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31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三十一集 各位觀眾大德阿彌陀佛 《六祖壇經》已經在講到 第十品〈付囑品〉 那麼惠能大師他就把他這些 傳法的弟子都召集在他面前 告訴他們如何去弘法利生 那麼在講義七十四頁 第一段經文 他就說有一些方法-都是可以善用的 對法外境 無情五對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 明與暗對 陰與陽對 水與火對 此是五對也 他說對法以外境來講 它有外境無情 無情就是沒有生命體的 總共有五對 天對地 就是我們有時候在講經說法 或是跟人家辯論的時候 人家舉天我們就可以回地 人家舉日我們可以回月 就他舉什麼我們可以用另外的 相對的來回答他 或用相對的那個立場來又問他 那這個就類似我們在-學數學的公式 有一個公式那差不多-你如何去處理 這邊就是提到 弘法的時候對於外境-無情的時候有五對 那麼明與暗對 陰與陽對 水與火對 那麼就是這五對 至於於法相與語言的有十二對 語與法對 有與無對 有色與無色對 有相與無相對 有漏與無漏對 色與空對 動與靜對 清與濁對 凡與聖對 僧與俗對 老與少對 大與小對 此是十二對也 那相信這些名詞不用解釋-大家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 都是一個相對性的 剛剛提到這個無情 這個自然界的東西 那麼日月星辰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都是因為在星球當中 日跟月 在我們目中所看的 就眼睛所看的是最大的星球 所以他就用舉日月 那麼明的跟暗的 這個是我們之前有提到 當光明出現的時候-暗就自然消失 不是光明來把這個黑暗驅逐掉 或是黑暗把光明驅逐掉 它是顯現的當下就已經-有一個相對性的內涵 那陰與陽對 那個陰陽虛實 這有時候是用在觀日月星辰 或是在醫生看病也會用陰陽 水與火對 這個是水大或是火大 在我們居住的環境 我們說四大不調 地水火風 那麼外在的環境也有地水火風 一般來講是有六大 六種普遍性的性質 但是有時候就把它-簡單講說地水火風 那其實六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識 這個都還有包括在那邊 這是講這個自然界的東西 那麼法相語言 語與法對 所說的語言就是跟這個-說的法內容來相對 有跟無相對 那麼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 還沒有空的思想的時候 就用無或是道家的無 或是其它的這些我們本土有的-那種對無的現象 作一些敘述的時候 所以用無 到後來空的思想傳進-我們中土的時候 才有空的思想跟解說 那麼有色與無色 有色就是 色就是形形色色有相的 就跟後面一樣 有這個形相的 有這個物質的 或是顏色的 這叫做有色 無色就是相反就是沒有 那麼已經有色必然就是有相 有這個東西就有它的形相 這個是必然相對的 那麼有漏跟無漏 漏在佛教的名相來講就是煩惱 所以有漏就是有煩惱 無漏就是煩惱沒有了 那麼色與空對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這個觀念就從這邊動與靜 那麼靜 其實一切的靜它本身-是稍微的動 要絕對靜 就是入定那才叫做靜 不過入定的時候其實他也是 因為他的動相非常少 少之又少 所以讓人家以為他沒有在動 還是有一點點動 清與濁對 清就清澈 濁就污濁 五濁惡世眾生有種種執著 眾生種種不清淨 叫清與濁對 凡聖相對 僧俗相對 老少相對 大小相對 這個都是有對立的現象 第四行自性起用十九對 這是 這些在用方面 有十九個相對的 長與短對 邪與正對 癡與慧對 愚與智對 亂與定對 慈與毒對 戒與非對 直與曲對 實與虛對 險與平對 煩惱與菩提對 常與無常對 悲與害對 喜與瞋對 捨與慳對 進與退對 生與滅對 法身與色身對 化身與報身對 此是十九對 那麼五對加十二對就十七對 再加十九就三十六對 總共三十六對 這邊提的就是說 我們的日常所用就離不開-這些三十六對 那後面的十九對就是把我們-生活上的種種的現象 也包括在內了 這是長的或是短的 這是邪的這是正的 那麼長短這是其實要大家-先提出一個共同的尺吋 所以我們現在的度量衡 就是你的尺是有多長 或是你的秤有多重 這個都是有個標準的度量衡 那如果你要發行這種東西 必須要先去檢驗 然後刻度是大家同意的 看是英制的或是哪裡制的 那有的是歐洲的他們是算英磅 那美制的他就算幾公斤 那我們自己也有台斤 所以你不同的區域-他有不同的算法 那這個就是有一個換算的公式 或是大家也有同意的 譬如說你國際之間的貿易 當然就用統一的單位 用公斤或是噸這樣去計算 還有它的尺吋 都是要大家共通的 那語言也是 共通語言就用英文 或是你到其它的國家 你想賺他的錢你就必須-學他的語言 那麼現在是號稱華人是 世界人口最多的 大家都要學華語 以前我們都是要標榜學英文 現在是因為這樣的方式 整個的經濟的變化 所以相對大家就學華語 那這個是時間地點因緣不同 所以就有所改變 那麼有一個人 他喜歡去釣魚 他釣魚呢 太長的他也不要 太短的他也不要 他就丟到河裡面去 人家問他說 你釣魚為什麼還有長的不要 短的也不要 就剛好那個size你才要 他的回答說 我家的鍋子就那麼大 所以我釣的魚一定要那麼大 所以他標榜的是 心中自有一把尺 其實誰的心裡面有一把尺 不管你的生活公約 或是一個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個體制 或是大家所說的遊戲規則 所以他所制定的應該是-怎樣去遵守 他自有一個怎樣 尺度在那邊 所以長與短對 這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你才說超過這個叫長 少於這個叫短 有一個共同的尺度 那邪與正對 正知正見 八正道 還有反過來就是八邪 沒有正知正見的正語正命的 這個就是八邪 癡與慧對 癡就不明事理 慧就智慧 愚與智對 所以愚癡對智慧 其實都是內容差不多 亂與定對 散亂與禪定對 慈與毒對 慈就是給人家快樂 毒就是有人說惡口毒蛇 那看就是用在行為上或語言上 這個慈眼護眾生 菩薩的眼光都是慈悲的 再來面對眾生 那毒就是用毒害眾生的話語 或是動作叫毒 戒與非對 戒就是持戒 非就是散亂 胡作亂為就非 直與曲對 直的去跟彎曲的對 實與虛對 這個我們說陰陽 虛實 這個就是有時候在講兵法 或是在講身體的病症 那尤其是孫子兵法 他們最喜歡講這個虛虛實實 然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所以我們這裡有三十六對 他們有三十六計 他的計謀當中也不是完全有對 就是說事情應該用-那一個計謀去對付 有的是美人計 有的是金蟬脫殼 有的是苦肉計 其實他這個計就是說 你這個戰況或是這個事情你要 使出什麼方式也是一種對付 所以他是三十六計 是一種計謀權謀 那當然兵不厭詐 你如果在戰亂之中你如何取勝 那就要看你是用智取還是力取 是用你的智慧去贏 還是用你的力量去-跟他們互相抗力 險就是危險 險與平對 平就平安 煩惱與菩提對 我們之前都有提到 煩惱即菩提 煩惱的當下你一念之轉 都是菩提 很多人很感謝他的學佛因緣 為什麼 因為外在的一些因素-是逆增上緣 所以他看透人生 人生如果都很享福很平順 有時候就會怎樣 在那邊滿足 或是在那邊覺得自己都夠了 就好像阿羅漢所作皆辦 我該得到都得到 不該得到都也得到 所以就很滿足 就在那邊享受 相對的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他才會激發人生-還是有些缺陷的 他才會想要去修行 所以有時候這些不理想的因緣 反而在修行上一個增上 接著是常與無常對 常就是永久不變 無常就是變化的 悲與害對 悲就是拔人家的苦叫悲 那你是拔他的痛苦-還是加害於他 人家說的落井下石 就是人家掉到井裡面-你順便再丟個石頭怎樣 讓他永遠沒辦法上來 那就是非常殘忍了 所以別人在痛苦的時候-你應該是拔除他的痛苦 而不是在那邊火上加油 那就更是讓人家痛苦 喜與瞋對 歡喜跟瞋心相對 那麼也有怎樣 喜而哭泣 太高興就哭 但是他不是生氣也不是傷心 太高興了就另外一種表現出來 捨與慳對 捨就是能夠施捨 慳就是慳貪 進與退對 你是要精進還是要懈怠 生與滅對 這個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有生就必有滅 這是必然的 法身與色身對 法身的清淨湛然的本體 色身就是外在我們所顯現的 化身與報身對 那麼化是變化身 你因為你的業力因緣的修行 有所變化 報身是怎樣 隨你的業力 隨你的業力 化身是隨願力 你就度化多少眾生 你要什麼身去化他 像觀世音菩薩 你要小孩子去度化他 他就變成小孩子 你要大人去度化他 他就是大人的樣子 報身是隨業力所報 那麼以上是十九對 講義七十四頁經文第二行 師言 此三十六對法 若解用即道 貫一切經法 出入即離兩邊 這三十六對如果我們用在-任何一對 可以看出來它是怎樣 沒有相同的 不二的 譬如我們前面講天與地對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天地不二 是一不是二 日與月對 能看到日月是一不二 那你能夠在一法裡面悟到不二 你才能夠體會到法法皆是不二 這一如的 這就是才叫不二法門 這才叫做解 這個解就是我們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 悟了之後才能夠大起大用 你那個大徹大悟非常的-清清楚楚 你才能好好的運用它 妙用無窮 起無量無邊的德用 所以祖師在這裡告訴我們 你真正的悟了 從悟起用 這就是道貫一切經法 才把一切的方法 都能夠在方法中應用那個自然 從此沒有障礙 一切經一切法無不貫通 那麼出入即離兩邊就是 有《頓悟入道要門論》有說 有人問大珠和尚 這本書是大珠和尚說的 什麼是中道 他說 無中間亦無兩邊這就是中道 又問 何謂兩邊 大珠和尚說 有彼心有此心即是兩邊 我們之前也有提到 什麼叫中道 就不著於有 或是執著於彼 不執著於此 不執著於彼 不執著於左右 不是說離開左邊 離開右邊 這個中間才叫中道 不是 而是不執著 不是捨棄 所以消文裡面這邊有提到 問 何謂彼心此心 和尚答 外 被五欲六塵所纏縛 叫做彼心 內 常起一切妄念 叫此心 彼心此心是二邊 外不為這些所染 叫做無有彼心 不生妄心 內就是不生妄心 叫做無此心 彼心此心都無 這叫非兩邊 無二邊 心既然兩邊都沒有 那麼中道在哪裡 當然就沒有中道 有中道其實也有兩邊的對立 剛剛說對法 你中間就是對著兩邊 你中間的不存在 兩邊也就不存在 這個是另外一種應用 講義七十四頁的第三段經文 自性動用 共人言語 外於相離相 內於空離空 若全著相 即長邪見 若全執空 即長無明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是要我們-自性動用 動就是發起 用是作用 那麼講的是發起作用 著在利益一切眾生 教化眾生 那麼教化眾生特別是-我們娑婆世界 總是以為言說為主 所以我們與人家談話 要能做到外離相 於相離相不著相 內也不著空 這是很要緊的 那一般人離相 他就著空 離空 他就著相 換句話說 空與有總是執著一端 隨便抓到一端 你說這個他就執著那個 說那個他就執著這個 譬如凡夫執著有 小乘人執著空 都是毛病 所以惠能大師在這裡-看出眾生的毛病 如果你全著相 那麼是增長邪見 不但世間的一切法是這樣子的 那學佛也是不例外 我們著相學佛 總是 譬如說你聽經 那你著相了 看經 你著文字相 這都是邪見 如果我們不著相 什麼都不執著 就怎樣 就著空 什麼事都不執著就是長無明 如聲聞緣覺執著空 佛在《楞嚴經》說的 內守幽閉 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這個又長無明了 這是學佛的大忌 所以也是病根的所在 所以就要很超越的 要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心性的顯現 是著我還是著法 通通要不著才行 好 講義七十四頁最後一段經文說 執空之人有謗經 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 人亦不合語言 只此語言 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 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兩字 亦是文字 見人所說 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 自迷猶可 又謗佛經 不要謗經 罪障無數 所以不要說這個-我們就執著那個 說那個你又執著這個 這邊還是一再的要點明-我們的執著性 說執空的人他有時候是謗經哦 尤其是學禪的 禪不立文字 可是他不看經也不聽教 常說不立文字 既然是不立文字-當然就不應該說話 因為說話就是文字相 文字不過是語言-記錄下來的符號而已 所以不用文字當然就不能說話 你說話它還是怎樣 執著文字相 又說 不立文字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 直指人心 不立文字 那麼請問 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這八個字是不是文字 那你說不是文字 那這是什麼字 也不是火星文 那還是文字 這都是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 所以會著相 它是方便的 所以見別人講經說法 就毀謗別人 著文字相 所以惠能大師在此-特別教誡我們 自己迷那還罷了 如果再要毀謗佛經 這個罪就重了 教我們不要謗經 如果謗經謗法 這個罪實在是太重了 就不必在那邊妄加揣測 解釋太多 直接從經文下去了解 那我們對於經文的消文 無非就是一個讓它更能夠白話 更能夠了解就這樣功用而已 如果你說都要聽你的話 那乾脆自己也寫經算了 人家六祖惠能大師可以寫經 他的言語可以變成一部經 那如果我們也可以的話 也可以列入祖師大德的行列了 講義第七十五頁第一段經文說 若著相於外 而作法求真 或廣立道場 說無有之過患 如是之人 累劫不得見性 說學佛的人最大的忌諱-就是著相 換句話說 外面的境界絕對是執著不得的 又內不執空 空有兩邊都不執 這個樣才能夠建立道場 這個道場是你的見地 不是真正叫你用木頭磚塊-去蓋一個道場 說你才有這樣的立場 你才有這樣的見地 才會堅固 度脫一切眾生 兩邊有一個執著的話 你要去求真 到哪裡能求到呢 淨土法門來講求一心 你心中如果執著有一心 就是執著有個亂心了 你只要有這兩個執著之一 就無法證得一心 就是說你一心不亂 或是一直認為自己有亂心 那麼你不管你是執一心-或執亂心 執其中一個就是怎樣 沒有辦法得到一心不亂 那麼 換句話說心裡有個一心不亂 那真的就是一個-一心不亂的障礙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所以有這樣的執著-你經過多少劫 還是沒有辦法見性的 好 講義七十五頁第二段經文 但聽依法修行 又莫百物不思 而於道性窒礙 若聽說不修 令人反生邪念 第一句說 但聽依法修行 依一乘了義的佛法怎樣 是是不可依法修行 那麼也就是什麼都不要想 你著空 你的道性就起了障礙 就會不通 這是講修行講錯了 修是修正 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 那麼說 如果你依一乘了義-的佛法來修行 那你怎麼想也想不會通的 這是道上會去起障礙的 若聽說不修 令人反生邪念 那麼整個道理就是說 你執著這邊或是執著那邊 都是一種執著 都是一種邪見 所以不要執著這或那 反而更能夠超越 那麼我們再看到前面-有提到三十六對 天與地對 種種的對 也就是說你可以從這個當中 去觀察眾生所執著是這邊 或是那邊 當然不一定說是這邊或那邊 或那邊或這邊 而是說你執著的是那一邊 有所執著便生邪念 這無非都是在破除 乃至要避免這個執著 這樣都叫做邪見 講義七十五頁第三段的經文 但依法修行 無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 依此說 依此用 依此行 依此作 即不失本宗 就是指導我們修行的綱領 是六祖惠能大師他一生-所得的法要 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他是在這句話開悟的 一生受用不盡 那麼在這裡大師也指導我們 要無住相法施 無住相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施 就是要在能夠生心 但依法修行 這個經文裡面 無住相法施 能夠依這個法來修行 這個法是什麼 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施 那麼各位如果能夠懂了悟了 就會依這個方法來說 依這個方法來用 依這個方法來行 依這個方法來做 而怎樣 不會失去根本的宗旨 甚至於講的比較學術一點說 你就依這個原理原則來修 來行來做 是這樣的意思 好 經文在七十五頁講義的-最後一段說到 若有人問汝義 問有將無對 問無將有對 問凡以聖對 問聖以凡對 二道相因 生中道義 所以有人來問你 佛法的大義的時候 你要怎麼教導他呢 從反面答覆 問有呢 你就用無的回答他 問無呢 你就用有的回答他 問凡的 你就用聖的回答他 問聖的 你就用凡的回答他 這就是我們回到前面三十六對 他是用什麼方法來對 他就是沒有離開這三十六對 那麼你能夠巧妙運用的話 這絕對不是在跟人家唱反調 人家說這樣你就說那樣 根本跟人家唱反調的 不是 他就說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中道就是實性 那麼我們在認知什麼是中道 也絕對不是我們自己想的 離開兩邊叫中道 是不執著兩邊才中道 那麼包括剛剛惠能大師-跟我們講的三十六對 也是這樣子 問有就以無對 問無就以有對 問凡就以聖對 問聖就以凡對 就是這樣子來度化眾生 也是一種善巧 也是一個方法 那這樣子呢 我們就能夠在眾生當中 讓他們得到很好的法義 好 接著在講義的第七十六頁 第一段經文 如一問一對 餘問一依此作 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 何名為闇 答云 明是因 闇是緣 明沒即闇 以明顯闇 以闇顯明 來去相因 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 汝等於後傳法 依此轉相教授 勿失宗旨 那麼就是說 一與一對 理就是真理 一切的真理就是中道 這個中道你能夠這樣的回答 就不會錯了 有一件事情你就這樣的回答 就是說他問一樣 你就用一樣回答 其它的方法你也是用這個方式 萬變不離其中 就好像問明的 那你就是要回答 就問暗的話 你就說明是因暗是緣 反過來說 如果暗的話呢 那就是有它的因緣所在 他就是相反 這樣的來顯現 那麼明如果消失了 他就產生暗 那是因為用明來顯現暗 用暗來顯現明 來去相因 來去就是來跟去-它們都互相為因 看人家提的是那一件事情 他的相反那個結果就是因 然後就是另外這個果 這樣才中道義 所以任何的問法-都是這樣的方式 那以後各位如果去傳法 能夠用這樣的一一相對的話 就不會失去原來的宗旨 就是講經說法的一個訣竅 還有呢 對付眾生來請法的時候 你如何去跟他作一個 公式化 作公式化 那你就能夠套用 不然呢 有的人有時候對於師長的教法 如果沒有用心觀察的話 有時候是一知半解 或是一知半解還好 有的是一知才四分之一解 然後另外四分之三通通不解 或是百分之一解而已 百分之十解而已 那近九成都不解 那這樣就未免我們的指導者-的本意宗旨太遠 所以惠能大師乾脆就把這些-入室的弟子作一個教育 有的人說要去上班的-叫職前教育 要上班的就業之前的教育 就是公司的方針 公司的原則 公司的獎賞 公司的制度 你都要了解的話 才要去上班 才不會不知如何對付 他說這個也是同樣意思 你要去講經說法 你要去做一個佈教師 那麼我們這個宗派的宗旨 原則 精神 甚至方法 六祖惠能大師都一一的講 就是三十六對是方法 前面不要離中道 或是無住無生 這些種種都是精神原理原則 就作一個交代 如果能夠這樣子清楚的話 至少我們剛剛說一知半解 也能夠一知四分之三解 就反過來 你懂的有四分之三 剩下四分之一比較不清楚 然後再慢慢經驗累積 或是跟同門師兄弟 再作一些切磋 就慢慢就會把這個功力 慢慢增加 也是一種很好的這樣集體訓練 講義七十六頁第二段經文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 延和七月 是年五月改延和 八月玄宗即位 方改元先天 次年遂改開元 他本作先天者非 命門人 往新州國恩寺建塔 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 集徒眾曰 吾至八月 欲離世間 汝等有疑 早須相問 為汝破疑 令汝迷盡 吾若去後 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 悉皆涕泣 惟有神會 神情不動 亦無涕泣 師云 神會小師 卻得善不善等 毀譽不動 哀樂不生 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 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 為憂阿誰 若憂吾不知去處 吾自知去處 吾若不知去處 終不預報於汝 汝等悲泣 蓋為不知吾去處 若知吾去處 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汝等盡坐 吾與汝說一偈 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 與吾意同 依此修行 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 請師說偈 那開頭這邊就在說這些年代 太極元年七月 他命他的門人到新州 因為他這個年號改來改去 這個就不是在我們-研究歷史的範圍 就不管他改什麼 什麼改元和改開元的不管它了 就是那年的七月 反正就是講這個日期 那他叫人家去新州國恩寺-去建個塔 第二年的這個夏天它蓋好了 所以這個塔也蓋得蠻快 一年 以前的工程進度蓋一年 也那個速度來講 應該這個塔也有他跟它這個-寺院的規模有個作一個比對 那麼這一年的七月一號 六祖惠能大師就把他的徒眾-召集過來了 跟他們講一個月之後-他要離開這個世間 七月召集八月要離開 那麼他要走的時候就是呢 已經就是叫人家去建塔 就是要來 其實他是一年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要來放骨灰的塔 但是 但對著大眾宣布才一個月之前 就一年之前他已經-叫人家先蓋塔了 但是要往生的前一個月-他才讓大家說 他是八月三號圓寂的 那麼各位可以看到-這個經文內容 大家聽到六祖惠能大師-跟他說一個月之後要離開 有很多人就哭了 就哭了 只有一個人沒哭 神會 神會法師沒哭 所以惠能大師就跟大家講 神會他能夠在善跟不善 人家毀謗或是稱讚他都不動 這個是八風吹不動 哀樂不生 就是喜怒哀樂他不會產生 這些稱讚毀謗不為所動 也不會產生他的悲哀跟快樂 修行就是有定力 不是他那個沒有情感 那為什麼他不會哭 不是他沒有情感 後面六祖惠能大師就說了 只有神會能夠這樣子毀譽不動 然後哀樂不生 餘者不得 就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可惜給你們住山上-修行那麼多年 這個六祖惠能大師-也其他人就罵了 那麼他就罵這些人怎樣呢 你們會哭啊就是因為你們-不知道我要去那裡 今天如果告訴你們-說我要去那裡 是什麼地方的話 你們就不會哭了 所以 法性本來無生無滅 沒有來去啊 對不對 你們這樣幹什麼 好吧我就說一首偈子 讓大家了解 真假動靜 他這首偈子叫真假動靜 什麼是真的 什麼是假的 什麼叫做動 什麼是靜 前面也有提到三十六對 他所說的法既然跟大家說 有三十六對的方式去弘揚佛法 度化眾生 你反過來面對你的生死 面對你的言行 是不是也是無非跳脫不了-這個範疇 所以你們聽了我這些偈子之後 好好去修行 才不會失去我們要來-專修的這樣的宗旨 那麼大家就頂禮膜拜 請師說偈 就請惠能大師趕快-跟大家說偈子 免得大家猜測 所以我們從開始 到後面來講 這三十六偈真的是惠能大師 其實是對這些入室弟子-有所期待 那麼對於他往生之後 這些弟子們 他也是有所期許 那你有的是可以好好去傳法的 這樣的能力 那有的是好好修行的能力 那有的人是好好持戒-的這個能力 所以一個僧團 我們說叢林叢林 每一個每一個出家人-就好像一棵樹木 很多樹木在一起所以叫叢林 那所以有各各的特色 有的是持戒第一 有的呢 是修行第一 就密行第一 有的人呢 是禪坐第一 有的人呢 解空第一 像佛陀就有十大弟子 他就是每一方面都有他的專才 那麼相信 六祖惠能大師的這些弟子 也有他的專才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才-跟他們找來 告訴他們這個三十六對 乃至於他要往生的前一年 就已經叫人把他這個要-涅槃之後火化的所燒的舍利 要進哪一個塔 就叫人家蓋好了 所以他事先沒有講 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叫人家去-蓋那個塔有什麼作用 那麼要往生的前一個月 才跟大家講說他要往生了 那有人就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 就在那邊哭 只有神會沒有哭 我們之前有介紹神會法師 他這個十三歲的小孩子 就非常犀利 口才很好 反應也很好 所以他在所有的傳法弟子當中 算是一個很有修持功力-的一個徒眾 那麼這裡提到的 講義七十六頁最後一段的經文-第四行 這個六祖惠能大師就說 要離開世間 然後第四行說 我若去後無人教汝 所以我離開之後-就沒有人再會教你了 講白一點就不會有人-跟你們嘮叨了 你們放心了 可是後面講什麼 法海等聞 悉皆涕泣 惟有神會 神情不動 所以可見這邊如果說 還是他所召集的這幾個-入室弟子的話 那還只有神會沒有哭 如果其他的人 這邊特別標了 連法海是入室弟子都哭了 那沒有哭的就是只有神會 這邊提到他不是說沒有血肉 沒有情感 惠能大師就跟他們講 你如果知道我的去處-你們就不會哭 可見神會他知道惠能大師-要去那裡 所以一個人要往生了 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是不是要跟他鼓掌 修得好讚歎他 對不對 你說他要往生了 一直哭一直哭 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我娑婆世界一般來講有的人-就是說覺的比較好 除非那個人就是發願他要-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那當然也跟他說要在 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我們也跟他讚歎 所以心淨國土淨 只要你清淨的話 去那裡往生 都能夠自在 都能夠解脫 那才是最重要的 祝大家吉祥如意 同證菩提 速證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