前的前一剎那滅了 後一剎那再生 前一剎那滅了後一剎那再生 就在這個剎那生滅之中 一直的延續著 這個就叫作流轉 所以我們從生到死 從今生到來生這個都叫作流轉 第十六叫作定異 定當然就是決定性 異就是完全的不同 表示善惡因果 是互相差別不雜亂的 善有善果惡有惡果 這個是決定不相同的 所以我們做了什麼樣子的業力 以後就會呈現怎樣子的果報 它不會相混雜 雖然都是儲存在我們的 第八阿賴耶識當中 但是他還是不會混雜的 他是屬於現報是屬於生報 是屬於後報他是層次分明的 所以是決定的不相同 就善的跟惡的 第十七就是相應 這個就是指諸法的因果相應 互相不相離之意 像什麼善感善果惡感惡果 它也是因跟果 果報跟它的因是要相應 就是要相同 要有它的前因後果 這樣子這個相應 是屬於我們的二十四種 不相應行法當中的相應 跟我們前面的心所法裡邊的 相應是不一樣的 心所法是跟心王同時起作用 所以我們就說心王與心所 它是相應而起 心王有什麼動作 心所就配合它來動作 所以心所法又一個名稱叫作 相應行法 相應法 但是這個地方的相應 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中的相應 代表著前因後果的相應 但是這樣子的一種相應 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的 不能夠離於色法跟心法 這一個是它們的不同點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 我們就要去連想到前面 它的不同狀況 一定要能夠去掌握 第十八叫作勢速 勢速就代表著諸法的生滅流轉 它的速度非常的快 迅速的意思 我們的剎那剎那生滅是很快的 速度是很快的 想一想我們一反省回來 已經又過了幾十年了 一反省回來 小時候好像還在眼前 但是已經是隔了幾十年 代表這個幾十年的過去 是很快的 我們的剎那生滅也是很快 一期的生命其實也是很快的 第十九就是次第 諸法的生滅流轉 有一定的前後次序 是先前的是後來的 次序是一定的 二十就是方 方就是指色法有它的四方 上下等分齊的意思 就是有東西南北這個方位 這個方位它是分齊的 就是很分明的有它固定的說明 所以方就是空間的意思 二十一就是時 時就是諸法的相續延續不斷 延續不斷有前有後 有這個後之後 又再一直的往後推 它就有三世等剋限分齊 三世表示成為過去又是現在 又是未來 所以在昨天說明天 昨天的明天就是我們現在 就是今天 今天已經在昨天又變成是過去 以昨天來講明天的今天 那昨天在講的時候 它還是現在 但是以今天來看 昨天又成為過去了 還有一個明天 但是我們如果到明天的時候 這個時間 那明天的這個時間 又是屬於現在 今天的這個時候又成為過去了 所以就是時間的延續 時間的一種相續位 我們就稱之為它的三世 這個三世它是剋限 它是有一個固定的 有一個約限的 什麼時候叫作過去 什麼時候叫作未來 昨天今天明天 這個是從日期來講的 限制於在這個日期裡邊 或者從時間來說 是前一個鐘頭現在這個鐘頭 或下一個鐘頭 也是過去現在未來 或者前一分鐘現在這一分鐘 還有下一分鐘 也是它的一個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我們這個剋限 就說有一個約束的 有一個限制的那個時段 我是在講分我們是在講秒 我是在講日期 或者我是在講年限 那是去年今年跟明年不一樣 所以有這種三世的剋限分期 這個就是時間的分位 廿二就是數 就是指量度諸法的一一差別 來量 有十有百有千等等 這個就是一種諸法的差別 或者就是數量的分位 第廿三叫作和合 諸法由眾因緣和合 不相乖背的意思 像我們的五蘊身 就是五蘊的和合 所以生命體才能夠很健康 很健在 像我們這邊房子 所有的鋼筋水泥都很和合 所以我們住起來就很安心 房子就是很安全的 像這樣子來講的話 就是具有這個和合性 廿四就是不和合 不和合就是指諸法的因緣 不和合互相乖離 這個就是法的分離性 像我們的五蘊不和合 要分離的話 就是我們所謂的死 所以不和合的話就是分開了 再來我們的房子那一天撤離了 壞掉了柱子斷了 或者瓦 屋頂的屋瓦飛掉了 離散了不和合了 這一個我們就不能安住 所以這一個不和合 就是乖離乖違 到這邊為止就是二十四種的 不相應行法 一方面它是色法 一方面又是心法 但是是從第六意識來感受 來緣取的 雖然它也是色法 但是我們的前五識 沒有辦法直接去緣取它的 所以是屬於不相應行法 不是以我們的心相應的 因為中間還有色法 五位的最後一位 就是第五節的無為法 無為法就是法性真如的理體 無為法主要的就是理體 那一個呢 就是真如 真如的理體從那裡引發 就是一切法的本體性 每一種法的本體性 不管研究那一種 你達到它內心 最內在的那個實體 我們就稱之為真如 又稱為理體 它就是有為法所依的實性本體 所有的有為法 都依於這個本體才存在 所以每一種有為法的內在 都有這個真如的體性 佛陀就是悟得這個真如體性 而成佛 所以我們說佛陀是清淨法身 他是悟得每一種法的內在 所以你只要能夠從這一朵花 裡邊來了解 從這麼一朵花裡邊來體悟 你也可以悟得 跟佛陀一樣的境界 你從一張桌子 你從一個有情的生命體來理解 理解到我們五蘊生命體內在的 真如理體 你就能夠跟佛陀一樣 達到成佛的這個果位 所以清淨法身代表了 每一種法每一種有為法 每一種生滅法的內在理體 都是真如體性 這個真如的理體性 我們就稱之為無為法 它就是保有存在不生不滅的 那種程度那種境界 所以它是離開因緣造作的 它不是像我們的生命體 是因緣所生的 也不是像世間的一切萬物 都是因緣所生的 因緣所生的一定會有離散 不和合的時候 但是無為法它因為不是造作的 不是和合的 就是說也不是因緣所成的 所以它是理體性的 遍於一切萬法的 所以一切萬法中 都有這個體性 什麼叫作為 無為法的為也就是造作的意思 也就是作為的意思 就是有一種活動性 就是會過了這個時間 會經過時間的運作那才有的 也經過時間的運作而消失的 所以有這種動作狀態 我們就稱之為造作 就稱之為作為 也叫作這個有為 沒有造作沒有作為的話 就是無為了 這個就是約因緣生滅義來講的 但是因為真如它是常住不變的 它是離開一切生滅 變化的一種法 所以它沒有造作叫作無為法 無為法本來是言亡慮絕的實體 無為法它是一種實體 這個實體的境界是言亡慮絕 言亡就是這語言音聲都沒有 慮絕慮就是我們心思的分別 考慮思慮就是我們的想 心識的想也斷絕了也沒有了 等於什麼 就是說也沒有辦法用語言 來作說明 也不是靠我們的心思去想 就想得到的 離棄了語言離棄了思想 從內心裡邊直接證悟的 那個境界 那就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無為法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不能夠附以任何的名稱 你說它是什麼都不對 就是我們說它是真如 真如二個字還是有為法 只不過我們是透過 真如這二個字 讓我們更接近的來了解 無為法的體性 所以不能附以任何的名稱 但是為了要說明的方便起見 我們叫作強名無為 強名就是很勉強的比較接近的 一種名字來把它安上去 這個叫什麼東西 因為我們有情的生命 有情的了解 總是要有一個名稱來了解 找一個最接近於它的 而勉強的來說它就叫作什麼 我們現在就以這個無為 來作說明 如在修習中斷絕情識言說的 就叫作絕言真如 反之以這個言表詮的 叫作依言真如 真如本來就不可言說的 但是我們總是還要說 不說的話我們一般的人 怎麼會去了解 了解不到 佛陀還是要勉強立一個名稱 所以有用語言介紹的 什麼叫真如什麼叫涅槃 像這樣子我們就叫作依言真如 另外一個就是完完全全 都不是語言文字能夠代表的 它是言亡慮絕的境界 是在修行過程當中用你的心 直接跟真如相契應的 我們這個叫作絕言真如 這個才是真正聖者 所證悟的境界 又由顯現的差別分為六種 我們把這個無為 顯現出來的一種 我們就跟它說有六種名稱 六種名稱 第一個就是虛空無為 虛空無為就是依空無我的觀法 所顯現的真如 空無我 要悟得無我空的境界 那你才能夠所顯現出來的 真如體性 所以是離一切障礙 完全不受到障礙 猶如虛空一樣的 所以聖者內心裡邊悟到 這個真如的體性 他的心是很自在 完全不受到障礙 完全是斷除了障礙性 所以它叫作虛空無為 第二擇滅無為 擇滅這個也表示說 由無漏慧的簡擇力 擇就是簡擇力 就是我們以智慧 能夠來分辨的這股力量 來斷滅煩惱時所顯現的真如 滅呢就是斷滅煩惱 所以以無漏智慧來斷滅煩惱 這個要靠什麼要靠修行 靠我們的修行過程 一層一層的智慧越來越提升 煩惱越來越斷除 到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 所以擇滅無為 這個是要靠修行來的 第三就是非擇滅無為 不必靠無漏智慧 他本身就是滅除煩惱的 那種真如體性 那是什麼呢 就是本來自性清淨的一真法界 或呢 緣缺不生的真如 也就是說有為法 它本來應該要現起的 但是因為因緣不具足 就沒有顯現出來 像這樣子 沒有這個有為法的出現於世間 也就稱之非擇滅無為 第四就是不動無為 也就是離去了第三靜慮 以下的煩惱 第三靜慮就是色界三禪的境界 生於第四禪天的時候 因為滅除了一切的苦樂受 苦受樂受也都不顯現了 這個時候所顯現的真如 就稱之為不動真如 第五想受滅無為 也就是離去無色界的 第三地的煩惱 那麼無色界的第三地 就是無所有處地 無所有處天 這個時候的煩惱也斷除掉 而生於第四的有頂地 有頂地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從三界九地來說的時候 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地 這個時候他的受心所跟想心所 都已經滅除 所以所顯現的真如 就是想受滅真如 第六就是真如無為 這個是非虛妄顛倒的真實 如常的理體 完全不是靠虛妄所顯現的 斷除了虛妄心 斷除了顛倒性 所以是離去我法二執 所顯現的真如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真如無為 把這六種無為 前面的五種 是在這一個第六的真如無為上 假立的無為 真正的無為是第六種的 真如無為 前面的五種完全是從它的現象 表現上來作說明的 所以上述的六無為 復有識變的無為和依如的無為 什麼叫作識變的無為 它就是由於修習力顯現出來的 相似無為 這個是假設的 依如的六無為是絕言的真理上 假立言詮施設的無為 說它是非心所變的一種真無為 所以依如無為就是真無為 識變無為就是假設的無為 這一個就是我們的無為法 總共有六種 這個六種當中 前面的五種 它是屬於假立的無為法 真正的無為 還是我們所謂的真如理體 離棄了一切世間有為現象界 所顯現出來的 所以我們所要證悟的 就是證悟到真如的無為性 才能夠得到果報的解脫境界 這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