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十三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每一個眾生可以說 煩惱充斥 每一個人內心裡面 經常的都有貪瞋癡 等種種煩惱相應而起 所以我們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 的待人處世上 或者在於工作上 難免都會有很多 不平的心態引生 這個就是起因於 我有我的貪瞋癡 你有你的貪瞋癡 在這個相互溝通 相互交往之中 如果能夠平順的話 我們稱之為順境的 還好 如果對方跟自己不協調 或者見解不同 或者背景所引生出來的 說不定都會很多的衝突 或者猜忌 或者要求方面 種種的心理上的不痛快 這一個 我們就稱之為煩惱眾生 就是稱之為世俗的 凡夫俗子 這樣子來看 我們的煩惱有多少 從唯識學的立場來說 有六個根本煩惱 有二十個隨煩惱 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 還有惡見 如果把他細分 就有十個根本煩惱 由根本煩惱所引生出來的 心理作用 我們就稱之為隨煩惱 隨煩惱有二十個 從忿恨惱覆嫉慳 誑諂害憍 一直到無慚無愧 以及從不信懈怠放逸 一直到散亂 我們稱之為二十種的隨煩惱 在上一節課裡面 我們己經看到了 課文三十六頁的第十五 第十五就是放逸 放逸就是跟這個不放逸 是相反的 如果是放逸的話 就是不肯向上 求進步的一種心理 既然不願意向上求進步 當然就是放蕩 當然就是懈怠 像這一個 就是屬於第十五個的隨煩惱 第十六就是惛沈 就是昏迷沈醉的心理 昏迷就是沒有精神 沒有智慧 不會去觀察 再來沈醉猶如喝醉酒的 那一種不去觀察的心態 有了這種心理的人 不管做什麼事 都提不起精神來 都是萎靡不振的 所以就是我們說的 走起路來也沒精神 坐在椅子上 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 也提不起精神 但是在於我們的佛學裡面來說 惛沈最主要的 就是針對打坐禪定來說 所以禪坐最怕的 就是惛沈 還有一個就是第十七個 掉舉 什麼是掉舉呢 就是令心妄動浮躁的心理 心裡面沈靜不下來 很浮動 想這想那的 再來內心裡面 就是不停的 我們就叫做妄想紛飛的 所以這一種心態 就是特別障礙修定的心的作用 所以修學禪定 也很怕掉舉 就是你的心 都想來想去靜不下來 惛沈跟掉舉 一個就是提不起精神 一個就是胡思亂想 這個都是在我們修學禪定裡面 要對治的兩種心理 第十八就是失念 失念就是與念相反 不能明白記憶 所緣的境界的心理 也就是說 什麼都忘記 讀過的也忘記 做過的也忘記 你在這個修學的過程當中 你能夠學到什麼呢 當然不能夠聽過的佛理忘記了 你要在禪定當中去觀想 怎麼觀呢 沒有東西可以觀 所以這個失念 就是忘記了自己所緣的境界 第十九就是不正知 這個跟正知正見就是相反的 就是誤解所觀境的心理 對你所觀的境界 你不正確的認知 所以會障礙正知 易犯戒的心的作用 你都是不正確的理解 也引生到戒禁取見 二十就是散亂 對於所緣的境界 容易轉移 本來要緣取這個 你又跳到那裡 本來要緣取那一個法 現在又跳到這裡 就是沒有辦法專心的心理 所以心就是很散亂很雜亂 在上面所講的 二十種的心所法裡面 最初的十種 它的特色就是行相互違 每一種法都是不一樣的 再來不並起 不同時起兩個 這種心所法 不會同時起兩種 它一定是個別起的 所以這個力量 當然是比較小了 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 也是容易遇到的 所以它是屬於小隨煩惱 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小隨惑 惑就是煩惱 第十一和第十二的無慚和無愧 這二個心所 必與一切不善心並起 只要是不善的心理 都會有無慚跟無愧 就是說做錯事情 都不會起慚愧心 這個所有一切的不善業 都會由此而引生 所以它的範圍就比較廣了 範圍比較廣 所以就稱之為中隨煩惱 另外一個名稱叫做中隨惑 最後的八種 就是從第十三到二十 這個八種心所 它因為範圍廣 廣就是遍於一切的染污心 染污心跟前面所講的不善心 差別在於這個大隨煩惱 又多了一個有覆無記的 也就是說第七識的作用 第七識的作用 雖然他不會 在於這個身業語業上面起活動 但是他的內心 還是有所執著 還是跟煩惱相應的 所以這個地方八個 我們就稱之為 大隨煩惱了 所以也叫做大隨惑 也叫做遍染法 就是所有一切染污法 它都有的 此中十個小隨煩惱 和大隨煩惱的 放逸失念不正知等三個心所 如果離了本惑 就沒有自體 像放逸它的本惑 就是貪瞋癡懈怠 為它的體 這個我們可以看 三十八頁的圖表 三十八頁的圖表裡面 對這個大隨煩惱 放逸的本體 就是貪瞋癡懈怠 總共是四法所成 四法就是三個不善根 再加上一個懈怠 就成為放逸了 失念 他就是以念跟癡為它的本體 不正知就是以慧跟癡 為它的本體 所以如果離去了本體的話 就沒有它的本體性了 所以這三法就叫做假法 反過來說 中隨煩惱的二心所 中隨煩惱就是第十一個 跟第十二的無慚無愧 中隨的煩惱只有兩個 這兩個心所法 如果跟上面所講的 三大隨煩惱的五心所 三大隨煩惱的五心所的話 離了本惑仍然有自體為實法 那些個 我們看看三十八頁的圖表 中隨煩惱就是無慚無愧 還有第三個叫做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裡面 扣掉了放逸失念不正知之外 還有五個 就是不信懈怠 昏沈掉舉散亂 這樣加起來 就是有二四六七個 這七法就是有別體的 它是屬於實法 它就是有它的實體性的 所以離了本惑仍有自體 它就是實法了 小隨煩惱呢 從忿恨一直到這個諂 總共有十個 前面的五個 就是以瞋的一分為體 誑憍慳也是 它是貪的一分為體 因為有貪他才會誑妄 有貪他才會憍慢 有貪他才會慳? 就是想要佔為己有 為自己所有的 覆 它就是貪跟瞋的 兩個和合的 各有一分為它的體性 諂媚就是貪跟愚癡 為它的體性 這個都是從貪瞋癡 其中的一分所引生出來的 功能作用 所以它沒有實體的 它是屬於假法 這一個就是關於 二十個隨煩惱 它那一部分是實法 那一部分是假法 這個圖表裡面 就看的很清楚 接下來看三十八頁有關於 心所法的第六類 就是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就是通於善通於惡 通於無記的三性 就是說它也不一定是善 也不一定是惡 必須就當時的狀況來說 才能夠說它到底是善還是惡的 無記而無法記別一種心所 這個總共有四種 第一個就叫做惡作 惡作也叫做反悔 就是很厭惡自己過去所作的 討厭或者反悔 以前做的那一件事情 所以對於已經做過的 或者還沒有做的一種行動 還沒有做的 你為什麼會反悔會惡作呢 就是說本來應該 可以跟他接來做的 但是當時就跟他說我不要做 就讓給別人去做了 那麼自己才來反悔說 我當時為什麼說我不要做呢 應該是我可以來做的 像這個就是未做的也會反悔 所以這個名稱 就叫做追悔的心所 已經做過的你反悔 或者雖然是還沒有做 但是在之前的 答應不答應的情況之下 自己沒有跟他答應下來 所以雖然是沒有做 但是也是反悔 例如做惡事而後悔就成為善 做善事而後悔就成為惡 因此無法定其性別 以前曾經做過惡的 做過壞事 但是現在已經起後悔了 後悔就代表已經有求懺悔了 已經承認自己的錯誤了 甚至於答應以後不再做壞事情 不會再做不對了 從今以後 就沒有這種惡業 沒有這種不好的行為 以後就是善的 就像我們因為太過於粗心 打破了東西 向父母親向老師求懺悔 以後做事就會特別的小心翼翼 或者因為做錯了事情 到監獄裡面 在那裡反悔了幾年之後出來 以後不敢再做壞事了 所以以前雖然是做了惡業 但是現在已經是完全改變了 心態的改變行為的改變 這個就轉成為善 所以它以前是惡法 是一個惡人 但是現在卻是成為善人了 所以像我們佛教 尤其印度佛教的阿育王 阿育王他本來還沒有信佛之前 是一個稱之為殺人不眨眼的 一個非常兇惡的國王 就稱他為旃陀阿育王 非常兇惡的阿育王 但是後來 受到一個阿羅漢的度化 轉成為信仰佛教 尊重三寶 就成為善的阿育王 所以佛教 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就是阿育王的功勞 如果沒有阿育王把他的兒子 送到斯里蘭卡來講經說法 如果沒有派出很多的出家眾 到世界各地 就是他所管轄的印度以外 的區域去講經說法 把佛法給弘揚開來的話 我們現在的佛教 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嗎 還不一定 所以現在的佛教 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還是要感恩於阿育王 當時能夠尊重三寶 能夠來護持佛法 但是他以前 是一個非常兇惡的國王 所以我們現在都很讚嘆 阿育王的功德了 所以以前是惡現在就是善的了 但是你如果了善事 也起後悔 做善事起後悔的也是很多 像我們現在平常的人 也會一句話說 做善事起好心 不一定能夠得到好報 這樣子的一種語言 這樣的一種表態 代表他要做善 他都會反悔的 認為做善事沒有得到好的果報 得到好的報酬 像這一個心態 就是做了善事還是會後悔 有沒有這樣子的人 還是有的 所以你以前 雖然做了很大的功德 但是現在卻後悔的 說以前為什麼做那麼多那麼傻 現在就是不做了 所以現在的不去行善 就變成了就是惡 你的善就是不會再求進步了 所以當下它到底是善是惡 沒有一個確定性 所以叫做惡作 這一句話 也就如同我們一般所講的 蓋棺論定 一個人他是好是壞 他的功勞的大小 一定要蓋棺論定 到他真的眼睛閉上以後 才能夠做一個 切確的來說他的功勞他的貢獻 或者他的惡等等 第二就是睡眠 睡覺 這個睡眠不能夠分明 緣取外境的心理 睡眠是不能分別的 代表在睡覺的時侯 你沒有辦法起分別 就是說睡覺了什麼都不知道 也沒看也沒聽了 一覺到天亮 像這樣子的一種睡眠 它是不能夠去緣取外境的 所以這種心理 叫做闇昧性 心身體是不自在的 我們的身體不會很自在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要向東要向西 要比手要伸腳都很自在 但是一睡著的話 就是不自在了 那不自在呢 我們這個心所 跟第六意識相應的話 故以熟睡位的心所是不同的 這個睡眠 是指我們普通的睡 普通的睡覺 這邊講的熟睡 熟睡是連一點夢都沒有 普通的睡覺是會作夢的 這個作夢在我們的唯識學裡面 也是有很多很多的一些例子 像夢中獨頭意識 這一個 就像我們所講的南柯一夢 能夠從我們一輩子的 生活形態裡面來了解 它的不真實性 如果與第六意識相應的 這個 他是熟睡是不一樣的 這個睡覺為什麼是不定呢 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說我們 原則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晚上就是睡覺時間 如果白天睡覺這個就是不對的 白天睡覺就是懈怠放逸的 就是浪費光陰的 所以他是屬於修學佛法上來說 它就是屬於一種惡業 不好的一種行為 但是白天睡覺 有的你說他是錯誤的嗎 不可以 大夜班的人 他白天就是要補睡眠了 我們在睡覺的時侯 他是在工作 所以這個睡覺 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 晚上有睡覺 白天做事情打瞌睡 或者跑去偷睡 這個就是不對的 但是做大夜班而白天睡覺 這個就是正確的 這個就是對的 所以睡眠有沒有辦法 來定它的善惡呢 不能夠定的 第三就是尋 尋就是尋求 令心於言說的境界 粗略的推求的心理 尋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一種 分別的作用 這個分別作用 是比較粗略的了解 粗略的認識 甚至於還會表達在於 我們的語言上面 我想什麼就講 所講出來的只是一個大略的 只是一種簡單扼要的 或者只是講一個動機 或者只是一個開頭 後面的細節 以後再說了 所以這個叫尋 第四就是伺 伺就是伺察 這個伺察就是對於言說的境界 加以詳細推求的心理 這個是詳細 比剛才所講的尋 要更微細的 那一種心思的觀想 表達出來的語言 也是更微細的解說 這兩個同樣的 都是一種分別心 但是一個是屬於比較粗略的 一個是比較微細的 像我們很多的事情在做的時侯 剛開頭接到這個工作 一定先是概括的了解 慢慢的才想到細節的部分 我們在想問題也是一樣 所以這一個 就是我們內心裡面 有粗的一部分 也有微細的一部分 這兩種心所 因為是從思跟慧二心所分位的 就是從思心所跟慧心所 假立分位 所以尋跟伺 它是沒有實體的 所想的 當然有時侯是想善的 有時侯是想惡的 像這一個 就是不一定 所想的到底是 現在是善的還是現在是惡的 就要看當時的狀況來做決定了 這個就是不定的心所法 一個就是反悔一個就是睡眠 一個就是尋一個就是伺 到這邊為止 就是我們五位百法的第二類 心所法總共有五十一種 就這麼詳細的 來跟大家做解說了 第三節就是色法的部分 就是五位百法裡面的 第三位就是色法 色的定義就是變壞 色的定義就是質礙 它一定會壞的 它也一定有物質性的 佔有的空間 就是有它的體積 就是長寬高 再來它兩者之間 一定會互相障礙 像這樣子 一種物質的現象 這個色法總共有幾種 有十一種 有十一種就是五根五境 還有一個叫做法處所攝色 總共有十一種 什麼是五根呢 五根就是我人內界的一種五官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裡面的 五種器官 五種器官我們就叫做根 根就是有出生的意思 會讓我們引生什麼作用出來 也是勝用的意思 它有殊勝的功能作用 有了這個根 能夠讓我們引發知識 也是增上的意思 讓我們能夠由無到有 由不懂到懂 我們就慢慢的增加 慢慢的增上 所以透過學校的教育 透過我們的社會教育 我們的知識就是愈來愈增上 愈來愈豐富 因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有它的勝用之力 能夠緣取色等五境 所以我們就叫做根 它有這個勝用之力 有一股力量的 讓我們來緣取外在的五種境界 五根為五識的所依 認識就是五識 五識 它能夠單獨就來認識境界嗎 不可以的也不能的 因為它是精神的一種心理狀態 所以它必須 還要借重於五根 就是我們的五種器官 才能夠來認識外面的 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就有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種 一個叫做扶塵根 就是輔助我們的心識 來認識外塵 也就是外境 塵就是物質的東西 也就是我們前五根所面對 所緣取的 也是五識所能夠去認知的 所以它是輔助五識來緣取外境 叫做五根 叫做根 也叫做勝義根 勝義根就是殊勝的清淨的 一種為五識所依的根 如果以我們 現在的醫學名詞來說的話 扶塵根就是我們的器官 就是眼根就是眼球 耳根就是耳朵 鼻根就是鼻子 舌根就是舌頭 身根就是我們的身體 勝義根也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 我們的內在的神經 像眼球 眼球是存在 如果勝義根壞掉了 也就是說 我們的神經系統壞掉了 雖然有扶塵根 照樣不能夠緣取外境的 所以勝義根也叫做淨色根 清淨的色法 這個就是我們所有的神經系統 這個一方面有外在的 一方面有內在的 這種神經系統 這個叫做扶塵根和勝義根 或者叫淨色根 扶塵根就是 肉眼可以看得到的根 是血肉所成 勝義根就是依扶塵根存在的 清淨精妙的一種微細的根 這一種就是神經系統了 依普通來講的話 根對識有五種特別的功用 我們這邊的重點是在講根 根能夠引發心識的認識作用 所以這個根對識 境就改成識 什麼是五種功用呢 就是根能發識 識必依根 根能助識識屬於根識如根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 在唯識學裡面所說的 依發屬助如的五種功能作用 依發屬助如 在這個次序裡面 我們在課本裡面 稍微有一點點的不同 第一個根能發識 重點就在這個發 就是說我們的五根 能夠引發五識 所以它有讓它發 就是引生引發的這種功能 第二識必依根 我們的五識要引發功能作用 一定要借重這個五根 根能住識 心識也就是我們的前五識 要認識外境 如果沒有這個根 做它的助力的話 沒有幫助它成為它的助力 前五識也沒有辦法引發功能的 就是說即使你的神經還是存在 但是它如果已經是壞掉了 同樣的還是不能夠 去接觸到外境 有起認識的功能 再來識屬於根 因為既然識是依根而有的 當然是繫屬於它的 識如根 根是緣取外境 識當然也是緣取外境 根觸對境界 識也一樣觸這個境界 這一模一樣的 這個如一模一樣的 這個就是根對這個識 它有這五種的功能 本來我們人的一種認識 除了這個根跟境之外 有的時侯 還須要有光明要有空間 要有種子識要有分別識 要有染淨識等條件 才能夠認知的 但是並非八個心識 都是一樣的具足 普通就是以根境識三樣為代表 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我們一般就是說 就是說眼根要引發功能作用 我們一個眼睛要來看東西 必須要具足九緣 要有九個條件 我們的眼睛才能夠 真正的看到東西 第一個就是要有這個根 我們的眼球一定要健康 再來一定要有境界 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東西 呈現在我們眼前 另外還必須要藉助於光明 像白天才看得到 晚上看不到 到山洞裡面黑漆漆就看不到 所以眼睛看東西 一定要有光明 所以晚上要點燈 再來還必須要有空間 眼睛看書一定要有距離 沒有距離書跟眼睛合在一起 看不到字的 所以一定要有它一個空間 但是這個空間也不能夠太大 太大了還是看不到 所以這個要有適度的空間 再來還要有種子識 就是說一定要有它的種子 唯識學裡面就是很重視 心法要有心法的種子 色法也要有色法的種子 還有第六的分別識 第七的染淨識 第八的根本識 再來還要再多加一個 要注意 要有作用 這我們前面所講的 要有作意 你要看一定要注意看 沒有注意看的話 還是看不到 沒有注意看的話 還是等於沒有 視而不見 所以一個眼睛要看一樣東西 九個缺少一個都看不到的 耳朵聽聲音就是要八種條件 少了一個 少了一個光明 身朵聽聲音不一定要光明 黑漆漆的晚上都可以講話 所以我們的耳朵聽聲音 就是要八個條件 一樣的要有根要有境 一樣的要有空間 耳朵聽聲音要有空間的 我們的聲音 不可能直接到內耳裡面去 但是就是不須要光明 所以就是八個條件都要具足 鼻舌身 鼻子聞味道 舌頭嘗東西 還有身體觸摸 這個就是七個條件 除了不須要光明之外 還不須要空間 代表什麼 代表要直接碰觸到 鼻子聞香味 那個香味 一定要到我們的鼻子 的勝義根裡面 那才能夠真正的聞到味道 舌頭吃東西 一定要東西跟我們的舌頭接觸 身體觸摸也一定要 跟我們這個根接觸到 所以沒有空間的 是同時要結合的 這個就是說要有七個條件 因為聞東西也不須要光明 晚上人家在煮東西 飄來我們還是可以聞得到 吃東西真的很微暗的地方 還是可以看得到 停電了 突然之間吃東西停電了 還是照樣可以吃 手身體要觸摸東西 還是可以觸摸的 所以鼻舌身 就是要七個條件 才能夠引發功能作用 所以鼻舌身叫做合中知 一定要結合在一起 你才能夠引發你的認識作用 眼識跟耳識 它還必須要有空間 所以它是離中知 一定要離 根跟境一定要有一點距離 要有空間 所以叫做離中知 這個就是在我們唯識學裡面 對於認識境界裡 談的非常詳細的一點 所以這邊講說 並非八識都是如此 都是如此什麼 不是說九個條件全部具足的 眼識是九緣生 耳識八緣生 鼻舌身是七緣生 要有七個條件來引發 重點 我們都是以根境識三緣 做代表來講 這麼多的條件 就是要特別的來做解說了 所以下面這個表 就是識根境 就是五識依五根認識五境 第四十頁這裡 還有一個表格 這一個表裡面 根境識都有它的能所關係 能就是主觀的所就是客觀的 每一件的主體在一起的時侯 都有一個能跟一個所 上面的根我們如果對著境來說 對著右手邊的這個境來看的話 根就是能取 境界就是所取 能夠來緣取境界的 就是我們的五根 五境就是被我們所緣取的 被所取的它就是被動的 所以它是所 如果根跟識呢 兩個比對來看 它們的關係 所謂的根它是所依 識它是能依 所以前五識是能依的心識 而前五根它是所依的根 有這個所依的根 它才有辦法緣取外在的境界 所以看下面的境和識 一個就是能緣 一個就是所緣 緣有緣取才能夠起認識作用 境界就是被它所緣取 的一個對象 所以根境識一定要三和合 它才能夠引發功能 才能夠觸對境界 才能夠引生認識 所以識它要依根而來緣境 色法的第一大類就是五根 第二大類就是五境 緣取的境界 五境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五塵 就是指五根及五識 對境的這個色聲香味觸的五法 這個就有內外之別了 內境就是形成有情依身的五境 就是我內在的色聲香味觸 外就是指 除掉有情依身以外的器界五境 就是外面我們所謂 離身體之外的山河大地等等 像這個有內五境跟外五境 的差別 那五境是什麼 就是色聲香味觸 色就是眼根所取 眼識所緣的境界 但這裡的色法 並不是五蘊門中所說的色 這個是五境當中的色境 跟我們五蘊的色蘊範圍不一樣 同樣都是色 但是這邊所講的色境 或者叫做色塵 只是眼根所對的 這麼一個對象 如果是五蘊當中的色蘊 我們前面的表格就看得到了 色蘊所包括的 就有十一種法了 所以十一種都是屬於色蘊的 而眼根所對的色境 是十一種色法其中的一種 所以眼根所對的色境範圍小 色蘊的範圍大 它是有十一種 眼根對色境 只是十一種當中的其中之一 所以這個不一樣的 現在處門的色也不同 而是處門中的色法 處門中的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眼根對色塵 也就是眼根處對色塵處 這樣子的 這個範圍 當然就是六境之一的色境 這個是特別要注意的 所以在看前面的表格就知道 眼根所對的也是色 五蘊裡面的色蘊 但是範圍不一樣 有大有小 談到眼識所見的這個色境 它有顯色有形色有表色這三種 很多 什麼是顯色 當然就是顯明的色 謂差別物質色彩的青黃赤白 等等顏色 還有就是影子的影 乃至於光明暗雲煙塵霧 還有空一顯色等 這個都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雲在飛 白雲黑雲 都看得到的 或者是光明的或者是黑暗的 黑暗的是看不到 但是我們眼睛 所去了解的就知道 這個就叫做黑暗 所以你有辦法去感受的 乃至於在煮飯的時侯 或者在燒一些木材時侯的煙 或者是灰塵 都是看得到的 還有一個叫做空一顯色 就是天空所呈現出來 看得到的顏色 顯就是明顯 看得到的 天空所呈現出來 看得到的顏色 我們根據經典裡面所說 我們這個世界 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 須彌山四周圍 有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 但是四大部洲 所呈現出來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因為東邊 他主要的顏色是白銀色的 所以他顯現出來的空中的顏色 就是白色的 我們南邊 南方我們的顏色就是琉璃色 所以顯現出來在天空的顏色 叫做辟琉璃 就是青色的 所以我們就說我們所住的地方 就是屬於南瞻部州 南瞻部州 所以我們的天空就是青色的 西邊 西邊他是紅色的 @那麼是紅色的(請刪除.消音) 所以顯現出來的天空也是紅的 @那北邊(請刪除.消音) @北邊就是(請刪除.消音) 東邊是白色的 北邊是黃金色的 就是說明 @每一個(請刪除.消音) 四個方位裡面的顏色 是不一樣的 就是說東邊是白色 南邊是青色 西邊是紅色 北邊是黃色 是這個空一顯色 這個都是我們眼睛 看得到的顏色 形色就是差別物質形狀的 它的形狀 形狀有長短方圓 粗細或者是正的或者是歪的 是高的 或者是低的 有他的形狀的不同 再來一個就是 名稱上就叫做表色 表色就是表示色的業用差別的 這個有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等 動作的色法 你表現出來的那一種 能夠讓人家看得出你在做什麼 表示的出來表現的出來 我們看了之後 了解你的動作 在走路的動作 在睡覺的動作 或者就是在那邊伸懶腰的動作 在運動的動作 看得出來 這個叫做表色 這樣子我們就說明 整一個眼睛所見到的色法 就有顯色有形色 還有表色的三大類 後面這個表 色境裡面有顯色形色表色 下面看一下 青黃赤白我們就稱之為根本色 一切顏色的根本色 所以它是實色 是有它的實體的 這個寶就把它改成實 它真實的顏色 這個是我們的眼識所緣的 眼識所緣就是說 我們眼睛看 眼睛看到的是白色 眼睛看到的是紅色 這一個它有實體的 它是種子所生的 其他的從影光明暗開始 一直到行住坐臥 這個就叫做假色 為什麼 因為這是我們的意識所緣的 我們的眼識緣取不到 從內心裡面眼識看不到的 看不到你說有 雲還是看得到 但是這個雲也是一種假合 就是一種顯色的假合 所以它是我們的意識去了解的 境界 所以以前有讀過書 知道這個叫做雲 知道這個叫做影子 人走到那裡只要有燈光 影子是不離身的 影子不離身 我們舉個例子 我們的業力 當然也不離我們的本身 所以人到往生的時侯 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這個業就如同 是我們的影子一樣 所以這個是意識所緣的境界 這個讓我們來了解說 五境當中的第一個的色境 一定要把它分清楚 色境只是眼根所對的 而五蘊的色蘊 是包括了五根五境在內 所以不一樣 它總共有十一種色法 聲境之後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來了解 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