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三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看唯識要義 課文原文的第一頁 也是屬於第一篇 第一章的內容 佛陀成道以後 講經說法四十多年 最主要的目的 是希望每一個眾生 在經過佛陀說法之後 能夠來了解世間的真相 每一個人都能夠從 佛法的義理當中來斷除煩惱 來提升我們的品性修養 甚至於對世間的真理 真的能夠有所透徹的了解 這個就是轉迷開悟 就是超凡入聖 就是能夠得到涅槃的極果 但是在講經說法的對象 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程度不同 喜好也不同 所以佛陀要講 這麼深的佛理 當然方法上 也應該要有不一樣的方式 不一樣的方式裡邊 如果根機比較深的 也就是說智慧比較高的 他就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說 如果說有的程度比較低 比較要講淺顯的 甚至於講例子 甚至於講故事的方式 他才聽得懂的話 佛陀也必需 以這樣子的方式來做說明 所以就有百喻經 就是一百條比喻故事 來說明佛法的 或者在雜藏經裡面 也有很多的故事 甚至於在原始教典的 阿含經裡邊 也講一個佛理之後 佛陀就會講一段故事 給大家作例子來了解 所以因為根機淺深不同 因為喜好不同 所以方式也千差萬別 我們就有說八萬四千的法門 這樣子來看 我們整一個的佛理 就有大乘小乘之分 有權教實教之分 有了義教不了義教之分 這樣子的分法 我們下面課文 正文的第一頁裡面 也是舉了一個例子 用俱舍論跟唯識論 來做例子來做解說 也就是俱舍宗跟唯識宗的比較 在第一頁的第四行 例如佛教初門的俱舍宗 就以聲聞緣覺二乘為對象 而說的教法 佛陀早期所講的經 甚至於留下來 就是舍利弗或者是迦旃延 他們的論典可以說也很多 這樣的論典 我們在佛教 流傳的歷史過程當中 有經過幾次的結集 也就是說佛陀當時在講經 只是像這樣子用嘴巴講 大家用耳朵聽 沒有書籍 沒有課本 沒有文字 都是靠腦筋把它給記下來的 記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有的會忘記 有的會聽的因為錯誤 記得錯誤 所以經過佛陀他如果有在 這個場地的話 在這個範圍之內的話 弟子們都會聚集在佛陀的身邊 或者有時間的話 就去請教佛陀 但是佛陀涅槃了 入涅槃了 也就是八十歲之後 已經肉身不在人間了 經過火化成為舍利子了 那就很怕 留下來的經典會遺失 甚至於留下來的經典 會參雜其他不同宗教的 義理在裡面 所以佛陀入涅槃是在二月十五 四月十五就開始結夏安居 所以迦葉尊者 就召集當時的弟子們 選出了五百個阿羅漢 就聚集在一起 大家來印證一下 大家來看看 自己的腦筋裡邊所記得的 佛陀當時所講的經教 大家記得對不對 記得清不清楚 甚至於以前沒有聽過的 現在也藉這個機會 由阿難尊者起來說 讓大家來印證 佛陀當時是不是這麼說的 這個方式 就是我們現在每一部經 一開頭就有一個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什麼地方 有多少弟子們在聽這一部經 所以有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就證明阿難尊者 當時在佛陀的身邊 聽了這麼多的經典 當時有什麼人在場印證一下 對了 或者是不對的 或者是有什麼樣子的 出入的話 大家來互相的再切磋 所以這一個經過三個月的時間 我們就叫做第一次的結集 把整個佛經重新的 大家再來做一個證明 一百多年後有個第二次結集 二百多年後有一個第三次結集 三百多年後有一個第四次結集 這個第四次結集裡邊 就有一個阿毘達磨 這麼一個論典 第一次的結集 就是我們所謂的四阿含經 我們稱之為原始教典 或叫做原始經典 全部都是佛陀四十幾年 所講的一些經典教理 那麼經典教理 再經過以後的弟子們 慢慢的來做一些解說一些補允 或者自己研究的心得 再把它加進去就成為論典 所以阿毘達磨論 就是最早期的論典 也就是第四次結集 大家公認的有這麼一部論典 論典經過就是說一切有部 他們本身再去做研究 再去探討 就有一部俱舍論 所以俱舍宗 就是根據俱舍論的 思想 義理 內容 立了一個宗派 專門研究俱舍論的 來發揚俱舍論的內容的 稱之為俱舍宗 所以在我們的大藏經裡邊 就有阿毘達磨俱舍論 總共有三十卷 三十卷就相當於 金剛經的三十本 三十倍 很長 這一部宗論裡邊所說的當然 是根據早期的祖師們 流傳下來的 我們也當然歸入於 小乘的教典當中 他所面對的弟子們 研究的對象 來研究這一部論的 就是聲聞弟子 所以這邊就說 是以聲聞弟子來聽聞 聲聞弟子來研究 還有一個就是緣覺乘 緣覺乘程度 是比聲聞乘要高一點 再殊勝一點 智慧也比較能夠 了解得更深奧一點的 他這一個緣覺乘 他所得到果位就叫辟支佛果 這兩個就是聲聞乘跟緣覺乘 就是為對象的 來說明的一種教法 俱舍論就是成立了俱舍宗 以聲聞乘 以緣覺乘的 對象來做研究的 這個雖然亦能夠 打破我見 破除迷執 但是仍停滯於 色心二法的實有故 還無法窮究宇宙萬有的實性 就是這一部俱舍論 也就是這個俱舍宗的研究人 他們對於我們本身的煩惱性 稱之為我執和法執的 兩種執著性 他只有破除我見 只有破除迷執 所以他只是在這個見解方面 是有斷除 但是在這個色心二法 色法跟心法 他們都還認為是實有的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色法 從分析分析 分析的過程當中 了解它這個色法 還有最內在的一個微塵 最內在的這個微塵 還是實有性的 因為有實有性的這個因素 才會成就這麼樣 一個法的存在 這像什麼呢 我們就說像一根竹子 切對半 再切對半 再切對半 再切對半 切到最小 小到用神通的方式去分析它 分析到最後 還是有一個小點 這個小點是小到 我們的肉眼 根本就看不到的層度 我們的名稱就叫做微塵 非常細微的一個色法 但是這一根棍子怎麼來 還是需要有這麼一個點的 實有性 才能夠成就 就是一個點二個點三個點 聚集起來 變成粗的 所以由點線而成就 這樣子說明色法是有實體 心法我們的精神 當然一定是有它的實體 要不然我們怎麼會去思考 所以俱舍宗他所談到的 就是色心二法還是實有的 所以對於宇宙萬有的實性 就是沒有辦法能夠推究到 最內在的 縱使能夠達到極果的阿羅漢 也不過是完成了 自利一邊而已 無法具足利他的菩薩行 從道理的部份來說 他還沒有辦法 真正的窮究宇宙的實性 最內在的這個實體 還沒有辦法去了解得到 從他的本性的體性上來說 他的個性上來說 他只是自利的部份 我自己快點修行 快點悟到真理 快點把煩惱斷除掉 快點得到阿羅漢 快點得到辟支佛果 很急著自己能夠脫離輪迴之苦 所以這個自利的部份 自己得到利益的這個部份 非常的勇猛精進 非常的用心 非常的用功 但是利他的呢 就是說撥出時間來幫忙別人 撥出時間來教導他人 撥出時間來利益他人 他沒有這個時間 他沒有這個精神 所以這個利他的 我們就稱之為菩薩行 什麼叫做菩薩 就是說不但自己要修 也要幫忙別人 這個就稱之為菩薩精神 阿羅漢 辟支佛 這個菩薩精神就是不夠 所以這邊就談到的 他就是屬於小乘的 這樣子他就是屬於小乘 那麼反之反過來講 唯識宗就不同 唯識宗就是根據唯識論來的 唯識論有成唯識論 還有我們所談到的 六經十一部論典 都是談唯識的道理 這麼多的經教裡邊 所要告訴我們的 所以非但說了 我法二空的奧義 又窮盡了萬法生起的本源 不但說世俗的 談到我就是我們一個主體性 人的主體性 他不但能夠徹底到我空 就是一切萬物萬事的最底 最內在 那麼一切法 本性也是空性 能夠了解到這樣子的程度 甚至於說 萬法生起的本源 人怎麼出生的 世界怎麼來的 這個都是我們的哲學 所要研究的 那麼這一個 在我們的唯識宗當中 就談得很清楚 這邊就說明了 第一個 即以賴耶緣起的中道說 契悟眾生 開導有情 脫離迷妄的深淵 重點就是從阿賴耶識來說的 阿賴耶識本身 它是一個心 一個精神界 這個精神界本身 它第一個能夠儲藏 我們過去所留下來的 影響力不壞 我的身體去做善 我的身體去造惡 一定會留下一股影響力 那麼就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我讚嘆了別人 我幫助了別人 這是我的身體的部份 或者我的口業 就是我的講話的部分 我有幫助他 我有讚嘆他 一定會留下影響力 他一定對我好印象 甚至於會感恩於我 甚至於經過幾年之後 他有所成就的話 他會說 因為幾年前 有某某人的 對我的鼓勵 讓我能夠更用心更用功 達到今天這樣子的一個地位 或者今天這樣子的一個成就 這一個就是我當時讚嘆他 或者我當時幫助他的 一股影響力 反過來不只是說 他有成就 他也讚嘆了我 那麼做壞事情也是相同 你今天打人 今天就是殺人 或者今天就是罵人 這個都是惡事 惡的 惡的身業 惡的語業 罵了之後 說不定是被還打 或者被還罵 但是如果說對方不哼聲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他說不定記恨在心 找機會報仇哦 哪一天你也是被他罵得 更難堪或者被他打死罵死啊 都說不定 都是有這個因緣果報 所以佛教都是講自作自受 我們在前面的序文裡邊 也有談到 一切都是靠自己作出來的 那這樣子的自作自受當中 我們就談到說 這樣子的一股裡邊 身業的影響力 跟口業的影響力 是善是惡會儲存在哪裡 儲存在我們的心識當中 就是說我們都稱之為業力 善的就是善業 就是善的業力 那麼惡的就是惡業 也就是惡的業力 以後就會善有善果 以後就會有惡有惡果 這一個問題就出在 儲存在哪裡 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來了解到整一個宇宙的 它的空性 或者它的實體性 它的理體 或者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的空性也是緣生法 或者我們本身具有的理體性 你都有辦法去分析它的空有 不落於空 也不落於有 不執著於空 也不執著於有 我們就稱之為中道法 中道法最好的內容 最符合的內容 就是阿賴耶識 來成就世間 來成就我們的生命 這樣這個問題 我們後面當然還是會 一步一步的來分析 現在因為在這個總論當中 是一個主題的一個說明 這說明了為什麼唯識宗 它是屬於大乘的第一個 就是因為它這個中道說 這個中道說裡邊 讓我們眾生能夠去了解 所以它能夠契悟眾生 也開導我們每一個有情 我們每一個人 能夠脫離迷妄的深淵 不會 再迷迷糊糊的過日子了 也不會 再迷迷糊糊的造惡業了 我們的輪迴生死 你只要懂得世間的真理 尤其唯識的道理說 你能夠懂得阿賴耶識 它是如何保有種子 如何讓我們出生在這個世間 乃至於我們如何的造業 懂得的話 那必然的 你就能夠達到脫離世間輪迴的 這樣子的一個 離苦得樂的方式了 當然其教法的對象 是文殊彌勒等地上菩薩 我們這個唯識的道理 是彌勒菩薩還有 文殊菩薩是為教導者 教導者當中 這邊講叫做地上菩薩 這個地上就是說 我們的修行過程 有某一個名稱 像聲聞乘 聲聞乘他就是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所以我們稱之為要有四果 四果裡邊 它有它的固定名稱啊 有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稱之為四果 所以最高究竟 就是阿羅漢果 緣覺他是前面所修的 跟四阿羅漢所修的 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他因為境界比較高 所以初果二果三果之後 他就能夠達到辟支佛果 比阿羅漢還要更高深的境界 但是菩薩修行那更久了 位次的分析也更多 從三賢位 三賢位從十住十行十回向 有三十個位次 那麼十住 有初住二住三住四住 每一住都有他的名稱 從三賢位之後 三十個位次之後 再來叫做十地菩薩 那麼三賢位叫做賢 賢 那麼十聖位 就是聖 所以由賢入聖達到成佛 那麼這個十聖位 也是十個階段 就是說從初地 我們就稱之為十地菩薩 那麼從初地叫做歡喜地開始 那麼二地三地四地 每一地都有它的名稱 所修的法門 這個在我們的修道位的時候 每一個名稱都有列出來 到第八的不動地 到第十的法雲地 再來就是成佛了 所以初地以上 歡喜地以上 我們就稱之為登地菩薩 也叫做地上菩薩 就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薩 接近於成佛了 我們就稱之為地上菩薩 這個都是屬於聖人 所以我們一般所講的聖僧 要歸依這個十方法界的聖僧 什麼叫做聖僧呢 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看得到的出家人 我們就稱之為凡夫僧 我們還是凡夫 我們還是在修行 但是我們是現出家相 所以一般的師父 我們原則上都稱之為凡夫僧 地上的菩薩 像誰像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 他就是已經到第十地了 他是再一生就要成佛了 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所以他是一生補處 就是說這個是最後 這麼一個生命 再來一生 他就是成佛了 所以叫做一生補處的菩薩 地藏菩薩 當然也是登地以上的菩薩了 發得大願 是非常得廣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所以他哪一天才會成佛 還是不曉得 一個未知數哦 那還有很多很多的 從初發心修行 經過三賢位 入於聖地以上的 那麼就稱之為地上菩薩了 文殊菩薩也好 彌勒菩薩也好 當然都是地上菩薩 都是已經接近於成佛了 其所期的理想就是 自利利他圓滿的佛果 他所期望的最高目標 他的最高目標 就是不但要自利的部份 能夠達到成佛 利他的部份也能夠圓滿 利他的部份 也就是說我的能力範圍之內 我的時間 我的體力 我的智慧 我有辦法幫助你的 我都是儘量的幫助你 像這個就稱之為利他 所以成佛一定要自利圓滿 要利他圓滿 我們又稱之為覺行圓滿 就是要自覺 要覺他 兩方面都要達到圓滿的境界 就稱之為佛陀了 這個就是本宗 被稱為大乘的所以 所以唯識宗 他就是屬於大乘 俱舍宗 他就是屬於小乘 一個就是有徹底達到 他的理體的了悟 一個是還不夠 一個是偏重於自利的 一個是自利利他 都圓滿的 這個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差別 再來既然唯識宗 他是屬於大乘的法門 但是大乘裡邊 還分權大乘和實大乘 兩個不一樣的 那麼權 叫做權巧 很善巧的 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 來引導他人 像這樣子我們就說 適用於一般機宜的方法 就叫做權教 那麼實教 就是能夠直接說明到 一切法的理體的真如理性 達到真如的理體性 這個就稱之為實大乘 也叫做實體性的 唯識宗是屬於哪一部份 他的解說 不過唯識宗的教義 僅闡明了現象界的一面 也就是事識 對於平等一如的本體 就不大關心 也就是說唯識宗所談的 就是我們現在現象界 看得到的為主 怎麼說 因為講到了心識的問題 我們就講八識 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 還有末那識 還有阿賴耶識 講到這個八識 能夠緣取外在境界的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就是六法 所以前六識緣取六法 都是我們現實生活裡邊 在觸摸在感覺的 眼睛看到什麼 耳朵聽到什麼聲音 鼻子聞到什麼味道 舌頭吃到什麼樣子的東西 一個味覺 還有我們的身體 去觸摸到什麼樣子的對象 是硬的 是冷的 是熱的 再來就是我們的思考 就是我們的意識 所接觸到的法 所以唯識裡邊 重點是在阿賴耶識 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卻是前六識認識的 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所解說的 就偏向於我們這外在的 這種現象界的一切萬事萬物 這是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這個身體 如果從十八界來做解說的話 那六根也是 前五根是色法 只有一根是心法 所以色法的比例很高 那麼講到六境完全 可以說也是五點五的是色法 只有其中的一少部份 是第六識所緣取的 是心法而已 所以色法也是大部份 那麼六識雖然也是屬於心法 比例上來說的話 六根 只有一個根是心法 六境 只有法境裡邊的一半 是心法 那麼六識是心法 這樣的比例很少 所以說起來的 來解說我們這個身體的話 從十八界來解說 偏向於色法 從十二界來解說的話 十二處來解說的話 那色法的比例更高了 十二處 所以如果說 要來了解這個世間 解說的部份上來看 唯識宗的立場 解說色法的部份很多 解說我們現實的 生活面的非常的多 所以他是偏向於事識 也就是說 我們所要了解的 所要去分別的 都是世間上的萬事萬物 也因為是這個樣子 對於真如的理體 講的就很少 那麼既然理體的部份 講得很少 這邊講的更嚴重一點 叫做不大關心 因為所說明的就是一切萬法 給它分為 不管是從 六百六十法來說也好 或者從唯識宗 所說的五位百法來說也好 可以說都偏向於現象界事實 我們的生活面的 所以對於真如的態度 只說凝然不動 畢竟常住 不生不滅 而不詳論其開發的精神 真如 怎麼形容真如 它都是凝然不動的 就是我們心經裡面所說的 它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的 這樣子完全不動的狀態 所以真如要怎麼來做解說 在唯識宗裡邊 講得比較少 所以他是屬於權大乘 加之我們這個本宗 對於眾生的根類 眾生的根類 根 根就是程度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 程度的參差不齊 有高的 有普通的 有淺的 那麼有智慧很深的 也有就是智慧不夠的 所以程度上的根類 也是一樣 唯識宗 他也有他的獨創 不一樣的說法 有他的風格 主張什麼 五性各別 我們的程度分為五大類 有定性聲聞 定性緣覺 定性菩薩決定的 再來一個就是不定性的 那不定性的根機 不定性的程度 你是親近什麼樣子的師長 或者你是學什麼樣子的法門 你就是偏向於哪一方面 我自己不曉得我的程度 但是我是親近 我是親近聲聞乘的 那我就是學聲聞乘了 我是親近菩薩乘的 我就是學菩薩乘了 或者這麼多的經典 我不曉得看哪一部經 我看到了大乘經典 我就學大乘了 我看到小乘的經典 我就學小乘了 這個就是不定性的種性 不定性的程度根機 還有一種 不得成佛的無性種性 所以在唯識宗的立場 來分我們的程度 分我們的根性裡邊 有一部份的人不能夠成佛的 雖然他也是很會做善事 雖然也是很會做慈善工作 雖然對他人也是非常的好 就像大菩薩一樣的 問題是他沒有宗教信仰 問題是他排斥宗教 所以對於宗教方面的 他沒有辦法去學習 沒有辦法去熏習 尤其是我們佛教 他不相信佛教的話 他沒有辦法來 學習我們的佛理 沒有辦法從有漏的世間 達到無漏的出世間 他當然也不能夠成佛 他在世間裡邊 他是一個大好人 是一個大善人 他以後的福德怎麼說 只有人天二果 來生可能出現 還是出生為人 來生也有可能出生為 天上的天人 來享受福報 他的福德不能夠讓他 成為究竟解脫的聖者 就是不能夠成佛 不能夠成為聖者的 既然有這樣子的不允許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 這樣子的一種主張 就代表著他還是有 不夠圓滿的地方 在佛陀所講的涅槃經 就是佛陀要入涅槃之前 也就是說佛陀的晚年 七八十歲的 那個時候的晚年 尤其是要真正的要入涅槃之前 所講的涅槃經遺教經 可以說佛陀就講了 每一個眾生皆有佛性 每一個眾生皆可成佛 那像這樣子的一種說法 是說明眾生皆是平等的 那不止是在入涅槃之前 是這樣子講的 佛陀在十二月初八 證得菩提的當下 證得佛果的當下 他就說了 世間的每一個眾生 皆具佛性 世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 所以華嚴經 這個是佛陀最初 在禪定當中為地上的菩薩 經過三七 二十一天 所講的法門 那裡邊就說明 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成佛 但是站在唯識宗的立場 裡邊來看 還有一部份的人 是沒有這個成佛的可能性 所以也因為這樣子呢 他就是屬於權大乘了 不夠圓滿究竟的 那麼比對什麼呢 教之談真如緣起 或者講法界緣起的天台宗 或者是華嚴等宗 不免要被貶為權大乘了 講真如緣起的 就是天台宗 講法界緣起的就是華嚴宗 他們都是說明了 眾生皆可成佛 那麼像法華經裡邊也有說了 無二亦無三 唯有一佛乘 沒有什麼大乘小乘之分 也沒有說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之分 無二亦無三 你不要把它分為兩部份 也不要跟它分為三部份 沒有的 唯有一佛乘 每一個眾生皆可成佛 連那個我們就說 佛陀在世的時候 破壞佛陀的提婆達多 他都可以成佛 像舍利弗他是阿羅漢 他都可以回小向大 他都可以成為大菩薩 他都可以成佛 最大的壞人都可以成佛 連成為阿羅漢的聖者 他都可以轉成菩薩乘 修行達到成佛 所以法華經裡邊 就有授記品 甚至於授記五百個弟子 都可以成佛 所以他們所談的就是究竟 平等平等 無有差別 所以天台宗 賢首宗 就是實大乘 唯識宗就是權大乘 重點就是有一部份的眾生 不能夠成佛的 這個第一章就是提到 唯識宗在佛教的地位 它是屬於大乘法門 而在大乘當中呢 它是屬於權大乘 這個來了解它的地位 第二章 就是唯識宗的傳譯 唯識宗還是從印度 傳到中國來的 所以他所根據的經典 或者是論典有哪些 有什麼人 開始有這個唯識宗的建立 就是在說明 它的因緣 那唯識宗的教理 雖然受制於佛陀 釋迦牟尼的言教 但是把它倡導出來的 卻為佛陀滅度之後的 無著菩薩 建立這個唯識宗是無著菩薩 也就是說無著這麼一個修行者 因為他是屬於大乘精神的 所以我們就稱他為菩薩 一方面自己要修行 一方面要引導他人 我們中國式的佛教呢 我們都稱之為大乘佛教 所以我們目前 佛教界在稱呼居士們呢 也都稱呼為菩薩 某某菩薩代表著 你不但要好好的了解佛理 之外還到寺院裡邊來當義工 或者你還發心到各個 公共場所去當義工 然後發心來教導別人 有人能夠跟你請教問題 或者有不懂的 你都肯幫忙他 甚至於我們的急救隊 急難隊 這一個都是屬於菩薩精神 這個我們都稱之為菩薩 所以無著 原則上 他就是一個修行人 一個出家的師父 但是因為他是菩薩精神 所以就稱他為無著菩薩 往後我們再說到哪一個 人名的時候都會以這個菩薩 來跟他尊稱的 但是雖然是無著菩薩 倡導有這麼一個唯識宗 但是我們的佛理 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不能夠離開釋迦牟尼佛 他四十幾年 這麼辛苦傳下來的佛理 我們跟他給排斥掉 不可能的 因為佛陀 講經說法四十多年 對象又這麼多 講的佛理可以說是 非常的多啊 叫做無量無邊的法門 如果用數目字來說 叫做八萬四千的法門 有這麼多 那麼其中有一部份 有一部份就是完全 從心識的方面來理解的 無著菩薩 他是在佛陀滅度之後 九百年間 誕生於北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 他的家族是一個婆羅門的家族 婆羅門是印度 印度他們的老百姓分有四大類 到現在還是如此 尤其是在去年的時候 曾經有好幾百萬的 婆羅門歸依佛教 為什麼他要歸依佛教 因為我們佛教講平等 但是印度教 他們就是有四姓之分 就是說你是屬於婆羅門種族的 你是屬於剎帝利種族的 或者你是屬於吠舍種族的 或者你是首陀羅種族的 分得很清楚的哦 所謂的婆羅門 就是宗教家庭 所謂的宗教家庭 就是他們這個家族的人 小的時候就要到寺廟裡邊 到他們的廟 婆羅門教的廟裡邊 就是要去讀婆羅門的經典 就如同我們中國人 從小就要讀三字經 就要開始讀這個論語 四書五經 這個意思一樣 所以只要會讀書 要教他認字 就是要教他去讀婆羅門的經典 婆羅門的經典稱之為四吠陀 四種 四大類的經典 小的時候就是要這麼讀 到長大的時候 稍微大一點 好 進入青春期以後 他就要回到家 好好的就是要組織家庭 就要開始做工作 就是要賺錢 等到年紀再稍為大一點 所謂的孩子也都長大了 自己本身事業也有成 可以轉給孩子們了 他又要到山裡面去修行 這個時候呢 他就是老了 已經沒有家庭責任了 就可以專心的 進入於他們的婆羅門的 宗教當中 好好的住在廟裡邊修行了 那麼青年期 壯年期 因為在做事 他們是在家身份哦 所以這個時候 就稱之為梵志 就是清淨的人 因為他們是有宗教信仰 而且是非常虔誠的宗教人 所以小的時候 老的時候 就是在廟裡 年輕的時候就是為國家 為社會為家庭 來勞來做服務 這個是他們第一種的家庭哦 那麼第二種就叫做剎帝利種族 剎帝利種族就是我們所謂的 國王乃至於文武百官 就是官屬類的 所謂的官屬類的家庭 就是保護國家 因為是保護國家的一股力量 所以我們說釋迦牟尼佛 他出生是怎麼出生的 從他的母親 摩耶夫人的腋下出生的 為什麼稱為腋下 就是因為他們是 國王的一個家庭 國王家庭 國王是保護國家的 就是一個肩膀 肩膀的力氣很大 肩膀的力氣很強硬 所以剎帝利種族 是印度的第二種的種族 就是這個臂膀很堅硬的意思 他是在臂膀下出生哦 代表他就是一個王太子哦 所以稱之為在腋下出生 所以這個腋下出生的意思 代表了他就是屬於 剎帝利種族的人 第二種 第二類的 第三叫做吠舍 吠舍就是做生意的人 做生意的人就稱之為吠舍種族 如果作奴隸 家裡邊很窮 你必需賣出去 賣女兒給人家當當奴婢 賣兒子也給人家當奴隸 被人家買賣的 這些家族那麼都稱之為首陀羅 所以首陀羅這些被買賣的奴隸 或者是奴婢 可以說是最沒有他的 社會地位的 但是我們佛教認為四姓階級 在印度這個是不平等的 因為人一出生 為人的時候 其實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佛教是打破四姓階級 我們是以戒臘為主 哪一個人先出家 哪一個人就是站在前面 所以戒臘 一年兩年三年四年五年 他這個是有一定的 你是首陀羅先出家 先受戒你還是站在前面 你是婆羅門來出家 你是剎帝利種族來出家 像很多的王子 像阿難尊者就是王子 難陀尊者也是王子 他們王子來出家 如果比首陀羅還要慢的話 照樣的站在後面 平等平等的 這個無著菩薩呢 他們的家族就是婆羅門家族 雖然是婆羅門家族 照說他就是要學 婆羅門的四吠陀 但是因為接觸到佛教 感覺到我們的佛理很好 所以他就出家了 出了家 出了家之後 這邊所談到的 他的父親稱之為憍尸迦 他有三個兄弟 三個兄弟都出家 他是大哥無著菩薩 還有一個老二 就是世親菩薩 還有一個第三的小弟 他也出家了 三個兄弟全部都出家 無著他就是在這個 照當時的慣例 你要出家總是一定要 找一個師父 一定有一個宗派 因為佛陀已經滅度九百多年了 說起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那麼佛教也是 每一個人都有在研究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 特殊的一些心得 或者從我們的阿含經當中 你又會因為深入阿含經之後 你有特殊的理解 那就會講出來 講出來 師長師父 或者我們的這個尊長 他同不同意 同意 當然接受你這種說法 或者你的思想 跟我們的師尊 跟我們的師父 跟我們這種叫做法統下來 不一樣的 那你就會自己成立一個宗派 所以佛陀滅度之後 一百多年我們的佛教 因為在解說上有一些不同 我們就稱之為分為二十個部派 叫做部派佛教時代 二十個部派這邊所談到的 先以小乘的化地部出家 化地部也是二十個部派之一哦 有他的特殊的 一種對佛理的解釋 後來在兜率遇到彌勒菩薩 始悟大乘的空義 那麼於是就請彌勒菩薩 到中印度的踰遮那講堂 來講說唯識的中道義 這一段話 我們可以分為兩部份來解釋 一個這邊所說的 是在兜率天遇到了彌勒菩薩 我們都知道哦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現在住在哪裡 現在住在我們看得到的 這個再一層天的上一層天 我們的天 最高是第二十八層天 我們現在所住的 看得到的這一層天 叫做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再上去 就是叫做忉利天 忉利天再上去叫做夜摩天 夜摩天再上去就是兜率天 第四層 所以第四層的兜率天 彌勒菩薩就住在那裡 在等什麼 等時間因緣 會到我們這一個世界 來出生 來修行 來成佛 成佛的時候 就是彌勒佛了 詳細的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 再來做說明 這一節課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