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天台禪法的特質4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禪法的特質〉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 一樣上到這個講義的-第三十四頁那裡第三行 這個第七節的那主要部分 運逆順十心 修行五悔 那麼修行五悔我們看到了那個-五悔的那內文 也就是這個《輔行集註》-裡頭的第八十三頁 到了講到第四悔 講到第四悔就是迴向佛道 那麼我說過了這五悔啊 為什麼都叫「悔」? 因為懺悔固然是悔 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這都是逆你本來的那種樣子 比如懺悔、勸請 你勸請誰啊? 你勸請人家跟你一起造業 你勸請哪人出來競選-什麼立法委員、出來競選總統 出來怎麼樣子打架啦 出來作生意啦 你就勸請這些的-對吧? 你現在完全沒有 你就勸請你得利益-眾生得利益、佛法得利益 這樣子的利益 你勸請的是這個 勸請諸佛轉法輪 完全跟世俗的不一樣 所以「逆」逆你世俗所造 所以它叫做「悔」嘛 改往先來 改往修來 這就是一種「悔」-對不對? 所以它是悔、懺悔 勸請也是這樣 那麼隨喜 哇!那隨喜才特別咧-對不對? 我們就是因為有我執、我愛-我們很少隨喜他人一毫之善 現在我們隨喜 哪怕是他只講一句小小的好話-我都要隨喜他、讚歎 那就對了 可是隨喜還是要注意啊-你不要讚歎過頭 讚歎過頭了他會怎麼?-傲慢起來 欸!我很不錯耶 我好像修得很行了-我天下無雙 糟了!那也不行這樣 恰到好處就好 而且要剛剛好 剛剛好 你不讚歎就表示不隨喜 你讚歎過頭 這個人的心地 人家就懷疑你 是不是講了那麼好聽的話 這個美言過多-其心必不善 人家就又有問題 所以這讚歎要剛好 再來就是迴向 講到這迴向 第四修迴向 第四悔我們唸一下 我弟子眾等 至心迴向 三業所修一切善 供養十方恆沙佛 虛空法界盡未來 願迴此福求佛道 迴向已 至心禮三寶 這《助儀》上說 無始以來 乃至今日 盡未來際 一毫之善 及以懺悔 勸請隨喜 皆同法界 與諸眾生 共成佛道 就是他這個迴向是包括前面的-懺悔、勸請、隨喜 這三樣功德他通通要迴向 迴向什麼呢? 迴向與一切眾生共成佛道 不是自己成佛道-還要與一切眾生共成佛道 是這樣 那我們一般來講-我們都迴向什麼? 迴向我們賺大錢(台語) 迴向我們身體健康 迴向我們什麼如意-萬事如意 就是成佛不如意 你一萬事如意的時候-你成佛就很難如意 你黏在世間了 往生也不如意了 對不對啊? 所以說啊 我每次看到人家在過年的時候 過年新禧什麼萬事如意 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扯 那後來有一些大道場就-開始寫一些不一樣的文句出來 不過就是把一些美麗的辭句-堆砌在那裡 凡夫懂不懂那就另當別論 不過這也好啦 好歹不是在萬事如意 可是你跟他講說萬事不如意-他又不高興 是不是這樣? 那留一點不如意好不好啊?-他還不高興 他還是要怎麼樣 巴蛇吞象!最好萬事都如意 那麼這個呢就是-我們不做這種迴向 我們迴向你的成佛道 哪怕你今天對師父不高興 我還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對你有好處 我還是會做這個事情來對待你 我常常說、我常常講 我說當老師的 以前在佛學院開會的時候 我就跟那其他的佛學院的-老師、教務主任說 我說當老師的你不可能-從學生那裡得任何回饋 都是學生怨嘆老師的多 可是呢 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知道 所謂天天在講說什麼-十年種樹百年樹人 我們就是 我們這些當老師作僧教育也好-教導信徒也好 今天我們教他 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想-什麼是好的教給他 其他他怎麼想-我們不管 哪怕他今天討厭你-也沒關係 因為總有一天他會醒 他醒的時候他就會自己知道-師父終究還是為我好 他就算一時情緒不爽 那就像你被人家罵-你也會不爽 這無所謂 重點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昧著良心? 我們是把一個好的、善的東西-應有的東西教給他 不然你就跟他一起造惡 是這樣 所以我勸那些老師-我說你不要從學生 以後在路上看到你-他好像對你特別恭敬 我們不祈求那個 我們但求無愧 這個很重要 這個就是所謂的你要迴向佛道-迴向於佛道 為的是未來-不是看眼前 眼光要深一點 那當然你心臟心力也要強一點-你才撐得下去(台語) 所以呢 這就是迴向佛道的意思 所修的一切功德 我供養恆沙佛 我要迴向佛道 那麼這迴向接著就是發願 那麼發願呢 我們看這個註解 註 發願之法 行者當於菩賢菩薩 一切世尊前 心念口言心中所有諸願 所謂於此身行道無障 四魔不起 得深三昧 入諸法門 弘通正法 度脫眾生 捨命之時正念成就 乃至未來世中 常值三寶 正信家生 出家修道 供養三寶 受持大乘 諸波羅蜜悉皆現前 與一切眾生成等正覺 如是種種 隨心中所有諸願 悉當隨心自說 此逐行者之情 不可一一備敘 所以說先講到你要發願的話-是怎麼樣發願啊 然後所謂的什麼呢 於一切世尊乃至普賢菩薩前 你要發願求自己修道沒有障礙 求自己能夠深入法門 再求你能夠弘通正法 然後呢度脫眾生 最後捨命的時候-你要正念現前 正念現前然後怎麼樣-往生極樂 所以這段發願文啊 表現出智者大師修道的-終極關懷 你要知道 這修道的終極關懷是什麼呢 就是講到這內容 現世要能夠修行無障礙 要能夠得法的利益 要能夠隨緣利眾生 臨終能夠正念現前-直往生安養 然後最後還能夠到其他的國土-去弘法利生 他表現出這樣子最終極的關懷 所以這段文這個概念是很重要 懂嗎? 也就智者大師這樣 我們學天台-我們要不要學他這樣? 當然要 是這樣 好!我們翻過來看他怎麼發願 願文是很短 我弟子眾等 至心發願 願命終時神不亂 正念直往生安養 面奉彌陀值眾聖 修行十地勝常樂 發願已 至心禮三寶 這《流通》的觀想文說 願於此身 行道無障 四魔不起 得深三昧 入諸法門 弘通正法 度脫眾生 命終之日 正念現前 面奉彌陀 及諸聖眾 一剎那頃 生蓮華中 普願眾生 俱成佛道 這就是前面他講的-有沒有? 前面那小文裡講的-對不對? 他現在就再觀想一次-那段小的文 這段小的文將將好就是什麼? 就智者大師他自己的-修行的終極關懷 就算不是他自己完成 他是大菩薩自在往生的 但他最起碼是要讓我們去完成 要聽清楚(台語)-讓我們去完成 知道吧? 那我們就要真的照這樣做 所以在世的時候-修行無障礙 得深禪定-得法門利益 然後呢 接著呢能夠怎麼樣? 能夠臨終決定往生 往生之後能夠成就十地的修行-在極樂世界才能 有人問說極樂世界好呢-是不是比較遠啦? 彌勒世界比較近 當然佛的世界都很好-佛的佛法都很好 不過不等同都是佛 彌勒菩薩是什麼?-還是因地的菩薩 他在那邊不能成就十地 你到那邊是跟他一起下來-還沒有修成十地 所以優劣馬上知道 至於遠跟近 一念往生剎那即生極樂世界-那還有什麼遠跟近? 十萬億佛土不離方寸 那你還有什麼遠跟近?-是不是啊? 遠!多遠啊? 你是搭飛機還是搭太空梭去-你怕遠啊 那是用心去往生的 不能拿遠近來分別好壞 是要拿究竟不究竟來說 當然啦 你往生彌勒菩薩的淨土也很好 不過這有差別 所以天台宗是叫你-發願往生彌陀淨土 你不必去管智者大師怎麼往生 智者大師不是你該學的 是他教你的法你才該學 你是一個凡夫咩-是不是? 你可不能夠說 你可不能夠說你要跟他一樣 你要跟他教你的方法一樣-那就可以 隨順他所教 好!接下來這樣子-就是第七節的全部 五悔 我們回到這個講義文三十四頁 講義的文三十四頁 第三段是繞旋稱名與誦法華經 這是含第八、第九兩節 第八、第九兩節是哪裡啊? 回到這個八十七-八十八頁有沒有? 《輔行集註》八十八頁 第八節初修的稱名繞旋-有沒有?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釋迦牟尼分身佛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好!我們看註文 如是稱諸佛菩薩摩訶薩名字 即當誦經 誦經之法在下廣明 行者非但覺了誦經音聲性空 亦當知身心如雲如影 舉足下足心無所得 不住行相 亦知此身影現十方充滿法界 無不普現圍遶諸佛 如是旋遶三匝乃至七匝-三七匝 七七匝 百匝 無有定數 當自斟量 若行道欲竟 當還如前稱三寶名字 燒香正念作契唄 唄竟 至本禮佛處 若行道欲竟 當還如前稱三寶名字 燒香正念作契唄 就是說你先稱念這個-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 稱念三稱 遶三匝 然後你就開始準備誦經 誦經了再稱念三匝 他意思是這樣 懂嗎? 不過我們在真正修的時候-真正共修我們沒有 我們只是稱一次三匝這樣而已 那就是時間上的問題 而且我們誦經挪在早上誦了 就沒有再稱念那麼多次 是這樣 那麼遶三匝遶著你的拜墊-這樣遶三匝就可以 或者遶著佛堂都可以 三匝 那麼了知這身心如雲如影-這作空觀 其實他有假觀跟中道實相觀 我上一堂、上幾堂課我說過了-對不對? 好!那麼接著就皈依三寶-呃!不!接著就是誦經 那誦經的方法呢 翻過來第九十二頁-它有一節在告訴你怎麼誦經的 我們來唸一下 行者即於前行道中 稱諸佛菩薩名字竟 一心正念誦法華經 但誦有二種人 一具足誦 二不具足誦 具足誦者 行者先已誦妙經一部通利 今入道場 可從第一而誦 一品二品或至一卷 行道欲竟即止誦經 如前稱諸佛菩薩名 三自歸依竟 還本坐處 若意猶未欲坐禪 更端坐誦經亦得 多少隨心斟酌 但四時坐禪 不得全廢 事須久坐 若人本不習坐 但欲誦經懺悔 當於行坐之中 久誦經 疲極 可暫歛念 消息竟 便即誦經 亦不乖行法 故云不入三昧 但誦持故 見上妙色 好!這裡頭先說到說-誦經是在什麼時候誦呢? 就是稱名旋遶之後-一心正念誦經 那麼「誦」有具足誦-跟不具足誦 所謂具足誦就是你本來-誦《法華經》誦得很好了 這個時候你就-一品、二品地一直誦 那看你要誦多久 一般的誦一卷 誦完了之後呢 你是邊遶邊誦也可以-坐著誦也可以 然後這樣子呢 行道欲竟就是你這樣要結束了-你要稍微休息一下 那麼你就如前再稱佛名號三匝 看到沒有? 有沒有看到? 是不是又如前稱諸佛菩薩名 然後最後才三自歸 然後還本坐處-什麼意思啊? 到你坐禪那個地方-就觀堂那個地方 這裡是懺堂嘛-我不是說過嗎? 那還本坐處就再稱念菩薩聖號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普…賢…這樣邊稱邊回去 這個跟遶佛三匝那個不一樣喔 那是從十方佛、十方法-那不一樣 你就邊稱普賢聖號-然後回到坐處去坐禪 去坐禪 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到本坐處 若意猶未欲坐禪 如果你還不想坐禪 那幹嘛呢? 那乾脆就不要過去也沒關係 或者過去到那邊-就坐禪那個地方 繼續端坐誦經也可 本來你是遶著誦經的-走著誦經 現在你坐在那兒誦經也可 就是因為你腳拗得太痛了 或者不太會靜坐 或者坐了會睡覺 那不然你就誦經吧 那隨多少 多少就隨心斟酌啦 不過呢 六時當中啊-四時的坐禪不得全廢 六時當中有兩時你可以這樣做 另外四時-你還是要稍微坐禪一下 哪四時在《註解》裡頭有講到 懂嗎? 你一天不是坐六座嗎? 修六座嗎? 其中有兩座可以繼續誦經 另外四座最好你還是-稍微坐禪一下修止觀 不過 不過事須久坐 不得全廢 事須久坐 所以說四炷香你都要久坐 如果有人本不習坐 腳就硬梆梆不會拗(台語) 拗得像拗雞腳一樣(台語) 拗到快斷掉了這樣(台語) 很難受 這樣子的話那不習坐怎麼辦? 但欲誦經來懺悔 當於行坐之中久誦經 一下行、一下坐 再行、再坐 這個坐也誦經、行也誦經-就不是靜坐而已 在那裡懂嗎? 行一下誦經-又累了!坐一下誦經 可以這樣 那這個時候就-完全偏廢了坐禪了、修禪了 只是誦經而已 可不可以? 也可 也可 疲極 可暫歛念 消息竟 即便又誦經 坐一坐誦經累了-再稍微休息一下 然後再誦經 時間到了再起來-再拜下一炷香 可以 拜完了再誦經 誦完經再靜坐 靜坐 靜坐休息一下再誦經 就沒有修止觀-懂嗎? 沒關係!亦不乖行法啦 這是最初修的人-不乖行法 為什麼呢? 故云不入三昧-但誦持故 見上妙色 你只是誦經就能夠見到上妙色 見什麼叫上妙色啊? 啊? 普賢菩薩以眾生喜見身而現身 懂嗎? 這叫做上妙色 不是看到自己很莊嚴叫上妙色 是看到普賢菩薩啦 傻傻的!你去照鏡子 嗯!好像最近誦經誦得不錯喔-很莊嚴!這叫上妙色(台語) 都弄錯了 是見佛菩薩 是這樣 懂嗎? 可以這樣修 這裡頭有個注意 你誦經不能這樣誦 觀自在菩薩…… 全倒(台語) 誦經一定要字句分明 下面就講到了 你誦快 你這樣誦-誦快沒有用那鬼神跟不上 你要字句分明 要讓人能先跟得上-鬼神才跟得上 懂嗎? 所以不要求快-應該念字句要清晰明白 下面就說到 我告訴你誦經這個法門-你一定要聽天台的 懂嗎? 因為天台專重誦經法門 背經、抄經、拜經、拜懺 這都天台專屬的法門 所以你要聽這個說法 好!下面這段文你看喔 二不具足誦者 所謂行者本未曾誦法華經 今為行三昧故 當誦安樂行一品 極令通利 若旋遶時 誦此品若一遍二三遍 隨意多少 若兼誦法華餘品亦得 但不得誦餘經典籍 夫誦經之法 當使文句分明 音聲辨了 不寬不急 繫緣經中文句 如對文不異 不得謬誤 當次靜心 了音聲性 如空谷響 雖不得音聲 而心歷歷照諸句義 言詞辨了 運此法音 充滿法界 供養三寶 普施眾生 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注意看到啊 什麼叫不具足誦呢? 就是你本來誦一整部經-誦得不熟 那怎麼辦? 那就乾脆就專誦一品-〈安樂行品〉 欸!〈安樂行品〉不過癮 那〈安樂行品〉為主-你再誦四要品 〈方便品〉〈安樂品〉-〈壽量品〉跟〈普門品〉 至少你誦這四要品 誦這四要品 那麼呢「當使」-那麼也可以隨多少 那兼誦餘品 但是不得誦其他經 不得誦其他經 你比如說那那個什麼-《觀無量義處經》 《無量義經》呢 還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呢 這個呢還是暫緩也可 但是你願意誦的話 我是覺得說還是暫緩比較好 因為這裡專指的是《法華經》 專指的是《法華》-正法華經 就真正的《法華經》 還不是前經後經 下面講到說誦經的方法 文句要分明 什麼叫文句分明? 不是你自己覺得分明-是周邊的人要覺得分明 何以故? 你看看嘛 運此法音 充滿法界-供養三寶 普施眾生 眾生都受用不了了 都不知道你在念什麼(台語) 那你是要如何普施眾生啊-(台語) 對不對啊? 所以再怎麼快還是要字句分明-咬字清晰 不能含在口裡(台語)-…… 你知道我在唸什麼嗎? 我剛才是在誦經沒錯啊-你知道我唸什麼嗎?(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所以說不是這樣的 不能求快 所以他說音聲-文句分明是音聲辨了 要能辨、能了耶 能分辨 然後呢 不寬不急有沒有? 寬是怎麼樣? 夫 誦 經 之 法 當 使 文 句 分 明 音 聲 辨 了 你會覺得很痛苦-氣好像要斷掉了一樣(台語) 有沒有? 那當然不能這樣 對不對?就清晰明白 是這樣 你看我們誦楞嚴咒-還是字句分明啊 是不是這樣子? 再快還是字句分明 就是你要這樣 你非得這樣不可 雖然你不敲木魚-你還要感覺是這樣 懂嗎? 你的心要跟得上去這才算數 你不是念那個文字而已 所以要繫緣經中文句-有沒有看到? 要繫緣-要隨文觀想 如對文不異是什麼意思啊? 表示他這「誦」是用背的 「誦」是用背的喔 「讀」才是拿文照讀 我們大部分是讀經-不叫誦經 是不是這樣子啊? 誦經是用背的 已經有師父背下來了 已經有的師父-已經能背下《法華經》了 能背《法華經》 那就很不容易 那麼不得謬誤 不得謬誤 「如對文不異」也不要背錯 那麼次當靜心 這個是觀心 觀音聲性空-如空谷響 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 聲音不可得 可是句義呢-能夠被引起我的正念 言詞辨了 運此法音 充滿法界 對不對啊? 要辨了 然後能夠普施眾生 所以諸位啊誦經要有目標-我要誦幾部幾部 也很好 但不能只是求快 你要字句分明 普施眾生 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好!那麼這是第八、第九兩節 我們再回到三十四頁的講義來 我們唸這段文 在第一段中 主要透過身、口的供養 讚歎和禮敬等-積聚福德資糧的方式 來達到消業與除障的目的 這是就前面的那個第一段-第三節到第六節說的 對不對啊? 我們前兩、三節已經講到了-對不對? 好!那麼第二段是指什麼呢?-是指逆順十心的運用 是第七節 我們看一下下一段說明文 第二段則是正修五種懺悔法門 以運用逆十善心的觀想方式 確切地在行者身、心之上-引生懺罪、悔過的力量 藉此以翻轉行者-夙昔之惡業種子為善因緣 而成就以下第三部分-正修圓頓止觀時的助緣 另關於懺悔的義涵 智者大師在《金光明經文句》-卷三〈滅業障品〉中多有提及 如云 懺者首也、悔者伏也 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 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 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 棄往求來-故名懺悔 又懺名披陳眾失 發露過咎 不敢隱諱 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 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 慚則慚天-愧則愧人 總此賢聖皆名人 第一義理名為天 約人天論慚愧懺悔 好!這裡頭啊 前第一段跟第二段這個文呢-很容易懂 倒是在引《金光明經》那段文-說什麼叫懺? 懺就是首也-悔者伏也 什麼是伏啊? 伏就是伏順 不逆就是伏 伏就俯 那麼懺為什麼叫首? 「首」就順從 以你為首 以此為首 就順從 是這樣 懺是白法 悔就黑法 「懺」是我內心起懺恥之心 「悔」就是悔我所作的惡業 所以黑法須悔而勿作-有沒有看到? 須悔而勿作 「悔」悔惱我曾經做了-我今後不做 懺呢 懺是什麼?-企求善法 白法要企而尚之 善法要怎麼樣? 要發起善心來企求 又「懺」是修來 「悔」是什麼?改往 發願當來不再作-就是悔 修來 不!悔呢 「悔」就是什麼?-改過我過去所造 那麼「懺」呢-就是發願當來我不再造 有時候倒過來說啦 總之「改往修來」的意思-是這樣 那麼呢 棄往求來-名為懺悔 又懺名披陳 「懺」說出我的過失-發露我的過咎 不再敢覆藏 那「悔」呢-就是我將我的心也斷掉 所以有懺有悔 光懺不悔還不可以-下次還會再作 小孩子就是這樣 跟媽媽說我錯了-我下次不敢了 下次還照幹-對不對? 那就有懺無悔-是不是啊? 沒有斷那個相續心 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 「慚」是慚自己-「愧」者愧他人 那麼呢 賢聖都叫做人 包括任何一個他人-也叫人 那慚是慚天-對天的理、對理覺得很過不去 那個道理我怎麼知道了沒做呢 很慚是這樣 起慚愧心 所以說約人天論慚愧懺悔 是這樣 好!我們先上到這裡 不是!這一段我解釋到這裡 那這一段解釋到這兒-那下一段呢 這段文說至於懺悔的種類-則依大、小乘分 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 取相(定心運想,相起為期) 及無生 了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觀業實相 見罪本源 法界圓融 真如清淨 等三類懺法 而此部分正屬「大乘作法懺」-一類 至下一部分方是-「大乘無生懺」所攝 先到這裡 這個懺悔的種類 我們上次已經講到-分大乘小乘對不對? 大乘小乘都各有-作法懺、取相懺還有什麼? 無生懺 是不是啊? 那麼這一段呢-事實上是大乘的作法懺 對不對?這一部分 從第三小節一直到-第八、第九小節 懂嗎? 這都是屬於作法懺 那到下一節第十節正修三昧-才是所謂的大乘無生 大乘的什麼呢?-無生懺 觀罪性空 這裡我們之前都講過了 好!那麼下一段呢說 再者懺悔六根業-名之為「懺悔」於理易明 而「勸請」等餘四-何故而亦名之為懺悔呢? 四明尊者在《修懺要旨》中-於此更有說明云 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 「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 「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 「迴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 「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 所以說我們說懺悔 明明這懺悔就是-剛剛講的懺悔六根嘛 對不對? 明明就是懺悔六根 那既然是懺悔六根的話 那為什麼這個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也叫悔呢? 這裡就講到-因為悔有改過的功能 對不對啊? 那我剛剛上一堂課我講了-對不對? 為什麼? 就是因為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都逆轉你平常的錯誤的勸請-跟隨喜跟迴向跟發願 是吧? 我們在佛前有沒有發願啊? 有啊!發願我賺大錢-發願我身體健康(台語) 都嘛是發願這個(台語) 發願我找到一個好工作-然後以後賺大錢供養三寶 有沒有啊? 然後等到賺大錢都再跟師父說-師父!我現在還沒有空喔 我現在還要再轉投資-沒有現金 師父說沒有現金沒關係啦-給我股票也可以 不過不可以水餃股喔-也不可以 師父那個都是用油漆的-我不需要貼壁紙 所以說這個行這種-懺悔、隨喜、迴向、發願 要及時而作-不要等到未來 好!那麼這就是說到滅過之能 對不對?是不是啊? 所以我們要正確的懺悔以外 我們要正確的隨喜、迴向、-發願、勸請 我們不但啊 波旬說請佛入滅 你知道波旬為什麼請佛入滅? 他去跟佛講 要騙佛你知道嗎?(台語) 他說哎呀!你證這個法太好了-太高妙了 不過這放眼娑婆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受得了的啦 很好是很好啦-做不來 我看您老人家省省吧-我看還是入滅好了 那釋迦老佛爺很可愛啊 嗯!有眾生勸請我要入滅 那好吧!我就隨順眾生 好歹我度一個 我就度你這個波旬 你要我這樣幹我就這麼幹 我就入滅好了 在天上的人一聽到 什麼啊?哪有這種事(台語) 佛才出世 什麼波旬來勸佛-佛就要入滅(台語) 不行……他就下來了 下來了就-佛陀請慢(台語) 還是請您老人家講法 他才開始講《華嚴經》-這個大法給這個大菩薩聽 這樣你聽得懂嗎? 那我請問你-到底是誰請佛住世? 誰?誰嘛? 不是天人哦 是波旬 是波旬逼天人下來的 讓佛去演這個戲 佛也要有人正式的來請 可是沒有人會來請啊 在娑婆世界-沒有人會來請佛講經 波旬不過是-一切眾生心念的統一一個樣子 叫做不見得人好 那就叫波旬 所以他不希望佛出世來幹嘛?-講那些解脫的話 大家一把爛-就不是很高興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幹什麼你來講那些 人天黯闇大家一起暗-對不對? 不要有一個人亮 你現在跑來要說亮-所有人都不歡喜 所以那個時候沒有人能夠覺悟 所以波旬當然替眾生講話-叫你乾脆入滅好了 那種事情很難做 哎!理性當中你覺得佛很好-可是你不一定隨順佛所教 這就是我們習性、感情、習慣-等等這些轉不過來 轉不過來 你看有人刷牙 有一種牙刷是什麼?-是那種橡皮的 它不用牙膏-它就那樣戳戳戳 牙醫師說這樣子刷牙最乾淨 不用牙膏-就用你的那個口水就好了 就像原始時代-佛陀也是這樣說的 他咬楊枝這樣嚼著弄 可是你覺得呢? 你會這樣做嗎? 哎呀!我試了一下 很好啦!但實在太浪費時間 所以理性上覺得很好-感情上跟習慣上實在礙難奉行 所以就沒有這樣幹 你有沒注意到-我們人很常常是這樣 連這種刷牙的小事-你就很難改了 何況修道 何況你習氣很重的東西-對不對啊? 所以波旬請佛入滅-這是反向的來表現眾生的心情 這個時候天人看不下去-趕快下來請佛住世講佛法 所以兩個人一起演了這個戲-是這樣 好!那麼這個就是勸請如來了 翻過來講義三十六頁 就事懺的角度視之 懺儀的重點到此算是告一段落 以下所起的第三小段 則是繞佛與誦《法華經》-(或單誦〈安樂行品〉) 此時誦經當有二種用意 一者前已供養、禮敬-乃至懺悔、發願等 身心漸獲清淨調熟 此時更加誦經 必容易達到隨文入觀-圓解經意的效果 並可依此深解為基礎 在往下「正修三昧」中 深入思惟其義理 可說此段正是為了以下進一步-的修持而作準備 其次則是為了攝受部分-尚不能久坐禪觀的初修行人 大師乃依《普賢觀經》 「不入三昧,但誦持故-見上妙色」之文意 而令彼人增加誦經之修持 同樣能達到修懺之利益 好!這裡是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對不對? 為什麼要誦經? 誦經第一個就調熟你的心-增加你的禪觀 增加你的禪觀 同時在靜坐當中-也能夠依著經文的內涵來修持 一方面能夠依文解義-深入經教裡的內容 二方面能夠再提醒你-從而再深入修止觀 最後一節第十節叫你怎麼樣? 正修三昧的時候-依著經文來正思惟 不要自己亂想-要依經文想 是這樣子 那這樣子呢來成就什麼?-成就你的修持 成就你的整個完美的修持 不過就事懺的部分到這裡-誦經完畢就結束了 懂意思嗎? 誦經完畢是結束-事懺的部分 理懺的部分開始就去靜坐-觀一念三千怎麼樣 空、假、中三諦圓融 這樣知道嗎? 這是這樣 那麼當然誦經還有另外目的 就是說對於不能禪觀的人-他就讓你誦經 所以拜完懺誦經 誦完經休息一下-再拜懺 拜完懺再誦經 誦完經再休息一下-再拜懺 這樣也可以完成什麼?-一日六炷香 也可以 這樣懂嗎? 好!接下來啊 第4•3節 第四章第三小節的第三小項-就正修三昧了 正修三昧 正修三昧在哪裡呢? 在下一頁的正文-第三十七頁 好!第三部分的「正修三昧」 即事懺之後的「理懺」 屬於「無相修」的部分 《修懺要旨》云 上諸觀想(指前九節之事懺) 雖皆稱理-而帶事修 蓋欲行人涉事之時 體事即理 心無倚著 功不唐捐 故如前施設 今之禪法-(指第十節之「正修三昧」) 乃是正修-純用理觀 就懺儀原意 這一部分的禪觀正是本懺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如遵式大師在本懺勘定序文中-即明白地指出 十科行軌 理觀為主-(指第十節正修三昧) 儻一以誤 九法(指前九節之事行)徒施 好……這什麼叫第三部分? 我們回到講義二十八頁來看 什麼叫第一部分? 看到沒有? 講義哦……講義二十八頁 那個表格有沒有看到? 第一部分是什麼? 啊? 勸修跟什麼? 跟什麼? 欸……勸修跟什麼啊? 跟正修裡頭的什麼?-修前方便 好!第二部分是什麼? 啐!正行裡頭的什麼? 事懺 不是!往下看最下面 供養、禮敬跟修行五悔-還有行道誦經 這是第二部分 那第三部分就是理懺-有沒有? 這叫無相修-也是正行沒有錯 那是在怎麼?正觀一實相境-也就第十正修三昧 是不是啊? 那麼正修三昧他就說到了-正修三昧是什麼呢? 他就講到說 回過頭來看這個三十七頁 遵式大師在《修懺要旨》-當中說 他說前面九節也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 這樣合起來是不是九節? 是不是九節? 懺儀的九節對不對? 總共九個節對不對? 是怎麼樣 雖皆稱理對不對? 不是ㄔㄥˋ-是ㄔㄥ 稱的那個理-對不對? 內還有理啊 可是帶事修-對不對? 理中帶事 事中帶理修而已 是帶事修 如果這是要讓行人-在這事相當中即這個事相 能夠體會那個道理-對不對? 體事即理 是不是啊? 所以心無倚著-功不唐捐 如前所施 那麼現在要正修三昧的時候-就專修理觀 那是正修行 所以那個遵式大師也提到 他說十科的行軌-是以這第十科為最重要 前面九科都是怎麼樣?-來助成的 結果我們今天在外面拜懺-其實我們都拜前九科 剛剛好那個理觀我們沒有做 那為什麼? 因為我們是初修之人 懂嗎? 懂不懂? 將來也要能夠理觀-是這樣 好不好? 這樣就了解了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正修禪觀的文又是怎麼說的呢 翻開來這個《輔行集註》 正修三昧-九十四頁這段文 那就要唸一下了 行者行道誦經竟 當就坐處 入繩床中 齊整衣服 端身正坐 閉眼合口 調和氣息 寬放身心 一一如坐禪前方便中說 然後歛念正觀 破壞罪業 云何明正觀 如菩薩法不斷結使 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是名正觀 好!這裡總說 總說時間跟方法-還有觀的內容 時間是什麼時間? 行道誦經竟 地點在哪裡? 加個地點 是在哪裡? 當就坐處 入繩床中 有沒有看到? 是什麼地方? 是止觀堂還是懺堂? 止觀堂 對不對? 入繩床 以前的床不是spring(彈簧) 也不是那個什麼? 什麼記憶棉膠、太空膠-都不是 是什麼? 是繩子編的 也不是彈簧床哦 是繩子編起來的 綁在那個四個框框-然後架高起來所以叫繩床 懂嗎? 懂不懂? 它是編得平平的哦 你去印度看你就知道 編得平平的 不是現在那種吊床有沒有? 吊在樹的兩邊-中間陷下去那樣 不是!那是西洋式的吊床 不是 好!入繩床中 然後動作要怎麼做? 齊整衣服 端身正坐 是閉眼合口 調和身息 調身、調心、調息 放寬身心-一一如坐禪前方便中說 這《小止觀》啦 所以我們現在我們正在講-《小止觀》就是這個 在寺裡講《小止觀》-就是講這個 所以現在就不講了 就這個弄一弄 將來你們再聽光盤、光碟 然後呢 調身息好了之後就幹嘛? 方法是這樣了 地點、時間 地點跟方法接著呢-就觀的內容是什麼? 歛念正觀-破壞那個罪業 這是目的 也把目的講起來-要破壞罪業 那麼方法是怎麼樣? 云何正觀? 如菩薩法不斷結使 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是名正觀 不斷那個煩惱-但是也不入那個煩惱 結使就是煩惱 所以我說我們承認我們有情緒-我們有貪念 我們有貪、瞋、癡-我們得承認 這叫不斷 我不去斷那個結使 但是我們-不能隨順這個煩惱境去 所以說夫妻 你說你為什麼要出家 你去跟你太太講 老婆!我實在非常愛妳-也捨不得放下妳 但是因為我太愛妳了-我還是決定要去出家 她就會很感動 這樣原來你不是去愛別人-你是去愛佛陀 好啦!放你一條生路 哎!你是真的啊 你是真的還有愛啊 你不斷結使啊 可是你不住使海啊-你有理性啊 觀察什麼?-使海 這個什麼呢 這個罪業是什麼呢?-一切法空如實相 這樣了解嗎? 這樣比喻你就聽得懂 不過一般人恐怕也不容易啦 所以大部分佛陀就教你-乾脆斷光光算了啦 遠離它啦 不過這一遠離的結果-你那菩薩的種性就會消損 你懂嗎? 喔!不遠離我會死(台語) 對…… 這次那個高雄救火 兩位打火英雄太靠近-就這樣燒死了 是不是啊? 所以他值得恭敬、值得尊敬 為人而犧牲性命 我們應該為他迴向 不過這個例子也可以讓你知道 那是一把 結使是一把火 你懂意思嗎? 太靠近還是會燒得死翹翹哦 要怎麼樣? 要有防護罩 師父會告訴你防護罩 就是你要稍微有戒律的概念 你應該要有戒律的觀念 你要遠離 你要遠離、你要阻擋住-才能怎麼樣? 才能夠不斷結使又不住使海 不斷那個煩惱-可是你又不入在這煩惱當中 隨順煩惱過日子 兩者皆不離-走中道 這個時候觀察什麼? 諸法如實相 一切法空如實相 所以大乘天台這個修法很高竿 不過也有一點兒小危險 諸位要小心 所以怎麼辦? 多誦經啊 不要沒事找事啊 好危險喔 對不對? 到時候燒得死翹翹 被抬了出來糟糕了 這是名正觀 好!正修三昧第一段總說了 下面就要一一說 這就精彩了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