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88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繼續介紹梁皇寶懺 上節課講到卷七的入懺觀文 每一卷入懺觀文-都有五小節 第一個是讚佛功德-第二是莊嚴道場 第三是往昔的業習-第四是虔誠懺悔 第五是祈請加被 上節課講到卷七 入懺觀文的往昔業習 我們從入懺觀文開始念一遍 請翻到第七卷-483頁 恭聞七佛世尊-作證明懺摩之主 七喻妙典-入菩提解脫之門 富有七珍法財-具足七菩提分 旃檀林以旃檀圍繞-師子王作師子嚬呻 無願不從有求皆應 仰慈雲而廣布-同水月以含容 稽首于前證明懺法 這是讚佛的功德-下面是莊嚴道場 上來奉為求懺眾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 茲當第七卷入壇緣起 檀信轉加慇重-緇流如法脩持 幢幡彩像以莊嚴-花果香燈而間列 精誠供養百拜虔恭 這以上是莊嚴道場-下面是往昔的業習 切念求懺眾等-多生父母累劫冤親 在七趣之沉淪-故無惡而不造 縱七情之妄想-乃靡所而不為 起七慢之高山-欺賢罔聖 造七漏之煩惱-背覺合塵 七聚毘尼而失守-七遮逆罪以難逃 這一段是往昔的業習 七趣之沈淪-七情之妄想 七慢之高山-造七漏之煩惱 這四句上次講到第三句 起七慢之高山-上節課特別介紹了慢 第一個慢 第二個過慢-第三個慢過慢 第四個我慢-第五個增上慢 第六個卑慢-第七個邪慢 上次介紹這個慢 不管是客觀的人高我低-或是我高人低 以及主觀上 認為自己比別人好-或是比別人差 其實都無關於慢的本質 慢的本質是人我的相待 只要有人我的相待-就會產生慢 人我相待裡的根源處-就是我的執著 這是上節課-講到七慢提的一個問題 因為我們起了七慢的高山 所以對所有的外在有情眾生-都有一種憍慢心 乃至於對聖賢-也有對立的人我的差別心 所以就欺賢罔聖 罔也是欺騙的意思 所以對於賢聖-也會產生對立欺瞞的心情 因為慢就是一種隔礙-是一種欺瞞 造七漏之煩惱-背覺合塵 七漏是七種煩惱 見漏 修漏 根漏 惡漏-清淨漏 受漏 念漏 我們不詳細解釋 所謂漏就是煩惱的生起處-會讓我們因煩惱而產生業 因業而淪落三塗六道裡-而不能出離 就好像掉在輪迴裡面一樣-這就叫漏 翻過來講能夠出離生死 就要有離開煩惱的智慧-叫無漏 七漏就是七種煩惱-產生的層次 因為有七漏的煩惱-所以背覺合塵 覺是覺性 就是智慧 背離了我們的覺性智慧-而趨向於塵 虛妄的境界叫做塵 趨向於虛妄的境界-我們就掉入生死輪迴的境界 所以造七漏之煩惱-背覺合塵 七聚毘尼而失守-毘尼是戒律 七聚毘尼是七種戒律的層次 波羅夷這是最重的斷頭罪 第二個僧殘罪-叫僧伽婆尸娑 犯了斷頭罪-好像人頭斷就死掉了 出家戒律死掉了 僧殘就好像胳膊被砍掉-很重傷的意思 一是偷蘭遮-是大障道的罪 障道很重 第四個波逸提-會讓我們墮落在惡道裡面 第五個提舍泥-這個罪比較輕 要向別的比丘懺悔 第六個叫突吉羅惡作-就是應該要起後悔的心 第七個叫惡說 七個罪的深淺輕重不同的-戒條叫七聚 這七個不同深淺的戒律層次-都破壞掉 都沒有清淨的保持叫失守 七遮逆罪以難逃 七遮是七種逆 對尊長很不好的行為-破壞尊長的尊貴叫逆 殺父 殺母 出佛身血-殺和尚 阿闍黎 破羯磨轉法輪僧-還有殺聖人(阿羅漢) 就叫七遮逆罪-會墮入無間地獄 叫七遮逆罪以難逃 七趣之沈淪-七情之妄想 七慢的高山-七漏的煩惱 七聚毘尼失守-七遮逆罪難逃 這六條都是-往昔的煩惱跟惡業 我們每個人都有-應該要感到慚愧 所以下面要開始虔誠懺悔 想應多劫未經懺悔-今生慶幸得遇佛乘 發露向諸佛像前-滌罪於大圓鏡裹 命我現前眾等-披閱懺悔靈文 想應多劫-我考慮思惟多劫以來 我應該都沒有誠心的懺悔 沒有懺悔因緣條件 今生慶幸得遇佛乘 今生難得慶幸遇到佛法- 遇到慈悲道場懺法 所以我應該要虔誠的懺悔 多生多劫都沒有機會 今生難得-有這個佛法可以懺悔 所以應該發露向諸佛像前 在諸佛的聖像前面發露 把我們往昔所造的 殺父 殺母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種種身口意的惡業發露出來 滌罪於大圓鏡裹 滌是洗清的意思-罪就是我們的惡業 把我們的惡業洗乾淨-在大圓鏡裡 佛的智慧叫大圓鏡智 所有一切的種子-一切的萬物 都顯現在這個大圓鏡智裡面 所以說 我們在佛的大圓鏡智裡面-把所有的惡業都洗乾淨了 承佛的神通慈悲智慧力-而淨除了我所有的惡業 命我現前眾等-命作邀請懇求的意思 邀請我們現前的大眾-披閱懺悔靈文 披閱就是讀誦 我們大家一起來讀誦-梁皇慈悲道場靈文經典 這個靈代表神力-有非常靈驗的意思 下面是祈請加被 懺悔後-還祈求三寶的加持 緣起有涯 悲心無極-望佛哀怜 冥熏加被 緣起有涯 我們眾生的生命有涯有限 涯是邊際 有涯是有限度有邊際-有終了的時候 可是悲心無極 佛的慈悲心卻是沒有終了-沒有停止的時候 因為佛的悲心沒有極限-對什麼罪惡的眾生都有悲心 所以祈望佛慈悲哀憐我們 冥熏加被 冥熏是默默的暗中-無形給我們加持保佑護持 這是入懺的觀文 下面有一個讚佛偈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十方是空間 三世是時間 所有一切的境界 都在時間空間中運轉流動-而緣起幻化 所有的時間空間的本質-就是虛幻不實的 那麼在這虛幻不實的-時間跟空間當中 所有的境界-又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呢 因為空間時間裡面-現出來境界 空間跟時間-本身就是虛幻的了 那麼虛幻裡面的這些-山河大地 天宮 地嶽 又怎麼會有真實的可能性 這個時間跟空間它的背後 是我們的心 賴耶-我們的識心所顯現的 萬法唯心所造 唯識所現 所以十方三世 -都不出我們的一心 十方三世的一切人師子-就是佛 所有十方三世的佛 我以清淨身語意-我用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一切遍禮-所有所有的佛我都頂禮 這是讚佛-過來是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剛剛講到 過去七佛作懺摩證明之主 各位看488頁-這邊就是過去七佛 每一卷的讚佛偈後面-一開始就是過去七佛 皇懺每一卷開始是供養讚-過來是入懺觀文 過來就是讚佛偈-再過來就是過去七佛 再加上一個彌勒尊佛-彌勒尊佛是未來的 過去七佛就是這邊所看到的 過去毘婆尸佛-尸棄佛 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就是所謂的過去七佛 過去七佛就是慈悲道場懺主-替我們證明我們的懺悔功德 像我們做什麼事情-要有個證明 比如買賣要有公證人-考試要有證明的機關 畢業證書也要有學校的證明 現在開始進入長行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七 各位有卷七的講義 卷七還是解冤釋結-第九章的最後一小節 解冤釋結-總共有六小節 第一是菩薩以救苦解冤-為濟生之要行 第二是-發願向眾生懺罪解冤 這裡面有三段 向父母 向師長-以及向六道眾生懺悔 第三小節是-代六道眾生發願 第四是-同會大眾各自發願 第五是讚佛咒願 第六就是這一小段-流通勸行 整個第五卷第六卷-都是解冤釋結 到第六卷結束-就是第五小節讚佛咒願 第七卷長行一開始-是最後一個小節流通勸行 把它歸入第五小節 也可以就第五小節有兩段-讚佛咒願 流通勸行 把它會入第四小節也可以-都無防 流通勸行請看講義 這一段主要是說 佛法真理要靠文字語言-才能夠讓大家了解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知見-真正的真理 可是思惟到 我們還是苦惱的凡夫-真理是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還很遙遠 所以外人就問說 你還是個凡夫-自己就苦苦惱惱 怎麼能夠幫助別人-叫別人修行菩薩道成佛啊 一定會有人對於我們學佛-行持懺悔修定有這樣疑問 自己沒有修行-怎麼能幫助別人呢 一定會有這樣的問題 沒有錯-我們還沒有到佛菩薩的境界 可是佛菩薩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錯的 我們跟著這個道理去做-我們的心朝向這樣去走 雖然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可是我的心朝這方面去走 而且道理沒有錯 所以我們這樣做-應該還是可以的 其實這是非常謙虛的說法 我們仰藉三寶的力量-期望大眾能夠布施歡喜 然後大家互相的善意成就-而不要惡意的阻攔 所以這一段是從-非常謙虛低微的角度 鼓勵大家要對這個懺法-歡喜接受鼓勵讚揚 共同成就流通發揚 它的精神是從這個角度去講 我們把流通勸行-這一小節的大意介紹 請看講義 流通勸行-為了講解方便再分四小段 第一個說到大道 佛法的真理-不是語言文字的本身 語言文字的本身不是真理 可是真理-要靠語言文字的說明解釋 才能夠讓大眾了解-而進入真理 請看489頁-慈悲道場懺法第七的開始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 夫至德渺漠 本無言無說 然言者-德之詮 道之逕 說者-理之階 聖之導 所以藉言而顯理-顯理故非言 理由言彰 言不越理 雖言理兩乖 善惡殊絕-然影響相符 未曾差濫 在於初學-要因言以會道 至於無學-乃合理而妄言 到這邊為止最後講到 初學的人-要因言以會道 是我們要注意的一句話 來看這一段解釋 今日道場 現前在這個梁皇法會-道場裡面的同業 同業就是共修的大眾 等於說各位請注意-我們來談這個問題 至德渺漠 至德是真理 乃至可以說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智慧 渺漠是非常的遙遠-或非常的微細 難以琢磨察覺的意思 本無言說 事實上-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 然-可是 言者-德之詮 道之逕 說者-理之階 聖之導 言談是道德的詮 至高無上心性裡面的道德-要靠言語表現出來 詮是表現表示 我們內心神聖的道德-要靠語言來表現表示出來 人家才知道 道是趨向於神聖高潔的道德-或者聖人境界 這條路-道之徑是真理的一條路 徑是路 言語是高潔道德的表現形式-也是到達聖者境界的通道 說者-理之階 聖之導 說是說明敘述 說明敘述是理論的台階 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要到二樓去 要透過台階一階一階的-慢慢爬上去 聖之導-引導 沒有去過的地方-不知道往哪裡走 要人帶領著你慢慢一步一步-拐進去彎進去 所以文字的說明-是真理的台階 是趨向聖者境界-一個導引的方便 所謂德之詮 道之徑-理之階 聖之導 詮是表示的方法形象-徑是通道 階是台階 導是嚮導 引導者 所以詮 徑 階 導都是在說明-語言文字跟真理的關係 就是一個表現的形式 一個通道 一個台階-嚮導者的地位 所以做結論說-要藉言而顯理 我們一定要-靠著語言文字而彰顯真理 顯理故非言 顯出來是真理-所以真理不是文字 理由言彰 言不越理 真理要靠語言文字而顯現 彰就是顯現出來 真理看不到 透過語言文字-就彰顯出來讓我們看到了 可是語言文字-不能夠涵蓋超越過真理 它不是真理-所以言理兩乖 言語文字跟真理聖者的境界-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完全沒有相關 像善惡是背離的-兩個沒有關係的 影響相符 未曾差濫 可是透過語言文字-可以影射符合到 比如手透過光-放在牆上的影子一樣 這個手跟這個影子是一樣的-就叫影響相符 手是真理-影子代表語言文字 影子跟手是兩個東西 可是它們在某一個程度上-形象是一樣相符合的 沒有錯亂-差濫就是錯亂 所以藉言而顯理-顯理故非言 理由言彰 言不越理 雖言理兩乖 善惡殊絕-然影響相符 未曾差濫 這一段話是說明 雖然真理跟語言文字-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可是仍然有相對應-可以互相對比 互相應對符合的角度 說明在於初學要因言會道 這兩個是不同的東西-可是又有相關符合的角度 所以結論說 我們怎麼去看待-語言文字跟真理呢 因為初學的人-是要假藉語言文字而了解 會是了解 道是真理 到了無學阿羅漢 能夠達到真理以後-就忘言不需要文字了 初學的人對真理不了解-必須要假藉文字來通向真理 所以這個是結論 說明初學的人-還是要假藉文字 才能夠契會到真理-通向真理 初學要因言以會道 這一段話就是暗伏了-勸學的中心要旨 我們都是初學的凡夫俗子 所以還是要假藉-這些懺文經文來趨向於佛道 我們透過慈悲道場懺法-這些懺悔儀文 然後根據儀文方式實踐操作-而達到懺悔惡業的目的 然後進於聖道 主要還是從這個角度-去詮釋這樣的問題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 怎麼在這個地方突然加上-語言跟真理關係的討論呢 會覺得很奇怪 其實它的目的就在說明 我們凡夫俗子初學的心境 必需要假藉這些-經文懺文的語言文字儀式 然後一步一步做為台階工具-而進入到聖道修行的過程 主要的目的在此 下面第二節是-自惟障重 行之為難 考慮我們是個苦惱凡夫-業障很重 所以實踐還是有些障礙 自惟凡愚 惛惑障重 於諸法門 未能捨言 今識麤故不盡其妙 見淺故-不臻其極 然言之且易 行之實難-唯聖與聖乃得備舉 我們自己反省考量 其實我們的業障很重-智慧也很昏迷 所以對於各個法門 還不能夠把文字語言-完全的丟掉直探真理 我們的心識-非常的粗淺飛揚 所以很難靜下心事-探索到微妙的境界 微妙就是真理 我們的眼光思想非常的淺薄-所以不臻其極 臻是到達 不能夠到達最深最遠 極是究竟 最圓滿的地步 還沒有辦法到達-最圓滿的層次 然言之且易 行之實難 文字上嘴巴上說-其實很容易 所謂布施 持戒 忍辱-精進 禪定 或是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初禪 尋伺喜樂定-二禪 內淨喜樂定 講很容易-可是能夠做到嗎 要布施 要持戒-要忍辱 要禪定 說起來很容易-可是行是做起來很難 我們要發露懺悔-要能夠頂禮虔誠 可是很多人說拜拜好累哦-回家休息了 跪在那邊好辛苦哦-行之實難啊 唯聖與聖乃得備舉 只有聖人才能夠言行圓滿-講的道理跟做的完全吻合 我們是凡夫 講可以講-做起來還是難啊 這裡面講了三個東西 一個語言文字跟真理的關係-第二語言文字跟實踐的關係 這兩個層次 第三個外人就我們修學佛法-提出疑問 你自己苦苦惱惱-是個煩惱凡夫 怎麼救度別人教化別人呢-自不正 如何正他 主要外人就提出這個問題 今有難言-有外人問難質疑 自不能正 云何正他 你自己修行-就不是很正確很成就了 你怎麼能夠教化別人 正他就是教導別人 爾自三業穢濁-云何勸人清淨 自不清淨 欲使他清淨-無有是處 既不堅固 何以勸人 今言行空說 便成惱他-他既生惱 何不且止 反覆尋省 寧不自愧 余是善知識 故發此言 這個外人講的也有道理哦 你自己不端正沒有修證-怎樣去教化別人呢 爾自三業穢濁-自己口業身業意業不清淨 我們前面不是有懺悔三業嗎-向眾生懺悔 就要懺悔三業-對不對 你三業就不清淨了 云何勸人-你怎麼教人家要清淨呢 自不清淨欲使他清淨 你自己不清淨-還要使得別人清淨 是不可能的 你先把你自己清淨好了嘛 自己都沒辦法幫自己清淨-怎麼幫別人清淨 不可能的-沒有是處 既不堅固 你自己就信心不堅固-沒有能力去做了 你怎麼樣教別人有信心-教別人去做呢 如何去勸導教化別人 今言行空說 便成惱他 你現在講的都是白講-空談而已 你告訴別人做那個 做這個 自己做不成的事 叫別人去做 你不是惱害別人-讓別人起煩惱嗎 他既生惱 何不且止 你幫不上別人-反而讓別人苦苦惱惱的 不要幹這事了 停了吧 幫不上別人 讓別人生煩惱 這事損人不利己-何苦嘛 反覆尋省-自己想想看這樣做對不對啊 寧不自愧-你難道不慚愧嗎 我是善知識-跟你講 跟你提醒 余是善知識故發此言 講的也有道理 各位注意-這是論主寶誌公他們 對於修行的僧眾或是居士-在末法時代拜梁皇寶懺時 難免會碰到有類似的人-對我們閒言閒語指指點點 這是很正常的 有一類人就受不了-心裡面就會打鼓 對啊-我確實像他講的 我自己不清淨-怎麼叫人家一起來拜佛啊 我是不是可以這樣呢-就會起心念懷疑 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寶誌公這些祖師有智慧 知道後代一定會有人-這樣指指點點的 那麼我們怎麼辦呢 寶誌禪師告訴我們-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 下面分成四段 第一個我們確實的反省-我們還是很苦惱的 一般普羅大眾 當然有些很有善根的人 戒行清淨 智慧通達-福報深厚 確實也有-不多 普羅大眾都是苦惱凡夫 所以從普羅大眾來講-我們確實還是會有一些煩惱 於是整理衣服 斂容無對 今聞善知識此辭-心情慚恧 自知深過-不敢欺罔聖人 隱覆其失 就普羅大眾而言-確實像外人所說的 三業穢濁 云何勸人清淨 自不清淨 欲使他人清淨-無有是處 既不堅固 何以勸人 今言行空說 便成惱他-他既生惱 何不且止 每一句話都有道理-符合我們的情況一針見血 所以我們於是整理衣服 本來很輕鬆的樣子-一下子嚴肅起來 斂容無對-就講不出話來了 對啊人家講的-就是符合我們的現況 佛法教我們要謙虛 明明是無理取鬧-還稱他是善知識 今聞善知識此辭 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言論-不是很正確的 聽別人這樣講-給我們一些意見問難 我們心裡感到慚恧-就是慚愧 自知深過 不敢欺?聖人 知道自己-還是很多的煩惱過失 所以也不敢欺騙佛菩薩-隱覆其失說我沒有 我承認-我還是有很多的過失 那麼怎麼辦 梁皇寶懺佛法的修行 就不要叫別人做了-因為何以勸人啊 今欲毀之 毀之就是不要做這個事情 順著別人的話-不要再勸人來修梁皇 因為自己不能正-何必勸別人嘛 自己不清淨-怎麼讓人清淨呢 如果要順著別人的意思 不再勸導別人-不要帶著別人來修梁皇寶懺 恐脫-可是又恐怕有人 如果他來修也會增加福報 如果還要繼續-邀請別人來修梁皇寶懺 勸別人來拜懺什麼的 適欲存之-恐復有人由是生謗 也怕有人像外人一樣說 你自己就不清淨了-還叫人家做這個 你自己拜佛就拜得不情願-還要叫人家拜 又怕有人生謗-進退迴遑 確實這個法-你拜了就能夠生福消業 可是我勸很多人來修習-又恐怕有人生謗 進退迴遑 迴遑是很疑惑-很惶恐的樣子 沒有辦法決定 要勸嘛覺得有困難-不勸又覺得很可惜 不知所措 所以這個就辛苦了 且立懺法 心既是善 既是善法無礙但應努力-不得計此 今唯憑世間大慈悲父-覆護攝受 既有其言-不容毀滅 正當慚愧 這一段最後思想正確 懺法是善的-我心來行善就好 所以我自己懺悔-心是善的 雖我還有很多的煩惱-那是過去的事情 我心想要懺悔-這是善的 而且這些都是佛菩薩的語言 我們所依憑的不是我的力量-是佛菩薩力量 所以應該沒有問題 所以說我們所建立的懺法-是要讓我們的心起善念 發菩提心 行六度-懺悔發露 這善法沒有障礙-不是墮落的 不是有漏的 所以但應努力-應該要努力 不應該計此-不要再顧慮前面外人的責難 我們只要憑藉著-佛陀三寶的力量 覆護攝受-由三寶力量來攝持加持我們 我們有三寶的加持-有佛陀經典的證明 所以我們不可以-把他遺棄毀滅掉 我們應該要慚愧的去接受 這一小節是講 確定善法-我們就應該往前走 雖然我們還有很多煩惱惡業 可是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 要努力精進-在梁皇寶懺上面 取得三寶加持的種種功德 這一節先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