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唯識要義第二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研究唯識 這個學期所參考的課本 就是楊白衣 楊教授他所寫的唯識要義 前面的序文介紹了 科學的 跟哲學的不同 那它們這兩方面的內容 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也就是說是相互有關係 有關連的 不能夠把科學跟哲學 轍而為二 這一個課本 它是介紹整一個 唯識學的內容 尤其是符合佛學院的學生 或者是大專學生 要來研究唯識的一個 比較好了解 好去體會的一本課本 楊教授他對於裡邊的 章節的排列 我們的課文的第三頁 這個凡例裡邊 有簡單的作一個介紹 譬如說他的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他的主題 是在講些什麼 甚至於他是參考了 什麼樣的書籍 寫成了這一本書 所以我們來看第三頁裡面的第一 本書為拙著 俱舍要義的姊妹書 以佛學院及大專學生為對象 唯識要義 如果說有這個需要的話 或者這個興趣的話 最好能夠再把這個 俱舍要義的書請回來看一看 這兩本當然都是在解說唯識的 俱舍要義是屬於早期的論 我們也說它是屬於小乘的 一個說法 唯識要義就是我們現在看的 這個課本它是偏向於 大乘的唯識宗 所說明的內容 所以兩本書也是一樣的 有它的相輔相成的 這個功能 這個是專攻佛學院的學生 還有大專學生 研究唯識學而寫出來的 內容綜合務實精義兩存 所以裡邊精要的 當然也必需要提到 但是又讓大家能夠 容易的去了解它 故一面使用淺顯文字 一面顧及讀者進一步研究 所以盡量使用術語 那麼這個術語 當然就是我們佛教的專有名詞 只要是佛教的專有名詞 他就是儘量的不要改成白話文 或改成了我們一般的文詞 儘量保持它原來的那個術語 原來的那個名相 因為我們的佛學 是印度翻譯過來的 那麼翻譯過來的這個名詞名相 有的是直接就可以這麼了解 但是有的它是多義不翻 就是這個名詞 包含很多很多的內容 包含了這麼多內容 我要變成中文的話 我是只能夠用其中一個名字 那這樣子的話 其他的就會遺漏掉了 所以他就保有他 原來的那個名相 原來那個名詞 就像我們的阿賴耶識 我們就叫做阿賴耶識 我們就不翻成就是藏識 為什麼就是為了要讓 在所有的論典當中 都是以這個阿賴耶識 來做說明 其中的內容 非常的豐富 所以我們這一本書 只要是佛學的名詞名相 它就是不變不把它改成 我們的中文的意思 所以就會養成研讀原典實力 既然在這一本書裡邊 我們直接看它的術語 你如果再去看原來的經典 我們說的大正藏 叫做大藏經的話 或者直接看解深密經的話 你就能夠看得懂 但是如果我們現在這一本 為了要符合大家的程度 把它改成其中的某一個意義 來作解說 反回來 你要看原典的話 就看不出來了 還要再翻譯一次 很麻煩 所以這個是它 重點就是保有它原來的術語 第二就是全部共分為 六篇二十四章 第一篇是屬於總論 也就是唯識宗義 及它所引經據論 它所要講的道理 都是有經典 有它的論典作根據的 所以既然是有經典 跟論典作根據 當然就是說 它有一個標準存在 敘述萬法唯識的理由 這個第一篇 總篇裡面 就介紹了 為什麼要說 萬法唯識的道理 第二篇就是分析 宇宙萬有的種類 還有唯識的原理 我們的宇宙萬有 它是怎麼分類的了解一下子 唯識是怎麼引發出來的 了解它的因緣 第三篇 叫細論萬法唯識所變的理由 它怎麼變現世間一切萬法的 所以這一篇就比較深一點了 比較難了解了 第四篇 就是續第三篇之後 就敘述賴耶緣起 以及起惑造業受苦的情形 我們怎麼起惑 惑就是煩惱 我們怎麼起煩惱的 你為什麼會起貪 你為什麼會起瞋 或者你為什麼會起驕慢心 你為什麼會起懷疑心 你這個起惑 再來就是造業 因為有貪瞋痴慢疑惡見 所以你會去造業了 造什麼業 就是會表現在你的行為 行動上面 我的身體就去做了 我的嘴巴 就去宣傳就去講了 你這樣就會留下一個影響力 會留下一個影響力 做善表現善的 有善的影響力 做惡的 也有惡的影響力 這個影響力會影響到 我們的未來 所以這個影響力 我們就稱之為業力 業就是造作 就是行為行動 所以你的身體有去行動 你的嘴巴有去動 有去講 你就會留下一股力量 影響到我們的未來 那麼善 有善業 就是善的果報 那麼惡就是有惡業 當然就會有惡的果報 所以以後就會受苦了 就會生死輪迴了 受苦了 這個是第四篇要講的 賴耶緣起的道理 還有起惑造業跟受苦的情形 第五篇就是三性中道 啟發我人知迷歸真 說明三性的道理 或者三無性的道理 第六篇就是證明本宗的宗旨 以及修道斷惑證果 你要如何的來修行 修行原則上 當然就是在我們佛教裡面來說 修行就是戒定慧 你有無漏智慧 你才能夠斷煩惱而悟得聖果 但是你的智慧要哪裡來呢 一定要定 心要能夠靜得下來 要能夠修學禪觀 所以我們的佛學 都一定要修學禪定功夫的 每一個出家眾 每一個佛弟子 你都要會打坐參禪 要打坐參禪 這個禪定裡邊 就是要去觀想佛理 所以不只是禪宗 著重於要打禪七 要有禪坐之外 我們的唯識宗 也一樣的要修禪觀 所以第六篇裡面 就有講到五重唯識觀 也是要修學禪觀 就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 你也要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乃至於若七日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功夫 你要有辦法能夠七天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那你才能夠蒙阿彌陀佛 西方三聖的接引 對不對 還是一種禪觀 禪定功夫 那其他的性空學也好 或者就是賢首宗 天台宗也好 都有他們各個不同的 一種對於佛理方面的 一種了悟 一種觀想 都一定有的 那這個在第六篇裡面 就有談到你怎麼修道 要修五重唯識觀 那你怎麼在這樣子的 修行過程當中 斷除你的煩惱 最後證得果位 第三叫做本書 採取最新科學方法撰述 就是說每一節 或者是每一篇文的後面 他都會附有詳細的圖表 就是每一個章節後面 都會把他所講的這些內容 畫一個圖表出來 你看這個圖表 你就知道我們前面 他是怎麼解釋的 你記這個圖表就能夠真正的 把你前面的解說文 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就像我們的佛經 我們的佛經 譬如說以法華經來作例子 尤其是我們每一個人 都會誦普門品 普門品就是法華經其中的 裡邊的一段 它就是有前面的長行 就有後面的重頌 所以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這樣子的一種後面的這個重頌 其實說起來 就是我們前面長行文章的 一個濃縮 用詩句的方式 把它重新講出來 你有辦法記得後面的重頌 你就懂得前面的長行 是要解釋什麼 所以我們的經典 很多就是一些偈頌的 就是說詩句方式的 把它給寫出來 我們這一本唯識要義也是一樣 這種方法叫做 前面的長行的解釋 文章就是白話文的解說 解說完了之後 他就畫一個圖表 所以我們只要把這個圖表 記在腦袋裡面 你就知道我們這一篇 是在講什麼的 他是怎麼講的 重點是在說什麼 很好記的 所以只要用一點心思的話 那都是沒問題 這個就是幫助讀者 把握每一節的重點 又特別在這個書後 我們的書 我們這一本書的最後面 附有重要名詞索引 你要找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在哪一頁有講到 你就把後面的索引 你說我想要知道說 什麼叫做三性 三無性啊 不曉得在哪一篇有講到 好 你就找後面的索引 它會跟你說出在第幾頁 有說到這個名詞名相 那這樣子 我們後面的這個名詞索引 就等於是一部 我們這一本書的唯識字典 所以當作辭典來用 當作辭典的功用 非常的好用 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希望讀者多予利用 表示說我們都有讀過的 你想要再重新復習 某一個重點的話 一下子找不到 不曉得在哪一頁 裡邊有說到 你就找後面的這個索引 就像在查字典一樣的照筆劃 那你就能夠找得到 第四本書係著者 以他歷年教學經驗 依這個述記為緯 並參考中外名著為經 一方面就是因為楊教授 都在好幾間的 大專院校裡面在教書 有他的教學經驗 甚至於也在我們台灣 從南到北 從高雄一直 台南 台中 基隆 都有在佛學院裡面教書 所以他的經驗是真的 非常的豐富 再來他就是有所根據 就是說以述記為緯 述記就是我們的經典 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 這些教導我們的義理 我們跟它寫成文字留傳下來 我們就叫做經 解釋經的解釋本 就是我們所謂的 註疏的這種書籍 我們就叫做論 論是在解釋經的 但是論 還是文言文 論 還是很廣泛 有的人還看不懂 所以祖師們再把論 再作註解就叫做述記 或者叫做疏抄 所以有看到說述記 看到疏或看到抄 這個都是在解釋論典的 也等於是第二重的解釋本了 我們整一個唯識學 在於我們中國 成了一個唯識宗 或者叫做法相宗 當然這因為玄奘大師 到印度去取經 帶回來很多很多的經典 其中唯識學的這一部份 可以說很豐富 在翻譯的過程當中 一方面有所解說 翻譯成為中文了 中間就有一個他的弟子 叫做窺基大師 窺基大師一方面 國文的程度很好 就是國學的基礎很雄厚 跟著玄奘大師出家 也參加翻譯場裡邊的工作 所以一方面翻譯 從梵文翻成中文 一方面又聽玄奘大師的解釋 當然自己有所心得 在這個翻譯過程當中 如何把它這個文詞的修飾修詞 其實不止他一個 一個翻譯場很多很多的國學的 這些學者們在參與的 他自己本身 又把玄奘大師的解說 他自己再把它給記錄下來 甚至於他自己本身的心得 也寫下來 就變成論典的註釋 就是這個述記 所以成唯識論 有成唯識論的述記 那這一個都是窺基大師 他自己寫的 這個述記也就是作為參考書的 一個主要的一個論典 再來還參考中外名著為經 那麼中外名著 就是在這個時間的延續上面 也就是說尤其是日本的 一些學者們的研究 甚至於我們的佛學 在這個流傳的過程當中 尤其這二千多年來 世界各國都有學者在研究 尤其歐洲的國家 歐洲的國家是天主教國家 基督教國家 為什麼會來研究佛學呢 當然是會有的 因為英國曾經統治過印度 當然他們所有的土地 他們所有的文化 他們所有的資產 當然英國人有的還是一樣的 可以來作研究 為了要統治這個印度 當然一定要深入 所以很多的書籍 英國人研究 那麼很多的從地質上面 挖出來的很多的考古資料 英國人可以說是第一手資料 歐洲國家當然都是一個大陸 所以呢 一個國家有的 其他的國家要傳佈開來 也是蠻快的 所以不止是英國有佛學 就是蘇聯也有佛學 義大利 德國 都是一樣有佛學 法國都有佛學的 那麼歐洲國家是如此 美洲呢 美國 最開頭 當然是由日本傳過去的 現在我們中國人在美國的 中國式的寺院也非常的普遍了 那澳洲也是有 非洲還是有 所以整一個世界 都是擁有我們的佛教 有我們的佛學的研究 很多很多的大學者們都一樣的 只要有研究我們的中文 研究我們的中國歷史的 一定會研究到佛學 所以研究印度的是如此 研究中國的是如此 所以要參考的資料 只要我們的語言 不受到障礙的話 就是說不只是懂得我們的中文 懂得日文 還要懂得英文 還要懂得巴利文 還要懂得梵文 還要懂得拉丁文等等 你如果懂得的話 都是不成問題的 可以找很多很多的資料 來作參考 楊教授可以說是很客氣 他就說不加私見撰述而成 那就是參考了我們中國的 窺基大師的著作 參考了日本學者的著作 尤其這邊舉述出來的 兩本書非常的重要 一個就是尤負隈部慈明教授 最重要的尤負 就是尤其特別依賴的 當然就是 隈部慈明教授的唯識綱要 還有叫做深浦正文博士的 唯識學研究 這兩本書參考的最多了 所以也是遙致謝忱 很感謝日本教授的 這兩本著作做參考 那這個 就是我們這一本凡例裡邊 介紹我們的 它的章節的分配 還有參考的書目 下來就是這個目錄了 也就是真正的 進入了我們的課本 目錄從第一篇的總論 第二篇的萬有論 還有第三篇的緣起論 像我們前面在這個自序的裡邊 他有談到四分說 三類境說 還有三時說種子論 可以說都是在這個 第三篇的緣起論裡邊 會說到的 像第三篇第二章的第一節 諸識的作用 就是講四分說了 有相分 有見分 有自證分 有證自證分 這個內容是什麼 我們到五十頁的時候 就會詳細的來作一個說明 像這個第四節的 境的分類就是有三類境 有性境 有獨影境 有帶質境 境界有這麼多 然我只是這麼看而已 但是裡邊的變化非常多的 第三章的種子論裡邊 講到這個種子的問題 那麼這是講一切法 皆是色心二法 都是種子所生起的 所以講到色法 也是我們的心識的種子所生 講到心法 精神的部份 那也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 心法的種子所引生的 像這個在第三篇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章節 第四篇就是轉生論 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輪迴六道 我們為什麼會在三界中 輪迴受苦 講到它的因緣關係 第五篇就講到它的中道 那麼這個中道 最主要的就是不偏於空 也不偏於有 如果呢 專門講空的 那麼就是落於 這個空論當中 我們就稱之為 就是惡取空了 如果落於惡取空的話 那就是邪知邪見了 不正確了 但是你說有 有的話 就是我們一般凡夫俗子的 一種觀念了 世間一切都是實有 世間一切都是我 和我有關係的 只要是我的 你都不可以拿 那麼再來 我們的生命就是實有的 這個觀念不正確 不正確要怎麼去了解 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就是我們的唯識學 這個唯識學講到這個中道 就要從三性 三無性裡邊 來做解說了 所以達到我法二空 你才能夠進入於 第六篇的修道了 這個修道裡邊 就有談到一些修行的方法 斷煩惱 有哪一些煩惱 需要一層層的來斷除 最後就達到究竟的佛果位了 再來最後就是一個索引 我們剛才有談到的 就是名相的一種尋找 你如果想要知道什麼名相 在哪一頁 你就找後面的索引 就很容易找得到 接著就是唯識要義的 這個課本的 真正的進入本文了 第一篇就是總論 探討我們這一個 整一個唯識學裡邊 他所要談到的一些道理 所以總論裡邊就是唯識宗義 還有他的引經據論 他是說明了萬法唯識的理由 所以看第一章 唯識宗在佛教的地位 整一個佛教 剛在上一集裡邊跟大家說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多年 所面對的眾生的程度 還是一樣 不同的 我們跟他分為就是上智利根的 分為中智的就是一般的 分為下智鈍根的 就是說程度比較差的 智慧比較差的 那麼像這樣子的 大略的來分的話 程度不同解說的方式 當然也要不一樣 不一樣留下來的經典 就是有這麼龐大 所以有較深的 簡單扼要的解說 那也有一般性的解說 也有對於程度差的解說 現在唯識宗就是 取其中的一種方法 可是有的人必需要從 這個唯識的道理裡邊 他才有辦法接受 有辦法去理解 整一個宇宙人生的問題 所以唯識宗 在整一個佛教界裡邊 一個佛學的領域當中 他的地位如何 這一個是我們第一章要講的 釋尊成道後遊化人間四十餘年 其誨人不倦的目的 無非在於引導眾生轉迷開悟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 從早期的修苦行 沒有辦法得到開悟 自己轉了另外一個方式 離開苦行林 在尼連禪河經過沐浴 經過牧羊女的羊奶供養 在菩提樹下打坐參禪 來領悟世間的真相 於十二月初八開悟了 所以從十二月初八開悟 一直到他八十歲入涅槃 總共有四十多年的時間 現在就要去研究到底是四十多 多到哪裡 四十一也是四十多 四十九也是四十多 但是因為印度 早期對於歷史的保存 就是比較差 那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前 要留下這麼多的資訊 這麼多的資料也是不容易 我們中國是結繩紀事 打結 大結就是重要的事 小結就是小事 中結就是中事 你看這個結 繩子的打結要來記事情 有的時候還是不容易 但是我們中國 自古以來有我們中國的方式 所以我們的歷史 就是比較的完整 但是印度在早期 那就差了一點 所以南傳國家 跟我們中國的北傳的歷史資料 難免都會有一些誤差 會有幾年的誤差 那什麼是南傳 就是說佛學從這個印度 向南方給傳佈開來 到現在的斯里蘭卡 到現在的東南亞國家 像泰國 緬甸 寮國 這個我們都稱之為南傳國家 他們因為是氣候相同 生活方式相接近 所以泰國式的佛教 斯里蘭卡的佛教 他們就是到現在就是不變的 依佛陀在世的方式 所穿的袈裟就是三衣 用捲的 他們的飲食就是用托缽的 方式是不變的 但是北傳就是由印度向北 傳到了我們中國 因為我們中國會下雪 中國的氣候比較冷 而且我們中國 也是早期來講的話 還是地廣人稀 所以這麼冷的氣候 穿三衣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的衣服就有一點改變 有這個普通的這種衣服 就是我們所謂的漢服 再加上外面的袈裟 在外面的袈娑 還是三衣不變 但是我們所穿的衣服 平常就是不一樣 再來你要用托缽可以嗎 城市裡面可以 郊區就不行了 更山上又更不行了 所以呢 我們中國就沒有 這種托缽的這種生活 除非像現在來講 就是受戒的時候 就是要去體會一下 或者是冬令救濟的時候 就會請很多的出家師父來嚮應 托缽來乞化這個金錢 來救濟貧民 這個有 或者呢 少數的幾個人 自己本身要來過這種 托缽生活 那也只能在城市裡面才可以啊 所以我們中國就是自己煮 就是常住裡邊 寺院裡邊 自己有廚房 那麼這個廚房呢 就稱之為大寮 非常大的一個煮食的地方 但是我們高雄也有大寮 很多人都聽到大寮 第一次聽到都搞不清楚 到底是高雄的地區呢 還是我們這個寺院裡邊的 一個場所 這個是所謂的南傳國家 跟北傳國家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說他這個研究歷史 研究資料當中 會有某一方面 一些資料的不同有一些誤差 所以佛陀講經說法 遊化人間四十幾 幾到哪裡 我們北傳的 就是說我們中國式的佛法 就說是四十九年 也就是說 他是三十一歲成佛的 那麼南傳國家 他們所流傳的 就是說是四十五年 也就是說三十五歲成佛的 這個有幾年之差 但是不管怎麼說 都是四十多年 這麼長的時間 其誨人不倦的目的 在哪裡就是希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轉迷開悟 凡夫俗子對於世間的 一切萬法萬相都是不清楚 都是不明了 所以就在這個迷迷糊糊之中 就是起惑造業 起煩惱 所以我們就是要一定要怎樣 佛陀就是誨人不倦的 每天每天的講經說法 每天每天的都是在恆河的兩岸 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 教化眾生 因為當時佛陀 他們的生活就是 在這個恆河的北岸 或者是南岸 像釋迦牟尼佛他出生的國家 舍衛國就在恆河的北岸 那麼他修行的地方 成道的地方 尼連禪河也好 菩提樹在哪裡 是在恆河的南岸 入涅槃的地方 是拘尸那的娑羅林雙樹間 在哪裡在恆河的北岸 所以等於佛陀就是在 這個南岸北岸啊 這個地方在教化眾生 天天講經說法 天天為弟子們來教授佛理 或者有國王 或者有長老長者們 來請教佛理的 甚至於很多的居士 在家眾來聽佛法的 目的何在很辛苦的 席不暇暖 就是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 從這個佛理當中 來悟得世間的真相 每一個人都能夠開悟 每一個人都能夠來體悟佛理 轉變自己的品性修養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悟得佛果位得道解脫 不再起煩惱不再輪迴了 換一句話來說 就是要使我輩凡夫 能夠打破無始以來的迷執 來證得涅槃 什麼叫做涅槃 就是解脫的極果 我輩凡夫 就是指著我們每一個人 那你說凡夫只有指人 當然不止天上的天人 也是凡夫 三惡道的眾生 也是凡夫 但是佛陀出生在人間 所講的佛理 當然是面對著我們人在說的 天上的天人會不會來聽呢 還是會 他也會化成 我們的凡夫的身相來聽佛經 還是有你說海龍王 他也一樣的 會化現成為我們的凡人 來聽佛經 為三惡道眾生來講佛理的 還是有 但是真正的目的 還是在我們人 所以只要說到這個凡夫兩個字 真正的目標目的 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人 可以說是無始以來的迷執 為什麼叫做無始 找不到一個開頭 表示說我們在人間 或者在三惡道當中 或者在人天裡面 我們稱之為六道 我們這樣子的輪迴輪迴 不曉得輪迴多久了 有前世有前世有前輩子 再往前還有前輩子 多久以前的前輩子 不曉得我們輪迴多久了 不知道 那連佛陀的智慧 都不知道嗎 真的講無始生死以來的輪迴 像阿羅漢 像阿羅漢得到了三明六通 他們在看我們的前輩子 有的說可以看到第五百世 往前的第五百世 有的說可以看到我們往前的 一億世 一億世之前 那佛陀當然更久了 所以我們到底輪迴了多久 真的是不曉得 也不好去看 一定要去這麼追究嗎 不用 不用去追究到那個開頭 因為開頭總是迷糊的 因為迷糊了 我們才會輪迴 所以我們知道說 到現在為止 我們這種煩惱性的迷糊 還是存在的 我現在要怎麼來把這個煩惱 斷除掉 才更要緊 所以你輪迴多久了 不知道 所以我們都用一個 無始生死以來 無始的輪迴以來 這樣子來說明我們的過去生 過去生對於我們往後的修行 沒有什麼障礙 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凡夫 我們現在還是煩惱重重 所以我現在如何 把我現在的煩惱斷除掉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佛教是講 把握現在 把握現在的時時刻刻 不要浪費掉光陰 不要浪費掉時間 每一個時段 都能夠好好的來用功 這樣子的話 要得到解脫要得到開悟 這邊講到的要得到涅槃 那你才能夠快速一點 打破了我們無始以來的迷執 打破了我們的過去的那種迷幻 或者打斷了我們現在的 種種的煩惱 那才能得到涅槃 涅槃就是成佛了 那麼涅槃就是兩個過程 就是證果就是證到 這個解脫果位了 那麼重點就是悟得真理 重點就是斷除煩惱 悟得真理 斷除煩惱 這個是同時的 所以這一個就叫做涅槃 第一重的涅槃 就是悟得真理的當時 釋迦牟尼佛在十二月初八 就悟得真理 成為佛果位 所以十二月初八 就是證得涅槃 像舍利弗目犍連 他們悟得阿羅漢果 悟得阿羅漢果的當下 那個時候也就是證得涅槃 得到解脫了 煩惱都沒有了 世間的現相也很清清楚楚 明白了 明白到猶如 鏡中相一樣的這麼清楚 猶如手中果一樣的 這麼清楚 手上看一個水果 看一樣東西很清楚 佛陀看世界 看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 都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雖然說悟得真理了 世間的真相都清楚明了 雖然說已經不起煩惱了 別人讚嘆 他也不會說 高興到得意忘形 別人批評毀謗 也不會生氣到滿臉通紅 不會 因為什麼 八風吹不動了 因為他的讚嘆 他的批評已經都是內心裡邊 心不隨境轉了 非常的自在了 但是還有這個身體的存在 有這個身體的存在 怎樣 還要吃飯 還要喝水 還要睡覺 所以佛陀十二月初八 三十多歲成了佛果位 他也是每天要去托缽 還是要吃飯的 阿羅漢們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也一樣每天都要出去托缽 跟隨在佛陀身邊 那就是在佛陀身邊 一樣出去托缽 不隨在佛陀身邊 各自找地方去修行 他也是一樣要托缽 所以還有這個生命體的存在 怎樣還要照顧這個身體 有身體 我們講 是吃五穀長大的 有身體就會生病 佛陀會不會生病 會的 阿羅漢會不會生病 會的 一樣生病 所以有這個身體的存在 就有這個身體裡邊的 一些問題需要去處理 要托缽 要喝水 要睡覺 還是會生病 還是要吃藥等等 所以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我們說佛陀或者是阿羅漢 證得果位當下 我們就叫做有餘依的涅槃 就是說他是得到涅槃了 但是還有這個五蘊身 還有這個身體的存在 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去處理 到了釋迦牟尼佛 他在八十歲的時候 於拘尸那的婆羅雙樹間 入涅槃叫做入涅槃 進入於完全寂靜的 這麼一個境界的時候 連這個五蘊身 也不留在人間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圓寂 我們也叫做圓寂 這個身體也不留在人間了 就經過火化得到了 無量無數的舍利子 得到八萬四千的舍利子 佛陀是經過火化的 那佛陀在世的時候 這些阿羅漢們 他們有的隨著自己的業力 去承受最後的 來償還過去所造作的 這個業力的果報 那有的當然是自然的 怎麼樣子的一個 我們稱之為死亡 或者呢 這樣子的往生 或者是這樣子的圓寂涅槃 但是有的那就是 比較奇特的圓寂方式 自己在半空中 自己點三昧火 自己在半空中 自己火化了 掉在地上的當然都是舍利子 這樣子的 我們稱之為無餘依的涅槃 連這個五蘊身 也不存在人間了 也不用再去照顧這個身體哦 沒有這個身體的障礙了 更是能夠千百億化身 來教化眾生 阿羅漢 就是住於無餘依的涅槃之中 佛陀他是無住涅槃 所謂的無住涅槃 當然就是教化眾生了 已經得到涅槃境界了 但是不安住於 這樣子的沉靜的一個境界之中 哪一個地方需要我 我就馬上過去 哪一個地方 需要我 我就過去 所以能夠千百億化身的 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邊 來教化眾生 所以佛陀的涅槃 叫做無住涅槃 不住於涅槃的境界之中 這個是解脫的極果 原則上 我們都是以第一層的涅槃 來作說明 真正的悟得真理 真正的斷除煩惱 你還是在世間裡邊做人 能夠處理很多很多的事情 不過呢 眾生的根機不同 好樂不同 因此在教法上 不免要有深淺之分了 對不對 我們每一個人 出生的背景不一樣 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樣 當然每一個人的程度 就會有參差不齊了 還有自己的喜樂也不同 有的喜歡爬山 有的喜歡看海 有的喜歡城市 有的喜歡山間 不一樣 因此在這個教法上 程度的不同上 當然佛陀他也就有不同的 教導方式了 就有淺深之分 這個就是在釋尊一代的言教中 就有大小 有權實 再來有了義 有不了義 等等區別的主要原委 在於我們的佛教的名詞裡邊 經常會聽到有大乘有小乘 或者有權教 有實教 還有 有了義教 有不了義教 這樣子的一種名詞名相 我們聽起來 佛學怎麼這麼多 還要 為什麼一個佛教 還要分大乘跟小乘呢 當然啦 這是我們前面講的 根機不同 好樂不同 當然教法上的不一樣呢 就會有大有小之分了 那麼剛開始的時候 就分大小嗎 不是的 佛陀為了眾生的根機不同 有聲聞乘 有緣覺乘 有菩薩乘 這樣子的三類的一種區分 對於阿羅漢的程度 就是講次第法門 我們就稱之為 跟隨在佛陀的身邊 聽佛陀的音聲 來了解四諦法門 所以稱之為聲聞乘 後來就有緣覺乘 後來就有菩薩乘達到成佛 就分了大乘菩薩是修六度萬行 修六度法門的 再來聲聞乘就是 重點在於我要快一點 得到解脫 我要快一點 離開這個世間的輪迴 所以他的重點 就偏重在於自利的部份 我們就說他的根機 就是屬於聲聞乘的根機 我們也就稱之為小乘的根機 但是有的一部份的人 他不只是說 我自己好好的來用功就好 我還要幫助別人 我還要教導別人 我還希望你們能夠 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這樣子的心態 我們就稱之為菩薩心腸 不只是照顧自己 還要照顧他人 所以菩薩就是自利 還要利他 兩個達到圓滿才能夠達到 成佛 所以我們說菩薩乘就是大乘 心胸比較寬廣 心胸比較大 要載人的車子 也比較大部車子 所以就稱之為大乘 這樣子來說的話 你如果只有只顧你自己的 研究佛學的話 不要教人的話 你就是屬於小乘根器 但是你如果不止是說 自己本身要好好的來修學 還要教別人的話 那就是屬於大乘根器 這就是大小 還有權實 權就是方便法門 實就是講真如理體的 一個講事相的 一個講理體性的 了義不了義 聽得懂的 就是了義 聽不懂就是不了義 會讓你直接達到證悟真理的 就是了義 只是方便法門 不是直接的 只是另一種權巧方法 這個就是不了義的 像這樣子我們的佛經佛理 就可以分為很多類了 那麼下面他會舉例子 從俱舍宗跟唯識宗 來作例子 讓我們來了解什麼叫做大小 什麼叫權實 什麼叫了義或不了義 所以接著來看 就能夠看得懂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