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8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八集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今天的《六祖壇經》 我們提到惠能大師開示了-般若法門 如何去建構它的觀念-還有它的 在講義的第二十一頁-的第四段經文 就提到這些你的修行 很多是我們要去認知的 那麼認知當然就是一個概念 然後還要去實踐 那這個經文的內涵當然就是說 要自悟不假外求 就是我們對於-般若法門的一個認知 還有你在修行當中 不管是認知或是實踐 有所不了解的地方 或是自己無法參透的地方 就要請示善知識 那二十一頁的講義第四段經文 他給我們開示的是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 無有是處 何以故 自心內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 妄念顛倒 外善知識雖有教授 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 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換句話說 我們如果是有問題-要請教善知識 可是你一直執著沒有善知識-就修不下去 這也是比較麻煩的 所以六祖說的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修行在個人 就是師父引進門 那修行還是在個人 不能說修行引進門了-還一直依賴 這邊就提到了 當然善知識很重要 可是自己都不願意跨出第一步 而一直依賴的 或一直認為唯有善知識-才能夠指點你迷津 或是這個道路 就是太依賴了-依賴性太強 不懂是當然要請問 可是如果賴給人家-就比較不好了 這邊來的內容就提到 如果是有依賴性那就是不好 因為自心有如果有自悟 有了邪迷有了顛倒妄想 那這個就是另外一種執著 也是一種不好的成長 換句話說你如果就是依賴-而自己不願意跨出的話 就是怎樣 不可救藥了 依賴性太重了也是一種-不可救藥 那麼你內心如果能夠-觀照般若的話 一剎那間-這些妄想執著就會消除 就是看因緣-有須要我們就請法 你請法之後要自己實際去修 那如果你自己已經-有能力了去單獨行動 還在靠著依賴的話 這個就是一個妄念 這個就是一個顛倒 這個就是一個執著 所以他現在就是說 你不懂請問對 但懂了可以走了 你就不要依賴 不然這就是另外一種執著 所以要若識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這種觀念你也能夠徹底的醒悟-才能到達佛的境地 二十一頁的講義最後一段經文 六祖惠能大師跟我們開示說 善知識 智慧觀照 內外明徹 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 即本解脫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其實跟修行也沒有 二分法 在日用當中也是要有佛法 也是要有智慧的觀照 所以觀照的功夫要能夠-內外清楚明瞭徹底 也就是我們不能把修行-跟日用當中二分法 有人常常念佛參加法會-很精進很虔誠 可是對於他家裡的人-或對於家裡的事務 就起一種排斥否定的事 我要修行比較重要 你們不要障礙我 或是你們不要增加我的麻煩 其實你是一個居士 或是你在一個工作岡位-應該盡的責任還是要盡 那才叫做內外明澈若識自本心 認清楚自己本來應盡的-責任跟義務 那這樣才叫做解脫 其實沒有人來束縛我們 那不要說的容易做又不容易 說一套做一套 所以慧海禪師說 若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 即名了了見本心 亦名了了見性 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 即是佛心 亦名解脫心-菩提心 你日常生活所做所為跟修行-本來就沒有脫節 你如果把它硬要劃分成二的話 根本就沒有見了性 還是沒見性 那麼如果能夠做到了了無分別 就是無生法忍 好 那麼外在這個境界這個假相-是給我們一個提醒 也不用說這個是困擾 這個是業障 所以就起了一個很反彈 或不喜歡的一個情緒反應 藉假還是能夠修真 只是我們不要弄假成真-就比較麻煩了 外在的是假境 但是在修行上還是有它應該去-處理跟面對的必要性 跟責任跟義務 所以修行它有它的相對的 不能說超越相對 然後得到你認為的自我認知-的一個絕對 那是很難的 那你能夠超越這方面-不管你相對絕對你都能夠超越 才叫做解脫 才不叫束縛 講義的第二十二頁第一段經文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 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 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 名無念行 三昧就是戒定慧的定 什麼叫做解脫 你能夠有般若的三昧 就是要有般若的認定篤定 這樣的禪定 那又叫做無念 經文裡面又說 什麼叫無念呢 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那一切的境界你的心沒有染著 沒有攀緣 才叫做無 才叫做遍一切處 也不會染著一切處 所以你的心清淨了 你的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 也可以無染無雜 所以身心來去自由 當然能夠說到解脫 那是另外一個境界 可是至少你所做所為 身口意都沒有受到束縛 這才叫通用無滯 這樣才叫般若三昧 才叫做自在解脫 就是名無念心 就是沒有束縛啊 那這樣不顛倒就是佛菩薩 眾生就是顛倒 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 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覺 吃飯的時候在想別的事情 睡覺的時候又想另外的事情 結果睡也睡不著吃也吃不下 那我們禪宗 乃至於在修行上有所見地的話 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 睡覺的時候睡覺 讀書的時候讀書 遊戲的時候遊戲 工作的時候工作 休息的時候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不能說精進精進 該休息而不休息 這會耗損我們的體力 還有過度疲勞 這個身心產生了這個疲勞的現象-沒有消除的話 反而會出一些狀況 那麼無念就是他對境界-沒有染著 而不是什麼都沒想 那這個就是偏激的想法 或是有斷常的觀念 這個都是跟佛法不相符合 那我們能夠在六根六塵六識 都能夠清楚明朗它的起心動念 或是它的根源處是什麼 你就不會被這些色聲香味處法 眼耳鼻舌身意當中去作翻攪 太多的文章 太多的內涵 那這個就是觀念上的建構 事實的行踐 乃至於後續你必須要正知正見 你才不會被一個環境-或是一個境界 或是一個語言就把我們操作了 好 二十二頁的第二段經文 很簡單的他提到四句話 說若百物不思 當令念絕 即是法縛 即名邊見 所以有常見有斷見有邊見 這個是種種不正確的觀念 不正確的見解 那麼祖師大德怕我們產生誤會 特別要告誡我們說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 這是一般人以為無念 就什麼都不想 其實無念是不要隨著念頭-一直攀緣造作下去 那自己依文解義就離題太遠 所以有時候還真的要有-禪定修持 還要會通這個三藏十二部 才能夠在知見上的慧解脫 有一個牢牢不退轉的地位 你在起修的話才能夠-知見與實踐符合 不然各走各的陽光道 各人渡各人的-獨木橋 這個就是自了 自了漢 不是我們前面直了佛道 是自了不是直了 這樣一字之差一差就八萬四千里 非常的可怕 那麼古德常說 兩邊不立中道不存 有時候是由斷見常見 他是對我們佛法認知-的一些舉例 這樣的觀念一死百了 這個就是怎樣 斷見 沒有了 常見呢 他永遠是抓取 永遠是他的 不斷不常是謂中道 中道不是說你不要靠左邊走 你不要靠右邊走 你靠中間邊走叫做中道 不是這樣解釋 你不執著這邊-你不執著那邊 那才叫中道 你不執著斷見不執著常見 這就是中道 才叫般若的慧觀 不然沒有把這個外在的環境 或是這樣的牽絆-作一個認清的話 這個經文就說這叫法縛 我們說的法執 叫做邊見 就是一種抓取執著 起分別 起執著就錯了 就枉費我們修行的發心 二十二頁的講義最後一段經文 惠能大師又說 善知識 悟無念法者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 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 至佛地位 接著惠能大師就告訴大家 什麼叫悟無念法者 就是萬法盡通 就是見諸佛境界 就是至佛地位 我們在無念當中 不執著一些觀念 你才有辦法整個萬法-能夠去會通它 不然你執著這個也是執著 不執著甲不執著乙 你才能夠會通萬法 因為你沒有束縛 你才有辦法看到諸佛的境界 不然你執著這個執著那個 你看到的就是你的執著的境界 或是你執著的對象 都是我執我見 如果我們超越了 就能夠看到諸佛的清淨的境界 那也才能夠到佛的地位 這邊他當然提了三句話 可是無非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做 無念法則 前面還要加一個字叫做悟 要開悟了解什麼叫無念 要不然我們所知所覺-都是照自己個人的主觀意識 這個就非常的可惜 佛法如果是變成生活上-的一個束縛 就太可惜了 因為當別人沒有 觀念或是沒有信仰的時候 他來毀謗的是佛教是佛法 這整個的團體很少會-單單指責你個人 有時候你一粒老鼠屎-弄壞了一鍋粥 有一個這樣的現象 通通就被認為佛法怎樣 你們佛門就是這樣 你佛教就是這樣 你們這些就是怎樣 而且還添油加醋 這是不是好的結果 我們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能夠知道執著非正法 執著非善念 那我們這樣來做事情 我們這樣來修持 才有殊勝的結果 才能夠解脫生死 二十三頁第一段的經文 善知識 後代得吾法者 將此頓教法門 同於見同行 發願受持 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 定入聖位 那麼傳道是要給見解相同 行門相同 你解行都能相同 又夠夠發大心來受持大法 這樣的人 來學佛的態度 他會侍奉長老師長-就好像侍奉佛一樣 也就是說他能夠把一切的眾生-就當成善知識來恭敬 不會起退轉之意 那我們從這樣整個的內容來看 一個人能不能有成就 或是有高的成就 就看他在這個經文當中 是不是也有相應 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這經文講的 對的法門就發願去受持 對的事情我們就去護持-去成就 而終身而不退轉的定入聖位 聖位就是我們說十法界的佛 菩薩聲聞緣覺叫四聖位 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 這個叫六道輪迴 那麼能夠進入聖位 其實不是很困難 這邊講的 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種種所做所為有不如法的事情 能夠去懺悔前愆 然後對於好的事情-就竭盡所能的去做 二十三頁第二段的經文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 在別法中 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 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 謗此法門 百劫千生 斷佛種性 在這裡提到了密傳 默傳的意思 就是祖祖相傳以心印心 在禪宗的傳授當中 一種語文之外所以叫做默傳 你如果有所成就有所發揮 那有時候在一個團體當中 如果單獨褒獎你 或是單獨提拔 有時候會惹人家-嫉妒 因為我們的人看到人家好 他會受不了 看到人家不好覺得自己-還蠻有成就的 所以這段經文就是說 不管你看到什麼沒有看到什麼 都是萬緣放下 不然會隨著人家口中所述的 敘述的境界去轉 那就白費自己幾十年-年輕的修持 你對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像-侍奉老師你的同事 這樣的盡心盡力 而且不會退轉 有人說拜佛拜佛 拜了兩三天腰酸背病 我明天就不拜了 後天我再補好了 這拜佛也可以補 誦經也可以補 補是那個補充的補 不是吃補的補 同樣的字但是內容不一樣 有的人就喜歡這樣推托 然後呢一直推推推到最後-一秒鐘然後才寄出去 推到最後一天才把它寄出去 那這個人就是在生活上的認知 有他推托的習性 那沒有認清托的-都是自己的時間 第二段的經文第一行的第二句 不得匿其正法 不管誰傳法給你 或者誰要你去接另外的法 你一定要尊重原來這樣的倫理 這樣的傳承 所以他自己沒空-去把這個法傳下去 然後他就把他們家裡的-道場裡面的家人帶來 傳承這個觀念 也總是讓觀念存在 也讓我們知道-修行是要靠他的本分 不是靠他的公關 在佛門中不講公關-公共關係 其實它有它的重要性 有的人就是因為-村莊裡面沒有水 他這邊有水你可以布施出去 或是村莊裡面有水-你的道場沒有水 你也可以去跟人家祈求他們的 布施然後為他們祝禱祝福 這段經文就是《六祖壇經》 點到了 你毀謗這個正法 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你敢把這個觀念封殺起來 你就是斷絕人家的學佛的慧命 每一個人會來學佛聽經講法 是他過去生當中跟佛法-有結合有相應 甚至於也得到法義 所以你叫他做什麼 只要不違背佛法的-他都可以做得非常好 那前段經文講到同見同行 共同的見解共同的行為 這個什麼叫笨的人 我們常講所謂愚癡的人 他就是把人類當作愚癡 他把別人當作比你更笨的人 那至少你的笨應該比他好一點 才能夠讓他做你的師長 我們常常有時候顛倒事非 本末倒置 這裡也是有提到不要顛倒 那遇到佛菩薩就不退轉 就會能夠證入怎樣的果位 二十三頁講義的第二段經文 然須傳授上以來默傳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 在別法中 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 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 謗此法門 百劫千生 斷佛種性 我們像辦一個活動 那你可以參加要保持連繫 你不可以參加要保持連繫 不會說你們都沒有辦-我們沒辦法參加 或是你們有辦都沒有通知我們-我們也沒辦法參加 求佛是從自己內在去祈求 從自己內在去發揮-你的菩提自性 絕對不是說看人家怎樣 你也想怎樣 當然有它的功德力-有它不可忽視的一個功德力 但是一個法會 你的道場能夠讓你-更多人來參加不是更好嗎 好 眾生沒有了解這個事情-的嚴重性 放縱它這樣子我行我素 恐怕日久生起毀謗 或是日久生起 這個日久生起毀謗 可能受害的也是多方面的 那這裡就是我們修行人-要清楚要知道的 不然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這個罪狀大家也擔待不起 相信大家也希望能夠早日抓到 這樣的處理這樣結果的對象 好 那這一段的經文就是告訴我們 你如何用怎樣 健全的心態去面對你自己 那這種資質生活水平-比這方面還不如的話 那麼就能夠謙卑的去實行 努力的去成就 那麼你能夠成就別的眾生 相對你也可以成就你自己 就看你的發願跟菩薩-所作所為的這樣的程度 二十三頁第三段經文 他說善知識 吾有一無相頌 各須誦持 在家出家 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 惟記吾言 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這裡就是六祖自己說 我有一個無相法門來相傳 經中有偈頌都稱作無相頌 特別是在此指十五頁六十句 這個是蠻大的地 那麼是《楞嚴經》說了 解此偈頌 於學佛過程中 無不易受他人的攻擊 所以有的人他有好處-他拿了就走了 其它都要善後 要其他人原善後 所以你當活動完成之後 是不是大家一起來善後 可以做的我們就先做 不可以做我們在活動-結束之後再來著手 時間很緊迫我們-可以請同事幫忙 相信大家都在幫忙之中 得到法義 得到般若的智慧 心行 二十三頁的最後一段經文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就是說這個法門 毫不包括的說 佛法所想的課題 通達無礙 如廣東語這樣種種的現象 你能夠去認知能夠去行為 這個是非常殊勝的 當然這裡也有一些看法 所以觀念很重要-而身份不是絕對的 就是說是在家是出家 當官是一般百姓 這個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心態 所以這個第一段的經文就說 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 定入聖位 所以你的觀念能夠建立的話 就能夠得到解脫的聖位 那麼怕一般的眾生不了解 所以嘴巴說說不去實踐 那反而是這樣的毀謗這個法門 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這個反而不是在修行 反而在毀謗 反而斷了我們成佛的種性 這個真是非常的要謹慎 那麼前面講的都是 我們說散文體的 後面有一首偈頌來說明 這個 二十三頁的講義第三段經文說 善知識 吾有一無相頌 就是說大家你們聽好 我有一首偈子 叫做無相頌 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 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 唯記吾言 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那能夠依照這樣來修行-也是很殊勝 那你不修行就是我跟你講的話-你都背起來 也沒有用的 跟生死解脫都沒有幫助的 希望大家能夠聽清楚了 他所要開示的內容 接著他就把他所要說的偈頌 告訴我們 二十三頁的講最後一段經文 他說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當然說不是單單是-語言文字而已 也包括佛法的一些見解 所以這個說 那麼說通及心通 通就是你有辯才 可是你又有辦法去說服 有圓融 那你能夠說到非常的圓融 就是整個疑團都沒有了 就好像太陽在虛空當中那樣 朗朗明照 非常清楚的 觀念行為都非常的清楚 所以叫如日處虛空 那麼唯傳見性法 出世 你能夠了解之後才能夠-破除種種的邪知邪見 不然說食數寶 說吃但是只有嘴巴在說而已 那請問各位這樣會飽嗎? 數寶就是我有一棟房子 或是我有五千兩黃金 但是你都沒辦法用 嘴巴說說 就算讓你數也沒辦法用 那也沒有意義 所以這個見性成佛 他不是嘴巴說說 他真的是要去做到去實踐到 去了悟到 那我們禪宗有提到說 佛佛唯傳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 這個體性要能夠掌握到才叫做-如來真正的家業 所以六祖在這邊跟我們提到 你從善知識這樣的榜樣來認知 有這個架構然後去實踐 那當然我們就會很清楚 那麼偈頌當中 在二十四頁的講義 第一段經文有提到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就是法 這個見性的法 甚至一切的法 根本沒有分什麼漸或是什麼頓 沒有分漸教頓教 但是眾生的根器 會讓你產生有迷或是有悟 那因為迷跟悟你去參透的話 快叫做悟 你如果慢就是迷 所以看你的執著性-什麼時候放下 你的馬上放下執著就悟啊 那你還執迷不悟 那就是怎樣 還是迷了 這個見性的法門 當然不是只有說而已 而是要去做 要放下 要身心放下 然後去了知 那你如果沒有去見性成佛 沒有去了知跟實踐的話 一般沒有善根深厚的人-是沒有辦法去了解的 所以才說愚人不可悉 那個硬殼或是這種-無法溝通的人 你再跟他講他都不會相信 就好像有人說-那有西方極樂世界 那是人死了才會往生去的 所謂淨土 是心淨國土士 是從你的內心做起 或是從你的環境做起 那麼它是一個修行禪定的結果 所以你可去西方極樂世界 你可去東方琉璃世界 不是說人往生了才去 你當下就可以去 那有的人對於這淨土的認知 一直規劃他是怎樣 往生的人不能呼吸了去了-才能夠叫做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在認知上-非常須要去修正的地方 自以為是 而自以為就是這樣 這個就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所以他這段經文 又在罵人 愚人不可悉 講的沒辦法理解的人 他永遠沒辦法清楚 這個就比較困難一點了 這個是要有直心是道場 當然要有能夠點破 要有能夠認知 經文的最後一段又說了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 常須生慧日 當然這個說 也不是說拿嘴巴說說而已 只是一種表白 或是一種告示 那這樣好像我們聽聞 那麼這個都是要用心 用心聽進去 有人說寫字讀書-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你如果沒有一到就胡說八道 因為你沒做到 你沒有心去做 你沒有去實踐 那真的會成為一個胡說八道 那這裡就說 他的表達他的敘述-也許有很多的方法 可是它還是歸於怎樣 合理的 還要歸於合理 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日慧 所以《維摩經》裡面說到-不二法門 就你能掌握認知實踐 本來就是要同時並行 你說知道知道 可是知道又不清楚 知道又不去做 那那叫做不二法門 所以淨土宗也說了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沒有下過功夫-念佛的人 或是沒有禪修的人 那這一心不亂就是-念頭起來的時候 就把它強制壓下去 就把這個念頭要好好的除掉 那一心不亂就是說所有妄想-執著沒有產生出來 連一個念頭也沒有 這個念頭沒有不是把它強制 不是把它除掉 不是把它拔掉 而是你看到念頭的起來的時候 不隨念頭攀緣 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你的念頭尤其是妄想 就好像雜草叢生 你不隨著雜草這樣 去把你的心情弄得-這個污染的話 那你這個當下就在-煩惱的暗室之中 看到的智慧的光茫 所以叫做常須生日慧 這個在解釋裡面就說 比喻佛的智慧普照眾生 能破無明生死的癡闇 與慧光慧照這樣同等意思的 所以叫慧日 智慧的光茫智慧的太陽 這樣照遍了煩惱 所以煩惱是怎樣產生的 當我們在一個房間裡面 燈一開黑暗就消失了 這叫做一體兩面 只要智慧產生 那麼煩惱就消除 所以不是用智慧來趨除煩惱 也不是用燈光來趨除黑暗 當下的 你智慧產生的時候 煩惱就消除 所以煩惱即菩提是這樣的意思 不是說煩惱等於即菩 不是用等號的 你的煩惱當下有所醒悟 有所啟發就叫智慧的展現 它是同時的展現-而不是用趨趕的 趨趕還有一個對立 那這樣子你才能夠-觀念跟實踐互相合一 不是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 叫做合而為一 二十五頁的講義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邪知邪見就煩惱產生 那你有正知正見-煩惱就消除 那麼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你不起邪不起正 就是不從這兩個地方去執著 那這個叫清淨 這叫清淨 我們說妄念是不對的 可是你一直執著那是妄念 一直去批判 一直去指責 或是一直去避免 特別避免 這個太執著了 這就太執著了 不好的事情我們了然於心 不對的事情我們清清楚楚 就好了 不用去一直說非要把它-拔之一快 或是非要從煩惱當中-去凸顯智慧 其實煩惱與智慧-也是一個對立法 你如果有智慧-當然就不產生煩惱 你有煩惱可是你能夠認知煩惱-而讓智慧顯現的話 其實這就是煩惱即菩提 而不是特別強調一個-有智慧有清醒的人 不一定要特別這樣的執著 那在《壇經》裡面也有這樣的 敘述跟說明 我們後面有提到這一方面 就是見淨清淨 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而不特別去強調 或去否定不對的事情 《楞嚴經》有說到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我們在一切的境中 如果起了分別就落入什麼 生滅門了 就這樣子在知見上 我們就是通通落入-一個膠著的一個狀態 那你如果正邪都能夠去超越 而不去執著的話 那麼正也不能綁住我們 邪也不能糾纏我們 這樣才叫清淨啊 這才叫清淨 你說這個人很乖 你怎樣乖 說這個人很壞 你要指出什麼叫壞 你的標準你的水平在那裡 不好的我們消除 這事情就好了 像衣服髒了我們洗乾淨就好了 那不要再一直翻舊帳 過去你就是怎樣怎樣 這個就是怎樣怎樣 翻那個好像一直-把過去那種污染 一直在那邊著墨擴大 那麼人的正知正見-就沒有心理去實踐 所以我們破邪顯正也是這樣 顯正要時間 破邪也要時間 那你為了一直破邪-就沒有時間顯正 為了破邪破邪-沒有時間修行 這也是極端 破邪有必要-顯正有必要 那我們就在輕重緩急當中 去顯正去修行 把不對的馬上就處理掉 你的智慧顯現就像一個房間 你開放了你智慧的光明的燈 那這些無明這些邪見-染著就消除掉 所以不要錯用時間 不要錯過光陰歲月 那這裡六祖提了這些偈頌 無非先從觀念上去有正知正見 然後去實踐 實踐之後還是要放下 不是實踐之後還是怎樣 執著 那麼回到《金剛經》所說的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那都是要放下不要去執著 你才有辦法 妙用正法 或者你說正法是對的 可是呢 不去把它放下來-也是非常的可憐 邪法是不對的 可是你一直去把它渲染-一直去把它擴大 也是很消耗我們的心力的 所以什麼叫清淨 什麼叫做超越 什麼叫菩提 什麼叫自性 這個都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要常常提起-正知正見來觀照 而不是在觀照當中一直有執著 所以換句話說佛法-是破執著的法 那麼一有執著那就怎樣 離開佛法 所以我們看到六祖這樣 苦口婆心的 這樣的跟我們的開示指導 好的東西有營養 吃的太多也會撐啊 也會產生不好的效果 不好的東西你通通不吃 當然也是可以 可是不小心吃到一點點 你自己有免疫系統 你自己有這個白血球-去把它消除掉 所以它還不致於-讓我們產生病變 所以真的有很多事情-不要反應過度 反應過度就情緒太激烈了 就會反而沒有辦法看清 什麼叫清淨 什麼叫做染著 好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