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四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就看唯識要義 第一篇總論的第二章 也就是第二頁 在這第二頁第二章 這地方是來告訴我們 唯識宗的傳譯 他的流傳情況如何 翻譯過來 我們所根據的經論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宗派 雖然說 根據各種不同的根機 而有三論宗 有天台宗 有賢首宗 甚至於我們這個唯識宗 但是 真正的原理 還都是釋迦牟尼佛 他所說的 他所說的這些原理 這些經教流傳下來 因為配合我們的根機 程度的不同 你就從這個宗派當中 去學習 唯識宗是從無著菩薩開始 著重於心識的研究 無著菩薩 他是北印度的人 是佛陀滅度九百多年的時候 出生於北印度的婆羅門的家庭 兄弟三個人 全部都出家 他這個為大哥的 最開頭他就是在化地部 也就是 小乘的這個寺院裡邊出家了 後來他就聽了兜率天 彌勒菩薩所講的 唯識的義理 這個我們從兩方面來解釋 一個是真的到天上去聽 彌勒菩薩講唯識義理了 他怎麼上去的 也就是說在禪定當中 以定觀當中上生兜率 親近彌勒菩薩 等到他出定的時候 他才把他在定中所聽到的 這些唯識義理 講給他的弟子們聽 這個就是我們這邊所說的 在兜率遇到彌勒菩薩 兜率 它是天上的一層天 彌勒菩薩在那個地方 因為在等因緣 等時機 能夠下生我們人間 來出生 來修行 來成佛 他所安住的地方 他在兜率天的地方 有一個內院 就是說比較寂靜的地方 不為外邊的天人所吵雜的 就在那邊修行 就在那講經說法 所以無著菩薩 他的境界也是很高深 所以就利用入定的時候 就上升兜率 他悟得了 這個大乘的空義 因為我們前邊 也有談到說 唯識宗也是講我法二空的道理 所以對於我空有所體悟 對於法空也有所體悟了 體悟之後 於是就請彌勒菩薩 到中印度的踰遮那講堂 來講說唯識的中道義 他自己本身雖然出定之後 自己也是有所講說 但是總是感覺 還是要請彌勒菩薩 直接來講那是更好 所以就禮請彌勒菩薩 也是他下生人間 在這個踰遮那講堂 講這個唯識的中道義理 這一個彌勒菩薩 就是真的是 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 那麼第二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 就是說 這一個彌勒菩薩 是我們人間的一個修行者 也就是一個尊者 彌勒是姓 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 像歐陽 這個是雙姓 雙 兩個字的姓 這個彌勒 彌勒翻到我們中國 就是慈悲的慈 所以他是慈為姓的 這個彌勒菩薩 真的有這麼一個修行人 他的境界是真的很高深的 真的很高深的 這麼一個彌勒菩薩 被無著菩薩給遇到了 聽了他的法之後 非常的歡喜 真的 對於我法二空的道理 有所領悟 所以他就很虔誠的 禮請這一位彌勒菩薩 就是這位彌勒尊者 這麼一個出家人 能夠到這個中印度的 踰遮那講堂來 解說唯識的要義 所以彌勒菩薩 天上的彌勒菩薩是 著重於唯識義理的 那麼人間呢 有這種姓 這種姓 就是也稱他為彌勒菩薩 就如同我們在稱呼無著菩薩 一樣的 他在此 頗得唯識教義的精髓了 並嗣其法 大肆弘揚了 所以無著菩薩 了解了唯識的義理 了解了大乘的空義 他就很用心很積極的 來弘揚唯識的義理 無著的胞弟就是世親了 初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 二十個部派裡邊 他就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的 說一切有部 是一個部派的名稱 剛才所談到的無著菩薩 他是在化地部出家 化地部也是一個部派 在說一切有部出家 並造了俱舍論 就是說世親菩薩 看了阿毘達磨之後 就寫了這一部的俱舍論 有三十卷 因為他主要的 就是濃縮阿毘達磨的義理 所以在我們的大藏經裡面 就叫做阿毘達磨俱舍論 這個是世親菩薩所造 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之後 就把它給帶回來翻譯的 這一部俱舍論 就大肆弘揚小乘教義 對於原始時代的 對於部派時代的這些義理 就說明得非常的清楚 但是後來就受到無著的教誨 始專學大乘 並繼兄志弘揚大乘的教義 因為世親菩薩 他是專攻說一切有部的義理 說一切有部 在我們的二十個部派裡邊來說 它是在佛陀滅度一百多年 我們整一個原始佛教 最開頭就分成為兩個部派 一個就是上座部 一個就是大眾部 這兩個部派 所謂的上座部 就是比較耆舊耆老的 長老們 長老尊者們 他們比較著重於戒律的修持 大眾部就是比較年輕的 戒律的部份 他是著重根本戒 其他的 他就比較的放鬆一點 重點在於義理方面的 追求研究 所以這兩個部派 一個是老人家多 一個是年輕的多 而且年輕的人數也比較多 所以一個叫做大眾部 一個叫做上座部 上座部後來呢 當然也是因為研究義理的不同 開始又分裂了 分裂出來之後的部派 就稱之為說一切有部 這個說一切有部 他認為說我這個部派 的思想思考 才是真正的正確的 所以以後只要是講到 上座部的思想 就是以說一切有部的為主 他本來的部派 因為一部份分出去 成為說一切有部了 他們本身 本來就是屬於上座部的 就改名字了 叫做雪山部 因為他們是靠近於雪山的地方 叫雪山部 往後流傳下來的教義教理 和上座部有關的 就是以說一切有部的為主 這一個是屬於我們所謂的 小乘教典教義 無著菩薩 他是在化地部出家的 化地部的思想 是比較接近於大眾部的 也就是說 他比較新潮一點 也是對於說一切有部所說的 他有很多的不能夠接受的地方 後來的化地部的思想 有的向大眾部的思想 就慢慢的演變成為 大乘的一些義理出來 所以無著菩薩 他是在化地部出家 反而呢 更接近 大乘的精神 大乘的思想 稱之於說他就是屬於大乘的 那他對於 他的弟弟世親菩薩 一直的弘揚小乘的義理 甚至於叫做貶斥大乘 感覺到很難過 所以就很希望 他的弟弟也能夠轉為大乘 所以就想辦法 來讓他的弟弟如何能夠 捨棄小乘而來學習大乘 那麼據說這個無著菩薩 他就托病 他就跟人家說我生病了 生病了 這個消息也傳到世親的耳朵 當然 出家來說就是法侶 是法友 但是在俗家的立場 還是兄弟 所以世親菩薩就去看他 要去看他的時候 在走路的過程當中 在那個附近走路過程當中 就聽到有人在誦大乘經典的 就是經義 也就是說有聽到人家在誦經 誦什麼經 誦大乘經的經文 他在聽的時候 感覺到這個經文的內容 真的很殊勝 非常的微妙 所以他聽了之後 他就去看他的哥哥無著菩薩 跟他探了病之後 同時跟他問就是說 我剛才來的時候 有聽到什麼這樣的句子 他就說這個就是大乘經典 所以他的弟弟就恍然大悟 原來還有大乘經典 這麼好的 所以也由此讓他轉學大乘 那麼聽人家誦經誦經 有的時候都還是可以開悟的 像我們中國的禪宗 六祖的惠能大師 他也是因為聽到人家在誦經 就誦什麼經 誦金剛經 因為聽到其中有一句 他特別有印象的 那聽了這麼一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這麼一句話 給他有一層的開悟 所以他雖然只是一個 挑材賣材的 但是根機很利 聽到了這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 他就開悟了 當然這個開悟 不是像成佛的開悟 因為我們說過 修行的過程是蠻長的 就是第一層的開悟 以後他就成為我們禪宗的六祖 世親菩薩也是因為 聽到人家在誦 大乘經典的經文有所領悟 請教了無著菩薩之後 確確實實就放棄了小乘 而來學習大乘 這個世親菩薩 可以說他的學識也非常的好 在小乘的時候 也寫了很多的著作 我們稱之為五百本 五百部 轉成大乘之後 其實他是蠻懊悔的 那懊悔要怎麼來求懺悔 說以前怎麼謗毀大乘呢 無著菩薩跟他教 沒關係 你呢 就好好的把大乘的精神 把它給發揚開來 好好的以你的優點 以你的專才 如何的來倡導大乘的經義 所以他在大乘的部份 也寫了五百本的著作 所以小乘五百本 大乘五百本 加起來就是一千本 所以他有一個別稱 叫做千部論主 世親菩薩寫了一千部 一千本的著作出來 這一個 我們在中國翻譯過來的 唯識的論典當中 可以說世親菩薩的 佔了很大的一個部份 那他就寫了這一本俱舍論 他的哥哥就跟他教誨了 轉成為大乘 所以以後就一直的弘揚 大乘的教義 他在晚年的時候 年紀比較大了 也著述了唯識三十頌 大成了唯識學 最後年紀比較大了 他對於整個唯識的義理 作了一個整體的 要義的來作解說 這個三十頌 就從我們的心識來作解說 八識的解說 乃至於相應的一些 修行的法門 成佛的道果等等 但是他們印度 就是有一種方式 原則上就是說 先寫頌文 再寫長行 就是說我要有所著作 我要先把詩句的部份 頌文的部份 偈頌的部份 先把它給寫出來 寫出來之後 再來作解說 就是長行的解說 這樣子 你才能把你自己 本身的中心思想 給大家看得懂 給大家看得清楚明了 但是因為他是在晚年寫的 這個三十頌 只有頌 沒有註解 也就是說只有偈頌 沒有長行的解說 那這樣子 一方面 雖然說整一個唯識的義理 能夠整體的來作介紹了 但是為了要解說 他的這一些偈頌 個人有個人不同的理解程度 那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詞語來說 這個個人的解讀不同 那麼個人的解讀 因為是不同 所以這些註釋家們 就一家一家的出現了 到最後講註釋家中 最有名的有所謂的十大論師 有十個人 其實不止是這十個人 來解說唯識三十頌 有他們各別的立場不一樣 應該說起來是更多 說不是是二十家三十家 五十家都有可能 但是比較 有他的中心思想 能夠在這個流傳於後代的當中 他的中心思想是非常堅定的 我們就說有十家 這十大論師 那十大論師 就是德慧 安慧 護法 難陀 淨月 親勝 火辨 勝友 最勝子 智月等十個人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可以說都是以護法的為主 所以護法是最優 就是說我們的第三個 就是德慧 安慧 第三個的護法論師 除了上列的十大論師之外 以後再過了一段時日之後 以後的還有無性論師 陳那論師 護月論師 勝軍論師 戒賢論師等 成就也是非常的大 尤其是戒賢論師 是我國玄奘大師的傳法人 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法 親近的最久 而且能夠成為我們 中國唯識宗的 影響力最大的 就是戒賢論師 那是在印度的那爛陀寺 在那邊求法的時候 主要是親近他 戒賢論師卻是以護法論師的 為他的研究對象 所以由護法 由戒賢 由玄奘 再來由窺基大師 之後就有唯識宗了 這是一個法脈的傳承 唯識思想在印度 雖然是以這個瑜伽宗 的名下盛傳 並已粗具綱格 但是能夠把它完成 而成為一個學派的 甚至於堪與他宗匹敵的 功勞者 卻是我國的慈恩大師 窺基 也叫做唯識宗 也有另外一個名字 叫做慈恩宗的由來 雖然說在印度的時候 有一個性空學 有一個瑜伽學 有這麼一個學派 當然就是一個派別了 但是並沒有成立宗派 也就是說沒有特別的來 跟其他的宗派來說 有它的獨特的說法 在印度的時候 雖然是空有兩個不同的宗派 一直的傳承下來 經過了一段時間 傳到了我們中國 但是真正的成立宗派 都是在我們中國成立的 所以大乘八宗 都是我們中國成立的宗派 都是隋唐那個時候 因為佛教非常非常的興盛 所以研究華嚴經的成立賢首宗 研究法華經的成立天台宗 那瑜伽學本來在印度就有 到了我們中國 由於玄奘大師的翻譯經典 解說義理 窺基大師的述記 慢慢的就發揚光大了 就有好多人來研究唯識學了 所以唯識學 當然也自成一個宗派 真正的成立宗派的人 是窺基大師 就是玄奘大師的徒弟 那他 因為是慈恩寺的住持 所以他所成立的宗派 也就叫做慈恩宗 窺基大師也稱之為慈恩大師 就是以他所住的 那一間寺的名為名 所以唯識宗也叫慈恩宗 窺基大師也叫做慈恩大師 因為他是住在慈恩寺 我國的唯識宗有三派 在我們中國流傳的唯識宗 有窺基大師成立了 這麼一個唯識宗 下面也有三個派別的不同 就是說他們的主旨 主要的研究對象也不太相同 哪三個宗派 一個叫做玄奘系的 當然就是根據玄奘大師 窺基大師的為主的 這麼一個唯識宗 也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研究的 第二個叫做攝論系 為真諦所傳 攝論系就是攝大乘論為主的 研究攝大乘論而成立的 一個派別 這一個是真諦三藏 他從印度傳過來的一部論典 所以就成立了這麼一個攝論系 第三個叫做地論系 這個就是菩提流支所傳的 也就是說 北印度的菩提流支 帶來了一部十地經論 那麼就在這個十地經論 原則上當然都談 登地以上菩薩 他們的內心 對於義理的這個體悟 就他們的狀況 所以這個完全都是內心的部份 都是心理的部份 我們一般都叫做 心地法門的部份 所以這個十地經典 經過菩提流支 流傳到 翻譯到我們中國之後 研究十地經論的人也很多 研究我們這個心識的部份 當然也都有他們的成就 所以這一群人 成立了一個地論宗 地論系 像這樣子 都是在唯識義理當中的 一種發揚光大的 所以有玄奘系 有攝論系 有地論系 一個是根據攝大乘論 一個是根據十地經論來的 但是以玄奘系為正傳 中國的唯識宗 雖然是有這個三個派別 但是我們真正的流傳的 所研究的還是以玄奘大師 他所帶回來 所翻譯過來的唯識經典為主 觀我國的唯識學 在玄奘大師未出國以前 雖然也有人研究 但是玄奘三藏留學東歸 譯出了瑜伽等論後 始大興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 就有西域的法師到中國來 甚至於就有印度的法師到西域 再從西域轉到中國來 所以當時就有一些翻譯本 但是這些翻譯本 都是比較的小部 或者只是其中的一部份 像這個十地經論 它其實說起來 是華嚴經裡邊的一小部份 十地經論是屬於華嚴經裡面的 因為華嚴經裡邊就談到 佛陀的境界猶如華嚴的世界 所以既然是講佛陀的境界 這個完全還是要從心地裡邊 來做解說 登地以上的菩薩 也是如此 所以像這樣子來看 早期帶過來的經論數量少 甚至於只是其中的一少部份 並不完整 中國有心要學佛法的 這些弟子們 尤其是出家眾更是專心的在學 會感覺到說有很多的地方 都好像銜接不上 這裡為什麼到這個地方 就斷了呢 後面應該是怎麼樣子的 以此類推的話 應該是如何 但是我們中國找不到 這樣子的經論可以做參考 因為他們帶來的還不夠完整 所以我們就有一個 頑石點頭的故事 道生法師 他就是聽了經典之後 他感覺到佛陀所講的道理 應該是人人皆可成佛 的這麼一個問題 但是在他們當時 根本就沒有這樣子的經典 涅槃經還沒有翻譯過來 所以道生法師就講說 人人皆可成佛的這麼一句話 被當時的長老們給排斥 認為這種說法是無根據的 但是他想 我所讀到的這些經典當中 看了佛陀的慈悲 佛陀的大願力 應該是佛陀會講這樣子的話 但是我們中國找不到 所以他就被排斥了 排斥 他到哪裡去 到這間寺人家也排斥 那間寺 所以他只好到虎丘山上 講給誰聽 他就排石頭 擺了很多的石頭在那邊 講給這些石頭聽 說呢 講到最後 每一個眾生皆可成佛 對不對 石頭都跟他點頭 這個就稱做頑石點頭的故事 說明經典還沒有完全 翻譯到我們中國來的時候 還是有很多的缺陷 很多的缺憾 玄奘大師當時不止是他 當時的出家眾 研讀唯識宗的道理的 這些論典的 還是有 就是不夠完備 所以他就自己本身 我還是直接到印度去留學好了 要直接到印度去 翻譯出了瑜伽師地論 我們的唯識宗才真正的建立 所以這個就是能夠成為宗派 就是從玄奘大師 留學印度回來之後 帶了這麼多的經典 尤其是唯識宗的經典 帶了非常的多 也成立了一個宗派出來 玄奘大師 他就是在貞觀三年的時候 尤其是在八月 就是偷渡關卡 經過西北的流沙 不畏生命的危險 就單身獨步的到中印度 去師事那爛陀寺的戒賢論師 師事 當然就是說 親近他為老師 這邊所講的偷渡關卡 主要的是當時還是在戰爭時候 我們中國每一個朝代 換每一個朝代 或者是我們的國家當中 如果有什麼乾旱 五穀歉收的時候 都會引生一些戰亂 所以在這個戰爭期間 要進出關卡 本來就是很辛苦的 而且都是要有一些證件 但是玄奘大師想要出去留學 當然啦 沒有正式的理由是不可以的 他就是一心一意 就急著要出門 所以要去辦這些證件 也沒有那個時間 所以他就利用戰爭 人亂的時候 進出關卡的時候 就這樣子給偷渡出去了 經過西北的河沙 就是我們所謂的沙漠地帶 西北印度到西域 可以說都是一大片的沙漠 當然了 是蠻辛苦的 要見到水草也不容易 所以一路上可以說 枯骨都非常的多 被流沙來淹死的 然後被乾渴死的 甚至於被野獸吃死的 也非常的多 所以一路上都可以看到 很多的那些枯骨 但是他卻是不畏生命的危險 就單獨的去了 原則上呢 去者成百 歸無十 去的人可能就是非常的多 但是要回來的 可能是沒有幾個 但是玄奘大師 可以說他是單獨出去的 單獨出去 但是我們從中國最流行的 叫做西遊記 他不只一個 他還有孫悟空 還有沙僧 還有豬八戒 可說起來還是四個人一起 為什麼只有他一個呢 這一個其實說起來 還是在說明 我們的內心的一個問題 我們的內心的問題當中 就是以玄奘大師 就如同阿賴耶識一樣的為主 那孫悟空呢 可以說一個跟斗 就可以翻過了八萬四千里 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 我們的第六意識 一下子想東 一下子想西 一下子想高興的 一下子想不高興的 一下子想到美國 一下子想到日本 所以我們的心思就是這樣子的 跳來跳去 剎那不變 就猶如孫悟空一樣的 這個豬八戒 就是我們內心的貪念 每一個人的貪瞋痴都非常的重 每一個人的煩惱都非常的重 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煩惱性 沙僧可以說是很乖巧 就是扛著擔子 裡邊都是裝著經書 他就是要好好的照顧那些經書 不要給遺失掉 那是什麼呢 猶如我們的第七識 猶如我們的第七識 就是我執 就是很重 好好的把握住我們的生命體 不壞失 好好的 就是執著著第八識為我 所以就在六道裡邊生死輪迴了 這一個就是以 這個唯識的立場來解說 所以西遊記 雖然說還有這麼多的人陪伴 我們都是當作神話 但是也是代表著 我們的身心的一些內在的問題 所以原則上 他都是單獨出去的 他親近了那爛陀寺的 戒賢論師 他在印度來回總共有十七年 那麼學究唯識後 於貞觀十九年正月 就載譽而歸 所以貞觀三年出門 貞觀十九年回來 所以來回總共就是十七年 整一個印度 因為他是從 由北部上來 由北部進入印度 就是到了那爛陀寺是在南部 在印度的南部 就是說南印度 那麼又再繞回去 所以他整一個印度可以說 由北而南 由南而北的 就是繞了一圈 親近很多很多的善知識們 當然最重要的 就是戒賢論師的教導 他回來的時候 可以說 就是帝王就跟他接駕 並就叫他 也就是說 以聖旨的命令叫做奉敕 奉皇帝的聖旨就開始翻譯了 他所帶回來的經典 總共有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這麼多 也就是說 從他踏回國度 回到我們中國洛陽 一直到他圓寂涅槃 可以說都一直的 在做翻譯的工作 所以就有人說 玄奘大師他有沒有著作 他當然沒有時間著作了 整天都在做翻譯的工作 不但要把梵文翻成中文 還要解說意思給這些翻譯者 來了解如何來修飾那些文詞 意思懂了 文詞才有辦法表達 所以他就是整天 就是抱病 都是在做翻譯的工作 他那有可能 還來寫自己的著作 沒有辦法 但是流傳下來的 還是有兩本 非常的短 一個就是八識規矩頌 一個就是真唯識量 這兩篇都是短短的 八識規矩頌可以說 就是整一個唯識學的一個概要 很簡單的一個概要 把整個八識的意思 由世俗的有漏 達到出世的無漏 乃至於成為佛之後的 化導眾生的轉八識成四智 這個都是八識規矩頌 裡邊的義理 這些義理簡單扼要 所以這個比較好寫 還有一個就是真唯識量 他能夠流傳下來 就是只有這兩本著作 其餘的都是翻譯 傳說他在最初本擬將 十大論師的釋論一一譯出 但由於內容廣漠 義趣難辨 遂依弟子窺基的建議 以護法的釋論為主體 合揉十家以成一論 這一部論書 就是有名的成唯識論 這一段說法 因為我們在第二頁的地方 有說到 世親菩薩他要圓寂之前 寫了唯識三十頌 但是沒有註解 所以這些學者們 修行的出家眾們 看到了唯識三十頌之後 個人的解讀不一樣 個人的理解程度不同 解說當然也就是千差萬別 最有名的就是十大論師 每一個人來解說這個 唯識三十頌 有多長 都有十卷這麼多 所以德慧也有十卷的註釋本 安慧也是有十卷的註釋本 護法論師也是有十卷 一直到智月都是一樣 所以為了這個唯識三十頌 等於如果要把十大論師 全部都翻譯過來的話 總共是有一百卷 就一個唯識三十頌 就有十個不同的解說 流傳下來的註釋的論書 合起來就有一百卷這麼多 當時玄奘大師也想 就一個一個的翻譯了 把德慧論師的也翻譯出來 把安慧論師的也翻譯出來 把護法論師的也翻譯出來 所以等於一百卷全部都要翻譯 但是他的弟子窺基大師 有這麼一點建議 他說一個唯識三十頌 你就有十大論師了 這麼不同的解說 如果再把他們的註釋 再解釋出來的話 再翻譯出來的話 在我們中國的 這麼一個環境裡邊 那不曉得思想又要分歧了多少 一個唯識三十頌就有十大論師 那他們每一個人以後的思想呢 再傳給後代後代的話 不曉得這個多複雜 既然這麼複雜的觀念 在我們中國流傳下來 哪一個才正確呢 所以窺基大師他建議說 我們就以一個為主 其他的為輔 也就是說相同的 當然還是以一個 不同的 把他給帶出來就好了 以哪一個為主 因為戒賢論師 他是根據護法論師的這個 思想下來的 所以當然 還是以護法論師的為主 所以就以護法論師的十卷 再來中間再配合其他 不同的說法 把它給帶出來說 哪一個論師 他對於這個問題 有什麼的說法 譬如說我們也講到 我們一個心識有四分說 其實心識有四分說 是只有護法論師 跟著其他幾個有這麼說法 不是每一個都是四分哦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 安難陳護 一二三四 安慧他就是認為心識 只有一分 難陀他認為心識有兩分 陳那 陳那論師他認為 我們的心識有三分 護法論師的 他說我們的心識有四分 因為玄奘大師 是根據護法論師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唯識學就說 心識是有四分說 在我們的成唯識論裡邊 他就有帶出說 安慧論師的說法 難陀論師的說法 還有陳那論師的說法 一二三四 都要說出來 其他的種子說 新薰說 或者是本有說 一樣的 以護法論師的為主 其他的是新薰說的 是誰有這麼講 誰又是講本有說的 又是哪一個論師這麼講 帶出來讓我們知道 就不用全部的翻譯了 所以以這樣子 揉合了十家的思想 相同的 就是以護法論師的為主 不同的給它帶出來 所以給他揉釋 重新的組合 就成了一部有名的成唯識論 所以成唯識論還是十卷 要研究唯識三十頌 你就是要看成唯識論 就是註釋書 就是它的註解 唯識三十頌是成立唯識宗 正面的來解說 整一個唯識的義理 還有另外一本叫做唯識二十頌 二十 二十個頌子 這一個就是在破斥 其他不同的解說的 也就是說有人提問題來問 問了之後 我們站在唯識的立場 來怎麼說他的不對 依唯識的立場 應該要怎麼來解釋這一句話 或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的難處 這個就是唯識二十論 那麼唯識二十論 當然也有唯識二十頌 主要的是因為有頌文 也有長行的解釋 原則上沒有問題 就照唯識二十論 來解釋唯識二十頌 但是世親菩薩 他只有三十頌 沒有三十論 沒有三十論 現在就是以成唯識論 來解說唯識三十頌 那這樣子 我們對於整一個 唯識的義理 你就可以一個很穩定的 能夠很正確的 能夠以正知的來了解 其弟子慈恩大師窺基 對此更著了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有十卷 很長 當然還是文言文 現在又有窺基大師的述記 叫做成唯識論述記 更清楚的 因為玄奘大師在做翻譯的時候 他就有做解說 所以也把它給記錄下來 以組織法相的教範 窺基的弟子那麼有淄州的惠沼 還有惠沼的弟子 還有樸陽的智周 也都各著了唯識的疏釋 由是法相宗風就盛極一時了 一直到晚唐以後 才慢慢的走下坡 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 唯識宗因為主要參考的太多了 再加上唐朝的時候 唐世宗的破壞佛教 很多的經籍 經典都受到了破壞 所以就慢慢的走了下坡 今為研究參考起見 將三系異同教義 列表如下 這個表格裡邊 我們第四頁 它就是有玄奘系的 還有攝論系的 還有地論系的 那麼對於真如的說法 對於阿賴耶識的說法 緣起的說法 還有種性的說法 甚至於空論的說法 三個派系的不同 像玄奘系 他對真如的這一部份 他是以諸法所依性的二空 所顯之理為真如 一定就是要我空法空 所顯現的理體 這個是非受熏的 攝論系認為說 自性清淨心叫做真如 所以攝論系 他不是講八識 他是講有第九識 這個它是可以受熏的 可以成為清淨無漏的 地論系的真如論 他的第八識就是自性清淨心了 所以第八識就是轉成真如 它也是個受熏體 有關於 這個阿賴耶識的部份 玄奘系認為 阿賴耶識它是無覆無記性的 它是不執著的 所以為有為諸法所熏所依的 一個根本的 一個體性 阿賴耶識是無 他這邊講是無覆無記的 攝論系認為無覆無記是對的 它也是為無明妄識 它也是一個亂識 雖然說理體真如本身是清淨心 但是阿賴耶識是受到 我們這個不清淨所熏習的 地論系認為 阿賴耶識就是真如 緣起的關係 地論系 它是如來藏緣起 攝論系也是如來藏緣起 但是我們的玄奘系 它是賴耶緣起 著重阿賴耶識 因為前邊 在阿賴耶識裡面有說 它是有為諸法之所熏 它是所依的一個根本 所以一切法 是從阿賴耶識來說起的 種性 玄奘系的唯識 因為他是所謂權大乘 所以他是五性各別 甚至於有一個是不可以成佛的 攝論系跟地論系 他都是一性皆成 只有一個性而已 有關於空論的部份 玄奘系他是二空 他就是屬於我空跟法空 但是攝論系跟地論系 他卻是說三空 三解脫門空 三解脫的 都是屬空相 也就是無願 無相無願也都是空 所以這個是他們的不同點 第五頁這裡 講到印度瑜伽行派 以及玄奘系的傳燈如下 傳燈 我們都常常聽到 要傳燈就是要代代傳承 一燈接一燈的傳續下去 也就是師父傳給徒弟 徒弟傳給徒孫一直的傳下去 我們這裡畫一個圖表 從彌勒菩薩傳給無著 無著傳給世親 世親接下來就傳給兩個 一個就是德慧安慧 還有調伏天 他們的無相唯識派 傳給陳那的 或者商羯羅磨 或者無性 難陀的 乃至於傳給 由無性傳給護法 戒賢 玄奘 慈恩的 就是有相唯識派 這個是他們 代代傳承的一個唯識學 我們了解到說玄奘大師的關係 從護法論師來的 所以我們由此就能夠知道 十大論師很重要 成唯識論更重要 我們這節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