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15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十五集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六祖壇經》 我們在這個章節會提到 六祖對於大眾開示的 我們的眾生就是因為-我們自性不明 自性不明就是會產生-種種的無明現象 那麼在〈懺悔品〉第六 他首先提到我們眾生-有那些現象有那些執著 而希望我們能夠在知見上-做個調整 甚至於他告訴我們 這個受戒 然後懺悔 然後發願 那當然在整個過程-他都非常次第分明的 那麼眾生如果對於-這樣次第分明 如果你還不清楚的話 他當然就希望我們-對於所作所為 我們身口意三業能夠清淨 那就是懺悔 在講義的第三十七頁 就講到〈懺悔品〉第六 那我們在知見性 也許過去世現在世未來 所作所為如果跟佛法-不相應的話 所以會產生一些不理想的結果 那麼〈懺悔品〉它就是 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我們懺悔 而且是無相懺悔 所謂無相懺悔就是-對於所作所為 你不要再執著了 一切的是非對錯喜怒哀樂 無非的是眾生的執著 這邊就是要我們身口意 來做觀照 來做覺醒 來做提昇 在整段的經文 他提到眾生的愚癡瞋恨嫉妒 無非就是貪瞋癡的總結 那眾生所起的就是貪瞋癡 貪財色名食睡 財 錢財 你得到的不滿意就一直追逐 你追逐到的又覺得不夠 又繼續追逐 所以有的人是用青春換取金錢 等到你有金錢的時候再要用-金錢去換青春跟健康 就了不可得 所以眾生之所顛倒 都是做一些顛倒的事情 那麼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覺 想這個還有做那個 想一大堆 結果什麼事情也做不好 也睡不好也吃不好 然後再怪 時不我與 或是自己怪自己業障重 業障重也是一種感覺啦 如果你把它想為是一個 我們必須要去承擔的-責任跟義務 那是多麼法喜的事情 這個也是比較難啦 那麼財色 色就是看到形形色色 看到人家光鮮亮麗 看到人家功名成就 可是人家在這個成功與成就 他的當下也是付出-很多辛勞跟心血 名呢 當然有很多人一夜之間-突然出名了 可能他這個過程當中-有付出很多努力 但有的人就覺得說 我自己出名我做的對 而起了驕慢心 所以這邊有提到這種懺悔 這種驕慢之心要記住 花沒有怎樣 百日紅 人沒有千日好 那你如果覺得你是最好最棒的 那就會被其它的因緣有所取代 你今天出名 那改天就換別人了 這是很現實的 在現實的生活當中 很多的替代輪迴 乃至於你所不知道的-這些現象的產生 你的身心沒有辦法承受 就產生煩惱 煩惱一起的話就是貪瞋癡-接著一直的造作 貪瞋癡一直的造作 你的身口意又怎樣 一直造業 所以就一直輪迴 一直累積 那這個欲界的眾生 財色名食睡 食 吃東西啊 那食不一定說你吃什麼東西 你要吃山珍海味或是什麼的 就是那種貪染 這個我也要 那個也要 睡也是一種懈怠的意思 一個人再怎麼睡-也不可能睡二十四個小時 他總有睡不著的時候 一個人睡四個小時 六個小時 八個小時 最會睡 大人不是小孩子 我看過睡十二個小時的 但是至少還有剩-十二個小時不用睡 那當然你說有時候-二十四個小時有嗎 就躺在那邊不能動的叫植物人 可是他外在看起來是在睡 可是他內在也有清醒的時候 所以有人對植物人-也有發出愛心 會有醒來的 植物人他是六識跟七識-的溝通不是很清楚 就是他們溝通的管道不清楚 所以產生這種現象 一切的眾生皆有佛性 所以你不斷的 能夠去跟他喚醒他的自性 喚起他的懺悔 當然殘障或是剛剛說的-有這些病症 都是有他的業力因緣所顯現 如果我們從這個當下一直抱怨 或是從這個當下一直執著-這是不好的 而沒有辦法從這一念當中-去顯現自性 那就非常的可惜 《六祖壇經》的前面有提到 燈開了就亮 燈熄了就滅 亮與暗其實就是一體的兩面 不是用亮來趨趕暗 也不是用暗來佔有這個光 只是在一念當中的-一個動作的顯現 所以我們不用在頭上安頭 是用光明來趨趕黑暗 用黑暗來佔領光明 不是這樣子的 它是亮的當下就沒有暗的存在 暗的顯現就沒有光明的顯現 這個就是我們的眾生的心的迷 這邊講義有提到邪迷 邪知邪見 那你就剛好就迷惑你的自性了 好 講到了這個懺悔 那也講到了發願 發願講到四弘誓願 講義的第二十六行 就發了誓願之後 就來看我們眾生-又起了那些造作 二十二行就提到-眾生的四弘誓願 在我們的課誦本也有 就是我們在做功課 在做種種的身心的調伏 這個發願是有必要的 甚至於說有人誦經念佛-要不要迴向 那迴向就是說 我們把好的東西跟我們的-好的朋友分享 所以你有那個度量 你有那個願力 當然眾生就會跟我們怎樣 共同來參與正知正見 乃至於佛道的完成 那這邊的四弘誓願 跟我們的平常念的四弘誓願 那個字有點不大一樣 但是意思相通 譬如說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心 心情的心 心願的心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這個講比較屬於-我們個人方面的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他是講這個自性的顯露 其實跟這個平常我們看到的 課誦本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從發願當中也是要發露 從我們自性當中去成就眾生 去斷我們的煩惱 去度我們的眾生 眾生本來是清淨的 這個是在善巧法門 佛菩薩給我們的一個課程 好 二十一行這邊有提到 善知識 大家豈不道 眾生無邊誓願度 恁麼道 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 心中眾生 所謂邪迷心 誑妄心 不善心 嫉妒心 惡毒心 如是等心 好 那麼這邊就提到了 眾生心中有那些不清淨的東西 有人的就會在人我的 對待當中去執著 指責別人是怎樣 窩錯 骯髒 卑鄙 無恥 就是很多一些指責跟負面的話 那這個相信六祖惠能大師 把我們也點出來這樣的心態 誑妄邪迷不善嫉妒惡毒 那就剛剛我們提到-那些不好的稱呼 邪就不正 迷就是愚癡了 誑就是傲慢 妄就不真誠 不善就是害人的心 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 常常有人說我這麼慈悲 我這麼善良 我這樣幫助人家 結果遭遇到這樣的 這個地步 其實慈悲都要有智慧 慈悲沒有智慧 就變成剛剛說的 有誑慧 有誑妄 那也是誑悲 慈就是給人家快樂 悲就是拔除眾生的苦惱 那沒有智慧的時候 你給人家的快樂 人家不一定覺得快樂 你拔除別人的痛苦 也許不是人家須要拔除的痛苦 常常有人聽人家抱怨 那你就說 我想如何來幫助他 可是你沒有沒想深層一點 其實他正在享受他的痛苦 他只是不斷的散播-他痛苦的訊息 讓人家關懷他 讓人家來問候他 他是在享受這些痛苦 他不一定要把這個痛苦去除 所以眾生的都執著 愛恨情仇 就是在翻攪 就浪費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不自知 所以你要去關懷人家 你要去悲愍眾生 你也要看看對他有什麼幫助 也許他只是在故作驕柔 或是故作慈悲 但是他根本就不願意去 從那個清淨拔除出來 所以要記住 好 那他提到這個睡 相對的意義它就是懈怠 他不願意改 所以他就不須要懺悔 他如果願意改 那他自己也就會覺得說 我這樣的心態 我這樣的作為 有所不對 所以才需要懺悔 他如果從來不覺得-自己需要改過的話 他當然需要改過的是別人 而不是他 這個就很明白的 點出他的心性 六祖惠能大師就提了眾生-有種種這些不好的心性 那有這些心的人 很標準的他就是眾生 沒這些心性你能願意改過 你願意提昇 你願意懺悔 當然就是自性自度 你的自性顯露 就是你自己能夠度你的自性 讓它能夠怎樣 去除煩惱 能夠清淨你的本性佛性 這才叫做真度 有人說要度人度人 那你能度什麼 就嘴巴度而已 好 其實沒有眾生可度 佛陀說你要度眾生啊 所謂度就是度他能夠脫離-生死的苦海才叫度 那我們在度什麼 是度金度銀還是度銅 還是度煩惱 被人家度到煩惱裡面去了 所以要很清楚的 能夠從生死的深淵當中-脫離出來才叫做真度啊 不然就是怎樣 虛度 虛度光陰 度我們的虛度光陰 好 講義的第二十五行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有多少煩惱 煩惱說不盡啊 你認為它是煩它就煩 你說它惱就只是很惱 煩就是心情的翻攪 惱就是惱怒 生氣 越想越氣 相信各位也有這樣的經驗 一件事情想一遍 有點煩 再想一遍 再一點點煩 再想一遍 就已經惱起來了 就煩惱煩惱 煩了之後就接著惱起來 怎麼不是我的意思 不是我的意思 怎麼不是這樣子做 如果如果 就設想 愈想就愈惱愈煩 我們的自性般若的智慧 能夠把這個煩惱去除的話 那才怎樣 有辦法發願去學種種的法門 當然 眾生無邊誓願度 先放下來 你看你有多少本領 能度那先放下 我們先來看有多少煩惱 你的煩惱能夠斷 你才有辦法學法門啊 你法門學了 你自然而然就有辦法來度眾生 你度了眾生本來就能夠成佛 其實眾生要佛來度嗎 眾生是你所把它二分法 他是眾生它是煩惱它是業障 他是怨親債主 是你心性的顯露 好 那當然六祖惠能大師 他面對的這些大眾來請法 他要用這樣的 大家能夠體會認知-的方式來說明 當然不像六祖對碰到-五祖的時候 他就拿一個枴杖在他的面前-敲三下 他就知道意思了 所以有人就開玩笑說 不要說敲三下 他敲三百下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意思了 你看 五祖來跟他敲三下 他曉得意思 三更半夜去找他 所以剛剛說的 開玩笑 敲三百下 你三百更之後也不曉要去那裡 所以會意 你要懂得這樣的意思 懂得這樣的因緣法 那你到處都拈來都是佛 到處拈來都是佛菩薩 不然到處拈來都是什麼 煩惱 我們看這個六祖惠能大師 他常常提到自性的自度 或自性的醒悟 你如果沒有這就是自性的煩惱 自性是清淨的 可是你永遠不去開竅 永遠不去跟它開悟 那永遠就是煩惱 這個煩惱有時候就是很難 別人去跟你做處理的 甚至於我剛剛也提到 他就在享受煩惱耶 他這個煩惱一拔掉的話 他就沒有什麼好埋怨 他也就沒有什麼好得到-人家的關懷的眼光 那是非常寂寞的事情 所以他可能就在享受他的煩惱 好 有一個人他在參禪 參禪之後 他就問有一位叫曹山禪師的 請問師父 世間上最珍貴的是什麼東西 猜猜看 那一條礸戒 那一個礸戒 那一個項鍊 或是那一棟房子 好了那個很俗氣我不要 那一尊佛 那個道場 或是什麼 結果他回答什麼 一隻死的貓 好奇怪耶 礸戒房子道場 這才是我們世間上-對一個東西的價值 珍貴的東西應該是一個價值 竟然那位禪師說是-那一隻死的貓 聽不懂 為什麼他會說最尊貴的是-那一隻死的貓 這個曹山禪師脫 因為沒有人願意出價 所以牠是最貴的 你出不了那個價 因為你瞧不起牠 死的貓誰要出價 除非他是瘋子 那我們常常做一些-很瘋狂的事情 很顛倒的事情 就做一些瘋子的事情 我們都還不自知 還以為自己很清楚 還以為自己很聰明 剛剛提到的 財色名食睡 五欲當中的輪迴奔波起伏 還以為自己很聰明 很對 很有理由 那五欲當中的痛苦煩惱翻攪 也成為自己期待別人關懷的-一些痛苦的資糧了 那我們看到這種禪師的氣魄 跟所想的到的 所針對眾生來讓他一針見血 他就說一隻死的貓是最珍貴 因為沒有人願意出那個價錢 所以牠是最貴的 那我們內心所藏的 就剛剛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 邪迷 嫉妒 憤怒 貪瞋癡這些 這些你錢買得到嗎 買不到 但是他耗費我們最珍貴的 法身慧命 所以它珍不珍貴 法身慧命珍不珍貴 很珍貴 但是我們都耗費在那邊 浪費我們的時間 浪費我們的生命 所以世間上的貧富貴賤 智愚賢不孝 這些都是我們的分別 佛性本來就是清淨 都是一如的 甚至於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時候他說 眾生本來就是清淨的 一念無明 可是有人說我怎麼知道 那就是一念無明 反過來說 你怎麼不知道那不是一念無明 你只是一念無明的當下 隨著一念無明繼續無明下去 才產生了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有 生老死 十二因緣就是你來-這個世間的輪迴 就是隨著你的無明-而來到這個世間 又造作了很多然後又離開了 所以生命業力的串連 是你在這個環結當中-沒有醒悟過來 就隨著業力一直串連下去 所以六祖他從〈懺悔品〉 也就是說希望我們醒來吧 你能夠從任何一個環結當中-醒過來的時候 你就不會在一直在造作輪迴 那他提的這些心性 邪迷虛妄不善嫉妒 那就看我們的落在-那一個坑洞裡面 當然他不是要刻意來罵-某一個人 相信一個開悟的人 相信有一個成就的人 他不是用造口業來罵眾生 來指責眾生 然後看到眾生被罵-那種痛苦的臉而沾沾自喜 他是不忍眾生怎樣 再輪迴當中在那邊受苦受難 所以不忍眾生苦 不忍佛教衰 這才是菩薩的真用心 那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也是 眾生就是隨著無明 把無明當作蜂蜜一直吞下去 一直沾下去 所以如果這個無明-大家能夠醒悟的話 無明的根源就是顯現剛剛說的-這些不好的心性 如果無明殼能夠破的話 當然就究竟解脫了 當然是看我們下的是什麼功夫 不下功夫然後就想 白白的得到利益 那可能就比較困難 比較困難 那這裡面就提到真度 真正的度眾生 法門無量誓願學 要真的去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你要真的去成 要真成 沒有一個真 那都是假的 真的相反就是假 講好聽的 自欺又欺人 那你在欺騙別人的時候 有人說 我頂多給人家騙一次 第二次我就知道了 可是那是別人 你給自己騙多少次了 你給自己的無明輪迴-流轉多久了啊 在那種輪迴的當中-還給自己合理化 有時候我們跟人講話說 給自己找好多樓梯下來 在禪宗裡面 有一位黃檗西運禪師 在他的著作裡面 有很多勉勵眾生的話 那我們這邊提到就是白居易 唐代的詩人白居易-他寫了一首詩 他說須知諸相皆非行 若住無餘卻有餘 所以世間上種種的相 就是色 六根對六塵所形成的形形色色 哇他長得好漂亮 他長得好英俊 他長得好有氣質 他長得怎樣 那都是怎樣 那都是相的表相 他長得很有佛性 那是不是相 追根究底還是有點相 你如果從佛性當中 能夠再跟佛法相應 而不執著那是相 的真正的面貌的時候 就沒有什麼讚歎與毀謗了 所以八風吹不動 稱譏毀譽苦樂利衰 那才叫做真正的八風吹不動 不然就 這個白居易還有那個蘇東坡 他們就是講是一回事 碰到境界的時候就一屁過江 這邊就說 所有的相你不要去執著 那也不是相 所以白居易講這句話-是值得肯定的 稱讚你你如果不執著 不稱讚你你也發心會做啊 毀謗你 你很生氣 可是他不毀謗你 你也沒有什麼喜怒哀樂的話 你還是能夠照著道業上去行進 可是眾生喜歡愛語 愛語 我們說愛聽的話 當然也避免說綺語 光好聽而不實際 那愛語相對也就是能夠鼓勵 溫習 這個是對眾生的善巧 不要一天到晚都講那些 而利益眾生的事情-沒辦法達到效果也沒有用 那也是相 若住無餘卻有餘 生死涅槃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那你如果執著相的話 無餘涅槃也等於是有餘涅槃 就是你的色身 色身的存在 言下忘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 我們說了什麼話 說了之後有的人會記得 有的人不記得 因為那個話不重要 曾經有人說海枯石爛 不同的解釋 海枯石爛好甜蜜 好浪漫 但是人家說 對啊 我說的是海枯石爛 是海枯石爛是我才愛你 但是另外一個解讀是 愛你到海枯石爛 一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你聽的話要聽清楚啊 是海枯石爛之後才會愛你的 不是愛你到海枯石爛 常常說到這一句的時候 唉呀 白居易啊 你真是把這個言 說話這個言說 真的如同夢中說夢兩重虛 夢已經很虛幻了 你在夢中又再說夢話 就兩重 就是再建一層的虛幻 可是眾生就喜歡-在夢中說夢話 這是兩重 可是有沒有三重 住在三重的人就有三重 他說夢中虛幻中的虛幻 因為四重也有 其實有多重 好 他的第三 空花豈得兼求果 陽燄如何更覓雨 看不見的花 你怎麼希望它能夠結出果來 太陽照下來的一些很虛幻的-這影子在晃動 你怎麼從晃動當中去找到雨 好 譬如說那個陽光照到那個水溏 那水在晃動晃動 那是晃動的陽光並不是-真的有魚在下面游 色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我們常常去執著這是動 這是不動 這是真這是假 那你如果沒有被這些外境-所迷惑的話 是動是禪 也怎樣 如如不動 所以白居易這位居士寫的 真的有點對生死的一個體悟 那麼黃檗西運禪師-就跟大家提到這件事情 你的看法怎樣怎樣 舉這一首詩 境界 然後大家的看法 那麼有的人就說 他講的都是虛幻 黃檗禪師就說 其實虛妄當中 你能夠把在 做那種空中佛事 就是在虛妄當中 你能夠做到佛事 不是去誦經那個佛事 去跟人家誦經送終那叫佛事 就是在這個當中你能夠做-佛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因緣結果是你的心境-去決定的 不是那個境來決定的 虛妄中你能夠做佛事 虛妄中你去行佛菩薩的道 那就是什麼 跟真理一樣相應 所以才是真正的成佛 我們不是說 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才叫做真成 不然都是妄 這裡就是六祖他提出 眾生有種種的煩惱 那你如何自淨其意 所以就有告訴我們 五戒法香 然後呢 要懺悔業障 然後呢 他的懺悔是無相懺悔 就回應到白居易居士所講的 這一種相你能夠不去執著 那麼真誠的懺悔 叫無相懺悔 然後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你法門無盡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才不是什麼 口頭禪 有人說我學禪我學禪 學的就是口頭禪 講好的聽的而已 有沒有做 問你自己 好 最後呢 六祖惠能大師 既然大家也發了願了 在講義三十七頁的二十二行 他這邊說真度 你這個才叫做真度 度眾生 學法門 真正的成佛道 那麼接著 二十五行 邪來正度 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 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 名為真度 所以他就把真度再作一個 很清楚的 邪惡的 邪知邪見的人 你要正知正見去度他 愚癡的人你要開悟來度他 迷的人 愚癡的人要用智慧來度他 可惡的人你用慈悲善良來度他 這樣度才叫真度 所以這個眾生 他起了種種的身口意的不清淨 你要用這個善巧方便-智慧來度他 讓他從這個生死的深淵 度到解脫的這裡才叫做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將自性般若智 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要用自性的般若去除 那麼法門無盡誓願學 須自見性 常行正法 是名真學 法門 什麼叫法門 一定要正的法門 所以法輪常轉是正法輪常轉 不是有法就好 很多人敢說就有人信 講的是不是能夠讓眾生-離苦得樂 就不一定了 好 二十七行 將自性般若智 除卻虛妄思想心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 須自見性 常行正法 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 既常能下心 行於真正 離迷離覺 常生般若 除真除妄 即見佛性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 妄的不要 這邊跟你講的更清楚 除真除妄 妄的不要 真的也怎樣 不要執著 對的事情太執著-也不一定是真的對 我們說某一些東西是不好的-不要吃 某些東西是好的 也不要吃到怎樣 把身體弄壞 你認為錯跟對過度的執著 也是妄 這個叫做不禪不動即如來 就白居易居士講的 當然他講的是他的心得 可是它的內涵可以跟-六祖大師這裡所提到的 可以作相應 好 二十八行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 是願力法 善知識 今發四弘願了 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所以你已經發願要度眾生 那我就跟你歸依 那麼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就叫三歸依 佛是智慧的代表 覺悟的代表 法是解脫的方法 僧就是這些解脫方法的實踐者 就好像說老師傳給學生 父親父母傳給兒女一樣的意思 這就有傳承 好 我們在經典的二十九行 他就來說明 這個六祖惠能大師 所要跟我們講什麼叫三歸依 善知識 歸依覺 覺 所以覺士 是我們去完成的一個學位 覺就是究竟的解脫 自覺覺他又能夠覺行圓滿 叫兩足尊 兩足尊就是福慧具足叫兩足尊 歸依正 正的相反就是邪 對於正法你能夠去歸依它 然後就會離欲 我們剛剛有提到五欲 財色名食睡 你能夠認知真正的-解脫的方法的時候 對於這個欲望你會怎樣 離開 當然不是說度惡如仇 這些都是不對的 當然錢不是萬能 但是沒錢萬萬不能 是在恰到好處 它夠我們修行 它夠我們養家活口 而不作一些執著跟這個 貪染的話 所以也叫離欲尊 歸依淨 淨就是清淨 梵行 修行要專修 那他的效果會更好 有人就是兼差性的 有空就修一修 沒空就懈怠一下 這個眾生就是起起伏伏 起起伏伏 有時候真的是輪輪迴迴 好 他就歸依淨眾中尊 歸依清淨的梵行 是在所有眾生當中是最尊貴的 講義三十七頁的第三十行 從今日去 稱覺為師 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那麼你歸依 歸依佛 就是覺悟 究竟的解脫為我們的師長 就不再去跟那些邪魔外道相 瞎混了 那有的人就對於正法不知 對於正的善知識不認得 然後就是用些術 在民俗上有五術 山醫命相卜 山就是看風水 醫就是一虛巫術 命就算命 相就是看人外相 卜就是卜卦 當然這是民俗 那當然也有人把它歸為術 江湖術士 江湖術士之所以不好 是因為他騙財騙色 如果他對一般的民眾 能夠做一些很粗淺的指導 或是勸告他們多行善 所以法的 它本身沒有好壞 是這個法的運用 有時候心術不正 那就不正了 所以術本身也是一種法 但是不是究竟解脫-大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一個人修行 曾經有人說我去那裡打坐 磁場有多好多好 那我們問他說 那你現在修到怎麼樣 我們到怎樣怎樣 那問他說 那修到怎樣是不是在到那個-你所謂的磁場那邊修的 他說不是 這個是經驗的累積 跟那個地方很好很好-並沒有關係 只是很讚歎那個地方 所以修是你的精進-而不是那個地方 所以清淨也是你自己-心能夠清淨 而不是那個地方或是那個對象 那麼民俗的山醫命相卜 他是有因應不同根器眾生-而產生了那樣的效果 對不對 是不是 好不好 就是心術正不正 所以心術如果正 他也度某一方面的眾生 度化他們某一方面的眾生 那能夠究竟的解脫 脫離生死的輪迴 唯有覺者 佛 世尊 這個在佛的十號當中 世尊就是世間上最尊貴的覺者 就不歸依邪魔外道 那麼什麼叫邪魔 邪就是不正 就魔就是混亂 外道就是佛之外的就叫外道 那你歸依覺者而不歸依-這些邪魔外道的時候 就是你對這些邪魔外道的-所說所言能不能解脫 就不去跟他們相應了 所以術 剛講的江湖術士 或是這些武術什麼術 就知它到底的位置-應該擺在那裡 那麼破邪顯正 顯正的當下就能夠破邪 可是顯正的當下你破邪 可能會擋人的財路 這要注意 那話的當中 就有顯現了智慧的內涵 如果說這們不行那個不對 你一定要很清楚的指名的話 可能你自己要下一點功夫 去辨識什麼是術 什麼是道 那麼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邪的就是不正 外道 佛之外叫外道 所以你的道是正道是佛道-你要搞清楚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自性的三寶 你自性所顯露的佛法僧三寶 來印證你所作所為 所以你的身口意是不是清淨 要常常來檢視 勸善知識 歸依自性三寶 佛者 覺也 法者 正也 僧者 淨也 所以佛法僧就是覺悟 就是正法 就是清淨 所以我們說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歸依佛就是覺悟的 歸依法就是正法的 歸依僧就是清淨的 自心歸依覺 邪迷不生 我們的內心如果歸依覺悟的話 那麼那些邪惡就不會產生 少欲知足 能離財色 名兩足尊 所以惠能大師也很慈悲 他講了這些邏輯理論 然後他又點出可行 所以剛剛提到了-財色這些名食睡 就是欲望 那這邊就說要少欲 財色名食睡這些欲界的 欲望的東西 你要少欲 少欲而能夠知足 那你才不會一直追求 能離財色 這邊提到財色 財色名食睡是五欲的總稱 他只提到兩個 不是後面都可以去追求 只是提到兩個 讓大家能夠對這樣的名相-已經都了知了 所以整個串連 對於財色名食睡都能夠遠離 名兩足尊 叫做福慧具足 自心歸依正 正就是正道 佛道 念念無邪見 邪就是邪知邪見 所以我們八正道正知正見 正確的見解 正確的行為 你的行為身口意自然就-非常的清淨 你的身口意不清淨 你的所言所行就很難清淨的 這是絕對的道理 念念無邪見 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 剛剛我們提到他有理論有邏輯 這邊就是如何去落實 你啊 沒有親近正法 沒有親近善知識 自以為自己的對的 那就是貢高我慢 常常自己的貢高我慢 常常自己最聰明最棒最好的 那眼中容不下善知識 或是眼中容不下-比我們更行的人 這個就非常可憐 好 這個經文的三十三行 貪愛執著 名離欲尊 這種貪愛執著貢高我慢 貪愛執著 都能夠放下 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染著 那真的是不容易 有人說出家不容易 確實這樣子 欲界的貪欲染著 那有的人看到了非常歡喜 看到了一直去追逐 結果呢 就浪費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這邊講清淨 不染不著 又能夠清淨 名眾中尊 所有眾生當中最尊貴的 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 能夠這樣做才叫做歸依-佛法僧三寶 在經文的三十四行 凡夫不會 從日至夜 受三歸戒 若言歸依佛 佛在何處 他這邊就提到了 凡夫啊 就忙那些事情 五欲的事情 從早上到夜晚都忙這些事情 那麼大家能夠從這些清淨 能從這個離欲 能夠從這些覺悟當中去歸依 那才叫做歸依佛 可是佛在那裡呢 他怎麼又反問呢 若不見佛 憑何所歸 你如果沒有看到這個覺 那什麼叫做你所要歸依的 言卻成妄 你所說的話就成為妄語了 善知識 各自觀察 莫錯用心 六祖就非常慈悲 你知見上知道 次第還有這些方法-也告訴我們了 那再一次的提醒 要常常觀察 要不要用錯心了 不要用錯心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 不言歸依他佛 自佛不歸 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 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所以你歸依佛 是歸依自己這一尊佛 不是歸依外面的什麼佛 所以心淨國土淨 你能夠歸依自性佛 不歸依外在的佛 其實外在的佛 是可以提醒我們身口意的精進 那你就執著外在外在的 心外求佛就是怎樣 外道了 這邊提的 他說外道外道 心外求佛即是外道 你能夠自性歸依 才叫做歸依自性的三寶 那麼這整段的經文來講 你能夠持戒 你能夠懺悔 你能夠發願 你能夠歸依 當然有人說三皈五戒 應該歸依之後就受戒 只是他把前面的先告訴我們 五分法身就這樣子 先從戒體上去清淨-我們的身口意 那麼接著你來懺悔 你來發願 你來歸依 就跟前面的一樣串連 我們說因果 你把果提到前面 那你反推你的因一定要清淨 你的果才有辦法清淨 那惠能大師就一再的在經文上 告誡我們 真度 真成 真佛 所以自性的清淨 就是我們自性的佛道 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