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77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繼續介紹梁皇寶懺卷五 我們進行到-解冤釋結第九章 這一章有四大節 第一節是 菩薩以救苦解冤-為濟眾生之要行 第二節是-發願向眾生懺罪解冤 第三節是-代六道眾生發願 第四節是-與會的大眾自己發願 所以可以看出來 第九章主要的懺罪解冤-是放在第二小節 第一小節基本上是談到 眾生冤結形成的因緣-所造成的六道輪迴的結果 把這個關係釐清 然後效法菩薩解冤的精神 我們來懺罪解冤 後面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來利益眾生 這是第一小節的旨趣 說明菩薩利濟眾生-以解冤救苦為職志 所以我們起而效法-這麼一個道理 第二小節是我們-實際當場向眾生來懺罪解冤 分成三個部分 前面二個是向恩德最深重的-父母以及師長懺罪 因為父母是-色身的生育撫育之恩 師長是-法身的教化引導之恩 這二個恩最重 中國人把天地君親師-親師當成是世間最尊貴的 我們在師長父母邊有了冤結 所以現在要-向最尊貴的師長父母懺悔 因為這是大惡-招的惡果報更重 殺父殺母 殺阿闍梨-是無間地獄 這個過最重-所以我們要先懺悔 第三小節-是向六道眾生懺悔 除了父母以外-其它的眾生跟我是平等的 沒有太多的恩怨關係 可是我們還是-跟他們有一些冤仇 所以我們也向他們懺悔 上一節課講到-向師長懺悔裡的第七條 就是出家人未離人我心故-互相的是非就成了冤仇 各位要知道 懺文主要的對象-都是以出家眾為主 因為懺罪由出家眾來帶領 僧眾能夠理解這個道理-在家眾自然就能夠效法 所以可以看到 從頭到尾懺儀都是-以僧伽為主體的訴說對象 這就說明了懺儀-是以僧眾為敘述的主體 我們看下面 又出家人-或同學業 或復共師 升進之日便含毒懷瞋 我們出家眾一起學習-或者同一個老師 升進之日-就是一開始 剛剛進到這個學校-這個寺院的時候 就心裡面含藏瞋毒 在380頁 這是什麼問題呢 中國人講同行相嫉-又有一句話叫瑜亮情結 中國最有名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孔明諸葛亮跟東吳的周瑜-都是一時的英雄豪傑 可是在三國演義裡 諸葛亮處處棋高一籌-都比周瑜算的多一步 周瑜處處-落在諸葛亮的背後 有一句有名的話-既生瑜 何生亮 既然生了我周瑜-又何必生了孔明來壓我呢 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瑜亮情結 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典故 瑜亮情結說明 同學同儕同輩-乃至同行之間 互相競爭比較的情形 如果比你高一輩的-或是比你低一輩的 你反而就沒有 為什麼呢 比你高的 你也贏不過他-比你低的 他也贏不過你 簡單講 最後還是-利害的衝突 比你高的-你的師長或是你的前輩 你不敢跟他競爭-你也競爭不過他 所以你就恭敬他 推崇他 比你低的-他怎麼樣也贏不過你 所以你也不用怕他 講到究竟處-就是利害 所以我們學佛的-乃至任何人 就要在這一個關頭-能夠退一步讓一點 就不會有所謂的瑜亮情結 你不管他比你好 比你差-或是跟你差不多 碰到利害的時候-我讓你一點 不跟你計較 這樣就沒有瞋毒-所謂同行相嫉的因緣的促成 你就沒有這種因素了 外在的環境往往-會造成我們內心的波動 我剛剛不是講嗎 一個你的前輩師長-一個你的同學同行 一個你的後輩學生子弟 你看到了三個人-情緒就會變化 我們能夠常常有平等的心 碰到同輩同儕同行的時候-能夠退一步 讓一點 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可是我們看到同行-同輩 同儕 同學的時候 就會有嫉妒心-因為利害有衝突了 而不自言宿習智慧-彼有福德我無善根 自言是-自己去反省 不會去反省人家宿習智慧 多生以前就修行-有很深的智慧 積了很多的福報 我自己善根不夠-就比不上人家 所以有漏之心 有漏之心是-有煩惱的繫縛 被煩惱牽纏著我們的心緒 就亟生高下-你我差別的心就生出來 那麼就會有鬥爭不能和合-少能和合 不能推厚居薄 更相嫌恨 厚就是好的 好的推給別人-推是讓給別人 居薄 薄是比較差的 少的-比較辛苦的地方 你站在這個位置上面 能夠推厚居薄-是非常不容易的 什麼事情我們都退讓一步-把好的讓給別人 這個確實不容易 這就是一種所謂的布施心-還有一種無慳貪心 布施的反面就是慳貪 我們就是因為慳貪-所以不能夠布施 所以我們要修習布施心 更相嫌恨-彼此互相起瞋恨心 不省己非唯談他短 不常常看自己有沒有過失-就看別人的短處 或以三毒更相讒謗 貪瞋癡煩惱推著你的心-去批評誹謗人家 無忠信心無恭敬意-沒有誠信沒有恭敬 忠信就是誠信 何處復念我違佛戒-乃至高聲大語惡罵醜言 這個時候不再去思考 我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佛的戒律呢 於是就大聲的罵髒話-罵一些很難聽的話 惡罵醜言 師長教誨都無信受-上中下座人各懷恨 以懷恨故更相是非 所以對於師長教我們的話-都不聽了 上中下座就是戒臘高的-次的 低的 每個人心裡懷著憤恨之意 因為懷恨-就互相的批評誹謗 於惡道中多有怨對 是非怨對-皆是我等師徒弟子 同學共住上中下座-起一恨心 怨對無量 所以在六道中在惡道裡 有很多跟我們結仇的人 其實跟我們都曾經有 師徒弟子同學共住-上中下座的學法關係 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 我們這個心對境的時候-難免會起心動念 很重要是在起心動念時-要很快的察覺而讓他消失 很多時候-就是不能夠去覺察到 如果我們能夠無動於心 看到好壞的境界-心不起分別想 比如看到美色 英俊的少年 漂亮的女孩-心裡面沒有任何的意念 不會想要做些不好的動作-心裡面根本就沒有 就像我的弟弟妹妹-哥哥姊姊一樣 覺得很高興 不會有什麼不好的想法 這就是我們的心非常清淨 沒有虛妄的分別心-跟所謂貪瞋癡的煩惱 這個是最好的 次一等就是-起了不好的念頭 這個女的很漂亮-我要多跟他講幾句話 心裡面起波浪-就察覺到 能夠讓心平靜下來-不起這一念 把這種貪著的心消融掉 能夠察覺的這個心念-就不容易 大家在修行的時候-禪宗說平常心是道 就是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 我們的心-不起好壞醜美的情緒 在心對境平靜無有分別時 能夠保持惺惺寂寂-靈明覺知的心 然後讓所有的心境-對所有境界 都在一種靈明覺知-寂靜不起分別上 這就是一種禪的功夫-是一種禪的智慧 所以我們要能夠覺察到 我們在對境的時候-起心動念的這個力量 所以經言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今天不滿瞋恨的情緒-雖然一點點 微相憎嫉 到了後世就會很嚴重-最後成為怨仇 何況終身所起惡業 何況我們這一生幾十年-累積起來的惡業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各不自知在何道中 於諸師長上中下座-起諸怨結 如是怨對無有窮盡 無形之對-無有年期亦無劫數 當受苦時不可堪忍 我們現在在場的大眾 不知道自己在前世中 對於師長以及上中下座-跟他們結了什麼怨仇 無量世所結的怨仇-可以說是無窮無盡 而且你不知道他是什麼形相 將來要讓我們去報冤仇的-時間也無窮盡 不知道要延續到多久 也不知道多麼的嚴重 掉到無間地獄裡的話-痛苦也沒辦法衡量 不可堪忍-這個痛苦是不可計的 也就是大家不要認為-現在我過得很自在逍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累積了很多很多的債務 結了很多很多的怨仇 什麼時候要你還債-要跟你報 要讓你下地獄痛苦-你不知道 所以我們-要效法菩薩的平等心 向師長懺悔裡面第七條-談的就是 因為同儕 同學 同輩之間-有利害衝突 所以就會起瞋恨心 甚至對師長弟子 也會以像同儕這種瞋恨心-利害衝突的心來結怨仇 所累積怨仇無量無邊-就招感無量的痛苦 所以我們要懺悔-要能夠覺醒到 下一節就要講到-菩薩不一樣 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 不再於眾生的境界 身心上-起愛著瞋恨之心 我們要效法菩薩這種平等 來對治同儕師生師弟之間的-分別 貪欲 瞋恚心 所以菩薩摩訶薩-捨怨親心離怨親想 這一小段-重點在講菩薩的心 不能夠平等-是因為我們對眾生有怨仇 以及有親這二種分別心 我們要把這二種分別心捨掉 離怨親想 怨是我們的仇人-親是我們的親屬眷屬 我們對所有的有情眾生 都不要有是我的親人眷屬-還是仇人這種分別 以慈悲心平等攝受 相與今日已發菩提心-已發菩提願 宜應習行菩薩之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四弘誓 四攝法 相與今日-大家一起學習發菩提心 已發菩提願-已經發起菩提的願心 宜應習行菩薩之行 就應該要去效法 實際的去做菩薩的行為 四無量心 六波羅蜜-四弘誓 四攝法 四無量心是-慈 悲 喜 捨 六波羅蜜是 布施 持戒 忍辱-精進 禪定 智慧 四弘誓願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攝法是-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四無量心 六波羅蜜-四弘誓願 四攝法 是我們行菩薩道時的-基本心態 這就是佛法所要建立-菩薩行的基本的類型 前面講我們發菩提心以後-應該要習行菩薩之行 這邊所要強調就是-發心發願以後要實際去做 談到這個問題-就想到佛教界裡 大家都知道 像慈濟就是發揮-慈悲救濟的道場風格 我們在學習佛法中間 時時刻刻處處能夠利益-跟我們有緣的所有眾生 這個就是菩薩的精神 如諸佛菩薩所行本行-我等今日亦應習行 怨親平等一切無礙 從今日去 至于菩提-誓當救護一切眾生 令諸眾生究竟一乘 這裡來談兩個名詞 第一個是-如諸佛菩薩所行本行 本行就是本願之行-就是因地所行 佛經裡有專門的兩本經-叫本緣部 講到釋迦牟尼佛-或其它的諸佛 他們在還沒有成佛-還沒有形成菩薩道之前 在因地所修的種種願-叫做本願 在因地所實踐利益眾生-濟度眾生的菩薩行為叫本行 比如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就講到 地藏菩薩-在因地凡夫位的時候 發了種種救度-地獄餓鬼眾生的願 我們可以看到光目女-婆羅門女 還有二個小國王 都是在講地藏菩薩以前-怎麼發願救度地獄的眾生 比如無量壽經 講到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的時候 發了四十八願度眾生 所以本願本行 本願就是所發的志向願心 本行就是在因地凡夫位時-所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情 經上就講到 以前釋迦牟尼佛身為太子 冬天大雪-老虎生了三隻小老虎 可是地面被雪蓋-老虎不能出去找東西吃 如果母老虎再不吃的話-就會餓死 要吃小老虎 他看到這個情形-就從崖上跳下 把身體餵了這個母老虎 母老虎吃了以後-就有能力還給小老虎吃 就母子老虎都活了 這是大家常常聽到-捨身餵虎 這就是所謂-菩薩的本行 我們以前講過-九色鹿的事情 鹿王為救母鹿-自己去給國王吃 本來是輪到母鹿 那母鹿要生小鹿-希望有人能夠替他 沒有人願意-所以鹿王就自己去了 這些都說明了 我們在因地凡夫位-或是在行菩薩位 還沒有成佛-成為十地菩薩的時候 無量劫來所修的種種-利益眾生的行為就叫本行 在這裡-要跟各位談一個問題 佛法所包涵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闊 每一部經典只能夠-講到佛法的某一個部分 很多人對整個佛教-不是很清楚 讀了一小部經典-就認為佛法就是這樣 佛經裡有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叫做瞎子摸象 中國人以為瞎子摸象-是中國人的話 其實不是-這是印度佛經裡面的故事 就是瞎子去摸象 有的人摸到尾巴-就說象像鐵棍子 有的人摸到耳朵-就說象像大扇子 有的人摸到腿-啊 象是圓柱子 有人摸到肚皮說-象像一面牆 有人摸到象鼻子-就說象是大水管 每一個人摸到的不一樣-認知就不一樣 其實每個人講的都不對-可是每個人也都講的對 如果你自己不懂的話 為什麼都對 也都不對呢-你就會更迷惑了 所以我們要從佛法的整體-來看佛法的全貌 看佛法整個的精神 菩薩的本行-是所謂菩薩二種身之一 菩薩的行裡有所謂的-肉身菩薩跟法身菩薩 菩薩的實踐裡-有悲先跟智先兩種 有的人是先從悲下手-有的人是先從智下手 有的人是從肉身行布施度 慢慢持戒忍辱精進-進入禪定 然後再進入般若度 有的人是直接進入般若度-以法身示現來利益眾生 所以我們所說這個本行-就是屬於肉身菩薩 以布施度持戒忍辱度-而行菩薩道的一種表現方式 跟修禪定行或者是-修般若行的菩薩不完全一樣 在大智度論裡講 如果我們是修解脫行 就是以般若為前導的菩薩-以般若為主體性 那麼從解脫立場-要淡泊 要不蓄金錢 要樹下一宿 要糞掃衣-十二頭陀行的種種苦行 可是如果要行菩薩行 在大眾裡就要廣求資財-周利一切眾生 能夠為一切眾生的-不請之友 所以菩薩道-是要接近所有的眾生 要求很多很多的資財 行解脫道是要遠離人群-要遠離所有的金錢 這樣才能夠修行解脫道 所以從整個佛法的體系-來看每一個佛法的概念 才不會被人家譏笑我們-見樹不見林 就看一個小點-看不到全面 所以我們應該要效法菩薩的-怨親平等一切無礙 對於我們的親屬跟仇人-都平等無相的看待 一切無礙 從今日去至于菩提-誓當救護一切眾生 令諸眾生究竟一乘 剛剛說要解釋二個名詞-前面一個本行解說完 下面就是一乘 在法華經裡有句話-無三亦無二 唯有一佛乘 佛法有所謂的三乘佛法-或是五乘佛法 三乘就是-聲聞 緣覺 菩薩乘 五乘就加上人乘跟天乘 可是法華經還有其它的經-都講過這麼一句有名的話 無三亦無二 唯有一佛乘 沒有三乘 也沒有二乘-只有一個佛乘 所有的二乘聲聞緣覺-到了最後究竟 都要歸入一佛乘 法華經裡有這麼一個比喻 一個大導師-帶著很多商人去尋寶 前面很多的災難-很多的困苦 走不動-大家都很累了 於是這個導師-就在前面變化成一個城 你看城牆就在那兒-大家趕快去啊 就帶大家往前走 到了城裡休息夠了以後-就把化城解除掉 這不是真正我們去的地方-不是究竟的路 是我變化出來-暫時的休息站 大家休息好了-就要繼續朝最後的寶所前進 寶所就是佛的果位 化城就是二乘-聲聞緣覺 阿羅漢境界 阿羅漢的境界是 我們修行佛道中-階段性的一個過程 所以叫做化城-不能夠做為真正佛法的城 所以把這個排掉只有一乘 一乘就是寶所 就是佛乘 所以沒有二沒有三-這叫究竟一乘 這才是佛法真正的旨趣 只有佛-大家最後一定會成佛的 沒有所謂菩薩-或者羅漢的問題 這一段是第八小段 講到-菩薩平等心我亦如是 我也要效法-菩薩的平等精神 下面第九段-為師長同學懺悔解怨 剛剛講過-我們先向父母師長懺悔 代父母師長-向所有眾生懺悔 下面 我們向師長同學-上中下座來懺悔 第383頁倒數第3行 (自39:25以下刪掉~ 相與至心五體投地-奉為有識神已來 經生-出家和尚闍梨有怨對者 同壇尊證 有怨對者 我們大家一起 奉為-為字 劃起來 為了誰-為了有識神以來 經生出家-這些都是形容詞 奉為-有了虛妄輪迴以來 相與至心五體投地-奉為有識神已來 經生-出家和尚闍梨有怨對者 這是第一組 我們大家一起-很誠懇的五體投地 為有識神以來-就是我們輪迴生死以來 經生就是經過了多生多世 出家和尚闍梨 就是我們出家時-拜他做和尚跟阿闍梨的 一般出家有二個師父 第一個主要叫和尚-另外第二個師父就是闍梨 那麼有怨對者 第二同壇尊證有怨對者 有怨就是跟他有冤仇的 同壇是我們出家人-在受比丘戒的時候 總共有十位比丘-來給我們授戒證明 叫做三師七證 其中最重要就是三師 第一個-得戒和尚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羯磨是給我們做法的 第三個是教導我們-經法的教授和尚 得戒 羯磨 教授-叫三師和尚 這是我們出家人受戒-最重要的三位和尚 其它七位是在受戒的時候-跟三師和尚一起給我們證明 叫做十師證明 這是我們出家人受比丘戒-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最重要的戒律 這一個授戒的師長-就是十師 就是我們出家受戒的師長 接下來同學眷屬-上中下座有怨對者 就是跟我們同學 還有一起住的 比我們戒臘高的-跟我們戒臘平等的 或者比我們戒臘低的-上中下座 我們跟他有怨結的-有緣無緣廣結十方 四生六道三世眾怨 若對非對 若輕若重-各及眷屬 除了這些-我們的師長同學以外 跟我們有緣沒有緣的 還有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的眾生 不管有仇沒有仇-重的輕的以及他們的眷屬 若於六道一切眾生中-有怨對者 乃至於六道中間-有怨結的人 與未來現在應受對者-未來要接受報復報應的 或是現在接受報應的-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我今天都向他們懺悔-希望能夠消除 若六道一切眾生-各各有怨對者 假設六道裡一切的眾生-跟他們有冤仇的 今日以慈悲心-無怨親想 普為三世眾怨求哀懺悔 我們都為他們來求哀懺悔 願皆捨施-請他們都捨掉跟我們的怨仇 無復惡念相加懷毒相向 不再想要用不好的心念-來對付我們 懷毒相向-用瞋毒貪毒來對付我們 願六道一切眾生-亦同捨施 所有的眾生都-捨除掉我們之間的冤仇 一切歡喜-大家高高興興的 從今解結無復瞋恨 各自恭敬念報恩心-等諸佛心同諸佛願 各各至心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希望大家都把冤仇解掉 大家彼此能夠非常恭敬-互相和好 接下來-總願三寶力解怨釋結 看387頁最後一行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願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薩力-一切賢聖力 令三世無量眾怨-若對非對盡空法界 一切眾生皆同懺悔-解怨釋結 一切捨施無怨親想-一切和合猶如水乳 一切歡喜猶如初地-一切無礙猶如虛空 從今已去至于菩提 永為法親無別異想-常為菩薩慈悲眷屬 我們可以看到 我們希望以三寶力 所有一切眾生-大家一起懺悔 每一個眾生-都把彼此之間的 冤仇化解掉施捨掉 大家和合像水乳一樣-非常的歡喜等等 大家彼此都為眷屬 下面最後一節是-代師長同學懺悔解冤 並祝願回向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又今日禮拜懺悔-解怨釋結功德因緣 願和尚闍梨同壇尊證-同學弟子上中下座 一切眷屬有怨對者 就是我的和尚-阿闍梨同壇尊證 同學等他們的仇人 乃至四生六道-各有三世眾怨 就是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三世眾怨 各位把握這一句話 乃至四生六道-各有三世眾怨 就是說我的和尚-有他的三世怨仇 我的阿闍梨同壇尊證-有他的三世怨仇 我的同學弟子-有他們的三世怨仇 上中下座-有他們的三世怨仇 所以這一段就是 代師長同學乃至六道眾生-懺悔他們的怨仇 前面383頁講到-菩薩本行乃至究竟一乘 說奉為有識神以來 經生出家和尚闍梨有怨對者 同壇尊證有怨對者 同學眷屬上中下座-有怨對者 是我們向師長懺悔 現在389頁這一段 各有三世眾怨未解脫者-這是替師長同學懺悔 上次提過 懺悔解冤有三個對象 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師長 第三個是向一切眾生懺悔 在父母師長裡面-很清楚的看到分兩個過程 第一是-我們向父母師長懺悔 第二個是代父母師長-向他們的冤仇怨結懺悔 再提出來讓各位注意 389頁第三行這邊-各有三世眾怨這一句話 就說明了是我們替-師長同學懺悔 今日若有在天道者-在仙道者 在阿修羅道者-在地獄道者 在餓鬼道者 在畜生道者 在人道者-今日現在眷屬中者 如是十方三世眾怨-若對非對各及眷屬 從今已去至于菩提 一切罪障皆得除滅-一切怨對畢竟解脫 這邊就講得很清楚了 師長同學他們的冤仇-在六道中間的 乃至現在-就在眷屬中的 就是父母師長的冤仇-變成他的親屬來報仇 以前講到很多次 我們的親人眷屬只有二種-一種是報恩 一種是報仇 上次不是講過一個例子嗎 一對員外生了一個小孩-滿周歲慶祝在河上 一個開悟的師父給他加持 就把這個小孩-丟到河裡面去 結果他是仇人 所以這邊也提到你的冤仇 就是你現在親人眷屬的 也跟他們懺悔 結習煩惱永得清淨-長辭四趣自在受生 念念法流心心自在-六波羅蜜具足莊嚴 十地行願無不究竟-得佛十力神通無礙 早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 可以看到每一段的後面-都會做個總回向 回向一切眾生都能夠-漸次的修到初地 乃至十地-圓滿佛的菩提 整個修行菩薩道的流程-最後都是要歸向這個地方 這是從梁皇寶懺裡面-可以看到 處處指點我們要與一切眾生 同緣佛道的這麼一個-菩薩道的思想 這節課先講到這個地方