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天台禪法的特質1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禪法的特質〉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到講義的第十五頁 那麼呢 引文後一段 最後一段引文倒數的第五行 就是生死涅槃 即靜散是休息 生死跟涅槃-一個是散、一個是靜 寂滅為樂 寂靜為樂 這個就是涅槃 那麼呢散 輪迴散動-那麼這就是生死 這兩邊皆息 那麼這個名「息二邊止」 那麼這種息二邊止啊-就相對著觀 那麼就是中道第一義諦觀 那麼再來呢 體一切諸假-悉皆是空 那個諸假 「假」是虛假、虛幻相 這裡的假是這個「假」 不是那個「妙假」的假 「妙假」就是妙有 那就不對-那就不同啦 這裡就是眾生的虛妄相-那假相 這些假悉皆是空 那空當下即是實相 那名入空觀 即二諦觀 雖然是入空-不過呢他不住於空 他體會空即是實相 達此空時是觀冥中道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如實而見 在就「即」這個空性當中 你不只是見空-還能夠觀冥中道 「冥」是冥合的意思 冥合這個中道 能知這個世間生滅的法相 這生滅的法相呢 就是這個空的什麼呢-另一種表徵 所以如實 如實是什麼意思啊? 如那個實相 恰恰地以一-就看到那個實相的本質 這如實 如實而見 所以我們常常講啊-如實 如實 如實而見-這是很重要 那我們常見的現象呢-就是世間的那種染著之相 那你一直不願意跳開來 我前天在慈濟大學演講-我講一個……譬喻 有一隻象啊 牠被一條很小的鐵鍊鍊住 你去馬戲團看那個象的鐵鍊-都很小一條 以象的力氣 甚至於能夠呢 牠的鼻子就能夠推倒-這個一台貨車 欸?怎麼這麼一條小鐵鍊-會綁得住牠呢? 那是因為牠從小的時候就綁住 那麼牠從小就是綁住那個鐵鍊 牠長大了之後 牠會覺得說那鐵鍊就是-本來就是綁住我的 牠小時候掙脫不開它 到牠長大的時候牠也不想掙脫 既是懶惰也是成見 牠不想掙脫 然後牠覺得這個是綁住我的 然後呢 牠也會為了這條鐵鍊呢 牠只過牠自己-這鐵鍊以內的生活 超過這鐵鍊的-牠覺得那不是牠生活可能性 牠不願意改變 也無心改變-也不敢改變 所以牠只能看著遠遠的 噢!有水草啊什麼在那裡-很羨慕、乾瞪眼 那有一天呢 欸!這馬戲團著火了 著火了那火一直燒-大家都忙著怎麼樣? 忙著救那些馬戲團的東西 當然不會想到這條老象 哇!那火一燒……-燒到那個象的那個尾巴 牠又躲 再燒……那火太大了-那就烘得牠受不了了 牠一急之下-痛了啊 牠一痛-這腳就一抽 欸!鐵鍊斷了-趕快跑 這條象啊-跟人比起來算是幸運的 人呢沒有這個幸運 你看人從小的時候有家啦-眷屬啦、地位啦 然後這什麼情愛啦 然後長大了之後說要嫁人-討老婆啦 就說這是情愛 然後又生小孩-情愛 然後他就說-我就從小就是這樣子 我不是已經約定好了 這就是我的鍊鎖 然後他就遠遠的看著那個佛法 他也不願意去怎麼樣 他就像那個那條老象-看著那遠遠的那花園 牠只能在那裡乾瞪眼 牠也覺得那很好 可是他覺得-噢!我有一條鐵鍊 那個不關我的事 是我不能夠過去的東西 可是人家那條象在活著的時候-牠就有機會掙脫 那人呢 你們人呢 到死的時候才 閻羅王捉你走的時候-他是用鑰匙解開來 然後你才發現-啊!就這樣子就開開了啊 可是你已經太晚了 你又另外閻羅王把你捉走了 你甚至於沒有機會-活著的時候來掙脫 那條象燒了屁股了、燒了腳了-牠會一抖 用力一掙就開了 那你看看你們頭髮白了-臉皺了 跟以前的年齡比起來-一天天老了 兒女呢 小時候是當你是爹 噢!就是你是他的天 然後媽媽呢 哎呀!跟著媽媽好啊 你覺得好溫馨 現在兒女長大 他覺得你跟他走在一起-就覺得丟他的臉 然後呢 如果你接了他的朋友的電話 他就告訴你 拿來啦!你不要跟他講啦-那沒你的事 他就厭惱你了 然後你也開始…… 看報紙的時候要把眼鏡拿下來-要拿這樣看 然後遠遠的呢在看的時候 欸!好像遠近都已經不自在了 然後開始本來一起來-就可以起來 現在用力……才能起來 那稍微冷一點呢-那關節就已經在作警報 這些都已經是什麼? 這就是火在燒了哦 那人家那條象還比你聰明 牠火在燒-牠一蹬 牠把那鐵鍊蹬開 牠想唉……那不可愛 我這條鐵鍊已經不能鎖我 我要走向那個美麗的花園 那你們呢 火已經在燒了-無所謂 完全無所謂 繼續燒吧 然後呢 兒女不愛我了 那麼呢這個你看看哦 外面的女孩子嫁老公的條件-就說你老爸、老媽死了沒? 或者是不要跟我住-才可以 現在你養了一個兒子-你還在想像 大概我會娶到一個很好的媳婦 這種想法 滔滔天下已經沒有這種 已經沒有這種案例了 也已經沒有這種-沒有這種客戶了 那你還在等待這種客戶來 來臨到你的家園裡 那你再看看你自己的女兒吧 你這種養她懷胎十個月 然後在外面做牛做馬的養活 回來養活她 為了五斗米折腰來回來養活的-這樣子的女兒呢 都對你這個老爹嫌麻煩了 這樣子的無常 你覺得還好-無所謂 我這家還是很甜蜜的 你比那條老象還不如 那所以說這樣子你怎麼可能 那就是什麼? 體一切諸假悉皆是空 這句話你就倒了嘛 你這樣聽我怎麼解釋 你怎麼解釋 我怎麼解釋給你聽-對你都是局外事 都是局外之事 那更何況下面那句話-空即實相 那當然你就睡覺了 你聽到這裡你就去睡覺了 對不對? 那麼所以說對我來講 講這些事實上大部分是-對牛彈琴 所以空即實相 所以其實空要去證得那就是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那是狂心-那就是散動 那就是你那條自認為是的鐵鍊 一定要記得 那麼空即實相呢 它能夠即這個空證入 現在達這個空的時候-還能夠進一步冥觀中道 能知世間生滅的法相-如實而見 這世間生滅法相-當體是空 而又不壞空-是體空空 體空亦是空 所以空不可得 所以空無有名相 也沒有這個概念 連這個概念也不可得 那剩下怎麼樣 欸!它有是假 現前存在是假 所以是緣起性空 現在又空不可得 那假 假是不可得啊-那無以名之 空又不可得-那空也無以名之 那我們的經驗中就是空跟假 空跟有 有就是假 假就是妙有 然後現在呢空有皆不可得-那無以名狀啊 只能如實而見 沒有概念可得 沒有概念 所以我們沒有名字可以稱呼它 這種世間相是真有嗎? 它是緣起性的-怎麼會真有咧? 可是 可是它又不壞這個什麼呢 不壞這個世間的緣起法相-生滅的法相 那一切差別相皆入什麼?-平等性 所以入假觀 名為入假觀 所以即平等觀-前面的平等觀 這相應 如此空慧即是中道 這樣子還叫空慧哦 但這個空慧是究竟空慧 所以空為根本 以空為核心 對凡夫來說-要建立這個緣起性空 對菩薩來說-空中還是空 再把空空掉 那還是一種空 一直用空的觀念 這樣子的空慧是-空而不空的空 空亦空 這個如此的空慧即是中道 你看又講了一次中道 那麼呢 無二無別 什麼是無二無別? 於妙有邊 於緣起性空邊 通通無二無別 一切法相通通當下即是中道 所以叫做無二無別 是遍一切處 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這樣子叫做無二無別 所以名為中道觀 這就即中道第一義諦觀 那以上說明是三觀於一心中證 所以實相之性啊 就那個被你觀察的這個實相-它的本性是什麼呢? 即非止、非不止義 非止 因為它還當止當下是觀 但是也非不止 為什麼? 它不躁動-對吧? 它寂滅為樂的 所以非不止 非止 它不是制心一處的那種止 它是當下一切清楚明白 所以心不躁動的這一種止 所以它當下是清楚明白-是觀 所以說非止 可是它本性呢沒有躁動 不喘動、不流動 它不是在六道輪迴的 它也不是起起滅滅、生生滅滅-的這個心的 它也不是 所以非不止 所以非止、非不止義 又此一念-能穿五住 五住就是煩惱 五住煩惱 五住就是三界中的煩惱 這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五住煩惱 能穿五住 能穿過這個五住 他不講「破」他講「穿」 因為五住本身 這個煩惱本身-不也就是如實相嗎? 所以生死涅槃散靜休息了嘛 所以我幹嘛破咧? 所以穿過 穿過也就是怎麼樣 百花叢裡過-是一葉不沾身 這樣叫做「穿」 所以你看看 大乘佛法是不破、不斷煩惱-而證涅槃 不離生死而怎麼?-而證得涅槃性 你怎麼可以去破它-破它幹什麼? 我問你啊 欸!如果你作夢 夢到夢中那隻老虎每次都來-氣得很(台語) 好!晚上要睡的時候-床頭放一支槍(台語) 好在夢中怎麼樣 拿那把槍把牠給幹掉 有沒有可能?沒有啊 夢中老虎你是沒有槍可以打的 這還在作夢的人才跟他講說 你在夢中這樣就唸-唵嘛呢叭呢吽 那隻老虎就跑了 那你在夢中-夢唸唵嘛呢叭呢吽 真正知道夢中老虎的人-他哪裡唸唵嘛呢叭呢吽? 他就躺在那裡作身捨 對不對? 將身捨虎-還可以修一次什麼呢 還可以修一次大布施 哪裡是打老虎的事 打老虎是不知作夢的人-才要去打老虎 誰? 聲聞人 聲聞人視生死如冤家 生死怎麼會是冤家咧? 凡夫是冤家 可是本質、實相上那不是冤家 他幹什麼要破生死-幹什麼? 要懂這個道理 有一個人在靜坐當中-一直老看到一隻蜘蛛 人面蜘蛛一直跟他招手 一直跟他招手 七腳八腳的一直跟他招手 他每次靜坐看到這樣子 非常生氣 非常生氣 然後呢 他老師跟他講 他一直問老師要怎麼辦? 非常憤怒 憤怒!在靜坐當中非常憤怒 他說好啊!沒關係 那你打算怎麼樣? 我打算殺死牠 他的老師想一想 他師父想一想-哦!這樣子完了 這個定中造業-這恐怕事情很嚴重 雖然是如幻的 可是這也問題很嚴重 因為這瞋心太重 他跟他講不然這樣子 你先暫時不要殺牠 我給你一支粉筆握在手裡-你再去靜坐 下次如果來的話 你就在牠臉上狠狠地畫個叉-這樣 然後作記號 看是不是每次來是同一隻-人面蜘蛛 他說好!又去靜坐 手裡握支筆 咦!這果然又來了 他狠狠地打一個叉 嘿嘿!然後就不見了 然後他就繼續靜坐 靜坐完了他師父 他師父就再問他怎麼樣? 我這次給牠作記號 怎麼樣作記號? 我給牠打個叉了 他看見他的粉筆-果然有畫過的樣 他說那你身上找找看 他一看 欸!就在他肚皮上面畫一個叉 他如果正在靜坐當中-拿了一把刀子一捅 捅向那個叉-就捅向自己 業障現前要他殺死自己 你看看這虛幻境啊 你要去殺誰啊? 殺死了生死-就殺死了佛的大涅槃 你要知道啊 不要傻呼呼的-斷生死 所以他叫做 大乘人說小乘人叫焦芽敗種 焦掉的芽-敗掉的種 這兩種意思 焦什麼芽?-生死芽焦了 敗什麼種?-敗佛種 也敗了 所以滅證取 滅壽取證者-是亦非下種處 《梵網經》上就這樣講 滅壽取證 什麼叫滅壽取證? 一般來講滅壽就-自殺就滅壽 不是這個意思 滅壽取證是指的說滅掉那個壽-那個什麼呢? 那個「壽」是什麼? 人者相、壽者相-那個「壽」 也就是滅掉了生滅之相 滅掉這生滅相的人-那就取證了 取什麼證?-取阿羅漢證 不是那個人壽命的那個「壽」 不是這個意思的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個「壽者相」 滅這個「壽」 滅掉一切時間相 為什麼?那阿羅漢 阿羅漢是就定在這個什麼呢? 這個涅槃的美酒的定-大定當中 他是不動 他取證 他不動了 他生命就止靜在那兒 就像那個火熄了一樣-熄了 完全止靜了 這滅壽取證 哎呀!這樣子取證-亦非下種之處 下什麼種啊? 下薩婆若種 薩婆若 佛的一切智海 他不能下這個種 你看看 所以說我們學習大乘-我們就知道 聲聞乘的教法-一定要用大乘的眼光來看 那不是它不可以 不是那教法不行-是要用大乘的眼光來看 可是你跟聲聞人學 你怎麼學出大乘的眼光咧? 所以你不要看到披南傳的 哦!他們禪定很好哦-注重修禪定 不盡然 甚至於他們不一定清楚-戒律是什麼? 他就照這樣做而已 那就是你不知 我們並不是誹謗 我是說那法有深淺 體悟有深淺、根有利鈍的差別 所以好樂大乘-也要對大乘真正具足信心 學不來-一回事 要有信心 要知道它是不可取代-它是究竟之義 是這樣 所以能穿五住〔煩惱〕 能穿 大德 智者大師用的字句是很精確的-叫穿 穿破、穿過 並不是把它破 他不講能破五住 達於實相 你看看 穿過這個什麼呢 穿過這煩惱的濃霧 你就會看到一個實相的花園 你不要忙著在那邊搧那個霧 搧來搧去 那是夢中的老虎 你在幹什麼?-你趕牠幹什麼呢? 所以說那禪宗的大德 他晚上吃東西 那人家跟他講說 但我沒有建議你們這樣 一般的師父也不要這樣做 那人家跟他講 哎!你怎麼吃東西啊? 他就說我沒有什麼吃不吃 反正我肚子餓了我就吃 完成我這個肉皮囊的事 我不貪-但我也不持那個戒 我不貪-我也不持 你要知道戒是對治義嘛 戒的本質是通於外道、人天乘 它並不是解脫 只是它是解脫的基石 可是戒本身要你的本質上-是要有向於智慧之能 當你已經建立智慧的時候 他所看到的戒律已經是超越了 他看到的戒律-是一個方法跟過程 不是目的 所以他一直把握的是目的 所以說我不貪-我也不持 是這樣講 但一般人當然不能這樣 一般人就在貪染當中 能講那個話的人-是生死自在的人才能講那種話 你生死不自在-你……就在這煩惱性 你就是夢中人 那夢中人你怎麼可以說-不躲老虎咧? 夢中老虎來你還是躲的 你還是瞋惱 你還是恐懼的 哦!這不同哦 這不同 那夢中的佛還是值得尊重的 夢中佛還是值得尊重 以前禪師去參那個……-這個石頭希遷的時候 那麼呢 石頭禪師在那個椅子上面-就寫一個「佛」字 哦!不!那位來參的禪師-的椅子上寫了一個「佛」字 那石頭禪師去上廁所-回來一看他就不坐 不坐那個椅子 那位大德名字我一時忘記了 就問那石頭禪師說-你還有這個哦 徹底大悟的人-心、佛、眾生是一如 這個時候夢中才有那些老虎 因此夢中才需要有佛來現前啊 才需要有佛來度眾生啊 現在我夢醒了 不是我對佛不尊敬 是我夢醒了 夢醒無佛亦無眾生 無佛、無眾生 這個時候他看到那個「佛」字-寫在椅子上面 無所謂!坐了就坐了 他能 那你-你坐看看 坐了屁股爛掉-我告訴你 那個就不要說我沒告訴你 你不要這樣瞎弄一陣 但他能有那個能耐 一樣道理 有人呢 在《僧傳》裡頭寫到了 有人看看鳩摩羅什大師啊 唉呦!討了好幾個太太哦 看樣子也不錯 吃香喝辣還受到什麼呢 這個姚秦的君主的那個恭敬 那看這樣子-唉!我不用持戒持得這麼辛苦 這個我想我也來一個三妻六妾-這樣 那麼呢這有一天在逍遙園 又要譯經之前 這鳩摩羅什大師拿了一碗針 他就吞那個針下去 吞下去了繼續 什麼話也沒講就繼續作翻譯 大家嚇了一跳 哇!隨時救護車已經叫在外面 隨時都要怎麼樣 載去急診了 欸?沒事 這翻譯完了他才講 他就說各位啊 我是這樣子的不清淨啊-沒有錯啊 不過呢不值得你們學 他講了這樣話 大家呢雖然汗顏 所以說實相的理啊-你可以知道 你可還要了解你是凡夫 你只要知道-你比那隻老象還不如 這樣就可以了 你可不要學著做那些大德 那小孩子自己稱皇帝 這是不可以的 不過道理你可以知道 是這樣 所以能穿五住是達於實相 實相呢 實相非觀 幹嘛? 只要狂心乍歇-歇即菩提 也不用你觀 「止」即是 只要你心歇歇 現相就現前 實相就現前 這萬緣放下總體現 所以它不用觀 實相非觀 再來 因為你去觀啊 觀的對象 那個實相-能觀即是所觀 是不是? 所以你觀察到實相 你觀察到實相 那那個實相還在觀察 那實相還是有動盪 實相非觀 能觀即是所觀 證得的實相-即是你內心一心的實相 這一心的實相不是作觀而在的-而出現的 它不觀-它就在那兒 所以實相也非觀 非不觀 為什麼非不觀呢? 因為觀有智慧 實相是有智慧的-不是死死的、不動的 不能反應的 那這樣是死人了 實相不是一個客觀-離眾生之外的主體 所以它能了了分明 怎麼會不觀呢? 懂意思嗎? 「觀」者了了分明 正思惟 了了分明 實相了了分明-怎麼會不觀咧? 所以實相非觀非不觀 對於那個套著鐵鍊的大象而言 講這些話都是對牛彈琴 實在很難繼續講下去 不過還是得講 然後呢我看你們是這樣子 猛抄 抄就對了啦-管那麼多(台語) 不懂也不管它啦 然後錄音的就說錄就對了啦 反正現在聽不懂-交給錄音機就是了啦 沒辦法 所以實相非觀-亦非不觀 不觀就是不能了了分明 它不是不了了分明 但實相也並不是什麼呢? 也並不是要去觀才要實相 實相本來就在那兒 所以非觀 也不是那個觀性叫做實相 懂意思嗎? 我正在觀了-哦!這就實相 這不對(台語) 你不觀-它就是實相了 所以非止、非不止-非觀、非不觀 所以你看看無以名之啊 非青、黃、赤、白、黑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觀就是一種因果法 觀而後現實相 觀為「因」-實相為「果」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非觀、非不觀啊 所以它非因果法 世間遍一切處都是因果法-怎麼會有一個非因果法的? 是!就是那個實相非因果法 所以它叫不思議嘛 一切思議的現象都是因果法 所以以上更破止觀二相之執著 如此等義 所以修止觀 修止觀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 所以如此等義但在一念心中-你看 上面的這止或觀-或者三止三觀 通通就一念心中 一念心中的什麼呢 一念心中的實相-不假他求 不在心外 不動真際而有種種差別 你看不動真際 在你的實相當中不動搖的 不出、不進 不動、不轉 然而有種種差別 有男、有女 有輪迴、有六道 有苦、有樂 有來、有去 有好、有壞 這就是種種的差別 好!那我告訴各位 佛也是不動真際 就不起真際為眾生 與眾俱來受供養 就是這樣 〈法華三昧懺〉中所說-就是這樣 那麼呢 這個就不動真際-而有種種的差別 所以佛也當然是不動真際 但是凡夫-也不動真際 為什麼不動真際? 他那個中道實相在推動著他-變成是一個凡夫相貌 他一直靈靈覺覺 可是他不拒絕覺悟 迷迷散散 所以你一直是靈靈覺覺的哦 你是理即佛、名字即佛也好 你通通是即佛哦-就是佛 所以你既然就是佛 你輪迴到哪兒去-你是不動真際的啊 你即是啊 所以當然不動真際 不過種種差別 苦惱哦 煩惱、對立啊 哎呀!錐心難受 對吧? 是這樣 通通這是什麼呢?-一心 這一心 凡夫、山河大地也不離一心 這就此則歸結於一心之中 這是天台的究竟義 顯教、密教 密教的各宗各派 顯教的各宗各派 通通依準 只要是大乘-通通依準這個修 想法不同 善巧有異 如果不進入這個觀念來 通通不是究竟的大乘 沒有看到這一點-通通不是 所以你修密沒關係 你聽一聽密教裡頭所談的 究竟的大圓滿或者是大手印 圓滿次第等 你體會它的教理的內容-一定也不離這個 或者說法系體稍有不同而已 它起的種種變化、妙用-也各有不同而己 這叫做而有種種差別 可是這個理體是同一個 好!那麼最後呢-更總結此圓教止觀之義云 若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 這圓頓教止觀相-就是圓教止觀相 懂嗎? 這不是說圓頓止觀 不是!這是指圓教止觀 圓頓教就是圓教 圓教止觀 這樣諸位了解啊?-這總結 這樣子了解這個-這就是圓教止觀 所以是有一個名稱叫圓教止觀 就是圓頓教止觀 一般簡稱圓教止觀 是有這個名字的-不是沒有 問題就在於圓教止觀-包含三種修法 這裡頭目前我們這篇論文-是沒有提 不過在下面這個什麼呢 結示本章裡頭有一個表-你就可以看 我們先唸這段文 由此可知 所謂的圓教「一心三觀」 正是天台止觀法門中的-核心觀法 也是天台最終極之禪觀法門 此一觀法統一了空、假、中的-三止、三觀 及三諦、三智於一念心性當中 同時又依此一念心的實相性 而泯除了止、觀的分立隔閡-及諦、智的對望不融 從而將先天本具性德-與後天緣起修德加以融合 將心、物二元的凡夫世界 看透為混然一體的法性世界 此一觀法不同於藏、通、別-三教之觀法 而同為漸次、不定與圓頓-三種圓教止觀行法 所共同依用的-大乘圓頓止觀法門 是的 大乘圓頓止觀法門-其實講的就這個實相的理 不過呢 這個是修法呢 這圓教有三種修止觀的方法 就是漸定、不定-還有圓頓 是這樣不同而已 那麼這裡頭呢-就講了一個結論的事情 這個結論就是你知道了這個 這樣子的結論呢 統一切法 泯一切法 那麼能立一切法-而這麼樣子遮一切法 所以說到這一心三觀 這是天台止觀法門中的-核心觀法 那麼這樣子呢 它這個觀法統一了空、假、中-的三止三觀 也就是舉空觀-即是假觀、即是中觀 舉假觀-即是空觀、即是中觀 舉中觀-即是假觀、即是空觀 所以舉一即三 互即互融 那麼呢三止即是三觀 止跟觀呢 那麼三止即是一止-一止即是三止 三觀即是一觀 那麼乃至於止跟觀也相互融合 「諦」跟「智」 「智」是我主觀能得的 「諦」是客觀所觀察的真理 現在能起的智慧-即是客觀的真理 客觀的真理呢-即是我能觀察的智慧 所以三諦跟三智於一心中證 那麼依此這一念心的實相性 泯除這止、觀分立-諦、智的對望跟不融 什麼叫對望不融? 因為「智」是我主觀能生的-智慧 「諦」是那個被我觀察的現象 問題是那被我觀察的現象-在我心之外嗎? 那這樣就對望不融 這第一 第二 有先後-哪怕是同一個 有先後-也是對望不融 對聲聞人來講的話 智慧是我的-現象是現象的 現象的真理就是現象的真理 所以空-空到後來阿羅漢 我能證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不空 看到沒有? 所以周遭的環境被我看空了 我證阿羅漢-「阿羅漢」可不空 看到沒有? 是不是這樣? 那「阿羅漢」不空-這是智不空嘛 那麼諦境 諦境是一切法皆空-緣起的 一切法皆空 所以是不是諦、智對望?-對不對? 它兩個互不相融-一個空、一個不空啊 阿羅漢不空 阿羅漢這個果位也不空 證得這件事情也不空 五分法身真實的有 是這樣 所以對望不融 這不對 所以你能夠將先 因此能夠相交融 那就是將先天 先天就是本具的 本具的性德 性 性德的 自性中的什麼呢-的種種莊嚴德相 也就是不假造作的什麼呢?-這個智慧的理體 或者我們講就是-不假造作的實相、理體 跟後天緣起 你透過種種修行-所修成的那個智慧 兩者加以融合 同時也將心、物二者-的凡夫世界 是心、物二元的對吧? 心是心的什麼? 色、受、想、行、識 的受、想、行、識 色是色法-是自身的色法 凡夫所見一切色法 那心 自身的心能夠受-能夠感受性 受、想 想是什麼呢? 想是一種記憶、推論等等 受是一種感受性 然後呢受、想、行 行是一種意志、作意-一種衝動 然後識是一種-自我意識、自我認識感 一種潛意識的自我認識感 這是識 這都是你的心識的各種作用 這受、想、行、識-對望著就有一個肉體 肉體之外有一個物質-以及他人的色受想行識這些 那麼這樣是不是心、物二元? 這心、物二元的世界-後來你會發現 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心不名為心-物不名為物 心、物二 已經沒有二元了-是一元融合的 也沒有一元 一元是什麼? 一元是什麼東西啊? 一元是從二元來的 二元融合謂之一元 已經不叫一元 所以我們只能夠說-心、物的什麼呢? 的那種二元世間呢 是混然為一體-無以名之 這樣的世間名之為-法性的世界、中道實相的世界 這樣子的法界 有時候《華嚴經》-也把它提成叫一真法界 一真 勉強為之一真 一真 不是有一個一真 是一切法界通通一真 所以一不名為一-是勉強講一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啊? 是不是? 所以這個一也是勉強說的一 那麼就一真法界 這是混然為一體的法性世界 此一觀法當然就不同於-藏、通、別三教的觀法 但是同時為圓教的三種止觀-所用的觀法 好!這樣子了解了 最後第三小節結示本章 綜觀本章所提-諸種天台禪觀法門 我們應可約略理解-天台禪法的主要精髓所在 今為更具體把握-天台禪法的整體性 茲將天台各類禪觀-及行法名相等 作一綜合圖表以助理解 這綜合圖表呢 我們現在看第十七頁 這一代時教 佛法的一代時教-分成巧度跟拙度 「拙」就比較笨拙一點的 就是比較基礎一點的 拙度 那「巧度」就比較巧妙的 能夠讓他這個-直接趣入到佛的究竟義的 方法比較深刻 這樣叫做巧度 那拙度方法比較樸實-比較不那麼巧妙 所得的呢 也還比較普通-還沒有到究竟 是權巧的部分 叫拙度 那麼拙度呢-也就是聲聞人的二教法 這藏教跟通教 藏教是鈍根 利根是通教 那麼藏教呢就是用的是析空觀 通教用的是體空觀 不過這但有空觀-而無假觀跟中觀 這前面都講到囉 這只是一個什麼呢-一個總結 那麼巧度也一樣又分-利根跟鈍根 鈍根是大乘鈍根-這是別教人修次第三觀 不是漸次-是次第 次第三觀 所以有空觀的時候-不知假觀跟中觀 再來修假觀的時候-不知中觀 修中觀的時候-才體實相 才體會實相 那麼圓教呢-是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的操作方式有 漸次止觀、不定止觀-跟圓頓止觀 那麼旁邊說一心三觀 以一心三觀之智 觀一念三千不思議之境 皆是三諦圓融 因此證得一心三智的-中道實相之理 這裡頭的一心三觀-證得一心三智 所以舉一即是三 所以起觀的時候-初、中、後通通知道實相 知道你就是佛 也都是緣實相而修 那別教呢 到了中觀-才開始有實相的觀念出現 這樣懂嗎? 所以就這樣的差別 那麼這用的三種止觀的方法呢 箭頭左邊講到 皆是大乘-是俱緣實相 有沒有? 這個文字都不是我寫的 還都是《摩訶止觀》當中-的文字 所以你讀這個文字 就算我解釋錯了-你還是一樣要照讀它 你可以有你的解釋-沒有關係 但這個文是不會有錯的 皆是大乘-俱緣實相 同名止觀 緣的都是實相-看到 這樣叫大乘 那麼把別教那個-雖然也叫大乘 那也叫做權教的大乘 同名為止觀 以下手不同故 為三根性人-說此三種法門 看到沒有? 那這也前面都講到 一開始你就要知道哦-實相義 所以對諸位來講 你們算是知道-勉強啦 勉強算是知道 算是知道 那麼俱緣實相 所以修的時候緣實相 那麼所以念佛的時候緣實相 拜懺緣實相 誦經緣實相 生活中也要緣實相 那麼呢 這個三種止觀啊-通通要 真正下修-通通以二十五方便為前方便 然後再來正修 正修 但是這二十五方便-是通於前三者 通於這三者 漸次止觀、不定止觀-跟圓頓止觀 通通要這個二十五方便 其實說起來四教通通要用-這個二十五方便的 所以通於前三教-有沒有看到? 是這樣講 二十五方便 不過正修-就沒有講通於前三教了 那麼正修 這約身儀來說 約你的身體的行儀來說 有一個 第一是常坐三昧 也就一行三昧 一個行-就常坐在那兒 常坐三昧 二 第二種常行三昧 這《般舟三昧經》裡頭所提倡 常行三昧 那麼第三種是半行半坐三昧 你看像這個-〈法華懺〉、〈方等懺〉 半行半坐 裡頭有拜佛、繞佛 那當然也靜坐修止觀 再來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隨自意三昧 就生活中攝心正念-緣念實相 那麼他可能行 也可能坐 也可能不行 也可能不坐 只在那兒拜 生活中的什麼?-隨自意 隨自意不是隨自己的意思 不是這個意思 就隨你自己需要做什麼事-你去做 或者叫覺意三昧 講覺意更容易了解 就是隨時覺悟及覺醒 於一切境中隨時覺醒 覺醒這個中道實相 好!那麼這樣大體解釋到這裡 我們今天這一堂課就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