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23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二十三集 各位觀眾大德阿彌陀佛 《六祖壇經》我們講到 很多人來向六祖請益 其中有一位志道法師來請問 他對於所不了解的地方 請六祖惠能大師跟他開示 那麼志道法師他說 他研究《涅槃經》十幾年了 那還是有些地方不清楚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就問他 你不清楚的地方是什麼地方 把它講出來 那他就把他不清楚的地方 就把它告訴六祖惠能大師 而這個經文的內容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 是在講義的五十二頁 第一行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就是這個我們平常非常熟悉的 也因為這個偈子是釋迦牟尼佛 為了求得後半段的這個偈子 而捨棄他的生命 那麼他既然把他的問題-點出來之後 那麼我們接著要來探討 六祖惠能大師如何回答他 講義五十二頁的第二段經文 師曰 汝作麼生疑 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偈子-產生懷疑呢 或是你有什麼疑問呢 曰 一切眾生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 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 無知無覺 經云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 色身滅時 四大分散 全然是苦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蘊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 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則永歸寂滅 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 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何樂之有 那既然他把他的問是標出來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就回答說 這些話 那這裡就把它一些-大乘經典的一些看法 產生誤解了 就是他把他的認為 法身色身 法身跟色身把它分為二分法 那麼第二點他就是色身無常 然後呢 色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 有生有滅 那麼法身有常 法身是常住的 但法身無知無覺 《涅槃經》說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到底是那一個生寂滅 問是說你認為是法身寂滅 還是你的色身寂滅了 那麼色身寂滅 那當初是那一個身在享樂 是色身享樂還是法身在享樂 若是色身的話 色身有生有滅 那麼就有生有死 跟這個瓦礫跟這石頭 都是一樣的意思 那他應該不會想這個才對 那當然這邊提到的 跟石頭瓦礫這些就是 執法身的寂滅 法身寂滅了 跟這些無情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那換句話說 色身它是四大的假合 四大假合往生了就散了 還有什麼苦跟樂之言 那麼如果法身 那你說法身它寂滅了 它跟這個無情 沒有生命的東西 桌子椅子一樣 那麼它怎麼會享樂呢 志道法師就被六祖惠能大師 就這樣問了 你到底是指說那一個 那他就趕快回答了 他說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蘊就是我們的色身 是生滅之用 那麼體是一個 是生滅法性 用是五個 就是五蘊 色受想行識 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這個假定 如果生滅是常 那麼生則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用 這個講法我們聽起來很有道理 可是呢 六祖惠能大師跟他說 不是 你這個是歪理 你這個誤會了 所以這個誤會會讓我們凡夫 認為這個是個常情 是對的 是不是這樣 所以他這邊說 若聽更生 如果再讓它重生的話 復生的話 那麼生滅還能再生的話 有情的眾生就不斷不滅 那不許它再更生的話 再重新生的話 就永歸寂滅 永歸寂滅 所以志常法師他自己 也覺得自己有點辭窮 所以他又說 對於無情之物 那麼如是一切諸法 都是被涅槃所禁止的 所制伏的 那麼這樣連五蘊的色身-尚有不得身 又有何樂之有呢 所以這個可以看出來 是志道法師對這首偈子-的一個誤會 誤會了 那我們之前有提到 這個禪宗經過這個歷史的演變 不斷的傳到 從印度傳到中國來 那麼包括剛剛那首偈子 也有人對它一些不正確的誤解 所以時間的遷變 如果沒有很好的傳承 就會給予不同的解說了 一樣意思 那上一堂我們有提到 這個整個禪宗的傳承從唐末-開始進入這個繁榮的時代 到五代宋朝更是得到鼎盛 那麼鼎盛的時候 這些五家七宗相繼成立 那麼在五家當中 溈仰宗在五代的時候非常活躍 到了北宋 從了慧寂法師以後 傳了三代法系不明 就是傳下去呢 就是追蹤起來不是很清楚 就好像我們在追溯-我們的祖譜一樣 有時候追出去那上面-一代兩代還清楚 再追上去就有時候-找不出源頭來了 那麼曹洞宗是在唐末迭起的 本寂的法系 從本寂以後三四變中斷了 後來有賴於洞山的弟子-雲居道印而得以繁榮 所以華嚴宗在天台德昭的時候 已經很發達了 到了北宋初年達到了極盛 而雲門宗呢 在五代的時候非常的勃興 進入北宋以後 與臨濟宗並駕齋驅 那麼上面所說的四宗都創立 並且流行在南方 所以重點是在南方-有比較多的宗派 唯有臨濟宗創立於北方 但後來呢 在發展的過程當中 各派傳播也有轉化的趨向 像雲門宗原流傳於廣東一帶 那麼到了北宋仁宗神宗的時候 就轉入北方了 而臨濟宗在五傳以後 進入南方的湖南 江西地區發展 當時的情勢正如宋朝初期 的這個贊寧法師所說的 天下禪風如風偃草 就好像風吹過整片都倒下去 倒向禪宗 所以禪宗不只在佛教界 佔了鰲頭 而且對世俗的社會也深具影響 那麼達摩當年曾立下 一花開五葉的寓言 現在看來在這個唐末 還有五代的時候 確實是結果自然成了 那麼五家的禪在傳播的地域上 幾乎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大陸 在最高封建的統治者 朝庭達官貴人-以及地方官僚人士的支持下 各家的立宗傳法 爭艷鬥奇 這是大顯神通 就是個個顯出他的本領 度眾的本領 還有弘揚的本領 那麼在這個當中石頭希遷 是在中國禪宗南宗 禪宗屬南宗這一方面的 最出色的高僧之一 那麼他們是紹繼了六祖和-青原行思的大法 在湖南弘揚曹溪的宗風 跟同時在江西弘揚的馬祖道一 共同造就了這個禪宗南宗 蓬勃興旺的局面 對他們稱為湖南海眾江西雲 海眾就是對他們的稱呼 那南宗 這個晚朝 這個晚唐武宗滅佛之後 相對的 整個的局勢改變了 佛教各個的宗派也就跟著衰弱 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事實 就是一個宗派的興盛 它也有隨著政治隨著經濟 像我們經濟繁榮 還個宗就信仰就蓬勃 那麼經濟不繁榮 政治不穩定了 整個的這個宗教信仰的環境 就會跟著往下這個衰敗 這個是很現實的-一個大環境的局勢 大家都沒飯吃了 誰那有時間還有金錢去護持-他的宗教信仰 或是去護持他的一個宗教-的一個建築 所以都很困難了 大家都沒飯吃了 所以就趕快能夠把自己-肚子餵飽了才去談到信仰 談到去護持他的宗教 那麼晚唐之後 只有禪宗南宗的生機蓬勃 而且日益興盛繁榮 青原南嶽等派 這兩派的人 延伸出來的五家七宗 禪林幾乎成為他們一統天下 所以流延到今天 經過一千多年曹洞宗跟臨濟宗 幾乎就剩下 禪宗僅存的兩個支派 其它的都落沒掉了 所以目前你在大陸或是台灣 或是其它的區域在講禪的話 大部分就是這兩個支脈 而且呢門庭鼎盛 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的奇觀 那麼在中國文化淵遠流長的 過程當中 石頭希遷馬祖道一 是最光彩奪目的明珠 當之無愧 那麼當時 這個印度的第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祖師他說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前兩句他是預測這個達摩祖師 會東渡來到中國 然後呢 因為跟這個梁武帝相談不對機 所以就到嵩山少林寺去閉關 那麼第三句 日下可憐雙象馬 就好像在指這兩人 就是石頭希遷跟這個馬祖道一 所以六祖也曾經-對他們有所期許 有所期許 那麼在這個來講 六祖惠能大師對後世影響的 他是頓悟成佛 所以不管我們之前-他對有多少人開示 到現在他先對這個-志道法師的開示也是 是你如果能夠從內容上-去了解的話 而不死在句下 就會讓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 那所以志道法師來問法的時候 他就把它點出他的盲點在那裡 那講義的第五十三頁 這個經文裡面提到 師曰 汝是釋子 何習外道斷常邪見 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 即色身外別有法身 離生滅求於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 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 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 枉受輪迴 以常樂涅槃 翻為苦相 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槃真樂 剎那無有生相 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 亦無現前之量 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 亦無不受者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 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我們知道六祖惠能大師 在回答問題有時候是一針見血 所以甚至於像志道法師-把法身色身這樣的二分 就受到惠能大師的責備 所以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說 你這樣亂分 就是謗佛毀法 那麼我們來作一些消文 對他這段經文來作一個解釋 汝是釋子 就是你是佛弟子啊 你怎麼可以學外道呢 外道才有斷見 才有常見 他就把色法法身這樣二分法 那六祖就罵他了 你這個是斷見常見 那麼志道說 若聽更生是常見 不聽更生斷見 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 這是見思想煩惱中的邊見 那麼六祖說 你怎麼拿這樣的理論 來說佛教的最上法 有小乘有中乘有上乘 還這個是最上乘 這是首先指出他明顯的-錯誤的地方 然後再給他開示 接著就是要開示他了 破除他的邪見 啟發他的正見 然後就跟他講 據你所說 色身以外還有個法身 那麼離了生滅再求寂滅 你的問題就出在這裡 離開色身還有個法身 離開生滅你需要祈求寂滅 你不是矛盾嗎 那麼就是你這個志道-不能了解最上乘好了 原因在這裡 你不曉得啊 色身跟法身 是一不是二 生滅跟寂滅 也是一不是二 那麼最上乘人要在色身中 去看到法身 要在生滅中去找到寂滅 這才能夠體會這四句偈的大意 就是他提出來問題的地方 你的觀念基礎都錯誤了 你怎麼能找到答案呢 然後六祖惠能大師又說了 你又推測涅槃常樂 而說有一個身去受用他 這是一種執著 吝惜生死而不能捨棄 依然是耽著世間五欲之樂 病就在此 我們就是很多人 不管他有學佛沒學佛 有學佛比較好一點 沒學佛的很害怕 人家一提到死 這不行 這個是不好的徵兆 這個是很忌諱的話題 這個就是眾生的執著 一提到死就害怕死了 就不行講 避免講 但避免講就避免死了嗎 這個是眾生的忌諱 可是生死還是怎樣 宛然存在 好 那麼這個六祖惠能大師 就是在點破志道法師的盲點 你要知道佛陀-是為一切迷惑的眾生 這些迷惑的眾生都是認為 五蘊和合是自體相 虛妄分別一切法為-外面的境界相 貪生怕死 念念遷流 不曉得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 貪生怕死 這個就罵得很重了 那就剛剛說的 你怕難道就會不存在嗎 怕還是存在啊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又說了 涅槃真樂 剎那無有生相 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則寂滅現前 這是解釋《涅槃經》這四句偈 剎那之間就是很短的時間 在我們這個一彈指當中 有六十個念頭 這個有六十個剎那 那麼這個當中又含藏有-很多的念頭 所以一彈指是一個很短的時間 那麼很快的人 他可以一秒鐘可以四個彈指 這是極短的一個時間的-一個計算 剎那無有滅相 生就是生起 剎那之間沒有生相 剎那無有滅相 滅就是消滅 剎那之間也沒有消滅這個相 這兩句話很明白 你能夠真正的悟入就是怎樣 了解一切法不生不滅 剎那之間沒有生法 剎那之間沒有滅法 不要被這兩句話怎樣 綁住了 你能夠見到這一切法不生不滅 那麼在佛法講 這個境界 就屬於無生法忍的境界 所謂無生法這個法是一切法 無生就怎樣 一切法無生 無生當然就無滅 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就是真實相 可見我們見一切法的生滅相 這是虛妄的 這是沒有見到真相 真實相是不生不滅 那麼一般在佛教來講 看到不生不滅是菩薩的地位 而且要有七地的菩薩有才辦法 那麼《仁王經》 也把菩薩分為五類 這個五類根據事跟理 來作一些分別的 那麼無生忍是第四類 也就是七地八地九地 這三地的菩薩才有辦法做到 七地的是叫下品無生忍 八地是叫中品無生忍 九地是上品無生法忍 好 那麼他既然在這個經文-的倒數第三行 更無生滅可滅 那就是沒有一個生滅可滅的話 這個又功夫進了一層了 是則寂滅現前 這是無生法忍當中的最高境界 這個無是一個措辭 沒有那個無 那麼寂滅忍的菩薩 下品寂滅忍是十地菩薩 中品是等覺菩薩 上品是如來果地的地上的境界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是寂滅忍的菩薩的境界 這個是以這邊的一個看法 這邊的看法 那麼《傳心法要》也有提到 聲聞人見無明生 見無明滅 緣覺人但見無明滅 不見無明生 諸佛菩薩是終日生而無生 滅而無滅 無生無滅是大乘菩薩境界 這邊他就是把它點到了 這些其它經典對這些-生滅法的看法 還有他們對他的位階-的一個分佈 那麼六祖說 當寂滅現前的時候 亦無現前之量 這叫常樂 所以我們在講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 什麼叫常樂 所以這裡一大串啊 有人就是說 你對於這些常樂我淨 或是生滅這些觀念 在這裡可能要做一些-細心的體會 如果沒有細心體會也沒關係 因為你已經在那裡 不管你了解不了解 都已經是在生滅相裡面 都已經是在常樂我淨當中 先有這樣一個心理的建設-在那邊 我們也常期盼說大家不要 動不動就把自己 推到業障深重那一邊 動不動就業障深重 動不動就說煩惱深重 其實在佛法的一如當中 沒有生沒有滅 也沒有業障深重跟業障解脫 你如果能夠浸淫在-常樂我淨當中 也是一個怎樣 清淨相 眾生之會起煩惱 是因為你跟煩惱相應 眾生之會有業障 是跟你業障相應 如果我們常常 以心理學來講 常常就有正面的想法 你常常就是鼓勵 歡喜 愉悅 那你的心情就會很歡喜愉悅 你長出來的細胞也是歡喜愉悅 可是你如果一直罵他 一直指責他 當然就非常的懊惱沮喪 所以你一直說你是業障重 那怎麼可能會業障不重 那麼在這裡講義的五十三頁 的倒數一段這個就是對 前面的經文作一些解釋 消文 好 六祖就說了 當寂滅現前的時候 亦無現前之量叫做常樂 這個樂沒有受者 也沒有怎樣 不受者 受與不受都說不上 哪有什麼一體五用 更何況說涅槃還禁伏諸法 叫一切諸法永遠不生 這乃是謗佛謗法 這是很大的誤會 這是很大的錯誤 這是錯誤當前 不但障礙自己的正知正見 恐怕還要造惡業 這個是惠能大師在這邊 一個很嚴厲的一個批判 實際上就是要開導我們-在修行上 要有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 不單單是對志道法師 就剛剛講的 不要動不動就把歸-自己業障深重 歸於是末法時代 你要有正面的 光明的心態跟想法 你如果跟正法相應 你碰到還是正法 你如果不把自己歸於說 是業障深重 你還是跟常樂我淨相應的 這萬法唯心 那麼都還是看你的心態 如何去調適 而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邊 把自己設定在一個-不是很理想的境界當中 那也許有人問 如果他真的造了很多業 很多業 業不是用去逃避跟苛責的 而是去面對 好 接著在五十四頁 六祖惠能大師就跟他點出-他的盲點在那裡 甚至於有幾句的責備的話 後面他就把他作一些開示了 聽五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說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那麼惠能大師就作了偈子 跟他作一些勉勵跟開示 那麼我們第一首 就是這四句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那麼前面句是說明了-涅槃的意思 無上就是最高無上了 至高無上 何謂涅槃 《楞伽經》也說到了 妄想不生 不起不滅 我說涅槃 那麼涅槃者 如真實義見 離先妄想心心數法 逮得如來自覺聖智 我說是涅槃 所以什麼是涅槃 煩惱不起了 不受後有了 已經超離生死解脫了 那這邊 解釋的第四行又說了 古德說 法身般若解脫 具足了這三法 叫做大涅槃 還有《頓悟入道要門論》 如何得大涅槃 就是禪師說 不造生死業 就能證得 如何是生死業 禪師說 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捨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 不能擺脫對治的法門 就是生死業 大涅槃之用是 圓明常寂照 圓就是圓滿 是指妙淨明心 明是光明 光明的清淨心無始無終 這是常 就是不散亂 這是寂 就是靈鑒不昧 這就是照 那麼就是是凡聖同具的道理 凡夫二乘 迷了寂照的大涅槃 誤以為是生死 外道也沒有見到的 真相 將涅槃執著為斷滅 所以這個四句就是一首偈子 就是凡夫外道都是執著 把涅槃當作生死 所以他是四句四句的-作一個解釋 前面這樣子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什麼叫大涅槃 就是圓明常寂照 可是呢 凡愚凡夫把它認為是生死 那麼外道認為是斷 所以我們講四句四句 大家來理解就非常的清楚 好 第二首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二乘就是指聲聞與緣覺二乘 這兩部小乘聖者 見解也並不完全正確 《大智度論》說 無作見解是屬於邪見 雖然六十二種都是邪見 而以無作這個邪見為最重 這邊有說 六十二種外道的見解 但是以無作這個邪見最嚴重 無作的意思是說 連一切功德求涅槃都不作 要是稍微偏差一些 就會墮在怎樣 惡取空 這個病比執著有還要大 古德怎樣 常說 寧可執有須彌山 不可執空如芥子 所以你要執有還執空 也是有它的因果在的 無作就是偏在空的邪見上 大師說 這些盡屬情所計 是凡情計度分別 是六十二種邪見的根本 死 斷 無作 這是一切邪見的根本 所以這第二首偈子 惠能大師就說 眾生的執著就是在這一些 而且嚴重的就是 對死的也執著 對斷見的執著 無作的執著 這是第二首偈子他把他點出來 第三首偈子他說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前面兩句說明了六十二種邪見 所建立的種種名相 很多人他要建立一些邪知邪見 邪說 也是會巧立名目的 像這個他也是有內涵 或是有內容的 冠冕堂皇 其實裡面如果細看 內行人就知道是錯誤百出 掛羊頭賣那狗肉 亂七八糟堆一堆 那無非都是虛而不實的假名 都是亂七八糟的內涵 斷見 常見 無作之見 這個裡面決定沒有真實的義理 這裡指的就是凡夫 外道 二乘所執著的 總而言之 都不是真實義 那真實義是誰會看得到 唯有諸佛菩薩 唯有什麼 過量的人 過量人就是非常人 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 所以叫過量人 這樣的人他才能通達而無取捨 通達是通達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他能夠通達涅槃的真實義 通達之後他又能如何 他於涅槃決定沒有取捨 所以他又不取涅槃 又不捨涅槃 所以第四首偈子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 什麼是法相 那些過量人 我們這些大菩薩們 對於五蘊法的真正通達明瞭 那五蘊一展開就是百法 所以這個《百法明門論》-的百法就是一切法的歸納 那我們講五蘊法 就是世間上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 五蘊當中 一般人所執著的這個主宰 我執 這個我以外 這是一切的境界相 境界相有人事的環境 物質的環境 自然的環境 這些 在這裡都用這兩句話來代表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這是說色跟聲 香跟觸都省略了 雖然是說兩句 其實都是包含了五蘊法在裡面 那麼就用這兩句來作代表 並不是說這兩者才有這些執著 其它的沒有 所以有時候他是把它簡略 第五首偈子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這就說明了聖哲的見解 曉得五蘊以及-色聲香味觸法這些 包括一切萬法都是平等一如的 所以業障深重也是平等一如 看你如何轉凡成聖 轉識成智 好 第六首偈子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這首偈子是在講證得-大涅槃之後的德用自在 在眼叫見 在耳叫聞 在鼻叫嗅 眼睛就見 耳朵就聞 鼻子就嗅 那麼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 見聞覺知的一切作用都非明白 而不起用想 用想就是無明 《楞嚴經》說 知見立知 是無明本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所以知道 但是不被它所牽引的走 所以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 你如果不被它所能牽引 你才有辦法怎樣 超越了 第七首偈子說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這說明這個世間 就像讓你碰到大的災難 與證得寂滅的人不相干 在《仁王經.護國品》有脫 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 有大三災的劫難 那麼經裡面說 劫燒終訖 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颺 天龍福盡 於中凋喪 二儀尚殞 國有何常 這就說構成這個住壞空-的這個大的浩劫 這樣的事情 在今天科學家-我們都可以得到證實 天災地變還有土石流 我們可以用天文的望遠鏡 來觀察太空的星球 那麼星球就是世間 每天會發現很多新的星球出現 還有很多星球毀滅 這個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 風鼓山相擊 說明這個就是說 世界壞的情形 風就是毘嵐大風 山是指須彌大山 這是災難現前 經裡面形容災難現前的 災風鼓動 須彌崩倒 雖然是大的三災 何況是小三災 在這大的劫難當中 唯有證得真常 唯有生滅滅已的人-他才不受影響 所以整個裡面所含蓋就是說 在經典提到有些災難來了 那你如果超越這個三界的話 這些災難就不會受而侵蝕 所以還是要趕快求解脫 這首偈子是這樣說的 第八首偈子的就說 吾今彊言說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這個你要聽要了解 但是我不會勉強你說 不一定要照我的意思講 不一定要照我的意思講 但是你多少能夠了解-裡面的內容 然後用你自己的體會 後面修行的路-是你自己要走下去 所以我只是把他點到 點到一些真實相 包括整個這個世間成住壞空 包括這個平等 包括這個望利虛名 就是很多現象 我都是把他也點到 那麼你能夠去做分別 去了解 那固然很好 所以不一定跟著我的後面走 原理原則你知道了 過程的手段 那你自己去作決定 結果還是能夠超離三界 不受生死的輪迴 那就是你的本事 所以這個六祖惠能大師 他也有這種度量 剛剛我們提到這種過量人 度量很大的 過量就是非一般人的度量 叫過量人 所以我們要不要過量 那超過量 就是一般人的心量是這一點點 所以所得到的結果看法 跟淨土就這一點點 過量人就是他的心胸非常廣闊 他的度量非常廣闊 所以他看到的事情 就絕對不是眼前的事情 所以要見人所未見的 發人所未發的 那你才有辦法有一番的作為 佛菩薩之成為佛菩薩 就是因為他們有過人的-度量跟眼光 所以他們的心胸 他們的看法 都會比一般的凡夫還有多 是因為他不願意跟-眾生的業力因緣 在那邊瞎攪和 眾生所看到的煩惱痛苦 就在那邊煩惱痛苦 就在那邊懊惱懺悔 這邊提的不是說懺悔不對 就是說把很多的時間-耗費在那邊 那與其這樣 我們起有懺悔心之後 也起有懺悔行之後 趕快去做修行的工作 那你才不會把時間都浪費掉 浪費掉懊惱跟懺悔 那這裡 這邊就提了非常清楚 把他的看法跟這個 志道法師的盲點點出來了 所以從頭到尾有很多人來請法 六祖惠能大師都一一的 給他們很好的開示 然後他們都能夠去修行 所以有的人就隨侍在 六祖惠能大師的身邊 有的人就好好的放下心去修行 所以我們對一般人說要放下 那麼你一個修道人-如果有很多我執跟法執 是更應該放下 世俗人是放不下他的房子財產 那修行人修修 變成自己有很多包袱 很多錯誤的知見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 一一的修理 一一的剖析 讓大家都能夠好好的修行 相信大家聽過這樣的解釋之後 必然非常的明白修行的道路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謝謝大家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