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天台禪法之特質1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禪法的特質〉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那麼接著呢 我們上一堂課提到了這第二-這個第一節 第一節已經做一個小結結束了 我們現在進入第二節的-別釋三止三觀 三止三觀那就是這一心三觀的-這個三止三觀 也就簡稱為三觀 那麼來解釋它 就是圓教的根本了嘛-對不對? 我們來解釋它 那麼在這裡頭呢 特別會跟你講到就是說 其實這三止三觀-也是一樣別教的三止三觀 只是別教立次修 圓教一心圓修 這一點有差別而已 這樣了解嗎? 就是這一點有差別 所以這裡頭會引什麼呢 引別教的文來解釋它 不過這不是我們這樣做 是大德 天台祖師就這麼說的 這是以下的文就會說到 好!所以我們就說到啦 進一步說 如何是不思議一心三觀之智呢 所謂「一心三觀」乃是-圓教修觀方法之總稱 具云可說為一心三止三觀 但因「三止」只是偏於定-而與慧觀相即互融 故《摩訶止觀》云 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 映望三觀-隨義立名 所以一般常略而不言-而只說三觀 又圓教特別以「一心」三觀 表示此三觀雖有三觀之名 而實於一心中-一時而轉無有先後 以檢別於別教人之-「次第」三觀 然此圓教三觀 雖有異於別教三觀前後次第-而修的方法 但仍須以別教的三止三觀為名-而各別說明之 蓋別教之外 亦非另有圓教之三止三觀可得 因此為了明白圓教的一心三觀 以下將先解釋別教的次第三觀 以此為基礎 方能正確地把握圓教一心三觀-的精神 好!那麼呢進一步的說這個 那既然圓教是用一心三觀之智 觀緣一念三千不思議之境 然後證入不思議三諦圓融之理 一念三千還是一念心 一心三觀也是這一念能觀之心 不過要起三觀之智 這個三觀我們就要弄清楚它-這三觀是什麼樣? 不過在之前都提了啦 現在就隨文的再把它解釋一下 其實一心三觀也可以講為-一心三止三觀 所以說這個觀中有止-止中有觀 那麼以觀為名 懂嗎? 簡稱就是以觀為名 你也可以以止為名-一心三止 可是一心三止讓人感覺好像-沒什麼動作 所以說以一心三觀為略稱 其實這裡頭已經包含了三種止 三種止 是這樣 那麼之所以名為一心 是因為在一心中一時俱轉-一時同見 一時同見 怎麼可以一心三觀呢? 這當然你一念心中所見 然後你次第觀察…… 你一直觀察這三觀-很熟悉的時候 最後你現前的就是一心三觀… 這是你熟不熟悉的問題 你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 這個人是你過去-什麼樣子的因緣 好朋友啦 或者一起做事的啦 或者你的過去的-什麼樣子的親友啦 甚至於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啦 那你看到他的時候-啊!百感交集 過去的種種剎那皆現 我們臨終的時候呢-一念之間哪 一念之間可以轉一生的-重要的事物全部轉過去 你的大的事情 害人、騙人、打人、殺人、-好人、壞人 你做過的好事、壞事 在一念之間全部轉上來 全部轉上來 這一念之間 所以你的一念事實上是很長的 我們講這一念 一念事實上是-它停在那兒很長…… 所以說一念 一念 一心的三觀亦復如是 所以你做熟悉了之後-你一心一起 觀察任何一件事情-通通是三觀現前 通通是三觀現前 是這樣 懂嗎? 問題是三觀是怎麼個三觀法? 那麼他就會假藉-別教的三觀來說 就像說圓教也有位次 其實圓教的位次只講六即 它從頭到尾都是佛 這就叫即嘛 「即」就「就是」-你就是佛 什麼名字即 理即、名字即 什麼觀行即 乃至於分證即 乃至於究竟即 從頭到尾都是佛 你從理即你就是佛 所以它沒有什麼位次好說 可是還是要假藉別教-來講它的位次 為什麼假藉別教-來講它的位次呢? 因為你雖然知道你是佛 可是你真正那個 證到的那個感覺-還沒到那個位置 這樣了解嗎? 你一證了你就證了 也沒有中間的過度 確實是 可是你還是要知道中間的過程-是什麼? 中間過程你是不停留的-像裁紙一樣 你裁紙-紙是一張、兩張……幾百張 刀子一割下去啊-都經過這幾張 可是不停留 剉!裁過去 一裁全斷 雖然這當中有好多層次 可是一斷就全斷 圓教人就是這樣子 他證悟了那個什麼呢 三賢十地-這十聖位啊 三賢十聖-這一剎那即到 就到了…… 不是別教人慢慢-慢慢切……慢慢到…… 不是這樣 這樣了解嗎? 所以階次位還是有那些經過 可是剎那即過-也不停留 可是你還是得知道它 那這種知道的過程-你得藉由別教的道理來說 因為它已經是大乘的教法-大乘的內容了 所以藉由別教來說 同樣道理 觀 一心三觀也是藉別教來說 所以說這一心三觀 表示此三觀雖有三觀之名-而於一心中一時而轉無有先後 這有別於 以檢別就是由-簡別、簡料而區別 區別這個所謂別教人-他是次第三觀 不是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有三種修法叫次 叫做什麼? 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 通通是修一心三觀的 修法是一樣的 呃!不!運心方法是一樣的 那麼它別教呢 別教是次第三觀 此則圓教三觀雖有異於-別教三觀前後次第而修的方法 但是仍須以別教的三止三觀-為名而各別說明之 為什麼呢? 因為別教之外呢-亦非另有一種圓教的三止三觀 只是它能夠一心全修這樣而已 因此為了明白圓教的一心三觀 以下將先解釋別教的次第三觀 好!那麼別教的次第三觀-怎麼說呢? 我們一樣引原文來說 不是自己想的說 引原文來說 《摩訶止觀》卷三上 那麼呢先釋別教的三止云 巧度止有三種 一體真止 二方便隨緣止 三息二邊分別止 一體真止者-(以下釋體真止) 諸法從緣生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知因緣假合 幻化性虛 故名為「體」 攀緣妄想得空即息 空即是「真」 故言體真止 好!第一種止叫做體真止-就是簡單講 體悟了什麼呢 體悟了緣起性空之理 那麼你的心妄想馳逐呢-就停止了 對吧?(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哇!那是緣起的-那個(台語) 那個是和合的-沒有什麼可愛性 那這個時候呢 你對於它的攀緣妄想-什麼樣呢 得空即息 得到了空見的見解 真實的見解之後你就息了 你就息惱 息了這種惱亂 那麼這個「空即是真」-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對於凡夫的虛妄說真-懂嗎? 這個凡夫執著世間為真實 世間為真實 我們跟他講這個不叫真實 是緣起性的那個-那種緣起的存在才叫真實 所以那個時候當你了解空性-我們就名之為真 叫真空、真理 真理 真實之理 所以呢以空 呃!不!以真這個字來描述空 為什麼我們不用空來描述空? 會被外道誤用為什麼? 空就是空空的(台語)-什麼都沒有 也沒有因果 也沒有什麼緣起性 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不是這樣子的 這種的執取-惡取的頑空 我們講「真」是真實之性 它就是緣起性的 你體會這樣 體會它的真空之理-叫做體真止 你一體會之後心-息心達本源 心就息了 故號為沙門 這就聲聞乘人所修的道理 這樣懂嗎? 這樣懂嗎? 好!這叫故言體真止 這是第一種止 那麼你修一心三觀-當然也是這樣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圓教人修當然也是這樣啊 好!那麼釋方便隨緣止云 方便隨緣止者 若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斷煩惱入真 真則不異 若二乘體真(通教人) 不須方便止 菩薩入假 正應行用 知空非空 故言「方便」 分別藥病 故言「隨緣」 心安俗諦 故名為「止」 心安俗諦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 初學佛我們對善惡-分別得很清楚 還是貪染的 這是不貪染的 這個人講話這麼樣很難聽 侵犯了我師父 侵犯了我的尊嚴 我……要告訴他 你這樣是不對的 你是對師父不恭敬的-如何…… 這就是因為我們只是體真空 我們還是有什麼呢 我們不知道俗諦中-還是本質上沒有差別 它有緣起性 俗諦中自有其緣起性 你如果菩薩要利益眾生-才需要有方便隨緣止 這裡頭講的 方便隨緣止者 若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斷煩惱入真 真則不異 若二乘人體真(通教人) 不須方便止 看到沒有? 這不需要方便隨緣止 幹什麼? 他就體真就好了啊 就證空性 證空性就離他的輪迴了啊 他息心達本源 達本源了嘛 到達你的本源了 你就不再貪染了 不再貪染 那你不貪染你就離輪迴了啊 那你又不想要行菩薩道 那其他方便隨緣干你何事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也不用方便 也不用隨緣 我才不隨緣咧-是不是? 你走你的陽關道去輪迴吧 我走我的獨木橋-我去解脫證阿羅漢果 所以我不需要方便止啊 什麼叫同以無言說道啊 一切三乘人-大乘、小乘、中乘 中乘就是菩薩 別教菩薩 可以這麼講 那麼呢大乘 真正的大乘就是佛乘 佛乘 再來聲聞、緣覺乘 這就是小乘 人天乘那不入流了 那就是世間善法 不屬於佛法特別所攝的 我們就不提 雖然佛法有五乘 人、天二乘通於世俗 這樣知道意思嗎?(台語) 所以你蓋廟、蓋學校-這些是通於世俗的(台語) 如果你只是懂這個-那是通於世俗 當你行菩薩道倒駕慈航來做 那它樣樣有圓教之理 樣樣有菩薩之真理 樣樣向於解脫 那就不同 那就不能這麼講 問題是你看看現在的所謂-慈善機構它懂這個道理嗎? 那些參加的人只是捐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那麼媒體上所說的 他懂那個道理嗎? 他如果不懂 那就叫做人天乘 也是可以的-也很好 我上兩堂課說了 可是對於要向上一著的人來講 不能停留在那裡 要往上一著 這是有差降的-有差降 這樣佛法才會不共世間嘛 不然它共世間善法了 那基督教、天主教-還做得比你多咧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佛教有什麼……特別莊嚴-供養給人間的呢? 它就沒有了 通世俗法了 現在很多出家人-也是這樣搞不清楚狀況 他把這種通世俗法的東西-通外道法的東西 拿來當佛教的最究竟的東西 聲聞法都通外教 都很有某一種程度通外道法 可能某一種程度 當然它不是全部 是這樣 所以我們不要只是得少為足 所以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 這三種人同以無言來說道-就是怎麼樣? 你看世間的花起花落-因緣和合 它不用說-你就能感受得到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這無言說道 那麼咧 那麼能夠斷煩惱-了知什麼? 無言說的法就是所謂緣起法 是不是?因緣和合之法 所以你看緣覺佛 緣覺乘的人他能夠觀世間的-這個什麼呢? 陰晴圓缺、春去秋來 他就能夠體悟緣起性-世間的無常性 對不對? 這樣叫斷煩惱入真 這個真、這個斷煩惱-是不異的 不異於什麼? 不異於這二乘人的 所以大乘人證這個-也是跟他們一樣 問題是圓教人不證入 因為證入你就停在那裡了-入了嘛 就停在那裡就不動了 他不證入-他了解 所以真是不異 雖然是不異-可是他不證入 不過二乘人是證入的 所以故二乘體真-通教人也是的 體真呢 不須方便止 他也不需要再多修這個方便止 這裡頭二乘體真-特別提的是什麼? 我們講就是什麼? 析空跟什麼空?-體空 有沒有? 體空 那就是通教人 通教人體真止 他就不需要再方便止了 什麼是方便止呢? 菩薩入假-正應行用 菩薩入假觀-於空性中現種種的妙用 對吧? 這種種的妙用呢-他就要行用這個體真止 我剛剛不是講嗎? 我們一般不懂-我們就是體真止 然後就又守戒律 聲聞人嘛 守戒律、要有恭敬如何這般 那因此呢要是有人犯了戒律了 啊!天塌下來了 哎呀!你不能修行了 有人對我們師父講話不恭敬-我們很憤惱 很憤怒 應該要恭敬的-應該要怎麼樣 可是菩薩呢 看待一切眾生 從空入假之後 他知道一切眾生緣起性不同 菩薩自身跟眾生過去的業緣-也不同 也了解這凡夫眾生之間-種種的形貌、相狀 種種差降也不同 雖然空性 雖然不壞空性 這些都緣起性的 可是不壞空 這知空非空 不壞空 因此他就有緣起的什麼?-緣起的種種方便 什麼叫緣起? 要隨種種的緣-而現起種種的方便 這個時候有人講話很粗惱-很粗重 對這位菩薩講話很粗重 這菩薩也-是……好……沒事…… 他不會倒過來罵他 可是轉身一過來-對他自己的徒弟 可能他就會正聲而說 你對師父講話-怎麼可以這樣不禮貌? 可是轉過來對一個凡夫啊 講話很不禮貌的-很貪染的、很愛染的 算了!這幾個人-就是在那貪染當中 哼!無所謂啊 無所謂-可是不是跟他揉進去 只是知道他就是這樣 所以知空非空 他知空-可是他不會說……我不度你 因為一切法皆空-所以我不度你 知空非空-我還得度你 雖然度你-可是會行種種的善巧方便 分別與藥 隨緣應病與藥 所以要起種種的方便 你來了講那個顛倒話-我也不跟你計較 自自然然的隨緣了知 可是你於心呢-安住於空性中 雖然安住於空性中-又能於空性中 以大慈悲出種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他 所以又能隨緣-方便與藥 所以師父度眾生-就開始做法就不同了 你看有人哪 哎呀!他就家裡這個生活優越-很優裕 優越很優越 那麼學佛呢 你叫他馬上來聽經聞法 馬上來……拜懺啊-拜了那兩個膝蓋腫起來 跪在那裡很難受-他就做不來 那你就只好跟他講 哎呀!師父要去哪裡哦 那麼你看看怎麼樣哦-如何啊 欸!那麼那光盤你聽一聽哦 好聽的讓他聽 很深的就不要讓他聽 用善巧接引 然後他打電話來問東問西 問了一些簡直就是……沒營養 可是你不會去-你不會覺得怎麼樣 好啦……你就問這問題-那我就善巧給你回答 也好像很熱衷的給你回答 那你就會覺得-嗯!我在進步耶 那個人就會覺得這樣 師父很慈悲耶 他當然都慈悲的 可是看你這個人實在心裡搖頭-他也不會覺得怎麼樣 他就會善巧導引你 隨緣方便-知空非空 這幹什麼嘛 事業!事業不是以後死了-你一口氣不來 還什麼事業不事業的? 幹嘛一天到晚想事業的事-來問我這個事情 你不會這樣罵他 你就如何這般 可是如果是張學員長-還是什麼錢學員長 他要來問我這個-我就可能擺他臉色 對不對? 你現在還在搞事業啊 你都準備要去好好修行-你還搞這個沒搞完啊 欸!你就會-我們就會這樣子說他 這是應機不同 這是菩薩才用的 聲聞人他不用這個 他就是給你講-這個苦、空、無常 你再怎麼跟他說-他還是講苦、空、無常 他不會起善巧方便-不會隨緣設方便 所以分別與藥-故言「隨緣」 所以隨緣 方便隨緣止 知空非空 知空非空 了知空而不安頓、不死執-在空當中 起種種的方便想法來利益眾生-所以故名為方便 要起方便就要應機為上 應病與藥 所以要隨緣 所以方便隨緣 而我一直知道-我是在方便隨緣的 所以我安止在這方便隨緣當中 結果他整天忙啊-忙進忙出啊、弄那個啊 你看他很忙碌 他一直知道這就是空 當下是空 沒什麼好說 他也不投入 做完-做完就忘了 也沒有覺得很了不起 可是正在做-很投入在做 人家會覺得 欸?你為什麼這麼投入-這都假的 什麼是假的啊? 哪個是假的啊? 是這樣 所以說啊-那個……諦閑大師啊 諦閑大師那個年紀老了時候呢 有一次他生病 生病那就很痛啊 他就在徒弟面前喊-痛啊!痛啊!這裡好痛 然後徒弟跟他講 師父不要喊了啦-那身體是假的啊 他說不是啦!痛是真的啦 痛可是真的 他講那個話在度他徒弟 那個就是方便隨緣 菩薩才這樣做的 聲聞人他就要觀空 以正意念來觀察痛是什麼?-痛是不可得 所以他是 他會以正意念來觀察這樣子 所以他就不會喊痛 他也不讓痛發生作用 他要讓痛在空的正見當中 一般凡夫會認為這種人才厲害 是不是這樣子啊? 喔!你看看-割他他不會痛呢(台語) 他不會痛 你看那個菩薩喊了-痛到在地上滾呢 他就是要這樣子 他會讓這個空性不入空-不住在空 他讓那個痛現前-讓周遭的人看到 然後讓你知道-這就是無常、苦啊 他反而會這樣 會犧牲 會這樣子 所以愚癡的凡夫他會認為-欸!這個人沒修行 這個師父反而沒修行 是這樣 他會示現這個方式給你看 這就是菩薩所謂方便隨緣-他安止在 心安俗諦 這句話就最重要 心安於這個俗諦 該做就做啊-做完就忘啊 也沒有怎麼樣-那就做吧 做完了-好!沒事 故名為「止」 心安於俗諦中 那麼問題是我們看到的 有時候是投入俗諦-而不是安於俗諦 他在俗諦當中起起伏伏-惱惱怒怒 這樣子也投入到不可思議的-這樣子的…… 弄到那戒律也無、佛法也無 然後什麼都不講-都不講了 只是按照他的目的而進行 這樣就不是叫安於俗諦 這叫隨波逐流的度眾生 那這就不對了 這樣就不對 這是不同 安於俗諦-可是還是不壞空的正見 換句話說-不壞三學 戒、定、慧還是不壞 不壞 可是你有可能不能守得很好 那那個時候怎麼樣? 隨緣的懺悔 這樣叫安於俗諦 不是你毀掉了戒律的根本-毀掉了佛法的莊嚴 你說我為了利益眾生 男女眾在一起也無所謂 那隨便怎麼樣子的手拉著手-無所謂 那起顛倒 結果眾生起顛倒可是有所謂哦 你能這樣幹-別人不能這麼做啊 是不是?那起顛倒了 這不對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那還是為了利益眾生-三學是不壞的 三學不壞的同時-他能夠知道怎麼樣? 他能夠知道什麼叫做-利益眾生不得不的方便 是這麼回事 可不是壞掉三學的根本 這個不同 所以安於俗諦是這個意思 他講「安」叫做「止」的意思 他心靜如水 他只知道這個是隨緣方便-所現起的利生善巧而已 這樣懂了嗎? 所以這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的 所以還是在體真止就搞定 先把它在那裡 你們把它體會深刻一點-比較重要 不過我是告訴你 大德們修行已經進入到-方便隨緣止來了 那你就不要用凡夫豬羊眼-來看他 懂意思嗎? 那你用豬羊眼看他-你就把他看顛倒了 以前親近懺公的時候 不知道哪個笨居士-跑進去懺公的寮房裡 出來的時候 那時候我還在當侍者 然後他跑來跟我講 欸!師父那麼有修行-怎麼那麼多藥? 我說有修行就不能吃藥嗎? 他傻傻的、傻呼呼 那是居士哦-不是學生哦 是一個居士 當時的居士 就是社會人士啊(台語) 你就可想而知-這居士是很難搞的啊 很難度的啊 是這樣子 愚癡 不懂得方便隨緣止的意思 他安於這個俗諦 是這樣 好!OK 那麼下來呢 釋息二邊分別止云 我們唸 息二邊分別止者 生死流動(住假) 涅槃保證(住空) 皆是偏行、偏用-不會中道 今知俗非俗-俗邊寂然 亦不得非俗-空邊寂然 名「息二邊止」 這都很簡單的說啊 你愚癡的凡夫-就住在生死流動當中 對不對? 下輩子我再來還你債 下輩子我們再來當夫妻 我要愛你生生世世 你看看這種話-這顛倒嘛 你想愛他生生世世-那你還怎麼往生極樂啊? 是不是? 你下輩子鐵定要來嘛-是不是啊? 那像這樣子那就是什麼?-住於假 對不對? 生死流動 一定要流動不止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涅槃保證 什麼叫保證? 保住你所證得的涅槃 懂嗎? 那就阿含人 你去看看《阿迦曼尊者傳》 你說他隨時有五分法身 他隨時要入涅槃 他隨時要守住這個涅槃 守住涅槃 你隨時有涅槃法在那裡 有解脫法 有解脫在那兒 你自認解脫 你自認解脫那凡夫沒解脫-你就跟他隔礙了啊 你自己認為你在岸上 那你就沒有在水裡啊 你沒在水裡-你怎麼度眾生呢? 這是不同的 不過這個話不能被轉成什麼? 轉成那個世間有演那個電影 演電影就一個女人-找一個比丘說我要愛你 那你要度我-你為什麼不來 你為什麼不還俗來討我做老婆 你要在水裡才能度我啊 那是弄錯-完全弄錯了 菩薩他是以下輩子-好幾世 他呢已經證得空性 生死自在-十方化往 他能無量無邊的世間-示現什麼? 示現凡夫狀 他同時示現哦 他示現在那裡做什麼 做一個凡夫來度化他周遭的人 那是有可能 不是你把一個現在的比丘-搞成凡夫 然後要他還俗去度你 那是我就不知道聽誰這麼講 聽人家這麼問我 我說哪裡是這個事情-起顛倒見 完全不是這樣子 甚至於男眾都不應該剃度女眾 這都不是行菩薩道-所應允的方法 依於戒律都不應該這樣 所以女眾應該找女眾剃度-男眾找男眾剃度 男眾也不要再剃度女眾 因為有比丘尼可以剃度的嘛 是這樣 好!所以說這個是不同的 那麼呢你如果保證了-保住你那個涅槃 這裡的涅槃是指空性-真空涅槃 你保住這個 你如果保那個 那麼呢都是偏行 一個住凡夫的假 一個住什麼呢 這個……涅槃的真空 這都不對 都是偏行、偏用 也偏用 你把你所證的偏了-偏用在那裡了 不會中道 這裡頭當然還有一種東西-就菩薩 菩薩一直在生死中流動-這凡夫菩薩 這也不對 凡夫的意識一直在生死中流動 當然固然是不對 可是你菩薩不能夠超越生死 然後你也一直在生死中流動 這也是錯用、偏用-也不對 你懂嗎? 他能夠離-隨時能離輪迴 能夠超越輪迴而不捨輪迴 能夠入涅槃而不住涅槃 這才是中道性 這才是中道 所以不能夠偏行、偏用 這樣不會中道 今知俗非俗-俗邊寂然 我在生死流轉中-我知道生死流轉非流轉 知俗非俗 所以你看溈山禪師啊 他臨入滅的時候-弟子就跑來問他說 哎呀!大師 你這樣今生開悟這麼甚深難測 請問你這次往生-要往生哪個佛國去啊? 他說哪個佛國啊? 我就生在山下做牛 大家傻在那裡 怎麼會是做牛呢? 他知俗非俗-當然可以去做牛啊 是這樣子啊 他說你不信嗎? 你生下那條牛-牛的腋下有兩個字 上面就刻著「溈山」兩個字 溈山禪師 三點水-一個「為」 那溈山禪師 那麼呢知俗非俗-那俗邊寂然 既然寂然 那我在俗中就不為所動 能這樣 那麼呢 那麼亦不得非俗 也不是要離俗 我就在俗當中-我也沒有想要離俗 沒想要離俗-你的生活跟人家怪怪的 裝模作樣最糟糕 所以禪宗講這個-睏來即眠飢來食 肚子餓了就吃 我也不持戒、我也不犯戒 我也不貪 我也不持戒 我就飢來食、睏來眠 不貪不取 任運而行 這樣子那麼呢 不然你就離俗 離俗你就顯得很莊嚴、很清淨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一塵不染 那這樣又非俗 又不是 所以空邊寂然 你也不住在這空當中 所以俗不可得、空不可得-真俗二邊不可得 兩邊皆不可得 你兩邊皆不取、皆不貪 所以涅槃不求、生死不入 無有你立足之處-恰恰好處處是你立足之處 這樣子叫做息二邊的執取之止 息二邊止 這樣懂嗎? 這兩個境界都不是我們凡夫-能做的 不過你知道一下就是了 有這麼回事 你要知道這樣 你聽經聞法或者是親近善知識 才不會被有一些-假善知識的語言所轉 被他所騙 好!這就是三種止 復次總說別教的三種觀 我們來說 次明觀相-觀﹝亦﹞有三 從假入空-名「二諦觀」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 雙照二諦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名「中道第一義諦觀」 此名出《瓔珞經》 好!這總說這三觀呢-是怎麼樣? 觀相是怎樣? 觀也有三種 從假入空-就凡夫在假當中嘛 就虛假的虛妄相當中 那你呢 能夠了解這緣起不可得 所以無有一法真實性 所以從假就入空了 所以名為二諦觀 為什麼叫二諦? 分真、俗二諦 是不是這樣子啊? 俗諦你了知它是空性的 那麼呢俗諦你了知-它是世俗的染 貪染為性 那麼真諦呢-你了知它是什麼呢? 它是真實 就二諦對待 一俗一真 俗是凡夫 真是什麼呢?-是我入於空性安住的地方 這樣一俗一中-呃!一俗一空 一俗一真 這樣二諦對望 所以我們叫做二諦觀 其實就是空觀 是這樣 可是倒過來如果進入到這樣-那這樣是離凡夫性沒有錯 可是證入了空性啊 那還不是菩薩 所以再從空入假 從你這空性見當中入那個假觀 那就是名為一切法通通是緣起-無來無去、無二無別 非空非有 通通是什麼? 真實的什麼?-緣起性而已 所以叫都一樣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大家平等 也不會只疼自己的兒子 只愛你身邊擁有的東西 就不會 那很平等 那這樣很平等-你會不會跑去愛人家老婆啊? 那也平等啦 我的老婆就是你的 我的老婆還是我的老婆 你的老婆就是我的老婆 當然不是這樣 那是染心 那個愛就是染了 平等就沒有分愛染 因為都平等了嘛 既然都平等的話-那我就沒有特別愛的東西了 這樣懂了嗎? 所以真正進入平等觀的人-他沒有愛染 這才叫平等 為什麼我們會愛?-就他不同 他特別-我才愛啊 是不是這樣? 眾裡尋他千百度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尋他 你為什麼要眾中尋他千百度? 你覺得要找一個不一樣的-是不是? 這就是愛染、不平等 平等性一建立就不愛染 那也就沒有親疏、高低、起伏 儒家說沒有親疏-這樣子不符合人性 對啦!是不符合人性 問題人性多好嗎? 人性是顛倒的啊 人性是輪迴的啊 我就是要超越人性啊 那你把人性當作最好的 當然你會拿那個來批評我 這就好像說小孩子玩泥巴 那我們大人不跟他玩 小孩子說真笨!玩泥巴真好玩-你不下來玩 誰笨啊? 是不是? 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儒家這種批評-沒什麼道理 沒有道理 你說那這樣子的話-對爹娘就一樣平等了啦 那這樣的話-愛自己的爹、愛自己的娘 應該要超過別人的爹-別人的娘 平等中有緣起的差別 這是容許的 可是緣起的差別並不會在-心裡頭執取自己的爹娘 我們就是執取自己的爹娘 所以別人的爹娘死了沒關係 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我說我的道理是對-你的道理對不對我不管 反正我說我要活下去-你活不活下去我不管 這搞成-人性就搞成這樣了嘛 所以這就是苦惱相 所以我們說我愛我的父母 可是我也要知道-人家的父母也需要愛下去 這不是將心比心 這已經是平等性 是同體大悲-不是同理 同理是用推論的-同體是你體證的 這兩個不同 所以這樣子呢 就是所謂的平等觀-從空入假 二觀為方便道 二諦觀跟平等觀為方便-得入中道 兩邊皆不取 空也不取、假也不取-妙有也不取 那麼雙照二諦是心心寂滅 雙照二諦 兩諦都現前 既空即是假 空而不空-假亦非假 這樣叫雙照二諦 心心寂滅 覓空不可得-覓假也不可得 所以雙邊也不得 所以雙照二諦有兩邊 兩邊又不可得 去兩邊也不抓中間 是這樣子 這樣子呢為方便道入中道實相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薩婆若海就是什麼呢? 「薩婆若」就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海 佛的智慧、佛的根本智-佛的究竟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 這樣子名為中道第一義諦觀 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諦觀 這樣的名稱出在《瓔絡經》 好!那麼其中呢-之二諦 釋其中之二諦觀云 再特別解釋二諦觀 所言二諦者-觀假為入空之詮 空由詮會 能所合論 故言「二諦觀」 這就我剛剛講的嘛 「能觀」它是假-對不對? 「能觀」這個事情是假合的 那那個假觀就是空觀 那麼被我觀的那個對象呢-是虛假的 所以被我觀的是「所」 「能觀」的是我的空觀 所以空觀跟假 假相、假物、假境 能觀的空觀 這樣子兩種諦理 所以二諦觀 能所一起合說-叫做二諦觀 那你說它為什麼也叫諦呢? 因為它也是真實存在在那兒 因為有它的存在-我的空觀才能會嘛 所以空由詮會 由這個詮釋 由這個什麼? 這個解析 析空或者體空這樣來詮釋它 才能體會這個空性 所以能所合論-故言「二諦觀」 此即是圓教中所指之-〝空〞觀智 能證得〝真〞諦理 有沒有看到? 這就是這樣-這是空觀智 更釋平等觀云 從空入假 名平等觀者 若是入空 尚無空可有 何假可入? 當知此觀 為化眾生 知真﹝空﹞非真 ﹝故﹞方便出假 故言「從空」 分別藥病 而無差謬 故言「入假」 平等者 望前﹝二諦觀﹞稱平等也 前觀破假病 不用假法 但用真法 破一(假病)不破一(立真) 未為平等 後觀(平等觀)破空病 還用假法 破用既均 異時(二觀)相望 故言「平等」也 這個話我們看是很清楚啦 一般人沒感覺 看了會覺得很亂 從空入假叫做平等觀 為什麼叫平等觀呢? 因為如果是入到空性來 那麼見了空性尚無空可得-何有假可入呢? 是不是啊? 所以說見真空的人-證入真空的人 他就入在真空上面了 甚至於他還認為-他沒有阿羅漢可證 甚至於還更 這個利根的阿羅漢-甚至於還會這樣子 所以《金剛經》講了-沒有初果、二果可證 對不對? 甚至是這樣 所以哪裡有假可入? 所以證得空性-它就一切法就不立了 所以它是破一 破掉凡夫的執取為一 可是不立一法-是吧? 破立不均衡 但破不立 所以不平等 這樣不平等 這樣了解嗎? 這是所以說 何假可入? 當知此觀 可是此觀為什麼要從空出假呢 因為為化眾生 是為了化眾生-知空 知真非真就知空非空的意思 知真空而非真 所以只好出方便 故方便出假 為什麼說知空非空啊? 因為空是拿來-對破我的執取用的 其實他不需要說它是空 他就讓它存在 只要我不執取-它的存在無所謂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問你哦 夢中老虎要咬你-你要不要跑? 要不要跑嘛? 要不要跑啊? 啊? 當然要跑啊-是不是? 夢中老虎要咬你 咬你這夢中人當然要跑 可是如果你知道那是做夢 你應該躺在那裡-幹嘛? 把你的身體布施掉嘛-幹嘛跑?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夢中的人 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才需要打虎啊 才需要理虎啊 知道我在做夢的人 那在夢中-將將好夢中修布施法門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結果布施了-有沒有真正把自己布施出去? 沒有 所以布施一切而無一法可施 所以真正懂得空性的人-他又要利益眾生 你們這些人就是愚癡的 那我來跟你們攪和攪和 你看我是跟你攪和-我可不認為我跟你攪和 我一和也沒攪 我可是清楚明白的沒有和 可是我會跟你們攪 是這樣 所以呢我只要出去 跟師父們出去 到美國、到哪裡啊 看到雪我都第一個跑下去玩 他們覺得怎麼會這樣?-(台語) 然後他們會問我說-院長!這要不要照? 我說照樣照啊-我又不怕人家看 那為什麼? 欸!既然這是假的-你為什麼不下去玩一玩? 讓眾生也愉快、愉快 那玩完 玩完了我也沒有想要-要永遠要去玩啊 那玩完-玩完就完了啊 就完了啊 沒有事就好啦 可是不知道的人-他會以「玩」為所得 是這一點有差別 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為化眾生-知空非真 知真非真-所以就要出方便假 所以從知道它不能夠是-它不需要是 它不需要是你遠離的 所以知空非空-就知真非真 本來我就不貪染它了-那我就不需要破除它 就讓它存在好了 既然讓它存在 它需要我來怎麼對待他-我就方便怎麼對待它 我不會說這不實、這不是真的-這不要 就不會 那我就去對待 我就是方便的去對待它 所以會方便出假 方便出假是因為我了知它是空-而又知道空亦非空 所以才敢方便出假-對不對? 所以叫做「從空」 你沒有證得空性-你怎麼「從空」啊? 是不是啊? 所以叫「從空」 那怎麼為什麼要出那個假呢? 看你需要什麼嘛 來啊!來啊!看你需要什麼啊 你需要我跟你玩-我就跟你玩 你需要我講經-我就講經 你需要我蓋廟-我就蓋廟 那是出假 分別與藥-而無差謬 恰恰如其分的-施設種種的藥給他 那麼呢沒有差謬 我們凡夫觀察眾生的根機-觀察不對 所以常常是有差謬-弄錯了 那麼他無有差謬-故言「入假」 從空入假或者出假 什麼叫平等呢?-望前二諦觀說它平等 怎麼講? 因為前觀破假並不用假法-對不對? 不出假嘛-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有破不立、不用 但用真不用假 所以破一不破一 破一是破哪一個一啊? 就破假病為一 那不破一 那不破什麼呢?-不破真 對不對? 不破真-又一 所以照說是破一 破假也破真 這樣才平等 用假也用真 這樣才平等 所以破立皆平等 這樣叫平等觀 後觀破空病-還用假法 破一-那用一 破用既均 其實所謂破 破一個假病-也立一個假法 那麼咧 所以破用平等 所以從異時相望 異時就是說你從二諦觀來看 從二諦觀來看它呢 欸!二諦觀是破一不破一 那麼平等觀是破一不破 要破全破-要立全立 所以它是平等的 所以叫平等觀 所以故言「平等」 這很容易懂吧? 你看它 它「破」的話-破真也破 破掉假-凡夫的假 也破掉了阿羅漢的真 你說「用」 它也用阿羅漢的真-也用凡夫的假 通通用 所以說破用均等 懂意思吧? 雙破雙用 所以它是平等-叫平等觀 通通會用哦 所以菩薩修平等觀-一切眾生平等 也空有平等 真俗平等-可以這麼講 空有也是平等 好!此即是圓教中-所指之假觀 〝假〞觀智 能證得〝俗〞諦理 最後再解釋中道第一義諦云 中道第一義觀者 前(二諦觀)觀假空-是空生死 後(平等觀)觀空空-是空涅槃 雙遮二邊 是名二空觀 為方便道 得中道 故言心心寂滅 流入薩婆若海 二諦觀證空性-對不對? 平等觀怎麼樣? 證得什麼呢? 證得這俗性 就是把空再破掉-捨掉這個空 連空也破 所以空掉涅槃嘛 那麼呢 離生死凡夫邊-也離涅槃邊 兩邊皆雙遮 是名為二空觀 雙遮二邊就二空了-兩邊皆空 那麼為方便道 為方便道還立兩邊 把凡夫邊再立起來-行隨緣的方便 那麼也把涅槃邊再立起來 怎麼樣呢? 欸!也有涅槃 所以說雙照雙遮 兩邊都有-也兩邊都遮 這樣子呢不入兩邊-而得實相義 而得實相 這樣子名為中道 這樣叫心心寂滅 為什麼叫心心寂滅? 因為你的心-念起之後觀察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如果是空-那就不寂滅 如果是「空」-還有個「空」可得 如果是「有」-那還有利益眾生可得 也不寂滅 唯有什麼? 行一切法而不執取一切法 雖然不執取一切法 而不壞一切法-又立一切法 雖然立一切法-又無一法真實可得 法法皆是中道實相 都是不可思議 法法皆不可思議 不可言說 這一念心相應了-那麼為方便道就能得這個中道 所以心心寂滅 這樣寂滅於此 那麼流入薩婆若海中 流入薩婆若海 自然的現起什麼呢? 中道實相的正見 自然的現起什麼呢? 自然的現起這個-一切的眾生的什麼呢? 一切眾生的本具的佛性-就現前了 這樣子呢就是中道第一諦觀 此即圓教中所言之〝中〞觀智-能證得〝中〞諦理 這一部分是要用參的 用解釋的-你是沒辦法用解釋清楚 這要用參 要去參它-離兩邊能參得 那麼這樣子呢 也就是所謂的三諦觀 分別的三觀-分別的言說 下面是圓教的一心三觀-要怎麼樣去修它呢? 把這三觀的各別意思了解了 接著就要了解圓教的-一心三觀的道理 那麼這一方面的道理-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