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天台四教儀暨教觀綱宗合說-92》 主講者:上法下藏法師 我們大家準備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四教儀暨教觀綱宗合說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請放掌 嗯 我們上一堂課呢 談到了般若時別 那麼就多的 就講般若時別呢 再讓大家恢復記憶一下 關於這個五時的通別之義 那麼就講到了 所謂 嗯在《教觀綱宗》裡頭提到的 這個一切法皆摩訶衍那麼佛呢 讓 聲聞人也就是嗯藏教人呢 轉教菩薩 這個轉教呢 是佛力的加被 讓轉教菩薩之後 讓誰呢 其實是讓聲聞人 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這個核心在一切 佛法寶藏 在一切 注意是一切吔 沒有欠沒有餘吔 換一句話說 到了般若會上啊 才是真正的什麼呢 一切佛法的寶藏 那你說前面 四教並談方等會上也四教並談 不也都有嗎 但是他不第一他不領知 所以他沒辦法領 這個 再來一領了四樣他也混亂啦 也四教並談 對他來講他也混亂 其實四教中究竟的是什麼 是圓教 而圓教的理 其實就是別教的《般若》的理 別圓二教 那個叫做不共的般若呢 是都已經究竟了 所以無非就是以《般若》 為鋼骨啊 為核心啊 所以一切佛法寶藏 無非就在般若會上 所以《般若》生出一切什麼呢 一切法嘛 所以說會一切法摩-皆摩訶衍 一切法都入那個大乘 而大乘 就是指不共的般若法門 那因此領知一切的 你去轉教般若法門 那也就體解了共跟 尤其是不共 共當然也有 最重要是不共 不共的般若法門 那你領知了不共的般若法門 你就等於領知了-一切佛法的寶藏 這裡頭佛法的寶藏 講的呢是有解有行 有廣有略 《般若》有廣有略 那麼通於共跟不共 那麼有解這是解 那有行呢 有禪定 有智慧 都在裡頭 所以這叫做寶藏 有自利有利他 所以這就是 圓滿佛法的自利利他 跟一切究竟的知見 通通在這裡頭 所以才名為佛法寶藏 那也就是說到了般若會上啊 這聲聞人已經漸漸地被調熟到 能怎麼樣 具有成佛的 基本資基本的基本的程度了啦 哦可以這麼說 所以《般若》有多重要 它幾乎是一個轉捩點 哦前還在四教並談 恥小慕大 到這裡來已經領知一切寶藏 好什麼叫領知 及說 說以說為知 你要不知你怎麼說啊 你自己都不知道你還怎麼說咧 是吧所以說 轉教 就是教而即教而能夠說是領知 所以轉教就是領知 你要去教 你當然要自己知道嘛 哦是這個意思哦 所以說什麼是最好的學習 叫你上台去說就最好的學習 簡單講就這樣 人間修行也是這樣 所以天台就是這種教法啊 天台的教學常常是上午教課 下午複講 複講昨天上午的 所以大家很操咧 今天聽完馬上晚上就要準備 因為明兒個 早上聽新的那下午就要 就要去複講今天下午所聽的 真的很緊張 哦在 在教學方面是用這種方法 好 那麼這就是一種轉教的觀念了 就也是從這裡來的哦 好 所以諸位要學好天台啊 就是要學著去講-呵呵 那是這樣子 哦好 那麼這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231)的註解說 於佛心意 在藉此「轉教」之因緣啊 能使更 能使能夠 使誰啊 使聲聞人 使藏教人 能更深刻而完整的領知 摩訶衍法門 這在《法華》上面 就有個譬喻叫做付財 付家財給他 也就是在 等一下就是有了哦就是 〈信解品〉當中說啊 啊這個將死不久 我今多有什麼呢 金銀財寶啊 倉庫盈溢啊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啊 就是 多少就給你 是這樣-就付那個財給你 嗯 這就是付財了哦 將這個財富 託付給他-付財 那麼故云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什麼是佛法寶藏 禪定智慧等一切法門 皆是佛法的珍寶 此處 可以說侷於大乘 特別侷於大乘說 不過講侷於大乘 也可以說不侷於大乘 是含大乘當然也可以 但是 因為在這裡特別講的是什麼呢 講通別二法 哦那所以你說 那通別目的在別 不在通 講通是要讓你導歸入別 所以說侷於主要是侷於大乘 不過文上面沒有說侷於大乘 也可以 也可以 何以故 因為你瞭解大乘 那一切法就皆會歸摩訶衍了嘛 所以 摩訶衍法就是大乘法 那一切法都會歸 所以你要說 侷不侷於這個大-侷就是侷限了 侷限於大乘嗎 也可以說 說跟不說都一樣了哦 既然都會歸了嘛 好 禪定智慧等一切法門 皆是佛法珍寶 這裡講禪定這裡講智慧 聲聞法也講禪定也講智慧哦 所以特別地說到了是大乘的 禪定智慧 讓他領知嘛 那為什麼要這樣講 因為 須菩提舍利弗目犍連等 哦迦葉尊者等 他早就領知聲聞法啦 他都證得羅漢啦 這裡還特別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他領知哪一個啊 當然是領知大乘嘛 所以這裡講 註解裡頭說 侷於大乘是這個意思 對不對啊 他要不領知聲聞法裡頭的 禪定跟般若 般若智慧就是智 就是所謂的智慧法門 他怎麼能證得阿羅漢呢 對不對 所以當然這裡又再領知一次 他特別指的是指大乘法 哦好 那麼接著 雖帶通別而正明圓教 所以這在講著它 般若會上到底講的是什麼內容 帶通別 正說圓 正明圓教 所以正 帶通別正明 跟華嚴時的正說圓兼說別 欸有不同 有什麼不同 第一 兼跟帶的不同 帶是一定要帶 一定不缺 兼是因人而異 有時候可以不兼 我就直說圓 那也可以說帶 兼帶的說 也兼著說是你的根機 不讓我還兼著說 哦我再兼提一下 你就算不兼 我正說圓你也能懂 但是帶通別是一定得帶 不帶的話我沒得調熟 華嚴會上只對 大乘根性的菩薩 即便是《阿含》 嗯藏教人也在後面也有出現的 那都已經調熟了 那如果呢 在般若會上那他正對的機 是藏教人啊 所以他一定得帶通別 不然他調不熟啊 這樣懂嗎 哦好 再來他特別說帶通別 裡頭是沒有藏教的 哦 你說不會吧 這個《般若經》上 很多也談五蘊皆空不是嗎 也談怎麼樣怎麼樣 它談五蘊皆空 它一定又談空而不空的道理 它即便是正談 無常苦空 那也只是一個 發起助道之念 不是說你不懂 我還要來再來說 不是的 所以在般若會上對無常 苦空 緣起性空 他已經假設你一定懂了啦 那如果還提 不過是對助道而說的 不是為了 讓你開解而說的這樣懂嗎 這助道就再提醒你一下 比如說別忘啦 你們應該知道的啊 是無常啊 不要貪染啊 他會這樣跟你講 是提醒你一下 助你的道 不是說你無知 可是在 阿含時就是你不知道嘛 我跟你說苦空無常嘛 專說這苦空無常法嘛 在般若會上 其實他不說苦空無常法了 不必說了 不是不重要 而是說你的根器已經不必說了 但是還是有多少會提到 苦空無常 的道理 那這個呢是兼帶的怎麼樣 要發起助道之念 發起助道之念 再來 雖然也說一下緣起而空 但是重點在於你已經早就懂了 我助你的道 重點要體體空了 要講體空而進入到三諦圓融了 所以他也不再 他雖然偶爾也提到-緣起性的道理 或者用緣起來談這個道理 無非是要助你的道 讓你體解 那個什麼呢-當體是空 所以緣起而性空 重在性空 不重在緣起了 緣起是就助道說的 好 那麼這樣理解了哦 所以說啦 雖帶通別是正明圓教 註解(232)雖說三教 其如通別 猶是方便啊 那麼我們看註解第(73)呢 就是蕅益大師自己有做會解 註解73 當中呢他就有做一個嗯 註解的內容啊 在《釋義》當中說 會一切世出世的法門皆摩訶衍 互具互融等是圓教了 若說怎麼樣怎麼樣 這些我們在之前都已經提過了 好那麼我們就不再講了 好 帶通別 所以通別啦還是方便 正明圓教才是他的目的 所以說整個般若會上 他已經在提圓教的道理了 那通跟別統統是方便 那藏教有沒有說到 還是會有說到 那是助道 助道算不算方便 也算那遠方便 這裡講的正說通別 是近方便 就是說帶通別的那個通別法門 是近方便 那麼正明圓教 好 所以在般若會上 是主要讓你理解圓教的道理 可以 可是它是般若會 所以你看看《金剛經》 有人說噢-它裡頭圓教的道理好多哦 它應該屬於法華時 純圓獨妙-怎麼會呢 一定帶通別嘛 固然是正明圓沒有錯 那是他的目的 但是他一定是帶通別 在談的 所以《金剛經》裡-有通有別的道理 有通有別的道理 在裡頭 好 然但密得別益 帶通別正明圓 不過 他還沒有真正純圓獨妙 他還不能理解圓的真正道理 所以他密得 密有二個意義 不知 再來不知不覺 不知是指彼此不知 就是說你聽了 你得圓教 嗯別教的利益 他聽了 他可能還在得通教的利益 他根器太低 但是你彼此不知道 那重點再讓你呢 個人得別教利益 所以叫密得 你那個得別人也不知道 哦是這樣子 然後再來 是誰密得 誰密得 當然是阿含人得 阿含人自己不知道啊 他以為是佛加被他說的 嗯這都是佛說的 我無有希取一餐之食 的...希望 我...沒有想要修 你已經在修了 你已經得這個別教益 可是你自己不知 連你自己都不知 所以叫做不知不覺 謂之密 密什麼呢 自己得利益還不知道 這樣懂嗎 所以諸位啊 善於調教人的人 就是要這樣 要沉得住氣 沉得住氣怎麼講 比如說 這樣子啊 欸那個... 那個道用你要發心啊 要好好為常住啊 你要發菩提心 哦我不能 我初學我沒辦法 讓我好好活著就好了 啊你好好活著就好 哦可以那你去修理水電 啊你去弄什麼弄什麼 在他來想在他來想 哦對 他真的是讓我好好活著 這個我能摸的 我就這樣摸就好 在我們來想 是要讓你密得發菩提心的利益 將來你就能荷擔道場 哦譬如說這個意思 他是不知不覺 他以為我給他一個方便 讓他安穩在他自己的份上 其實我們的目的 是要讓他調熟於未來 同樣道理 今天我們講《法華》嗯講那個 嗯這個... 《四教儀》跟《教觀綱宗》啊 我是講的很盡努力的要 一步一脚印 把古德有注意到的道理呢 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說的 我都去說了 啊我自己也學 那諸位呢 可能覺得噢 哦好多啊 內容好多哦 那我的目的是 以後你用到了你自然會跳出來 那個觀念就會跳出來 那是大乘當中很微細很細緻 很完整的道理 其實不能缺 而你這次聽完了下次 沒什麼機會再聽了 因為下次我沒機會 我要再講別的了 那所以你好好的聽 你也會密得 你自然會得利益 會到時候時候那觀念就跳出來 所以我說清講明白 對你是有好處 雖然你現在不知道 這也是密得 所以說但 然但密得別益 然但密得 也就是他只能 不知不覺中 得了別教的利益 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般若》的正觀 他總是現在才開始深入 在《方等》只是聽聞被呵斥 然後他恥小慕大 他開始初淺的聽 現在深細地說 但是也只是 初步深細地說 他還不能夠將這顆心呢 全然的怎麼 當下即是我有佛性 這一念心能觀即是所觀 三諦圓融 一切境三諦圓融 而境不在心外 哇這個境界太深奧了 別教呢 境智還不能夠雙泯 所以他根沒那麼利 雖然能得三諦圓 三諦之見 可是境智不雙泯 所以能見所見 能觀所觀還隔離 到了圓教的時候 根器利 純熟到能觀即是所觀 能觀之智 即是所觀之境 所以一念 一念具足三千 三千境界為我所觀 即是我能觀的 所以境智一如 這哪有那個能耐 這麼高這麼高超的 只有到圓教來 所以他現在也不過就是-密得別教益 很了不起啦 哦他為什麼叫密得 現在他不敢承擔三諦圓融 嗯三諦嗯這個三諦見 他還不敢他還在 他還在覺得是一諦見 不過已經在談三諦了 他已經對三諦-有很深刻的瞭解了 那有很深的瞭解 就是密得了三諦別教之益 因為別教在談三諦了嘛 他已經得了 只是他不知不覺當中得 哦別教益 這樣懂嗎 所以說啊 嗯這(233)的註解說 般若傍用通教 別-正用別圓 加於二乘 使之依真空觀 而漸漸領知妙有觀-及中道觀等法門 此即密得別益 哦漸漸領知哦 那麼呢傍用通教 正用 別圓二教 加於他 你說不對啊不是正明 正明圓教嗎 那帶通別嗎 沒有錯 可是目的在什麼 目的在三諦啊 啊三諦從別教就有了 所以這是從這裡說的 所以說傍用通 傍用通是為了讓你證得三諦 三諦的理解 那麼所以說是 傍用通教是什麼呢 正用別圓二教 這個目的是這樣 啊雖是正用 最終還是證明圓教的內容 啊無論如何了 你這個時候呢 你能依真空觀這個一諦觀 慢慢地領知有三諦 這就是密得了 領知有三諦這就是 開始是入了別教的 的人的因緣了嘛 這是密得別教益了 哦好 這樣懂了 密得哦 那麼如轉生酥成熟酥你看 本來是生怎麼樣 對於三諦的道理呢 開始恥小慕大 開始恥於啊我怎麼不懂(台語) 我怎麼不知道 我不能生起大用 他當然不能生起大用啊 佛能夠利益眾生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能夠讓人天恭敬 佛能夠善巧說法 這就是從空出妙有啊 對不對 啊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諦啊 中道義啊 他只能羡慕 只能恥於自己為失為不失 哦那我這樣有損失嗎(台語) 哦不然不然我有我有損失 不然我怎麼都不知道 這叫做剛開始這樣 這叫生酥 生還很生 對於三諦的道理 第一次聽聞 所以他還很生 所以生酥 然後到了熟酥 悟到了般若會上他都去講了咧 他都去講三諦的道理了 那不就是熟了嘛 所以熟酥 所以猶如生 哦如轉生酥成熟酥 所以註解(224)說啊 心漸嗯234啊 心漸通泰 自知所證智慧譬如螢火 不及佛智慧之日光啊 如是敬伏之情 倍更轉熟 更加地熟 敬伏之情啊 更伏轉 倍更轉熟啊 如同生酥轉熟 這是就 嗯方等時中的那個慕大乘 恥小乘的心情說的 那我剛剛呢是又從 對於三諦理解深淺說的 這都是從生要轉熟 現在又多提了一個 又提了一個是指 敬慕之情敬伏之情 敬 恭敬 伏 臣服 啊了不起了不起 實在不得了 這種感又更加深了 而更深刻了 所以說倍更轉熟啊 這樣子那麼就生酥轉成熟酥 好 那麼這是《教觀綱宗》呢 這一段文啊 我們就帶到這裡了哦 接著我們《四教儀》你看看啊 次說般若 轉教 付財 融通 淘汰 阿娘喂(台語)嘿嘿四個 這四個是各有深義 那麼呢此般若中不說藏教 跟你講白了 前面哪 蕅祖的部份他還不加這句話 到了《四教儀》裡-又加了這一句話 所以我說二部書要合讀 你才會知道有差別 《四教儀》它講的更加地白 它乾脆跟你講不說藏教 前面還沒有說不說藏教 它說帶通別正說圓 這裡不但跟你講帶通別 直接跟你講 還不說藏教 這是真的 我不是講前面不是講嘛 如果有說到藏教的四聖諦等 這些都是當作助道而已 它不是正說 這裡講的不說是這個意思 正說嗎 不說了 欸你老在那說那些的 那這樣講不完了嗎 還不是四教並談對不對 到了般若會上只談三教 藏通 嗯通別圓三教 噢懂嗎 欸這又什麼意思啊 這就是將來你要解《金剛經》 的時候啊 你絕不 你就不應該再用聲聞法來 嗯聲聞法藏教的觀念來解-《金剛經》 頂多能從通教開始解 他不說了嘛 除非你把它當作助道之緣帶過 這樣可以 哦就這個意思 所以你講經不判教啊 開口便亂道啊 就這個意思 好接著此般若中不說藏教 帶通教別 正說圓教 這開宗明義 講啊 次說般若 說《般若》怎麼說 說四個事情 然後呢哪四個事 第一轉教 第二付財 第三融通 第四淘汰 講這四個事 這進行這四個事 那麼更進一步地說 如果以四教來說 不說藏教 帶通別正說圓 這裡四教來講的話 是沒有藏教 你這樣子把般若時中 的內容講白了 講開了 是這樣 哦好 那我們就來看看啊 次說般若這就是 標這個部的意嘛 這一部《般若》部意 在這一這個部就是 別時的意思啦哦 時別的意思 在這個時別當中 我只說《般若》法門 所以部意是這樣 然後再來轉教 什麼是轉教 前面不是也講轉教嗎 轉教菩薩嗎 我們(230)有註解 說到轉教對不對啊 轉教這是佛力加被叫轉教 現在說啦 領知眾物 貫統法門 名為付 嗯不錯了錯了 這個 嗯什麼是轉教呢 2236看註解(230)就看到了 這所謂的轉教就是指那個意思 就是佛力加被 佛力加被讓你怎麼樣 讓你這個 有能耐去說 般若波羅蜜法門 這就轉教的意思 那到了二 付財又是什麼意思呢 (237)什麼是付財 領知眾物是貫統法門 名為付財 這是就眾生邊說 眾生邊也就是所謂的二乘人 聲聞人 聲聞人他呢 被佛把什麼呢 把這眾物啊交給他 然後他清點清楚有什麼東西 這叫做領知眾物 貫統法門 就是代表著 佛說的一切法門 都會歸摩訶般若波羅蜜嘛 摩訶衍嘛 是不是 啊領知一切佛的法寶藏前面 那個《教觀綱宗》裡頭不是講 領知一切佛法寶藏嗎 現在就是這樣 付財予我 那我手裡就抓著什麼呢 一切佛法寶藏 所以說貫統法門 哦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就是貫通法門啦 這就是 這就叫付財 是佛付那個財給我 而我 我能接收嗎 我領知一切佛法寶藏 這就是付 這就是能夠收了 收那個財 收下來 好那麼就先說譬喻啦 世間長者以七寶為財 出世間法王以般若為財 你說欸奇怪了 不是以種種法門為財 一切法門會歸般若嗎 會歸摩訶衍嗎 對不對 啊摩訶衍 就是什麼呢 就是一切的什麼 都以《般若》法門為根本 所以世間法以般若為財 啊般若會中以此般若 加被須菩提舍利弗 那麼這就是付財之意啊 我用《般若》的 大乘不共的《般若》 加被於你 讓你去講《般若》法門 這就是付財的意思 所以付財其實就是轉教 轉教就佛邊 嗯就眾生邊說 我去轉教給你 我付這個財是就佛邊說 我把這個《般若》法門交給你 交給你去教 哦 好參考註解(231)哦 互相參考一下 又此付財乃是約佛意邊說 你看吧 佛付財給你 若弟子領知付財之意啊 領知的知 知道的知啦 錯字打字錯了哦 須至法華會上 故《法華》中亦有付財之說啊 那麼什麼是財呢 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 諸法之財 對不對 禪定解脫無漏根力 是諸法之財 在這裡講的是指《般若》-能讓你怎麼 有禪定般若 禪定 解脫無漏根力 這就是付財 所以這就佛邊說是-佛給財富給你 但是就眾生邊說 他必須要到法華會上才知道-我本有此財 衣裡之珠嘛 我本有此財 但是在現在在般若會上 他還不知道說 那是你我本有的 他只能認為是佛給我的 所以說佛加持我 這樣懂嗎 所以說般若會上是這樣 哦好 所以這叫做付財 所以付財是佛加被於聲聞人 讓聲聞菩薩嗯聲聞 以佛的加被呢 然後去講《般若》法門 這就是付財 其實就是轉教的意思 所以轉教跟付財說到一塊了 就轉教付財 再來融通淘汰 什麼是融通啊 一切法皆會歸摩訶衍謂之融通 所以這個時候就有問題 就有特別內容了 一切法都會歸摩訶衍 那麼我聲聞人所證的聲聞法 是不是也會歸摩訶衍啊 當然是 所以他就不會自卑說 我所學的無用 那他不會自卑我所學的無用 他就不會躊躇不前嘛 哦不再修大乘法 他覺得嗯 以這個為基礎再往前修喔 哦我既然有得前半段呢 我應該是要再修後半段哦 欸這就是融通的用意 是這樣 哦 好所以說融通啊 以般若示知八 什麼叫做融通呢 二這就 融通就是指會歸的意思哦 我們看註解28 (238)以般若示知八十一科等 一切諸法皆摩訶衍謂之融通 這種融通 那這種融通其實是以三教 融通一教 啊融通一教的的融 什麼叫三教 通別圓 通別圓融通藏教 所以你看藏教最辛苦了 要把藏教搞上來最辛苦了 哦讓他拉 把他拉拔起來 耗了五時耗了五時來教他啊 就是這樣 那藏教人就是我們自己嘛 我們不就這樣 怎麼說呢 會歸八十一科 八十一科在11-註解(116)裡頭就有了 算起來八十一 一切法皆摩訶衍 所以這叫融通 或者又說以圓來斥三 這種叫做圓 及圓斥藏 這叫圓融的融 這裡不是這個意思 這裡的融通的融不是這個意思 是以三教藏通別來斥藏教 對象都是一個藏教 如果是以圓教來斥通別圓 這叫圓融的融 因為圓融只有一教而已 圓教 藏通別統統不圓融 我用圓教來斥藏通別 這叫圓融的融字 一這是動詞 用圓融三教 以圓教去圓融三教 讓它通通圓融成一教 這叫圓融 但這裡不是 這裡是通教 是不這裡是融通 融通的融不是圓融的融 而融通是什麼意思啊 把藏教融入通入 別圓二教 所以讓他轉入大乘法 所以是以藏嗯 通別圓來融通圓 藏教 讓藏教捨離他自己的什麼呢 嗯緣起見 緣起 緣起的解脫見 入到什麼呢 入到了三諦見 這個叫做融 這叫融通 所以今此融非謂圓融之融 乃三教融通藏教 的融哦是這樣 好 那麼這是正明 這是所謂的正說 嗯這個融通哦付財融通 然後淘汰又是什麼呢 哦什麼又是淘汰呢 註解呢(239)哦 以空慧水 蕩聲聞執偏空法之情 謂之淘汰 那個淘也可以寫成濤的意思 古字這二個字是同字 那淘汰有通有別啦 通則徧五時-別在般若對吧 通則徧五時什麼意思啊 因為淘汰你也可以說是 藏教人淘汰什麼呢 淘汰凡夫啊 啊你也可以說 在方等時上 淘汰聲聞人藏教人的什麼呢 的的我的...法執啊 哦啊你也可以說 在華嚴會上淘汰別教人 通教人的什麼呢 的法執啊 那你也可以說 在圓教的時候淘汰 藏通別三教的法執跟不圓滿啊 所以淘汰都可以這樣講 但是這裡頭特別談 般若會上的淘汰 是什麼意思啊 是讓他感覺到 我根本不是佛子啊 我如果再執取下去 這不止是恥小慕大 我簡直就是外道 是法門內的外道 這樣子 欸你學佛根本不入佛道啊 不了三諦圓融 不要講了 不了三諦啦不要講圓融 不了三諦你根本不是真學佛吔 你只是為了自我解脫 得什麼呢-緣起見的我解脫 我執破 我執破不是真正佛的目的啊 真正佛的目的是要讓你 法我二執皆破 究竟成佛無有涅槃 哦無有-入無餘涅槃 是要這樣 那你今天 只是自己得涅槃你就很歡喜 你說你這樣算數嗎 是佛的本意嗎 那不是入佛的本意 你說你是佛弟子嗎 嗯 所以就這個本意上來說 讓他有淘汰的意思 所以在般若會上特別提到淘汰 所以說前面恥小慕大 還沒有真正迴小向大 般若會上你非得-迴小向大不可了啦 這樣你懂嗎 所以它有淘汰之意 所以過了般若會之後 照說是沒有再聲聞人了 唯有那什麼 唯有那五千離席是什麼呢 因為他一直根不熟 佛陀只好以未來以他方 他方的世界用 用其他的相貌 以其他眾生想見之身啊 再來度化他 所以在般若會上-主要是要淘汰了 目的是這樣 要淘汰就對了(台語) 哦要淘汰 你聲聞法中 你還執取的人就是不對 你不能夠只是慕小向大而已 你要真正的修大 所以我讓你 說大乘法門 密得別教之益 所以你已經得別教益 已經汰汰掉通別二種人了嘛 對不對啊 密得嘛 前面不是講密得嗎 好 這就是提到了 淘汰的意思(239)哦 好再來 領 此般若中不說藏教 我說過了 他不再說藏教 那為什麼 因為《般若經》中雖亦說無常 緣起析空等理啊 然只為助道之緣 非是正說藏教 你要知道所謂的正說 就是要讓你去懂讓你去修 現在在般若會上你早就懂了-我幹嘛說呢 說了讓你誤會還不是搞回 還不是又說回了方等時-那樣去了嗎 我的目的就是要讓你丟掉藏教啊 淘汰嘛 所以當然不再說了 這樣懂嗎 所以說他是什麼樣 雖然也有說到無常了 你看《般若經》上也說到無常 也說了緣起法 這些目的都只是為了助道而已 不是他正說 所以他目的只是助你的道 不是他真正的目的 好嗯接下來 這叫做什麼呢 不說藏教 那麼怎麼辦 那不然說什麼呢 帶通別二 正說圓教 帶通別二理 那麼正說圓教一理 哦是這個意思 帶我前面說過了 兼帶嗯就 帶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要說入圓教之前 一定帶說一下 別圓嗯通別二教 這樣聽有嗎(台語)這樣懂嗎 也就是說我每一會 我講經說法的目的 通通是為了圓教 不過呢我總是把前半段 前情提要再說一遍 前情提要再說一遍 總是這個目的 這樣知道嗎 所以他一定要說 這為什麼 為什麼 因為《般若》甚深 所以他幾乎在每一會呢 都要從通講入別再入圓 這跟《華嚴》不同 《華嚴》直說圓 不一定要帶 絕對不帶 但是有眾生根機需要兼說一下 兼說是讓你感覺怎麼樣 讓你感覺還有眾生需要兼說 那我就兼提一下 讓你很快就跳進來 般若會上你是藏教人 我要讓你從最低階上來 所以我一定得正兼帶者 我一定得帶通別說 不然你聽不懂圓教 我們不就這樣嗎 我們學《四教儀》我們當然從 藏教學起 然後再從通再從別 這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要帶上去 但目的是學圓教啊 我們學《四教儀》最終目的-是學圓教 可是一定帶藏通別 一定是要把這個先學完 所以這個呢 帶通別 正明圓教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看 在般若會上 通別二教你會看到很多 因為他一定會說到 好 那麼所以說我們看註解 (240)他說怎麼樣 嗯不不是(240) 嗯對(241)啊 不用了(240)就有提到了哦好 嗯 接著 約時則禺中時 什麼是禺中時啊 禺即巳時 就九點到十一點 巳時 這個子丑寅卯辰巳午 巳時十一點 辰巳午未 巳時之後就午時了嘛 所以它接近日中而未中 九點到十一點謂之巳時 這裡主要提的是十一點啦 但九點到十一點都叫巳時 亦作隅 耳朵邊的隅 日未正中謂之禺中 未正中而接近正中 叫做禺中 那午就是正午 如果就時來說是這樣 那這個又是什麼意思啊 談時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告訴你說 它呢 已經到了要把所有的道理 全部講明白之前 就正中央沒有缺失 沒有陰影之前 在表達了佛呢 佛法的光呢已經攝受到哪裡了 攝受到剩下一點點陰影了 那麼如果把佛的全部道理-當做是日正當中 所照亮一切這樣來看 那麼現在禺時的意思就代表 你那個陰影很少了 也就是也就是說 還有沒講清楚的已經不多了 哦好 那麼這約時則禺中第四時 那麼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 這前面已經講過了哦 生熟互轉啦啊 此方 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 這就是什麼 四熟酥味了哦好 這個 這個是什麼呢 我們也可以看 之前的註解了 之前註解有提到 嗯註解第(164) 註解(164)就有提到了 這個(164)裡頭說到啊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 從方等出般若波羅蜜 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註解(164)不就這樣講嗎 這引引什麼呢 引《涅槃經》 所以說嗯 《涅槃經》裡頭早就預言了 方等部之後是般若部 好或者這樣講了 不叫做預言也可以啦就是 《涅槃經》就總結了這個觀念 所以你不要說 那是智者大師自己想的 沒有啊有經證啊 現在人動輒都說 天台宗是欸 智者大師智者自己一個人編的 是他個人的體會而已 廢話 不然佛經還要自己跑出來-給你解釋什麼嗎 當然是要體會啊 理解佛法本來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啊 重點在於我們要以 佛法解佛法嘛 我們是理解到說 你的體會對不對 或者有沒有經典的根據嘛 現在人很多寫書 都是用推論 應該是 想必是 當然是 哪有這種這樣寫法的 哦這裡頭都有引經文為據 哦是這樣 所以說 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波羅蜜 這就是熟是四這個熟酥味 好 這裡頭接著呢就引什麼呢 引〈信解品〉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信解品〉怎麼說呢 是時長者有疾 自知將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所應取與 就這麼一段文 其實這段文不完整 我們把它引個更完整 哦引給大家看一下哦 那麼就要解這一段文呢-我們就分 全部隨文解釋 然後再來一一去解釋它 對應的道理 就是說先解釋它的譬喻 再解釋它的法合 嗯〈信解品〉怎麼說呢 全文是這樣說的 爾時長者有疾 自知將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這都一樣啊 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 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 今我與汝 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 即受教勅 領知眾物 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這裡要念是藏 有人把我那個法藏的藏 念成法藏 我呢還法短呢 還法長 這其實怎麼是這樣這是 沒有沒有一點 還把我那個法藏念成海藏(葬) 我說我火葬就好了 哈哈-不要海葬 哈哈這簡直是 什麼跟什麼嘛 真是的 沒禮貌 哈哈-那好 這要念成藏 嗯庫藏庫藏 以及諸庫藏啦不是ㄗㄤˋ啦 而無悕取一飡之意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這是〈信解品〉當中的-這一段文了 猶在本處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甚至於呢 嗯這-而無悕取一飡之意 這裡當然是譬喻啦哦 那好 爾時長者有疾 將死不久 長老自己呢 有病 他知道自己快往生了 那麼語窮子言啊 我今啊 這一段文就是佛的用意了哦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庫藏盈溢 嗯不庫 倉庫盈溢 那麼其中多少啊 所應取與 這裡頭我有很多的珍寶啊 放在倉庫裡頭 放到滿都滿出來啊 滿出來 然後呢 其中有多有少啊 所應取與 你需要多跟少 所應該的 你該取 你該給的 你就去取 你就去給 你該自己拿就自己拿 你該拿去給人你就拿去給人 這所應取跟與 其中那是要給多給少 你自己要拿多拿少 還是要給人給多給少 隨你因緣 哇這樣子好哦-哈哈 他有意他有譬喻 這是譬喻 這是有道理的哦 那麼汝悉知之 你都知道 你看這就不是前面講心相體信 心相體信嘛 啊怎麼相信 就佛已經相信你了 你自己該怎麼拿 拿多拿少 是拿給自己用呢還是給別人花 你都自己知道 啊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我心對你的相信 對你的期望是這樣 你當 你當體會這個道理啊 也就是在付予你 度化眾生的用心了嘛 你看多跟少 取給自己用還是給別人用 你都要自己知道 我的心意是這樣哦 你應當體 瞭解我是這個目的的 這就付家財了嘛 對不對啊 噢所以者何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 今我與汝 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 我跟你沒差別的呢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咧 哇哈講到這裡來(台語)-你看看 講到這裡來了你看看 所以我的財產就是你的財產啦 都交給你了 哇聽到這樣 所以便為不異 你應該多用心啊 不要讓我這家財啊 有所漏失啊 嗯使用不當啊 哦解釋到這裡 好這裡是很精彩的內容 這裡頭隱含了很多的用意 那麼我們還要在這裡多說一下 讓你知道說 哦《法華經》上面意思 這個呢其實就是佛在付財 也就是佛在告訴我們 我們要承擔如來家業 這弘法是家業 修行是本份 就這個意思 哦那麼好 那麼我們 下面還有這個文呢因為多了 我們下一堂課再說哦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