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十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就來看 五位百法的第二大類 就是心所法 這個在我們課文 是二十六頁 二十六頁裡面第二節 就是談心所 後面的它是屬於梵文的原文 所以如果研究梵文的人 他就可以看這個 它的原文的字 心所法呢 具稱叫做心所有法 這個是隸屬於心王的心裡作用 它是心所有 所以它是心王所屬的 一個心理作用 所以一個名稱 也叫做心數 心數也就是心所有法 例如貪欲瞋恚 或者是信仰情感等等 都算是心所有法之一 它不但能夠緣總相 也能夠緣別相 心所法 它因為是配合心王 在認識作用的 心王只有緣總相 心所不但緣總相 還可以緣它的別相 也就是說像一朵花 花面有多大什麼顏色 再來裡面的細節的部分 情感的部分 你思想的部分 都可以從這朵花裡面 引發出來 你對它的喜不喜歡 乃至於由這個花 而引生了 你對以前的種種懷念等等 都是屬於心所法的範圍之內 所以這個心所 它是與心王相應的種種作用 心所與心王的相應 總共有四種情形 一個就是時間要相同 就是同時 心王在認識這個境界的時侯 心所也是同時認識這個境界 第二個就是依同 所依的根是相同的 眼識在看境界的時侯 眼識要依眼根 心王如此 心所也是如此 再來 所緣同 所緣的境界 所緣的對象也是一樣 心王這麼認識境界 心所也是這麼認識境界 第四就是事同 那麼這個事同 也就是說識業是相同 它們引發的分別功能作用等等 都是相同的 這個第一個時同 就是指心王和心所的同時作用 時間是相同 依同就是心王心所所依的根 也是相同的 第三的所緣相同 就是心王心所 必然是同一個境界的 眼睛眼識要看的一朵花 心王心所同樣看的 耳識聽到一個聲音 這個聲音就是耳識 跟這個心所法 也是同時聽到這麼一個聲音 像這個都叫做所緣同 第四個就是事同 事同指的 心王心所它是自體各一 而不會有兩個心王 或者由心王所帶動的心所 並齊之意 它們在於緣起的時侯 眼識有眼識的心王 眼識這個心王 所帶起的 我們稱之為就是一個團隊 這個團隊就是它的心所 就是由它來帶起 所以眼識有眼識 它本身的心所法 耳識有耳識它的心所法 心所法總共有五十一種 裡面分為六類 通常叫做六位心所 這個名稱就是要分清楚 五位百法 就是說百法分為五大類 這個五位 心所法 它是五位當中的第二位 但是又把它細分 成為六大類 所以是六位心所 一個是五位百法 一個是六位心所 這個名稱不要被這個位置 給搞混了 六位就是 一遍行位二別境位 三善位四煩惱位 五隨煩惱位六不定位 這個後面的圖表就很清楚了 每一種它有幾個配合 來起活動狀態 所以上面就是六位心所 下面就是 五十一個心所法細分的 下面二十七頁這裡 開始對這個六位的名稱功能 再加以解釋 所以像第一個這個遍行心所 遍行心所 它總共有五個 叫做五遍行 平常我們就是以五遍行 來稱呼它來記得它 五個遍行心所法 那五個就是作意觸受想思 五法 為什麼 這個遍行心所這五個 叫做遍行呢 遍就是普遍周遍 沒有所遺漏的 就是每一個地方都有 由此來引發功能 來行 所以遍行就代表它的方位 它的方向很多 這個地方 就說明遍行心所因為不像 不像別境心所 它只有遍一切性一切地 我們配合旁邊的圖表來看 第二個的別境 別境課文裡面就是劃一條線 就通於一切地 但是這個一切性就沒有劃出來 所以大家補劃一條線出來 別境它是遍一切性跟遍一切地 只有兩個 一切性而已 性是什麼性 善惡無記性 一切地就是三界九地 把我們三界分為九地 欲界就是只有一個五趣雜居地 色界 色界就分為四地 從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 捨念清淨地 還有就是一個色界就有四地 無色界也分為四地 就是身無邊處空無邊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總共三界九地的眾生 皆有這樣子的一個心所法 或者是像煩惱與隨煩惱心所 之全不遍 看看煩惱跟隨煩他是劃虛線的 代表在於我們的 這個世間裡面 雖然是有 但是這邊講 它是全不遍 不完全有 下地有上地不一定有 就是說 欲界的有色界的無色界的 不一定有 像這樣子來講的話 它雖然是有 但是不完全 所以這個全不遍 不是完完全全都有的 更不像不定心所為遍一切性 不定心所它只有一切性 它是在善惡無記當中 它有的時侯 到底是屬於善性 還是它應該要歸屬於惡性 要看當時的狀況來做決定的 所以它是不定性的 現在我們就要看看 這個遍行心所了 遍行心所而是遍通於 這五種心所法 都是屬於遍行心所 所以遍行心所 它是遍通於一切性一切地 一切時一切俱 再來 一切時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一切俱我們前面有說 因為它們是屬於事同 所以這個俱就說明了 是我們的八個心識 指的八個心識 所以八個心識 它都具有這樣子的 遍行心所法 所眼識耳識鼻識 有這個五遍行 就是末那識阿賴耶識 都同樣的有這個五遍行心所 所以這個一切俱 也就是八個心識全部具足 這個就叫做遍行 所以有的時侯我們會說 這五個心所法 它是遍四一切 所以一切性一切地 一切時一切俱 這個叫做遍行心所 遍行心所的內容 就是作意觸受想思 什麼是作意呢 作意講白話就是注意 看東西要注意 聽聲音要注意 你要聞到味道要注意 吃東西也要注意 乃至於我們在處理種種的事物 你都是要注意 如果不注意的話 看就看不清楚 聽就聽不清楚 等一下 你如果要去實行實踐的時侯 說不定就是錯誤的 所以這個作意 在於我們所有的行為當中 都一定要有的 平常我們都會說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就是沒有注意 你的心就是不在這個地方 你的心所就是沒有起作用 一不注意的話 就看不到就聽不到了 甚至於聽就錯誤了 或者看也是錯誤了 所以做什麼事情 我們都要提醒大家要注意 上課要注意聽 走路要注意走 要不然就會跌倒等等 所以這個注意也就是一種警覺 也是一種警覺的心理 要提起注意能力 就是要警覺 這個警覺心王與心所 使其發生注意力的作用 譬如什麼呢 做事要謹慎就是這種警覺心 尤其是危險的東西 是都要很注意的 水電的問題 都要很注意 或者是和這個刀 鋒利的有關係的 都是要注意 像我們現在的科技 是愈來愈精明 愈來愈微細 很多很多的零件都是很小的 稍微一不注意 丟了就是不容易找得到 在學習上面 更是要謹慎要注意 所以這個注意 是我們的每天的行為動作當中 都一定要有的 第二就是觸 觸就是接觸 接觸就是感覺 眼睛看到東西 必須要有所接觸 我的眼睛我不看你 或者我故意閃掉就是不接觸 不接觸你也沒有辦法去了解 面前的這個境界 甚至於說 耳朵要聽聲音 你也要有一種感覺 有的人音樂的韻律感覺比較差 他唱起歌來就是不好聽 不是快就是慢 不只是說 差個四分之一拍 甚至於差個八分之一拍 都是不好聽的 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感覺 你的感覺是敏銳一點的話 能夠處理的很好 你的感覺不夠敏銳 就像我們所講的根機裡面 他屬於頓根的 那就是很不容易學習 所以這個觸也就是一種感覺 這個觸必須 根境思三和合的時侯呢 令我們的心王 令我們的心所來接觸外境 你要觸一定要根境識三個配合 才可以的 一個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 一個它一定要藉著這個根 像我們的眼識 我們去了解對象的時侯 一定要藉著這個眼睛 如果沒有這個眼球 或者眼睛壞掉了 你想要認識 也認識不到 所以根依根來緣境 而生識 三個一定要配合的很好 這個 就是我們所謂的團隊精神 其中如果有一個不配合 其中如果有一個不和合的話 這件工作就做不好 所以每件事情要處理 它都一定要根境識三和合 才能夠完成 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聽聲音也一樣 吃東西也是相同 吃東西要專心的吃 才知道它的味覺 有的人一邊看電視 或者一邊看書 一邊吃飯的話 飯煮的再好吃 菜煮的再美味 也感覺不出來 這個就是一定要 一方面就是要專心 一方面就是根境識 三個一定要配合 這樣子我們的心王心所 接觸外境而產生它的心理作用 就是有一種感覺 例如眼睛看花的時侯 便產生對花的認識作用 這種認識 就是根境識的組合 三和的情形 我們看一下 這個二十八頁的圖表 這個圖表 要依根緣境才有識的產生 這三個猶如三腳鼎立的 就是一定要三根棍子合在一起 綁在一起 才能夠站得住 所以這個一定要三法和合 有了根境識三和合 才有感受 有感受就是觸 有了觸之後你才會有想 你才會去思考 甚至於你才會有思 就是才會有動作 就引生愛非愛的心理 什麼叫愛非愛呢 就是我喜歡我不喜歡 或者我想買我不想買 或者我想要留下來 或者我想要拋棄掉 或者看了高興看了生氣 這個都是屬於愛非愛的 一種心態 所以這個就是觸 一定要根境識三和合 所引生的一種感覺作用 第三就是受 受就是感情的部分了 也就是情緒的部分 就是領納外境所起的苦樂等 感受心理 你看到了外境之後 聽到了外境 或者吃到了或聞到或觸摸到 這些外境之後 你的內心有什麼樣子的感受 這種感受我們有時侯說是三受 有的時侯就說它是五受 不同的說法 什麼是三受呢 就是苦樂捨 感覺到 我接受了這樣的境界 感覺到苦 苦就是不高興 或者很辛苦很痛苦 或者我面對這個境界 看到的也好聽到的也好 吃到的也好觸摸到的也好 我感覺到很快樂感覺到很高興 像這個就有它的不同 甚至於還有一種 我沒有感覺 沒有感覺的話 你說它是苦是樂嗎 都沒有 你看它有沒有什麼樣子 特別的意思 沒有 都是一樣的 這種沒有感覺的 就是稱之為捨 就是非苦非樂 但是如果我們再詳細的 把它從身體的部分 也就是生理的部分 乃至於精神的部分 來把它細分的話 就用五受了 五受裡面 苦跟樂它是屬於生理的感覺 憂跟喜是心理的 那種感覺 所謂的生理的感覺 就是我做工作做的很勞累 身體很不舒服很疲勞 或者我就是骨節酸痛等等的 像這個就是身體方面 引生的那種痛苦 身體方面的快樂 就是比如說 冬天的時侯洗了一個熱水澡 就很舒服 冬天的時侯穿了那個很舒服的 新買的那種好的衣服 輕柔的那種好的衣服 穿起來很舒服不怕冷 感覺上很快樂 比人家在那邊 感覺到手腳冰冷的那種感覺 要好的很多 所以在身體方面的 或者唱歌跳舞感覺到我很高興 像這一個都是身體的部分 憂跟喜是心理的 完全是內心的一種感覺 就是說很操心孩子不聽話 很操心孩子讀書讀的不好 或者操心孩子因為出門去讀書 不曉得安不安全 或者不曉得 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等等 尤其是住校的或出國的 當父母親的都會很不放心 或者孩子還沒有成家立業 就出去外面做工 也是在外地 都會操心的 這種都是看不到的 他老人家也沒有做什麼事 但是內心裡面就是不舒服 內心裡面就是有一股壓力 這就是一種憂 再來喜當然也是內心的 知道孩子大學畢業了 或者說有所成就了 或者怎麼樣子 見到了好朋友了 這個時侯 內心裡面的那種快樂 捨也一樣的 就是非苦非樂的那種境界 沒有感覺 看到已經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沒有什麼感覺 因為以前對他也不是很認識 現在雖然是見到了 也沒有什麼樣子的感受 其中的苦樂二受 是以與前五識相應而起的感覺 這邊是 再跟它重新的再細分 那一個就是從前五識的 前五識的 當然就是針對外境來說 憂跟喜呢 就是屬於第六識的 完全是屬於一種精神的部分 所以這是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 苦樂跟憂喜的差別 我們可以說從生理的跟心理的 或者是從前五識的 或者是跟第六識的 這種差別性 捨就是非苦非樂 非憂非喜的感覺了 它的情形我們下面有一個圖表 圖表上的這個受 有苦受樂受捨受 甚至於有五受的苦憂喜樂捨的 前五識相應的就是苦樂捨 第六識相應的就是憂喜捨 前五識的 它是無分別的身受 身受身就是生理的部分 第六識相應的 它是有分別 就是內心裡面會去思考 會去想 去思考去想的話 就會一層一層的去剖析 是高興的是不高興的 這完全是內心的精神作用 所以是心受 第四個就是想 這個遍行心所的想心所 想就是意象 也就是辨別種種境界 安立名稱言說的心理作用 所以我們看了東西之後 你就會說 這個就是花 就把它安立了一個名言 所以說你的內心裡面 雖然沒有講出來 但是內心裡面就想這個就是花 這個就是電燈 看了就知道 這個是某某人 內心裡面就有這麼一個名言 就是說這麼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在內心裡面 就會想出來 這個就是內心的 一種思考的作用 例如我人一切的名稱和語言 無不是 由這麼一個心理上所創設的 即使是新發明的東西 發明出來之後 你總是要跟它安上一個名字 安這個名字靠什麼心所 就靠我們這個想心所來的 它經過了種種設計 我們看到這個東西之後 就想說要立一個什麼名稱 像我們一般即使寫文章 我要用什麼題目呢 我今天要寫的主題是什麼 我要用什麼題目 比較符合我的內容呢 你總是要去想 這個都是屬於想心所的 第五就是思 思心所 就是意志 就是我們內心的 股動機那一股意志力 也就是造作身口意業的作用 你為什麼會去動作 你為什麼會講這樣子的話 你的內心是怎麼去構想的 這樣子的一種 內在的心理作用 我們就稱為思心所 所以它會讓我們的身業起造作 讓我們的口業去講話 我人一切心 或者是心所的動作 以及我們的一切的行為 無不由此 就是由這個思心所 它推動出來的 所以我們的論典裡面就這麼說 令心造作善惡無記 會讓我們的心 去起善念惡念跟無記心 如是等業稱之為思 不只是說內心裡面 起了這麼一個動念 甚至於還會 趨使我們的身體去做 趨使我們的嘴巴 怎麼來講這樣子的話 這有身業有語業 這個就稱之為思 這個思它有三個動作 第一個就叫做審慮思 就是你會先去思考一下 我要怎麼來做 第二就是決定思 在思考的過程當中 當然會有第一個設想 第二個設想 第三個設想 你設想了幾個之後 最後決定 我要採取這一個 最後再來就是動發勝思 就會發動就是趨使你去做 所以先構思再來做決定 再來發出我們的行為上來了 所以這個發動勝思 就是我們行為 要動作之前一剎那的 最後的一個決定 對於事業 或者對於未作決定的 一種考慮的行為 這個就是審慮思 決定思就是經過考慮之後 已經決定的行為 發動勝思 就是令身語二業 發生作用的行為 所以我們每一個動作 或是我們每一句話講出來 其實都是我們內心 都有經過構思的 雖然這個構思的時間的長短 是不一定的 有的時侯 你可以想個三天三夜 甚至於一篇文章要寫出來 你還構思半年一年都有可能 或者要發展大企業大事業 說不定都要設計好長一段時間 你才有辦法做決定 甚至於才真正的動工動土 再來就是說 有的時侯是一剎那之間 馬上要做決定的 甚至於我們的下屬 來請教問題的時侯 或者是學生 在請教老師問題的時侯 他一問你就馬上要回答的 這個是一剎那之間 這一剎那之間同樣的 你都要依你的知識 依你的經驗 依你過去所留下來的 這一些意念 你就要馬上的做一個決定 要怎麼來吩咐他 下面要怎麼去做 所以我們的動作 原則上就是要經過 三個層次的思考 才有真正的表現在行為方面的 所以我們佛教 講到這個業力的時侯 都是一定會留下一股力量的 這個力量都是表示說 你的動作要去做 也一定有經過審慮思決定思 還有發動勝思 這樣子的一種決定性 你去做的業力 就是會很重的 所以我們的業力就是有一種 叫做定業不可轉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因為你是經過審慮 而表達出來的 這個發動勝思 這個勝有的時侯 我們就是簡單的不講 只有發動思 課文是說動發勝思 動發思就比較少有 這樣子的講法 所以應該是在校對上面 有問題 可以把它做一個S 把它轉一下 它是發動勝思 這個是五位百法的心所法 當中的遍行心所 就是作意觸受想思 心所法的第二類 就是別境心所 別境位 什麼叫別境呢 別當然就是個別分別 不一樣的 所以別境就代表著 這五個 叫做五別境 這五種法 它雖然說在緣取境界上面 是什麼心王緣取境界 每一個每一個 卻是不一樣的念頭 不一樣的念頭 叫做別境 別境的心所 它是不遍於一切心的 不一定心上面都有的 心識上面都有 也並不遍於一切的心所法 它只遍於一切性一切地 所以叫做別境 這有五種 第一個就是欲 欲就是欲望 也就是對於喜歡的事物上 做欣求的心理 我喜歡的 我愛的 或者我想要的 你就會起一種欲望 這個欲望 你就很想要追求到 我要有這種東西 這個第一念的這個欲望 就稱之為欲 第二個就是勝解 勝解就是殊勝的了解 或者是認識覺心 對於這件事我是肯定這麼認識 這樣子的說法就是對的 我肯定這麼說 這個叫做勝解 或者我對於這個道理 我肯定這麼理解它 你怎麼跟我講 我就是不再轉變 決定這麼認識 決定這麼樣子的了解 像這樣子 我們就叫做殊勝的了解 很殊勝 那代表著 不是一般的認識而已 像這樣子的一種勝解 就像我們的信仰 都是一種殊勝了解之後 我們的一種表態 例如對於善惡正邪的事物 堅決其見解不受其他事物 引誘轉變的心理 一定不會受到引誘轉變的 我認為對的就是對 你怎麼跟我講 我就是認為對的 或者這一個道理 對於佛理的了解 對於四聖諦的了解 我認為這個就是正確的 我就是這麼認識 你再跟我講其他不同的道理 我都不接受 像這樣子 很堅定自己的意志力 很堅定自己的認識 這個叫做勝解 第三就是念 念的定義就是明記不忘 看過的讀過的學過的聽過的 你就是要把它給記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性 原則上都是一樣的 在於我們有的會說就是出生 因為在不好的環境裡面 所以學的就比較少 所以腦筋比較差 那是沒有關係 以後你只要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只要學過的能夠明記不忘的話 都還是勤能補拙 還是可以有所成就 所以讀過的東西 學過的東西 就是儘量的不要把它給忘記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吸收法 我們都有這種功力的 所以不要一直說 我記不得 或者以前學的忘掉了 這個代表你就是不專心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念心所 一樣的都可以好好的來運用的 也就是對於 已經經驗過的境界 有經驗當然是過去的 昨天以前所學的 你要明記不忘的那種心理 這種心理 重點是以定為所依的 而定就是依這個念而生的 就是說這個念心所 就是讓我們引生這個定 你能夠明記不忘的話 你在這禪坐當中 或者在思考的當下 你的心就能夠靜下來 定的定義 它就是心一境性 心只有在一個境界上 很安定的 心在於一個境界上很安定 代表著說 我對於過去的 或者我所學習的 知識的等等 我就在這個禪定當中 一一的去觀察 一一的去思惟 所以在打坐裡面 一定之前要看很多書 尤其是我們佛教的禪坐 你一定要懂得一些佛理 最少要有一點佛學的基礎 有了佛學的基礎你再打坐 你才能夠去思考 而且你這些佛學的基礎 也一定要記得的 你說我有讀師父有教 或者我有看 但是打坐的時侯我又忘記了 就不行 你就沒有辦法 來思考這些佛理了 所以禪觀禪定 原則上是要去思考佛理 所以一定要有一點佛學基礎 多少要看一些佛書 對一些佛書的道理 要有一點了解 一些名相術語 一定要記得的 所以念心所 是我們的定之所依 有念心所你的定才能夠引生的 第四就是定了 因為有念就會有定 所以定它是一種精神的集中 將它整個精神集中在一個地方 對於所觀的境界 專注精神不移的心理 它是慧之所依 有禪定才會有智慧 就是說你因為心很安靜 而且在思考 過去的一些境界一些道理 你在思考當中 經過一段時間 或者一天又一天的 日復一日的這樣的來思考 甚至於還有人可以請教 還有人在引導 你的進步很快 你一定有這一方面的 這一種的知識 有這一方面的智慧 所以人如果 對於你所學的 你能夠多多去複習 就是我們謂的熟能生巧 你的這個巧 當然就是比別人 就是能夠更專業 甚至於更熟練 你的智慧就是比他要殊勝 在於佛理的部分 思考四聖諦的道理 緣起的道理 六度萬行的道理 也是一樣 在禪定當中 你都需要去思考的 尤其在我們的經典裡 都不外於這些內容 所以經典看得多 在禪定當中好好的去觀察 你必然的就引發智慧了 這一個有生得的散定 和修得的定兩種 一種是出生就有的自然有的 一種是要經過學習的 生得定就是先天的業 自然而然具足的定 有的人 有的人小孩子一出生的時侯 他就很會學習東西 就能夠過目不忘 或者是說 聽話的時侯就是很專心 不會亂動 像這樣子的 他就屬於生得定 本身那種定力 那種安靜精神集中的那種成分 就比較多 所以有的孩子 我們就看得出來 這個孩子很乖巧 就是很安靜 像這一個 以後是不是一定會很有成就 原則上是大部分 還是會比較有成就感的 另外一種就是修得定 就是靠修行來的 像我們佛教的禪修 都是要 一定要去練習的 一定要到寺院 或者是經過禪修班 不管是一些 先修學的居士大德們來教也好 師父們來教也好 都是一定要經過訓練的 當然這個禪修的過程當中 或者禪七的 七天的修學當中 慢慢的來練習 到了以後 像出家眾原則上 每天都要有這種 禪定打坐的一個時段 天天來練習 念佛也要念到一心不亂 再來我們對於佛理的了解 你也要讓心靜的下來 才能夠去思考佛理 才能夠引生智慧 所以這個一定要靠修行的 一定要靠訓練來的 所以訓練的開頭 一定是比較辛苦一點 但是以後一定可以 得到某一方面的成就 尤其得解脫成聖果 那是一定的 第五就是慧 就是智慧了 也就是我們的理性 為簡擇心理 故有慧就能夠斷惑 有智慧就能夠斷除煩惱 這個慧分有兩種 一種叫做惡慧 一種叫做善慧 在於惡慧之中 什麼是惡慧 當然就是不好的知識 不好的智慧 不好的又比較猛利的 我們就叫做惡見 也就是不正確的見解 他腦筋很好 他很會去思考 但是所思考的 卻是不正確的不對的 像有很多的 這些小偷強盜 搶人家的東西 他有他的特能 他怎麼樣子把鐵窗拿掉 怎麼樣子打破人家的門 他有他的技巧存在的 聰不聰明呢 非常的聰明 腦筋好不好真的很好 但是他卻是不務正業的 是不正確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像這個就是屬於一種惡慧 如果成為思想家 成為哲學家的話 他的方式就是叫做惡見 所以惡慧就被他 把它歸類到煩惱的方面去了 惡慧 也就是惡見 就是屬於根本煩惱之一 善慧也叫做正見 就是正確的見解 你對於世間的道理 你是正確的認識 也叫做正慧 正見正慧 在於我們的修學過程當中 我們要分為三種 就是聞慧思慧和修慧 一般就是說聞思修 聞慧就是說 我們這個智慧 還是要靠修學來 要多聽多學 像我們現在一般的 就是從小七歲入學 或者從幼稚班 滿三足歲 入幼稚園的小小班開始 就是要去學校 去接受老師的教育 像這個都是屬於一種聞慧 所以由幼稚園由小學由中學 由大學 這個都是一種聞慧 思慧呢 就是說你思考的 你自己本身去觀察義理 去思考得來的 差不多一般來講的話 高中生以上呢 自己他都有他自己的思考模式 甚至於高中生以上 都可以當發明家了 這個是他的思慧 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他有辦法運用這些公式 再引發出不同的成品出來 這個就是思慧 我們的佛學佛理裡面來說 所謂的思慧 當然就是思考佛理 了解佛理 融會貫通 我們的佛教的義理 如果修慧 要實際的去修 不只是文字上的不只是聽的 是聽的是看的這是一部分 實際上聽過之後看過之後 學過之後 你一定要實際的來做 實際的來修實際的來實踐 我們就稱之為修慧 最簡單的 最一般的當然就是打坐了 去思考 以修慧就是由修定力 所得的智慧 在修學禪定之後 觀想思考之後 所引生出來的智慧 這透過實踐修得的 這一個就是屬於別境 就是五種不同的境界 第三大類是善位 這個善位也叫做善心所 它就是我們的善心中 所發出的一種心所法 它是對治惡心的一種心的作用 對治那些不好的 這個善呢 它必須具足四個條件 怎麼說呢 要對於此世 就是現在 要對於他世 就是說不管是未來的 他世就是說現在以外的 就是未來的 還有對於人 對於人就是說對於其他的人 也是能夠有利益的 還有對於我 自己本身也有利益的 四個條件全部具足 才能夠叫做善 也就是說 我自己能夠得到好處 不只我能夠得到利益 別人也可以得到利益 再來現在可以說是好的 未來也可以延續下去 也是好的 不會變質的 像這樣子的條件 才能夠叫做善 所以善心所 它是純善的 沒有一點點其他的一些的雜質 有的是對我自己本身有利益 對他人沒有利益的 我們就叫做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好與不好呢 當然是不好的 自己雖然可以得到好處 卻是害到他人 反過來說對他人有利益 對自己沒有利益的 是好還是不好呢 我們說起來它是好 但是這個好卻是要犧牲自己 比例上來說它是屬於好的 就是能夠利益他人的是好 自己本身卻是吃虧的 但是如果從站在善位來說的話 還是不夠圓滿 所以真正的善位 一定要四個條件都具足才可以 否則就不名為善了 善心所總共是有十一種 十一種當中 特別要記得的 輕安這一個心所法 一定要跟打坐的禪定有關係 也就是說 你要得到輕安 一定要透過禪定功夫 在禪定當中 才能夠得到輕安 大家在這個打坐過程當中 修學禪定當中 你如果還沒有達到輕安的話 還必須再接再厲才可以 表示你的功力還是不足的 所以打坐一定可以得到輕安 很輕鬆的很舒服的 十一種善心所 第一個就是信心所 信心所非常的重要 它就是代表了信仰 就是對治我們穢濁的一種心所 信仰 每一個人都一定要有信仰 在於我們的宗教 你就是要有信仰 你就是說對於 我們的一種 政治的立場來說的話 也是要有信仰 所以我們的黨派 才會有很多種的不同 你是那一種黨派 你就是相信那一個黨派 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人民 都是很好的 你就是不會改變的 你就是一種信仰 所以我們國父的三民主義 說起來也是一種信仰 信仰就是對一種穢濁的心 的一種對治 你有信仰心的話 你有一個目標的話 你的不好的心態就會去除掉 這一個 我們這邊就說 它有歸趣有熱情有力量 你如果有信仰的話 有一個主要的一個目標的話 你一定有一個歸趣 就是有一個目標 有一個理想 再來你一定會很熱情的 一定要 不只說我要 也很希望別的人 也能夠來參與 再來會發生一股力量出來 好好的去推動你所信仰的 這樣的一個對象 所以我們的經典裡面就這麼說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這一句話就是說 你如果有信心的話 就能夠成為修道的一個根源 修道的那個頭 修道的這個根源 其實也就是 讓我們引發種種功德的 那一股力量 能夠引生功德 能夠生的 我們稱之為母親 就是母的意思 所以稱之為 它是道源它是功德母 所以要修行也一定要有信心 要成就功德也是要有信心 所以它會長養一切諸善根 能夠讓我們引生善根 好的根 這個還有三種作用 什麼作用呢 就是有實有德還有能 就是相信世間有實事有實理 相信世間 世間是真的有實事 世間是真的有實在的這個道理 再來有德就是相信 有這個道德的人 像我們所講的 佛陀菩薩阿羅漢 以我們中國來講孔子孟子 老子莊子 這些都是真的有德的聖者 第三 這邊所舉的例子就是說 相信三寶的真淨而愛樂 有能就是相信有能力的人 有能 表示說重點還是在我們自己 相信我有這一股能力 怎麼說呢 例如深信世間出世間的善法 世間是真的有善法 我們好好的去做的話 能夠幫助別人 別人得到利益 我們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 就是世間的善法 還有出世間的善法 什麼呢 修學四聖諦 修學三十七道品 修學八正道 你都可以得到解脫的境界 所以這個出世間的善法 你要相信 相信之後 你就會欣求其圓滿完成 修學八正道可以得到解脫 修學三十七道品可以得到解脫 修學四念處可以得到四念處觀 甚至於修學四聖諦法門 可以得到阿羅漢果 修學六度萬行 我可以得到佛果的境界 完全的得到解脫 相信之後 你就會欣求 我有一天 我也一定要達到這樣的目標 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 我一定要成佛的 所以我們的願力裡面 就有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一定要圓滿成就 所以有了這一種信心 心裡就能夠獲得安定 就能夠獲得清淨 就不會再去做亂事 不會去做惡事 不會去做不正確的 一種行為出來了 所以這個信 第一個相信世間是真的有 它的實事實理 第二個就是相信 世間是真的有道德的人 第三就是相信我有這一股能力 我有一天 我一定可以達到解脫的境界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邊 了解善心所對我們的力量 是很大的 希望大家信仰心 一定要把它堅定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