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天台禪法的特質 20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禪法的特質 〉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講義十八頁-第三章第一節 天台懺儀行法之目的 正文當中最後一行-講到誦經等 那麼我們提到了誦經的價值-誦經的方法 以及誦經根本上是一個修行 尤其以天台宗來講 它建立了中國以誦經為-修行法門的主要的價值 所以中國漢傳佛教-幾乎各宗各派都崇尚誦經 哪怕是禪宗 淨土宗就別提了-當然也誦經 也是誦經的 誦經本身是一個修持 不過相對的呢 在這個其他的教派當中 非漢傳的教派那就不一定 是不一定 不一定那麼崇尚誦經 這個所以說這個各有入處啦 但是我必須告訴你 當你面對別人的質疑說-誦經怎麼有效用?(台語) 經是拿來研究用的 那你就要告訴他 是的!我誦經就在研究 要知道這樣子 懂嗎? 你不要跟他辯論太多 是這樣 其實他那個研究-常常是妄想分別 是這樣子的-一般呢 所以我們一般不用講 我們的誦經就是研究 我們也並不是-不去了解它那個詞句的意思 所以說三業之禮拜 這禮敬就要禮拜 那讚歎就要稱唱 旋繞就經行-那麼繞佛 乃至於誦持-就誦經 最後用心中去作意-就如理作意 這剛好是身禮拜、口稱唱 「身」禮拜、旋繞 「口」稱唱、誦持 然後「意」是如理作意 有沒有? 這如理作意-還包括正在禮拜當中 你要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等這樣子內容 還有我此三業如帝珠 那麼這樣子的這種 我三業性如虛空-釋迦如來亦如是 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 這樣子的觀想-要如理作意 懂嗎? 這一些的這樣子來達到 剛剛這些修持 透過三業的這樣禮拜、誦唱-以及作意等 來達到什麼結果呢? 來預先達到 為什麼要預先呢? 因為三昧 〈法華三昧懺儀〉我說過 它正是修止觀的-當下的一個法門 同時它也是完全捨掉這些-行動、稱唱 專心一意地在心中參法華三昧-的前方便 所以叫做預先怎麼樣……-懂嗎? 你如果現在業也不消 那麼呢這個念也不專 正見也不堅固 那你說你現在就要坐在那裡-參法華三昧、思惟法華深義 你有可能嗎? 不可能嘛 對不對? 這是顛倒妄想嘛 正見未固、業障未消 福報不足、身心未調柔 還有一堆障礙-你還沒懺悔 你憑這樣子一個破爛車子 你說你要去跟人家-做世界F2大賽 怎麼可能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樣聽懂我意思嗎?-是不是? 所以你要修復好這台車子嘛 是不是? 那就預先的修復好 所以什麼叫 怎麼修復呢? 預先達到消業-第一種 集福-第二種 除障-第三種 息心-第四種 調身-第五種 懂嗎? 是這樣 不過還有加個「等」字-就不只這些 當然還有具足正見 這都屬於息心的部分 具足正見 增上什麼呢?-信心 這都可以寫下去 具足正見-增上信心 然後呢熟練方法 熟練作意之方法等 這樣子呢都是你預先要做的 它能達到這些效果 消業障 對不對啊? 求懺悔 禮拜佛 那就消業障對不對? 你讚歎佛、供養佛、莊嚴壇場-發願為一切眾生 那這些就在集福 那麼呢修福消業 那麼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的力量跟事情就越來越少 對吧? 所以說這除障 調身 調心 息心 你這樣子之後 你就發現這才是價值所在 你就不會再到處做土撥鼠啦 這裡踜一踜 這裡鑽一鑽 這裡看一看 到哪兒都看到你 哪裡做水陸 看到你在那裡-穿那裡的夾克 這裡在講經 看到你在那裡做標兵-站在那裡 那麼呢這裡在建寺-看到你在做委員 那裡在做慈善事業-看到你在募化 到處鑽、到處聽 是這樣 剛開始可以 慢慢地你就要收攝成-你自己的專心修行的法門 息那個心 這是息佛門裡到處亂鑽的心-這還好囉 那還有一種人更慘 還在世俗當中到處亂鑽 貪染世俗 那這個心更要息 還在情感當中呢-七上八下 那這個也要息 在法門當中尋找這個息-說稍晚一點那也就罷 這世俗的心更要息 那這一息了你就不奔波 心就不七上八下 你心就不染污 那身就會相應的好 然後慢慢地你得了這個感應-你心就更堅固 這信心堅固 然後你知道怎麼觀想 常常這樣觀想 你將來靜坐的時候-你就會觀想 這不就調熟你的觀法 對不對啊? 所以堅固你的知見 增上你的知見 堅固你的信心跟願心 調熟你的心理跟方法 思惟的方法…… 噢!有這麼多好處你看看 所以拜〈法華三昧懺〉 真是將來你開悟的什麼呢?-保障 那不開悟 你的念佛一定有強大的助緣 是不是這樣子啊? 有人誦《金剛經》 結果他沒有求往生 結果還被閻羅王捉去 他就跟他辯論 欸?你怎麼捉我咧? 我為什麼不捉你啊?-你還有業障啊 沒錯!我是有業障啊 可是諸佛有說呀 佛陀有說-誦《金剛經》的人不入地獄的 啊!你誦《金剛經》 馬上立正 然後閻羅王馬上開簿子 嘿!你們這些小鬼 他誦《金剛經》-怎麼不早告訴我呢? 哎呀!師兄那沒問題…… 找你來太抱歉了 那發派你回去 回陽間好好弘揚《金剛經》 你誦《金剛經》 也不過空性為主哦-就能這樣 那何況你誦《法華經》 即便你誦個〈普門品〉 你還拜〈法華三昧懺〉-求什麼? 求徹底諸佛的什麼?-究竟大悟 要是閻羅王又搞不定 又把你弄錯了-把你捉去了 你大可跟他講 欸!你也差不多一點(台語) 我拜〈法華懺〉的咧 我誦《法華經》的-你怎麼捉我來? 那個時候他一定要-弄一個什麼? 上等艙的飛機票讓你坐回來-我告訴你 是不是啊? 所以這個是一本萬利-你怎麼不去拜咧? 是不是啊? 能夠諸法全收-還能做往生資糧 哎呀!拜〈法華三昧懺〉-很好的呀 那你說那拜〈八十八佛懺〉呢 也很好 但〈八十八佛懺〉主要-又是〈法華三昧懺〉的更前行 所以我們的沙彌、淨人-都先讓他拜〈八十八佛懺〉 是這樣子的 然後到一個層次了 法門也比較調熟-做比丘了 那才專心來拜 可能做比丘還得要再拜 比如我們現在還有比丘在拜-〈八十八佛懺〉 也一樣 那拜完了 為什麼呢? 因為拜〈八十八佛〉容易專注 它就是少分的發菩提心的文 後面也都是以求懺悔的短文 中間就是佛名 先讓他這樣專注的求佛、消業-比較專注 那觀想確實還有一點觀念 那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我們雖然讚歎-〈法華三昧懺〉 我們也知道這個門檻還有一點 所以你還是多 已經在拜〈八十八佛懺〉-那當然你繼續拜 拜到一個層次了 你那個法門的歡喜自然-會帶你去拜〈法華三昧懺〉 這樣懂嗎? 好!那麼調身心息等目的 以漸次地趣入「法華」義海 這裡「法華」括弧起來-就不只是《法華經》而已 是以《法華》所代表唯一佛乘-的這中道實相之理 通通屬於法華部的內容 這樣了解嗎? 那麼這裡頭框起來的意思是-不只是一部經而已 這樣懂嗎? 好!以漸次趣入「法華」義海 有了這樣的行法方便-來調熟身心與意識 才能內外一致而又沒有障礙地 緣《法華經》的義理-而修習圓頓止觀法門 那麼這個目的 正是「法華三昧」行法之所以-被提出來的主要目的與意義 看到沒有? 就是這樣 為了調熟 為了讓你將來能夠什麼? 修持《法華經》裡頭的-圓頓止觀法門 從而證得法華三昧 緣《法華經》的義理 為什麼這裡要特別提經? 因為以它這部經為首 懂嗎? 所以修持要以單點趣入為主 所以這時候就緣這部經 所以你一般來講 已經到了一個程度了 對天台的教理、信仰、認知-也到一個程度之後 我會告訴他說-先這樣子的拜法華 拜〈法華懺〉、誦《法華經》 拜〈法華懺〉、誦《法華經》 然後到一陣子之後呢-再專注一下 專心拜一次的《法華經》 一字一拜喔 一字一拜 它前面有拜經序-你去看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這個華字華寶-拜下去 起來之後再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妙法蓮華 經字經寶-拜下去再起來 再念一次南無大乘妙法蓮-這樣……一路拜 它前面還有前行-一段文 你每一次拜的時候-前行文要念…… 念到那一句要開始拜…… 拜完了要結束-再把後面的迴向什麼再拜完 這樣子一次 這樣一座-差不多一個小時囉 九十分鐘囉 七十分鐘囉 累了!然後再來這樣 這樣拜完一部《法華經》 然後再拜 然後再誦《法華經》 《法華經》拜完-誦《法華經》也誦 誦……到一陣子 然後這時候專心來三七日……-這樣來專心拜〈法華懺〉 剛開始一天一次〈法華懺〉-是形成你每一天的功課而已 這樣懂嗎? 是這樣 然後也拜《法華經》 拜《法華經》完了之後-就誦經、拜懺…… 最後專心誦經一陣子-三個月 好!這個時候捨掉它了 就專心三七二十一日 一天拜六部〈法華懺〉 一天拜六部〈法華懺〉 然後剩餘的時間靜坐、誦經-靜坐或誦經 靜坐、誦經……這樣專修 這就是修《法華》的什麼? 天台的專修法門是這樣子的 它有個前行-慢慢調熟…… 最後在閉關當中-就專做這樣子的事 專修這樣內容 這樣諸位了解嗎? 好!那麼漸次趣入-「法華」義海 有了這樣那麼這 不!就是說緣於法華的義理-而修習圓頓止觀法門 這樣就能緣於法華義理-圓修止觀的法門了 這個圓頓止觀的法門 這是〈法華三昧懺〉的-目的跟意義 這樣了解吧? 那麼這裡引一段文來證明 正如天台大師在本《懺儀》之-「證相分別第五」當中 他有這麼一段指示說 當知三七日為期 作如上所說的六時而行者 ﹝正﹞為教新學菩薩 ﹝以彼﹞未能入深三昧﹝故﹞ 「先以事法調伏其心」 破﹝彼﹞重障道罪 那麼呢因此身心清淨-得法喜味 看到沒有? 有沒有看到? 這智者大師就這麼講 以三七日為期-作如上所說的六時而行 每天行六時 懂嗎? 六次 那麼呢以三七日為期-這樣專心來修 這正是為了新學的菩薩 他未能夠深入了法華三昧思惟 所以先以這樣子的每天六時-這種事法 事法就是有動作的 有具體的什麼?-操作 不是在那裡靜坐而已-觀想那個理而已 是事相上這樣做 但心中也漸漸地觀想 調伏他的心 是這樣 所以剛開始是事法是-先拜〈法華三昧懺〉 他老人家意見-先拜〈法華三昧懺〉 然後接著誦《法華經》 然後拜〈法華懺〉-誦《法華經》 然後一段時間就專注的 三七二十一專注的-拜〈法華懺〉 出來的時候呢 你就靜坐、參禪-參《法華》的義理 還不懂-那麼繼續誦經 誦經……捨到這個 誦經……平常誦-邊誦就邊參…… 越參越得力…… 也不誦了 也不拜了 就專心參…… 那就久修的人 禪定也好 緣念也強 對於《法華》的義理-能在心中很熟練 依教參禪 一起來之後 欸!這些事法通通捨 事法通通捨 你每天正在參《法華》的道理 也就等於正在理相上-拜法華三昧懺、誦《法華經》 懂嗎? 這個時候參……還是會累的 再放掉 再拜懺、再誦經 再拜懺、再誦經 再拜懺、再誦經 讓它力道放緩 放緩了 放緩了一陣子 然後再來一次三七二十一日-修〈法華懺〉 然後修完〈法華懺〉了 再誦經一個禮拜或怎麼樣 這個時候又捨掉這個事相-再專心參禪 參《法華》天台的什麼?-禪法 再專心參 圓頓止觀 再修圓頓止觀 專心修 又可能是三七二十一日-或者三個月 參得非常好 那別人要護你的關哪-這樣子 就這樣一路的這樣子 緊一下、鬆一下 動一下、靜一下 誦一下、拜一下 觀一下-然後唱一下 這樣子的活動…… 三年為期 這就是閉法華關-是這樣的 閉法華關也不盡然的-全部誦《法華經》而已 這樣了解嗎? 以天台來講不是這樣 那麼在這當中 你是不起解-不修這個解門的 因此解門必須在閉關之前-專修之前 你把解門學習學好-道理弄清楚 是這樣 好!那麼這樣子呢 所以這段文就是-你們大家了解了 接下來 引文中所謂的-「以事法調伏其心」 正是法華三昧的目的所在 看到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又如《摩訶止觀》卷二上 亦以「有相行(事修)」 與「無相行(理觀)」的觀念 而兼帶提到了「懺儀行法」的-禪觀作用 彼文云 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懺 「為悟弄引」-故名有相 若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者-故言無相 看到沒有? 就是說什麼 它這兩種方便 一種方便是 有一種行人-涉事修六根懺 也就是〈法華三昧懺〉 有沒有? 〈法華三昧懺〉五根悔-這六根懺 這樣來講〈法華三昧懺〉 是這樣的所以涉事修六根懺 為悟來弄引 為什要弄引?-因為有動作 是不是這樣子啊? 有動作 要去操弄它 要引導它 是為了那個悟 所以這是事修來調熟身心 對不對? 然後呢故名 這樣子有相的弄引 所以說故名為有相 但是呢 如果捨了這個相 但在止觀堂中呢 直觀一切法空這樣為方便 聲聞人觀一切法空為目的 大乘人觀一切法空為方便 懂嗎? 由空而不空 不空再入什麼?-中道實相 所以以修空-一切法空為方便法 那麼故言為無相 這個時候你只觀它 心中觀-身口不動 這樣為方便的話 這麼這是無相 因為沒有弄引的 拜、唱、念、行-行動等等這些都沒有了 只有意念中的觀 這樣懂嗎? 這樣叫做無相 那麼這裡註解第三十一-引了一段〈安樂行品〉 這個《法華三昧懺儀》的-證相分別第五當中有一段文 他接下來說了 他說若欲一心常寂-入深三昧 即須廢前所行-(指懺法事修部分) 那麼直依「安樂行」 常好坐禪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動、不退、不轉等等這樣子 那麼不起內外諸過了 這樣懂意思嗎? 不起內外諸過 內心-正念中道實相 外緣-不散心雜話、違犯戒律 這就不起內外諸過 那麼專心歷境對緣直修什麼?-法華三昧安樂行 身、口、意、願-四大安樂行 這樣叫常好坐禪-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懂嗎? 觀一切法空為方便-如實相為究竟 這樣知道嗎? 是這樣 所以他說如果你已經能夠-一心常寂了 也好樂這樣了 也能深入正定了 定功也有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拜-〈法華三昧懺〉的前半部 有請、有拜、有稱誦、有念誦-有旋繞等等這就不要了 有懺悔這都不要了 因為你已經能入正定-能真如理的觀察了 這個時候你就直接修安樂行了 就直接專誦〈安樂行品〉 不是誦〈安樂行品〉-依〈安樂行品〉的道理來觀 這時候只有靜坐在那裡觀 這樣懂嗎? 可是這個時候還是會羸-懂嗎? 修不下去的時候 你又修不下-你就再退回來再繼續修事相 然後再繼續觀 再繼續修事相-再觀 等到觀到你已經沒有累的感覺 你隨時就是這樣觀…… 靜坐也觀-語默動靜也能觀 這個時候再也不用事相了 因為你心已經調熟-你何必再來亂它呢? 對不對啊? 這時候就一路就這樣觀 這個時候開悟在即 今生不悟來生悟 往生憑這樣一念就往生了 這樣懂吧? 好!所以 不過這要觀一切法空為方便-如實相的正見 這當中不起內外的諸過-有沒有? 我剛剛隨便-我剛剛隨緣講了一下 內諸過就是什麼呢?-觀境不正確、起貪瞋癡 或者是根本觀入空-住於空 這都是過 是以空為方便而已 以實相為目的 懂嗎? 結果你就在空-住於空而不動 那這樣就是過 先不要說什麼粗重的起貪瞋癡 修到這裡來已經差不多-不再起粗猛的貪瞋癡了 這樣了解嗎? 好!是這樣 那麼 那麼外諸過呢? 就是犯戒、散心雜話、做雜事 你是道場的負責人-你也不再決策什麼事了 你不要再打個電話 那個什麼事情怎麼樣啊-哪個建築怎麼樣啊 這都是過 哪正在專修哪還那個 是不是啊? 所以沒有關房裡頭有電話的啦 連內部的內部電話都不應該有 只通內線都不應該有 都不應該干擾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一些的 也不應該掛那個-專修的法門之外的文字 讓你看到都不對 所以也不要有藏經 就只有你專誦的經、懺本-這一類的 那麼翻過來第二十頁了 由此可知 若就廣義的立場說 天台所謂的「三昧行法」 正是以「事修」和「理觀」-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觀儀軌 依於這樣的儀軌 吾人可以漸次地調熟身心-(文云:為悟弄引) 而自然地趣入天台圓頓止觀的-禪觀修持之中 以證得圓教不思議-中道實相之理 這做結論了-看到沒有? 是不是啊? 廣義的立場說 天台宗的所謂三昧行法-其實就有事修跟理觀兩大部分 那麼事修 就是〈法華三昧懺〉的前半部-事懺的部分 理修就是理懺那一部分 誦經隨文入觀-還有呢 不是誦經隨文入觀 這個……在止觀堂中修止觀 這個是理觀 可是事修當中也有理觀-理觀當中也有事修 這樣諸位了解嗎? 你正在拜佛你也要觀一念三千 你也要觀中道實相、三諦圓融 事修中有理觀 那麼理觀中也有事修 你不會一直禪坐 你也會起來拜佛 你也會一段時間誦誦經 你也會經行 你不會一直坐著在那兒觀 可是你正在誦經你還是在-你那個心是隨文入觀 你經行雖然已經離開座了 可是你正在經行這個事相-你還在觀這個……中道實相 這樣諸位了解嗎? 好!所以說事理 分開說是隔礙的-其實它互相交融在那兒 這樣子自自然然地趣入到天台-圓頓止觀的禪觀修持之中 以證得圓教不思議中道之理 只是這類的三昧行法 若依身儀來分 則有常坐三昧-也就一行三昧 那麼常行三昧-也就佛立三昧 還有半行半坐三昧-也就法華三昧、方等三昧 以及非行非坐三昧-也就隨自意三昧 那麼呢 等四類的不同 它們各依 各自因依不同的典籍-而有不同的事修方式 其理觀所緣之境-亦因此也有下手方便處的不同 此中「法華三昧懺儀」-即屬半行半坐三昧的一種 下面其實還有一段話 它所緣的經典 則是以《法華經》-跟《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還有《無量義經》等-法華三經為主 可以再補上這一句 那麼呢這裡已經在鋪陳著-第二小節的內容了 它預設著這四種三昧行法 那麼呢各有怎麼樣? 各有不一樣的所依經典 因此行法也稍有不同 接下來就第三章第二節的-法華三昧之契機 它就要點出來 它為什麼在諸種三昧行法當中-特別契機咧? 除了它專注地-以這個《法華經》 法華三經為根本 這最直接了當 是跟它的創宗的思想核心-最接近 以外呢 它還有所謂的-四種行儀當中的差別 它最契機等等的意義 這之前 前兩、三堂課我們都講過了 我們這裡再看看它文怎麼說 當然一切法 一起唸 當然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一切法門亦無有高下可分 唯有應機為上 因此欲修習圓頓止觀 並非唯修「法華三昧」不可 然而自從智者大師創建-天台教法以來 法華三昧的修持-即一直歷久不衰 而且長期地受到天台學者們-的重視 箇中原因 一部分固然與中國佛教-對《法華經》修持的廣大久遠 與特別契機性有關 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它的歷史性地位 這點已在本文第一章中-有所提及 好!暫時唸到這兒 當然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所以說法門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下 法門既然沒有什麼高下 那麼所以以應機為它的上 所以不必說你好、我好啦 那因此呢如果就算是天台-要修習圓頓止觀 也不是說一定要修學-〈法華三昧懺〉 但是呢 自從智者大師-創建天台教法以來 〈法華三昧懺〉的修持-卻一直歷久不衰 而且長期地受到-天台學者們的重視 這個學者不是今天講的什麼-專家學者那個學者 就是如我們 我們叫學人 那麼天台學人-也可以這麼講 就學習天台教法-修持天台教法的人 我們叫學者 追隨之者 他們的重視 那麼這為什麼呢? 那麼以下講原因囉 箇中的原因 一部分固然與中國佛教對於-《法華經》的修持呢 有著廣大久遠-以及特別契機性有關 這一點呢 這個聖嚴長老也有一篇文章 關於《法華經》為中心的-中國佛教的修持方法 我們也收在這個附錄裡頭 各位也可以簡單地去看一下 都是白文很容易懂 提了很多的歷史上的事實-來證明 至於在教理上他論證說為什麼 這他倒是沒有說 不過受到天台的影響很大 這一點倒是應該是 不必怎麼演繹-大家都可以知道的 那麼呢 這個《法華經》的修持-的廣大久遠很廣 各宗各派都要注意到-《法華經》 都要誦持《法華經》 那麼呢這個還特別的契機 這個大乘佛法-唯一佛乘這種觀念 對於中國人特別地契機 那麼因此中國佛教呢 就以唯一佛乘這種-最高圭臬、方向為主的修持 也這樣建立起來 那麼這個就是有這種因緣 那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 就是〈法華三昧懺〉的-歷史性地位 這一點在本章第一節中有提到 幹什麼呢 它是這個本文的第一章-不是本章第一節 本文的第一章當中有提到 為什麼? 因為它是一切天台懺法的母體 都是以它的結構變化出來 歷史性的地位是站在一個-根本的意義上 它流通廣 近代是以〈大悲懺〉流通廣 〈大悲懺〉流通廣 不過呢以它的歷史性地位來講-是以〈法華三昧懺〉為根本 那麼好 那麼這個大家很容易懂 接下來 除此之外 則是與它的善功易行 以及經典的強調-和祖師的評價有關 首先以善巧易行說 「常坐三昧」以長時禪坐為務 末法眾生心性欲燥難安 復又業障深重 常坐之中 即便沒有魔考 亦常墮於昏、掉兩邊 卒難得益 好!這個字應該唸ㄘㄨˋ才對 就短暫的時間難以得利益 還有這個……在唸誦的時候啊 那個要唸做 ㄏㄜˊ -不是 ㄏㄢˋ ㄏㄢˋ 是口語 我們在唸 我和你(ㄏㄜˊ) 我和你(ㄏㄢˋ) 當然都可以 那是口語說法 可是在誦唸的時候呢-那個是要讀音 那要唸 ㄏㄜˊ 和平的「和」音 這樣才比較正確 除此以外 則是與它的善巧易行 這第一個原因 以及經典的強調 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 祖師的評價等 三個原因呢有關 懂嗎? 首先就以善巧易行來說 那麼常坐三昧呢 常時間的坐禪 哎呀!坐到怎麼樣? 坐到這個……氣也弄亂了-腳也酸了 身心想動一動 末法眾生的心性是欲燥難安-難以安穩 那麼欲望燥動 喜歡這個、又喜歡那個-要這個、要那個啦 欲燥難安 那復又怎麼樣? 因為業障深重 這業障重 知見上業障重 所以認錯消息 起錯誤的執著 誤把魔境當聖解 結果就是落於諸魔了 第二種呢 業障稍輕一點-坐不下去 整天坐在那兒不知道幹什麼 那麼只是覺得很舒服 這也是起惡業 浪費信施 浪費時間生命 再來呢 也沒有這樣亂想-坐不下去 是不是啊? 也不曉得要觀什麼? 腦筋一片空白 光聽完課 一走出那個門-就腦筋一片空白了 何況還讓你盤著腿坐在那兒 你還不腦筋空白嗎? 是不是啊? 所以這樣子就是業障深重 很難修 這個時候啊 常坐之中即便沒有魔考 你也常常墮於「昏」-睡(台語) 坐到睡著(台語) 要不就「掉」 「掉」就七上八下想東念西 懂意思嗎? 燥欲難安就是「掉」的一種 那麼這業障深重 業障 所以沒有魔考-也常墮於昏、掉兩端 所以卒難得益 短期之間難以得到利益 當然你也可以說實在難 那就唸 ㄗㄨˊ了 實在難以得利益了 也可以唸 ㄗㄨˊ 看你怎麼解釋 再如「常行三昧」 於九十日中但立不坐 由於時日久長 末世眾生報體嬴弱 不堪耐苦 疲累之中復又易生幻境擾人 因此亦難普遍弘揚勸修 這常行三昧 九十日當中 最短的九十天哦 噢!很操咧-(台語「很不容易」) 然後呢但立不坐 那你說那個大小便怎麼辦? 蹲著啊 不是讓你坐馬桶 是蹲著那種-蹲式的 蹲式比較健康 也不會那個身體-去觸到那個什麼? 那個冷冷熱熱-或者有什麼細菌 是不是這樣子啊? 蹲著氣比較足 蹲著上廁所是練氣功的一種 要知道 這真的啊-有人是這樣子練的 有人也 練氣功的人他蹲著也在-氣也在那個 好!那麼這樣 所以說這個-所以你是蹲著啊 所以說你看 真的想累想睡覺怎麼辦? 難道不睡嗎?-他也睡一些 怎麼睡? 怎麼睡啊? 啊? 吊著那個-胳臂這邊吊著 不是脖子 會死人的 吊在胳臂下-胳臂下 綁著布吊在胳臂下-吊著 那吊著 吊著休息 休息一些 所以你睡不久的嘛 是不是啊? 然後再繼續經行 所以到後來都會起幻覺、幻聽 不是一般人容易修的 要意志很堅固-幻覺、幻聽才不會進來 剛開始一個禮拜-腳腫得跟什麼一樣大 膝蓋幾乎都水腫 心臟無力 所以天王補心丹怎麼來的啊? 就這樣來的啊 就是道宣律師持戒莊嚴 那麼天王都來護持他 他也修那個一行三昧 結果修到一陣子-心力不夠、心臟不能跳 為什麼? 因為你那個血力不足嘛 這個時候呢 天王告訴他配方-讓他去補那個心的力量 所以叫做天王補心丹-是這樣下來的 這樣懂嗎? 這不是說假的-這真的 好!這天王補心丹 那麼就這樣-心力不足 現在我們呢還沒到那個時候-就已經心力不足衝出去了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這個難以怎麼推廣 而且疲累當中-你正念要是不現前的話 很容易起幻覺 很容易起幻覺 那擾人、擾亂人 因此你要普遍弘揚啊-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對不對啊? 又以九十天為期 那麼因此亦難弘揚 好!第三 第三種 「非行非坐三昧」 雖有隨時用心-不拘形儀之善巧 然而修無定相-緣無定境 末代眾生情染垢深-觸境輒迷 若先無固定修觀之內容-與所緣境 則難生慧觀 初機欲修卒難入手 什麼叫做非行非坐三昧?-也就隨緣歷境的三昧 隨自意三昧 那麼呢 它呢就在生活當中修三昧 語默動靜之間修三昧 拜佛也修 靜坐也修 做事也修 與人應對也修 打電話也修 工作也修 生氣也修 高興也修 隨時 所以這要境界很高的人-才可以這樣 對吧? 我們咧? 雖有隨時的用心-不拘形儀之善巧 但是修無定相啊 語默動靜、來往進退 做事、睡覺 說話、拜佛、誦經-通通在修 那沒有一定的相貌 緣的境好多啊 雖然緣的內在-心裡緣的都要緣著中道實相 外在的境很多啊 容易變化 容易被外在境所牽引 所以緣無固定的境 所以啊 末代眾生又情染垢深 情感染濁的污垢很深 污垢很深 那麼我們稍微看看-人家講什麼話了 在報紙上看了不高興了 哪個議員、國會議員-講了什麼話了 哪個什麼退休公務人員-又說了什麼話了 你不高興 或者是誰 這個今天的現前的職員-講什麼了 或者公共建設如何了 那被動 就情染 這大我愛被挑動 或者小愛 這個家庭、夫妻、兒女-孫子女等這些的小愛 或事業的這些你看看-這掛了一堆 是不是這樣子? 這個也要顧 那個也要看 這個也要煩 那個也要想 哎呀!這觸境輒迷有沒有? 「輒」是「總是」的意思 「觸」就是「對照」的意思 對境的意思 所以你如果不先固定的-修觀的內容 以及這個……所緣的境界-先固定給他 則很難生起慧觀 初機欲修行的人卒難-實在很難入手 所以最後點出來啦 接下來我們唸 唯「半行半坐三昧」 動靜互調 語默兼施 時日非長 而又能依緣觀修 誦文思義 定慧雙運 可謂善巧調適 不緩不急 正合末法眾生之根機 這也正是天台諸祖師一向對-《法華三昧》多所推崇的 重要原因之一 好!所以啊 你知道這前面三項都不容易 那麼現在第四項-你就容易理解了 動靜互調 對不對啊? 有動有靜 那麼語默兼施 有時候靜修、觀心 那有時候呢-唱誦 有時候念 有時候拜 有時候繞 時日非長 每天固然可以 那麼呢每一座-也不過六、七十分鐘 那麼呢多一點 你就唱誦一點-兩個半小時好不好? 外面我帶-都兩個半小時 那就也就這樣 好啦!你就是要專修-那三七二十一天 也不用到九十天 換句話說表示它力量很大 是這樣 時日也非長 那麼又有具體的文好讓你觀-讓你依著那個緣而發觀想 那麼呢誦文義 能夠依緣觀修、誦文思義 誦那個文、思那個義-然後修那個觀 那麼這樣子呢-定跟慧就雙運了 對不對? 正誦經時是修定 那麼誦經的過程當中 過程當中隨文入觀 拜佛的時候消業-也是修定 在拜佛過程當中觀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這也是修觀 所以定慧是等持 所以叫雙運 懂意思嗎? 然後這樣可謂善巧調適 既善巧 有緣境可以給你 也能調適 幹嘛?-有動有靜 是不是啊? 能調適 不會讓你太累弄不來 弄不來、修不來 那麼不緩不急 不緩 三七日-每一日也要六炷香 六堂 修六堂也不容易 可是不急、不躁進 讓你徹夜不能睡 有沒有? 像〈般舟三昧〉那樣-徹夜不能睡 不能坐、不能休息 沒有!它還讓你休息 所以不緩不急對吧? 所以正合我們這個末法眾生的-很難招待啦(台語) 很難招待 很難要求 跟你們排上課日子也是很難排 這個說那個不行 那個說要回家看爹娘 那個說要回家看兒女 這個說要回在家裡讓兒女看 哎喲!這個那個 很難招待(台語) 光聽個經 兩個禮拜安排都很難安排了 何況你還要什麼九十天-什麼專心修持 哎喲!阿彌陀佛 正合末法眾生之根機-就是這樣 所以也正是天台諸祖師-一向對於這個《法華三昧》 之所以多所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這裡頭有一個 再接下來呢 我們再看第三章的第三節 這我想大家都能了解了-這關於這樣子的目的 之所以推崇的目的 那麼 當然啦這裡頭提到了-這個經典的強調 祖師的評價等等 其實祖師的評價-也就是它的價值 其實就是等於它的善巧方便 經典強調是稍微少提了一些 文字當中沒有提 只講到-是什麼呢? 因為文字當中 經典的文字當中講到法華三昧-到底要怎麼修的問題 了解嗎? 經典上只強調了法華三昧 沒教你怎麼修 所以天台大師特別以-修法華三昧為目的造了這部 所以倒過來說-經典上講了很多法華三昧 而他今天就是以法華三昧懺法-來立題 可見他就依著經的強調-而建立了這部懺法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你看經-你就知道怎麼修法華三昧 兩個 一個事修-修懺法 一個就理觀-在止觀堂裡頭參 這樣知道吧? 所以說經典強調主要意是這個 好!那麼我們這堂課-時間已經到 剛好上到這一節結束 第三章第二節結束 下一次我們上第三章第三節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