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12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十二集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六祖壇經》在-〈定慧品〉第四 惠能大師就跟大眾來開示 什麼是定 什麼是慧 在講義的第三十三頁 那麼開頭他就是跟大家講 我此法門 以定慧為本 大眾勿迷 言定慧別 請大家不要誤會了 定跟慧是有所分別 定慧是一體的 下面有作個解釋 這慧是在我們佛門當中 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他本來就是在-你修行種種的法門 一定要有般若智慧 所以他不應該是-特別把它分離出來 那他後面 在經文的第二行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 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如果你能夠了解 定就是慧的體 它的本體 那麼慧呢 就是定的作用 可是有的人可能會反過來解釋 這樣才會比較能夠清楚 因該是定是慧的體 慧是定的體 而定是慧的用才對 但是我們看了惠能大師-他的解釋 後面第二行又說了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 你能夠了解 這就是定慧等學 平等的 有人說戒定慧 由戒來發定來發慧 其實它有的時候是同時 可以兼修同時秉現 第三行 諸學道人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 他這就點出了 怕我們落人這樣的情況 怕我們落人這樣思想的窠臼 所以這個眾生會想什麼 善知識佛菩薩都一清二楚 你逃不過如來神掌 像孫悟空一樣你逃不過 眾生的起心動念就是這樣子 所以有的人會想些什麼 他就答案就把你洩出來了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你如果有這樣的看法 你就把法二分法的 其實法是相融的 尤其是原始的佛教 他說原汁原味 一體的 那因為眾生的見解心得專修 有所不同 所以才會有八宗十宗-的這個分法 就是有唯識宗法相宗有律宗 有空宗有禪宗淨土宗 佛法本來是一味的 因為眾生根器不同 就好像要去學校讀書 就是要修那些學分的 但是學分不同-各有不同的教授來教 不同的老師來教 老師有專攻 他沒辦法通宗 沒辦法每一個科目都教 但是每一個科目-他就要有一點概念有點基礎 好 那麼他這裡惠能大師就是 點出眾生的習性是這樣子 喜歡分來分去 他說你不要分了 第三行的最後一句 口說善語 心中不善 只有嘴在講 心都沒有這樣想 這就是心口不一 內外不致 不一致 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空是虛幻的 不是沒有執著那個空 空就是只有這樣講而已 嘴在講而已都沒有這樣做 就光講而怎樣 沒有做到那有什麼用 就好像我請客我請客 但是要請客的時候-他錢老是拿不出來 結果人家先去付款了 就這樣子 我請我請 這個有人也會跟師父反應 我們有時候碰到人 那天去吃飯 講了三年都還沒有-去吃過一次飯 就這樣子 那這個就是嘴巴講講應酬話 應酬話然後就表示大家是兄弟 好友 應酬話而已 但是他不一定有空 也不一定想請你 不一定想跟你吃飯 所以這個人際關係-你自己要抹平 如果太認真的話 有時候是 就不一定 所以我們有時候人-交朋友有三種 一種是知心的朋友 你可以在他面前哭 你在他面前笑 你可以跟他講夢想 或是你要講心裡的悄悄話 他都不會出賣你的 第二種是普通的朋友 有時候吃吃飯 有時候怎樣怎樣怎樣 但是有的事情可以講 有的事情不能講的 是有分別的 另外一種就是應酬朋友 天氣很好 今天有點冷 今天有點熱 最近忙不忙 就好像剛剛說的 那天我們找個時間吃飯 就這樣子應酬應酬 所以能夠識遍全天下-知音有幾人 不容易啊 何況我們在修行有同參道友 那這是更殊勝法門 同參道友 共同參訪 共同修行一個法門 這是不容易 所以要珍惜啊 這裡提到你嘴巴講 心裡沒有這樣子做 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嘴巴講講 根本就不了解定慧是一如的 好 若心口俱善 內外一如 定慧即等 如果你講的跟說的做的 內外一致 那才叫做內外一如 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 不在於諍 修行不是嘴巴講的 這個諍吵的諍還加一個什麼 言字旁 諍吵諍論 有人說真理是愈辯愈真 可是 如果真的是真理的話不辯也真 那為什麼要辯 就是說他的認知-也許跟真理有落差 我們提出說明 提出分辨 這樣子 讓他能夠更了解真理 而真理不是用辯來的 就好像說吵架不是用大聲的 或是你拍桌子你大聲就吵贏 不一定的 你要有理由 你要有說服力 你平平穩穩講 他也會大聲的人也會辭窮 他也會氣衰 有人喊喊喊喊到喉嚨啞了 等他啞的時候-就是你講的時候了 你就濤濤不絕的把-那個來龍去脈說清楚了 所以大聲的不一定就贏 這邊就說真理不是用諍的 不是你吵來吵去 修行也不是用諍的 是真功夫下去 實修實證 三十三頁的講義第五行 若諍先後 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 修行不是靠著嘴巴去諍的 你諍前諍後 就好像怎樣 執迷不悟的人 執迷不悟的人 很難去-釐清楚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失敗 這個勝負自在人心 對錯也自在人心 都是你自我觀念的對錯贏輸 那真正的世間的有什麼關係呢 就有人就比房子大間小間 比車子大台小台 比那些世間的就是很 在人生上也許就是他的價值觀 可是在生死解脫它又算什麼 既然我們入了佛門要修行 再比那個道場的大小 比人眾的多少 跟這個還不是一樣 所以是在你的發心你的實踐 都能夠怎樣 悟 都能悟 都能清楚 不然就是一個迷糊的人 所以你諍前諍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 卻增我法 法的解脫沒有得到 得到什麼 我執 我執 我最棒我最行我最厲害 這我執 我執不去除 生死解脫是很困難的 我執不去除 能夠證到空相那是不容易的 不離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通通執著 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 無燈即闇 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 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 亦復如是 這邊就舉一個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 可以很容易就了解了 就好像我們這個空間 這個房子 那麼有燈就是光明 沒有燈就是暗 所以燈一亮自然就有光 燈一暗自然就是暗 所以不是有燈這個光 把這個暗趨除掉 不是用這個光來除暗 或是用暗來除光 不是 當下一體兩面 燈亮就光 燈熄了就暗 就這麼簡單 所以不去跟它二分法 那麼善知識在舉例子 簡單明瞭厄要 我們就從這方面去認知 曾經那個公案裡面 指月為月 就是說你用指頭去指 那是月亮月亮 你不看月亮看指頭 你說指頭怎麼那麼小 這指頭怎麼那麼粗 這指頭怎麼那麼長 就執著這個指頭長短胖瘦 叫你看月亮 是初一的月十五的月 是形容那明明朗朗的佛性 不是叫你看個指頭 眾生往往執著 根本的你不去了解 你執著那個枝末 OK 我們提過了 我們人的爭吵 有時候因為情緒的起伏 吵到後不是原來那件事情 而是你的態度你的口氣 所以爭到變成是後面的事情 所以眾生很容易在枝末上 浪費了我們很多很多的時間 好 講義的第三十三頁-第二段的經文 師示眾云 師就是六祖惠能大師 開示 所以開示就是開導指示 眾云 就是對大家講話了 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是在我們在修行 解脫上一個很好的-一個指導者 那麼很多這一些高僧大德 這些真正是善知識的 他反而來稱大眾是善知識 反而稱大眾是菩薩 菩薩是鼓勵讚歎大家說-初發心是菩薩 善知識是他們稱呼說 其實你們才是我們的善知識 你們才讓我們有存在的意義 好 他說善知識 一行三昧者 於一切處行住坐臥 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云 直心是道場 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 口但說直 口說一行三昧 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 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這個就很清楚了 三昧就是定的意思 三昧王三昧 你能夠修得最好的王三昧 最好究竟的定 這個是在一切行住坐臥 那麼前面他有提到 你真正的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很清楚 那麼什麼持戒 什麼叫做禪定 看你的心 身口意能夠這樣的清淨無染 那就是在怎樣 定當中 行住坐臥就是表現你的禪修 我們說禪修就坐 可是你日常所用 判斷事情 處理事情 這是動禪 你靜的禪修好 那麼身口意能夠清淨 不受外緣的這種攀緣牽扯 那你有定力 可是當你必須處理事情的話 還是一團混亂 那就糟糕了 那麼日常所用叫做動禪 那能夠定禪又能夠動禪 那叫動靜一如 才叫做真正的禪境界 常行一直心是也 這個心要平直 不管是動不管是靜不管是食 不管是衣住行 都是一如的 才叫做三昧 這個《淨名經》說到了 《淨名經》我們前面有提到 就是《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有說到很多-這個修行的觀念 《維摩詰經》說什麼呢 直心是道場 直心是淨土 所以這個直心非常重要 簡單明暸厄要 不要彎彎曲曲 有的人這個事情 我聽起來他別有含意 他這個別有所指 就是自己在那邊 心如工畫師 畫東畫西的畫了一大堆 結果人家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覺的人家話中有話 人家的話中別有所指 那你最好問清楚 請問你是真的另有意思 或是只有這個意思 你如果不想瞎猜的話 就乾脆問清楚好了 不然猜很多都是-你自己在心裡面造作 直心是道場 直心是淨土 不容易啊 所以那個人家說 山上有直樹 世上無直人 山上有長的很平直的樹 在世間上長的很平直的人沒有 這是布袋戲必雕講的話 他是形容他是駝背 所以這個駝背是正常的 你這個平直的人不容易啊 這有隱射 當然是身材的平直 但是心要平直才重要 心要平直 平等視眾生 這是要佛菩薩的境界-才有辦法做到 當然我們隨時隨地能做到平直 不要看人家 眼睛看的都是那種自己所認為-他是對的或是錯的 或是高尚的或是低下的 都在那邊判斷 都在那邊秤斤兩 這是不善的 那定慧才能夠同時 才能夠不增不減 才能夠光暗一如 講義第三十三頁 經文第二段的第二行 莫心行諂曲 那個心歪曲扭八這樣那樣的 有的你看他做事情-或是在決定事情 一下子要一下子不要 一下子可以一下不可以 翻來覆去 你跟他處理事情 真的是要相當有耐性 那我們不可以就不可以 除非有特殊的事情做一下修正 他一下子可以一下子不可以 一下子要不要 你真的不知道在侍奉誰 這個 大佛爺在那邊判斷事情 有時候你還真的有小心翼翼 那這個就是讓人家-浪費很多時間是不是叫殺生 所以我們自己要思考好 判斷好 然後就做決定 不要做太多的變化 讓人家也捉摸不定 好 莫心行諂曲 人要平直 不要彎彎曲曲的 那這邊說了 口但說直 口說一行三昧 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 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 就是執著 前面講四相 我相還有眾生 還有這些有的沒有的 這個在《金剛經》裡面就有講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是四相 那當然還有種種的世間的這些 不必要的這些種種的現象 叫迷人著法相 執一行三昧 直言常坐不動 你執著一個你認為的-一個三昧一個定 那麼認為坐在那邊叫不動 妄不起心 即是一行三昧 你嘴巴說 但是要能夠做到 那麼真正能做到一心三昧的 一行三昧的 就是心不起妄 妄不起心 心中沒有妄想 作此解者 即同無情 你如果作這樣解釋 你就是 無情就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叫無情 卻是障道因緣 那就是障礙你修道的因緣 好 那接著他要作什麼開示呢 第二段的第四行 善知識 道須通流 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 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 名為自縛 這個道是要流通的 所以法輪常轉 當然也有人說 法輪未轉食輪先轉 要先吃飽了才有辦法說法輪 這個也是很現實的一個必要 那沒吃飽怎麼打坐修行 所以在打坐跟修行 是吃飽跟沒有吃飽 就是飯前飯後-前一個鐘頭都不要打坐 太餓了這個分泌胃酸-根本沒辦法坐 太飽了這個血液都到胃裡面 人容易昏沉 所以吃飯的前後一個鐘頭-是不適合打坐的 太激烈的情緒也不適合打坐 因為你如果很生氣 坐下去這個整個思緒平靜下來對那個不高興的事情-反而浮 現了 就越想越氣 所以人家說呼吸很平緩 他越想越氣這個呼吸就很急促 這個反而 就產生喘相 就那個呼吸的聲音-很大聲這樣喘 這個對修行沒有幫助 所以身心要調和的很好 太累了 本來是要三分閉 眼睛就自然閉 閉了就很暗剛好睡覺 有人打坐的時候還會打呼 睡著了就打呼 這個身體太累了 還是休息 把它精神養好了 要打坐再打坐 這是有一些必要的-一些注意事項 所以修行要有調 調食 飲食剛剛說的 飯前飯後一個鐘頭 調身不能太累啊 調息不能生氣 生氣這呼吸相喘了 調睡 睡眠要充裕 身體要柔軟不要太累 還有一個調心 心平氣和 很平穩很法喜 當然太高興 當然剛剛說的生氣不好打坐 太高興一坐下去-一直想那個高興的事情 人家在打坐你在那邊嘻嘻笑 也是會擾亂鄰單 臨單就是隔壁 鄰居的鄰 單位的單 你會吵到鄰單 吵到隔壁的 你在那邊高興 你在那邊笑 你生氣在那邊生氣 氣喘如牛 這都是會干擾鄰單 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這個千江水隨你這樣-翻攪來翻攪去 可是道人的心你要去成就 你要去護持 不要讓家沒辦法安心修行 這個就是地獄的五條根 殺佛 就出佛身血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還有怎樣 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 動亂人家修行 是要到地獄去報到的 就是要身心非常平流 道就是法輪才能常轉 這個道讓它停留不動 就不好了 心不住法 那麼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 名為自縛 你如果讓這個道通流 可是你心又去執著了 就是自己綁自己 要注意 你讓這個道能夠轉法輪 那心不要去執著 那麼你如果讓這個道夠流轉 可是心去執著這個法-叫做自己綁自己了 這個可能大家要細細的再思惟-判斷一下 若言常坐不動是 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 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 又有人教坐 看心觀靜 不動不起 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 便執成顛 如果你沒有好好的-去判斷去清楚 舍利弗在樹林中打坐 維磨詰居士跟他說-你這坐在那邊 這個打坐身心是有變化 不是執著枯坐 要坐幾個鐘頭幾個鐘頭 身心是變化沒有去-跟他體會了解那就是枯坐 公園裡面的石頭-已經坐了幾十年 甚至幾百年 那跟石頭有沒有不一樣 有人在打坐的時候 他師父就在來旁邊-拿磚頭在磨啊磨 這個徒弟就說 師父啊 你知道打坐是要安靜 我在那邊打坐你磨那個-是什麼東西這樣吵我 他說我在磨磚頭啊 他說你為什麼要磨磚頭 把它磨成鏡子啊 奇怪 磚頭怎麼會成為鏡子 你跟誰講都不可能 他說對啊 那打坐怎麼會成佛 你打坐要幹什麼 他說要成佛 打坐怎麼可能成佛 磨磚不能成鏡 那打坐也不能成佛 是要心性要去了解透徹 你才能知道成佛是什麼 解脫是什麼 當然大家要聽清楚 不是說打坐沒用 它是修行的前方便 這個是基礎是要的 但是絕對不要淪落為枯坐 很多人學佛修法都二分法 不執於常就執於斷 不是常見就是斷見都是邪見 那打坐是修行的-一個必要的基礎 可是再來有身心變化-你就是要去覺知或是覺照 那這樣才不會枯坐 那不要就執著一方的說 打坐不能成佛所以不要打坐 不是這樣子解釋的 有人就是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佛法非常的危險 那這邊講了 打坐是對的 但是不要去執著 不要去束縛自己 不然維摩詰居士曾經就這樣子 ○○ 你打坐就能成佛嗎 這邊就講 善知識 又有人教坐 看心觀靜 不動不起 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 便執成顛 有人說 打坐要觀看你的心 要觀看你的呼吸 要觀看你的動靜 不起不伏 這樣才叫做功課功力 可是執著的人他沒有去了解到 剛剛說有身心的變化 就以為 自己能夠打坐就是功夫 便執成顛 就是那個執著 講義第三十三頁的-第二段的第六行 如此者眾 如是相教 故知大錯 不要去自我認知執著了 成為顛倒了 可是這樣的人很多 如此者眾 這樣的人很多 如是相教 便知大錯 你如果這樣再跟他們學下去 再跟他們這樣學 被他們教了之後 是大錯的 那六祖大師他講 師示眾云 他又開示了 善知識 本來正教 無有頓漸 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 悟人頓契 他說真正的正知 我們說的八正道 正知正見 那麼這邊是正教 正確的教導是沒有頓漸 沒有頓是漸的 你是這種根器你就用頓的法門 你用漸的根器你用漸的法門 是這樣子 沒有截然分為漸跟頓 是因為根器不同教法不同 那麼眾生的根器有利有頓 迷人漸修 悟人頓契 那麼根器比較遲緩的 根器比較這邊說迷人 就是比較不容易那麼清楚的 我們就慢慢教 要有耐心教 那麼利根的人你一點就破 我相信各位 如果你跟你的同行 他就你講什麼 你可以講行話 大家都很清楚 可是他不是你這行的 你就要慢慢講 什麼叫做電腦 什麼叫開機 什麼叫key 什麼叫什麼 你要慢慢講 他才噢是這樣子 什麼叫word 什麼叫什麼 比如你講電腦 你要講一點點內容操作 還有一些專有名詞 他會操作他就有信心 然後我如何發信出去 如何我設網站如個去設計網頁 這都是慢慢的慢慢的進階 他就會開始就會比較慢 等他熟了很好用 所以現在的年輕朋友上班-都是要用電腦 你不會電腦簡直就不是 上班就沒錄用了 沒有道具沒有工具-讓你上班使用 現在的東西都在電腦裡面 所以你開始學 就是要耐心學 要熟悉 就好像你用筷子 OK 你都用筷子大家從小就用筷子 你用刀叉大家從小都用刀叉 就熟悉了 這不用特別教 你常常用筷子你自然就-筷子有辦法夾菜 你常常用刀叉 你就用刀子切東西 用叉子吃東西 自然而然 大家都用電腦-你當然是會用電腦 早期的人都寫字-當然字就寫得比較漂亮 現代人都用電腦key 那當然就用筆來-寫字的機會就少 所以有些字不會寫了 那麼更早期的人會寫書法 有正楷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現在連一個正楷-能夠寫出來就不容易了 這是時代的演變 沒有什麼對錯 眾生的根器也是 他是屬於這種根器的 你不要硬要求他這樣 變成產生痛苦 痛苦之後他就逃避 逃避之後他就拒絕 當他把那個溝通的門-關起來的時候 那就很難了 你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到時候你用什麼去開 你用大○去開嗎 這個門一封閉要開就很難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把話說絕了 把這個溝通的路都斷了 沒辦法通了 好三十三頁的倒數 我們用倒數來算過去 二四六 善知識 本來正教 無有頓漸 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 悟人頓契 根器不同你的方法不同 自識本心 自見本性 即無差別 你能夠認識自己 看清自己的本性 那沒有漸頓迷悟的差別 本來就沒有差別 所以立漸頓之假名 這個漸跟頓也是假名 迷跟悟也都假名 眾生悉有佛性 一切都是假相 你執著 就很多人就會執著 才會產生自卑跟自傲 我不行自卑 我行就自傲 其實自傲跟自卑一線之隔 好 倒數第五行 善知識 我此法門 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這個法門是從 自古以來善知識的一些方法 但是我們所強調的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 宗旨 無相為它的本體 無住為它的根本 那麼他會作一些解釋 這些都是心法 心裡的心 所以 在這解釋上我們要用-這個六祖他的教法來體驗 最怕的就是說 有些經典他所開示的 他可能是某一宗派的思想架構 你硬要用別的宗派的架構-來套它來理解它 是有些困難的 佛陀說眾生有八萬多種-四千多種 那麼法門有八萬四千多種 是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同-所以用了各種方法 不是這個方法-去套別的眾生 或這個方法就怎樣 放之四海皆準 只有這個方法 所有都照這個方法做 不是的 眾生不同他就講不同的法門 無相者 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 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 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 乃至冤之與親 言語觸刺欺爭之時 並將為空 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 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 那麼 其實他的講了不是很囉嗦 你如果整串聽不清楚 你就把它斷句 有人讀英文 整串很長聽不清楚 你就把它斷句 或是有人在演講 你不清楚他講的 你可以把它斷句 當然要斷對 那為什麼我們這個經文-是因為原版的 有的人用 現代的人發心把它標點 但是如果斷句不對-這個意思就全不同了 好 就好像以不下雨天留客天 天留我不留 他就跟它亂斷 下雨天 留客天 天留 我不留 天要留你我可不留你 那它的意思真是 天跟我其實都願意留你 但是斷句不同通通不一樣 所以這個人的意識有時候-你要去揣測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他其實解釋的非常清楚 只是我們眾生比較少去接觸到-這種無相無住無念這種觀念 以為無就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在解釋上 大家可能就要用一點心-去跟它細細的去跟它品味 好 那麼三十三頁的講義-倒數第四行 無相者 於相而離相 很簡單 什麼叫無相 就針對這個相-你卻離開這個相 針對這個相你又不執著這個相 才叫做無相 無念 於念而無念 對這個念你卻沒有執著 就是沒有執著 那麼無住 人之本性 在這個世間上有怎樣 善惡好醜 乃至冤之與親 有冤親債主 那麼言語有怎樣 觸刺欺爭 這話有好話壞話 有的是好聽有的不好聽 所以有人對我們好-有人對我們不好 對我們不好力叫逆緣 對我好叫善緣 其實有人叫逆增上緣 雖然是不好的 可是他跟這個反作用力更大 那麼好的話你聽起來很舒服 哇好高興 你多稱讚幾句 那不好的話不要跟我講了 停了 這個好惡之別 那這個當中 你能夠不要去執著才叫做空相 不要想說 這個人家是來報答你的 或是要來害你的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前面的境界是什麼 中間的境界是什麼 後面的境界是什麼 所以他這裡的經文提了很清楚 倒數第二行 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 你如果把過去的現在未來-都把它加在一起 就好像線一直交集 一直怎樣 束縛在那邊 一直綁一直綁一直綁叫繫縛 於諸法上 念念不住 即無縛也 這些法這些現象 念念不住 雖然有很多的念頭 雖然有這些現象 可是你不去執著它 住 住在那邊 就是不去執著它 叫做什麼 無縛也 就沒有被綁住 就好像蜘蛛絲給你綁綁綁 可是你這樣手一揮 這個蜘蛛絲都斷了 那就是沒有辦法給你綁住 那你如果是昆蟲-就會被蜘蛛絲網住 但是我們人我們有力量 把那個蜘蛛絲揮斷 或是清洗 就怎樣 你的力道 你從內斂出來的這種道心 或是破邪顯正這個道心 要力量強才怎樣 不要被這些念頭 這些絲這些網把你網住 才叫無縛 好 此是以無住為本 這才叫無住 善知識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那麼這裡就提到了 這些觀念 這些觀念很重要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這個相不要去執著 能離一切相 即法體清淨 那麼我們能夠清淨 是你不要被這些相所執著 執著那就非常可憐了 非常可憐了 所以在境界上 境界上它有種種的現象 有語言有動作有形體 你能夠不被所執 才能夠非常的清淨 非常的清淨 對錯是非有時候-很難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 一定要真理去衡量 我們有時候說-這個是對那個不對 這往往有時候是自己的好惡 所以一定要清楚 要清楚 不要被外相所執著 那你就迷人 所以說你這個人很迷人 是你很漂亮叫迷人 可是這邊的迷人是迷糊的人 所以話要聽清楚 現在有人說的是美女 不是說你是美麗的女人 是你是發霉的女人 所以要聽清楚 這個有時候是因為開玩笑 所以音同但是意思不同 所以教授教授 是越教越瘦還是會叫的野獸 所以要聽清楚 所以有時候一笑置之 人與人之間有的熟人-就互相這樣虧一下 那不是重要的一種毀謗 就是一笑置之 不能你說我什麼 那就剛剛說的諍 言字旁諍吵的諍 那就吵到沒完沒了 這個經典的後面有提到 這個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的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都是你的心在動 《六祖壇經》之其有名 這些一些說法 是非常的有意義 有意義 好 那他在這個講義的第三十四頁 就提到 三十三頁他作一些開示 這一串蠻長的 什麼叫無相無念無住 好那三十四頁的經文第一行 他就說了 善知識 於諸境上 心不染 曰無念 什麼叫無念 種種的境界你沒有去染著 叫做無念 所以你看他的這些種種的解釋 其實並不是很深很堅澀 就是要清楚簡單一句話兩句話 問題就是你的習性 喜歡吃辣的人 你跟他說吃辣吃太多不好 這個會影響眼睛 會影響你的胃腸消化 但是他就是環境使然 他從小就吃辣 你只要不給他吃辣 他就覺得這菜沒有味道 這個就是要慢慢慢慢慢慢的 好 後面 第一行的後面 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除卻 一念絕即死 別處受生 是為大錯 這邊就提到了這個念頭 那離開這些種種的境界 在心上不被境所染 或是在境上 心沒有生出執著的心 那麼在種種的境界百物不思 所有種種的東西境界 念盡除卻 那麼一念覺則即死 這個念頭不受這個境界所綁 就叫死 別處受生 是為大錯 以為那個念頭死了 你就到別的地方去受生 這個觀念是錯的 好 我們簡單一點講 就是說 你不要被境界而產生執著 而不要誤認說 連這個對境界的念頭沒有了 你是到別的地方去投胎去往生 這個觀念是錯的 好 第二行 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 自錯猶可 更誤他人 自迷不見 又謗佛經 所以立無念為宗 因為眾生有種種的觀念 那你自己自以為是那就罷了 那有的人還假會 假會 還會去教人家 這樣子對的 這樣是殊勝的 這樣是究竟的 那就完蛋了 這叫做什麼 謗佛經 佛的經典不是這樣 佛就是覺者 經就是法 法跟佛你都亂解釋了 這叫什麼 毀謗 所以立無念為宗 他才立這個無念為他的宗旨 善知識 云何立無念為宗 只緣口說見性 迷人於境上有念 念上便起邪見 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這是點出眾生的可憐在那裡 看到什麼就一直延伸那些問題 看到一些境界就延伸一些妄想 看到一些事端就以此類推 其實不是這樣子 他就以為這個是這樣子-變成那這樣 曾經有一個小孩子-考試不是很理想 他的父母親罵他 就說你現在考不好 以前考不好 現在考不好 以後就更考不好 就這樣以此類推 那他會不會再考好 你說呢 就被你說的一文不值了-那我還有考好的必要嗎 以前考不好是不小心 現在考不好也不小心 以後考不好是絕對-有心要給他考不好 那你這樣把他判斷他這樣子 他當然就沒有鬥志 他當然就沒有上進之心 就給你看扁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於-眾生所做所為就怎樣 就把它判定他一生就這樣子 這樣子就那有眾生有佛性 眾生就是因為有佛性 所以他不可能永遠當眾生 所以他有成佛的一天 所以一個人功課不好 他如果透過努力 他是功課會改變的 功課的好壞其實是 關心的人他的一個好壞的判斷 他今天比昨天更進步 那就是進步 你今天要跟以後的進步-的標準來跟它作比較 那當然落差很大 失望也很大 所以一個作家長如果很失望 當事者也是更失望 所以有時候我們給人家看到-這個未來的時候 應該有一個目標有一個過程 所以在《法華經》還化個化城-就是這樣子 到一個地方先休息 極樂世界在不遠啊 所以你給他一個平台 休息的平台 讓他踏上去 然後再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 所以生命是可以銜接的 對錯也沒有絕對的 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胸跟眼光 來看待一些境 境界的境 一些情或是無情 我們就不會怎樣 下一個沒有很沒有緩轉-的一個評論 才不會把話說死了 我們先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