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九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就看 唯識要義第二篇的第二章 解說萬有的細釋 前邊我們都知道 宇宙萬有歸納為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就是 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 跟無為法 現在這一篇的細釋 就是針對這五位的內容 詳加解釋 在課文的 第二十二頁這裡 就已經把前五識第六識 它們的意思稍加解說 現在我們就看 二十二頁倒數第二行 來看看第七末那識的內容 第七末那識 他是我輩凡夫妄起我執的根本 就是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之所以會起我執 就是因為這個第七末那識 他是以第八阿賴耶識 為所依的 它就是依於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阿賴耶識 為第七識所執持的對象 所以阿賴耶識生到那裡 這個第七識就跟到那裡 因為有了第七識 必然的就執著第八識 它就是依於第八識而起作用 所以只要第八識 它到那裡去出生 那裡呢 可能生而為天的天人 可能生而為人像我們 我們都有一個第八阿賴耶識 或者出生於地獄餓鬼畜生 都一樣的 每一個眾生生命體上 都有這個心識 但是這個心識裡面 雖然我們說 八個心識不一定全部都具足 但是針對我們有情眾生 也就是說針對我們人來講的話 針對我們人 八個心識是具足的 所以 阿賴耶識生到那裡 第七識它就是跟隨到那裡 比如說第八識 它是生於欲界的人中 一個識就是第七末那識 也就跟隨著 就繫屬在這個人中 第七識對這個第六識 有時會間斷作用 因為第七識 它卻是永遠不間斷的 恆常在那裡思量 第七末那識 它是恆審思量 恆這個字 就代表著時間 就是恆久而不間斷 所以它這個時間的長 只要我們還是凡夫眾生 它永遠就是跟隨著第八識 來了解第八識 以第八識為緣 所以第七識 它是跟第八識一樣的 時間只要一投胎之後 就有第七識 但是在這邊講的 以第七識對著第六識來看 第六識怎麼樣呢 第六識它是會間斷的 第六識有間斷 什麼時侯會間斷呢 暈倒的時侯昏厥會間斷 入於滅盡定的時侯 它也是會間斷 所以在這個間斷的過程當中 我們的第六意識 它可以短暫的不起作用 但是第七識的我執 它是不間斷的 即使說你暈了 昏倒了幾天 現在我們有的人 都會提一個問題 像植物人有沒有第七識 也是一定有的 因為第八識還是存在著 生命就是存在 第八識放棄了執持的作用 我們就算往生了 但是植物人 原則上還是有生命的存在 所以這個第七識 它是執著第八識的 我執還在 還不放棄 所以論典裡面就說 第七識名為末那 恆審思量我執深 在於執著第八識 時間上是恆就是時間很長 審就是說 它的分別功能作用 可以說 我執這一部分就是非常的深 恆審思量 思量本來就是分別的作用 其實八個心識都可以叫做思量 但是為什麼只有第七識 名為思量識呢 第一個就是時間上來說 它就是很長 第二個就是它的審 能夠仔細的去了解 或者說非常專注的去執著 這個第七識的這個了解作用 分別作用 這個非常的深刻 所以站在這樣子的 立場裡面來說 比起前五識比起第六識 會間斷 當然它的力量特別強了 所以也就是以這個恆審思量 來說明它就是第七識 而這個第七識的我執 是非常的深 就是很執著 因為第七識 是緣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我 自我 原則上呢 就是以第八識它就是我 第八識它就是不間斷的 第八識它就是常一性 它就是執著第八識 阿賴耶識的見分 這個見分 代表著阿賴耶識的分別作用 就是能緣心 能夠緣取境界的這個心 為自我 它就是一個主宰 緣相分為我所 就是緣阿賴耶識的相分 阿賴耶識的相分 就是根身器界種子 也就是阿賴耶識 就是執持我們這個根身 不會壞掉 從我們投胎的第一剎那開始 所以我們每天每天 都是很活潑的過日子 原因在那裡 第八識保護住 第八識執持住 根身 再來是器界 器界就是 我們所依住的這個世間 只要有一個根身存在 必然有它所依的器界 就是說這個器世界 它的存在 所以人一定要有土地 再來魚一定要有池水有海水 鳥在半空中飛 牠也要有土地或者樹木 為牠之所依止 牠休息的地方 所以只要有我們這樣 一個生命體存在的話 我們這個叫做正報 就是我們過去生的種子 感受成的一個果報 有了這個果報 我們這個生命體 人的生命體 天人的生命體 乃至於這些畜生的生命體 等等 他們就叫做依於正報 正報一定要有所依的器世間 所依的所安住的地方 所安住的地方 我們就稱之為依報 所以有正報就是有依報 正報存在人間 依報當然也就是要為我們 生存的一個環境 所以這個叫做器界 再來就是種子 第八阿賴耶識 它是保存我們的種子不會壞掉 我們什麼時侯 造作的種子惡的種子 這個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我們就說 第八阿賴耶識 它執持根身不壞 執持種子不壞 所以縱經百千劫 所做業不亡 業沒有消失掉 你如果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這個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因果 就是自作自受的 為什麼叫自作自受 因為你之所以往後的 往後的種種境界的好壞 當然跟我們自己 本身去做有關係 本身的過去的業力種子有關係 這個業力種子 過去的業力種子 最主要的 還是跟我們的正報 比較有它的一個重要性 所以我們投胎為人 投胎為天 這一個都是跟我們 過去生的業種子 有關的 所以這個相分 就是它 也就是第八識 所緣取的所執持的 所緣取所執持的 這個就是我們的第七識 對於第八識的這些相分 就是根身器界種子 就把它執著為我所 有了這個第八識之外 和第八識有關係的 都是和我有關係 都是我所有的 所以我執就特別的深 除了有我之外 這個主體性之外 還有跟我這個我 這個主體有關係的 相關係的一切 都是在我們的範圍之內 所以叫做我所 在我們唯識的經論裡面 經常會說到我我所 就說明了有一個我執 有一個我所執 末那就是思量的意思 它本身就叫做思量 其實思量就叫做分別 應該說八個心識都一樣有的 但是呢 我們這個末那 翻成我們中國話也是思量 這句誦呢 叫做恆審思量我相隨 這個就是說明了第七識 可見這是一種潛意識的 這是一種潛意識 就是我們內在的 其實這種我執 我們內心裡面的 非常深的內在意識 沒有佛陀特別這樣子 指示給我們知道的話 我們也不容易了解 像是第八識 我們也不容易了解 我們原則上 跟我們生活相關的 甚至於我們一般所講的潛意識 可以說都是到第六識 但是這個第七識 更是內在的一種潛意識 末那識本來就是意識的意思 它就是意識 意識第六識也是意識 但是第六識的意識 是根據第七識來的 它是依根立名來的 而第七識本身就是意識 但是為了要與第六識來撿別 就是跟它區分 這個第六識也是意識 第七識翻譯成中國話 也叫做意識 怎麼分呢 沒辦法來區分 怎麼辦法 這邊就說了 把這個第六識就叫做意識 第七識就叫做末那 保留它的印度的梵音 這樣子來說 第六識就是意識依根立名 第七識就是末那識 本身就是意識 第八阿賴耶識 是前七識的根本 第八識 為前七識所依的一個根本識 這個無論是我人的根身 或者是宇宙 莫非由它所變現 根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 宇宙當然就是山河大地 國土了 全部都是由這個第八阿賴耶識 所變現出來的 這個就是一切業力 所寄託故 怎麼變的 當然從業力來說 因為我剛才談到過了 第八識的相分 其中有一個就是種子 有了種子 它有引業的種子 有滿業的種子 引業的種子 就構成我們一個生命體 所以由於第八阿賴耶識 所含藏的這些種子 等到因緣成熟的時侯 就會讓我們去投胎 就成為一個果報的成果出來 所以我們之所以會投胎 就是第八識 所含藏的這些業力種子 所呈現出來的 所以這邊就說 是業力所寄託的一個地方 所以阿賴耶識變現一個根身 變現一個世界 都是我們的業力所呈現出來的 在這個六道中輪迴的 也就是它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叫做六道輪迴 出生為天上的天人 出生為天上的阿修羅 出生為我們人間的人 再來地獄餓鬼畜生 稱之為六道 六道怎麼來的 都是我們每一個人 過去生所造作的善惡業來的 三善業就投胎為三善道 天阿修羅和人 你如果造作三惡業 你所得到的果報 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這樣子來看 都是業力所呈現的 業力在那裡 業力在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就是含藏宇宙 一切色心的種子 色心的種子 代表山河大地的色法 也有它的種子 我們內心的精神作用 也有它的種子 所以我們心法 有心法的種子所引生 色法有色法的種子所引生 構成了我們這麼一個宇宙 或者是根身的 這麼一個世界 故能夠變現有漏無漏的一切法 因此就叫做藏識 這個藏識代表著 它就像一個倉庫一樣的 能夠含藏我們的有漏種子 含藏我們的無漏種子 含藏我們的色法種子 含藏我們的心法種子 因為它是含藏種子的一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就稱之為藏識 但是如果從它的動詞來說的話 因為是含藏的功能作用 就是有能藏有所藏 有執藏 既然它有這樣子含藏的功能 所以有的也讀作藏識 含藏種子的一個心識 這樣子呢 我們就知道 第八阿賴耶識 就是含藏種子的地方 讓我們對於往後的果報 都從這個地方 所顯發出來 所以讀作名詞的話 就讀作藏識 讀作動詞的話 就讀作藏識 通常這個藏 就有能藏所藏執藏的三意 什麼是能藏呢 第八阿賴耶識它的功能作用 就是能藏 能夠含藏 所以內容就是說 曰以持種意而說的 它能持種 保持種子不壞失 這個持種 保持住 有一種保障性 這個就是阿賴耶識 能夠攝藏一切 淨不淨的種子不失 淨的種子當然就是無漏的 不淨的種子就是有漏的 有漏的 有有漏善 當然也有有漏的一切不善法 好像就像庫藏的 藏一切東西一樣的 它所藏的就是種子了 就是有漏種子無漏種子 心法種子色法種子等等 所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 叫做能藏 它的功能作用 第二個叫做所藏 所當然是被 它是屬於被動詞 它是被前面的某一個動作 而能夠來含藏這些種子 針對前的一些動作 而成為被動的 能夠來收藏 所以它也叫做所藏 所藏是曰受薰意而說的 接受薰習的一個地方 接受薰習的一個地方 也就是說 阿賴耶識 它能夠為雜染法的所薰所依 雜染法的所薰所依 這個雜染法 第七識它的我執 當然是雜染法 如果更廣泛的來說 像我們前面的第一句話說 第八阿賴耶識 是前七識的根本 如果以這句話來看的話 就不只是第七識 應該是包含前七識 為什麼呢 因為真的會去造作善惡業的 能力最強的 還是第六識 第七識原則上它是我執很深 讓我們在生死輪迴之中 所以這個地方 它是寫第七識 我們的了解上 這個雜染法也可以包括是 前七識的所有的一些活動狀態 都可以的 所以阿賴耶識它是 雜染法所薰所依的一個地方 所以好似庫藏的 能為物品所依一樣 什麼物品呢 這邊講到的就是雜染法了 所以它是所藏 因為接受薰習的地方 誰在薰習呢 當然就是前七識了 前七識的種種活動狀態 就薰習到第八識裡邊 因為在前面的活動 有活動就會留下種子 所以第八識就變成 接受薰習的地方 所以叫做所藏 第三個意思 第三個功能作用 就叫做執藏 執當然就是執著 誰在執著呢 這個是曰所執持意而說的 就是它具有所執 也是被執著的意思 被執著 被那一個執著呢 我們前面有說 它是因為第七識是緣 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以為我 所以它是被第七識執著了 所以叫做所執 保持它的喻意而說的 也就是阿賴耶識自無始以來 恆為有情 這個地方最主要的 就是指第七識 它執為實我實法 也好似庫藏 被所有者執守一樣 被它執持著 這一個當然就是說 它是被第七識所執著 被第七識所執守著 所以能執藏的 當然就是第七識了 被執藏的 當然就是第八識了 所以第八識也叫做執藏識 這個是第八識 它具有三個意義 但是重點是在它的種子 所以因為第八識有種子 所以它能夠變現一切萬法 種子從那裡來的 從前七識來的 或者 第七識的特別執著為我來的 這一個就是把前邊 所說到的 這個心王有八個 我們就這樣子簡單的了解了 那麼如上述 就像上面所說 我人的一切善惡的種子 都是藏在阿賴耶識裡面 善的種子也在阿賴耶識裡面 惡的種子也在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阿賴耶識還有一個名字 叫做種子識 它能含藏我們的善法種子 惡法種子的一個地方 所謂種子 什麼叫做種子 就是潛在的一股勢力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那一股影響力 這個勢力它一定 在我們還沒有真正的 得到解脫之前 它是永遠存在的 時間如果成熟的話 因緣如果成熟的話 它一定會得果報 所以我們的果報 就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 有的是現作現受果報 有的是來生才受果報 有的是要縱經百千劫的 不曉得什麼時侯 這個就叫做後報 就是第二生以後 不曉得那一世它的因緣成熟 他才承受果報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 都會去看三世因果 前生是怎麼樣 前生是做什麼 前生是什麼樣子的身相 其實就我們佛教裡面所說的 因果來說 沒有這麼單純 因為我們今天 能夠成為一個人的生命體 甚至於我們所遇到的人人事事 有關於人的問題 有關於事件的問題 都不是單一的 因為佛教都是講因緣所成 而且這個助緣非常的多 所以在這個因緣關係裡面 我們呈現出來的這個現象 只是前世到今生而已嗎 沒有 幾百世之前幾千世之前 甚至於幾億世之前的 因緣果報 都有關係 都會牽連到 那有什麼人 他的功力 能夠認識到那麼久之前呢 我們就講是無始生死以來 阿羅漢他都有所限制 所以我們佛教 它是知道有這麼一個因果關係 今生和前世以前有關係 但是我們是要著重現在的努力 來改變我們往後的那些 讓不好的轉成好的 讓惡的轉成善的 讓我們的不好的因緣 轉成好的因緣 這個才是更重要 從現在開始 我懂得做人的道理 從現在開始 我如何來提昇 我自己本身的德行等等 這樣子比較有用 了解過去世 對我們往後沒有什麼作用 但是我們過去生有沒有惡業呢 還是有 所以我們佛教也很重視懺悔法 過去的 雖然我們不曉得要跟誰懺悔 最低限度 在佛陀的面前 來坦誠自己過去不曉得 有做什麼惡業 今生才有這麼多的障礙 但是這個障礙 說不定也是鼓勵我們 在佛法方面能夠更精進 能夠更努力 能夠更加一點功夫 來了解來研究 說不定今生就能夠成佛 今生就能夠得解脫了 所以講到了這個種子的問題 它是潛在的一股力量 但是這一股力量 我們要如何來運用 要如何來轉化 就靠我們現在的 每天的舉止動作 我們的心態的問題 依唯識宗裡面來說 我人所居住的世界 就是人人唯識所變現的 像我們現在所住的 這麼一個環境 這麼一個世界 都是我們每一個人 心識所呈現出來 因為我們一投胎的時侯 必然就有我們 配合我們業力果報 福德等等的這些條件 而有的一個地方 所以正報如何依報如何 這個都是我們的業力種子 所呈現出來的 也叫做唯識上所說的 變現出來的 總之心王的名稱 叫做心王 心王前面講說有八個 八個我們名稱也有叫做心 也有叫做意也有叫做識 這三個名稱 其中如果分別的來說 單獨的來說心意識 什麼是心 心的定義就是集起義 心就是集起 集就是收集集合 聚集 起呢 就是引發功能 叫做我們過去的那一股 潛在的勢力 等到因緣成熟的時侯 這一股勢力 它就會引發它的果報 所以這個心 它就是具有收集聚集 我們的那一股力量 再來因緣成熟的時侯 它就會引發它的功能作用 這個是什麼 我們知道這是第八識了 含藏種子能夠起果報 還有意就是思量 這個思量 因為第七識是恆審思量 我執深 所以這個恆審思量 特別 意就是指第七末那識 識是了別義 特別著重說 這了別這二字 了別就是了解分別 外在的一切事事物物 這個識它的主體 原則上就是第六識 但是整個來說明的話 就是前六識了 以八個心識來說的話 這個識的分別作用 就是前六識 全部包括在裡面 本來此三義是通於八識全部的 照理來說呢 這心意識都是通於八識 每一個心識 每一個都可以叫做心 每一個也都可以叫做意 每一個也都可以叫做識 是相通的 所以說此心此意此識 只要講到心法 單獨講也好個別講也好 心意識都可以 配合那一個來說明 但是因為第八識的積極作用 比較殊勝 所以就叫做心了 這個集起 所以積聚的功能作用 所以第八識就叫做心 這樣子相對來說 第七識的思量作用就比較殊勝 所以第七識就叫做思量識 至於第六識 因為了別外境的作用較為殊勝 所以就叫做了別識 以特殊的意義來說 就指第六識 但是如果以通稱來說的話 可以說是前六識 都可以的 心王它是緣取外境的能分別 心王 八個心王 眼識耳識鼻識 一直到阿賴耶識 它們都是能夠緣取外境 就是能夠認識外境 能夠執持外境的一個能分別 所以眼識是能分別 耳識是能分別 乃至於第八阿賴耶識 它都是屬於能分別 因為它能夠執持外境的關係 這個又有三種情形 一想到這個分別 我們又把它分為三種 一種叫做自性分別 第二個隨念分別 第三個計度分別 計度這個名稱 什麼是自性分別 就是說 不假比較也是不假借這個推測 種種方法 它是直觀客觀事物的覺知 直觀客觀事物 就是直覺的 來了解外在的一切 不用再思考 也不用再揣測 也不用再去做研究 也就是說第一眼所看的 或者是第一個聲音所聽到的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直覺作用 所以看到的時侯 馬上第一個觀念 會怎麼樣 或者是什麼人 或是什麼聲音 這個第一個直覺 我們就稱為自性分別 再來 隨念分別 既然會隨念 念它的定義是明記不忘 所以我們過去的 發生過的事情 只要是記得下來的 都會在我們的腦筋裡面 就會在我們的心識裡面 所以隨念分別 就是對於過去的事物 你會追懷 追憶懷念的作用 會想到昨天的事 想到前天的事 想到小時侯的事 這一個過去的 明記不忘 以前曾經參加過演講比賽 以前曾經參加過什麼樣子的 運動大會的比賽 得到獎狀得到獎品了 都還記得 因為印象特別深刻 像這個都是屬於 隨念分別的功能作用 第三就是計度分別 計度就是 涉及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它是思惟量度的作用 你會去思惟思考它 甚至於會去量度 就是說你自己會去跟它揣測 會去跟它思考 甚至於你還有種種的 推測比較 等等 過去的也會這樣 未來的也會這樣 想說過去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麼發生呢 是不是怎麼樣呢 或者未來的事情 我想要讓它成功 但是這個中間 會不會有怎麼樣的障礙呢 這都是一種揣測 所以這個計度分別 對於現在的 它配合前五識在認識作用 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它是五俱意識的功能 所以既然能夠五俱意識 能夠配合前五識 現在來認識外在的境界 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 我聞到什麼 但是對於過去的對於未來的 不只是說 我自己本身的體驗經驗 還有很多的揣測 不真實的在裡面 所以這個就叫做計度分別 所以計度分別 有些是正確的 有些是不正確的 是我們自己的立場在思考 以自己的立場在思考的話 有的時侯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因為你不曉得別人的處理方式 八識之中 前五識和第八識只有自性分別 所以我們配合旁邊的圖表來看 就很好看了 三分別裡面 它自性分別隨念分別 跟計度分別 計度分別它是有三世的 過去現在未來 那麼看一下 自性分別是只有現在 隨念分別 是完全對於過去的那種思考 想念過去的 我們這邊說 前五識和第八識只有自性分別 看它的線條 前五識的線條只有一條線 就是針對自性分別 第八識也是只有一條線 就是針對自性分別的現在 第七識兼有自性分別 和現在的計度分別二作用 所以第七識 我們看一下第七識有兩條線 一條是通於自性分別 一條是通於計度分別的現在 因為它是每一念的現在 都在持執第八識以為我 它是只有現在 很認真的 非常有責任感的 那種狀態 就是我就是守住 第八識的見分以為我 所以它的每一個念頭都是現在 非常盡忠職守 那一種觀念 至於第六識 第六識的範圍就比較廣了 它就遍於三分別 所以第六識它就是有三條線了 第一條是通於自性分別的現在 第二條就是隨念分別的過去 第三條就是 計度分別的過去跟未來 它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線呢 因為它主要的 由上面的來看 它是屬於計度分別 計度分別它是全部都具足了 如果說現在 你如果要劃線也可以了 畫個虛線下來 也一樣的看到第六識 為什麼呢 因為不劃跟有劃同樣的 都是說明第六意識的現在 都是配合前五識 都是與前五識同時起作用 既然前五識 它是自性分別的現在 當然計度分別裡面的現在 當然也是一樣有的 所以呢 這是計度分別的部分 它是三世都具足 這一個 是有關於分別的部分 下面再來看 它們在起分別作用的時侯 是正確的或者是不正確的 這一個 也是我們要去了解的 所以在二十四頁的後面三行 的內容 就是說明諸識緣外境的作用 心識我們前面有說 它是能分別 它能夠去了解境界 所以這些心識 它在緣取外境的時侯 這個緣 諸識緣外境這個緣 是說明緣取 就是對這境界而起功能作用 面對著它的對象 面對著它的境界的時侯 它能夠觸對到這個境界 而起分別功能作用 這個就是唯識學裡面所說的 緣取的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緣不一定 不是指我們因緣果報的那個緣 說因為有助緣怎麼樣 這一個緣就是 以外境為所緣取的 諸識緣這個外境 就是在了解這個 外境的功能作用上 也是有三種情形 這個術語就稱之為三量 三量我們也是從 名詞的立場來這麼念 如果以動詞的意思來解說的話 應該叫做量 所以它有現量有比量 還有非量 但是我們在解說上 都是用量來說 所以它是現量它是比量 它是非量 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現量就是真實量 這個真實量就是量 就是思量 就是思考就是認識 所以這個真實量 就是不加推理比較 能夠準確的直覺的那種境界 的自相作用 所以現量境原則上 就是跟這個自性分別 它是一樣的意思 就是說以第一念第一個直覺 來看這個境界 不加思考 這邊講也不加推理 看了當下 馬上就起那種分別功能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現量 像我們現在有的時侯 在公共場所 有的時侯都有一些學生 一些研究人員 會發一些單子給我們 拜託能不能做一個 就是當場的一個解答 就是說一張紙給你 來分析你的性向 或者你對什麼狀況 你有什麼樣子的意見 他說你就不要想 看了就解答 以你自己的性向 來做說明 像這一個 就是直覺的 不加思考的 你不要停頓 看了馬上就解答 聽了馬上就解答 不要再想 這個就是屬於現量 不加揣測不加思考的 完全都是一種直覺的 那種境界的一種分別功能 所以我們一看到這個是什麼人 想再確認一下的時侯 這個就是某某人 或者有的時侯再確認一下 不對 只是很相像而已 不就是某某人 像這個第一個第一念 第一個的直覺作用 就是現量 什麼是比量呢 比量還有兩種 一個叫做真比量來說 真比量代表的就是正確的 正確的比量 比的意思就是比較 靠比較來起認識功能的 這個就是由推理比對 再來認識出來的那種作用 這一種的現象 就是我們一般的學習的方式 因為我們從小的時侯 有父母親教我們講話 或者在家庭裡面 家庭教育裡面教我們寫字 認識東西 你第一個基礎已經有了 以後再看到的時侯 你就會說 這個就是什麼 就是藉著過去的 就看到現在的 比對之後你就知道 這個就是什麼 以前爸爸有教過媽媽有教過 教過的現在一看到 你就知道了 正確的 但是有的時侯 就是雖然是相似 但並不就是相同 我們會說不對不是這個 這個又叫做名稱了 所以我們的一般的知識 我們的一般的常識 都是由於過去學習 累積出來的一種 所以像這一種累積的 我們都叫做比量 就是比較甚至於比對之後 而能了解的 所以你以前讀的愈多 你現在的了解當然就愈深了 你以前了解的少 你只是一個井底蛙 或者你是一個 限制在某一個環境當中 你對於外面的什麼都不懂 你的觸角當然就是少了 不容易去比對 了解的就少 所以我們一般的知識 我們受教育得來的 都是屬於一種比量而知的 所以書要多看 所以我們的經驗要多豐富一點 經驗的豐富 當然就是說 要能夠多幫助別人的情況之下 你多了一次的工作量 多了一次的經驗 你累積出來的成效 一定也會比別人多 比別人深刻 這一個就稱之為比量 而這個比量是正確的 是對的那種方式 非量呢 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似現量 非當然就是不對的 不對的思考 不對的想法 不對的認識 你的認識上錯誤 這個認識 原則上當然還是你要看東西 要聽聲音 還是屬於在這個現量當中 認識境界 所引生出來的 一種認識功能 但是非量呢 就是你在起認識作用的時侯 不對了錯誤了 就像第一眼看到某某人 好像誰 好像誰這是第一眼看到的 是現量 但是最後不對 只是相像而已 很相似而己 並不就是 所以這個就是似現量 就是既非現量也非比量 一種錯謬觀念 錯謬的錯誤的 不對的不正確的 那一種 思量思考 或那一種認識 這一個名之為似現量 似比量 似比量上也一樣的 猜測上比對上也發生了錯誤 八識之中前五識及第八識 只有現量 第七識只有非量 第六識是遍及三量 所以後面這個圖表 上面就是八識 從第八識 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 我們看他是說 第八識跟前五識 二條線是通於現量的 只有現量而已 最後一個第七識 也是只有一條線 它是屬於非量 第七識執著第八識以為我 當然是不正確的 是完全的錯誤 當然就是非量 但是第六識 因為它是遍於三量 它是現量比量非量都有 而且在第六識裡面 如果還從 有漏跟無漏來比對的話 無漏的它都是屬於現量 無漏的境界 完全都是一種現在証悟的 現在體量體証的 所以以無漏的來說 全部都是屬於現量 但是有漏的 就是我們一般的生活 我們一般的知識 就同於現量 同於比量 同於非量 所以在這個定位當中 就是我們 比較決定的禪定當中 所認知的 也是現量 禪定當中 定心位的就相當於無漏的 雖然不是無漏 但是它的禪定裡面是專一的 在我們的散心位 就有偏於現量比量跟非量了 這個是比較的複雜 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的 有的時候考慮就正確 有的時侯認識也正確 有的時侯就是錯誤 有的時侯猜測也錯誤 都是有的 這個就是有關於這個三量 的內容解說 我們這一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