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天台禪法的特質4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禪法的特質〉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這個-講義第三十七頁 最後倒數第二行 《法華三昧》以正修三昧的-理觀為重心 這是天台教法之理論 這正是天台教法之理論與實踐-始終緊密結合的最佳寫照 那也就是說在實踐當中 我們是修法華三昧的那個懺儀-的那個事懺 但正在拜這個事懺的同時-其實它一直扣緊了理觀 那理觀呢-前九節是事中帶理 也可以說是帶事修 它這裡這個《修懺要旨》-也就四明尊者他說是帶事修 要是涉事之時啊-能夠即理而體 體事而即那個理-就是 「即」就是將將好-在這個理上面 就你在做這個事修的時候-你懂得這個道理 那麼這個遵式大師 也就四明尊者知禮大師的-師兄弟 那麼呢他就是所謂慈雲懺主-就是他老人家 那麼呢他住在慈雲寺 也是在杭州的樣子 杭州的慈雲寺 那麼呢他說到說儻一以誤-九法徒施 就是說你最後這個理觀-如果沒有建立起來 那麼前面這九法好像說白做了 不過這個就是一個警告之詞啦 其實常常我們就做前面九法-而已 那這個一法呢 這個靜坐修止觀觀心這一部分 正修止觀這一部分呢 初學的人可能就用誦經來代替 不過到這一節來我們正要講解-關於你可能應該修 正在靜坐當中-到底腦子裡頭要想什麼? 也就是所謂的正修三昧 參禪的人腦子裡想什麼啊? 他在參狗子有沒有佛性啊? 我娘未生我以前-我是誰?誰?誰? 一直參這個「誰」字 那這個心也不是-那個心也不是 這個感覺也不是 樣樣不是 後來感覺有點像是了 你就跑去問禪師 禪師一棒打下來-又不是 就這樣子來來去去之後呢-他的心越來越降伏 這參禪的法門是這樣 那麼依教修禪的這祖師禪-的修法就是這樣子 呃!如來禪的修法就是-依教參禪 是先給一個道理 然後依這個道理來修 修所謂的觀心不可得-覓心不可得 那麼呢法不見法-心不見心 所以心與法皆不可得 當然天台還更進一步的講到-說這一念即具三千這樣子觀念 不過這個都在我們之前-前面的那個講教理的部分 講義講教理的部分我們都講過 那在這裡的話我們把文順一順-再提醒大家一次 那依著這個文來看 那麼我們翻開三十八頁-來唸這個文 行者在懺壇修事懺完畢之後 即進入緊鄰之觀堂 依二十五方便所示-而調身、心、息 之後則依本文-第2•2•2小節中所示 一心三觀之觀法而修持止觀 智者大師在本懺-「正修三昧」中示觀法云 云何正觀? 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 好!那這裡呢 就是我們上一堂課有提到 少一個「使」字 「結」是煩惱結 「使」是八十八使 那麼這都是指煩惱的意思 那麼這裡頭就說了 你事懺就前面九法、九節 正修不是有十節嗎? 前面九節學完了 然後你就在懺堂當中念-普…賢… 或者你就直接念-南無普賢菩薩…… 憶念著這個什麼呢 憶念著這個普賢菩薩-然後到了觀堂 觀堂也就是你可以想成-有點像禪堂那樣的意義 格局也應該差不多 然後你就到那裡去 那裡去之後靜坐息心-調身、調心、調息 其實身、心、息 你那個心基本上調好了 因為你就在剛剛拜完懺 這樣身心要再稍微再調一下 因為剛剛是在拜、在動當中-現在要靜坐 腿盤上來 呼吸稍微順一順 然後這個時候呢 正念現前這一念呢-妄想心 不要再求真如心 不必求真如心 我們知道有真如 但是真如於凡夫上是只有作用-你看不到它的 正要觀它-你是看不到它的 為什麼? 我就說過我們眼睛未開-我們怎麼知道雪是什麼色的呢 對不對? 我跟瞎子講說雪是白色-它怎麼有意義呢?對不對? 他只能旁敲側擊 「真如」對我們這些人來講-就像顏色對瞎子來說 我們是不知道 可是我們知道-它終究是要有顏色的 OK!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不緣那個真如心 那這個時候呢-就是這一念妄想心 那麼呢全妄即真 所以我在講帶理念佛的時候-我會說 是從你這念真如清淨心中-念出的佛號 即便是如此-你還是不知道啊 可是沒關係-我就相信這念妄心 妄心全妄而即真 妄到極點-也就是說妄 我貼切的讓這一念有執取的-南無阿彌陀佛…… 就只剩下這一念-沒有其他念 這個時候這就是「真」 因為「真」不離「妄」-「妄」不離「真」 就好像說海水啊 海水不離水啊-是不是? 不!海浪 海浪不離海水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波浪起起伏伏-固然叫浪 那還是海水成的 那麼呢妄念起起伏伏-那終究還是真如去成的 要有這種觀念 這種觀念一建立了-那全妄即真 全波即水 把全部的波浪看住了-那就是水 是這樣 好!那麼呢 不過在這裡-因為我們是但觀這一念心 那這一念心-我是凡夫我看不到什麼是真如 「真如」你看了-你也是妄想 是不是啊? 那就但觀妄心 那怎麼樣子看呢? 調身、調心、調息 這個調心就是讓心沒有貪染-沒有煩惱 沒有妄念太多 然後這個時候開始來正觀這個-這一念什麼呢? 這一念心到底是什麼? 正要做這個動作 那調身就是把身體坐好 腰也不酸、不倚 這個背也不挺、不鬆 然後呢這個收下巴等 這一類都做好了 然後呼吸呢很自然-不喘、不急、不風 那麼呢也不會有風-也不會有喘氣 也不會有那種風呼呼的聲音 那麼呢 也不粗、也不澀 這樣子了-好!都好了 這個時候開始要觀 以下就是 那他首先這一段文就告訴你 菩薩法是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也就是說你現前 你不是故意去斬斷-你心中現前有的那個煩惱 就觀這一念煩惱 它的起處在哪裡? 它是怎麼起的? 就觀這一念-現前這一念 現前哪一念都無所謂啊 就是看你哪一念起來-你就追著這一念 就這個意思 就這樣 這個時候你是武裝好了啊 你也不怕它哪一念啊 殺人、放火都不怕 過來 過來你就觀察它 怎麼觀呢? 不是說跟它抗衡 你要抗衡什麼啊? 為什麼我在想貪愛? 為什麼我在想打架?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那樣?-誰曉得為什麼那樣? 你在問誰啊? 是不是? 不是問那個 是要問下面的這段 要觀察下面這一段話 注意哦!你說為什麼……-其實你已經住使海了 你已經被那個什麼 你已經被煩惱結心了嘛-你才在問為什麼嘛 你在害怕了嘛 你煩惱了嘛 你被它轉了嘛-對不對? 現在是菩薩不斷結使 你也不去斷那個煩惱 可是那個煩惱現前的時候-你觀察那個煩惱 你像第三者 你像第三者 所以你是超冷靜的 你知道有煩惱 可是你還非常冷靜冷冷地看著 這才是工夫啊 那麼好!那麼這看什麼呢? 啊?那下面這段文 又行者當如何才能-「觀一切法空」呢? 大師續云 我們來唸一下 行者當諦觀現在一念妄心 此即「介爾現前一念妄心」 具三千性相 當觀其皆是「如實相」 隨所緣境〔而生其心〕 如此之心 為因心故心? 為不因心故心? 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 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 為在三世? 為在內外? 兩中間? 有何足跡? 在何方所? 如是等種種因緣中 求心畢竟不可得 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 好!暫時唸到這裡 就這樣 這就智者大師一千六百多年來 或者是說一切的祖師禪的-觀法的核心也不出這個 密宗講的大手印啊-什麼的 你要不入到這裡來-通通沒用 這個一年來上二十四堂課-兩年上四十八堂課 現在已經第四十七堂課-才講到這句 你如果還聽不懂-撞牆壁去 不要怪我了 剛剛已經請師完畢 最後一堂 最後一、兩堂了 再聽不懂 還想打瞌睡 你就要痛哭流涕了我告訴你 這裡頭就是-真正的觀法就在這裡了 這是key word 關鍵詞-在這兒 以前你四十六堂課通通沒來了 一筆勾消 這一堂課沒來你要撞牆-太可惜了 那麼呢 電視機前面觀眾-你好好給我醒過來 不要在那邊嗑瓜子-翹二郎腿在那兒聽 你一定聽不懂 行者當諦觀現前這一念妄心 就觀妄心-不求真如心 也不求什麼解脫、開悟-哪個心都不要 就現前這一念心 哪一念啊? 哪一念啊? 介爾現前一念 「介爾」就剎那之間現前的-這一念心 不過當然這有個前題-你不能打瞌睡 打瞌睡無心 能觀的心都沒有了 睡著……這樣就無效(台語) 所以你那心要清醒-然後好 那無心呢 無心 你就住在那個無心當中 你要知道那個無心 其實你哪裡會無心-你是太粗 心跑得太多……-忘光光了看不到它 你看電風扇轉得很快-你看不到它葉片 是這樣 那不是無心 那時候怎麼辦? 再觀呼吸…… 慢慢地這一念呼吸越來越清淨-的時候 你看它到那個心-那念頭起來越來越清晰…… 是這樣這個時候觀到它 你就這樣子盤了腿-你就想觀心啊 門兒都沒有 不是這樣子的 你還是要稍微止靜一下-先觀呼吸 然後讓心靜下來 然後那個時候你感覺-我現在我的心在屁股上 比如說你坐得很累 或者我的心在膝蓋上-我覺得坐得很酸 或者心在腰上-我剛剛拜得很深 或者我的心在某一個人身上-那個人為什麼講那種話 哪兒都沒關係 或者你的心落在茫茫然當中 那個茫茫然你也得知道 沒關係!你現在把眼睛閉起來-你看到什麼? 你把眼睛閉起來-你看到什麼? 閉起來啊 還在看我 啐!把它閉起來 你看到什麼了? 什麼都沒看到 好了……張開……-再閉一次 仔細看!看到什麼? 滿天都是金條-要拿沒半條(台語) 你看到什麼? 看到「黑暗」 你還是會看得到東西的 天台 天台宗呢 他在止靜的時候-他眼睛並不是往下垂 眼珠不是往下垂的 他是平視 然後只是把眼簾-這個眼皮這樣遮下來 只是這樣遮下來 他眼睛往前看的 他不用力 他也不收縮 他也不向下垂 他就這樣 你看到什麼?-看到黑 看到「沒看到」那件事 就好像耳朵聽聲音 你聽到無聲這個「無聲之聲」-意思一樣 這要心靜下來-你先感覺 好!就算沒什麼念頭 你茫茫然-你也要看到一個茫茫然的心 好!這個時候這樣嘍 好!那這就一念妄心 那它具足三千性相 它這三千性相都是如實相 這個是結果-我們暫且不談 括弧的暫且不說 他說隨所緣境 隨所那個緣境 一個中括弧意思就是說-會生一個心 隨你的緣境 你比如說你坐得你屁股很重-很痛、腰很酸 哪個都可以 有個緣境 或者你心中的一個感覺 或者你拜懺之中、拜懺之前 或者你生活當中 或者你想你兒 想你女兒、想你兒子 想先生、想太太 想錢、想股票 不管!哪一個心念起-現前 可是你不能隨它轉 隨它轉你就住使海了-住在結使當中 不能隨它轉 然後正念觀察它 觀察它什麼呢? 欸!這個想法 「為因心故心?」-是被前一念什麼心誘發的嗎? 就「為因心故心?」 懂嗎? 是被前一個念頭所誘發的嗎? 好!那如果是 那你就再找前一個念頭-又是哪一個念頭幫我誘發的呢 你都往前追 如果你認為是的話 你後來會發現-一定有一個念頭根本不是 會追到某個地方-那沒結果 它自己跑出來 它不是「因心故心」 為什麼? 因為你會發現每一個念頭它-其實很多種情況它各別獨立的 它一下想東、一下想西-是這樣 好!所以它看起來不是因為-某一念心所生所以因心故心 亦「為不因心故心」 根本跟心無關-才產生這一念心的 就你正看著這一念心 正看到這一念心你會發現-它根本跟任何心無關 它自己冒出來-它就在那兒 它就在那兒 有沒有這種事? 啊?有沒有這種事情? 啊?有沒有這種事情? 有!有弄錯了 怎麼講呢? 那叫做獨頭意識 可是這個獨頭意識你再去觀察-你發現 一定有其他的想法來支持它的 其他的想法來支持它 所以你會發現說 欸!這一念心呢-它不被其他心 那不被其他心-至少被什麼?被境界 那你再觀察境界-也是你心去解讀的啊 所以說固然不被你的前一念心-所發起 但它突然間冒出來 我說獨頭嘛 剛剛講不是獨立的跑出來嗎? 可是即便是這樣子 它也是被你先前-那個經驗解讀之後才冒出來 所以它還跟你的那個什麼?-念頭 第六意識的那個念頭有關 所以你說它不因心故心呢-也不對 它因心故心-也不對 為什麼? 因為你說為了這個第六意識-而產生這個你現在這一念妄心 可是你正在睡覺的時候-第六意識是悶厥在那裡啊 不動 你還會作夢啊 是不是? 所以說不能夠說它因心故心 不能說我這一念心-是因為心產生 然而你也找一找-你也發現說 好像你也不能離開心去產生 所以非什麼? 「為不因心故心」-不是因為心而產生 好像也不對 不因心-不是因為你心來產生 好像也不對 那如果是這樣 那會不會是因為心-還有不是心 比如說一個境界 兩個和合 非心 第三句說-「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是什麼 「亦因心」就是心法-就是心 第二個「亦不因心」-不是因為心 不是因為心 那不是因為心-會是因為什麼? 因為外在的境界-對不對? 換句話說就是心跟境界和合-來產生的 這樣你聽得懂嗎? 心跟境界 這也不對啊 你想想看哦 色不迷人人自迷呢 有人娶老婆-他只想娶那個當老婆(台語) 有人嫁先生-她只想嫁那個當先生(台語) 你看她嫁的那位先生怎麼樣-眼睛脫窗(台語) 腰像水桶腰這樣-講話講得不流利(台語) 嫁那種先生-不知道在嫁什麼先生(台語) 但是她看了就覺得美(台語) 所以說好壞隨人的心啊 所以說境-不等於一定產生什麼心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各各境界不同-那就各各有不同的解釋 同樣一句話那個人想法是這樣-那個人想法是這樣 所以說你說是境界產生的嗎?-也不對 那麼你說是因為你的心跟境界-去結合來產生 那同樣的啊 我也看到那個男人-她也看到那個男人(台語) 她就會想嫁他-我就不想嫁他(台語) 是什麼原因? 所以如果心跟境界結合-就一定要產生怎麼樣的話 產生我現在這種念頭的話 那麼一切一樣的心-遇到一樣的境界 都要產生一樣的心情啊 欸?沒有啊 所以說是不是心遇到境界-就一定產生什麼樣? 一定有邏輯關係-也沒有 所以說亦因心亦不因心 兩個「亦」 「亦」的意思就是說-有它也有它的意思 這兩個都有的意思 兩種 一個是心-一個是境 要心跟境和合才會產生心 在一般的觀念裡頭-你是認為是這樣 不盡然!那是你被誘發的 我說我看到十塊錢掉地上-我想去撿 你以為是十塊錢-誘發了你「去撿」的這個念頭 這是一般人在很粗糙的時候-的感覺 其實它不盡然這樣子來發生 這樣了解嗎? 好!這就叫 你先了解這個文句-是這樣 那麼呢 「為非因心非不因心」-就是說離 「非」就是離的意思 兩者皆離 剛剛是兩者皆合-懂嗎? 亦這樣、亦那樣 這兩個都要有-來產生我現在這一念心 現在是兩個都無 我也不能因為我有前一念心 某一念心來產生我這個-現在這個念頭 同時我也離心以外的境-來產生我的境 那我這個心怎麼產生的啊? 明明你的心-受到境界的誘發很多對不對? 是不是嘛? 受到境界-外在境界誘發很多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個油價又要上漲了-你就冒煙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就很不愉快 是不是外在境界讓你冒煙的? 你不會自己冒煙吧-對不對? 那你怎麼可能離開境界呢? 所以這四句就是說心-還是境? 心跟境和合 還是離心也離境-心是孤立在那兒產生的 他在探討的是心產生的原因-念頭產生的原因 這樣知道嗎? 這就這四句就在講這個 然後他的結論是 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是畢竟不可得 你要去找一個真能生一個心的-還不可得 我記得是在講類似這樣觀念-在這之前講到 在第二章第二節的第二小項 講的是講所謂的什麼? 諸法什麼? 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有沒有看到? 意思完全一樣 諸法不自生-因心生心 就是那個法、心法-由自己生 對不對? 不自生 不是從自己生出的 那諸法不自生-亦不由他生 這是由非心 這不因心生-由心以外的東西生 你看!物質怎麼可能生心? 狗怎麼會生貓?-是不是這樣子啊?(台語) 不同的 物質怎麼可能去生一念心呢? 不可能的!所以不因心而心 是不因心故心呢?-不可能 所以不由他生 不共 共就是兩者皆有嘛-叫共 對不對? 這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啊-這叫共 不無因 離就是非 非因心非不因心-兩者皆離 是不是完全一樣意思? 這只是換了一個講法而已-你不要弄不懂 這就是四無生偈 心是不生的 心是無法找到生相的 不然整天我們在過日子-是怎麼過的?(台語) 啊?我們怎麼過的?(台語) 夢中過日子 都是自己想像的多 我觀察真的是這樣 我跟人家講話也是這樣 我明明就沒有講那個話-(台語) 這位居士跑來跟我說(台語) 欸?師父你不是那個意思嗎?-(台語) 不是那個意思啊-你聽到哪裡去了(台語) 欸!沒有 那你看看哦 那個寺裡頭有一隻黑皮(狗) 黑皮牠很怪異哦 你只要用那個塑膠紙-這樣嚓…… 牠馬上就歇斯底里起來 很興奮……-覺得有什麼東西可以吃 沒有啊……-牠就……熄下去 然後又嚓……-牠又興奮起來這樣 牠完全牠不會因為-上一次的經驗而學乖 你懂意思嗎? 牠就像開關一樣 你只要嚓……-牠就興奮起來 然後又嗯……又沒有 然後再弄了又興奮起來 牠不會因為說-啊!我不理你了 不會 你看看!牠完全無厘頭的 這我們就是這樣 我們的所有生活中的妄心-就是這樣 根本是無厘頭的 你說哪有? 我要買那台車子想了好久耶 我想了好久 問了好多家我才買 我怎麼會無厘頭? 我很理性耶 就是這個「你很理性」-在騙了你 哪有是? 你一開始你就被它所惑 一惑之後 從這第一個根本惑往下的理性-通通建立在錯誤的邏輯基礎上 你就被那個過程的-錯誤邏輯基礎所蒙蔽 你就很堅固認為那就是了-我的想法 我滿足了我的想法 錯在那裡 懂了吧? 不懂 不懂沒關係 再好好地去把錄音帶聽一聽 不能再講了 好!就這樣子了 如是種種因緣中-是求心畢竟不可得 就是那個不可得 這就是中觀四無生偈的根本見-在這裡 所以你看看他是不是-以龍樹菩薩為初祖 很有道理嘛 這就他觀心的核心在這裡 好了!那因此心如夢幻不實-看到沒有? 我們就像那隻黑皮-對不對? 聽到什麼 聽到那個塑膠袋的聲音-就歇斯底里起來 我們就是這樣 我們……聽到什麼聲音?-我們聽到一個「我」 我們妄想一個「我」-我們就歇斯底里 所以我們隨時依著這種「我」-在過日子 懂嗎? 是這樣 它完全無法控制 貪愛、瞋怒、自私 然後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 無慚、無愧等通通從這裡來 那但是這就如夢幻不實 明明這個塑膠袋-根本如夢幻不實 這毫無意義的 牠就為那個境界起了一種-跟塑膠袋無關的心情反應 那是你的解讀 所以心 那這樣子的話-心到底怎麼樣? 「心」完全沒有生啊 絕對有「心」 可是這個「心」完全無生-它也無滅 它寂然不動 它一直寂然不動 你觀察了發現 欸!所有的這個都是水波-不是水性 你觀察了平常這每一個念頭-觀心無心 都是非因心非不因心 亦因心亦不因心 非因心非不因心 四者覓心皆不可得 後來發現-啊!那全然都是水波的幻影 但是水波幻影一定有水 那個水寂然不動 可是寂然不動-無以名之 何以無以名之? 因為我們的語言名相-跟我們的經驗通通在描述水波 沒有描述那個心 所以寂然如虛空 如虛空是指-就「寂然」那件事情來講 不是指虛空空無一物來講的-懂嗎? 它是有物-但是說一物即不中 你要用什麼來比?(台語) 你要說它青黃赤白黑 你要說它方圓 你要說它大小 都不能 說一物即不中 可是有物-但是不能說 如骨鯁在喉 吞不下、吐不出 是這樣 那這個叫做寂然不動 所以虛空 「如虛空」你不要把它想成-空虛無一物 他講「如虛空」是在指 虛空的那種寂然無法動-的那件事情 懂嗎? 懂不懂? 懂不懂? 不要弄錯了 好!接下來再唸下去 下一頁三十九頁 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 雖不得心、非心相(即空) 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即假) 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即中) 這空、假、中三觀現前了 所以心在這個如虛空當中-所以心是常寂然的 雖然寂然就是完全不動-可是亦不住寂然 何以故? 它能夠無所住而什麼?-生其心 對吧?(台語) 那就魔來魔現、鬼來鬼現 聽不懂的多講幾遍 懂意思嗎? 那聽得懂-聽得懂就一遍也不用講 是不是? 好!這就是這樣 聞心不動 心不動 你隨你的因緣 我會多說少說 佛陀會如是說開權顯實-會說藏通別圓 他還是如是的說法四十九年 這樣了解嗎? 了解嗎? 所以說不住寂然 誰才住寂然? 阿羅漢 阿羅漢找到一個寂然不動的心-就好高興 我就抓著它不放 偏偏抓錯了 那是化城 他就不動 他就說我所作皆辦-梵行已立 有梵行嗎? 有梵行可立? 沒有梵行可立 有涅槃可證嗎?沒有 有生死可出嗎?沒有 他聽了就生氣了 我忙了好一陣子(台語) 我就是離生死入涅槃(台語)-證得阿羅漢果位 你怎麼跟我說沒有(台語) 所以到了《金剛經》彈偏斥小-讓他歎大褒圓 讓他產生一種 讓他產生一種什麼呢 產生一種 若阿羅漢有阿羅漢的證境的話-那就不名為阿羅漢的這種觀念 懂嗎? 所以說「雖不得心」 也不得那個心-對不對? 心怎麼樣?-覓心不可得嘛 然而不得心跟非心之相-而了了通達 雖不得心跟非心之相 那個心 說它是心-覓不可得 但是你說它不是心-那不然是什麼? 難道是物嗎?-又不是 所以說心不可得-非心也不可得 所以完全 要不就是心-要不就非心嘛 你當下這一念心不就這樣嗎? 結果它無生法-它非心也非非心 它不是心-但是也得不到這個 它得不到這個心相-也不能離開這個心相 這就是空 那麼呢 可是又了了通達一切的心-跟非心之法 你在這個-觀察這一念妄想心的時候 妄想心怎麼動? 它內在因緣怎麼變化? 你了了分明啊 懂嗎? 然後乃至於一切色法-外界的一切境界 你都了了分明 都知道它緣起 緣起 一切有種種的境界 這樣這個時候又了知它即假 又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之法 那麼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到這樣結果說它空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 諸法空寂-欲說無言 你就進入到一種實相的體悟 而沒有語言可以描述的-那個境界 這樣懂嗎? 這個時候就進入了即中 你看是不是三觀圓修-三諦圓證? 是不是這樣子? 那這個是不是-就在觀察這一念心當中 一念心三千法界-通通是覓心不可得 那但是又了知-又非離心相 所以心、非心相-皆不可得 那麼心、非心相不可得 又了了通達心、非心-是種種什麼呢? 種種法 從而就寂然不動 所以觀一念三千皆是三諦圓融 那麼這就住於三觀當 這就符合了前面所說的-行者當所事修的一心三觀 在本懺法當中-怎麼樣子的消化我們所修的 好!那麼接下來這段文 能如是作觀-即入中道實相 這也正是懺悔的最高境界 如《普賢觀經》之偈誦云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好!這樣子一切業障海 通通是由這個剛剛我說的-這觀察現前這一念妄心而生 結果妄心怎麼樣? 妄心不可得 妄心不生 那妄心都不生了-妄心都沒有 沒有真實的妄心 那業障海由妄心所生 那請問業障海真不真實? 真不真實啊? 不真實 所以電影裡頭的人殺人-是沒有罪 夢中殺人也沒罪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罪福無主啊-都是由人自招 什麼叫招? 你執取才招 才招它來 不然罪福無主啊 所以你如果要懺悔-應該像這樣子來端坐 第十章的所謂正修止觀這樣-端坐念這個實相 就終究空、假、中三觀-對不對? 入於滅諦寂靜的諸法解脫 諸法真實相的這個寂靜相當中-這就實相 那麼這個時候眾罪就如霜露了 霜露有真實嗎?沒有 慧日一出-化而為烏有 連什麼 連任何殘存的殘骸都沒有 這是大懺悔 這就是大懺悔法門 究竟懺悔、大莊嚴懺悔 也是一種所謂的無罪相懺悔 就在這樣懺悔 了解嗎? 了不了解啊? 不太了解 不太了解-再往前多聽 那麼好 能這樣觀察-能徹底的懺悔 這就叫做無生懺-或者叫做實相懺 這只有大乘才有 而且究竟的大乘才有 究竟的大乘才有 好!接著我們看這段文 大師在「正修三昧」文中-亦直接說明 若行此理觀-即是真實之「懺悔」法門 作是懺悔名大懺悔 名莊嚴懺悔 名無罪相懺悔 名破壞心識懺悔 由此可知本懺儀行法中 無論是事修或理觀 其本質皆具有「懺悔」的義涵 這也正是此儀軌之所以名之為-「懺儀」的原因所在 對不對啊? 所以你剛剛在理觀-是不是就在懺悔? 對不對? 那我們前面九節是事懺-對不對? 那麼說啊-我身口意如何 那當然也是懺悔 那麼正在作事懺-其實也有我現在說的這個理觀 那正在理觀-其實是建基於這個事懺 做為一個調心的基礎、前方便 所以理事二種懺-最後 一個前面叫作法懺 前九節叫作法懺 後一節叫做什麼呢?-實相懺 通通能夠破壞心識 破壞那個 什麼叫心識? 就是你的妄想心跟-妄想心所建立的那些記憶種子 叫做心識 這樣了解了嗎? 「識」者能了別的意思 虛妄了別的意思 虛妄了別的意思 那麼也叫做無罪相懺悔-為什麼? 因為罪相無主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也叫名莊嚴懺悔 為什麼莊嚴啊? 這個實相心現前了就莊嚴了 具足一切法 這一念心具足一切法了 名大懺悔 為什麼大啊? 因為它能通懺一切-無欠無餘 沒有再殘餘一點點 你說我給你懺悔-我昨天跟你偷錢 你才跟我偷錢啊?-你還偷偷罵我咧 那我還再跟你懺悔我偷偷罵你 你還罵我而已嗎?-你還欠我會錢咧 哇!你懺不完對不對? 就像拔草一樣懺不完 做太多惡法了 現在這一念實相懺一懺起來-就像種一棵大樹一樣 那個草拔不完的啦 春風吹又生 是不是? 可是如果種一棵大樹 樹下面的草全部死光光 一棵菩提大樹-一棵覺性的實相的大樹 全部死光光 所以叫做大懺悔 大而無礙-究竟圓滿的全懺 這叫大懺悔 唉!沒反應 先要了解這文句 那在前面其實都已經提到了 我們先把這文句先了解才可以 好!那麼諸位這就是正修實相-修的時候正在這裡 那麼我們把文句再順一順-下面所說的 第四章第三小節的第四小項說-隨緣止觀 那就好了 我現在剛剛是不是坐在那裡修-對不對? 現在好了!離開了 要去上廁所了 要去吃飯了 乃至於要去應對什麼事了 你說我不是正在閉關-還要應對嗎? 所以真有事 那也沒關係 你就去應對一下 短短的幾句話-你還是要正觀哦 你還是要這樣正觀哦 你正在講話 應無住而生心 對不對?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念念心起來-念念心不住 因為為什麼要住啊? 心根本不可得啊-你幹什麼要住啊? 是不是? 是不是啊? 有人讚美你 你嘴裡不講 心裡很滿意 住了 什麼叫住? 就是這樣叫住 你懂意思嗎? 有人罵你 彆在那兒 但是看你有沒有生氣啊?-沒有 其實你氣得要命 這都是住 懂意思嗎? 這都是通通是住 那麼心你不住 那麼這個就是怎麼樣?-徹底的懺悔 你正在隨緣止觀的時候-就要這樣做 好!我們來看看這文 原則上本懺儀為-「半行半坐」三昧 已如3•2節中所示 因此行法至正修三昧部分-即可算懺法圓滿 然而為了達到隨時皆能-「理一心精進」的禪修境界 因此大師更在正修三昧之末-提醒我們 在正修各種行法以外的-其他時間中 無論行、住、坐、臥-大小便利、出堂入堂 乃至一切飲食起居等 皆要遠離世俗欲想 念念與圓頓止觀相應 而精進修持一心三觀 好!這就說明到說你正在拜懺-當然不需要跟人家應對什麼 我說萬一還需要-你就勉強做一下 但是你終究還是去吃飯啊-大小便利這些 你都要怎麼樣呢?-精進修一心三觀 怎麼修呢? 好!我們來看這段文…… 這段文就是那個-正在第十節當中所提的 懺本當中第十節所提-我們唸一下 復次行者於三七日中修懺悔時 若行若坐、若住若出入 大小便利、掃灑洗澣 運為舉動、視眴俯仰 應當心心存念三寶 觀心性空 不得於剎那頃 憶念五欲世事 生邪念心 及與外人言語論議 放逸眠臥、戲笑 視色聽聲 著諸塵境 起不善、無記、煩惱、雜念 乖〈四安樂行〉中說 若能如是心心相續 不離實相 不惜身命 為一切眾生行懺悔法-(以菩提心為本故) 是名三七日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 這段文就很容易理解了-對不對? 其實就是在這個環境當中 你正拜拜完了 你還是上廁所啦、吃飯啦-進進出出等等還是有這個事 那你不能夠起這世俗念 懂嗎? 管家、管房子、管電話、管錢-管股票、管人 這不管了 通通不管了 當作我死掉了 這個已經拖去埋了(台語) 然後也不跟人家談論任何事 也不聽音樂 更不注意國家大事 那什麼是國家? 那是虛妄相 不注意這個了 世界塌了 世界大戰你也不管了 你還是把它修完 這樣子那麼不著諸塵境 起不善 「不善」你懂吧? 對不對? 一切貪染相應就是不善 還有無記的也不行哦 「無記」知道吧? 茫茫(台語) 有什麼念頭啊?-沒有耶 沒有!怎麼幹嘛 沒有!這虛耗信施怎麼可以? 也不可以沒有 懂嗎? 也不能沒有 正念現前才是對的 你茫茫然也不行 那麼無記 煩惱!煩惱當然更慘了-是不是啊? 什麼時候拜完啊? 什麼時候我可以出關? 那個傢伙怎麼這樣子啊 好!等我出關你就給我試試看-(台語) 那就起煩惱了 通通不可以 雜念!想東想西-一切 這就乖〈四安樂行〉所謂的-身、口、意、願 〈四安樂行〉所說的 若能這樣子那麼你就去除雜念-真心會現前 重點在去除雜念 而雜念你要用觀的讓它不起 你不要用壓的讓它不起 你要知道這個壓啊 如石頭壓草啊 它慢慢還是從旁邊鑽出來 水要用導的、導流的-你不能硬塞 知道嗎? 那個山洪暴發你要用導流-你不能夠用硬塞的 就這樣 然後這樣子呢你就用心-念念用心一直在觀察…… 不離實相 一直在觀察實相 一直觀察 不知道也在觀察 那就是……觀察-那不惜身命 生病了也不理它(台語) 它也是妄想心所現啊-我幹什麼管它? 那生病了讓誰病? 讓身體病 身體病又不是我心在病-對不對? 身不與心合-用藥奚為 這是智者大師最後臨終的時候-人家勸他吃藥他不吃的那句話 身不與心合-病不與身合 你要死吃那個藥有什麼用呢? 是這樣 那麼好!不惜身命為一切眾生 還要這個時候不但不惜身命-還是為一切眾生修哦 真了不起 你說這是不是度眾生? 度眾生不是去那裡收錢啦-辦法會啦(台語) 說我要做什麼啦(台語) 那些都是很粗重(台語) 這才是真正的(台語) 難做的是這個(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難做的是這個 這個都大家不知道 你就好好去行 那麼是名三七日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 這三七日當中-最真實的一心精進的方法 下面再一段文 廣義的說 這種隨時的用心修觀 已屬「隨自意三昧」-(非行非坐三昧)的修行內涵 然而這也正是一切行法 (通含常行、常坐-及半行半坐三昧) 的共通修行理念 由於它的重要性 雖然本懺中並未單立一項-而行持之 但為彰顯其確實之存在 故仍另立一節於此 好!那麼這就是所謂的 其實它是隨自意的-或者是任何時間 隨自意不是隨自己的意 是隨自己的意念要面對什麼-的時候你都正念現前的意思 這也叫做非行非坐三昧 隨時都正意念 所以說修行重點在這兒 不過我們我說過了 我們還是要先守戒律 先出離然後才能做這個事 你一切都不出離 你說我就在這個一切的-五欲境界當中我要這樣子來做 你說你這樣做就可以 除非你是久修的菩薩-不然很難 這樣了解嗎? 所以要先修出離法 好!最後第四章第四小節 總歸圓頓 將這所有整部懺法-歸於圓頓的教理 這是前面都說過 我們把文再稍微唸一遍 整部《法華三昧懺儀》的-行法重心與精要 大體已如上述諸文所說 我們可以從這些-行法的用心內涵中看出 一整部懺法的內容以-「慈念一切眾生,欲興救度」 的大悲菩提心為開始 以行事中「緣法界」而作事觀 緣「中道實相」而作理觀 為運想精進的重點 作「體事即理」的事懺修持 之後則捨除一切方便 而於禪坐當中正修一心三觀 以實證中道實相、-「頓悟成佛」為目標 可說一部《法華三昧懺儀》 自始至終 無論事修或理觀 在在都是天台圓頓止觀的-法門施設 處處都是直指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誠可謂天台修行法門-精華中的精華 既契理亦契機 無怪乎宋朝四明知禮尊者-在《修懺要旨》中讚此行法云 是法華三昧-亦稱王三昧 統攝一切三昧故 亦號總持之主 出生一切總持故 功德甚深-歎莫能及 當知止觀一部 即「法華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 圓頓大乘-究竟於此 這是他在《修懺要旨》當中-所說的文 至於內容的細部我們再說明 我們下一堂課再跟大家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