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六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大乘八宗 每一個宗派要成立 必然要有它所根據的經論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要引經據典 這樣子我們要學習 才具有信心 唯識宗要成立宗派 當然也是要有 它所根據的經論 現在就根據窺基大師 也就是慈恩大師 他在成唯識論述記裡邊 就有談到唯識宗 它所根據的有六經十一論 六經就是華嚴經 解深密經 如來出現功德經 還有阿毘達磨經 還有入楞伽經 厚嚴經 就是六部經典 六部經典 華嚴經有六十華嚴 有八十華嚴 還有四十華嚴 比較普遍在流傳的 有在讀誦的 差不多都是以八十華嚴為主 解深密經 它有四種翻譯本 在於我們佛教界裡邊 還是以唐三藏玄奘法師 所翻譯的五卷八品的 比較普遍在用 而這一部解深密經 可以說是整部 都在解說唯識義理的 甚至於談到它的修行 成佛果的這種境界 所以解深密經 對於研究唯識的人來說 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有五卷 有八品 接著我們就來看 課文的第七頁 中間第三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 這一部經 這邊所寫的叫做沒有傳譯本 也就是說這一部經 沒有翻譯成為我們的中文 所以我們中文裡邊 就沒有這一部了 第四阿毘達磨經也是一樣的 沒有傳譯過來 第五的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它從梵本 翻譯到我們中國來 有三種譯本 可以看到三本的 第一個就是為菩提流支 他所翻譯的有十卷 這個就稱之為入楞伽經 第二本就是求那跋陀羅 他所翻譯的 叫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這個有四卷 第三就是實叉難陀 他所翻譯的大乘入楞伽經 共有七卷 在這個三個翻譯本裡邊 為我們一般比較有在流傳的 就是說它的比例比較高的 就是第二本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楞伽經 這一部是比較有多的人 在做研究 第六就是厚嚴經 以這個厚嚴經 這個名稱翻譯的沒有 但是有一本叫做地婆迦羅 他所翻譯的叫做大乘密嚴經 這個可能就是厚嚴經的 這一部經本 應該是它翻譯過來的名稱 不一樣 這個總共是有三卷 就是密嚴經是有三卷 原則上 應該它就是厚嚴經了 如果是以厚嚴經 的名稱翻譯的 就沒有了 根據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 那麼十一論 接著看 第一個就是瑜伽師地論 它有一百卷 裡邊所談的內容非常的豐富 它是彌勒菩薩所說 玄奘大師他所翻譯過來的 這一部瑜伽師地論 也是在研究唯識的 學者們來講的話 也是很重要的一部論典 所以一講到唯識 都會說瑜伽師地論 裡邊怎麼說 根據引的論典裡邊 一定都要談到這一部的 那麼第二就是顯揚聖教論 它總共是有二十卷 是無著菩薩造的 玄奘三藏他所翻譯的 第四叫做大乘莊嚴經論 這個有十三卷 這一部大乘莊嚴經論 它的內容一個是頌文 一個是解釋文 頌文叫做本頌 它是彌勒菩薩說的 解釋文 我們就稱之為釋論 解釋的論典 這個釋論是世親菩薩 他所寫的 波羅頗密多羅他所翻譯過來 我們中文的 第四本就是集量論 它有四卷 是陳那菩薩 他所寫的 真諦三藏他所翻譯 第五本就是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它是梵文 翻到我們中國來 也是有三種不同的翻譯本 第一本 就是阿僧伽作的 後魏佛陀扇多 他所翻譯過來的 它有兩卷 第二就是無著菩薩造 陳真諦三藏他所翻譯的 這個是有三卷 第三是無著菩薩造 唐玄奘三藏他所翻譯的 也是有三卷 對此世親無性均有釋論 攝大乘論在於 我們佛教界裡邊 也是很重要的一部論典 只要讀到唯識的話 一定要讀這一本 讀這一本 它是整本當然所談到的 都是還是我們這個 心識的問題 除了本文之外 還有釋論 就是釋經論 就是屬於解釋這一部 攝大乘論的論典 這一個世親菩薩也有寫 無性論師他也是有寫 而他們兩個所寫的 也都是玄奘三藏 他給翻譯過來的 第六就是十地經論了 十地經論它是有十二卷 為世親造 菩提流支翻譯 第七本就是分別瑜伽論 是彌勒菩薩說的 中國沒有翻譯過來 第八就是觀所緣緣論 有一卷是陳那論師他所寫的 玄奘三藏所翻譯過來的 第九就是二十唯識論 有的是說唯識二十論 也可以這麼講 翻到我們中國 也是有三種譯本 第一個就是世親造 玄奘翻譯的 二十唯識論 它是世親菩薩所寫的 有它的頌文 也有它的長行的解釋文 長行的解釋文 寫過之後 現在翻譯到我們中國來 第一本就是玄奘三藏翻譯的 第二本就是菩提流支 他翻譯的 他翻譯的名稱叫做 大乘楞伽唯識論 也是只有一卷 第三本就是真諦三藏 他所翻譯的 叫做大乘唯識論 也是只有一卷 所以我們如果看 二十唯識論的話 還可以看他們的一些著述文 跟他們的內容 第十本就是辨中邊論 有兩種的翻譯本 在我們中國流傳 一樣的 它也有頌文 也有長行的釋論 頌文 就是彌勒菩薩說的 釋論是世親菩薩寫的 再從這個梵本 翻到我們中國來 就是玄奘大師翻譯 它有三卷 第二個翻譯本 就是真諦三藏翻譯的 叫做中邊分別論 它是有二卷 第十一本 就是阿毘達磨集論 這一部論典有十六卷 十六卷的本論就是說 它同樣的 它都是只有論典而已 就是只有解說 這個論典 是無著菩薩造的 解說阿毘達磨集論 的釋論是師子覺造的 師子覺就是無著是大哥 世親是二哥 小弟就是師子覺 他們三兄弟都是出家 三兄弟在我們這個唯識中 唯識的這個書籍當中 可以說造詣很深 再來對於我們以後的 這個流傳唯識的義理 也是功不可沒 所以他這個釋論 阿毘達磨集論的這個釋論 就是師子覺他自己所寫的 是唐三藏 玄奘法師翻譯過來 上述的六經十一論中 本宗特以解深密經 和瑜伽師地論為正依的經論 所謂的正依就是原則上 就是以這兩本為主 其他的就是為輔了 就是說有需要的時候 可以引其中的一些解說文 來做註腳 所以原則上要讀解深密經 要讀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 也是要好好的去了解去看 唯識宗除了上述所依的 六經十一論之外 在我國還有幾部重要的釋論 釋論當然就是說 對於前面的論典 尤其是對成唯識論 它是揉合十家不同的意思 所成立的 就是玄奘三藏 他跟它重新規劃之後 依護法論師的為主 所翻譯過來的一部論典 這個都有它的一個釋論 下邊就說明 第一個叫做成唯識論述記 二十卷 是窺基大師所寫的 第二個是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樞要 當然就是說明它的重點 重點就是四卷 也是窺基大師他所寫的 這個重點也是 他前面的述記的補遺 代表著述記裡邊 沒有談到的 或者要特別說出它的重點的 第三成唯識了義燈 有十三卷 這是唐朝的時候 慧沼論師他所寫的 第四就就成唯識論演秘 有十四卷 唐朝的智周 論師他所寫出來的 第五成唯識論義蘊 說明了它的要義跟它的內容 有五卷 是唐朝的道邑 他所寫的 第六本就是成唯識論義演 有十三卷 也有說是二十六卷 唐朝的如理論師 他所收集起來的 這個在我們的 大正藏裡邊就是說 我們的大藏經裡邊 都可以找得到的資料 至於日本韓國等 則有更多傑出的釋論 但今從略 就是說如果要去收集 日本的解釋本 要去收集韓國的解釋本 可以說還很多很多 但是我們這裡就不談它了 尤其是日本研究的精神 是非常的積極 所以他們的一些書籍 可以說要成為工具書 或者成為我們的參考 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的 到這邊就是把 我們唯識宗所根據的經論 六經十一論 簡單的介紹 如果想要看的話 就可以從大藏經裡邊 能夠找得出來的 我們看這個第五章 這個三時教判 就是課文的第九頁 三時教判 所謂的教判 或者有的時候也叫做判教 說明佛陀講經說法 有四十幾年 四十幾年 佛陀現在已經入涅槃 不在人間了 留下這麼多的經典 我們的後代子孫們 就是把他重新的歸類 重新的歸類當中 就說明佛陀他在菩提樹下 成道之後開始講什麼經 慢慢的因為根機的不同 程度的不同人數的眾多 慢慢的就是講什麼經 講什麼經 甚至於有的人是私下請教的 或者團體請教的 也講了很多 像解深密經 也是 就是有很多的弟子 來請教問題 佛陀所作的解答出來的 一部經典 現在後代的子孫們 就把它分門別類了 所以我現在的這一個宗派 就是屬於在佛陀講經說法 當中的淺深 了義不了義當中 它是什麼地位 什麼地位呢 當然原則上 我的這個宗派就是最好的 最殊勝的 最圓滿的 甚至於就是了義教 像我們的唯識宗 就是中道教 最符合佛陀的中心義理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教判 最開頭就是天台宗 他那種判教的一種方式 華嚴宗也是 唯識宗也有 其實也不只是這三宗 其他的宗派還是一樣的 每一派每一派都有它的教判 就是說我現在的這一個宗派 我現在所根據的經典 就是佛陀當時講經說法裡邊 是最圓滿的 最完整的 是最了義的 把自己的地位給提升起來 唯識宗 它就是屬於三時 這個三時教 就是有教 空教跟中道教 就是有三時教的這種分類 大乘佛教的各宗派 都以自家的教義為極致 不管是哪一個宗派 華嚴宗也好 天台宗也好 或者我們的唯識宗 或者是 淨土宗都一樣的 每一個宗派都認為說 我所根據的這一部經 或者這一部論 就是佛陀講經說法裡邊的 最高境界 最好的 這樣子的一種方式 就叫做判攝佛陀一代的教法 這個叫做給它分門別類 之後跟他說明就是佛陀 在這個四十幾年的講經說法 叫做一代時教 四十多年的叫做一代時教 這個一代時教裡邊 有這一部經就是最好的 這種以自家的學說為本的 佛教觀即所謂的教相判釋 所以他們在講經說法的時候 一定都要拿其他的經論 來做比較 然後比較裡邊哪一部經 它是屬於什麼程度的 哪一部經是什麼程度的 它是淺的 它是不了義的 這樣子的分類法 這一個就叫做教相判釋 簡稱叫做教判 或者叫做判教 都可以說 例如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都是此類我田引水的教判 我們看到根據法華經來的 就是天台宗 天台宗它裡邊的 這個教相判釋就是五時八教 把佛陀的一代時教 分為五個時期 最開頭就是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 他剛成道 他不是馬上就出來講經 他就在內心裡邊 就對著登地以上的菩薩 講華嚴經 所以第一時 就叫做華嚴時 當然對地上的菩薩 在講的時候 當然一般人是聽不懂的 所以佛陀就到了鹿野苑 對五比丘來講四諦法門 在鹿野苑的這個五比丘 其實是佛陀 剛剛才出家的時候 他的父王就是捨不得他出家 捨不得他自己一個王子 出了家 叫他回來又不回來 所以就有在早朝的時候 就有宣布有誰要自願出家 來陪伴王子的 就有五個人 這五個大臣來出家 當然剛開始 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 在苦行林我們稱之為鹿野苑 這個地方來修行 但是佛陀經過六年的苦行 就是不能開悟 他認為苦行這種方式 沒有辦法得到開悟 所以他就離開苦行林了 他離開的時候 這五個人就感覺到說 太子退心了 太子就是受不了 這種修行的苦 離開了 所以他們就看不起 看不起 他們就講好 以後看到王子都不要理睬他 他不是修行的這種根機 你看這樣子的苦 他都受不了 離開了 但是釋迦牟尼佛 他就轉一個方式 就是到尼連禪河去沐浴 就在菩提樹下自己去觀想 十二緣起法 也就是我們佛教的緣起論的 這些思想 他就悟得真理了 所以他在想 那我現在我悟到的這個真理 要講給誰聽呢 當然第一個想到的 就是這五個跟著他身邊修行的 這個五個大臣 這五個修行者 所以他就往這個鹿野苑來 當然他要到鹿野苑來 他成道在路上走 難免還是會有人知道 所以他們這個五個人就講好 誰看到這個釋迦太子的時候 都不要理睬他 誰都不要跟他講話 但是雖然是這麼講 等到釋迦牟尼佛真的 一直靠近 靠近 靠近鹿野苑的時候 他們每一個人 一看到釋迦牟尼佛 那種莊嚴相 每一個人都起歡喜心 因為我們就說了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圓滿嘛 總是他的身相 跟苦行林的那一種 瘦巴巴的 乾扁的那種 那種形態總是不一樣 所以他就是一種圓滿相 讓五個人看到的當下 都很驚喜 不要說之前已經談好的 不理睬釋迦太子了 反而每一個人都親近 甚至於在他的座下 所以這個就是 我們釋迦牟尼佛最初 就是度五比丘 就是這五個人 對這個五比丘 開始就講四諦法門 總共講了幾年 就是十二年的時間 講了十二年的四諦法門 當然這個時候 就度了 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 慢慢的佛陀的經典 就提升了大家的這個程度 就開始有講 般若空的道理 這個我們稱之為方等時 方等就是這個大乘的經典 方等經就講了八年 也就是說般若性空的道理 當然還有其他的大乘經 總共講了八年 到了後來就是又講了 般若時 專門講般若經的 尤其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有六百卷這麼長 還有很多其他的 這種般若的教義教理 所謂般若時講了很久的時間 講了二十二年非常之久 再來就是最後 就是法華涅槃時 就開始講法華經 就講涅槃經 據說法華經講了八年 涅槃經說是一日一夜 就講完了 也就是說佛陀最後的遺教 最後的遺教 就是涅槃經 所以總共加起來 就是有四十多年的時間 這個有一個偈頌來記 比較好記的 叫做阿含十二 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八年 最初的就是華嚴最初 是三七日 這個是配合我們中國的 這種詩句押韻 所以說把那個 華嚴經的三七日 把它擺在最後 其實華嚴經是最早的 法華涅槃時 才是最後的 這樣 這種說叫做五時 就是華嚴時 就是鹿野苑的鹿苑時 還有方等時 般若時 法華涅槃時 總共五時 五時的 就是把它分 它的時段有五個時段 五個時段裡邊 所講的有些什麼內容 內容裡邊叫做八教 就是有化法四教有教化儀四教 就是把它的經典的內容 一樣的由淺而深 由不了義而到了義的 這一個過程 那麼這個 我們所謂的化儀四教 就是頓漸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別圓 就這樣子的分法 但這個內容都還是很殊勝的 概括了四十幾年的經教內容 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所謂的五教 就是我們一般都聽得到的 就是小始終頓圓 五教 叫做小乘教 還有大乘的始教 大乘的終教 再來頓教 圓教 就是分有這五個 叫做五教 還有十宗 十宗就是把小乘的 尤其是二十個部派的 他把它分為六個宗來作說明 因為二十個部派 當然原則上是各個的內容 還是不太一樣 但是站在他的本宗同義裡邊 就是說他們的還沒有分出來 之前的那個本來的宗派當中 當然有他們的主題 所以二十個部派 在這個華嚴宗就把它 分成就是六宗 另外就是我們的大乘裡邊 有大乘實教 大乘終教 頓教 圓教的 這個圓明就是具德宗 是最後的圓教 總共有十個宗 這個也是含括了 整一個佛陀講經說法的內容 在這裡我們的作者 楊白衣楊教授 他這邊是寫說 都是此類我田引水的教判 那種教判的方式 叫做我田引水 我們在前面曾經知道說 楊教授他是日本留學的 而且是留學了兩次 一次就是讀他的本系的 就是說一個大學部的 後來就是到佛教大學 去研究佛學 讀了碩士博士回來 所以他的日文 他的日本的學養 也是非常深厚 這個我田引水 就是引日本人 日本的成語來作解說的 我田引水 日本話解說出來的意思 就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來做什麼事情 因為我的利益 我才來做 因為我的利益 所以我這樣子的設計 這樣子最後的好處在哪裡 當然是我得到利益了 所以 你就是天台宗來講的 也好 你就是華嚴宗來講的 也好 最高者 最圓滿的 最究竟的 最了義的 就是他自己本身的宗派 他自己本身所根據的經典 所以這個叫做我田引水 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為了自己的這種好處來著想 而來做的事情 這樣子來說的話 如果講的白話一點的話 都是比較自私的一種行為 或者比較追求私利的 那一種方式來做判教 所以這個是引日文的 這個成語來做解說 這種作風 唯識宗亦不例外 既然天台宗華嚴宗 是這麼這樣子的教判了 我們的唯識宗也一樣的 根據解深密經的 無自性相品的 勝義生菩薩領解文 創立了有空中道的三時教判 唯識宗的教判 從哪裡根據呢 從解深密經裡邊來的 解深密經總共是有八品 他就從無自性相品 就是第五品 無自性相品裡邊內容 跟它作出有這個有教 有這個空教 有這個中道教 這個第五品 就是勝義生菩薩來請教問題的 所以它叫做領解文 就是佛陀的解說之後 他有所領解 有所領悟的 這一篇的這些內容 所以解深密經的無自性相品 就是勝義生跟佛陀 相互之間的這個問答 內容裡邊 就能夠劃分出有教空教 跟中道教的這個程序 所以唯識宗就是三時教判 這個有宗空宗 跟中道的這個三時教判 它的內容是怎麼樣呢 就是我們下面要解說的 第一時的就是有教 有 這個是指我輩眾生 自無始以來 不悟因緣假和合的道理 而妄執有一個實體的真我 也就是一個真實的支配者 這一個是在說明 我輩眾生 就是指著我們 我們的凡夫眾生 怎樣呢 從無始生死以來 我們往前推 我們不曉得 什麼時候開始輪迴的 也很難的去找它了 我們就不要再去追究 最初的那一個 稱為凡夫的狀況如何 就不用去找他了 因為再怎麼說 過去的總是迷妄的 過去的總是不正確的 我們從現在開始要覺醒 我們從現在開始要來努力 所以對於過去的 到底我們輪迴了多久 不用去追究的那麼詳細 就說無始生死以來 無始生死以來 我們都是因為這個 假和合的因緣 有了這麼一個生命體 有了這麼一個世界 但是我們都是認為說 我的這個生命體 我有一個真實的真我 有一個真我 為什麼叫做真我 因為我可以支配 我有這個權利支配 所以認為 這個支配者 支配權就在我的身上 所以既然叫做支配者 就是主宰義了 就是他具有主宰一切的 這種功能 所以這個叫做我 所以我的定義就是主宰者 我的定義就是一 就是不變的意思 永遠就是我 從小 我們現在回憶小的時候 小到現在 其實我們 已經不曉得變化了多少 我們的細胞 不曉得換過幾次了 但是我們都還想 小的時候那個我 還是現在的我 我就是這樣子 我小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好像永遠沒有變 其實是變了好幾番了 像我行我坐等 都有一個支配者或主宰者 不特以為我的身體 雖然有死而我是常住不滅 就是常住義 我們的身體雖然有變化 甚至於我們的身體 由死了再生 但是我們都認為說 前生的我還是我 前前生 兩世以前 十世以前 一百世以前 那個我還是現在的這個我 認為都永遠不變的 那這樣子的觀念叫做常住義 所以什麼是我 我就是常住 像精神不死 更以為我的個性只有一個 是不易改的 這個叫做一體 一 永遠不變的 什麼是我 就是一 永遠不變 所以我們一般在講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小的時候是這樣 現在還是這樣 永遠沒有變 江山易改 我們是滄海桑田 世界都可以在變化 我的個性就是這個樣子 永遠不變 受過了教育也是不變 受過了社會的這種 翻滾過一趟了 還是不會變 那有的反而越老越固執的 還有了 所以這個就是一的這種體性 所演化出來的一種個性 我就是主宰義 我就是常住義 我就是一體義 這個是我的定義 因此產生了種種煩惱 以致於造業 致使無法出離三界的輪迴 我們每一個人 就是在這樣子的 一種執著之中 也不懂得世間 就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成 所以一直處在這種執著的 一種我的觀念 我們稱作我執 所以就順著自己的個性 順著自己的觀想 順著自己的理解 就開始這邊講造業 為什麼要造業呢 因為都是不正確的 因為都是錯誤的 所以就是一直的都做錯 就是不對 思想也偏差了 這樣子的造業 不管是造了身業也好 造了語業也好 就是墮落於這個三惡道之中 既使你有做善 善還是與煩惱相應的有漏善 有漏善還是會輪迴 在哪裡輪迴 在人跟天 要不出生為人 要不就出生到天上去做天人 就是還是在輪迴之中 所以我們就是逃不出 這個輪迴之苦 佛陀就是因此 發起了憐愍心 而暫說萬法的實有 以示緣起無我的道理 佛陀就是為了 讓我們每一個眾生 能夠懂得世間它的假有相 所以就講了緣起的道理 但是每一個眾生 聽到這樣子的無 也是會沒有辦法理解 所以佛陀也是會暫說 萬法的實有 還是會這樣子的一種說明 就是說世間它是因緣和合 但是還有一點的存在 什麼存在呢 五蘊的法體還是存在的 所以這個我 是種種關係 也是種種因緣的假合 一個假名而已 沒有一成不變的這個實體 這一種就稱之為 法有我空的道理 由五蘊所成的這個生命體 是假的 但是組合我們這個生命體 的內在的本質是有的 這個叫做法有我無 所以這個叫做有教 還有什麼 還有一個法 法還是存在的 就是第一時所說的有教 這個有教的重點 就是法有 我是因緣所成 是法所成的是空 屬於這一類教法的 就是阿含經的四聖諦 乃至三十七道品 還有五蘊的這些道理 這個都是屬於有教的 第二時的就是空教 就是佛陀於第一時 雖然假說了我空 法是有的 這個教法 但是眾生 就是不了解佛陀的密意 他在講這個我空 我是這些法所組合而成的 這些法 法 佛陀還是有分析 還是有分析這些法 是怎麼樣成就的 譬如說一個色蘊 它還是有十一種法 一個受蘊 還是有五種法的結合 一個識蘊 還是有八個心識的結合 甚至於說以原始教典來說 是六個心識的結合 它還是因緣所成 但是我們一般的修行者 一般的眾生還是聽不出 佛陀的內在的這一層的意義 只知道說我們是五蘊所成 所以我是空的法就是實有的 但是你如果以此類推來說 法也是因緣所成的 十一種色法才成為一個色蘊 它有真實性嗎 還是沒有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不懂 不會去思考 所以不了解佛陀的密意 他的更深一層的意義 是什麼呢 佛陀是方便善巧的跟我們說 我是因緣所成是空 法 法有它的體性 所以眾生們也是一樣的 妄執法有的言教是真的 不曉得是善巧方便 就是一種不了義教 只是一種方法的引說而已 以為心外真有實法 因此不得不 佛陀就再說 更深一層的道理了 因為眾生們都一直在執著 三十七道品是實有的 五蘊是實有的 四聖諦是實有的 佛陀感覺到 這樣子也不對了 大家的執著也太深了 所以就再說什麼 一切皆空的法門 一切皆空 什麼都是空的 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 所以就權設真俗二諦的言教 就開始分了 有真諦有俗諦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 就是俗諦的 這所生的一切法 都是沒有真實性的 它有一個內在的一個體性 所以所談到的 就是這個真如的部份 所以佛陀如何詮釋真俗二諦 也就是說依俗諦 雖然允許說心境的俱有 但於真諦就不行了 站在俗諦的立場來說 以我們日常的生活裡邊來說 就是說俗諦確確實實 是有這樣子的一個行為 確確實實有這麼一個 法的存在 但是你如果站在勝義諦 更超越一層的境界來看 我們的世俗諦的話 所有的世俗諦都是空的 都是沒有實體的 所以應該是心境俱空 不但外在是空的 連心都是空的 諸法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不可得了 就不可得 一切都是不可得 一切都是沒有它的實體 屬於這一類的教法 叫做般若等經所說的空教 所以到了般若經裡邊 就說一切皆空 你就是有布施 布施不可以執著 布施也是空的 談到一切萬法皆是空 一切萬法皆是畢竟空 甚至於達到大空的境界 這個都是般若經裡邊所說的 這是不可以執著的 第三時就是中道教了 佛陀雖然於第一時 就斥實我執 於第二時就是破除 這個實法執 但是還有很多眾生不解佛意 佛陀講一切皆空 很多人還是不懂 一切皆空的話 不是我修行 也沒有功德了嗎 我修行也沒有得到 解脫的境界了嗎 他也會害怕 所以因為不解佛意 反而墮入於偏空的妄見 什麼都是空 什麼都是空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空 既然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空 那就什麼都不要做了 什麼都不要做啊 做了也沒有用 也是空啊 這個觀念就不對 這個叫什麼 這個叫做偏空的妄見 我們也叫做惡取空 不正確的執著的那種空 這種空的觀念還是不正確 雖然佛陀是講空 但是你對這個空的了解 卻是不正確的 不但以為諸法的事相是空 就連實性亦無了 實性 諸法的體性也沒有了 因此不得不 再於最後就?說 什麼呢 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所以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是佛陀在說有說空之後 再來做解說的 這個中道教就是在顯示 佛陀自證的本懷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到 什麼樣的道理 就是在這個時候講得最清楚 講得最明白 你們以前的觀念都是不對 執著有也不對 執著空也不對 一樣 應該空的把它空掉 應該有的 一定要把它給保存住 一定要有 你這樣子的觀念 能夠了解到佛陀在菩提樹下 所證悟到的緣起的內在理體 是實有的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 所講的三性三無性的 唯識中道教了 所以這一類教法的 我們就稱之為解深密經 還有華嚴經的道理 這個中間 前二時的言教是 對治根機的方便道而說的 也就是說有教也是方便教 空教也是方便教 只有這個中道教 才是實教 所以這邊所講的 前面的這兩種 既然都是方便道 是對治根機的一種方便法門 所以都是不了義教 反之第三時的說法 是正顯中道 所以叫做了義教 從前面的三時教裡邊來說的話 前面的兩種都是方便教 只有第三種才叫做了義教 這邊就是一個段落的結束了 下面就根據 我們來學習的弟子們的根機 就是我們的程度來做解說 甚至於還從我們 所根據的經典 再來跟它做分類 如果從我們的根機 就是從我們的程度 有的人的程度比較好 有的程度比較差 叫做根機的淺深不同 好了 從根機來說的話 第一時的對象 是為趣向二乘的凡夫外道 第一時所說的 是對我們凡夫說的 對那些外道說的 就像舍利弗 目犍連 迦葉尊者 三迦葉 他們都是屬於外道 也就是說佛教以外的 宗教學者 宗教的修行者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 宗教的理論 佛陀在講這個第一時教的時候 講四諦法門講三十七道品 都是針對他們在說的 改變他們的思想 改變他們的那種修行的 那些內容 第二時的空教 對象就是二乘趣向大乘 就是說他已經得到了 對於一切萬法的緣起空 就是說 因緣所生法的道理 都了解了 了解了 他現在有所執著 對於法還是執著 佛陀認為不對 所以就說空 所以這些講空的對象是誰呢 就是這些二乘聖者 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 第三時的對象是普趣五乘者 它就是不只是對凡夫 也不只是對二乘聖者 它是五乘都有 什麼叫做五乘 就是人天乘 還有就是聲聞乘 還有緣覺乘 還有菩薩乘 人天乘 就是一個是天乘一個是人乘 分開來的 再加上聖者的聲聞緣覺菩薩 總共叫做五乘 代表著說中道教的道理 是五乘的人都可以聽 五乘的人都可以理解 你就是凡夫眾生也可以理解 你就是菩薩的程度 也可以理解 叫做普為五乘者說 蓋所謂的三時教法是約於 漸機的眾生權說的 設若以頓機的眾生來說 則無不是中道一教了 在學這個中道教的時候 看起來好像是漸教 就是因為它是一步一步的 甚至於一個問題 一個問題的來問 甚至於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 來解決 來了解 所以看起來是約以 漸機的眾生來權說 就是方便說的 這個方便說 但是如果到了 最後一念的時候 每一個人的程度都提升了 同時都可以頓悟這個道理 一切皆唯識 一切皆是空境 像這樣子 因為漸機的眾生 必以誘導方式才能夠契入 所以在說法上 不得不隨順眾生的根機 來權設淺深高下了 由此可見三時教判 不過是明示時間 也就是年月日的這種次第 的順序罷了 這個是從我們的根器 來分三時教的 那麼內容 大家再注意看 下面就是從這個 所設的經典來說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 今天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