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主題:佛遺三經--佛說四十二章經1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大德 我們接著講下面的經文 我們一起來念好了 佛言 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 吾經亦爾 那麼這個是我們講到 佛陀所說的法 它的時空背景 以及歷史上的演變 從印度的佛教 初期中期後期 乃至傳播到我們中國 那麼這一個 二千多年的時空當中 有許許多多的演變 首先我們要來講的就是說 佛陀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歷史的舞台上 二千五百多年前 在印度的北邊 尼泊爾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佛陀降生 然後整個印度 那個時侯就原有的宗教 就是婆羅門教 那麼婆羅門教 就是以祭祀為萬能 所以他們把人分成四個階級 從阿利安人進入印度的時侯 把他們擄獲的那些當地人 就當成奴隸 就叫做首陀羅 那麼他們原本信仰的就是 祭祀是萬能的 所以這個叫做祭祀的專業的人 叫做婆羅門 來負責這種 很繁瑣的祭祀的手續 這個宗教階級是最高的階級 叫做婆羅門 那麼次一等的 統治國家的這些軍隊 這些政府官員 叫做剎帝利 然後還有一種從事種田 從商的人就叫做吠舍 那被他們捉來當奴工的 就叫做首陀羅四個階級 所以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侯 印度充滿了這種 祭祀為萬能 很繁瑣的 以這個牛羊什麼種種的來祭祀 就可以得到天神的眷顧 可以得到平安快樂 甚至死後能夠回歸到天堂 慢慢的有這個奧義書的出現 就是認為說 我們的本性是清淨 我們怎麼樣恢復我們的本性 跟我們的源頭接上了 就創造了宇宙主 接上跟它一樣 恢復了清淨本性的時侯 就得到解脫 那麼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侯 就提倡了四姓平等 所有眾生都是平等 沒有什麼階級的分別 不是說因為 你出生是婆羅門世家庭 你就不會墮落 你就不會墮地獄 你永遠生天堂 那麼在婆羅門教裡面 它認為首陀羅的人 死了就沒有了 歸空了 他們唯有一個地方去 就是墮地獄去 他們即使做再大的善事 沒有用 所以佛陀第一個要否定的 就是這種階級制度 人性是平等的 所有的眾生 都是有佛性可以成佛 那麼這個是 佛陀發現到說 祭祀不是萬能 人的生天堂地獄 到地獄去 是完全是因為 行為所導致 那麼行為來自於你的思想 你的念頭你的感覺 所以我們可以從 我們的思想念頭感覺去下工夫 那麼這樣子 只要我們的語言是正確的 思想是正確行為是正確的 不管什麼人 他都是可以獲得人身 生命再出現 那麼這是我們講到佛陀出現 來到這個世間的時侯 最基本的一個教義 也就是人性的平等 人生的一切一切 是決定由我們的行為 行為有三種 身口意 這個三種行為 只要這三種行為合乎於正道 那就慢慢的可以走向解脫之道 解脫之道 但是佛陀來到這個世間 成正覺 慢慢的佛陀的教義 隨著時空歷史地理的這種不同 不同的人文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時空當中呢 多多少少佛陀的教義 佛的道理 有些是根本的 有些是方便的 因為為了讓眾生接受 所以用一種方便的法門 來說那個甚深的道理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 佛陀的道理永遠是如此 那麼放諸四海而皆準 不可能 他一定是隨著某一個地方的 風俗習慣 思想背景 然後產生了 許許多多的這種方便法門 來適應 從寺廟的建築 生活方式 以及種種的制度 也都是隨著時空而轉變 我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講 出家人穿的袈裟 在印度的話 是一堆這樣子長長的布 這樣子纏起來的 到泰國還是這樣子的 然後傳到我們中國 就改了 這邊有一個圓圓的圈圈 掛一個勾掛在這邊 然後傳到韓國日本 愈離佛陀的故鄉愈遠 這個袈裟就愈變愈小知道嗎 就掛在這個胸前這麼一塊布 就掛在這邊 各位有沒有看過 日本的那個出家人 韓國的出家人 他就掛一塊布掛在這邊 他的袈裟就這麼一塊 所以這個是生活習慣 風俗氣侯 改變了這個衣服 然後我們中國 有這種深厚的文化 來到中國以後呢 最先我們這個菩提兩個字 我們就翻成道 中國原有就這個思想 修道修道 就不用這個菩提 後來覺得說這個道 不能表示這個菩提原來的意思 所以就翻音了 就翻成菩提了 所以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義 隨著時空人文的不同 慢慢的 從初期佛陀的原始佛教 到中期到後期 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 因為佛陀 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侯 整個印度的宗教界 充滿者灰色的人生 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再怎麼有錢 再怎麼健壯的身心 總有一天就是要死亡 這個深刻的這個死亡 讓印度人有一種習慣 二十歲以前學習某一種技能 然後十六七歲就結婚 然後做事 第一個學習的時期 然後做事的時期 到四十歲以後 他認為是修道時期 他覺得的這個急急忙忙的 必須為自己的生死大事 下一番工夫 所以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侯 整個印度就彌漫著 人生許許多多的不圓滿 那種厭離心 非常的急切 不管他修怎麼修 要生天也好 要到那一道也好 總覺得說 這個出現生命是很痛苦 很悲哀的 所以初期的佛教 就充滿著這種 厭離心切的聲聞行 這個在佛的三法印裡面 就是著重在這個無常法印 所謂聲聞行就是 聽聞佛的音聲 而修解脫道的出家眾 叫做聲聞行 那麼這個時侯呢 就是觀這個身心的無常 由於身心的無常 所以覺得活著 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所以當時佛的弟子裡面 因為對這個無常 感受很深的時侯呢 他覺得活著會呼吸是很痛苦 導致當時修道人 竟然有人不願意吃飯 讓他餓死 反正出現生命沒有意義 知不知道 有這種現象出現 要不然就是拿刀 你把我殺死 他幫他殺死這樣子的 也有這種行為出現 在佛經裡面有這樣出現 佛陀當時的時侯 就是出家人覺得這個 他們一直在觀這個無常 生命就是無常 呼吸一停止就死了 再有錢再怎麼有地位 什麼都沒有都歸空 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那種厭離心很逼切 所以就會有這種 急急忙忙的要求解脫 所以他的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觀這個無常 觀身心的無常 諸受皆苦 諸行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聖弟子住無我想 遠離我慢 順得涅槃 然後呢此身己盡 梵行己立 不受後有 這是他最大的目標 這個生命 這一生結束了 我不會再出現生命了 因為我們要出現生命 一定要有一個我 這個概念 才會出現生命知道嗎 那麼有這個我的概念的時侯 不管用自殺 用什麼辦法 只要用我這個念頭的時侯 它很自然就會出現生命 那如果是我修到這個 從呼吸去觀查 然後慢慢覺得這個 無常無我的時侯 那麼它不再出現生命了 他認為不再出現生命 那就是修道完成了 所以這個在當時印度 是很流行這種佛法 這種佛法 那後來慢慢發現到說 只要一接觸到佛法 慢慢大家都變成怎麼樣呢 討厭人間的一切事情 家庭事業種種 一切都沒有意義 失去了意義 那這跟佛陀來到這世間的 本來的意義 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呢 不同 大不相同 所以因為佛陀當時的這個眾生 解脫心切 所以佛陀所說的法 都是講無常無我 了生死 急急的厭離這個世間 這個佛法 那麼後來呢 慢慢的佛陀為了引導眾生 走向這種去服務人群 肯定人生的意義價值 所以佛陀就說了一些故事 什麼故事呢 叫做本生談 佛陀的本生 佛陀說過去生過去世 那麼我曾經出現 做一頭鹿 為了救度眾生 用我的身體搭成一座橋 然後那些國王 要殺那些動物的時侯 我用我的身搭一座橋 讓那些動物 一個一個的一隻一隻的 跳過我的身上 跳過對岸去 那隻鹿是誰呢 就是我釋迦牟尼佛 所以在本生談裡面 就講到佛陀 過去生過去世 曾經當鹿曾經當過熊 曾經當過鳥 曾經當過什麼什麼 來透露出佛陀大悲救世的精神 這個到中期佛教的時侯 這種大乘 大悲無我的精神 才慢慢的出現了 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 佛不再認為三界如火宅 知道嗎 生死如冤家 視生死為冤家 視三界如火宅 這三界這無常的火宅燃燒我們 很快的生老病死 不再這樣子的 把那個三火一改 一改就是什麼呢 世間的三火 什麼火 孝敬父母的 孝敬的火 知道嗎 對那些窮苦人的 這個悲心悲田的火 對師長的這種恭敬心的 這個恭敬的火 不是我們火在燃燒 那個燃燒的意思 不是這樣子的知道嗎 所以講到三火 然後講到四恩 四恩 報父母報國家報眾生恩報佛恩 報師恩 不再強調人生沒有意義 人生是灰色的 趕緊的了生死 不再講這個了 然後講了禮拜六方 上方是佛下方是奴僕 即使是奴僕 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然後東方是父母 西方是妻子 東西南北上下左右 這些人都是我禮拜的一個對向 所以叫做六禮 六禮 三火六禮四恩 那麼人生就是在利他當中 能夠得到自己的利益 那麼自利利他 就是真正的佛陀出世的本懷 所以在維摩經裡頭 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 眾生病是故 是故我病 知道嗎 眾生有病 所以我就示現有病的相 這個病的樣子 來讓你們去體悟 這個人生的無常 所以有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有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布施擺在首位 第一個位子 那如果是初期的佛教的話 就講戒定慧 持戒禪定智慧解脫 解脫知見 叫做五分法身香 那麼中期佛教的時侯 是著重在這個 無我性空如幻的菩薩行 這個是講三法印來的話 就是講到無我大悲的精神 特別強調 這是佛法 第一個最大的一個演變 所以最初期結集經典的時侯 因為是由迦葉尊者 來主導 迦葉尊者 那麼迦葉尊者 他本身就是苦行外道 他本身就是修苦行的外道 苦行 所以他特別重視這個戒定慧 解脫解脫知見就夠了 此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梵行已立利了 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不再出現生命 所以初期的經典 我們大部分可以看出來 就是厭離人生 討厭活在這個世界上 那麼這種大乘經典 後來慢慢出現的時侯 就不是這樣子了 那就是六度萬行 依三心來修六度萬行 就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智慧 那麼這樣子的無我大悲 這個依這個三心 來修這個六波羅蜜 那生死也就是說 生死是一個機會 輪迴是一個美事 不把輪迴當作一件痛苦的事情 認為輪迴是非常有意義的 只有在無限的生死輪迴當中 可以讓自己的福德智慧圓滿 也可以陪伴眾生 一起來圓滿 那這個才是真正 佛陀來到世間的意義 這個是中期佛教的特色 到了後期佛教的時侯 就著重在這個寂靜涅槃了 說這個真常妙有不空的如來行 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一個本心本性 叫做佛性 或者是叫做如來 如過去之佛再來 那麼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心 這個心是可以成佛 可以墮地獄 他是真常妙有的 我們只要去 悟到這個真常本心本性 這個本淨的佛性 那就是成佛了 這是後期佛教 然後這個後期佛教 又跟印度婆羅門教結合在一起 那就是成為後來西藏的密宗 知道嗎 變成西藏的密宗 所以我們從這個 初期中期到後期 有一個現象是什麼現象呢 初期的聲聞解脫 他不相信有這個 後來的性空幻有的菩薩行 的這種大乘經典他不相信 那麼這個後來的 也就是說 中期的佛教 他卻相信初期的這種 詳於無常實有的 這個聲聞行的經典 這個是修道的一個基礎 只是不圓滿 所以後來的 是相信以前有的 以前初期的佛教 他是不相信後來的 所講的道理 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泰國緬甸錫蘭 這些保持原始佛教的國家 它就有這個大乘非佛說 的這種論調 初期的佛教 他是否定後來出現的佛教 那麼這是不圓滿的地方 那麼依我們後代的人研究的話 初期的佛教不圓滿 這種太注重個人的生死解脫 不圓滿 所以隨著時空 那麼許許多多的大乘經典 後來出現了 那麼就有這種 為了利益眾生 陪公子讀書 世世生生 在這個無限的生死當中 去輪迴 這才是真正的體驗到 佛法的真精神 那麼這種思想 慢慢的又產生一個變化了 為了什麼呢 因為許許多多為了適應眾生 所以有許許多多 這種方便的法門 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那麼這個方便 結果就造成很大的不方便 對佛法來講是很大的障礙 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講好了 我們現在到寺廟裡面去 那麼寺廟裡面 我們為了引導眾生信佛學佛 所以我們就點燈 知道嗎 請問佛陀在世有沒有點燈 這樣讓你供佛 有沒有 像我們做那個燈 幾百個 這樣子有沒有 寫你的名字 放在上面 那佛陀在世的時侯 有沒有這樣子 沒有是不是 所以後代的佛教 他慢慢出現許許多多 持咒有多靈感念佛有多靈感 那麼點燈又有怎麼樣的 添福消災 甚至為了引導你的悲心 又想出一個辦法來了 什麼辦法呢 放生會添壽 各位有沒有看到這個 你如果生病 這個病怎麼醫都醫不好 買了幾萬塊這個什麼 土虱 不是菩薩 菩薩不要你放生了 土虱 還有那個鳥魚什麼的 放生了以後 你就會添福添壽 這是這個方便法門 造成佛教受到很大很大的傷害 真的是很大的傷害 本來他在空中飛 水裡游自由自在的 現在為了你要添福添壽 叫人家去捕捉 然後把它關在一起 送到廟裡面 請師父念念什麼咒 灑灑淨水 然後你把它放到深山裡面 也不管他的生態 就這麼一放 我添福添壽了 錢歸山門福歸施主 說來老漢沒有這個本事 那個動物你這麼灑灑水 他就會來生做人 現在己經做人的 你不去關心 是不是 現在世己經做人 你講話他聽得懂 他有痛苦你可以去安慰 你可以去幫助他 這些己經得到人身的 你不去理他 然後讓眾生去造惡孽 墮落成畜牲了 你又用錢去買他 一年幾百萬丟到海裡面 幾千萬丟到空中 然後破壞生態平衡 你捉過來關在那邊 還沒有放生 己經讓他先死 這個合乎道理嗎 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是不是 原來的一番好意 是要讓我們大家 有一個悲心 結果造成了許許多多的 生態的平衡的破壞 也造成了就是生物的困擾 所以許許多多的方便法 原來的方便 就會造成後來的不方便 變成一個障礙 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還有佛陀說這個法 他有他的本末先後 有他的重點 可是我們往往 是忘記了這根本的重點 舉個例子來講 佛陀講十方世界 無量無邊的世界 但是佛陀一再強調 雖然我雖然說十方世界 但是最重要的是 此時此刻的這個娑婆世界 這樣了解嗎 雖然佛陀講東方有什麼世界 西方什麼世界 南方北方十方世界 有多麼多的淨土世界 但是不要忘記了 十方世界 最重要的 還是這個娑婆世界 因為我們出現生命 是在這個娑婆世界 那麼如果 我們對自己的娑婆世界 我不去關心不去關懷 我們不去解決這些問題 隨時隨地我們都會 被這個環境污染 空氣污染水源污染 食品污染 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 所以佛陀講十方世界 但是最重要是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地球本身 我們生活的空間 這個比什麼都還重要 佛陀又說了 講前生今生來生 請問那一生最重要 今生是不是 今生最重要 前生我看不到 來生還沒有到 我們能把握的能改變的 是此時此刻的今生 這一生 而且是當下 也不是明天 雖然是此生 你不要說明天明年 沒有 就是此時此刻 所以佛陀講三世 最重要的是現在 此時此刻 我們不要一直把希望 什麼都寄託到來生來世 死後怎麼樣 我常常講 這個叫三等什麼 三等修行人 知道嗎 等我死後等我那一生 等到我他方世界 怎麼樣怎麼樣 那叫三等修行人 那如果是世間人的話 是怎麼樣子呢 等日落等日出等死 三等國民 知道嗎 那是三等國民 吃飽沒事幹 就等日落日出 然後製造一大堆的肥料 那就很糟糕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佛陀講這個十方三世 最重要是此時此刻此地 然後第三個 佛要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 請問 一切有情 你說一切有情我們都要去度他 那我們最重要的要度誰啊 度人道的人 知道嗎 人道的人當中 第一個我們最先要改變的 是我們自己本身 所以說我們世界上的人 大部分分成二種 一種是怎麼樣的人呢 改變世界改變他人的人 一種聰明的人是什麼 是改變自己的頭腦 改變自己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 不從自己的心性上去改變 你總是想改變這個世界 我就會怎麼樣 這個世界變的怎麼樣 多麼美好我就會快樂 丈夫對我好一點 太太對我好一點溫柔一點 怎麼樣兒子對我孝順一點 我就快樂 你總是想改變別人的話 很難 為什麼我們不想改變自己 因為思想改變 行為就改變 行為改變的時侯呢 就變成習慣 習慣以後就變成一種性格 性格就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所以還是要從 我們自己的心性上 我們的思想行為上去改變 各位把它記一下子 思想改變 心念改變 就變成行為的改變 行為的改變就變成一種習慣 習慣就變成一種個性 變成一種性格 然後性格就決定我們的命運 所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 當我們的思想不改變的時侯 我們就會從行為去改變 改變行為 久而久之我們思想會改變 知道嗎 你己經 比如說你本來不想來聽課 你常常來聽 聽出味道來了 是不是會改變你的思想 有沒有 各位有沒有感覺 一定會有這種感覺 是不是 即使說有什麼颱風要來了 可是我們打死不退還是來 為什麼 來這邊己經變成一種習慣 那你習慣的行為 就變成你非來不可 每一個月來一次 坐冷板凳 是不是 變成一種習慣 那這個習慣變成你的個性 然後這個個性決定你的命運 這個是 佛陀講我們要誓度一切眾生 但是我們要記得 以人為本 那所有的人要度他 你還是要打從我們的內心深處 從自己的思想行為去改變 先付出 你不要老是說 希望說 先生對我這麼好 太太對我這麼好 兒女對我這麼好 別人對我這麼好 我們先從自己 自己的行為 自己的想法改變 我們第一個關心的對象是人 是人 那你要改變別人 改變這個世界很難 先改變我們自己 改變我們自己 那麼這就是佛陀的說法 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無限的時空當中 受到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文化 人文種種的不同 一定有他的時代的這種適應性 那麼這種適應性 如果是某一種方便 過度的宣揚 就像一隻大象 因為他有象牙 特別長的象牙 結果會招來殺身之禍 孔雀很漂亮 因為他漂亮 所以人家要拔他的毛 知道嗎 他過份的漂亮的尾巴 所以有人 就把這孔雀毛當成裝飾品 所以這種適應的 方便的這些法門 如果去過份的宣揚的時侯 會造成佛法的傷害 就像我們人的身體 如果說我們去鍛鍊身體 鍛鍊讓身體很強很健 這個肌肉很發達 那你想想看也是病態 知道嗎 一個人如果是這個手很粗很大 這個腳很小 那也不好看 是不是 所以某一個方法 某一個方便法門 適度的 在某一個時空當中引導眾生 向善向光明是可以的 但是過份的這種宣揚的時侯 會造成佛法很大的傷害 舉個例子來講 我們現在講的說 我們人 今生不了道 來生就披毛戴角還 這是鼓勵道心重要的 那麼好了 就是變成什麼呢 好像賭博這樣子 不是輸就可以贏 那修道如果功夫不到 那就會墮入地獄 那就是隔陰之迷 來生沒有希望了 那你不想想看 那我們皈依三寶 我們做善事 我們行菩薩道 我們受菩薩戒 那些功德都沒有了嗎 是不是 所以真正的佛法的本意是什麼 一定要把握住 好那麼在中期佛教 這種性空無我的觀念之下 一再強調的 生也是性空如幻緣起無我 死也是如幻如化 那麼這個是中期佛教 就是佛陀說法度世的本懷 那麼不管是根本的佛教 或者是方便的佛教 這一切一切 都是要引導眾生 走向善的光明的 導向覺悟的路上去走 所以佛 我們一起念好了 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 吾經亦爾 就是要讓各位了解說 我們所接觸到的佛法 有它的根本性 有它的方便性 有它的適應性 不管是根本的佛法 方便的佛法 這一切都是要 導致我們走向覺悟的終點 就像這個蜜 在中間的也是甜的 在旁邊的也是甜的 佛法也是這樣子 不管是初期中期後期 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要使我們 引導我們走向覺悟的生命 不是迷糊的生命 這個原則 如果不能把握住的時侯 我們研究佛法 往往會因人而有所選擇 那麼有所這個取捨 就這種標準就 所以我們取捨佛法的一個標準 就這個三法印 無常無我寂靜涅槃 三法印 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來做一個品管 Q.C. 是不是佛法 那以三法印來印証他 那麼符合三印的 是佛法 不符合三法印的 就是 有些是一種方便法 舉個例子來講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 每一個人都會成佛 那請問 我再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譬喻 凡事木頭都是可以燃燒 這句話對不對 沒有錯 你把它曬乾就可以燒 那請問木材裡面有沒有火 沒有 沒有火 對不對 我們把它劈開 請問我們有沒有佛性 有佛性 請問佛性在那裡 佛性什麼樣子 那現在我問你 木材可以燃燒 請問那個火是在木的那一部分 我沒有辦法表示的 但是我可以鑽木取火 如果我用刀子去砍這個木材 把這個木材一片一片的剖開 再怎麼找找不到火 但是我只要鑽一個洞 然後伸一個木材伸進去 快速的磨擦 發熱了冒火了 鑽木取火 方法對了 它就有這個燃燒的可能性 那麼我說我們眾生有佛性 那你去想 我那個清淨的佛性 叫做真心叫做真如佛性 叫做法界 又叫做什麼 你拼命的去找 有一次一個馬來西亞 一個比丘尼 師父啊 怎麼去找佛性啊 我說不用找 因為你己經設定說 我們身心當中有一顆佛性 佛心 有一顆真心 你去想像那顆真心是什麼樣子 是清淨的是無染的 是永恆的是快樂的 好了 你想了老半天 那不對 就像這個木材 你不管什麼刀去砍 怎麼找 你都找不到那個火 你唯一的辦法就是鑽一個洞 再另外一根木材 堅硬的木材去搓 就這麼轉轉轉 結果磨擦生熱 就冒火了 那是正確的方法 那我們要找我們的佛心 找我們的佛性 你不要去設定他是什麼樣子 是什麼樣子在那裡 你只要很簡單的一個方法 注意呼吸 注意呼吸 讓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 心息相依 去體驗身心的無常無我 那麼你就可以悟到佛性 但是我講悟到佛性 這句話是方便說 你不要說 有一個佛性被我悟到了 不是這樣子的 這是一個方便說 我說明心見性 見到我們的心的本性 那麼心的本性是什麼 不可說 如果要說 我就說空性 那我說空性你又執著了 執著有個空空洞洞 什麼都沒有的那個 叫做空性 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我們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 証悟是要本身去體驗的 在對一個証悟者來說 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如此 本來如此而己 我只是見到本來如此的真面目 真面貌 沒有增加什麼 也沒有減少什麼 不增不減 所以佛陀的說法有它的根本性 有它的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