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28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二十八集 各位觀眾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六祖壇經》介紹到第八品 有一位志誠法師來向 惠能大師請法 那這個請法過程 他也受到非常大的法益 那麼在提到 他向惠能大師的對於《涅槃經》 常與無常的看法 那惠能大師給他一些指正 所以在講義的第六十六頁 最後一段的經文提到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 共成八倒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 破彼偏見 而顯說真常 真樂真我真淨 這邊就提到了真正-常樂我淨的看法 那麼六祖他的意思就是說 世尊常常為凡夫外道這些人 平常都非常執著 常的邪見 或是無常 就是兩種的看法 人家說常他就執著常 你說無常他就執著無常 這個都不是真常 那麼二乘人 就是聲聞緣覺 他們對於真常是沒有辦法-完全了解的 因為這個就是無常 這個都是 對於常常常執著是無常 這個就是一種顛倒 所謂顛倒凡夫有四種顛倒 小乘人有四種顛倒 《涅槃經》就是了義的經典 那麼凡夫的顛倒是常樂我淨 那麼小乘人的四種顛倒 就以為有真的常樂我淨 所以總共有八倒 這個了義的經典 在這個《涅槃經》裡面說的 無非就是要破除眾生的-偏見跟執著而已 這樣說才真正的 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所以他把那個《涅槃經》裡面 精神把它作一個敘述 講義六十七頁經文的第一行 汝今依言背義 以斷滅無常 及確定死常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遍 有何所益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罵人了 你看經看了那麼多 結果意思都搞錯了 給你再讀一千遍也沒有用 那麼意思就講 你只是在文字上打轉 對於經義你沒有了解 所以你以為斷滅無常 以及確定死常 你以為斷滅的當作無常 確定那個死板板的 認為那個叫做常 哪裡曉得 常就是無常 無常就是常 所以就是不要執著-一個常或是無常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就跟他說 常就是無常 無常就是常 就是不要執著 你不懂得這個意思 你把《涅槃經》再念上一千遍 有什麼用處呢 好 我們看講義六十七頁-的經文第二段 被人家罵了 所以他才會怎樣 醒過來 所以行昌就是這位志徹禪師 就是當初要去謀殺-惠能大師的這個人 忽然大悟 這個不用個水跟他潑下去 他不會醒過來 他還渾渾噩噩的 現在惠能大師罵他了 就忽然大悟了 說偈曰 不但醒過來還會說偈子了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他說了這個偈子之後 六祖惠能大師說 汝今徹也 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他既然已經大徹大悟 好吧 就叫志徹好了 所以他的法號是這樣來的 那麼他的這個偈子就是說 因為凡夫二乘常常-守著這個無常 那麼佛無非是破了-眾生的執著才說有常 那麼凡夫二乘人卻又執著有常佛才說無常 反正你執著那一邊 佛就跟你破那一邊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 都是為了教化眾生 可是眾生不曉得 不知道這是方便法 就好像怎樣 到春池的當中要去撿瓦礫石頭 不好撿 石子裡面不容易撿到東西 因為水深 或是東西不是你所有要的 就是在一個大的池溏裡面 去找一顆小石頭 這是一種比喻 你要在池溏裡面能不能-看能不能找到寶貝 可是卻把石頭當寶貝 這是非常錯誤的 那麼既使讓你找到寶貝 你不認為他是寶貝 就也錯過因緣 那就把小石頭當作寶貝帶回去 那不是很冤枉了嗎 那麼我今天也突然能夠見性 覺悟到這個事情 不是靠著修行就可以用功的 這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也說覺即了 不施功 一個覺悟了徹的人 他所獲得的是無功用智 無分別智 與有功用 有分別的修行不同的 那麼佛性而現前是 自性天真的佛的境界 完全顯露在你的面前 所以永嘉大師說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你不要去執著何一法 你才叫做真正的自在 這個法門如果沒有師父-你今天跟我講 我也一無所得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 就跟他說 終於你也開竅了 講了半天 那你已經有所徹悟 所以你的名字就叫志徹 那麼說到石頭 六祖惠能大師他的傳法有 南嶽懷讓 還有青原行思 那麼青原行思的下面 就是石頭希遷 好 那南嶽懷讓他下面所傳的-就是馬祖道一 那麼我們對石頭希遷 也作一個簡介好了 他是繼承了 六祖惠能大師 跟青原行思的這個法門 在湖南這個地帶-弘揚曹溪的宗風 那麼跟在江西弘法的-這個馬祖道一是遙遙相對 他是廣東肇慶人 俗姓陳 生於武周久視元年 是公元七百年 是德宗貞元六年 公元七百九十年入滅 享年九十一歲 非常高壽 他十二歲的時候出家 那二十九歲受戒 他後來因為到處參訪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有跟他說 尋思去 那後來他就又回來-拜他的大師兄 青原行思為師 這也是一個特殊的公案 那他的禪法是非常圓融 就是萬法的本體 是非空非有的真如法性 又透過真如遍在的思想 認為真如法性一一的-分佈在萬法 所以他的禪風是理事並重 頓漸並存 所以他的禪風也不是說 特別著重在那裡 尤其他的回復不回復-的觀念也是非常有名 那麼他受戒之後 那因為繼續參 去參訪行腳十多年了 他十幾歲出家 所以參訪這個到處去十多年 那麼回到了這個寶林寺 那麼他變得比較沉默 其他的師兄弟看到說 你怎麼最近回來之後 常常靜住冥思 是有心事呢 還是你已經改變了-你的修行法門 他說我修行的法門還是秉持著 這種我們這個祖師大德 乃至於我們的-六祖惠能大師的法脈 這個宗風而來 不過最近到是有點-想不透的事情 他說你有什麼事情想不透啊 這個我們有什麼事情 大家互相商量商量 那曾經有人也問我們說 生活當中 如果我們有什麼問題的話 我們的師長 譬如說惠能大師已經往生了 那還有我們的大師兄 青原行思 他在廣開法宴 度很多人 他有什麼問題應該-給我們一些開示 對啊 當然能夠去找他也好 可是呢 我記得呢 師父 他們就當初是拜-六祖惠能大師的 曾經叫我有問題的時候-就尋思去 尋找的尋 思想的思 我想來想去 去那裡尋找一個思想或是-你有問題的話要尋找什麼方法 他這個師兄弟說 很簡單的問題 給你一弄變成複雜 那有什麼尋思去 是尋思啊 他的尋是尋找的尋 思想的思 但是他認為是找一個思想-來解決問題 他這個師兄跟他說 師父交代你 是要去找青原行思啊 是叫你去找這個 我們的大師兄 行思 結果他說哈哈大笑 原來師父叫我去找大師兄 他的名字就叫思想的思 我就一直把它認為說-要去找一個方法一個思想 來解決我的困擾 所以兩個人就笑成一團 所以有的人這個鑽牛角尖 鑽了半天鑽不出來 那既然已經知道問題-徵結在那裡 所以他就整個人非常輕鬆 就準備要去找他的-這個大師兄了 那他就問他說這個行思 青原行思看到這個石頭希遷來 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他說曹溪啊 那你到曹溪學了什麼東西 他說我到了曹溪沒有失去什麼 那你既然去曹溪沒有失去什麼 你幹嘛還要去曹溪 這個石頭希遷很乾脆的回答 我不去那個地方 我怎麼知道我沒有失去什麼 答得很好 就是說你能夠識得-自性本來具足 自然是曹溪的真傳 果然是我們家公司的產品 那既然這樣說你就留下來吧 所以他又問他了 不要說曹溪了 那麼連西天也沒有這個東西 好 那這個石頭希遷就反問 那麼說來你就到過西天了 那他就跟他說 如果到過那就是有了 那行思說這個答案不滿意 重新再回答 那這個希遷 我的答案只有一半 為什麼你單獨要考我 那他就說 你在曹溪的時候可曾-認識惠能法師 那個行思說好啦不要問那麼多 今天你認識我嗎 那石頭就說 認識啊 又怎麼能夠認識 那他們的對參當中 當然就有很多話 只是說一個修行者 他對於他的煩惱 或是他的起心動念 他都一絲不茍的非要-找出它的原點 找出原點之後就下功夫去做了 不是一天在那邊辯論他的口才 或是培養他的機鋒 不是 好我們把他話拉回來 就是你到過西天了嗎 那到過西天表示-你認同你的西天 西天在哪 西天其實在你的心 這個話就打住了 那他就問說 那你認識六祖惠能大師嗎 認識又怎麼樣 你能夠今天認識我嗎 就單單今天你認識我嗎 比較重要 不要說你認識佛祖 認識菩薩 認識什麼祖師 你認識你今天自己嗎 就很重要了 所以他就跟他這樣對話當中 也彼此有一個認知 他知道是一個法器 他也知道他能夠他這個大師兄-可以教他 所以石頭希遷就反拜-青原行思為師父了 這也是他們之間的一個因緣 那麼石頭希遷在青原山 就是他這個地方待了十幾年 那行思要往生的時候曾經對-希遷說 他說 曹溪祖師預先有交代 要你接受我的傳法 你應該保護這個法統 不要讓它斷絕 從今以後你好自為之 趕快去到處弘法 那麼辦完師父的事情 他就離開了 就到處去弘法 那麼他到了這個衡山南台寺 那個地方有一個石頭 那常常在那邊打坐 或是結安 所以人才叫他石頭和尚 那很多人就向他求法 他四十三歲的時候 他就已經名聲大躁了 那麼在剛剛說的南台寺-住了二十三年 這個時間也蠻長的 那麼他開示的時候 也很多人來請益 很多人來請益 也就是這個當中度了很多人 譬如有人說問他什麼是解脫 那他會反問說 那是誰綁了你 那這個就如雷灌耳 就恍然醒悟 那有人就問他 那什麼是淨土 那石頭希遷就反問說 那誰污染你了 所以這個本來就是 淨土的存在本來就是在人心 不是在外在 那又有人問他說 什麼是涅槃 那他又反問說 誰把生死給你了 所以生死的束縛 也是自己給自己的 所以他常常就用這樣反問來 讓大家來了解佛法 其實不是光在那邊-口頭上說的而已 所以我們也知道這個 曹溪的禪法它不是落於口頭禪 那他的傳承 後來有傳承樂山為儼 還有天皇道悟 那麼這個為儼也是-親近他的時候 就跟他對參 有一天這個為儼在這個-石頭上坐 那石頭希遷就走過來問 你在做什麼 他說我什麼也沒做啊 沒做你就叫閒坐 我什麼也沒做 那個是那個做事情的做 不是打坐的坐 他回答說我什麼事情-也沒有在做 那石頭就跟他說 那你是在閒坐了 閒閒在那邊坐 那那個為儼就說 如果是閒坐的話那就是有為 那石頭就追問他 你說不為 那又不為個什麼 為儼說這個不為 是千聖也不認得啊 千聖不為 他這個表示說 我什麼也沒做 但是我也不是什麼 有為 我也是怎樣 不是一個執著 就是非空非有 他是一個對參 所以對他的回答是相當的滿意 所以有通過 有通過 那麼 這個為儼禪師所以-也是一個法將 那當然他度了他的時候 彼此的對參 譬如剛剛說的 誰綁了你 誰給你的生死 那有一次 為儼在靜坐 這個為儼禪師靜坐 有一個弟子來問他說 師父你不聲不響的時候 在思量什麼 這個為儼跟他回答 思量個不思量 然後他弟子說 這個不思量怎麼思量 那為儼說 非思量 就是說思量個不思量 不思量的思量 他就說非思量 所以你執著那一邊 他們這些禪師就給你怎樣 處理掉 所以解脫涅槃的境界-不是靠思量的 是靠真功夫 明心見性的這個真功夫-去實踐的 那麼在德宗貞元六年 就公元七百九十年 石頭希遷他完成了一部著作 相當有名 叫《參同契》 這個是在禪宗的這個內容裡面 得到蠻高的評價 那它裡面就在說 修行的這些心態 還有對治的方法 這個大家有機會的時候-再去翻閱好了 那麼它裡面就是在提到 這些見解 因為這也是幾乎是他生命的 接近尾聲的時候寫的東西 那麼寫完之後他幾乎-體力已經很衰了 因為那時候已經九十一歲了 就是他寫完之後 這個人生最後的一個修行心得 然後就把他的徒弟都召回來了 一一的交代他們 那也告訴他們《參同契》 他的參是參差不齊 是指世間的萬法 非常的分歧 但是互不相換 同呢 萬法雖殊 但是同歸真理 所謂契就是兩者是統一的 而具體的而言 心悟內外 頓漸有別 但這些分別 不過是體用之別 從本質看本來是一體的 所以這個《參同契》 是要讓我們了解他有所不同 但是又要辨別它 融合的地方 要做到理事圓融 南北匯通 所以大家要好好清清楚的了解 那他開頭講的是 竺土大仙心 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這個就是把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在這邊作一個開場白 竺土就是印度 大仙就是對於佛陀的一個稱呼 就是能夠成仙成道是一般民眾的一個嚮往 那麼大仙就是這個-最有成就的這個仙 就是指佛陀 說印度佛陀的心法 東西密相付 一個是在西方一個是在東方 西方就是印度 東方就是中土這邊這個地方 那麼佛陀這個心法 透過這樣地緣上也是怎樣 密密相傳 這個密不是很隱那個密 而是說不斷的 這樣的相傳 那麼人的根器有利有鈍 可是道是沒有分南北 這個就是把他的 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 作一個開場白 那我們是對石頭希遷-作一個簡介而已 並不是要來介紹這個《參同契》 他作完這個《參同契》之後 是要讓我們了解修行的一個-很好的見地 只是讓大家自然無為 任性隨緣 能夠這樣子 好好的修行 那他能夠這個活到九十一歲 算是高壽 是一個難得的一個法將 那麼接著我們要介紹另外一位 在講義的六十七頁 這個人也很有名 經文最後一段 有一童子 名神會 襄陽高氏子 這個有一個小孩子 名字叫神會 住在襄陽姓高的子弟 年十三 自玉泉來參禮 十三歲他就懂的修行了 那麼相對的現在十三歲才國中 很多事情還不清楚 那麼現在的人因為學習-都有一個次第 那以前的人就比較只有單科 只要你把國文學好 還有詩詞這些會 然後 讀書的人就一直讀上去 不能讀書的人就耕種去了 在社會上的分科就士農工商 就是分野還是蠻清楚的 所讀的書籍也是很簡略 不像現在要讀很多科 所以思想就有時候蠻繁瑣的 那麼十三歲 就是以前的來講算蠻大的 因為以前人的壽命很短 三四十歲 所以這個石頭希遷-可以活到九十歲 差不多是人家一般人壽命-的兩倍半以上了 非常高壽 好 這位神會禪師就是本來 玉泉寺是本來是-神秀禪師的道場 可見他以前就在那邊親近 後來就從那個地方來 師曰 知識遠來艱辛 還將得本來否 說你這個大老遠的-來到這裡很辛苦了 那你是不是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啊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不管對誰 三句不離不行 十三歲的小孩子 照樣問那一句話 你有沒有看到你的本來面目 因為這個十三歲的小孩 他雖然年紀小 但是根器很利 不能說他年紀小 什麼都不懂 人家已經修學好幾世了 這一世現童子身 來要好好修行 所以經文第二行 還將得本來否 若有本則合識主 試說看 會曰 以無住為本 見即是主 師曰 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 和尚坐禪 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 我們現在是先把-那個經文念一下 再來消文好了 這兩個人都是很利 六祖惠能大師我們-知道他從頭利到尾 那麼這個過程當中 他弘法當中 就有很多人來跟他參學 那麼他既然對這個神會 問說那你有沒有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那麼如果你有看到本來的面目 就是根本 這個靈明覺知的本性 那你才是自己的主人翁 那麼你說說看 你能夠看到自己的主人翁嗎 你自己說說看 那麼這個神會說 我以無住為本 見就是主 如果我能見到無住 就是我就是主人了 說實在的 他並不是說 他的見地沒有證得 而是 看起來好像隨隨便便說的 那麼 惠能大師聽得出來 但是他故意跟他說 你這個沙彌怎麼講話-這麼隨隨便便呢 意思就是說 他講話太草率了 因為我 他這邊就說 我以無住為本 我的見就是我的主人 我所見的就是主人 那麼我們也知道-惠能大師會罵人 他罵到這個志徹禪師之後 現在看到這個小孩子講話 覺得他太草率了 所以他就說他講話太草率 認為他是取別人的話來答覆的 就拿著拐杖怎樣 打三下 所以不是罵人 他還打人 拿著拐杖打他 說你這個小孩子 怎樣 用別人的話來唐塞我 可是各位 我們知道惠能大師-不是情緒化的人 他打他的時候應該是不是很痛 但是他會問他 講義六十八頁 第一段經文 云 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 亦痛亦不痛 所以利根就是利根 六祖惠能大師說我打你三下了 對不對 那你痛不痛 他說痛也不痛 因為他前面回答他之後 神會禪師有反問 這個惠能大師說 那你有沒有在打坐 這個口氣就有點沒禮貌 所以他答話草率 然後態度不是很有禮貌 所以就被打了三下然後 然後問他我打你痛不痛 他說痛也是不痛 經文的第一行後面 師曰 吾亦見亦不見 他不是說你還坐禪嗎 你看得見看不見 那他就說 你既然痛也不痛 我也是也見也不見 那麼神會問 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 吾之所見 常見自心過愆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 同其木石 若痛 則同凡夫 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 不見是二邊 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 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打他三下 還敢頂嘴 那麼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如何料理他 六祖說 我之所見 是常常見到自己心中的過失 而不是怎樣 看到別人的是非好惡 這才叫見亦不見 這是學道人真正的本分 那麼你說痛亦不痛 如果打你不痛的話 你與木頭石頭也沒兩樣 打你還痛 那表示你是還凡夫 你還會起瞋恨心 見不見是兩邊 痛不痛是生滅法 你自性沒有覺悟 你還敢在我面前怎樣 戲論 開玩笑 所以惠能大師不但打他 還修理他 這個責備很重 神會禮拜懺悔 不好意思 知道自己錯了 畢竟小孩子的根器很利 但是利是利 但是還是沒有見性 所以還是要修理修理 那麼惠能大師不是以-修理人為樂 是希望 針對他的知見給予一些調整 講義第六十八頁的第二段經文 師又曰 汝若心迷不見 問善知識覓路 汝若心悟 即自見性 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 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吾見自知 豈代汝迷 汝若自見 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 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 求謝過愆 服勤給侍 不離左右 剛剛打他 說他了這邊再作一些補充 你是迷了不見的性 就應該怎樣 問善知識 求一個開悟的路 是你自己心迷了看不到 那你趕快要有個善知識-來跟你指導 不是耍嘴皮子的 那麼你心若不是有悟的話 那是你的自見性 依法趕快去修行 你自己心迷 不見自己自性 卻來問我自己有沒有看見 我自己能夠見到什麼 我自己清楚 還怎樣 意思說我自己看得見-還要你來管嗎 那他這裡就是說 我看得見我自己知道 但是我不能代替你的迷盲 那你能夠看見 你也不能代替我的迷盲 所以我們何不自己-也知道自己所見的 所以你來問我我見不見 你自己都看不見了-你還問我看得見看不見 這個見就是見到自己的自性 這裡就是六祖惠能大師 就是在修理神會說 你自己的看不見 在管我看得見看不見 因為你有沒有看得見的話 你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對不對 你就是看不見才問說 你有沒有看見 你有沒有看見 你自己都看不見當然-就問人家有沒有看見 所以他這一話再下去 神會又口服心服 人家是禮拜三拜 他拜可餘拜 一百多拜 然後請求懺悔 之後就常常在左右服侍 講義第六十八頁第三段的經文 一日 師告眾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那他已經懂了六祖惠能禪師的教法 有一天 大師就召集大眾 提一個問題來考大家 看大家的功夫有沒有成熟 這些人的是不是-已經明心見性了 他說 我有一樣東西 沒頭沒尾 沒有名也沒有字 沒有背後也沒有前面 那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他都講了一些兩邊 或是有無 兩邊 這樣讓眾生去 結果這個小孩子就跑出來 神會 祖師所說的 是指真如本性 你看 大家都不知道 還在那邊文字上死在句下 文字上什麼叫做沒頭沒尾 沒名沒字 無背無面 都還在 聽到那個字之後就在想像 那樣東西的形狀 那神會是利根 這是佛性 佛法那有頭那有尾 它就遍一切處 它本來就沒有名字 就好像玫瑰你不叫玫瑰 它一樣芬芳啊 所以你沒有名字它還是佛性啊 沒頭沒尾 沒前沒後 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這就是佛性 好 講義六十八頁最後一段經文 師曰 向汝道 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 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意思就說 沒有名字你就叫他叫本源佛性 你怎麼可以稱這是-自家的本性呢 本源是名字 佛性也是名字 這是責備他 依然落在痕跡上 真正的覺悟的人是不落痕跡的 那這個神會畢竟是小孩子 悟性很高 那麼惠能大師就說 你還是有怎樣 落在知解上 那麼就說你以後有一個茆蓋頭 就是說有一個草茅來度的話呢 就是說你這個見解是不錯 可是好像還有點痕跡 頂多圖個有個地方修行 就是有個茅草蓋著修行而已 這樣子說他 好 再來講義六十九頁第一段經文 祖師滅後 會入京洛 大弘曹溪頓教 著《顯宗記》 盛行于世 是為荷澤禪師 那麼他就是後來人家稱的-荷澤禪師 那麼六祖滅度之後 他到了京師洛陽 就是他本來就是神秀的弘法的 根據地 他在那邊根據惠能大師的頓教 著有《顯宗記》 是非常有名 講的是明心見性向上一著 就是他去了 這位神會 去了神秀的大本營 去弘揚南宗的教法 那麼這個神會法師 根器也非常好 根器非常好 他那個度眾還有著作非常有名 我們看講義六十九頁 第二段經文 師見諸宗難問 咸起惡心 多集座下 愍而謂曰 學道之人 一切善念惡念 應當盡除 無名可名 名於自性 無二之性 是名實性 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 總皆作禮 請事為師 那麼因為大家眼睛看到 甚至於親身經歷了 很多人來找很多問題來問 六祖惠能大師 那麼難免有人就會怎樣 起嫉妒 很多人來請問問題 那有的人就說 憑什麼去問惠能大師 為什麼不來問我 所以就起惡心 所以六祖的坐下 難免也有這些人 就是說憑什麼去問惠能大師 為什麼不來問我 連他座下的人都想這樣子 那惠能大師知道這些人的習氣 也非常的悲憫 常常開導他們 那麼學道的人應該-善念惡成都要去除 無名可名 這個道是要平等心 清淨心 慈悲心 清淨 這樣才叫一個修道 不要對一個名 特別去執著 無名可名就是說 很多事情你如何去 這個名相你如果去執著 那就非常可憐 就像老子也說道可道名可名 那這無名可名就是說 不要去執著 沒有一個執著 也不要去執著 也不要去頭上安頭 這個都要從自性來發露 無二之性 是名實性 沒有無也沒有有 所以沒有這個兩者之間的性 才叫做實性 所以因為這個實性還建立了 一切的教法 那麼言下便須自見 所以大家在修行上 要有清淨心 要有慈悲心 那你才不會落於外在的-名相或境界 或起剛剛說的嫉妒 那這個都是瞋心 貪心就是貪一個名 瞋心就是人家為什麼-沒有來供養我 人家為什麼沒有來問我 這個瞋心 癡心 就是起無明的行為 像北宗的人派人來謀殺-六祖惠能大師 或是剛剛的提到的 就是起一個無明的心 為什麼只問他不來問我 這也是無明 那麼這樣子呢 都能夠去除掉 我們才能夠在修道 修的這個是真心 無量劫以來我們就是要-修這種清淨的心 本來就是圓滿 本來就是具足 所以在這個第八品 就很清楚了 〈頓漸品〉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根器有所不同 就好像《參同契》提到 就好像《六祖壇經》一開始 這根器有頓悟 可是道沒有南北之分 看的是我們用什麼心態去修行 所以佛與眾生兩者的距離-有沒有很遠 遠與不遠也是我們的心在計量 在分別而已 所以清淨與不清淨 更應該把它超越而不要染著 這樣才不能枉費我們-在修行上的 這樣的因緣 也浪費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教導 那麼在這樣的一一的開示之後 相信大家也感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用心 再接著就有〈護法品〉 跟這個最後的種種的結尾 那我們今天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