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六祖壇經1 主講:理群法師 《六祖壇經》第一集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是-《六祖壇經》 在《六祖壇經》裡面 它是在所有的經典當中 唯一由祖師大德所開示的內容 也就是言行錄把它蒐集起來 當作一個教誨修行的依據 以前我們對於經典的內容 都是佛陀所說的-或是佛的弟子所說的 那麼《六祖壇經》它有點像-我們在讀《論語》這樣的內涵 就是由孔子他跟他的弟子-的言行錄把它收藏起來 那麼《六祖壇經》-在歷史上風行流通很多個版本 也有很長的歷史 在禪宗的經典裡面 它算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法本 也是我們在修行上的一個祕芨 在它的版本裡面 他的名字也很多種 有的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那也有的把它名字列的更長 叫做《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 於趙州大梵寺師法壇經》 長長的這樣三十二個字-的一個經文 經典的一個名字的稱呼 那麼我們就把它簡稱-《六祖壇經》 所以在歷史的流傳-或者是大家在宣講的時候 有時候就也把它稱為-《壇經》《壇經》 所以我們是在-整個的禪宗的話錄 或是在於修行的當中 《壇經》它有它歷史上-不可抹滅的一個地位 那麼在我們認知當中 《壇經》好像就是六祖的-他的出家修行度眾 當然他開示法要-也在我們修行上 佔了一個很好的一個啟發 那它的版本很多 在我們所根據的是元代高僧-宗寶這個法師所編訂的 所以叫做宗寶本 那因為經過歷史的 大家刊定或是歷史上-大家所流行的不一而足 甚至有敦煌版的種種版本 那我們才大家比較通用的-熟悉的就是宗寶本 那它也是把《壇經》-跟其它版本一樣 有十品 就是有十個章節 那我們把它的章節-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我們在講義的第一頁-就會提到 就是先把這個章節-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個是〈行由品〉 行就是他的行蹤他的由來 就是為什麼它會叫-《六祖壇經》 甚至於他為什麼-會去親近善知識 為什麼他要去五祖那邊 把他的發心-還有他的行蹤作一個介紹 那這個《六祖壇經》他是在-大梵寺介紹他自己的生平 自己的背景 有時候我們參加一個活動 或是介紹一個高僧大德 那麼我們會作他的背景介紹 他出生在那裡 他在那裡親近善知識 他在那裡修行 那他去的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地方 就是在他的座下-有很多人跟著修行 那他只是其中的一位 能夠脫穎而出表示他的努力 當然也是他的根器不凡 也得到五祖的認可 表示在這個努力的當中 這個五祖他還是-慧眼能夠視英雄 伯樂還是能夠認出千里馬 那這個五祖弘忍-他所傳的是東山法門 東山法門就是我們大家在-禪宗的這些教化當中 它屬於頓教的 那也有人對於禪宗的認知 頓教要怎樣 根器要很利的才有辦法 我們這個根器不好的 還是怎樣 慢慢修慢慢薰陶 其實一個人的頓與漸 漸漸往這個修行上去進行 或是頓悟成佛 那也有人就是認為說 哪那麼便宜的事情 頓悟頓修 其實人與人之間 跟佛的距離其實是都是我們-對時間空間的認知不同 所以《華嚴經》有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你是佛你是眾生 看你的心 不是在你修行的時間 那麼時間空間是針對-我們人所設定的一個範疇 你這樣的根器-你這樣的業力因緣 那只能去認知-這樣的時間跟空間 我們跟佛本來就是沒有距離 甚至在經典裡面也提到 所有的眾生悉有佛性 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那既然有可能-會不會成為事實 那當然是一個事實 可是第一步你先要有怎樣 認知你是成佛的可能 甚至於成佛的本來本能 那你就把自己否定掉 或是把自己認知上-跟成佛的那個落差太大的話 那也只能一直一直-一直的當眾生 一直一直輪迴 所以在經典上有時候說頓 它並不是說急就章 或是現在的吃的-那個速食的餐點 馬上點馬上出來 但是這在你的心理建設上 有一樣這樣的觀念點到 那麼既然有這樣的認知之後 你要修一生成就-或是三大阿僧祇劫 那是看你的發心跟努力 所以有的人在修行上 往往會以訛傳訛-或者人云亦云 那我們回歸到剛說的 所有眾生悉有佛性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這都是佛說的 所以我們還是-回歸到佛陀的開示 回歸到佛陀的旨意我們來認知 那在這個〈行由品〉有提到 六祖他據的是五祖的頓教法門 那麼頓教法門它就是不二之法 就也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那麼眾生與佛就是不二啊 佛就是已成就的眾生 眾生是未成就的佛 所以是不二的 那其實在佛以一一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那麼你對於法的認知 都是不管是那一界的 我們說十法界 你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不管是那一道的眾生 那你能夠接受佛法 而能夠用這樣的認知-為基礎的話去成就 那麼行由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你的過去世的業力因緣 怎樣去進行-怎樣去成就 那這個〈行由品〉-它也就是一個背景介紹 就好像說你是從那裡來的 你住那裡 你為什麼要學佛 是不是有人到戒場去受戒 不是有人會問你說 你為什麼要出家 你為什麼要受戒 早期的受戒就是說 你為什麼要來受戒 師父叫我來受戒 不發心 師父沒叫你來你就不來啊 第二個聽到有人在訓示 他說是我自己發心來 他就說大主大意 師父沒叫你來你自己來 沒有尊重師長 那麼第三個聽到了說 是師父叫我來-也是我自己發心要來 還是會被罵油嘴滑頭 所以這個戒師在訓示我們 就是要破我們的我執 所以我們的背景不管是殊勝 或是一些不是很如意的話 它就是要激發我們佛性的開發 是看我們的用心如何 那麼第一個章節是講〈行由品〉 第二個章節是講般若 那麼惠能大師-他在大梵寺說法 他主要的是要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 所以這個《壇經》裡面-當然也有說到修行 那麼他對於空義的-這樣的闡述也非常的殊勝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它其實是因緣有-包含一切 般若就是智慧 是人人都怎樣 具有的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但是還是要起修 所以在〈般若品〉就是介紹 這個修行包括我們說六度 你要做菩薩自度度他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最重要的是要有般若 那沒有智慧的修行 有時候是叫做瞎修盲鍊 慈悲也變成爛慈悲 所以這個智慧非常重要 有時候說人身難得佛法難遇 這明師也難遇 那麼佛法難遇-是當然有這樣殊勝的法門 是靠我們去發心的 那當然我們的見地上-一定要很正確 如果自己的見地不正確的話 怕碰到的也不是很殊勝的法門 那就很糟糕-浪費我們很多的時間 那麼第三品就講疑問 那麼有人來請法會有疑問 那麼甚至於對於法的認知-有些偏頗 我們說有所知障 自以為是 我的認知是最好的-我認知是最殊勝 我的所作所為是最好的 難免就自以為是 貢高我慢 然後就會提出心裡的疑問 怕呢是他有疑問不問 怕呢他有疑問不提出來 然後就標榜自己-學佛多久修行多久 年資 現在的公司行號也是 以前年資可以代表你的-升遷的一個基點 現在不是-是看你的貢獻度 所以現在人的觀念改變 其實佛法的內容跟認知 本來就超越世間法 是你的見地比較重要 而不是你在佛門混多久 混多久如果沒有正知正見 或腳踏實地的這樣去做的話 那也是怎樣 虛度光陰 那麼在儒家也是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學法的先後 但術業有專攻 看你的這個集中火力 看你的付出多少 那有人標榜他幾十年幾十年 可是在他的專業領域-沒有去做發揮 專業領域沒有做一個成果出來 那也是一個年資的-一個數字的累積而已 好 那麼第四品叫〈定慧品〉 惠能大師他就在-〈定慧品〉裡面介紹 什麼叫定-什麼叫慧 他特別強調定跟慧-就像燈跟光一樣 我們開燈這光就現出來 我們把燈一熄-這個黑暗就出現了 其實不是開了燈把黑暗趕走 不是 它是一體的兩面 你燈一開自然就黑暗消失 所以不用一個趕 那麼淨土也在我們的內心 不是說我要過十萬億佛土 才有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門中也說心淨國土淨 所以心的清淨-就能夠展現西方乃至東方 就是種種的淨土的顯現 那麼我們學佛的這些大德也是 你的環境就是你淨土的營造 你待人處事就是你的淨土的-一個心願的一個萌芽 所以你的內心都沒有淨土 你說你會到淨土 那就是一個問號了 那麼〈定慧品〉是在提到這裡 就是禪宗對於修持定慧-的一個三個命題 就是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他說無念無相無住 不容易 我們一般的人都抓取有 就像梁代梁武帝-他說我造了很多寺院 我度了很多人出家 那甚至於說-我度了多少人來學佛 或是我奉獻了多少地方去建設 我念了多少萬的佛號 念了多少遍的佛經 你的心跟佛法本來就是相應的 是融合在一起的 念而無念就融合在一起 那麼這數字呢 其實就是怕我們-起修的時候會有妄想 那所以把自己的心性定說-我一天誦一百部的心經 我一天念一萬遍的佛號 那只是讓我們的心更多的-這個注意力在經典上在佛號上 比較不會起妄念 那個佛法跟我們自性-都融合一體的話 隨時都在念 數字只是一個代表而已 數字只是一個-起修上一個方便 所以我們念珠一百零八遍 表示我們眾生有-一百零八個煩惱 其實真的只有-一百零八個煩惱嗎? 不只 只是把它細分大概這樣子 也離開這個範疇了 你看各位聽人家說去算命 不離開那三個要求 健康 財富 還有什麼 婚姻-就是感情 你有健康你有事業你有感情 就是這樣子要求而已 所以無念無相無住 不管我們對欲望的滿足要求 還有那個執著性 那如果用這無相的法門 就可以讓我們破除這個-起修上的困難跟障礙 第五坐禪 那麼惠能師他也講什麼叫坐禪 坐禪就盤坐嘛 眼觀鼻-鼻觀心 心念佛 其實這也是起修 如果你的心都沒有-隨著念頭去攀緣的話 所以心要不要念佛 那不是個重要的 因為你心就在攀緣 心本來就是跟佛相應 就沒有一個念而不念 就沒有一個念的這個要求 坐禪也不是說這個 如如不動叫坐禪 這個修行的當中-他身心會起變化 你不隨著心念-不隨著外境而轉那才重要 有的人坐的話-可是這個妄想紛飛 常常有人說不坐還好-一坐的話不得了 小時候偷尿床 跟人家做什麼事情一一浮現 那我們的八識田中-會把我們人生的這個 至少這一輩子一些比較特殊的 印象也是你的好惡特別深刻 有時候在安靜的時候 就是大家非常的-把身心沉寂的時候 會浮現出來 你最討厭誰-你最不喜歡吃什麼東西 你最不想回憶的那件事情 它就會一一的-給你偏偏浮現出來 所以你如果隨著那個念頭-再攀緣下去的話 沒完沒了 一天兩天一個鐘頭兩個鐘頭 相信也有人有這樣的經驗 那個討厭的事情 它就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在你的內心浮現 那個討厭的人他的嘴臉是-一遍一遍的這樣越來越清楚 所以你如果再繼續隨著這些-好惡情緒攀緣下去的話 那真的是不容易坐不去 那這個是修行上會起障礙的 其實誰在障礙呢? 自己 你不隨著它不隨著它這個牽引 那麼心念不起自性不動 所以這自性怎樣 要能夠清淨 本性能夠清淨 所以這個都是在見地上 心地上一個正知正見-的一個架構跟清淨 所以清淨才能夠融合 這個身心不清淨很難融合 你跟誰也融不下 你跟自己都融不下-你跟誰融得下 就很難了 好了 那有人說那我如何做到 這個佛就是那麼清淨 菩薩就是那麼莊嚴 師父就是那麼偉大 那我們怎麼辦呢? 懺悔 所以第六他就提到懺悔 也就是說人難免在你過去當中-所造的這些業力 甚至於在我們這一世-所知所見所為 也可以說業力的一些累積 那我們透過懺悔來怎樣 以前的罪障叫它不要再起了 那麼顏回以後不要再犯錯 那麼顏回言 孔子的弟子顏回不二過 何況我們是佛弟子 能夠在造作之後 能夠不要讓它再發生-不要讓它再起念 這一品當中-惠能大師就帶領大眾 來發四弘誓願 皈依自性三寶 所以皈依三寶-也其實好像皈投佛法僧 其實這個當中-也是有我們 能夠讓我們身心-像佛法僧一樣的清淨 就不要再犯錯 那這樣的保持清淨 那麼能夠懺悔之後 就是機緣 這裡面就提到惠能大師-在曹溪的山中有人來求法親近 那麼這些人惠能大師-都給他開示 所以觀機逗教 隨他的根機去他啟發他 一個好的上師-好的指導者 一個好的善知識 不是說我會這樣-那你們都跟我這樣 不是 是你是什麼根機-然後就你的根機去成就你的 最好的兩一方面 那麼所以指導 不是說你跟著他後面走-這叫領導 指導是好像他在你後面督促你 那你就不要走偏了 你就往你的根器你的修行-你的方向去成就 那這樣才能夠觀機逗教 適才適用 那你說我是這樣的專才 那麼你們都跟我一樣 那這樣一模子 一個模子一個模子印出來-叫做量產 那眾生有這樣不同根機 你要隨著他不同的根機去成就他 這才機緣 隨他的根機隨他的因緣來成就他 第八講頓漸 那麼眾生的根機也有頓也有漸 那也有人因緣成熟也是有 這樣不同的時間空間因緣成熟 那所以人不要跟別人比 跟自己比 今天比昨天更進步了 明天比今天更能夠更認清 更能夠熟悉或更能夠-知道自己的缺點在那裡 比較才重要 你跟家人比這個比那個 所以有一句話說-人比人就氣死人 氣死人就沒人修行了 所以不要把自己氣死了 是要自己的習氣氣死沒有關係 把自己的劣根性-把它消滅沒有關係 但是不要去跟人家比那些-很外在的光鮮亮麗的那一面 那種外在的表相的東西 怎麼比都沒辦法比 那個就是有一個對比-得失 那這個就不符合我們剛剛說的 無念無相無住 這都是執著啊 所以眾生要常常來-檢視我們的身心 講一套做一套 那就違背了叫這個做表裡一致-內外一如 那麼眾生的根器不一樣-所以你是適合漸 你是適合頓的 那就沒有關係 烏龜跟兔子在賽跑 你是屬於烏龜的種性-你就乖乖的做你的烏龜 你是兔子的種性-你就做兔子 你是獅子你就做獅子 所以永明延壽禪師就說 這個如果你能夠念佛又能夠禪坐 就好像老虎帶角 老虎很威猛可是還有怎樣 很利很尖的角 那他真是萬獸之王的王 王中之王 那你要成為什麼龍象 那就看你自己如何根機 那麼對自己的優劣點-都能夠很清楚的話 你才有辦法在優點當中-讓它更能夠激發 在缺點當中能夠讓它怎樣 消失 這樣才能夠集中火力 好 那麼第九宣召 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是不會寂寞的 那六祖度化眾生有威名也顯赫 所以得到曹宗這樣的褒獎 所以修行不是為了-人家來褒獎我們 可是他對於淨化社會 或是對於度化眾生-有他那個時代的 值得肯定值得去歌頌他的 所以曹宗就來請他-進京去要供養 武則天唐中宗 唐朝的中宗皇帝要召他進京 我們的惠能大師托病不去 老僧身體不堪長途跋涉-所以就沒有去 這個也是他的僧格 修行當中對名利檔這個事情-能夠超越能夠淡薄 這個是言行有一致的地方 那麼第八第九他特別強調 因為我們知道在《六祖壇經》 乃至於在歷史上的介紹 惠能大師是一個頓的一個根器 那麼神秀他是漸的-他是漸修的 所以我們在後面-看到經文的時候就會知道 他們兩個風格不一樣 可是風格不一樣卻不彼此敵視 彼此尊重 所以有的人吃飯快-有的人吃飯慢 但是吃飯快的-不會罵那個吃飯慢的 或者吃飯慢的-就仇視那個吃飯快的 吃那快幹什麼 彼此都能夠互相的尊重 信仰不同個性不同行業不同 也是一樣 宗教的不同也能互相尊重 根器的不同也互相尊重 沒有十全十美的 一個真的很聰明很優秀的人 他也有一些行為-乃至於品格的瑕疵 如果能夠認知到這一點 你就每一個人都能夠包容-跟接納 所以一個領導者他就可以-擁有各方面的專才 那麼這裡也就是說-人的悟性有快有慢有漸有頓 神秀大師能夠自己-是屬於漸修方面 可是能夠就對於惠能大師-也非常的遵從 惠能大師也對他非常的尊敬 我們看了《六祖壇經》-之後也知道 六祖他為了弘法 但因為還沒有成熟 在獵人當中隱居了十幾年 那我們反觀現在的人 在一個行業當中 他能夠默默的耕耘十幾年-那是很不容易 你叫他默默的耕耘十幾個月-十幾天還可以 那十幾年對他來講-是一個蠻長的煎熬 那麼惠能大師能夠適當的-忍受這種因緣的這樣漫長的時間 而因緣成熟就這樣 去把它集中火力-去把它推廣 集中火力去把它-讓眾生去認識 所以這個因緣的成熟-是非常的重要的 第十是〈付囑品〉 一個人在生命的過程當中 生老病死 有生必然有死 所以現在的人觀念-也慢慢能夠接受 這個生前契約 或是生前的遺囑 或是交代 那你不交代 到時候人家還是要跟你擲筊 那比較麻煩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常常鼓勵-這些菩薩們 有事情就好好交代 不然你一口氣不來 你說你要用火葬的-你要土葬的 或是你要土葬的-你要進塔的 你就沒有交代清楚-人家一直在那邊猜半天 你自己在那邊很生氣 那就反而不容易去往生了 那麼這惠能大師-他也面對到人生的無常當中 也一些交代 甚至我們在看其它的經典裡面 都有流通序 就是說一本經-它到最後的時候 這個主講者如果是佛陀 或者是善知識 都希望這部經能夠好好的流傳 大家能夠好好的依教奉行 那麼第十這個最後的一品 就是惠能大師-對他弟子的一些交代 你們說了的時候要運用對法 就是什麼根機-那你要用什麼方法 那他當然也敘述了佛陀-釋迦牟尼佛 到惠能大師他這樣代代相傳 就有那些必須要注意的事情 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方法就不同 那麼這裡面就做一些交代 那我們人也是 你在這個工作岡位-一個階段性的完成之後 絕不戀眷 能夠瀟灑的揮一揮衣袖就走了 這表示每個人的攦脫跟超越 沒有永有的位置 也沒有永有的不離開的宴席 這個就是佛教講的無常 這是才能夠放下 他絕對不是說消極的 無常不是消極的 是灑脫是超越的 那才能夠棒接來賢 你這個棒子-才能接後面來的優秀的人 所以比我們更優秀-更有才華的人 我們更應該提拔他 好 這裡面就簡單的 把整個它的架構-作一個很簡單的說明 這裡面有一些基本的一些思想 就《六祖壇經》有提到的 人人都有佛性 這是其它經典也有帶到 這邊是著墨蠻多的 就是大家都能夠成佛的可能性 甚至於它經典裡面也提到了 眾生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殊勝 在《大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也提到了 那麼《大涅槃經》是在講到-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跟佛法相應 也都能夠成佛 那也是有它在這個經典上-的一個認知跟定位 那麼他從這個 其它的就是說《六祖壇經》-它的本身又能夠從 《涅槃經》或是從《金剛經》-來作一些認定的一些思想 非常的殊勝 還有他也提到自性本來清淨 本來佛性是具有的 佛性跟你的自性也是清淨的 像日月一樣-沒我任何的遮蓋 非常的清淨本然光明 那麼眾生就是因為造作 這個業力沾染 所以業力清淨 或是你能夠讓業力能夠清淨 其實就看我們的作為 另外的他的講法是-自性本來具足 這個在經典裡面他就會有提到 何其自性本是怎樣 清淨 這個就是在《六祖壇經》-他就會有一些對話 乃至於一些觀念的建構 那麼 在《壇經》裡面-有提到這個坐禪 那麼我們講的這個-佛法的內涵當中 比如說有人講根器 那當然在佛陀-開示佛法的內涵 他本來就是沒有分宗的 佛法就是佛法 原味原汁的-它就是沒有分宗 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 所以他說-我比較喜歡般若系統的 我比較喜歡唯識系統的 我比較喜歡什麼什麼什麼 所以就分宗 天台宗 華嚴宗 淨土宗 禪宗 法相宗 俱舍宗 大乘小乘的分宗又不一樣 所以就來說就有八宗或十宗 那這個就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同 比如說你到學校學的 什麼科系都要 這個科目都要 學分 你要修多少學分都要修 但是有人就不喜歡英文 有人喜歡數學-有人喜歡古文 所以他就那一方面的專家 是這樣子 那麼禪宗這裡面有標榜到坐禪 那麼坐禪主要是心性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所以你的心能夠悟的話 不管是法華華嚴 佛法就是讓我們運用自如的 那你如果心沒有悟 你只會怎樣 隨著經文的內容作自我的解釋 這個依文解義 就是依著這個經文的內容-來作解釋 可是那個解釋-往往是自己的意思 不是佛法的意思-也不是佛陀的意思 那這個就非常的可惜 那麼剛剛一開始-我們說它的版本很多 這個因為有很多人-把它發覺了之後 有的沒有作一些校對 或者有的人就增增減減-所以版本很多 那我們現在所講的-就用這個宗寶本的 就是用他的 統一 那當然也許有的人在藏經裡面 或是在流通的單行本裡面 有它種種不同 那麼內容差不多 有的是漏掉一個字 有的就多兩個字 但是對經文的內容 原來的《六祖壇經》裡面的-蒐集的內容 所以影響它的精神跟定位-沒有影響很大 只是我們跟大家提一下 它只是因為版本不同 有的多一個字-少一個字 那這個差距-在原則上沒有很大 在這個經典裡面 我們剛有提到-分十個章節 那麼它這個一開始〈行由品〉-是在提他的背景 所以一開始其實就好像六祖-惠能大師在介紹 他小時候住那裡住那裡 那相信大家如果看那個-白話文的解釋 或是一種敘述的話 我們也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背景 尤其是六祖他一開始就 為什麼他要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 就好像說你為什麼要住台北 因為當初我們搬家-因為作生意一樣的 為什麼你會住台北 為什麼你要去讀那個學校 為什麼你要去讀那個科系 就這樣作一個背景介紹 好 那麼經典的內容一開始-它就 有的它就在我們如果像大藏經-它的標點 如果大正藏的話它是日本的標點 它的標點就沒有很清楚 它用句點-因為他們沒有標點符號 所以他們的都用句點 現在有的版本 它就會用我們現在人-用的標點符號 逗點句點來作一些標點 我們看第二頁就有來 從這個經文上來作認識 因為有人對於這個斷句標點 現代人的看法-有它不同的一個解讀 所以內容差不多-這個斷句上 剛不是提到了版本不同-有時候多一個字少兩個字 那段句也是 有的斷在前後一兩個字 好 我們再看講義的第一頁 第一頁是在介紹-它的分的章節點 第二頁就是經文的介紹 時大師至寶林 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 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 那也有版本還多兩個字 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 請 邀請的請 師就是惠能大師 所以剛我們有提到-有時候多兩個字 有時候少兩個字-有時候是斷句上 所以精神內容其實沒有差很多 為眾開緣說法 好 那 這個 師陞座 刺史官僚三十餘人 儒宗學士三十餘人 僧尼道俗一千餘人 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那就是他到這個寶林 寶林就是我們說的是南華寺 那一個講經的地點 它有時間還有聽眾 那當然南華寺是現在的稱呼 那時候叫寶林寺 所以叫寶林 有很多人來請法 所以以前大家學佛風氣未開 那麼交通也不是很便利 所以有人在講經說法-就非常殊勝 慢慢的 大家因為交通也便利了 所以要請一個善知識-高僧大德來講經也方便 又漸漸的像我們這樣-傳播媒體發達 你電視一開 全台多少人-全球多少人 所以他這說一千多人-三十幾人 那算一算就是電視-開起來看就是更多人 全球都有在看 那這個就是時代不同 而產生了這個聽聞佛法-的殊勝心跟方便 那麼這個經文裡面 他就是惠能大師-他到這個廣州法信寺 來到這個韶州曲江縣-曹溪寶林寺 那這個年代有人把它推算 好像唐高宗鳳儀二年 就是西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左右 那以前當官的 就是一般來講 他至少是認識字 而且在他的官位上-還有他的見樹 所以他要學佛-或是他要治理一些 他的專業的領域當中 相對的 他如是一個佛教徒 他可以影響他的家眷 他的屬下也都能夠來學佛 如果他是一個非佛教徒 也是會成為不同的效果 相信各位也都知道-佛教歷史的演變 比如說這個國家的皇帝-他信佛學佛 他就會奉佛-就是會推行更多人來學佛 他自己本身不學佛的話 那尊重也罷-怕的是他就這樣毀佛滅佛 那麼這個韋刺史他學佛 他就帶了他的屬下三十多人 還有這些學者專家也三十多人 那麼這些在家出家眾-一千多吧 這個一出門一千多人-也是蠻浩浩盪盪的 來到這來請惠能大師開示 當然他們也仰慕惠能大師-的這個學養 所以大家一呼百諾 大家共識來到這邊來親近 來這邊聽六祖的開示 那他那時候就是因為不同的聽眾 有時候同樣一個題目 那解讀認知不同 那麼一個善於說法的人 他會先作一些很平常的-泛泛的大家的一個思想架構 所以學佛修行要怎樣 知道什麼叫智慧 所以他就跟大家開示-摩訶般若波羅密 這些很基本的 一個見地一個架構要有智慧 如何去發心如何去讓我們-在認知上有一個很重要 而且正確的一個認知 那麼摩訶般若波羅密-就是 摩訶就是大的意思 究竟的智慧 在其它的經典其實都有提到 那麼一開始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對他們講這些內容 那麼第二段 大師告眾曰 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他一開始跟大家講 什麼叫般若什麼叫智慧 接下來他就講了重點 直了成佛 學佛是幹什麼 學佛就學的跟佛一樣 那你學的跟佛一樣 就會學的不是自己-認知的那個佛 是佛性的佛 或是究竟解脫的佛 善知識就是對大家的一個稱呼 各位 就好像說各位菩薩 那當然各位有的會說-我還沒有菩薩 我怎麼可以說是-是我 那這個是初發心的菩薩 就是來提醒大家 不要忘了菩薩的這個-自利利他的精神 他說菩提們性本來是清淨的 我們的心念 本來就是這樣 有覺性的 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污染的 當然有人會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 就是清淨的 所以有人念佛參話頭 就是悟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那有人說那個離我太遠 那離我怎樣 太模糊了 因為我們都是經過了-時間空間環境人事物的不同 而慢慢的改變了-我們對人的態度 做事的方法 我們清淨的本性-就這樣忘失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人說 職場上好多的面具 職場上好多的要應對 沒錯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你內心的那一片淨土 你把自己內心的-那一片淨土都污染了 那誰救得了你 那甚至於有人掉到水裡面-你自己不願意被拯救 那你永遠就在沉溺當中 其實清淨與否但看自心 所以你這個心-能夠自己淨化它 或是自己看清楚-到底你的方向是什麼 所以六祖他就講了這句話 就是很有說服力 直了成佛 你就直直的走-你直直的去了悟 直直的去成就成佛這一條路 那當然有人就以直了自居 我就是直了 那麼你為什麼不說我就是佛 當然也有人這樣自稱無上師 無什麼無什麼 那六祖他是告訴我們 你清淨了你就是佛 你不清淨跟你說你是佛-你也不相信你是佛 所以很多人不會相信-自己就是佛 那有 這個學佛成佛還很遙遠的路 我們現在是說觀念 觀念你現在要建構 那就好像一個鏡子 這唯識宗常常提到的 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就像一個很乾淨的鏡子 但是經過灰塵風沙遮蔽 就好像我剛講的 人事物的對待 就好像灰塵風沙的蒙蔽 那透過佛性的認知 就把這個灰塵把這個風沙-把它清除了 顯露自性直了成佛 所以成佛說難說遠-說不容易但看自心 所以我們常常說-有心就不會遠 你說西方極樂世界遠不遠 十萬億佛土 可是那你為什麼還要去呢? 有心 那你為什麼要成佛 希望我們的自性清淨 所以成佛有沒有遠 成佛有沒有困難 看你有沒有那個心 那麼我們先把《六祖壇經》-作一個架構上的簡介 那麼先把它的目標-就這樣點出來 直了成佛 謝謝大家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